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转移实验
昆明小鼠原位胃癌移植模型的建立实验具体步骤及说明

昆明小鼠原位胃癌移植模型的建立实验具体步骤及说明采用两种不同的肿瘤细胞株分别在昆明小鼠胃部原位建立胃癌模型。
造模后对原位移植瘤的生长速度进行观察,并对胃癌组织中v EG F 的表达及M v D 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的成瘤率均为100%。
昆明鼠胃部原位移植瘤的生长速度快,缩短了胃癌模型建立周期,为筛选抗胃癌药物提供了有效简单的模型。
一、昆明小鼠皮下移植瘤传代S180 细胞注人小鼠腹腔内,进行体外培养,5 -7 d 可见小鼠腹部肿胀,有腹水,收集腹水,细胞计数,调整细胞密度在2 x 106- 2x 107注射到昆明小鼠的腋部皮下形成实体瘤。
待肿瘤生长至直径1.5 -2.0 cm 之间,处死小鼠,按上述方法反复传3 代后作为原位移植用瘤源。
二、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1. 取一中传3 代后生长4 周左右处于对数生长期的昆明小鼠,常规消毒,从腋部皮下剥取肿瘤组织。
2. 剔除纤维包膜、血管,切开去除中间坏死的组织,选取生长良好、呈淡红色、鱼肉状的瘤组织,剪成约1-2 mm ,小块备用。
3. 昆明小鼠术前禁食12 h,以0.5% 戊巴比妥钠腹腔内注射(50 mg/kg)麻醉,固定小鼠,常规消毒皮肤,用手术剪刀在小鼠沿左侧腹部正中旁线切开,切口约1.5 cm ,小心暴露腹膜、胃壁,用一次性注射针头轻微损伤胃大弯中部浆膜层,以出血为度,用无齿镊将破损处向内推压,使局部胃壁形成凹完,植入1 块1-2 mm3瘤组织块,并在瘤表面滴1 滴OB生物胶,使其覆盖瘤组织表面,然后分层关腹。
4. 人胃癌组织块昆明小鼠原位种植后,逐日观察裸鼠全身状况,运动情况,腹部体征。
若实验过程中出现动物死亡,记录时间,并全面探查腹腔,观察胃肿瘤原位生长情况。
三、处死动物及移植瘤的观察定时观察所有裸鼠全身状况、运动情况、腹部体征、移植后脱颈处死解剖,取原位瘤。
所取标本经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做组织病理学检查。
四、免疫组化染色1. 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VEGF蛋白表达。
原位移植法建立肝脏H22肝癌细胞移植瘤小鼠模型

World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世界肿瘤研究, 2015, 5, 15-20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5 in Hans. /journal/wjcr/10.12677/wjcr.2015.51003Orthotropic Transplantation to EstablishH22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odel in MiceChen Han1,2, Hengxiao Wang1,2*, Zhaoxia Wang31Department of Immunity, Institute of Basic Medicine, 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Ji’nan2School of Medicine and Lif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Jinan-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Ji’nan3Department of Pathology, Institute of Basic Medicine, 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Ji’nanEmail: *wanghengxiao@Received: Nov. 24th, 2014; revised: Dec. 22nd, 2014; accepted: Dec. 30th, 2014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liver orthotropic transplantation tumor model with H22 cell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experimental study. Methods: A certain number of H22 cells were directly injected in the left lobe of the liver in C57BL/6 mice, establishing a transplanted tu-mor model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situ. Results: After 7 days of surgery, the liver surface appeared irregular size nodules, nodules increased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time increases, the late abdominal organs appeared invasion, adhesion, ascites was increased.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liver tumor tissues and adjacent tissues of cancer showed that liver orthotropic transplantation tumor formation rate was 100%, no spontaneous regression. Conclusions: Ortho-tropic injection of H22 cell established orthotropic transplantation tumor formation in the liver, and the tumor formation time was relatively short, tumor formation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organ metastasis and ascites. This model was reasonable to simulate the pat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body of liver cancer in human, and could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research on liver can-cer.Keywords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Orthotropic Transplantation,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s原位移植法建立肝脏H22肝癌细胞移植瘤小鼠模型韩琛1,2,王恒孝1,2*,王朝霞3*通讯作者。
肝癌小鼠造模实验方法

肝癌小鼠造模实验方法(1)肿瘤细胞悬液的制备小鼠肿瘤细胞用小鼠腹腔培养,然后抽取腹水,是取得大量肿瘤细胞最便捷的方法。
具体操作如下:将肿瘤细胞株复苏后,接种于babl/c(昆明小鼠)腹腔,培养8-10天后,接种小鼠的腹腔内长出含肿瘤细胞的腹水,选择腹水饱满的小鼠,在超净台内于无菌条件下消毒小鼠腹部,用注射器抽取淡腹水为瘤源,放入无菌容器内,加入无菌生理盐水稀释瘤液,小心摇匀,并置冰水上保存。
若用多只动物做瘤源时,则应混合腹水。
(腹水应为淡黄色浓稠液体,若为深黄色或红色则应弃去不用。
)(2)肿瘤细胞计数取少量腹水,放置于干试管内,用生理盐水稀释100倍,用枪头吸取少许腹水,滴于载玻片上,推片,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细胞为圆形,胞浆均匀,透明,折光性好,分布均匀。
并于镜下进行细胞分类计数,其中肿瘤细胞数应≥95%。
7mL,在小鼠右侧腋下(右侧腋窝(3)肿瘤细胞接种腹水用无菌生理盐水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个瘤细胞)(5*106)?。
全程严格无菌操作,皮下?)常规接种H22瘤液0.2mL/只(含2*1040min内完成。
(4)分组与给药昆明小鼠用上法造模,造模后再将腹水瘤小鼠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CTX)、青蒿素各剂量组(150mg/kg、300mg/kg)、青蒿琥酯P0组(60mg /kg)、青蒿琥酯ip组(60mg/kg)、青蒿醇提物和青蒿水提物各剂量组(1000mg/kg、4000mg/kg)和模型对照组(Model),每组各lO只小鼠。
造模24h后,阳性对照组(CTX)20mg/kg和青蒿琥酯ip组(60mg/kg),腹腔注射0.2mL/只,每天1次,连续lOd:其它组灌胃给药,灌服溶液0.4mL/只,每天1次,连续lOd。
模型对照组仅予等量CMC-Na 溶液,连续lOd。
平均每只小鼠每天给等量鼠料,每周换垫料2次,每日换新鲜水1次。
记录各小鼠死亡的时间。
其他问题:检测药物对肿瘤的抑制作用,给药时间怎么确定?1、造模后第二天给药2、肿瘤长出一定体积后在给药。
内质网分子蛋白在小鼠腹水型肝癌高、低淋巴道转移株中的表达及意义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
研究证明,转移和复发是导致《中国癌症杂志》2015年第25卷第2期 CHINA ONCOLOGY 2015 Vol.25 No.295内质网分子蛋白在小鼠腹水型肝癌高、低淋巴道转移株中的表达及意义张亚楠1,2,唐建武11.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与法医学教研室,辽宁 大连 116044;2.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山东 济南 250355 [摘要] 背景与目的:内质网分子伴侣29(endoplasmic reticulum molecular chaperons 29,ERp29)是一种内质网应激蛋白,其高表达与肿瘤转移相关。
本研究旨在探讨ERp29在小鼠腹水型肝癌高、低淋巴道转移株中的表达及与肝癌淋巴道转移的关系。
方法:构建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株(高转移株Hca-F、低转移株Hca-P)淋巴道转移动物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检测ERp29在Hca-F、Hca-P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ERp29在Hca-F、Hca-P中均呈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质,部分细胞核也有表达。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ERp29在Hca-F、Hca-P 中的表达吸光度值分别为0.97±0.03和1.17±0.03,ERp29在Hca-F细胞株中的表达(吸光度值)明显低于Hc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ERp29在Hca-F细胞株中的相对荧光强度值(375.27±47.33)显著低于Hca-P(623.91±4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结论:ERp29在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株Hca-F和Hca-P均有表达,且在Hca-F中表达较低,而在Hca-P中表达较高。
采用直接注射法制作BALB/c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探讨

采用直接注射法制作BALB/c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探讨摘要目的:培养小鼠BNL肝癌细胞,采用直接注射法制作BALB/c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
方法:小鼠BNL肝癌细胞体外培养,将调整好的对数生长期的肝癌细胞直接注射到小鼠肝脏,15日后解剖实验小鼠取下肝左叶,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组织包埋、切片及HE染色后镜下观察。
结果:实验小鼠在肝脏左叶均可以见到肿瘤生长,HE染色示肝细胞肝癌。
结论:直接注射法制作BALB/c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可操作性强,成癌率高且周期短,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BALB/c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前言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第五,死亡率第三的癌症,而在我国肝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1 2]。
所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肝癌防治的关键。
因此,如果能够建立一个类似人肝癌的理想模型,从而积极的用于癌症的相关研究,将会对肝癌药物的临床实验治疗具有深远的意义。
建立肝癌的模型临床报道较多,但采用培养好的肝癌细胞直接注射在小鼠肝脏上制作肝癌原位模型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3]。
查阅文献发现BALB/c小鼠属于近交系的小鼠,此类小鼠的成瘤率高,而且容易饲养,因此我们探索了采用直接注射法[4]建立BALB/c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的方法。
1 实验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健康雌性BALB/c近交系小鼠,6周龄,体重18±2g,购自北京华阜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格证号:SCXK(京)2009-0007,饲养于贵阳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动物房。
1.2 实验试剂胎牛血清、DMEM高糖购自美国Gibco公司,青链霉素混合液、0.25%的胰蛋白酶购自美国Hyclone公司。
1.3 实验方法和步骤1.3.1 细胞培养将购买的小鼠BNL肝癌细胞株培养于浓度为15%的DMEM 高糖培养基中,37度,5%的CO2培养箱中常规培养,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用0.25%的胰蛋白酶进行消化,继续传代培养,最终达到实验要求的细胞浓度。
实验四 腹水型单抗的制备及纯化

实验四腹水型单抗的制备及纯化迄今为止,通常情况下均采用动物体内生产单抗的方法,鉴于绝大多数动物用杂交瘤均由BALB/c小鼠的骨髓瘤细胞与同品系的脾细胞融合而得,因此使用的动物当然首先BALB/c 小鼠。
本方法即将杂交瘤细胞接种于小鼠腹腔内,在小鼠腹腔内生长杂交瘤,并产生腹水,因而可得到大量的腹水单抗且抗体浓度很高。
可见该法操作简便、经济,不过,腹水中常混有细胞及其残渣、小颗粒物质、脂肪滴以及小鼠的各种杂蛋白,因此在很多情况下要提纯后才能使用。
而腹水单抗的纯化是一个相当困难的工作,本实验将进行IgG1型腹水单抗的提纯方法。
材料:1、成年BALB/c小鼠。
2、灭菌液体石蜡或福氏不完全佐剂;处于对数生长期的杂交瘤细胞;新鲜采集的腹水(或冻存的腹水)。
3、饱和硫酸铵(pH7.2-7.4)溶液,正辛酸,0.1M NaOH,1M NaOH,0.06M,pH4.0NaAc-HAc缓冲液,0.01M,pH7.4 PBS,10×PBS(0.01M,pH7.4)。
方法:一、腹水的制备1.取12周龄的BALB/ c小鼠腹腔注射灭菌石蜡,0.5ml/只或腹腔注射福氏不完全佐剂,0.2-0.3ml/只。
2.1周后(注射灭菌液体石蜡)或3天后(注射福氏不完全佐剂)腹腔接种用PBS或无血清培养基稀释的杂交瘤细胞,每只小鼠1—3×106/0.3ml。
3.间隔5天后,每天观察小鼠腹水产生情况,如腹部明显膨大,以手触摸时,皮肤有紧张感,即可用16号针头采集腹水,一般可连续采2-3次,通常每只小鼠可采5-10ml腹水。
将腹水离心(2000rpm离心5min),吸去最上层的脂肪组织,除去细胞成分和其他的沉淀物,收集上清,将上清加入50﹪甘油冻存于-20℃冰箱,留下一小部分测定效价。
二、辛酸—硫酸铵法纯化腹水中的单抗1.取3ml腹水,2500r/min离心弃杂质,加入0.06M,pH4.0 NaAc-HAc缓冲液3ml,调pH 至4.8(用0.1M NaOH调);2.加入99ul正辛酸(33ul/ml腹水),室温搅拌≥30min,4℃搅拌≥60min,逐滴加完,4℃澄清2h(20min);3.取出15000r/min离心30min(10min)(4℃),去沉淀(白蛋白和其它非IgG蛋白),上清加入1/10体积的10×PBS(0.01M,pH7.4),用1M NaOH调pH至7.2;4.上清滴加等量饱和硫酸铵(pH7.2-7.4)溶液,使硫酸铵的饱和度为50%,继续搅拌10-30min,静置30min;5.10000rpm(4℃)离心30min(10min),弃上清,将沉淀溶于1.2ml,0.01M,pH7.4 PBS 中,6.0.01M,pH7.4 PBS透析过夜(4℃),其间换液3次,收集透析袋内液体,—20℃保存备用。
不同方法建立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差异性的探讨

不同方法建立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差异性的探讨潘蕊;喻锟;张海亮;郑永仁;赵笑雨;唐钧泽;吴健铭;程欣【期刊名称】《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年(卷),期】2024(32)3【摘要】目的比较肿瘤细胞注射和肿瘤组织块移植方法建立小鼠肝癌原位模型的差异,为小鼠肝癌原位模型的建立提供技术参考。
方法取健康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4组:A组注射小鼠肝癌H22细胞;B组注射腹水型肝癌H22细胞;C组采用小鼠肝癌组织块移植法;D组肝部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假手术组。
定期观察各组小鼠活动情况、体重变化。
记录4组小鼠的生存时间。
观察各组小鼠肝部成瘤状况、肿瘤程度、与腹腔脏器粘连程度和转移情况,并进行B超成像,检测血清中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异常凝血酶原(des-gamma-carboxyprothrombin, DCP)的浓度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 A组、B组、C 组小鼠造模操作时间分别为(3.36±0.44)min、(3.30±0.41)min、(5.68±0.65)min。
建模第25天,A组、B组、C组小鼠成瘤率均100.0%,A组腹腔重度粘连率为40.0%,B组腹腔重度粘连率为60.0%,C组与D组均未出现重度腹腔粘连。
A组、B组、C组小鼠腹水出现率分别为40.0%、100.0%、0.0%;腹壁瘤出现率分别为30.0%、60.0%、0.0%。
B组小鼠还存在肝转移情况(40.0%)。
B超成像、血清AFP和DCP水平检测、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与D组小鼠相比,A组、B组、C 组小鼠肝边缘均不光滑,回声欠均匀,可见稍低回声包块;保持AFP、DCP高分泌;存在大量炎症细胞与肿瘤细胞。
结论在第25天时,3种方法均可以建立肝癌原位移植模型,其中,相较于肝癌组织块移植,肿瘤细胞注射具有操作简单、肝内存在多个转移结节的特点。
而肝癌组织块移植相较于肿瘤细胞注射,则具有对腹腔等脏器影响较小等特点。
小鼠肝癌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的研究

小鼠肝癌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的研究项亮亮;侯杰;王婕;焦成斌【摘要】目的:探讨用肝癌H22细胞建立小鼠肝癌原位移植模型.方法:将肝癌H22细胞注入小鼠腹腔内,建立异位移植模型;抽取腹水中癌细胞接种于小鼠肝实质内,建立原位移植模型.结果:移植后10d可扪及肿瘤生长,模型成功率94.4%;晚期自发转移率79.4%,腹水产生率35.3%,无自发消退;移植瘤保持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DCP)高分泌及γ-氨基酰转氨酶(γ~GT)同工酶阳性的特点;模型平均自然生存期28d.结论:小鼠肝癌原位模型成功率高,易于制作,生物学特征符合模拟人类肝癌在体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可成为今后人类研究肝癌的重要动物模型.【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年(卷),期】2015(038)006【总页数】2页(P48-49)【关键词】肝癌;H22细胞;原位移植模型;小鼠【作者】项亮亮;侯杰;王婕;焦成斌【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二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3;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二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3;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二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3;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二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发病率高、恶性程度高、死亡率高,素有“癌中之王”的称号[1]。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为肝癌临床的治疗提供基础依据,而肝癌动物模型一直是肝癌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工具。
目前有关人肿瘤转移模型大多是用裸大鼠、裸小鼠,动物肿瘤则多数是用Wistar或SD大鼠建立的,而用小鼠建立原位肿瘤移植模型国内外报道较少。
小鼠作为一种更经济,易饲养,易获得的实验研究载体,在发挥其普遍应用性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
小鼠肝癌原位移植模型作为一种新型的动物模型是否能更好地模拟人肝癌在体内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的过程,本实验将研究报道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转移实验[摘要] 目的:1.通过可移植性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转移实验,从感性上认识肿瘤侵袭与淋巴道转移的生物学特性,了解肿瘤动物实验模型建立的过程及意义。
2.进一步了解动物尸体解剖、组织取材、染色的过程。
3.强化科研思维的培养及实验技能的训练。
方法:将高转移力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HCa - F)经 615 小鼠右腋中线皮下接种,定期观察右腋皮下肿瘤的生长和同侧腋窝淋巴结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情况,并于接种后 21 天处死全部小鼠,取皮下瘤体及双侧腋窝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称重并测量大小,同时观察肿瘤的形态特点,生长方式,肺、肝、肾等脏器,并将瘤体、淋巴结及脏器做切片处理以作染色和镜下观察。
结果:21 天观察,实验使用 10 只小鼠,最终存活 8只,其中形成肿块 7 只(3只形成的肿块较大),成瘤率 70%,淋巴结转移率 70%。
肉眼观察,较大肿瘤 2*1.5*1.3cm,灰白色,质地较硬,从中间切开,发现肿块大部分坏死,中心部分出现腔,腔内有肿瘤坏死物质。
镜下观察,坏死组织粉染,轮廓尚存。
残存肿瘤组织细胞存在异型性:瘤细胞大小和形态不一致,细胞核体积增大并呈现多形性,核浆比增大。
核的大小、形状和染色不一。
核分裂象增多,核浆比失调,胞浆减少。
结论:高转移力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通过淋巴道转移,无器官转移,且具有高转移力。
[关键词]HCa-F(高转移力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 615小鼠; 高淋巴道转移[前言]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地区差异大,在亚非国家较常见,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属于常见的肿瘤之一。
近年来,我国对肝癌的防治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一些直径在1cm一下的小肝癌已被发现并及时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1]。
随着临床治疗经验的积累,逐渐意识到即使是小肝癌根治性切除,转移复发仍然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术后 5 年复发率可高达 50% 。
存在的问题:本次试验采用的方法是将瘤细胞移植于615小鼠右腋中线皮下,观察肿瘤生长及转移状态[2]。
所以移植瘤没有展现自发性肿瘤从正常组织转变成肿瘤、随后出现转移的全过程,没有了解疾病完整的自然史。
实验的意义:为了探究肝癌的实质性问题,即肿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尤其是其转移的生物学特性,本次试验对肝癌转移的生物学行为进行实验性研究。
即将肿瘤细胞直接接种到小鼠的皮下组织然后观察肿瘤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及转移情况。
它基本上模拟了从肿瘤生长到转移瘤形成的一系列步骤,又涉及宿主的反应性,因此结果可靠,近似于临床病人的实际情况,对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3]。
[正文]一、材料1、细胞系:高转移力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由大连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建株并保存。
2、实验动物:近交系615小鼠,雌雄兼用,6-8周龄,体重18-22g,由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3、主要试剂及器皿搪瓷盆、温度计、离心管、1ml注射器、手术刀、眼科手术剪、眼科手术镊、乳胶手套、生理盐水、1%来苏儿溶液、75%酒精棉、10%甲醛固定液等。
二、方法1、细胞系获取从液氮罐中取出高转移力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Hca-F)塑料冷冻管,立即放入40摄氏度的温水中,1分钟内是冷冻液全部融化,立即送入无菌室。
取出细胞悬液放入离心管中,用生理盐水洗涤2次,离心,弃上清,再加1ml生理盐水吹打均匀。
向小鼠腹腔内接种0.2mlHCa-F细胞悬液,于第6天无菌条件去腹水。
2、615小鼠皮下接种肿瘤细胞取615小鼠癌性腹水0.1ml,内含2*106 个活瘤细胞,接种于615小鼠右腋中线皮下。
局部严格消毒。
选择右腋皮下接种。
定期检查右腋皮下肿瘤生长和同侧腋窝淋巴结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情况,于接种后21天处死全部小鼠,取皮下瘤体及双侧淋巴结称重,同时观察肺、肝、肾等脏器。
将上述组织固定于10%甲醛固定液中,石蜡包埋制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
3、组织取材将皮下瘤体、淋巴结、肺、肝、肾选取病变部位,切成2~3mm的小于2cm*1cm大小的组织块,10%中性甲醛固定。
小块组织一般固定数小时,较大标本需固定24~48小时。
经冲洗(用递升浓度的酒精等)、透明(用二甲苯等)、浸蜡(用石蜡),然后用石蜡将组织包埋成蜡块,再经切片机切片和染色制成切片。
一般常规作苏木精-伊红染色。
4、切片染色石蜡切片法、HE染色法。
⑴脱水程序及时间:组织固定,冲洗,然后:1)脱水:以下列顺序进行:60%酒精30分钟→80%酒精1~2小时→95%酒精2~4小时或过夜→95%酒精2~4小时→100%酒精2~4小时→100%酒精2~4小时或过夜。
2)透明:二甲苯I 30~45分钟;二甲苯Ⅱ 30~45分钟。
3)浸蜡。
蜡碗Ⅰ、Ⅱ、Ⅲ(各30~45分钟);包埋。
4)修蜡块:修蜡块,贴号。
5)切片。
6)烘烤。
烘烤切片60~70摄氏度,1小时。
7)染色。
⑵HE切片染色程序与方法1)切片脱蜡水洗:将烘干的切片浸入二甲苯Ⅰ、Ⅱ各5~10分钟。
无水酒精3-10分钟(消除二甲苯)→95%酒精1~3分钟→80%酒精1~3分钟→70%酒精1~3分钟→50%酒精1~3分钟→自来水冲洗5分钟以上(洗去切片上的酒精,切片透明)→蒸馏水清洗(防止污染苏木精染液)。
脱蜡是水化过程,目的是通过酒精的缓冲作用,易于水洗与染色。
因为染剂是水,从无水酒精直接放入染液中,容易引起激烈的扩散作用,造成切片漂浮脱落或损伤组织。
而经各级浓度酒精缓冲后即可避免发生这种现象。
2) HE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是先用苏木精将组织切片适当的过染,经水洗后再用盐酸酒精分化,弱碱性水溶液显蓝。
使胞核呈明显的蓝色,胞质及背景无色。
再经水洗后用伊红染胞质,染成深浅不同程度的粉红色至红色。
苏木染色(染核)5~15分钟→自来水冲洗3~5分钟→0.5%盐酸酒精溶液分化数秒钟→自来水洗1~5分钟→弱碱性水溶液显蓝30~60秒→自来水冲洗5~10分钟→蒸馏水洗1~2次→伊红1分钟→蒸馏水洗1~2次。
3)脱水、透明、封固:脱水、透明的目的是使存留在切片上的水分及漂浮的染色液全部除净,经透明剂的作用后,将脱水剂清除出来,使切片产生适宜的折光率。
最后用盖玻片及封固剂封固,便于观察和长期保存。
80%酒精30~40秒→95%酒精30~60秒→无水酒精Ⅰ1~5分钟→无水酒精Ⅱ1~5分钟→二甲苯Ⅰ1~5分钟→二甲苯Ⅱ1~5分钟→中性树胶封固。
5、镜下观察。
三、结果21天观察10只小鼠,最终存活8只,其中形成肿块7只,3只形成的肿块较大。
成瘤率70%,淋巴结转移率70%。
肉眼观察:淋巴结较正常增大,皮下瘤体较大,与皮下组织粘附紧密,肝和肾脏可见肿瘤结节,较大肿瘤2*1.5*1.3cm,灰白色,质地较硬,从中间切开,发现肿块大部分坏死,中心部分出现腔,腔内有肿瘤坏死物质。
镜下观察,坏死组织粉染,轮廓尚存。
残存肿瘤组织细胞存在异型性:瘤细胞大小和形态不一致,细胞核体积增大并呈现多形性,核浆比增大。
核的大小、形状和染色不一。
核分裂象增多,核浆比失调,胞浆减少。
四、讨论将小鼠右腋皮下腋下作为肿瘤细胞的接种部位是其由于此处的淋巴结相对较多,且有血循环丰富,利于肿瘤的转移。
人体内对抗癌细胞的功能主要由免疫系统承担。
免疫系统被肿瘤细胞阻塞,淋巴液就会向相反的方向流动,导致不符合常规的转移现象。
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瘤株属于小鼠肝细胞癌。
由于615小鼠淋巴系统比较发达且有许多近交系,部分近交系有其特定的自发性肿瘤,可利用其自发肿瘤与人体肿瘤的相似之处做为动物模型进行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的研究。
同时,胸腺严重缺陷的裸小鼠可接受人类各种肿瘤细胞的植入,成为活的癌瘤细胞"试管",是研究人类肿瘤生长发育、转移和治疗的绝佳动物。
在本实验中观察到的肿瘤细胞的异型性准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肿瘤细胞的多形性表现为瘤细胞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甚至出现胞体特大的瘤巨细胞。
少数分化差的肿瘤细胞较相应组织的正常细胞小,圆形,且大小较一致。
2核的多形性细胞核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甚至出现多核、巨核、畸形核瘤细胞。
肿瘤细胞核明显增大,因而使核/浆比例增大,从正常的1:4~6增至1:1.5~2,甚至1:1。
核染色质呈粗大颗粒状,分布不匀,常靠近核膜分布,使核膜显得增厚。
核仁肥大,数目增多。
核分裂像多见,并可出现病理性核分裂,即多极性、不对称性、顿挫型核分裂。
恶性肿瘤细胞核多形性与染色体呈多倍体或非整倍体有关。
3胞质的改变恶性肿瘤细胞的胞质一般由于分化低而减少,但有时也可以增多。
由于胞质内核蛋白体增多,故多呈嗜碱性染色。
此次试验便是通过建立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高转移细胞系HCa—F细胞模型,对肿瘤侵袭与淋巴道转移的生物学特性有所了解。
通过模型的建立,染色制片,镜检等一系列的过程建立了科研的学术观念,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
恶性肿瘤细胞转移的可能机制有1、淋巴道转移 2、血道转移 3、种植性转移。
本实验中重点研究淋巴道转移,恶性肿瘤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流首先到达局部淋巴结。
局部淋巴结发生转以后,可继续转移至下一站的其他淋巴结,最后,可经胸导管入血再继发血道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肿瘤可以逆行转移或者越过相应的引流淋巴结发生跳跃式转移。
肿瘤细胞一般经血液和淋巴道转移,在实验中经过HE染色可以观察到肝脏和肾脏有转移瘤,因而可以推断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经过了转移,而且在淋巴结中也发现了肿瘤细胞,也能说明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经过淋巴道转移。
本实验结果可以为预防恶性肝癌转移提供较为清晰的预防思路。
[参考文献][1]李甘地,来茂德.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61[2]李连宏,唐建武,孙雷.医学形态实验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97[3]孙成荣,唐建武,孙明忠,采用定量蛋白组学技术筛选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相关蛋白.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7,34(8):856~864[4] 张宏颖,刘春平,唐建武,许国旺,等.姜黄素对小鼠腹水型肝癌高淋巴道转移细胞株(HCa-F)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博士论文 2000年度[5]Sobel MW.J Natl Cancer Inst,1990;82:267[6]Saigoh K, Wang YL, Suh JG, et al. Intragenic deletion in the gene encoding ubiquitin carboxy-terminalhydrolase in gad mice [J]. Nat Genet. 1999, 23(1):47~51.6、BurelillSA,et al.Br J Cancer,1995;71:278[7]李海燕,方肇勤,梁尚华.小鼠移植性肝癌(H22)模型的研究及在中医药抗肿瘤中的应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1,27[8]凌茂英,刘希风,郑怀祖,等.小鼠肝癌细胞系H22-F25/L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中华肿瘤杂志,1991,13(1):13.[9]陈桑, 凌茂英, 刘希风,等. 小鼠腹水型肝癌高、低转移克隆稳定性的研究[ J ]. 大连医学院学报, 1992, 14: 32- 37.[10]张宏颖,唐建武,朱文婷,胡春秀,许国旺.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高转移细胞系HCa—P/L6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其药物敏感性的评价.大连医学院学报,2008,30(5):465-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