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外禁忌语

合集下载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导致了不同的语言禁忌。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是指因为特定原因而被视为不适当或不礼貌的言辞或用语。

这些禁忌语言可以包括对特定人群的称谓、特定事物的称呼、以及对某些话题的谈论等。

本文将对中西方的禁忌语进行对比,探讨其不同之处。

中西方在对待称呼的禁忌上有着不同的标准。

在西方文化中,称呼他人时通常会避免使用过于亲昵的称呼,尤其是在初次见面时。

直呼对方姓氏或称呼对方为先生、女士等都是很普遍的。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称呼对方通常会更加注重亲热和尊敬。

在称呼长辈或客人时,通常会加上尊称词如“阿姨”、“叔叔”等。

在亲密关系中,也常使用昵称来称呼对方,这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太常见的。

在谈论某些特殊话题时,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禁忌。

在西方文化中,谈论个人隐私、金钱、宗教信仰等话题都是比较敏感的。

在社交场合中,很少会有人主动谈论这些话题,通常会避免触及。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谈论个人隐私相对更加私人化,一般在不熟悉的人面前不会主动提及。

谈论金钱、宗教等问题在中国文化中通常并不是严格的禁忌,有时候人们之间也会就这些话题进行交流。

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群,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着不同的称呼禁忌。

在西方文化中,谈论他人的年龄、财富等属于隐私问题,通常不会在公众场合涉及这些话题。

而在中国文化中,对于长辈、领导等身份的人,通常会特别尊敬对待,避免直呼其名。

在西方,通常会使用尊称词如“sir”、“madam”等,而在中国,称呼长辈或领导时通常会使用尊称词如“老师”、“领导”等。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言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称呼、谈论话题、对待不同身份人群等方面,中西方都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规范。

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禁忌,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了解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差异,并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更加得体。

【推荐下载】研究中西禁忌语的意义-范文word版 (9页)

【推荐下载】研究中西禁忌语的意义-范文word版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研究中西禁忌语的意义篇一:中西禁忌语比较三稿 2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姓名XX学号 XXXXXXX专业年级 200X级商务英语专科X班 --指导教师职称201X年5月18日摘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禁忌规范了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

不同国家为了维护各自的社会秩序,均利用禁忌手段来引导其文化氛围中每个人的行为。

由禁忌所形成的语言是中西方社会共有的现象,因此对禁忌语的研究不仅在语言学上而且在文化上都有重大意义。

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西禁忌语的迥异。

所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必然也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由这种差异而产生的交际活动尴尬的现象十分普遍。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跨文化交际成为现代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英汉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避免交际失误,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从而使跨文化交际更加得体。

本文旨在对中西禁忌语的异同进行分析进而来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将放在中西禁忌语的异同方面。

从有关命名和称谓、隐私、数字、颜色的禁忌方面来进一步探讨中西禁忌语的差异性;从有关生老病死、宗教以及人体与人体的生理行为的禁忌方面来分析中西禁忌语的相似性。

只有对中西禁忌语的范畴的异同进行比较,才能够进一步了解英美等国家的社会心理和风俗文化,才能够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来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保证跨文化交际有质有量的进行。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AbstractTaboo is a commonly existing cultural phenomenon among nations which regulates people’s language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irectly results in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verbal taboo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m both inlinguistics and culture. Due to the fact tha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dramatic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 investigation into Chinese and English verbal taboos can not only avoid mistakes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but also improve the appreciation level. In addition, people can know the traditions of western countries through the study of verbal taboos. This thesisaim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verbal taboo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name, privacy, number, color and so on,while the similarities exist in the death, religion, and human physiology and behavior. Above all, the purpose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verbal taboos is to communicate appropriately. Besides, the study may help the English learners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cultur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Key words: verbal taboo; cultural differenc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 .... II 目录 .................................................................III1 引言 .................................................................12 禁忌语的起源 (2)3 中西禁忌语异同 (3)3.1 中西禁忌语之异 (3)3.1.1有关命名和称谓的禁忌 (3)3.1.2有关隐私方面的禁忌 (4)3.1.3有关数字、颜色的禁忌 (4)3.2中西禁忌语之同 (6)3.2.1有关生老病死的禁忌 (6)3.2.2有关宗教的禁忌 (6)3.2.3有关人体与人的生理行为的禁忌 (7)4 如何避免使用禁忌语所引起的尴尬 (8)4.1了解不同民族的语言背景文化知识 (8)4.2善于使用委婉语 (8)5 结论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1)1 引言禁忌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禁忌规范了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

略谈英汉禁忌语之异同及其文化背景分析

略谈英汉禁忌语之异同及其文化背景分析

略谈英汉禁忌语之异同及其文化背景分析在人类的生存和交流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冲突和矛盾,于是就出现了人们对某些言行的限制,也称为禁忌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而禁忌语是人们在各种场合中由于某种原因不愿不能或不敢说出某些词语,同一生活内容在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活禁忌。

就是同一民族、同一国度,由于地域不同,也有着不同的语言禁忌。

这就决定了我们有共同的精神、思想乃至思维方式等,从而产生了共同的禁忌与禁忌语。

1英汉语言禁忌的趋同性1.1亵渎性禁忌语在中国,那些信仰佛教和道教的人都是忌妄语的,就是忌胡说、乱说、说假话。

家庭中,如有人信奉保护神,买保护神像时忌说“买”,要说“请”,否则就犯忌,是亵渎神灵。

而在西方很多国家由于信仰宗教,大多数人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神。

于是God, Christ, devil, hell, Jesus, Jehovah等有关上帝、宗教地词语在英语国家里只能在宗教场合或严肃地讲话中才能使用,称为一种不能违反的规定。

英语中有一短语for Christ’sake(看在基督的面上),在一般情况下,多用for goodness sake或for crying out loud(看在老天爷面上)来代替。

如果违反了将会受到众人的责备。

1.2猥亵性禁忌语人们在日常交际中都力求避俗就雅,有一些具有猥亵性的语言也就成了人们交流的禁忌语,英汉文化都将猥亵性词语当作是不雅而需要回避的词语。

他们主要涉及人体某些部位、性行为以及分泌排泄等不洁之物,在交际中一般要用委婉的、含蓄的或雅致的词语来代替。

这类词被认为是粗俗而不堪入耳的,使得说者听者感到羞耻。

众所周知,在汉语中,对性器官的描述人们常用“下部”代替,将从事色情活动的女子称之为“鸡(妓)”;而就算是尽管受法律保护的夫妻之间婚后性行为,也要用“同床”、办事”、过夫妻生活”等词语来代替;在英语中,表示与性、生殖器或性爱等有关事项则常用“four-letter words”来代替。

中西文化语言禁忌

中西文化语言禁忌

中西方文化中使用语言的禁忌在许多语言里都忌讳诅咒、骂人的话。

英语和汉语都是这样的,但还要说明一下:第一,有些骂人的话过于粗鄙、难听,所以受到社会更严格的限制。

英语中的Jesus Christ, Holy Mary, Son of a bitCh就是这种话;而Damn, Damn it,Hell这样的话在语气上就稍微轻一些。

请注意,在英语中,大部分诅咒、骂人的话与基督教的词语和名称有关。

在汉语中这种固定的咒骂或骂人的话似乎少些,最常用的是“他妈的”,但听的人不会引起很强烈的反感,因为有时它巳转化为无教养的人的口头语。

第二,诅咒、骂人的话受到年龄、性别、职业的限制。

孩子骂人马上会受到大人责备。

妇女骂人会被人认为粗俗失礼。

教师骂人被认为有失体统。

第三,这种话也受环境和场合的限制。

在当众发言、课堂教学或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在一起时,人们就不大会说诅咒、骂人的话。

在家里、在劳动场合、在办公室、在公共汽车上或市场上,说的人就比较多。

应当指出,人们对诅咒、骂人的话反应并不始终如一。

有些这样的话听得多了,也就不那么刺耳。

现在人们常听到年轻人用骂人活。

不过,对非本族人还是少讲祖活为妙。

现在谈一下英语和汉语在禁忌方面的不同处,先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50来岁的美国妇女在中国任教。

有一位年轻的中国同事请她到自己家里来吃饭。

一进门。

女主人就把4岁的女儿介绍给客人。

小姑娘用英语说:“阿姨好”!她妈妈跟她说过,见了成年妇女要这样问好。

“不对,不能叫阿姨”,妈妈连忙纠正说,“要叫奶奶。

”“不要叫奶奶。

就叫我阿姨好了。

”“那太没有礼貌了。

您比我年纪大多了。

”美国妇女脸红了,笑笑说:“就叫我阿姨吧。

我喜欢这样”。

为什么美国妇女在这种场合会感到尬尴呢?因为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不同。

对大多数英国人和美国人来说,打听陌生入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是不得体的。

此外,收入多少、是否已婚、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除非对方表示不大意,这些情况也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禁忌语在各个国家和文化中都有存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禁忌语。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语也是有很多不同的。

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虽然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在一些特定场景中,却也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讨论一下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吧。

首先,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在敬称方面就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称呼对方的时候,不用加上其他限定词,例如 Mr.或 Ms.。

而在中文中,我们称呼对方时则通常会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所以,在某些场合中,如果没有加上敬称,会显得不礼貌或者有点失礼。

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却不一样,要强制要求对方使用敬称通常不是一种常规行为。

其次,在言语语调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存在差异。

用中文进行交流时,通常需要避免使用刺耳或尖锐的语调,因为这种说话方式会显得不友善或者有攻击性。

因此,在进行交流时,我们通常会更注重控制语调,避免说话过于激烈或者不礼貌。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更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语调多变不被认为是有问题的。

另外,在讨论话题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关于政治、宗教和种族等话题通常是很敏感的话题,而且很容易引发争议。

因此,在进行交流时,通常要避免讨论这些话题。

而在中文中,虽然也存在这些禁忌话题,但还应该注意到一些其他的话题,例如感情、家庭、性等,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公开谈论。

所以在中文交流中,我们也应该更加谨慎地选择话题和对话。

最后,在礼仪方面,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重视独立和自主,因此在礼仪方面也会有所区别。

例如,在西方的婚礼上,新娘通常不会选择红色婚纱,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代表着热情和性欲,并不适合当做婚礼的主题色。

而在中文文化中,红色则通常代表着喜庆和福气,并且婚礼上的红色装饰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礼仪方面,中西方也存在不同的禁忌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禁忌语对比虽然有很多差异,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是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性-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性-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性-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中,常常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一些交际禁忌语,就是说交际双方都清楚地知道哪些话该说不该说。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禁忌语。

语言禁忌于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也是交际中的重要准则。

禁忌这一词,来源于18 世纪南太平洋群岛波利尼西亚的Tongan(汤加语)中的Taboo 一词,在现代英语中意为an inhi-bition or ban resulting from social custom or emotional aversion,而对应到汉语的意思就是被禁止或忌讳的言行.在当地的风俗是严格禁忌人们接触或者谈论神圣的或是卑贱的东西。

事实上,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早就有记载了,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阴阳家》云: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由此可见,禁忌一词早就出现在汉代典籍中[1].所以其实中西方都非常重视禁忌语,只是在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一、禁忌语的特征禁忌语作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也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的。

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禁忌语的时代性。

禁忌语的第一个特征表现在它的时代性,因为禁忌语有些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有些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的。

清朝时对诗句包含有清、明两字的都是禁忌,当年,明月清风是前人的口头禅,在清帝的耳朵里就是对清朝的讽刺,随时会招来杀身之祸。

但是在唐宋诗词中清明时节雨纷纷却被人们广泛传诵。

2. 禁忌语的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的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而不同的文化特征就会导致各民族的禁忌语的内容和形式上都会产生差异。

例如关于年龄的问题,英美国家的人对年龄问题不愿意多谈,妇女们对自己的年龄更是讳莫如深,他们认为这是非常隐私的问题,而隐私是在他们眼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所以,遇到英美国家的同事或者朋友,绝对不要问:How old are you?还有就是,他们甚至在面试的时候也不会特意提及年龄问题。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禁忌语是某些语言和文化中被认为不应该被说出来的话语,往往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性方面在中西方文化中,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话题,但在禁忌语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中,谈论性是比较普遍的,因此禁忌语相对较少。

不过,在家庭教育方面,禁忌语仍然存在。

例如,孩子通常被告知不要使用粗俗的性词汇,并将性指向浪漫与爱情。

而在中国文化中,性问题则被视为一种不可谈论的话题,关于性的禁忌语非常丰富。

由于性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较强的私人性和神秘色彩,因此相关禁忌也较多。

一些常见的禁忌词汇包括“危言耸听”、“风凉话”、“不三不四”等等。

二、食品方面在中西方文化中,食品禁忌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些食品被视为禁忌食品。

例如,猪肉、鸡肉、牛肉等肉类在某些文化中是被视为禁忌的。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厨具和调味品也被认为是禁忌的,例如刀子、大蒜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食品相对较少。

但近些年来,一些新的禁忌话题涌现,例如食品的营养成分、动物权利和环保问题等,使得食品禁忌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三、宗教方面宗教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宗教相关的禁忌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天主教和基督教往往被认为是主流宗教。

这些宗教有一些关于禁忌语的规定。

例如,在天主教传统中,上帝的名字不应该被随意使用或滥用。

另外,在基督教中,说谎、盗窃、杀戮等渎犯神的禁忌行为也被雕刻在了“十诫”中。

在中国文化中,佛教和道教是较为重要的宗教,这些宗教同样有大量的禁忌语。

例如,在佛教中,杀戮、妄语、淫欲等禁忌行为被视为违背佛教原则的有罪行为。

综上所述,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并非单一的从语言角度出发,而是涉及到文化、宗教、食品和性等多个维度。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区别,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语言,这些禁忌语言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和道德规范的观念和认识。

对比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西方禁忌语进行对比,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中西方禁忌语的起源中西方的禁忌语言在起源上有所差异。

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禁忌语言往往是建立在宗教、伦理道德、家庭观念等方面的基础之上。

西方的禁忌语言源于基督教传统,受到了宗教和道德规范的影响。

西方禁忌语言中通常会避免提及宗教敏感话题,比如死亡、上帝等话题。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禁忌语言往往与尊重长辈、尊重传统文化、尊重天地之间的关系有关。

中国人对于有关死亡的话题往往会避免直接表达,而使用委婉语言或者避免直接谈论。

中西方禁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宗教的影响,禁忌话题往往会被视为不祥之事,因此会避免直接谈论。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往往会避免提及死亡、疾病、不幸等话题,以免触犯他人的悲痛之情。

在西方文化中,还存在着一些关于宗教、种族、性别等方面的禁忌话题,比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人们会尽量避免触及这些话题。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通常会使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禁忌话题,比如使用比喻、谐音、暗示等方式。

中国人在谈论死亡时往往会用“老天有眼”、“天有不测风云”等话语来表达,而不直接使用“死亡”“去世”等词语。

在中国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关于家庭、道德、传统观念的禁忌话题,比如大事小事都需要三思而后行,儿女须尽孝道等观念,人们在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也会使用委婉、含蓄的方式。

中西方禁忌语言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待生与死、天与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宗教的影响,人们对于死亡、上帝、不幸等话题往往会持避讳之态度,认为这些话题是不祥之事,应该避免谈论。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则更加注重尊重长辈、尊重传统文化、尊重天地之间的关系,因此会使用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禁忌话题,以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外禁忌语
摘要:禁忌语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是不同社会的人们的一种约定俗成。

在社会交际中具有类似法律和禁令的作用,会影响社会之间的关系。

文章从禁忌语的特征,类别和影响禁忌语的因素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现象;文化修养
禁忌语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国际学界对这一文化现象的通用名称是“taboo”,汉语中有人将它音译为“塔布”。

“taboo”一词源于汤家语,原指“神圣的”或“不可触碰的”。

禁忌语是一个社会用来表达对一些据信是对它的成员有害东西的不认同,它可能是超自然的,或者这些行为是违反这个社会的道德规范的。

这种情况的结果是,就语言而论,某些东西不能说或不能被提及,只是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比如说特定的人或慎重的场合当中才可以。

一、禁忌语的特征
1.普遍性。

语言禁忌现象自古以来就已经在世界上存在了,无论是在落后的原始部落,还是在高度文明的当今社会,禁忌语都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当中。

2.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折射出来,语言禁忌亦不例外,其背后一定藏着一定的文化。

而各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各民族在语言禁忌的内容与形式上均有所不同。

以英语和汉语为例,比较而言,英语中与宗教,犯罪,酗酒,妇女解放等方面的禁忌语居多,谈论话题上涉及个人“隐私”方面的内容常常被列入禁忌,避讳之列。

而汉语在称谓方面大有讲究,禁忌较多;另外,汉语中对有关“性”的词语和话题特别敏感,禁忌也多。

3.时代性。

时代性亦可称为可变性。

语言是活的,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不同的时代禁忌语有所不同。

4.地域性。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方言,人们在使用禁忌语方面有所不同。

例如上海人看望病人时忌送“苹果”,因为上海话中“苹果”与“病故”谐音。

而在其他地方却没有这种现象。

5.职业性。

人们在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领域中,所使用的禁忌语也大不相
同。

例如经商的忌讳“赔”字,坐船、坐车的人忌讳“翻”字。

煤矿工人忌讳4,5,8数字,因为这些数字与“死”,“捂”,“扒”这些字谐音。

二、禁忌语的类别
(一)词语禁忌
1.凶祸词语禁忌。

“说凶即凶”,“说祸即祸”这种自古以来将语言看作具有魔力的思想意识,在英汉文化中均普遍存在。

对死亡的恐惧,从而把与死亡相干的词带上了恐惧的色彩。

英语中不用“die” 这个词,宁愿使用比较委婉的说法,如:pass away,pass out,close one’s eyes,fall asleep,go west,go to his reward,depart”。

汉语中人们更喜欢谈生,关注现在。

生病和死亡便成为人们最忌讳,最不愿谈论的话题。

我们经常说“他走了”,“离开了”,“不在了”来代替“死亡”一词。

2.猥亵性词语。

这些词语主要涉及人体某些部位,性行为以及分泌与排泄等不洁之物。

英语中特别忌讳在公共场合或男女都在场的情况下说那些有四个字母组成的下流词语(four-letter words),如fuck (性交),shit(大便),cunt(阴户),piss(尿)等。

英语中人们说去卫生间用“May I wash hands?” “I want to go to the restroom.”而不直接说“toilet”。

汉语中人们也经常说去趟洗手间或卫生间,而不说去大便或撒尿。

在中国,“性”是一个十分隐秘的话题。

在语言上的反映即是汉语有关“性”的表达几乎无一不是采用委婉形式,有时不得不谈到性器官时,总会用“那个”,“下部”之类的词,说到性行为,常常用“同房”,“房事”,“夫妻生活”表示。

3.亵渎性词语禁忌。

英美等西方国家信奉基督,上帝的名称是一大禁忌,不可随便提及,否则就是亵渎神灵。

在英语里,宗教上的好多词语,像God (上帝),devil(魔鬼),heaven(天堂),hell (地狱),Christ (基督)等只有在严肃的讲话里才是合适的。

如在开玩笑或轻松的谈话时说:Jesus Christ ,一定会被认为你是不懂礼貌的人。

在骂“你是个畜生!”或“可恶的东西!”时,英国人会使用有关神的话。

例如,God damned! (神啊,受咒吧!),Hell!(可恶的地狱!)Oh,damn it(诅咒它吧!)这些话比我们骂“你这畜生!”更为严重,因为这不仅是“骂人”,也是对神的冒犯。

中国是个多神崇拜的国家,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到人为的宗教崇拜无所不包。

出于崇拜,人们对崇拜对象也有了许多禁忌,尤其忌讳提及崇拜对象的名称。

比如,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有崇拜老虎的习俗,因而凡遇到“虎”就改称“猫”。

(二)姓名称谓禁忌
中国历史上的名字禁忌被称为“讳”,文字上不能直接书写当代的君主或所尊敬的圣人、尊亲、师长、官吏的名字,如果遇到的话,必须用其他的方法避开。

常用的有改字,空字,缺笔和改音四种方法。

这种传统文化禁忌沿袭到今天,就造成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决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便会被视为唐突无理,缺乏教养。

多以姓加职务,职称相称,或加在姓后面加一些称呼,如李局长,张教授,王阿姨等,平辈之间在姓前冠以“老”字“小”字。

这一点英语国家同中国、日本等则大相径庭。

英语国家的人讲究个人独立和人人平等,长幼之间,上下之间,在观念上没有严格的界限,大家可以像朋友那样平等相处,也可以以名相称,在有地位的家庭中父子同名的现象也不鲜见。

这些现象都说明,在英语国家,姓名不是语言禁忌的内容,不需要回避。

(三)话题禁忌
汉族人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不是语言禁区,可以公开,也可以询问;当然年青男子对年青女子的年婚姻状况要回避,不能贸然询问,否则会被认为有求偶的嫌疑。

在英语国家的人眼里年龄、收入、婚姻状况,信仰宗教,政党等是私事,是隐私,打听别人的隐私侵害隐私权。

三、影响禁忌语的因素
英国语言学家克里斯特尔提出:“语言的许多特征和交际活动发生的语境或情景特点有直接的关系”。

禁忌语使用受参与者年龄、性别、职业、场合的影响和制约。

1.年龄。

孩子骂人马上会受到大人责备,而大人却可以;汉语中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字,而晚辈却不可以。

2.性别。

总体来说,女人比男人较少使用禁忌语。

在男性居支配地位的社会里,女人在语言的使用上受到较多的限制,讲话要温文而雅,彬彬有礼,柔声轻语,如果妇女当街当从骂人会被人认为粗俗无理。

但出自一个小伙子之口,虽然也不典雅,却好像还可以接受。

3.职业和文化修养。

说话者的职业和文化修养也影响人们对禁忌语的感知。

教师骂人被认为有失体统。

文化素养的高低,决定着语言表达的雅俗。

例如《红楼梦》中,宝玉和薛蟠就同一话题“女儿悲”吟诗,宝玉吟道:“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言辞典雅。

轮到薛蟠,他吟道:“女儿悲,嫁个男人是乌龟……”出言粗俗,这类词语从社会道德规范来说,是应该严格禁忌的但此处用它则充分显示出所刻画人物的性格。

4.交际双方的关系。

交际双方的关系也是影响人们对禁忌语使用的一个因素。

双方关系愈密切,语言上的禁忌语就会越少。

关系密切的朋友之间私下的语言交往中或许可以来几句粗话,或用开开玩笑的咒骂也许倒可以表示出几分亲呢。

如:“你这个该死的家伙,这些年躲到哪儿去了!”
5.场合。

说话的场合强烈地制约着禁忌语的使用。

人们在正式的公开场合和非正式的私下场合对语码的选择显然是有区别的。

在课堂、教堂、开会发言,禁忌语是绝对不登大雅之堂的,在家里、劳动场合或市场上说的人就比较多。

有关性、生理、排泄等话题一般列为禁忌语,人们很少涉及,但在医院里医生询问病情时,则必须加以表达。

又如英语国家的人在填写表格或注册登记等情况下必须如实填写婚姻状况、年龄等个人“隐私”也不复禁忌。

6.社会因素。

不同社会中对词语的禁忌是不同的。

有时候我们会忽略而造成很坏的影响。

1992年一个美国学生发现中国的英语教材中有一个忌讳词:rubber.我初学英语的时候也学的这个词,意思是橡皮擦。

那个学生说,这个词现在在英语里是“避孕套”的意思,橡皮擦该用另一个词:eraser。

近年出版的新的英语教材已经改掉这个词。

同样在英语中忌用cock表示公鸡,而用rooster因为cock在英语中是一个非常难听的词指阴茎。

四、结语
禁忌语不是法律,不是禁令,但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社会交际中它却具有类似法律和禁令的作用。

它来自于社会的约定。

但同时也影响到社会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顾嘉祖陆昇主编.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崔永华.汉英语中的禁忌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