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文化的特点

合集下载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文化与艺术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文化与艺术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文化与艺术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文化与艺术是一个既复杂又多元化的话题。

从11世纪到14世纪初,欧洲经历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成为了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城市文化和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文化和艺术的一些主要特点和影响。

城市文化首先,我们来谈谈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指在城市中形成的一种在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殊文化。

与农村文化和宫廷文化不同,城市文化是由城市的特定环境和社会经济制度塑造出来的。

在欧洲中世纪,城市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元化和包容性中世纪的城市是一个汇集各种文化和民族的地方。

城市中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城市文化就是在这种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环境中形成的。

城市文化不是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文化,而是所有社会群体的交汇点。

2.商业化和市民精神中世纪的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

商业活动、手工业和手工艺人的集聚使城市成为了欧洲最富有的地区之一。

这种商业化的环境还带来了市民精神。

市民精神是指一种基于自由、平等、民主和慈善精神的社会道德规范。

这种道德规范对城市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是城市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世纪的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体现了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城市建筑是由不同的文化和民族的建筑风格混合而成的。

城市规划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城市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

城市艺术城市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艺术的发展。

城市艺术是指在城市中产生的、办理的、传播的、保存的各种艺术活动。

城市艺术与城市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城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欧洲中世纪,城市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民间艺术的传统和发展在中世纪的城市中,民间艺术是城市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的庙会和集市上,民间艺术家表演着各种各样的表演艺术,包括戏剧、舞蹈、歌唱和街头巡演等。

欧洲中世纪的文化与教育

欧洲中世纪的文化与教育

欧洲中世纪的文化与教育欧洲中世纪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多变的时期,其文化与教育在当时的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欧洲中世纪文化与教育的特点和影响。

一、宗教与教育在欧洲中世纪,宗教在文化和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天主教会的统治下,教育被用来宣传宗教教义和塑造人们的信仰。

修道院和教堂成为知识和智慧的中心,学院和大学由宗教机构创办。

这些学院主要培养教士、修道士和神职人员,教育内容以神学和教会法为主。

二、拉丁文化的传承在欧洲中世纪,拉丁文成为主要的学术语言,它是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媒介。

学校的教学用书和学术著作几乎都是用拉丁文写成的。

因此,掌握拉丁文成为获得教育和知识的一种途径。

人们通过学习拉丁文,能够阅读古代经典作品,并参与到学术讨论和文化交流中。

三、修道院学校与大学修道院学校在欧洲中世纪的文化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修道院内设有学校,负责传授拉丁文、神学、哲学等知识。

学生们通过修道院学校接受教育,培养了许多重要的学者和思想家。

修道院学校提供了一种途径,使人们能够对经典文化进行学习和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修道院学校逐渐演变为大学。

欧洲中世纪的大学起初由教师和学生自发组织,但后来逐渐被君主和教会认可并赋予了法律地位。

大学成为独立于教堂的学术机构,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思想和学派。

四、骑士文化和武士道精神骑士文化和武士道精神是欧洲中世纪的独特文化现象。

在封建社会中,骑士是一种特殊的身份,他们奉行荣誉、勇气和忠诚的准则。

骑士文化注重武艺训练,同时也重视修养和教育。

骑士需要掌握战斗技能和诗歌、音乐等艺术表达方式。

骑士的教育包括武术训练、礼仪规范和道德教育,这些都是塑造骑士品质和精神风貌的重要因素。

五、民间文化的传承除了宗教和学院教育外,欧洲中世纪的文化与教育还包括民间文化的传承。

民间文化以口头传统形式存在,通过民间故事、民间音乐和民间艺术传递知识和价值观。

这些故事和艺术作品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追求。

中世纪文化的特点

中世纪文化的特点

中世纪文化的特点西方基督教的兴起,象征着古代的结束和中世纪的开始。

漫长的中世纪是“上帝”统治人类的时代,时间跨度将近一千年。

自公元393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西方进入了“政教合一”神权体制的思想黑暗年代。

人民遭受着宗教和国家权威的双重奴役。

如果说古希腊艺术是以存在为主体、重视视觉直觉的自然化艺术,那么中世纪的艺术则是以宗教为主体,重在表现情感和理念的理念化艺术。

中世纪艺术是非个人化和非自然化的。

所有的艺术只与上帝和上帝的教义有关,所有类型的艺术品如雕刻、绘画、彩绘玻璃等只能在上帝的世界——教堂里存在。

艺术成为宗教的奴仆和宗教意识形态的宣教工具。

艺术只用来图解《圣经》,以形象直观生动有力的视觉样式直接作用于教民,尤其是广大的不识字的教民,使他们接受并崇拜宗教所宣扬的道德和精神的意义。

基督教中“不要崇拜偶像”的教条使得曾经是古希腊艺术主体的大型人物立体雕像蜕变为依附于教堂建筑上的神像浮雕。

立体雕像艺术沦为浮雕是艺术丧失其独立性的象征。

古希腊雕刻中所崇尚的人体力与美的风貌在中世纪丧失殆尽。

后人至今可以通过欧洲的教堂艺术来想象和认识中世纪的世界。

中世纪艺术的风格与希腊艺术迥然相异:远离现实生活,趋于装饰性、象征性和概念化的抽象表现手法。

中世纪艺术风格的形成源自于两个思想源泉:一是柏拉图的“超验理念”,人们崇拜精神追求,鄙视世俗欲望;二是基督教的教义:只有上帝基督才全知全能,人类对上帝顶礼膜拜而失去自我的独立思考。

中世纪的文化结构具有高度的符号学性质:每一事物都有社会价值,一切事物都有相对应的意义,即也就有对应的指号。

意义即为存在的指号,并与价值观念相关。

中世纪文化的内容与表达之间具有很大的肖似性。

很多的概念都有着相对应的记号(如十字架为上帝的象征)。

中世纪型艺术的能指(画面)结构清晰,但比喻或象征的倾向很浓,所指意义内涵是较抽象的宗教观念。

中世纪的思想特征是蔑视物质,重视记号所表达的意义。

“代表本身的事物(用于实用的目的)在文化代码结构中占据最低层;作为另一类事物(用于观念表达的目的,如权力、神圣、高贵、力量、富有、智慧等)则与前者不同。

中世纪审美文化的特征

中世纪审美文化的特征

中世纪审美文化的特征中世纪是指从公元5世纪末直到公元15世纪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审美文化与古代和现代的审美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中世纪审美文化强调宗教和信仰。

在中世纪的欧洲社会中,宗教与信仰是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念。

教会对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强大的影响力,这也反映在艺术与文化中。

例如,中世纪的建筑艺术中充满着神圣的象征和宗教题材。

壁画、彩色玻璃窗和雕塑等艺术形式都被用来传达信仰与宗教的教义。

其次,中世纪审美文化注重教育与学问。

在中世纪,教会及其修道院成为了知识的中心,教育主要由教会来承担。

许多古代著作和文化遗产在中世纪得到了保存与翻译,并通过教会的教导进行传播。

这使得文化知识在中世纪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如十字军东征和回教文明的影响,也给中世纪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第三,中世纪审美文化强调社群与传统。

在中世纪,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小社群为单位展开的,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密不可分。

这种社群观念也反映在审美文化中。

中世纪的诗歌、音乐和戏剧都是为了社群的娱乐和交流而存在的。

此外,中世纪的艺术和文化传统是通过口头传承和传统媒介来保存和传播的。

第四,中世纪审美文化强调苦难与复杂。

中世纪是一个动荡与困苦的时期,人们面临着疾病、战争和饥荒等种种苦难。

这些苦难和复杂性也反映在审美文化中。

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经常描绘了人类的苦难和悲剧,表达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对正义和复仇的渴望。

这种复杂性也反映在中世纪的艺术和音乐中,许多作品充满了对人类存在的矛盾和困境的探索。

最后,中世纪审美文化强调自然与神秘。

中世纪的人们相信自然界是神的创造,是神的指引和启示。

因此,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成为中世纪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中世纪的绘画、雕塑和诗歌等作品中常常描绘了自然界中的美和神秘,并试图通过它们来表达人类对神的敬畏与追求。

此外,中世纪的神秘主义运动也反映了对神秘事物和超自然力量的追求。

欧洲中世纪的与文化

欧洲中世纪的与文化

欧洲中世纪的与文化欧洲中世纪的文化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从公元5世纪持续到15世纪,涵盖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变革。

欧洲中世纪的文化是这个时期的重要部分,对后来的艺术、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欧洲中世纪的文化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宗教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欧洲中世纪,宗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督教信仰在这个时期盛行,教会成为社会的中心。

教堂建筑成为当时最重要和最显著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当时的宗教精神和文化。

同时,宗教艺术也蓬勃发展,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广泛应用于教堂内部装饰。

二、封建制度的影响欧洲中世纪的社会被封建制度所主导,这对于当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制度使得统治者与下层人民之间形成了严重的级别分化,也使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限制。

而在封建领主的庇护下,学院和修道院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保护和发展,成为当时知识的中心。

三、拉丁语的传播在欧洲中世纪,拉丁语成为知识和学术交流的通用语言。

拉丁语的传播带动了文化的繁荣和交流。

学院、大学以及修道院成为学者们的聚集地,拉丁文的学习和使用在这些地方得到了推广。

因此,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拉丁文著作,这些著作对后来的学术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文艺复兴的萌芽虽然中世纪被认为是知识和文化的相对低谷期,但在中世纪晚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和文化变革。

这些变革的萌芽成为后来文艺复兴的重要一环。

比如,人文主义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发展,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强调以及对古代文化的研究成为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

综上所述,欧洲中世纪的文化在宗教、封建制度、拉丁语的传播以及文艺复兴的萌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们不仅对当时的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后来的艺术、哲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了解欧洲中世纪文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欧洲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

西方中世纪文化概况

西方中世纪文化概况

西方中世纪文化概况西方中世纪文化是指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欧洲文化。

这个时期的文化受到基督教的影响,由于教会和封建制度的支配,这一时期的文化被称为中世纪,也被认为是黑暗时代。

然而,中世纪文化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如宗教艺术、骑士精神和城市的发展等。

中世纪文化的主导者是基督教。

基督教对于中世纪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会在中世纪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宗教艺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宏伟的教堂和修道院为特点,这些建筑具有精细的细节和精美的雕刻。

此外,中世纪还出现了宗教绘画和雕塑,这些作品通常描绘圣经故事和圣徒。

除了宗教艺术外,中世纪还崇尚骑士精神。

骑士是中世纪社会中的精英阶层,骑士责任感以及对荣誉和勇气的追求成为了一种文化价值观。

骑士文化体现在许多领域,包括骑士小说、骑士歌谣和骑士战争。

这些作品表达了骑士的英勇事迹,它们被广泛传唱和流传,并且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中世纪的文化还包括学院教育和修道院文化。

修道院在这个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学问和文化的中心,保存了许多古代的文化遗产。

修道院的学习帮助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并且对后来的大学制度有所影响。

总体来说,中世纪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是多样且丰富的。

宗教艺术、骑士精神、城市的发展和学院教育等都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中世纪被认为是黑暗时代,但是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成果,为后来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基本特点

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基本特点

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基本特点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一、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基本特点毫无疑问,欧洲中世纪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得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封建地主阶级的文化形态与农民阶级文化形态的对立,是中世纪欧洲新质文化和文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但也要看到,欧洲中世纪文学是欧洲多种文明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这种融合首先体现在众多蛮族部落各自文化的融合上。

据史料记载,在罗马帝国的北方,很早就有蛮族部落形成,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克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

他们各自的生活状况和习俗,实际上形成的是各自不同的文化种群。

例如关于古代日耳曼人生活状况、社会制度以及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情况,在凯撒于公元前1世纪末所写的《日耳曼尼亚志》中就有过丰富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日耳曼人文化高于其他部族的材料。

而后,从公元1世纪末到公元3世纪,日耳曼各部落又开始结成不同的联盟,如东哥特、西哥特、汪达尔、法兰克、盎格鲁-撒克逊、伦巴德等。

这种古代蛮族文化的融合,实际上催生着整体性欧洲文化的形成。

其次,这种文化融合,也体现在古代希腊罗马的先进文化与蛮族落后文化的融合上。

虽然蛮族南侵之后,摧毁了古代的文化,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

但是,新的文化毕竟又是在曾产生过灿烂的古代文明成就的欧洲大陆上产生的,古代的文化传统以及意识形态存在于欧洲本土的遗民身上。

这一切都决定着新产生的文化并不能完全剪断古代文化的脐带。

例如在中世纪漫长的历史时期,有些封建统治者和教会人士常常就利用古代文化遗产宣传其思想;利用古代天文知识编撰教会历书,利用民间音乐伴唱圣诗;有些人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典故和材料加以改造,用拉丁文将其写成宗教故事等。

甚至被中世纪奉为“伟大的神学家”的圣·奥古斯丁,早年也曾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有着相当深刻的研究,并酷爱荷马和维吉尔史诗中一些描写爱情的部分。

中世纪审美文化的特征

中世纪审美文化的特征

中世纪审美文化的特征中世纪(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是一个长达千年的时代,它的审美文化特征受到了宗教、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中世纪审美文化的几个主要特征。

1.宗教性:中世纪的审美文化中,宗教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基督教是中世纪欧洲最主要的宗教,因此,宗教题材在艺术作品中非常常见。

教堂建筑、壁画、雕塑等都反映了中世纪人们的宗教信仰。

艺术家通过繁复的图案、神圣的意象和圣人的形象来传递宗教信息。

2.“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中世纪的审美文化表现在宏大的教堂建筑之中。

罗马式建筑强调圆拱、厚重的墙壁和小窗户。

而哥特式建筑则突破了罗马式的限制,采用尖拱、飞檐、尖顶和彩色玻璃等元素,创造出高耸、精细的空间。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世纪人们对于无限宇宙和上帝存在的崇拜。

3.物质与巴洛克艺术:中世纪的审美文化也表现在奢华和繁复的艺术作品中。

贵族和教会是当时最主要的赞助者,他们借助艺术来展示权力和财富,同时也强调可视化的神秘和虔诚。

艺术品使用丰富的颜色、贵重的材料,如珠宝、黄金和宝石,来创造华丽的效果。

4.骑士文化:中世纪的审美文化还体现在骑士文化中。

骑士理念包括英雄主义、荣誉感、勇气、忠诚等,这些价值观对于中世纪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骑士装备如盔甲、剑、盾牌等成为了中世纪艺术中的常见元素。

骑士精神也被反映在绘画、文学和音乐等艺术形式中。

5.环境:中世纪的环境也对审美文化产生了影响。

欧洲的自然环境包括森林、山脉、河流等,这些自然元素在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艺术家描绘了宜人的田园风景、壮观的群山、湖泊和风景等,展示了自然的美。

总的来说,中世纪的审美文化具有宗教性、建筑艺术、奢侈与繁复、骑士文化和环境等多个特征。

这些特征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宗教和文化的方方面面,为后世的艺术和文化传承留下了重要的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文化的特点
从公元5世纪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欧洲史上的“中世纪”。

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崩溃的历史。

中世纪的文化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如:神学、文学、哲学和音乐等等。

每种文化都具有当时最具特色的风格,因历史时期的转换受到人们不同程度的评价。

对于中世纪的文化,我们究竟应该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由于中世纪有落后反动的一面也有进步革命的一面,所以导致人们对中世纪文化的评价存在偏颇的观点。

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者和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形成了一种流行的错误观点,即认为中世纪是人类历史的“中断”,中世纪文化是统治阶级的压迫欺诈与老百姓的愚昧无知结合的产物。

黑格尔从唯心论辩证法出发,在《历史哲学》中论断:“中世纪的艺术是沉了的夜色,文艺复兴的艺术是新吐的曙光。

”而恩格斯则认为:封建制度较之奴隶制,毕竟是更进步的社会结构,我们不能对中世纪文化全盘否定。

所以他在严厉批判中世纪的愚昧朦胧的同时,也批判了18世纪唯物主义者的看法,肯定中世纪文化进步,革命的一面。

下面我们来浅谈一下中世纪文化中的四个方面:神学、哲学与艺术。

西方基督教的兴起,象征着古代的结束和中世纪的开始。

漫长的中世纪是“上帝”统治人类的时代,时间跨度将近一千年。

自公元393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西方进入了“政教合一”神权体制的思想黑暗年代。

人民遭受着宗教和国家权威的双重奴役。

如果说古希腊艺术是以存在为主体、重视视觉直觉的自然化艺术,那么中世纪的艺术则是以宗教为主体,重在表现情感和理念的理念化艺术。

中世纪艺术是非个人化和非自然化的。

所有的艺术只与上帝和上帝的教义有关,所有类型的艺术品如雕刻、绘画、彩绘玻璃等只能在上帝的世界——教堂里存在。

艺术成为宗教的奴仆和宗教意识形态的宣教工具。

艺术只用来图解《圣经》,以形象直观生动有力的视觉样式直接作用于教民,尤其是广大的不识字的教民,使他们接受并崇拜宗教所宣扬的道德和精神的意义。

基督教中“不要崇拜偶像”的教条使得曾经是古希腊艺术主体的大型人物立体雕像蜕变为依附于教堂建筑上的神像浮雕。

立体雕像艺术沦为浮雕是艺术丧失其独立性的象征。

古希腊雕刻中所崇尚的人体力与美的风貌在中世纪丧失殆尽。

后人至今可以通过欧洲的教堂艺术来想象和认识中世纪的世界。

中世纪艺术的风格与希腊艺术迥然相异:远离现实生活,趋于装饰性、象征性和概念化的抽象表现手法。

中世纪艺术风格的形成源自于两个思想源泉:一是柏拉图的“超验理念”,人们崇拜精神追求,鄙视世俗欲望;二是基督教的教义:只有上帝基督才全知全能,人类对上帝顶礼膜拜而失去自我的独立思考。

中世纪的文化结构具有高度的符号学性质:每一事物都有社会价值,一切事物都有相对应的意义,即也就有对应的指号。

意义即为存在的指号,并与价值观念相关。

中世纪文化的内容与表达之间具有很大的肖似性。

很多的概念都有着相对应的记号(如十字架为上帝的象征)。

中世纪型艺术的能指(画面)结构清晰,但比喻或象征的倾向很浓,所指意义内涵是较抽象的宗教观念。

中世纪的思想特征是蔑视物质,重视记号所表达的意义。

“代表本身的事物(用于实用的目的)在文化代码结构中占据最低层;作为另一类事物(用于观念表达的目的,如权力、神圣、高贵、力量、富有、智慧等)则与前者不同。

由于意义问题与价值相联系,就产生了把各种文化记号的表达与内容分等的问题。

此外,记号的价值学不仅受事物的价值影响,而且受内容与表达之间关系的某些定量特征的影响。

”[4] 如宗教的物品,它的内容相对应的价值就可能达到较高的层面。

如十字架原本是罗马帝国执行死刑的刑场标记,由于基督教将其作为圣像装饰物,其内含的价值意义使这个标记成为教民崇拜的对象。

这种崇拜行为是符号性的,因为教民崇拜的不是圣像装饰物的物质性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宗教观念与权威。

(Fig.x 意义层面等级结构图)在这种意义等级结构中,占据最高位置的是不含有物质性的
记号,称为零记号(即表达抽象意义的记号,没有现世的物质可以与其相匹配)。

正是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中世纪艺术作品反映的都是宗教题材,而人的现世生活却很少表现。

洲中世纪文化和文学具有独特的基本矛盾构成。

它主要体现为思想文化上的人学因素与封建的神学因素之间的矛盾。

在拙著《演进的诗化人学——文化视界中的西方文学人文精神传统》一书中,笔者曾经表达了以下的看法:在整个中世纪的文化系统里,事实上存在着鲜明的人与神对峙的关系。

在神学文化体系内部,它主要体现为是从人出发,通过人所独有的理性和信仰的能力,来肯定人自身固有的追求至高精神的行为;还是从神出发,强调人绝对遵守神的戒律和信条,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求向神的天国复归。

由于出发点的不同,就导致了人究竟是主动的精神载体还是被动的上帝的羔羊之间看法的差异。

前者是中世纪宗教文化领域中的人文精神的表现形式;后者是反动的宗教神学观。

前者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中世纪伟大的宗教文化学者、进步的神学思想家以及中世纪神学科学家的著述中,反映着真正的历史文化精神的发展进程;后者主要体现在教会和僧侣们为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对人们的思想欲求加以控制的企图,是政治上赤裸裸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

在世俗文化内部,也体现出和当时的基督教文化内部类似的矛盾。

只不过在这种对峙关系中表现为:是肯定人的情感和欲望的合理性,强调发挥人的智慧和力量,还是反其道而行之。

世俗文学与宗教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只是在追求的最终目标上的差异。

但核心都是对人自身的肯定。

有鉴于此,我们可以说,以强调人的精神作用为一方的进步的人学观,与否定人的精神价值作用为另一方的神学观之间的对峙,才是中世纪文化中人与神之间对峙的本质之所在。

中世纪艺术也因此构成其特有的风格,其演变分为拜占庭艺术、罗马式艺术和哥特式艺术三个阶段。

拜占庭艺术
拜占庭艺术是典型的描绘神性的宗教艺术。

为了向教徒讲解圣经的故事,传达上帝的思想,内容的简洁与意义的明晰至关重要。

艺术家放弃凭肉眼所见的直觉来描绘的习惯,而是展开想象,将自然与真实的东西转换为理念情感加以表达。

因此,拜占庭艺术不考虑空间感的真实和戏剧性的细节描绘。

这种简约的图解式绘画也曾经发展辉煌。

并且,这种纯粹的以构图结构将“观念”翻译成可视形象的艺术手法对后来的现代艺术尤其是抽象主义等艺术流派产生过重大影响。

罗马式艺术
第十世纪后,欧洲发展成封建制度,形成贵族、武士、平民、奴隶等多阶层社会。

城市共和国的兴起,对意大利的政治文化产生新的影响。

各地兴建新的教堂,艺术风格出现演变,逐渐形成以延续当年罗马风格为主却又融合了早期拜占庭风格的新罗马式艺术。

教堂建筑的式样设计也有了变化:中殿以圆拱顶取代了以前的木梁,材料不再使用砖块而是大量使用石材,犹如周身披上了“白色的外衣”,形成一种外部庄严的古典风格。

著名的比萨斜塔是新罗马式教堂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歌特式艺术
十二世纪,一种区别于罗马式艺术的风格——歌特式艺术在法国形成,并逐渐拓展至全欧洲,延续到十五世纪。

哥特式教堂在外观上从罗马式的厚重结实风格转变为强调垂直向上轻盈修长的独特式样,又称为“高耸的教堂”。

在教堂内部则以大量彩色玻璃窗画取代了罗马式的墙面壁画,色彩缤纷的玻璃窗加上拱顶散发出一股神秘壮丽、恍如身置天堂般的气氛,视觉感受变得愉悦轻松而不再那么压抑沉重。

哥特式教堂给教徒以焕然一新的感觉,使他们领略与神往另一个超脱现实世俗世界之外的世界——精神的世界。

曾经一度没落的大型雕像又再次出现,虽仍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教堂建筑相结合,但浮雕所表现的已不仅仅是神圣的象征,也是一个个独立自主的人,人物形体造型配合建筑的外结构加以变形扭曲,各有姿态,
各有其美,显得生动起来。

十三世纪成为“大教堂时代”(Cathedral Era),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Notre-Dame〕都是哥特式教堂的杰作。

歌特式艺术流行欧洲,成为“国际样式”。

哥特艺术家开始为自己设计的作品署名。

“匿名”艺术的结束,标志着社会从上帝世界转向个人世界的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