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开创了传说时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
千古文明开涿鹿 合符釜山定中华

千古文明开涿鹿合符文化定中华千古文明开涿鹿‚千古文明开涿鹿‛,这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下了定论,做了结语。
那么这句话是谁说的?有没有权威性?是不是历史的真实、科学的结论?顾颉刚先生的肯定与推广‚千古文明开涿鹿‛的说法,最初出现在《中国上古史演义》一书第二回回目之中‚耕牧溯羲农千古文明开涿鹿陶渔终禅让九州贡赋会涂山‛。
本回记述了黄帝在涿鹿一带,与炎帝、蚩尤争战后,会盟釜山的传说。
该书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特约陈樨常女士编写的。
(陈樨常:1932年在燕京大学专门研修历史,后到东吴大学任教多年)1952年全书脱稿后,顾颉刚不仅写了序、还亲自对全书做了校定,觉得十分满意后于1955年出版。
以‚考辩古史、廓清迷雾‛为己任的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积极倡导‚将正确的历史知识告诉人民‛。
他肯定了‚千古文明开涿鹿‛的说法。
可以说是这句名言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苏秉琦先生的强调1992年5月,苏秉琦先生通过其长达60年的考古实践和理论探索,明确提出中国历史基本框架的构想:‚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古国、两千年中华一统实体‛。
他在思索构筑过程中,充分使用了张家口地区桑干河流域新旧石器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
多次明确指出:‚阪泉涿鹿之役,是奠定中国文化与民族在华北立足的战争。
‛苏秉琦先生1991年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一文中说:‚考古发现已日渐清晰地揭示出古史传说中‘五帝’活动的背景,为复原传说时代的历史提供了条件……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形成经历了共识的‘中国’(即相当于龙山时代或传说中的‘五帝’时代。
广大黄河、长江流域文化的交流、各大文化区系间的彼此认同),到理想的中国(三代的政治文化的重组),到现实的中国——秦汉帝国‛。
他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又说:‚考古发现正日渐清晰地提示出古史传说中‘五帝’活动的背景。
五帝时代以五千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以黄帝为代表的前半段主要活动中心在燕山南北,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可以与之对应。
黄帝是传说时代由游牧转为农耕的华夏先民首领

黄帝是传说时代由游牧转为农耕的华夏先民首领
徐亦亭
【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5)005
【摘要】黄帝是传说时代华夏先民中游牧者的首领,他率领这支游牧人完成了向定居农耕的过渡,开创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结合,并对华夏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活力的历史,从而被崇奉为华夏先民至高无上的始祖.由于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生、起源和许多文化方面的肇启都被追随到黄帝或黄帝时代,所以,黄帝又被尊奉为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创造者,后又成为凝聚古代华夏和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推进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的发展.
【总页数】4页(P40-43)
【作者】徐亦亭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炎帝是沿江河拓展农耕的汉族先民首领 [J], 徐亦亭
2.多民族国家建构视野下的游牧与农耕族群互动研究——宋金时期游牧行国体制与王朝藩属的第二次对峙和重组 [J], 李大龙
3.黄帝开创了传说时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 [J], 徐亦亭
4.一部研究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具有创新性观点的新著--《碰撞与交融:战国秦汉
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读后 [J], 汪高鑫
5.蚩尤是传说时代华夏先民狩猎者首领 [J], 徐亦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转化共存及历史影响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转化共存及历史影响作者:李子昂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02期1 两种文明形成的差异性农耕文明,指的是在农民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为了满足农业生产需求而出现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的文化集合。
农耕文明起源的基础是儒家思想,同时集合了各类宗教文化,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和文化内容。
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民歌、戏剧和各类风俗等都是其主体所包含的内容,是现存涵盖内容最广泛的文化集合体。
农耕文明具备其独有的特征,“平和”和“自足”是其核心内容所在。
在农耕文明中,无事外求、自给自足、静定保守是其主要特征体现。
从农耕文明中所产生的“物我一体”、“天人相应”、“安分守己”等观念无一不表现其“平和自足”的文化特点。
游牧文明,起源于“内部不足”,“内部不足”的出现是由于自然环境逼迫所诱使的,通过对立不断进行扩展和进取是其主要核心所在。
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劣和不断刺激,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征服欲”和“战胜欲”。
“动”是游牧文明所有特征的根本,正是由于其变动性大的特征,因而不利于产生手写文字,对于文化的传播和积累主要依靠“口耳”,无法形成与农耕文明同样意识形态的制度组织和文化组织,在话语权上远远滞后于农耕文明,所以给后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落后的并且需要改造的。
2 两种文明形成后的共融性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和平时期的經济文化交流和战争时期的文明冲突交流两种形式。
在和平时期,对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其主要体现为农耕世界中较为先进的农产品和生产技术不断向游牧世界进行输送,与此同时,产生于农耕文明中的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等也会随之输送,尽管对于游牧世界来讲,接受如此庞大的相异于自身原本意识形态的文化和制度非常困难,但是不可否认,这些来自于先进文明的社会事务,不但提高了自身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同时也推进了整个游牧世界文明的进步。
当然,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
游牧世界的皮革、牲畜、战马及乳制品等也依然不断向农耕文明输送,不但提升了农耕世界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快速发展。
浅谈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与影响

浅谈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与影响人类文化从源头上看,不外乎三种类型。
一是游牧文化,二是农耕文化,三是商业文化。
游牧文化发源于高寒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于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于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
三种自然环境,决定了三种生活方式,三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三种文化类型。
然而在辽阔的中原大地,受到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商业文化受到严重的排挤和打击,使得拥有绵长海岸线的中国失去了发展商业文化的机会。
因此,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才是影响中华文明的最主要因素。
交流与冲突———是这两大文明的交往方式。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历史过程看,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形成,带有某种自发的分工互补性质,彼此产品的交换和交流,成为双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需要。
这种交往的途径和方式,大致上有两种类型,即和平友好的往来和残酷的暴力冲突。
一、农耕文明及其特点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农耕文化有着自身的特点,其核心是平和的、自足的。
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农耕文化所产生的是“天人相应”、“物我一体”,“顺”、“和”、“安分”、“守己”等观念,都表现出“和平的”文化特征。
农耕民族与耕地相连系,生长于此,病老于此。
所以他们心中“不求空间之扩张,惟望时间之绵延”,其所希望的是“天长地久,福禄永终”。
农民的农业生产有定期,有定量,一亩之地年收有定额,很少有新鲜刺激的东西。
而且又生生不已,源源不绝,不愿多藏,也不能多藏。
所以他们的生活是常感满足而不富有。
可以说,农耕文化的上述精神特征皆来自于较优厚平和的自然环境。
二、游牧文明及其特点游牧文化起源于“内不足”,内不足是一种自然环境的逼迫,而自然环境的逼迫引发了这种文化的种种特点,其核心是以对立为基础的进取和扩展。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特点及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农耕⽂化与游牧⽂化的特点及历史进程中的作⽤农耕⽂化与游牧⽂化是中国⽂化历史上的两⼤主体经济⽂化类型,对古中国的发展和民族融合有着不可⽐拟的作⽤。
总体上,中国⽂化,特别是古中国⽂化,是⼀种⽐较典型的农耕⽂化。
⽽在中国西部和北部地区主要⽣存着各个以游牧为主的民族,他们⽣存和发展的游牧⽂化对中原中国的农耕⽂化各元素的注⼊与发展,对民族的融合有着不可忽视的作⽤。
正是因为农耕⽂化和游牧⽂化的碰撞和融合,造就了中国⽂化,并屹⽴于世界⽂明之林。
农耕⽂化,是指农民依托于耕地,与耕地相连,由农民在长期农业⽣产中形成的⼀种适应农业⽣产、⽣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化教育等的⽂化集合。
中国农耕⽂化集合了道家⽂化、儒家⽂化,及各类宗教⽂化为⼀体,形成了⾃⼰独特⽂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际交往理念以及语⾔,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泛的⽂化集成。
农耕⽂化其⾃⾝的特点,其核⼼是平和的、⾃⾜的。
农耕可以⾃给、⽆事外求,因此⽽为静定的、和平的、相对保守的、不争强好胜的。
农耕⽂化所产⽣的是“天⼈相应”、“物我⼀体”,“顺”、“和”、“安分”、“守⼰”等观念,都表现出“和平的”⽂化特征。
农耕民族,因其⼟地的属性,产物存储,环境的影响,虽并⾮⼀致风调⾬顺,物产也能⽣⽣不息,源源不断,所以能在⾃给⾃⾜的基础上,有所富余,因此⽽能产⽣相对应的加⼯业、⼿⼯业,不断发展边缘的产业。
也因物产丰富,使得⼈⼝也能得到发展,因此能形成村庄、城郭,进⽽发展形成国家形态,成为⼀个团结的整体。
游牧⽂化,是指分布在蒙古⾼原,因地理条件所限,不宜从事农耕,只能依赖游牧、狩猎等⽣产⽅式⽣存繁衍,并逐步形成表现于共同⽂化特点上的⼼理素质,融合为⼀个共同体——游牧民族,以游牧⽣活为主,兼以养殖业和畜牧业,经过长期的开拓和实践,创造出灿烂的富有草原⾊彩的语⾔、饮⾷、服饰、建筑、礼仪、祭祀、宗教等等⼀系列⽂化集合。
游牧⽂化的特点在于动。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狼图腾》读后感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狼图腾》读后感姜戎的《狼图腾》自2004年出版后即在中国文化界产生了轰动效应,我那时逛书店时看见这部小说被放在书架的显要位置,感觉这应该是一部不俗的作品,但从大学毕业后已经不怎么读小说的我并没有重视它,2015年电影《狼图腾》上映时,我倒是走进了影院,可观影的感受并没有那么强烈,因为电影并没有展现太多人与人之间的戏剧冲突,直到2021年初读完了这部小说,才真正领略到这部作品的精彩绝妙,明白了它在新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
我对这部作品的总体评价是,与其说它是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严肃的有关蒙古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的学术著作。
这部小说借用主人公陈阵的口阐述了蒙古草原狼文化对中华文化形成与演化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小说的后十章,更是一段段逻辑严谨的理论阐释。
我突然明白,作者用小说体裁阐释其文化理念的写作手法灵动有趣,一扫学术论文的沉重呆滞。
狼确实是地球上非常独特的动物,除了狡诈、勇猛、团结等特点外,其最具独特之处是不可驯服。
所以,我们看到马戏团里有驯狮、驯虎等凶猛动物的表演,但唯独没有见过驯狼表演。
这种桀骜不驯的性格使得狼成为一种独特的精神象征。
在中国北方辽阔的草原上,生活着匈奴、鲜卑、柔然、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
这些游牧民族以游牧和狩猎为生,这种以狼为伴的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了北方游牧民族粗犷豪放、勇猛顽强的民族性格,与中原农耕民族的温柔敦厚、谦恭仁义的儒家礼乐文化形成了鲜明对照。
前者外向,后者内向。
前者擅长开疆扩土,后者擅长治国安邦。
应该说,两种文化具有互补性。
正是因为两种文化的交融互鉴,才使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蒸蒸日上,成为五千年来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传统。
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游牧民族文化的注入,就没有生机勃勃的中华文化。
这就是我读这部小说最大的思想收获。
21世纪,中华文化注定要迎来伟大的复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秉持文化交融互鉴的理念,既要弘扬伟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又要虚心学习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
2019年秋部编初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习题 (七)

2019年秋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课时练习题一、选择题1.58.与动物相比,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是A.用语言交流B.会制造工具C.会直立行走D.会保护自己2.据最新考古发现,在我国重庆巫山龙骨坡发现了巫山人。
经科学测定,巫山人距今约240万—180万年。
这样,我国人类历史至少可以向前推进的年数是A.10万年B.70万年C.100万年D.120万年3.下图是依据化石残骸复原的北京人像,据此像能得到的结论是()A.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B.北京人头部仍保留着不少原始特征C.北京人上肢的进化比头部快D.北京人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4.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A.①③B.③④C.②③D.[①②5.由中国文化中心、德国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2017欢度春节·精彩江苏”(德国)非遗展于当地时间1月12日晚8时在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购物中心举行。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丰瓷刻”的亮相,博得现场观众赞不绝口。
回顾历史,下列掌握了象牙雕刻技术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6.在远古一个晴朗的下午,两个北京人捕获了一头梅花鹿。
在分给大伙前他们要采用哪种工具把它切割成若干份A.棍棒B.铁制工具C.石制工具D.硬质土块7.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的原始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8.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下列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④①②D.④①②③9.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一发现说明当时的北京人A.会使用火B.会种植水稻C.会种植蔬菜D.知道饲养家畜10.“火烹”是中国饮食最原始的烹调方法,其制作工艺主要是烧、烤。
请问距今约70-20万年的我国远古居民中,会使用天然火还会用火烧烤食物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现代人二、填空题11.目前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是————————。
传说人物炎帝简介

传说人物炎帝简介炎帝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神农氏,是“五帝”之一。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炎帝人物简介炎帝(生猝年不详)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称赤帝、农皇等,是“五帝”之一。
炎帝发明医药、制耒耜种五谷、制作陶器、开辟集市、联合黄帝打败蚩尤。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关于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
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炎帝生平事迹涿鹿之战涿鹿之战,是距今约50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
“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原始社会中晚期,逐渐形成了炎黄、东夷、苗蛮三大集团。
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炎帝两大部族为核心。
它们分别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
经融合后,遂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带发展。
与此同时,兴起于淮河下游以南的今豫、苏、皖交界地区的蚩尤部落(苗蛮集团的一支),也在其著名领袖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的中原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大平原。
这样华夏集团与苗蛮集团之间的一场武装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
涿鹿之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牴,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
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
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是传说时代游牧者首领,并且是带领他们从游牧生产和生活,转为定居农耕的华夏先民首领。
所以,黄帝也是传说时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的开创者。
无论是古代华夏,还是今天的汉族和世界各地的华人,始终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后代,认为自己是黄帝和另一位创立农耕文明的始祖炎帝的子孙,从而自詡为“黄帝后裔”和“炎黄子孙”。
同时,他们还将历史上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生、起源和许多文化方面的肇启,都追溯到开创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的黄帝或黄帝时代。
在历史上的中国,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华夏文明,主导着多民族统一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
然而,中国历史上肇始于黄帝和黄帝时代、独步一时的华夏文明,实际上是由中原华夏农耕文化,与其周边民族创造的游牧文化、游耕文化、渔猎文化,以及东南沿海和岛屿上的海洋文化融合汇成的。
它是人类惟一绵延至今的古代文明,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中国古代,当中原华夏与周边民族文化发生交往、冲突和矛盾之际,或者中原地区出现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出现非华夏族为主要统治者的政权之时,华夏先民显赫的始祖黄帝,便在剧烈的民族文化冲突、碰撞和交融中,成为维系和巩固华夏团结,传承和弘扬华夏文化的一种象征。
黄帝在历史上的中国,经常起着巩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以及维系中华传统、融合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纽带作用。
黄帝是传说时代华夏先民中游牧者首领
据《史记·五帝本纪》所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又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这些记载既指出黄帝轩辕氏是少典之后代,又说明黄帝轩辕氏是在神农氏衰落的基础上兴盛起来,并且取代神农氏的。
然而,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民族交往和文化的跨民族传通观点来看,《史记·五帝本纪》所描述的,则正是传说时代发生在华夏先民中,充满强劲活力的游牧部族文化,与固土重迁的农耕部族文化之间,在彼此汲取、互相融合基础上,汇成为新的农耕文化的形象化写照。
在汉文史册中,有关以黄帝为首的华夏先民,从事游牧生产和生活的记述比比多是。
例如,《史记·五帝本纪》所记:黄帝率“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然而,成书较早的《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生而异德。
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又据《水经注·渭水》的记称:“轩辕之丘,在上郌。
”上郌指渭水上游的今甘肃天水一带。
学者们认为,姬与歧同音相通,所以,黄帝活动地区当在歧山下的歧水流域。
因此说,黄帝轩辕氏最早是活动在西北地区,从事游牧生产和生活的华夏先民首领。
史学家徐旭生先生曾经指出过,黄帝轩辕氏是由西向东不断迁徙,并在迁徙过程中发展自己游牧文化的。
其东迁的路线主要是顺北洛水南下,抵达今大荔、朝邑一带,东渡黄河。
再沿着中条山和太行山边,逐渐向东方迁移,到达中原涿鹿的山湾里。
[1]这就印证了《史记·五帝本纪》说的黄帝:“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
”在这里,我们可看出,黄帝轩辕氏抵达涿鹿之初,尚处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阶段,过着“迁徙”不定、居“无常处”生活。
不过,《史记·五帝本纪》同时又记述了抵达涿鹿之初的黄帝,也在率民“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的情景。
这就反映出,以黄帝轩辕氏为首的华夏先民,抵达中原涿鹿之时,正在发生着由迁移不定的游牧生产,向定居的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性转变。
所以,这也就证实了,黄帝是传说时代从游牧生产转为定居农耕的华夏先民首领。
阪泉大战反映了传说时代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融合
按照汉文古籍记载的传说来看,黄帝率领从游牧生产转为定居农耕的华夏先民,开创了传说时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
在这个巨大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中,曾先后与早已活动在中原地区的、以炎帝为首的农耕者,以及以蚩尤为首的狩猎者,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剧烈争斗。
这就是传说时代发生在华夏先民中的阪泉大战和涿鹿大战。
这两次大战实际上就发生在传说时代,并引起了两次大规模的部族文化冲突、碰撞和交融。
经过这两次传说时代的部族文化交融,便在中原地区出现了以黄帝、炎帝和蚩尤为首的三支华夏先民之间的大融合,形成了崇奉黄帝为首领、以农耕经济为社会基础、注重礼仪传统的古代华夏农耕文化。
先谈黄帝轩辕氏与炎帝神农氏之间发生的争斗阪泉大战。
其时,刚刚迁至中原的黄帝轩辕氏,在由游牧向农耕的转化过程中,由于与早于自己定居于此、占有较好生产和生活条件的以炎帝神农氏为首的农耕者,发生矛盾和冲突,从而引发了阪泉大战。
阪泉大战争斗的结果是,黄帝轩辕氏继“神农氏兴起”。
从而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传说时代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之间的大融合。
关于黄帝轩辕氏与炎帝神农氏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史记·五帝本纪》是这样记述的:“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
”这里所强调的“三战”,则是折射出这场冲突和融合的曲折反复,以及两大部族文化融合过程的历时之久。
关于这场冲突的发生地“阪泉”,有的说在今河北涿鹿东南,也有说在今山西运城附近。
无论是在那里,均反映出传说时代中原地区,以炎帝神农氏为首的农耕文化,及其与游牧文化发生交融的地域之辽阔。
《列子·黄帝》对此次争斗也有这样的描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鵰、鶡、鷹、鳶为旗帜。
”由此可见,黄帝轩辕氏在与炎帝神农氏的争斗中,正是凭借着畜牧者擅长驾驭猛兽的力量,以及游牧文化由生具来的刚劲和强勇,才得以战胜炎帝神农氏的。
这样,传说时代的游牧文化,不仅实现了和农耕文化的融合,并且还对较早进入中原地区的、以炎帝神农氏为首的农耕文化,注入了清新的活力,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间,彼此汲取、互相注入的大融合,遂使中国古代华夏农耕文明,获得了不断发展壮大的活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