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24.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教案一、基本信息课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王之涣朝代:唐代课型:诗词赏析二、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2. 理解本诗的意境和艺术价值;3. 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让学生对唐代文学有个大致了解。

2. 课文解读首先,让学生朗读全篇诗词,了解诗词的格律和韵律。

接下来,教师讲解诗词的意境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情感和形象。

着重讲解以下几点:(1)诗词的背景和写作动机。

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登京口北固亭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理解王之涣当时的写作动机。

(2)诗词的意境。

让学生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景象感受到登高远望、感叹天地之大、游历之难等情感。

(3)诗词的用典。

让学生理解诗词中使用的“北固山”的寓意,以及对“千古兴亡多少事”这一历史名句的运用。

3. 课文赏析组织学生对诗词进行赏析,让学生就以下几点展开思考:(1)诗词的艺术价值。

让学生分析这首诗词的文学技巧和艺术魅力,从词语运用、形象描绘、意境表达等方面进行展开。

(2)诗词的深层含义。

让学生探讨诗词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何理解“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一句子的内涵。

4. 课堂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化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能力。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诗词中使用的典故和古文习惯表达方式,并从中品味诗词的文学魅力。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2、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南乡子”是词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京口,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

有怀,有所怀念。

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二、整体感知: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有《稼轩长短句》。

存词六百多首。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选自《稼轩长短句》。

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3、学习生字:万兜鍪(dōu móu)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倒装句,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

这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

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2023年《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2023年《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把握诗歌节奏,动情朗读,直至成诵。

2.积累辛弃疾诗歌,感受辛弃疾诗歌创作的风格,理解他从一而终不变的爱国主义情怀。

3.辨读诗歌,理解诗人一生壮志未酬的痛苦。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辛弃疾从一而终不变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辨读诗歌,理解诗人一生壮志未酬的痛苦。

一、导入新课提到辛弃疾,我想用一个的网络流行语来形容他:行走的荷尔蒙。

此言不虚,有诗文为证:【屏显】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

——辛弃疾《念奴娇》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檐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娓银胡螺,汉箭朝飞金仆姑。

——辛弃疾《鹏鹃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公所作大声鞋整,小声铿a⅛,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刘克庄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时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友人陈亮由此可以看出辛弃疾是一代英雄,今天让我们走近《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去了解这位英雄的真性情。

设计意图:通过网络语言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带着热情和期待读诗,诗词入情入境,是最能快速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方法。

二、初读,整体感知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便是十分。

朗读是把握诗歌情感的利器,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两首词。

1.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教师活动]正音并指导学生划分节奏2.朗读这两首词,并结合注释理解词的意思,思考:老师为什么把这两首词放在一起学?预设:写诗的地点相同都是借古讽今之作都引用了孙权当年的故事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都表达了一种怀念英雄和收复失地的理想。

都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正字音,明节奏,析诗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为后面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三、比读,领悟情感1小组合作讨论:你从两首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了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3.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下列诗句:(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教案
小组合作研讨:
透露出作者的情感:无奈,伤感,抑郁,忧心——爱国情怀
齐读领悟
生:“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生:与偏安江南萎靡不振的南宋政府有关,与仁人志士们欲收复神州却报国无门空有热情有关!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忧愁
学生自由回答,充分发挥
自由举手读
齐读
生答
生讲述典故内容
可能有:
①换了主角为什么?
②变了顺序为什么?
③删了情节为什么?
(生研讨)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三组问答
感慨兴衰
讽刺当朝
教学反思
教学时,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比较、鉴赏这五首诗词曲。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生答:
①二月春风似剪刀。
②门前流水尚能西。
③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都是问答形式
生答
①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词的节奏。(小组内自行解决)②个别展示读(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
③问答读(两人一组,便于理解)
小组讨论类型及理由:
何处望神州?——自问无答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有问喻答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直问直答
课堂教学教案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诵读诗歌,提高朗读水平;
2.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及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力;
3.理解借古讽今的写法,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感。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描绘了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远眺江南美景,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

整首诗意境高远,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许多古诗文,对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背景,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能够把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诗歌背景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2.教学难点: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诗歌意境和主题的领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写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的背景图片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展示和简介的方式,引入诗文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朗读:学生朗读诗文,教师指导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解读:学生自读,理解诗文内容,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欣赏:学生欣赏诗文的艺术特色,教师引导欣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教案标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欣赏宋代文学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 学习宋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欣赏宋代文学的特点。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义。

教学准备:1.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课文材料。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的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京口北固亭的图片,并简要介绍北固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北固亭的了解和感受。

理解诗意:1. 分发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课文材料给学生,并阅读诗歌的内容。

2. 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义。

3. 引导学生讨论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宋代文学特点:1. 介绍宋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如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写实和细腻描写等。

2. 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中体现的宋代文学特点,并与其他宋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并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音乐或背景音效,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 分组让学生创作自己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诗歌,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对北固亭的情感和思考。

总结:1. 回顾本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对宋代文学特点的理解和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欣赏能力。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宋代文学研究,让他们选择其他宋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增加他们对北固亭和宋代文化的了解。

九下语文第24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高效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24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高效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24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高效教学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两宋是中国历史上最弱的朝代。

失去三分之一国土的南宋统治者更是苟且偷安,无意收复中原。

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的爱国志士,竭忠尽智的岳飞,文武兼备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

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重温词人的爱国情怀。

【学习目标】1、背诵全词,理解内容。

2、学习词作中常见的即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感。

【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县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背景链接】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在镇江知府任上。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读音停顿】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dōu 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整体把握】简要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即景抒情(触景生情),抒发“千古兴亡”的感慨。

下片怀古,表达对孙权的怀念与倾慕。

【合作探究】1、赏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明确:运用设问和倒装,言外之意是中原已非我有了!触景生情,悲愤不已,于是站在北固楼上,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意》教学设计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意》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意》教学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南乡子诗歌的背景和作者2. 分析和理解南乡子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意》诗歌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教学内容1. 简要介绍南乡子和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2. 分析《登京口北固亭有意》的诗歌结构和用词3.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4.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和思想5.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自己的类似主题的诗歌教学步骤1. 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导入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简要介绍南乡子:介绍他的生平背景、诗歌创作风格以及《登京口北固亭有意》的背景3. 分析诗歌结构:解读诗歌的格式、句式和韵律,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构造4. 解读诗歌意象:分析诗中的用词、修辞手法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5. 探讨情感和思想: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引发学生的个人感悟6. 学生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他们尝试写一篇类似主题的诗歌,并互相分享和评价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对南乡子和《登京口北固亭有意》的理解程度2. 学生创作作品评价:评估学生创作的诗歌是否能够表达类似主题的情感和思想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堂课的反馈和意见,以改进教学教学资源1.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意》诗歌原文和翻译2. 南乡子相关的资料和介绍3. 黑板、白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教学延伸1. 继续探索南乡子其他作品的诗歌风格和主题2. 与其他北宋诗人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其风格和主题的异同3.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表达能力4. 走进博物馆或文化遗址,了解南乡子的生活背景和时代背景5.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撰写论文或写作关于南乡子的作品的评论以上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意》教学设计的简要概述,可以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为人及其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特征。

2.品味关键词句所传达的特殊情感和意味。

【教学难点】
1.感受词中蕴含的悲凉慷慨之气。

2.学习怀古伤(讽)今、用典等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
这是一首宋词,“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词的题目,提问:考虑一下题目应该怎样断句?
预设: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追问:为什么这样断句?
预设:“京口北固亭”是地名,“登”,是登上,登临,“有怀”是感想。

点拨:“京口”是今天的江苏镇江,在长江南岸;京口有一座北固山,北固山上建有北固亭;“怀”是“怀古”,即凭吊古代的历史或是缅怀古代的英雄人物,题目的意思是登上北固山上的北固亭,缅怀追思古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二、诵读:
诵读要求:注意字音和节奏,不明白的字、词、句画下来,举手示意。

学生提问:“兜鍪”是什么?
预设:“兜鍪”是头盔,这里指士兵。

“万兜鍪”指成千上万的士兵。

追问:“年少万兜鍪”是什么意思?注意这个句子缺少主语和谓语,谁“年少”怎么样“万兜鍪”?(注意诗歌语言的跳跃性,用自己的理解加上想象将意思补充完整。


预设: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

学生提问:“坐断”是什么意思?
点拨:东南是东南地区,东南一带,孙权怎么样东南地区。

点拨:“坐断”:“雄霸”、“占据”、“割据”。

此句的意思是孙权雄霸东南地区,他一生的征战从未停止。

三、作者:
提问:关于辛弃疾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是豪放派代表词人。

教师补充信息: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概括辛弃疾:将军+英雄+词人。

诗歌鉴赏有一条重要规律:知人论世,就是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辛弃疾生活在南宋,南宋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宋金南北对峙。

宋朝北方的强大的邻居女真人,经常南下劫掠宋朝的边境和百姓,在靖康年间把宋朝的皇帝和许多大臣都掳走了,北宋灭亡,剩下的皇族和大臣向南逃,渡过长江,在长江以南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南宋朝廷,宋金达成和议,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但是北方土地和北方的百姓沦入金人之手。

将军:辛弃疾出生在北方,他在一首词中称自己是“江南游子”,他出生时北方已经沦陷达十年之久。

他二十多岁是就拉起了一只几千人的义军,抗击金人。

后来与另一只义军队伍汇合,当义军首领被害后,他统帅整个北方义军达十几万人,南下投奔南宋朝廷。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两句描写了当时盛况。

英雄:辛弃疾从小苦练剑法,武艺高强,胆识过人。

《三国演义》中关羽曾替曹操斩杀了袁绍的一员得力大将颜良,曹操当面称赞关羽:“关将军,您真是勇武过人啊!”关羽淡淡地说“我这点本事算不了什么,我的弟弟张翼德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就像在口袋里取东西一样容易。

”义军首领耿京被判徒杀害,辛弃疾听说后率领几十个骑兵冲入敌营活捉叛徒,并连夜押回临安正法。

词人:辛弃疾既会带兵打仗,又有胆有识、武艺超群,这样的英雄,生在那样一个乱世,那么英雄有没有用武之地呢?南宋朝廷主张向金人议和投降,打击和排挤抗战派,所以辛弃疾空有一身武艺却无用武之地,空有一腔热血却壮志难酬。

他自嘲“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于是他只能把他的满腔忧愤、抑郁不平之气通过诗词排解出来。

四、内容:
(一)、上阙写词人登上北固亭所见、所思。

看到的是北固亭附近的风光、风景和面前无穷无尽滚滚东流的长江水。

想到的是千百年来许许多多兴盛、衰亡的朝代和历史。

提问:事实上,词人登上北固亭真正想望见的是什么?
预设:神州大地,中原故土。

追问:为什么要北望中原?
预设:因为北方有他的故国、故土。

追问:能不能望见?
预设:不能,因为中原与此地远隔千山万水,“何处望神州”。

追问:能不能北归?
预设:不能。

提问:所以“何处望神州”这句词的言外之意是:
预设:中原故土已落入金人之手。

点拨:现在,我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宋人的登高北望“情结”,如:“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愤》陆游)当我北望中原的时候,心中郁积的悲愤之气就像山一样压在心头。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满江红》岳飞)当我凭栏远眺时,想到北方大好河山被金人所占,靖康之耻,还未血洗,禁不住心绪难平,怒发冲冠,仰天长啸。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我面向西北,远望长安,可惜连绵不断的群山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课堂小结:自己组织语言,把上阙的意思串一下。

当我登上北固亭北望中原故土,可是北方与京口远隔千山万水,哪里能够看得见呢?我收回视线,看到的是北固亭附近的风景和面前无穷无尽滚滚东流的长江水。

我的思绪像江水一样悠远绵长,想到千百年来许多兴盛衰亡的历史。

提问:“千古兴亡多少事”为什么不用“千年兴亡多少事”?
点拨:“千年”只指时间,而“千古”就有了时空的纵横感,他的视线受空间的限制,但思绪不受时空的限制,“京口”是他思维发散的点,他想到的是与“京口”这个地方有关的或是发生在京口的兴亡历史。

(二)齐读下阙:
缅怀与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提问:下阙提到三个历史人物:孙权、刘备、曹操,谁是中心人物,谁是陪衬人物?
预设:孙权是中心人物,“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天下英雄谁才配称是孙权的敌手,只有刘备和曹操。

提问: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请刘备喝酒,曹操说:“玄德啊,你到过许多地方,见过许多人,你说说谁才是当今天下的英雄”。

刘备说了几个人,曹操都不屑一顾,最后曹操自负地说:“今天下英雄,惟刘使君与操耳”。

但在辛弃疾看来,孙权才是真英雄,为什么呢?
预设:“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割据东南,雄霸一方,他一生的征战从未停止。

课堂小结:孙权十九岁就继承东吴大业,父其孙坚是东吴基业的开创者,其兄孙策是江东的开创者,孙权是守成者。

当年曹操雄心勃勃,率领80万大军东下,想一举吞并东吴,孙权联合刘备,抗击曹操大军,取得赤壁大战的胜利,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曹操也认为孙权是一位少年英雄,有一次孙权与曹操对阵,孙权列阵江上,军容整肃,孙权本人威风凛凛,相貌堂堂,连曹操都感慨地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啊”。

提问: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历史上,论谋略、才敢、胸襟气度,曹操似乎更胜一筹,可是辛弃疾为什么对孙权情有独钟,推崇备至呢?
预设:孙权敢于抗击来自北方的强敌曹操,以弱抗强,以少胜多,建立不世功业,名垂千古。

而纵观整个南宋朝廷,尤其是统治阶层,面对北方强敌,一味屈膝投降,屈辱求和,没有出现一个像孙权那样敢于以弱抗强,以少胜多的英雄人物,所以说,以卵击石是需要勇气、胆识、魄力、智慧的。

即便出现了像辛弃疾、岳飞、李刚那样的英雄,南宋朝廷不是弃而不用,就是加以迫害,这不仅仅是辛弃疾的个人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啊。

课堂小结:词人缅怀古代的英雄人物是为了感伤现实,讽刺现实,怀古是为了伤今。

五、再读:
诵读要求:这是一首“壮词”,词人一方面追幕古代英雄的豪壮之气,诵读时要感受其壮怀激烈的气概;另外一方面慨叹感伤现实,诵读时要体味词中蕴含的悲愤慷慨之气。

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知人论世怀古伤(讽)今
慷慨悲壮运用典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