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中的避讳语和禁忌语

合集下载

避讳、禁忌、委婉心理对语言

避讳、禁忌、委婉心理对语言

禁忌对语言的影响
语言禁忌的类别
(一)词语禁忌
1. 亵渎语 亵渎语,从狭义上讲,是指冒犯神威, 对神不敬,因此亦称 渎神语。从广义上讲, 则可包含三个方面: 诅咒语、 肮脏词语 和种族毁损性语言。 2. 猥亵语 这类词语大抵是关于人的身体、人体器官、人的若干生 理现象以及性行为等的词语。这些词语被完全按照社会传统习 惯加以忌讳,人们大都回避使用。 3. 凶祸词语禁忌 表示害怕的事物的词语要避讳。人们都不愿死亡 或得疾病,并且在心理上敬畏它们, 因此语言上的忌讳就由此产 生。中国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 禄,庶人曰死”。 这是从贵贱、尊卑方面对死事的异称,是某 种等级观念的表现,然而也含有对"死"字的避忌意义,除了社 会底层的百姓外,其他人均以改称避之。士大夫阶级又称“死” 为“疾终”、“溘逝”、“物故”、“厌世”、“弃养”、 “捐馆舍”、“弃堂帐”、“弃手足”、等等;庶民百姓也把 “死”称作“卒”、“没”、“下世”、“谢世”、“逝世”、 “升天”、“老了”、“不在了”、“丢了”、“走了”等等。
委婉心理对语言的影响
委婉语的社会心理分析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委婉是由于“不愿说”而引 起的,它是为了达到说话人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种会话策略, 一种相对主动的言语现象,更多地受心理因素的支配,可以 分析如下: 1. 与廉耻心理有关:人体本身的禁区往往用委婉语的方法来 表达。 2. 与避免刺激对方的心理有关:委婉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 了避免使言语刺激对方,使听话人在心理上达到愉悦的情 感,认同并接受,如委婉批评就是一种技巧和艺术。
禁忌对语言的影响


(二)称谓方式禁忌 在中国,称谓禁忌根源于社会传统文化,因为中国 是一个宗法社会,尊祖敬宗是中国人的一贯传统,所以特 别忌讳直呼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名字。 (三)禁忌话题 禁忌话题是指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在西方国家中, 人的行动去向、年龄、收入、家庭婚姻状况和宗教信仰等 都属于禁忌话题。与他们交流时,忌讳问 及: Are you m married or single?(你结婚了 吗? ) Where are you going? (你上哪里 去?) What's your income?(你收入多 少? ) Do you go to church ? (你去教堂吗?) 西方人对隐私 比较敏感,如果问这方面的问题,他们会感到你爱多管闲 事。

民间忌讳俗语大全

民间忌讳俗语大全

民间忌讳俗语大全俗语是民间流传的常用语,在日常交流中起到了便捷、简洁表达的作用。

然而,在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许多俗语可能携带着不同的寓意和禁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你介绍一些中国民间的忌讳俗语。

请注意,在讲解这些内容时,我们并不希望读者采用这些俗语,而是要帮助理解并正确对待这些民间忌讳。

相信通过了解这些忌讳,我们可以更好地避免冒犯他人,增进人际交往的和谐。

忌讳一:与死亡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死亡相关的忌讳非常多。

首先,我们要尽量避免在日常对话中使用与死亡直接相关的词语,比如“死”、“终结”等。

此外,还要避免直接谈论他人的死亡或年龄过大,尤其是对于长者或病人。

要尽量使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关心和问候,不要直接问“你多大了”,而是可以说“您生命的长河流淌了多少个春秋”。

忌讳二:与疾病有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疾病被视为一种不祥之兆,因此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应避免使用与疾病相关的俗语。

例如,我们不应该在他人面前说“病得要命”或者“得了XX病”,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担忧。

同时,也不要随意称呼他人为“病夫”、“病娇”等带有歧视含义的称谓。

忌讳三:与财富有关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财富是一种祥瑞和吉利的象征,因此我们要避免使用与财富有关的词语来冒犯他人。

比如,不要在他人面前夸夸其谈地说:“我家有钱”、“我挣了很多钱”,这样可能会给他人带来不适或不平等的感觉。

同时,也不要随意调侃别人的财富状况,以免引起不愉快或争吵。

忌讳四:与性有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私密的话题,因此在日常交流中要避免使用与性有关的俗语。

不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人范围内,都应该避免谈论他人的性生活或使用带有性暗示的俗语。

尊重他人的私隐,保持适度的谨言慎行,是健康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忌讳五:与禁忌触碰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禁忌观念,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已逐渐淡化,但在一些特定场合和地区仍然会被严格遵守。

比如,在结婚和葬礼等重要场合,不应使用与禁忌有关的俗语,以避免冒犯他人。

汉语禁忌语和委婉语综述

汉语禁忌语和委婉语综述

汉语禁忌语和委婉语综述摘要:语言禁忌和委婉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几乎存在于交际的任何一个角落,然而由于我们身在其中等原因,常常对其习而不察。

可是当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或者是跨行业、跨区域等交际时为就显得十分突出了因为稍不注意,就可能引起误解甚至是冲突。

本文试对汉民族的语言禁忌和委婉现象进行梳理整合,以期达到一种总体的认识。

关键词:禁忌语;委婉语;文化语言禁忌和委婉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几乎存在于交际的任何一个角落,然而由于我们身在其中等原因,常常对其习而不察。

可是当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或者是跨行业、跨区域等交际时就显得十分突出了因为稍不注意,就可能引起误解甚至是冲突。

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很多,或从其词汇表现方面或从其心理机制方面进行介绍,但大多比较零散和单一,因此本文试对汉民族的语言禁忌和委婉现象进行梳理整合,以期达到一种总体的认识。

一、产生和发展情况(一)产生“禁忌”这个词在国际学术界被称为“塔布”,源于中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语,英语音译为taboo或tabu,其含义是“神圣的”,“不可触摸的”。

后被人类学所采用,成为一种特殊的专有名词,并成为禁忌的同义词。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佛罗伊德在他的专著《图腾与禁忌》中说:“禁忌这个词的内涵包括了神圣的、超乎寻常的、不洁的和怪诞的等意义。

”正由于禁忌语有以上的特征,才需要有一种语言能弥补其不足,用来替代这些被禁忌的词语,于是委婉语就在解决这一交际困难的过程中产生了。

可以说禁忌是委婉语产生的重要心理基础。

禁忌语和委婉语大部分产生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社会,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当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无法抗拒各种天灾人祸又无法解释其成因时,只能从对自身的自我认识出发,认为这些现象都是“超人”的力量的结果,于是在人们精神世界出现了神与鬼,这种原始的宗教信仰使得某些令人特别畏惧或喜爱的事物、现象与它们的名称之间建立起一种神秘的联系。

人们还认为,神奇的语言既可以造福又可以降祸,说出其名称就可能带来相应的灾祸或者吓跑了自己想要的幸福,这便是禁忌语和委婉语产生的心理基础,实际上主要是为了祈福或者是表示对所敬畏事物的崇拜。

中国人的禁忌

中国人的禁忌

中国人的禁忌语言禁忌,是很富有地方方言或社会方言特色的语言风俗现象。

禁忌的原则,大体是出于吉凶、礼教、功利、荣辱等诸种考虑,其具体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凶语即不吉利的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忌讳听到凶语的,惟恐这些字眼会招致凶祸的真正来临。

然而在人际交往中,经常要表达不祥的内容,这便更改用另一些褒义或中性词代替,这种变通的表述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用反义语来替换不吉的词语,谓“讨口彩”,此法在禁忌语中极普遍。

戏院里的太平门,原意为万一发生了火灾好让观众逃走,说“太平”乃失火事故之反义。

吴地习俗,行船忌说“住”,“箸”与“住”同音,故改称“筷儿”,取“快”音,现普通话及广州话的“筷子”,即由此而来。

广州人把“气死我”叫做“激生我”,“笑死我”叫做“笑生我”;“杠”和“降”同音,故把“竹杠”称为“竹升”,“空”与“凶”谐音,便把“空”说成“吉”,“空屋出租”成了“吉屋出租”。

吴语中忌“药”字。

药为治病之物,言之恐一直缠身,于己不利,便将“吃中药”改说成“吃茶”。

旧时江西流行说喝药为喝好茶;称一种消积食、去风寒的中药为“午时茶”,一般饮用的茶水叫做“茶叶茶”。

广东的客家人忌说开药方,而改言“开丹底”。

二是用有关或相近的事物名称来代替。

浙江一带,小孩肥胖,忌说“壮”,因本地猪肥叫壮,要以“个头好”,“补胚好”代胖的意思。

人有病,最忌说“生病”,要说“不新鲜”、“懒意‟、“着力过了”等。

人死了,其家人忌说“死”,要说“老了”、“好了”、“过辈了”等。

小孩夭亡,也忌说“死”,要说“逃出去了”、“转去了”。

婴儿出生,忌说“生了”,因生有陌生、生疏之意,要说“领了”。

许多地方忌“虎”,遇“虎”时改用“猫”代称。

如温州把“老虎”改叫“大猫”;长沙将“腐正街”改为“猫正街”,“腐乳”称为“猫乳”,因“腐”和“虎”音同。

北方人干脆称“老虎”为“大虫”,小说《水浒》里即如此。

此忌讳心理发展至顶点,竟连姓氏也不免其扰,姓虎的自念作“猫”。

汉语口语中避讳词的使用研究

汉语口语中避讳词的使用研究

汉语口语中避讳词的使用研究汉语是一种丰富多彩的语言,但在日常口语中还是会遇到一些避忌词,这些避忌词是人们在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历史事件等方面所积累的风俗禁忌,也反映了人们对一些事物的态度和观念。

本文将探讨汉语口语中的避讳词的使用,以及这些词汇在社会发展中的演变。

一、什么是避讳词避讳词,是指因为民间文化的、历史的、文学的、道德的或宗教的原因,而不愿在口头或文字中直接称呼某些东西或人物,通常会使用所谓的“代用词”或“替代词”。

比如,人们不大容易在口头直接说出死亡、鬼怪、疾病等词语,而是喜欢用“过世”、“不幸逝世”等委婉的说法来表达。

避讳词的使用不仅局限于语言上,还包括行为、书法、绘画、建筑、服饰等方面。

不同民族、国家、文化和历史时期的人们,关注和遵守避讳词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二、汉语口语中的常见避讳词1、鬼神在中国,鬼神一直是人们忌讳的对象。

在汉语口语中,人们通常会用“阴间”、“鬼门关”等词语来代替鬼神。

比如,“万圣节”在中国就被翻译为“鬼节”。

“不吉利”、“不祥”等用语也是为了避免鬼神的忌讳。

2、生命与死亡在汉语中,“死亡”通常被称作“去世”、“逝世”等词语。

这种文化习惯也可以从古代诗词中看到,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3、疾病在汉语中,人们通常会用“病逝”、“病故”、“不幸离世”等词语来代替直接说出疾病。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疾病的避忌。

4、名字在中国,人们一直将名字看得非常重要,所以在一些场合也会用到避讳词。

比如,人们在称呼“嫂子”或“叔叔”时,虽然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但尊重对方的身份和地位,所以会使用“嫂子”或“叔叔”等词语代替。

5、数字在汉语中,数字也有着文化和历史的避讳。

比如,“四”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因为它的发音与“死”字相似,所以很多人都喜欢用“三加一”来代替“四”。

三、避讳词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的避讳词已经慢慢与时俱进,出现了新的替代词。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汉语言中禁忌语问题及语用艺术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析汉语言中禁忌语问题及语用艺术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其独特的交际功能,蕴涵着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交际主体的心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是促使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委婉语的产生主要是心理作用,一般学者都认为委婉语的产生与语言禁忌有关,礼貌是委婉语产生的另一重要的心理基础,只是学者们的表述不太一致。贾萍、张素敏在《不同心理基础委婉语的运用》文中是分成四种来表述的:1.心理基础是忌讳和恐惧的委婉语,2.心理基础为尊重的委婉语,3.心理基础是为了粉饰和掩盖真相的委婉语,4.心理基础是为了减少负面影响的委婉语。李建功在《委婉语产生的社会心理探析》文中也介绍了四种:①、忌讳心理②、礼貌心理③、权势心理④、自我保护心理。韩银燕、刘蕾在《从心理因素看委婉语的社会交际功能》中认为禁忌和礼貌是主要的心理基础,但是没有仔细分析。我也认为委婉语的产生主要的心理是“禁忌”和“礼貌”,本章从这两个方面对汉语委婉语作一探讨。
语言禁忌委婉语礼貌原则语用ii31委婉语的定义32汉语委婉语内容上的禁忌性321对崇高神圣事物的禁忌322对危险恐怖神秘事物的禁忌323对人体器官及生理现象的禁忌33表达上的礼貌原则331自谦委婉语332尊称委婉语41禁用亵渎性词语42禁用辱骂性词语43禁用关于病和死方面的词语通过语用的艺术解决交际中的禁忌语
综上所述,汉语委婉语是在顾及中华民族的心理,避免某些禁忌内容和在遵循礼貌原则的基础上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为适应社会文明进步以及言语交际的需要,新的汉语委婉语会大量涌现,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其重要的交际作用。
语用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把人们使用语言的行为看作受各种社会制约行为,研究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着重说明语境可能影响话语解释的各个方面,从而建立语用规则。并且语用主要是遵循言语行为理论规则:如称呼就要遵守各种语言特有的称谓系统和使用规则,在汉语中,人们相见时一般用姓名称呼对方;问候语就要遵守相互性的原则。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原则,甲向乙问候,乙也必须向甲问候,这主要是从语用的礼貌性来阐述的。

现代汉语口语中的禁忌语与委婉语

现代汉语口语中的禁忌语与委婉语

现代汉语口语中的禁忌语与委婉语禁忌自古有之。

古时候,由于人们对许多自然规律缺乏了解,产生畏惧心理,因此产生各种各样的禁忌,认为触犯了这些禁忌,就有可能招来灾祸。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了自然现象的规律,对此不再具有惧怕的心理,一些禁忌也就随之消亡了。

但是,有些禁忌形成多年,在一些人的心里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保留着,如果别人说话触犯了禁忌,会在他们心中造成不愉快的阴影。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了解某一国家、某一民族的禁忌,尽量不说使人反感的禁忌语,是十分必要的。

在中国,最热闹的节日是春节。

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忌说“死、鬼、杀、病”等不吉利的话,认为新年的第一天说这些不吉利的字眼,会使这一年的生活变得不吉利。

遇到必须要说这一现象时,往往要用其他相关的词语代替。

人的一生有喜事,也有丧事。

人总是要死的。

死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但是当你的朋友家里死了人,你去吊唁、去慰问的时候,一般不要说“死”这个字。

在汉语中,关于“死”,有很多替代语、比如在北京,人死了,家里人告诉别人这一消息时,一般说“老了”、“走了”、“过去了”。

比如:甲:您父亲好点儿了吗?乙:他老人家已经过去了。

甲:什么时候走的?乙:今天早上。

当一老人得了重病,即将去世时,子女们往往会聚在一起讨论老人的后事。

这时大家谈论的是“老人百年之后我们怎么办?”而不能说“老人死了以后……”。

当一位受到大家尊重的人去世以后,人们在怀念他的时候,也要避开“死”的说法,常见的说法有:“停止了呼吸”、“告别了人世”、“离开了我们”、“与我们永别了”等等。

一些与死人有关的事物,也要用其他词语代替,比如说“太平间(停放死人尸体的房间)”、“寿衣(给死人穿的衣服)”、“寿材(棺材)”等。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禁忌习惯,如有些民族忌吃猪肉,也讳言“猪”字及和“猪”有关的谐音字。

不同行业会有各自适用的禁忌语,比如摆渡的人怕说“沉”、“翻”等字眼和谐音字,所以说到姓“陈”会说“耳东”;养蚕怕蚕瘟,所以把“温度计”说成“寒暑表”等。

浅谈语言及文化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

浅谈语言及文化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

浅谈语言及文化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1000字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委婉语和禁忌语是很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特殊语言形式。

委婉语是指在交流中用一些较为委婉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情感,起到掩盖或缓和冲突、调节关系、化解尴尬等作用。

而禁忌语则是一些在文化中具有敏感性、避讳性的词汇或语言表达方式,必须避开使用。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委婉语的形式与功能、禁忌语背后的文化秘密等几个方面浅谈委婉语和禁忌语。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反映了该地方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和社会习惯等。

委婉语和禁忌语也是这种文化内涵和社会习惯的体现。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形式和用法也不尽相同。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很多委婉语形式是通过使用比喻、暗示、留白等方式表达出来的,而在西方文化中,一些直白、明确的表达反而更受欢迎。

同样的,禁忌语也具有文化特点,有一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中是很常见的,而在某些文化中却是禁忌不可触碰的,不同的禁忌语对应着不同的禁忌观念和文化情感。

委婉语具有丰富的形式和功能,包括婉转开头、委婉转述、圆场辞、反问、谢绝、道歉等等。

委婉语不仅可以在语言上进行掩盖和减弱,更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调节关系、化解冲突。

例如在职场或商务场合中,为了避免直接拒绝对方的要求或提议,委婉语可以让交流双方更以和为贵,协商出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在文学作品中,委婉语也经常被用于描述情感,增加作品的文学价值。

禁忌语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些禁忌语在某个文化中是很普遍的,而在另一个文化中是不可接受的。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四”这个数字和“死”谐音,因此成为了禁忌语,不希望在某些场合中被提及。

在西方文化中,一些带有侮辱含义的词汇也是禁忌语,不可轻易使用。

禁忌语的存在使得交流双方都要格外谨慎,避免使用敏感的词汇或语言方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或误解。

在使用委婉语和禁忌语时,除考虑其文化特点外,还需要注意使用时的场合、语气、语境、受众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汉语中的避讳语和禁忌语
避讳语与禁忌语在语言形式上都是用另一个其它的词来代替某个词汇,但是二者也有区别,“避讳语言的出现是基于某种现实社会的规范,”如礼貌、雅俗、政治等,而禁忌语言则是纯粹出于对某种超自然力的信仰与操纵的心理和意愿。

但无论是避讳语与禁忌语,作为忌讳语来说,但传统社会中都是有其社会根源的,笔者认为他们形成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都由如下几种情形引起或产生。

一、敬畏心理产生的忌讳语
人类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要让神产生法力一般要借助语言的力量,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

这样,语言就成为沟通人与神之间的媒介,被人们赋予一种神秘的力量。

正是这种力量,才会使人们处于敬畏的考虑有所禁忌,也避讳谈一些敏感词汇,诸如神、鬼之类。

民间有“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因而人们在言谈中非常忌讳凶祸一类的字眼,如凶、哀、夭、亡、病、伤、祸、死等。

尤其是死,人们更是讳莫如深,于是便出现了众多的代用词。

例如,当亲近的人死了,要说“老了”、“没了”、“过去了”,正式一点地说“过世了”,再文一点说“仙逝”、“辞世”等。

如《儒林外史》第十回:“适才会见令表叔,才知尊夫人已谢宾客,使我不胜伤感。

”《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谁知道他药吃错了,第二天他就翘了辫子。

”其中“谢宾客”“翘辫子”都是死的代用词,其中有俗有雅,有文有白,其目的都是不愿把死字直接说出来。

关于死的代用词还有许多,诸如“圆寂”、“长眠”、“就木”“谢世”、“西去”、“尽忠”、“光荣了”等等。

“《康熙字典》中有关”死亡“的词有40多个,而真正不完全统计到的甚至有几百个”这也就足见古时人们对死的回避纯粹是避而不谈了。

二、害羞心理产生的忌讳语
“害羞是隐藏隐私而产生的心理,是欲求不能满足而先加以压抑的感情。

”“存天理,灭人欲”也是我国儒家思想行为的道德规范,古代儒雅的君子是不该有太多欲望的,因而欲望字眼就应该忌讳。

这主要是与人的生理活动有关,尤其与“性”有关。

男女交媾在任何社会中都有私密性,有关“性”的言辞则就不可以说或者不可以直说,一定要用委婉词语来表达。

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称男女结合为“云雨”,此语出自宋玉《高唐赋序》,说楚王在梦中与神女在高唐相会,神女自己说“旦为行云,暮为行雨”,这是古人用天地间自然事物来比喻人事。

“《西厢记》中‘出画阁,向书房;离楚岫,赴高唐;学窃玉,试偷看;巫娥女,楚襄王’”来描绘崔莺莺夜会张生的情景,其中“赴高唐”、“楚襄王”也就是化用了宋玉《高堂赋序》中的一些典故,说得也就离奇的委婉。

两性关系又称为“同房”、“同床”,这都是由于害羞心理而找一些委婉的替代语。

人们正常男女关系尚且羞于谈及,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更是见不得人,因而就出现了更多的忌讳语。

如“有事”、“入港”、“下水”、“入马”“输身”,最为有趣的莫过于“走野路”,《古今小说》第十卷:“那少妇
熬不得,走了野路,出乖露丑,为家门之玷”,一句“走了野路”也就形象生动地概述了这难于启齿的男女苟且之事。

涉及不正当男女关系的讳词还有“有瓜葛”、“有外心”、“怀春”、“不正经”、“打野食”等。

三、政治因素产生的忌讳语
在传统社会的中国,等级制度相当森严,处在各个阶层的人拥有大不相同的身份、尊严以及地位。

为了区别各层人等的不一样地位,处在社会对顶层的统治阶级在很大程度上就左右了语言和文字,从而产生了部分忌讳语。

首先说称谓方面的禁忌。

中国语言的称谓系统相当庞杂,概括起来则有面称和叙称。

面称是当面的称呼,叙称则是表示某种身份和关系的正式名称。

称谓与称谓之间有些不能搞混,更不能互换,称谓的由政治因素引起的限制性也就体现在此。

对自己的谦称和对他人的敬称虽说与礼仪有关,但更多的是由于传统社会中森严的等级制度所引起的。

传统的自称一般有“序”、“余”、“吾”、“俺”、“洒家”、“老夫”、“老衲”、“老身”等。

元杂剧《窦娥冤》第一折:“老身蔡婆婆是也。

”“老身”都指女性,而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老夫”则是男性的自称。

而这些谦辞都是有身份的人讲的,虽说是自谦,却或多或少显示着自己独有的地位,真正的平民百姓见到这些人还有另外的自称,如“小的”、“小人”、“在下”、“奴才”等。

与自称相对的是对他人的尊称,传统的尊称同样反映了等级身份的复杂性,其数量绝不亚于谦称。

主要的敬称词有“君”、“公”、“子”、“阁下”、“相公”、“客官”、“大人”、“小姐”、“公子”、“夫人”、“西席”等等不胜枚举。

其次还有还有名讳方面的避讳,名讳大致有五种:国讳、官讳、圣讳、家讳、恶人之讳。

最为首要的还是避上讳,皇帝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他的姓与名无论如何都要避讳,口头上不许提及,书面表达中也需重新找字来代替或造一字来表示。

唐太宗李世民,人们为了避其名讳,用“代”代替“世”,用“人”代替“民”,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便把“民”改为了人,“观世音”因此也略称为“观音”,“民部”改为“户部”。

王嫱字昭君,为避晋文帝司马昭之讳,就改称为明君或明妃。

不仅是帝王的名讳要避,就连皇后王妃以及所有皇亲国戚的姓名也同样避讳。

《史记·封禅书》“野鸡夜”中的“野鸡”原为“野雉”,由于汉高祖刘邦之妻名吕雉,就用“鸡”代替了“雉”字。

除去避上讳之外,名称避讳最多的就应该是对避父讳了,旧时社会长幼尊卑划分明显,直呼父亲姓名便是大不敬,司马迁的父亲的名字是“谈”,因此司马迁在着《史记》的时候忌用“谈”,“赵谈”改为“赵同”。

四、避俗求雅产生的忌讳语
人人都爱雅,一些听起来不太文雅、不够吉利的话以及需要而不便表达的意思,人们往往选用一些委婉、间接同时又可以为人理解的话语来替代,时间一长都成为了约定俗成的忌讳语了。

比如大便,公众场合不变直说,古时便雅称为“出恭”,之后又把小便引申为“出小恭”,现时中人们习称为“上厕所”,更雅一点便
是“上洗手间”、“上卫生间”。

钱在商品社会中是必然衍生物,是财富的象征。

但“在传统儒家思想作用下,往往把钱与道德对立起来,鼓励人们舍生取义,批判见利忘义的行为”,钱就成了不雅、不美的事物,从而出现了许多讳称。

《世说新语》中有个故事说,六朝时候有个叫王夷甫的人非常高雅,常常嫌他的妻子贪财好利,自己从来不提钱字。

一次妻子想试试他,让婢女用钱把他的床围起来,王夷甫早上走不出去,就喊婢女来说把阿堵物拿走,根据这个典故,人们就把钱讳称为“阿堵物”。

旧时铜钱为圆形,中有方孔,所以钱又称为“孔方兄”,黄庭坚《戏呈孔毅文》诗有“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句。

与钱有关的讳称还有“白物”(银子)、“王老”、“花边”等。

避讳与禁忌语在现代大都失去了它的原始迷信意义,我们学习它是为了协调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避免在社交场合中因粗俗、不礼貌而造成不愉快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