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奏文书的种类ppt课件
第十一章文书玺印符节等制度PPT课件

2020/3/29
18
“灋(法)丘左尉”铜印 印纽
2020/3/29
19
“灋(法)丘左尉”印面
“灋(法)丘左尉”銅印,印面2.4×2.4cm,通高1.1cm。 印銅鑄,方形,鼻紐。印面有陰線十字界格及邊欄。 印文為秦篆字体,白文,兩橫行排列,右上起橫讀“灋 (法)丘左尉”四字。為秦王朝官印。
2020/3/29
2020/3/29
16
“右公田印”铜印 印纽
2020/3/29
17
“右公田印”铜印 印面
“右公田印”铜印,印面2.1×2.2cm,通高1.6cm。 印铜铸,方形, 鼻纽。印面有阴文界格,呈田字格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 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右公田印”四字。“右公田印”铜印为秦 王朝管理公田的官吏之印。
神卫”左厢所辖第四军第二指挥第五都的印信。
2020/3/29
43
“拱圣下千都虞侯朱 记”铜印
宋 北宋 长5.5厘米、宽5.4厘米、高5.7厘米。此方铜印为禁军官印之一。北宋初年,宋太
祖抽调地方精锐士兵补充禁军,长年驻守京城及附近地区,使地方军队实力大为削弱,无
法与中央抗衡。为加强对禁军的直接控制,不设最高军职,殿前司由都指挥使主管,侍卫
2020/3/29
30
“海鹽右丞”銅印
2020/3/29
31
“海鹽右丞”銅印 印 面
“海鹽右丞”銅印,印面2.2×2.2cm,通高1.9cm。 印銅鑄,
方形,瓦紐。印文為漢篆字体,白文,兩橫行排列,右
上起橫讀“海鹽右丞”四字。“海鹽”系秦漢時之縣名,《漢
書·地理志》會稽郡下中載“海鹽,故武原,有鹽官”。此
,尚有秦官印遺風。
2020/3/29
《陈情表》ppt课件

第1段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纲?它包含了哪些内容?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
半岁丧父, 四岁母嫁, 祖母抚养。
多病零丁
年幼多病, 九岁不行, 伶仃孤苦。
门衰祚薄
两辈单传, 内外无亲, 形影相吊。
刘婴疾病
祖母年迈, 夙婴疾病, 卧床不起。
不能“废远” 为下文埋伏笔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 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 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显出朝廷征召之殷切。 “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加深了赴命上任与孝养祖母的矛盾,突出了自己两难的境地,为下文做铺垫。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 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 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合理
臣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 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 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 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犬马:像犬马一样
闻:使皇上知道
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因此我效忠于陛下的日子还很长,而 报答祖母刘氏的日子已很短了。我怀着象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能够准许我 对祖母养老送终的请求。我的辛酸苦楚,不仅蜀地的人和益州、梁州的长官明明 白白知道的,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楚。祈望陛下能怜惜我愚昧至诚的心意,同 意我这点微小的愿望,希望祖母刘氏能够有幸终其余年。我活着愿意献出生命, 死后愿意结草来报答陛下的恩惠。我怀着像牛马一样不尽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 上此表使您知晓。
历史文书-.先秦—秦汉 共48页PPT资料

2、甲骨卜辞的内容结构
(1)癸巳卜, 。(前辞) (2)贞,旬亡 ? (命辞) (3)王 曰: ,其 来 。(占辞) (4)乞至五日丁酉,允 来 自西,沚 告曰:
土方 于我东 , 二邑, 方亦牧我西 田。 (验辞)
二、一般政务文书:誓诰等
第一,商王朝具备较为完备的统治机构,尤 其是具有从事文书制作的史官。
第二,商代出现了誓诰等王命文书。
第二节 西周时期文书
一、命 二、诰 三、誓
一、命
命主要用来授官赐爵。西周时期,命,又称 为册命、册(策)、书、简书、命书,青铜 器铭文称为书、令书(命书)、令册(命册) 等。周天子任命王官和分封诸侯,使用命书。 周天子分封诸侯、任命职官,要给予受封者 一定的赏赐,如鬯瓒、弓矢、土地和人民等, 还要对受封者有所诰诫,因此,诰与命往往 合称,广义上的命也包括诰在内。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文书
一、命书 二、符节 三、上书 四、语书 五、遗书 六、盟书 七、祷书
一、命书(命与令)
春秋战国时期,在西周“命”的基础上又新 增加“令”,统称为命书。
二、符节
符节是君主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文 书,双方各持一半以验证真假。符节的使用 始于西周。
2、制书
《独断》载:“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 文曰‘制诏三公’,赦令、赎令之属是也。 刺史、太守相劾奏,申下土迁书,文亦如之。 其征为九卿、若迁京师近臣,则言官,具言 姓名,其免若得罪,无姓。凡制书有印使符, 下远近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唯赦令、赎 令,召三公诣朝堂受制书,司徒印封,露布 下州郡。”
七、祷书
祷书,祷告鬼神以求福佑的专门文书。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文书
第一节 秦代文书 第二节 汉代文书
11.1《谏逐客书》课件(共3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 :下对上进行劝诫的用语
逐:驱逐
《谏逐客书》
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
而写的奏章。
客 :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 本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上行公文的范本。作为一篇
书 :上书,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 不足千字(800多)的短文, 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 流传2000余年,是一篇非常 文文体,与“表 ”性质类似。 出色的说理文章。
实力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 和之 宝 ,垂明月之珠,
得到
随和珠 和氏璧
悬挂 垂挂
服太 阿 ē 之 剑 ,乘纤离之 马 ,建翠 凤 之 旗 ,树灵鼍tuó 之鼓。
佩戴
驾 驭 骏 马 名 树立
陈设 立起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同“悦,喜好
采用铺陈手法,设问作结,不答自明,耐人寻味。
《师说》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 (《鸿门宴》)
(3)私
义项
例句
①私人的,自己的 欲苟顺私情
②私下,偷偷地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③偏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私事,私利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
2.通假字
例句 ①遂散六国之从 ②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③而陛下说之 ④河海不择细流 ⑤藉寇兵而赍盗粮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如果一定
装饰
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
供赏玩宝物
而骏良駛醍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 为采。
充实 马棚
被
颜料
彩饰
装饰
殿堂下放置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
所 以饰后宫,充下 陈, 娱心 意 ,说 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古代的文体ppt课件

27
1.史传文: 又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种体 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1>编年体: 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编写。如: 《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28
特点:
容易看出同时期各个事件间的联系, 但所记之事前后割裂、首尾不能连贯、
历史人物的生平等也无从详其原委。
第三,弔文,一般具有客祭的性质,致弔者为客人。 弔文重在安慰死者,也有借死者抒发自己胸中郁闷 的,如贾谊《吊屈原赋》。 第四,诔,其内容与碑志基本相同,只是不石刻。
54
5.箴铭: 规劝告诫性的文章,一般是四言韵语。 <1>箴,箴石可以治病,所以用箴作为这种文体的名 称,喻其有攻疾防患的功能。多用于指出过失,以 劝谏皇上或上司。如,韩愈的《五箴》——《游 箴》、《言箴》、《行箴》、《好恶箴》、《知名 箴》。
52
4.哀祭: 哀悼死者或者祭祀鬼神的文章,包括哀辞、祭 文、弔文、诔等,一般有韵语。具体来说: 第一,哀辞,多用于身遭不幸而死或童稚夭殇者。一 般前有序,记写其生前才德、死因;后面有韵语。 第二,祭文,在祭祀的时候宣读。有一定的表示祭享 的格式——以“惟年月日”开始,以“呜呼哀哉尚 飨”结束。
53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为说理文的 孕育和产生提供了条件。
12
《论语》,形式短小,哲理性强。由
于没有题目,没有完整的篇章结构,只 能被看作是说理文的前奏。
13
《墨子》,“十论”,逻辑性强,语言质
朴,每论各有主题,已粗具论文规模。 《孟子》,辩巧而流畅,具有雄辩的气势,
对后代论辩文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文章,具有很强的辩论性。如韩愈 《諱辩》、柳宗元《桐叶封弟辩》。
古代应用文的类型及名字

古代应用文的类型及名字古代应用文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主要用于处理各种实际问题,传递信息,进行交流和管理。
古代应用文的类型和名字有很多,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奏疏。
奏疏是古代官员上奏给皇帝或官方领导的文书。
它是古代重要的政治仪式和文化传统。
奏疏最早始于汉代,经过唐代和宋代的发展,最终在明清时代达到巅峰。
奏疏的体例规范、章节严密,其中常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既要表明官员的诚恳与尽责,也要反映君王的权威和威信。
奏疏是明清时代建立的官吏选拔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中央政治的掌控和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第二、科举制度相关文书。
科举制度是古代贵族统治时期的公共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举制度相关的文书包括进士、举人、秀才等各种名目的文书,都是通过科举选拔人才的标准文书。
这些文书除了规定各级考试的时间、地点、规则和招生条件,还包括性别、年龄、家庭背景、财产状况等方面的详细要求。
这些要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要求,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第三、行书。
行书是古代办事文书的一种,多数出现在商业贸易和权力机关管理方面。
行书本身有专门的格式,需要使用标准的规范的字体和书写方式。
行书的特点是措辞简洁明了、内容翔实具体,十分适合于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
在古代,商人、地方官员、政府文员等都需要运用行书来完成各自的工作,行书技艺在当时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生产力。
第四、契约文书。
契约文书是人们进行商业交易或者财产转移时所用的文书。
契约文书的主要内容是约定双方合作具体的事项和条款,需要保证在事后有法律效力。
比如,租赁合同、出借书籍的文书、商品买卖合同等都属于契约文书。
这些文书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体现了商人、政府等管理机构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第五、祭文。
祭文又称祭文宝笈,是特指古代祭祀或者寄托愿望的文书。
祭文可以用于祭祀天地、祖先、神明,或者表达对某种神秘力量的赞颂和信仰。
古代上奏文书的种类

封事可以根据内容和目的的不同,分为密疏、密折、密奏等多种类型。
格式
封事的格式一般包括外封和内文两部分,其中外封需要注明密级和收件人等信息,内文则需要详细陈述 事宜并提出建议或请求等。同时,为了保证机密性,封事在传递过程中需要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03 古代上奏文书的特点
内容丰富多样
涉及国家大事
历史地位与影响
古代上奏文书在古代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君主了解民情、决策 施政的重要依据。同时,它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世的 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古代上奏文书的种类
奏疏
定义
奏疏是古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种类
奏疏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用途,可以分为奏章、奏议、奏疏、奏折等 多种类型。
艺术价值
独特的文学形式
古代上奏文书具有独特的文学形式,其语言简练、意蕴深厚,具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丰富的艺术表现
上奏文书中包含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展现了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反映古代审美观念
上奏文书的格式、用词等都反映了古代人的审美观念,是研究古 代艺术的重要资料。
社会价值
发展历程及特点
先秦时期
上奏文书主要以口头陈述为 主,内容简洁明了,注重实 效。
秦汉时期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上奏 文书的格式和内容逐渐规范 化,出现了专门的文书机构 和官员。
唐宋时期
明清时期
上奏文书的文学性逐渐增强, 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奏议、奏 疏等作品,同时文书的传递 和保存也更加完善。
上奏文书的种类和数量大幅 增加,内容更加详实具体, 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等多方面的状况。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古代上奏文书的种类PPT精选文档

又称“上言”、“上辞”
辏”。游说文风的一种反映。目的 是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顺情入机,
上书大量应用于战国时期:主要集中 动言中务”。
于《战国策》、散见于《史记》列传
之中。
《苏秦以连横说秦》、《触龙说赵太 后》、《乐毅报燕王书》、《鲁仲连 遗燕将书》和《李斯谏逐客书》等。
疏 设计说明
疏(上疏):疏者,通也。
奏本 设计说明
1、首称“某官臣某谨奏为某某事”。由前衔、文种名称、事由三要素 组成。 2、正文。为主要内容之所在。 3、末称。奏陈公事,末称一般是“谨具奏闻,伏候敕旨”。如果是私 事,末称为“右谨奏闻”。 4、后书。由成文日期和作者款署(后衔)连书。
揭帖 设计说明
1、揭帖:是明清两代内阁直达皇帝 的一种等级很高的机密文书。
陈述性文书。
2、奏是进的意思
战国:上书
猎》 或称奏书,如枚乘《奏书谏吴王 濞》 或称上奏,如赵充国《上屯田奏》
秦朝:奏
3、刘勰《文心雕龙》卷五云:“陈政事, 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
奏 设计说明
章 设计说明
1、章:章是大臣受皇帝封
3、汉代时的章也有时称上章, 用于谢恩的文书。东汉时这种
汉代《论贵粟疏》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疏,也称奏疏,是一种就 唐代李谔的《请革文华疏》
某一件事情向皇帝疏通意 南宋宗泽《乞毋割地与金人疏》
见,表示看法或有所匡谏 明代杨继盛的《弹严嵩疏》
的上奏文体。
张居正的《岁赋出入疏》等等都是历史上
著名的奏疏。
自秦至清,一直沿用,汉、 唐、宋、清使用尤多。
刘勰《文心雕龙·奏启》云:“自汉以来,奏 事或称上疏,儒雅继踵,殊采可观”。
对所议事项分条陈述,将基本观点阐释充分 是疏的一个明显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呈”、“详”两种公文明确 分工,是文书工作的一大进步。
“详”又是司法机关的专用文书,反 映办案情况,类似现在的办案报告。
设计说明
观看谢谢
·
秘书史第六小组
指导老师:张树文
组长:方洁 组员:葛玲 汪辰辰 贾慧 张 丁予 喻珮 孟祥丽 魏薇
“凡内外各衙门,一应公事用题 本……军民人等陈情、建言、申诉 等事,俱用奏本。”《 明会典》。
奏本 设计说明
1、首称“某官臣某谨奏为某某事”。由前衔、文种名称、事由三要素 组成。 2、正文。为主要内容之所在。 3、末称。奏陈公事,末称一般是“谨具奏闻,伏候敕旨”。如果是私 事,末称为“右谨奏闻”。 4、后书。由成文日期和作者款署(后衔)连书。
汉代《论贵粟疏》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疏,也称奏疏,是一种就 唐代李谔的《请革文华疏》
某一件事情向皇帝疏通意 南宋宗泽《乞毋割地与金人疏》
见,表示看法或有所匡谏 明代杨继盛的《弹严嵩疏》
的上奏文体。
张居正的《岁赋出入疏》等等都是历史上
著名的奏疏。
自秦至清,一直沿用,汉、 唐、宋、清使用尤多。
刘勰《文心雕龙·奏启》云:“自汉以来,奏 事或称上疏,儒雅继踵,殊采可观”。
揭帖 设计说明
1、揭帖:是明清两代内阁直达皇帝 的一种等级很高的机密文书。
2、预览揭帖:直达皇帝的正本。
3、随本揭帖:本章呈交上级,揭帖存 档备查。如清初魏琯《甘肃巡按揭帖》。
揭帖 设计说明
1、文面标“揭帖”或“揭”字。 2、首称仅具前衔、姓、事由。 3、末称用“为此,除具奏(或题、启)外,理合具揭。须至揭帖 者。”(“理合具揭”四字也有省略不用的。) 4、后书中,只写日期,不具衔、名。
封事:用口袋封缄 的奏章,保密性强。
唐朝张说所作的《为河内郡王武懿宗平冀州贼契丹等露布》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奏本 设计说明
题本、奏本、奏折(奏 摺):是明清两朝大臣 向皇帝进奏的几种主要 公文。
明:题本、奏本使用界限明确
清:题本、奏本并用,统称“本章” 题本 • 用印者称“题本” 通本 • 由通政司送内阁的称“通本 部本 • 送朝廷部院的称“部本”
陈述性文书。
2、奏是进的意思
战国:上书
猎》 或称奏书,如枚乘《奏书谏吴王 濞》 或称上奏,如赵充国《上屯田奏》
秦朝:奏
3、刘勰《文心雕龙》卷五云:“陈政事, 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
奏 设计说明
章 设计说明
1、章:章是大臣受皇帝封
3、汉代时的章也有时称上章, 用于谢恩的文书。东汉时这种
对所议事项分条陈述,将基本观点阐释充分 是疏的一个明显特点。
疏 设计说明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汉代《论贵粟疏》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唐代李谔的《请革文华疏》 南宋宗泽《乞毋割地与金人疏》 明代杨继盛的《弹严嵩疏》 张居正的《岁赋出入疏》等等都 是历史上著名的奏疏。
状 设计说明
状:汉代末期出现的用于下级向上级陈述事由的文体之一。
议 设计说明
议:议是臣下 重大国事向君 王论说事理、
秦李斯《上 秦皇罢封建 议》
汉代将议 为“驳议”
表述意见的文
书。
1
章是受封赠的大臣
向皇帝谢恩的文书
比较 2
奏用以陈述意见
3
唐代又改 为称“议”
宋代以后, “议”名 存实亡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 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上书 设计说明
“上书”一词始于战国,是臣民向 3、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 君主陈述主张、见解的陈述性文书。 评价上书的写作风格是“诡丽辐
赠后,表示谢恩的上奏文书。 章体又用于对皇帝的庆贺和谏
议,章文程式开头称“稽首上
2、 战国:上书
书谢恩陈事”,文内对皇帝多 为歌功颂德之词。
秦:奏 汉代:章、奏、表、议
4、隋唐以后各代习 惯连用:章奏(奏 章)、章表、章疏 等,直到唐代以后 才废除。
表 设计说明
1、表:表是大臣向皇帝 陈述正事、表达衷情的报 告性是下级官员和吏民向 上级陈述事由的公文。
类似于现代的“报告”,始用于 宋代,明清两代使用较多。
明代以后: “呈文”仅限用于向内阁或六部送交,不达送皇帝。
清初:
呈文
呈词
官府向上
吏民报官
呈设计说和明 详
详:是下级官员和吏民向上 级陈述事由并请上级批答的 公文。
类似于今天的“请示”,始用于 明代,盛行于清代。
中国古代上奏文 书的种类及代表 性文书的介绍
设计说明
目 录
奏章 表议 疏状
上书 揭帖
露布和封事
题本和奏本、奏折
呈和详
奏 设计说明
1、奏:臣子向君主进言上书的统称。 4、汉代奏事:
奏的使用面较广,一般地说,奏是 或称上书,如《上书吴王》
大臣对政事有所陈述、批评、建议 或称上疏,如司马相如《上疏谏
以及对某官进行弹劾时所用的一种
2、表的发展:始用于汉初,唐 代盛行于表状。
3、“表体多包”:举凡论 谏、劝请、陈乞、进献、 推荐、庆贺、慰安、辞解、 陈谢、讼理、弹劾等,均 可用表。
4、表的佳作: 诸葛亮的《出师表》, 东晋刘琨的《劝进表》, 庾亮的《让中书监表》 唐代韩愈的《论佛骨表》。 西晋李密的《陈情表》 。
表 设计说明
唐
宋
元
明
清
牒状
奏状
申状
呈状
诉状
露布 设计说明
封事
露布和封事:臣民上书君主的公文
名称,所言之事不涉及机密,不缄
封者谓之“露布”,也称“露板”,露布 三国以后仅用于军事获胜奏捷文书,
vs
封事
既用于上报与朝廷,又可公诸于众,
以广泛宣传,鼓舞士气,祝捷成功,
类似于今天所说的“捷报”。
露布:不涉及机 密、可公之于众。
又称“上言”、“上辞”
辏”。游说文风的一种反映。目的 是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顺情入机,
上书大量应用于战国时期:主要集中 动言中务”。
于《战国策》、散见于《史记》列传
之中。
《苏秦以连横说秦》、《触龙说赵太 后》、《乐毅报燕王书》、《鲁仲连 遗燕将书》和《李斯谏逐客书》等。
疏 设计说明
疏(上疏):疏者,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