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件+教案+单元试题)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运用诗词欣赏的方法,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体会诗中表达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诗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2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的文本。
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
投影仪或白板。
3.2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适当的座位安排,便于讨论和互动。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激发对古诗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牧童和舟过安仁的联想和印象。
4.2 诗歌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让学生默读并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3 内容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讨论诗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4.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牧童或舟过安仁为主题的诗。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词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的参与程度。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的质量。
5.2 诗歌理解与分析: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诗中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5.3 创作与拓展:评估学生创作的诗歌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对古代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思考。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第一步:导入《牧童》通过图片或简短介绍,引出牧童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朗读《牧童》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6.2 第二步:解析《牧童》分句解析诗文,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学习古诗中的重点字词,提高语文词汇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古诗;(2)学会通过古诗中的描绘,发挥想象,感知画面;(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3)懂得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启发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 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 学习古诗中的重点字词,提高语文词汇水平。
三、教学难点1. 领悟古诗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2.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3. 发挥想象,感知古诗中的画面。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两首古诗的文本、翻译、赏析等;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3. 准备朗读和背诵的音频资料,供学生模仿和参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卢纶和杨万里的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古诗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两首古诗;(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欣赏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感受诗人情感;(2)学生评价两首古诗的优缺点,表达自己的看法。
5.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2)学生模仿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3)教师组织学生背诵两首古诗,巩固学习成果。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和重要性。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牧童》、《舟过仁安》《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牧童》、《舟过仁安》第一课时《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施云芬浙江省湖州市和孚镇长超小学邮编: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通过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想像中体会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3、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想象描述的画面、体会童年生活的无暇和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积累描写的童年生活的古诗课件设计理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千百年前的古诗,如今读来同样让我们感动。
吟诵是古诗词与学生学习的桥梁,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一、创设情景,回顾引入(一)出示“牧童骑黄牛,边吹边走”的动画,并配以古诗《所见》的文字、声音。
指导学生跟着吟诵。
(二)你想说什么?这样童趣的古诗我们还学过很多,谁能说一首。
(三)是呀,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更是一首优美的诗。
用心去揣摩童年这首诗,你能读出美好的韵味。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
(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
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个中国人,肚子里应该有几首古诗。
且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学习《牧童》(一)大声诵读,亲近古诗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每个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指学生读,从字音与节奏上去指导。
让学生感受到读准确、读清楚、读得有节奏就是一种美。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牧童》和《舟过安仁》这两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分析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 分析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观。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古诗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两首古诗的文本、注释、译文、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两首古诗的,《牧童》和《舟过安仁》,引导学生关注,猜测诗歌内容。
(2)学生自主阅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意。
2. 朗读感悟(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停顿等。
(2)学生跟读、自主朗读,体会古诗的音韵美。
3. 翻译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生词、难点,解释诗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译文,深入理解古诗意义。
4. 分析比较(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异同,从意象、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学生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5. 欣赏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美,想象诗中的画面。
(2)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景象。
6. 创意写作(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现场写作,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
人教版语文五下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公开课课件

写作背景
辛弃疾曾历任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任职期间, 打击贪官,救济灾民,颇有政绩。淳熙八年被劾职, 退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隐居长达二十年,他退居 乡间,与山民野老打成一片,过着平凡质朴、恬淡安 静的生活。此时,他一改过去壮大场面的描述和豪杰 人物的刻画,转而饱蘸色彩去描绘田园风景画和俚俗 乡情图。这首词题为“村居”,是词人晚年遭受排斥、 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⑦织:编织。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 笼。
最喜 小儿无赖,溪头 卧剥莲蓬。
最有趣的是三儿子,他
是那么调皮地玩耍,躺 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最喜 小儿无赖,溪头 卧剥莲蓬。
“ 喜”字不单解作“喜欢”,它可以说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 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 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 为济南人。高祖辛师古,曾任儒 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 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 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 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 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 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茅檐 低小,溪上 青青草。
②茅檐:茅屋 ,茅屋的屋檐。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 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 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醉里 吴音 相媚好,白发 谁家翁媪。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
刚饮罢酒,亲热地在一起悠 闲自得地聊天。
大儿 锄豆溪东,中儿 正织鸡笼;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悟诗情:
自由读读 , 说说你从 牧童这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 童 年生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说说你对这种童年生活 的感受。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教案和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教案和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学习生字词。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文中抽象的词语和句子。
(2)把握诗文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牧童》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如《春晓》、《静夜思》等。
(2)介绍诗人袁枚及其作品《牧童》。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诗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4.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生字词。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介绍诗人杨万里及其作品《舟过安仁》。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诗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4.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生字词。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1.导入新课(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介绍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清平乐·村居》。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诗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牧童》《舟过安仁》两篇诗歌,理解诗歌中的寓意和情感,能正确理解关键词汇并进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歌朗读、诗歌鉴赏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真挚情感和美好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牧童》《舟过安仁》两篇诗歌的朗读和理解,关键词汇的掌握和运用。
2.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鉴赏,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的情感和寓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教师可通过播放与自然风景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欣赏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2. 学习《牧童》(1)朗读诗歌《牧童》,鼓励学生模仿老师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讲解诗歌中的难点词汇,如“牧童”,“平原”,“载歌载舞”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分组学生朗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谈论诗歌中的情感和寓意,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情感体验。
3. 学习《舟过安仁》(1)朗读诗歌《舟过安仁》,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宁静和美好。
(2)分组学生自主朗读,并进行诗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总结提升让学生就两篇诗歌的内容和意义展开讨论,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师进行课程总结,激励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诗歌朗读的准确度、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词汇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诗歌朗诵比赛,拓展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反思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问题,并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诗歌欣赏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全]《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全]《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09d24b18e9951e79a8927b0.png)
《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童年生活,感受词句表达的情趣。
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是本单元第一课,《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读着这些诗词,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情趣的诗句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那一幕幕生活场景,经过诗人的生花妙笔,变得生动、鲜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牧童》、《舟过安仁》三、教学目标:1.通过课前自学、课堂交流点拨,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找“诗眼”、品“诗眼”等,感受诗句中表达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诗情。
3.通过想象诗境,吟诵诗句,拓展古诗,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激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通过品“诗眼”,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及作者要表达的诗情。
五、教学过程(一)游戏“对诗”,引出童趣1.导入:同学们,我们玩个“对诗”游戏吧?师生吟诵学过的诗句:《所见》、《小儿垂钓》等。
2.出示课题,齐读读题,猜测内容:从题目你知道这两首要写什么?小结:从诗的题目去猜测诗的内容了,这是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
下面就让我们去读诗吧!(二)初读古诗,感知童趣1.自读古诗、出示要求:能读通读顺了吗?能读懂意思了吗?2.反馈朗读:读这两首诗,有什么要提醒?重点指导:“铺”、“蓑”、“篙”“棹”等字。
3.反馈诗意:能读懂诗的意思吗?(1)指名说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这首诗的?(2)同桌之间说。
小结:了解诗意的方法:看注释、查字典、上网查等4.同学们,这两首诗描写儿童生活的诗给你什么感受?(三)抓住“诗眼”,品味童趣1.导入:让我们先走进《牧童》一诗,看看诗中哪个场景让你觉得特别有情趣?预设一: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重点指导“铺”、“横”“六七里”,品味原野的广阔、平缓舒服(2)指名读,边读边说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2.会流利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且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写古诗。
3.感受童年的绚烂与快乐。
教学准备:投影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切入新课
1.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袁枚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吕岩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杨万里
2.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发现了许多性情各不相同的儿童,有懂事的,有贪玩的,有聪明的,也有悠闲自在和淘气调皮的,他们各自在忙什么呢?
3.质疑引入,学习新课。
二、学习《牧童》,领悟诗意
1.初读古诗,了解内容
②再读古诗,你能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填一填、说一说吗?
在一个()的地方,耳边似乎回荡着()。
当()的时候,一个牧童到外面()了。
③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的牧童呢?为什么?从哪句诗哪个字最能领略他的悠闲与惬意?
2.品读古诗,走进诗境
围绕“卧”,品味“卧”。
①卧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六七里”:虚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广阔,一望无边。
“铺”:结合诗句理解扩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
看到辽阔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意葱茏的草,在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听一听,你听到了()的笛声?(悠扬的、时断时续的、远处飘来的、忽隐忽现的)
理解“三四声”:虚指,形容笛声时断时续。
这笛声是谁逗弄出来的呢?你能猜出来吗?
②卧在一个怎样的时候?
黄昏后: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
归来:牛羊入圈,该空闲了,无忧无虑了。
饱饭: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
③品味“卧”的美妙。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
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
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
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
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有有;
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有,有,还有,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④轻轻地读一读诗歌。
这真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卧房,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清清的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此时此刻,躺卧在草地上的牧童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如果睡着了,梦里又会梦见什么呢?
是呀,此时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真是一个()的牧童?
3.吟诵诗歌,领略意境
看到眼前这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牧童,谁也不忍心去打扰他美丽的遐想。
轻轻地诵读诗歌。
眼前的一切,在诗人吕洞宾看来,更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牧童休憩园,牧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
指名读诗。
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
低吟诗歌。
(配乐背诵)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送给这位牧童一首催眠曲吧!
4.过渡下文。
此时此刻,牧童虽然没有玩耍的小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让人羡慕。
他享受到了只属于他独自一人的恬静与快乐。
如果两个小孩子在一起,那情况又会怎样?只是收篙停棹呆呆地坐船中?
三、学习《舟过安仁》
1.初读诗歌,读准字词。
在插图中找一找:篙gāo:竹篙,撑船用的棹:zhào:船桨
2.指名朗读,交流信息。
①从中我们了解到了杨万里曾经坐船经过湖南安仁,看到了一幕怎样的场景呢?竟然能吸引住大名鼎鼎的诗人看得兴致勃勃并赋诗一首呢?
(两个淘气可爱的小童,在船上既不用篙又不用桨,竟然撑开伞使动着风,想让船儿前进寻找乐趣呢。
)
②这有趣又快乐的一幕,诗人一开始就一目了然的吗?还是?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插图?读诗?
(理解“收篙”、“停棹”、“怪生”、“使风”)
3.欣赏插图,品味诗境。
①仔细观察,发表见解。
自由读读诗句,再看看插图,渔船上这两个小童正在撑开伞使弄着风,玩得开心极了。
你看到这是一对()小童呢?说说自己的分析研究。
讨论反馈:淘气的、无忧无虑的、天真可爱的、无拘无束、贪玩的野小子等。
②激发情趣,深化理解。
依老师看来,这一对小童是两个笨笨的、傻傻的小孩。
瞧,放着好好的船桨和船篙不用,却用一把油纸伞来使风,不管怎么说,利用伞带来的风力肯定不及撑篙和划浆的力量大,船肯定行驶得很慢。
你们同意我的观点吗?你们怎么看这两个孩子呢?
(当然不是,因为这两个孩子的真正目的在于寻找乐子,寻找玩耍的乐趣,而并不是真的要划船,而且他们玩出了名堂,模仿那些帆船,有了新发现。
这是两个淘气包,天真无邪又可爱。
)
学生各抒己见,结合朗读此诗
③激发想象,领略童趣。
这真是一对快乐宝贝,调皮小子,很会玩耍,不知这个鬼点子是谁想出来的。
也许他们早就心痒痒,想趁船的主人不在而大显身手呢!不管怎样,图上的一幕中这两小子一唱一和正在议论呢。
他们到底在聊些什么呢?同桌体验角色,尝试给他们配一段对话,可以从两个孩子大宝与小宝溜上船开始设计。
想一想,说一说。
对话提示:
大宝:快来!小宝,船上没有人耶。
小宝:真的,太好了!
大宝:
小宝:
大宝:
小宝:
……
反馈交流,评点童趣。
4.体会情感,提升朗读
的确,无论谁看到这一幕,都会被这两个孩子给吸引逗乐的。
诗人看到这两个小调皮,不但没有去呵斥责骂他们,而且还看得兴致勃勃呢。
指名扮演诗人,欣赏的语气朗读诗歌。
看着看着,此时在杨万里眼中,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情景已经成了一幅最美妙的图画,勾起了自己无限美妙的童年回忆。
可惜自己的童年已一去不返了,他是多么羡慕这两个野小子呀!指名用羡慕的语气来读一读,背一背。
四、比较总结,选择作业
②学了这两首诗,你能说一说他们的相同处吗?你能用语气、语速、语调、神态、心情等来读或背出它们的不同吗?
③选择作业
A、抄写《牧童》和《舟过安仁》。
B、根据《牧童》和《舟过安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扩写一篇短文。
C、课外收集描写童年乐趣的古诗,并读一读。
作业纸
姓名()
想一想,写一写: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
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
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有有;
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有,有,还有,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选择作业:
A、抄写《牧童》和《舟过安仁》。
B、根据古诗《牧童》、《舟过安仁》,选择喜欢的一首扩写成一篇短文。
C、课外收集描写童年乐趣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