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禁忌语及其起源范文
1禁忌及禁忌的产生和作用

禁忌及禁忌的产生和作用为什么过年时打碎了东西要说“碎碎平安”?为什么人,尤其是男人不能戴绿帽子?为什么有些人吃完中药要把药渣倒到路上?为什么女人怀孕了不能接近牲畜?小孩子常常觉得纳闷,为什么大人不让自己干这干那,熟不知,这一切里面可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渊源在里面。
我们的祖先祖祖辈辈传承下来了很多古老的习俗,他们世代相承,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这就是禁忌。
禁忌就是禁止某种行为,忌讳某种事物,含有禁制,约束的意思,如果人们破坏这种禁忌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它代表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禁约力量。
禁忌出现在原始社会时期,那时人们思维能力极其低下,对自然山川草木鸟兽有着自然的恐惧与敬畏。
比如原始人在某些强大、凶猛的野兽面前会产生恐怖感觉和逃避行为,对像老虎这样的对他们有威胁性动物的恐怖感觉又形成观念:某种动物是可怕的,导致他们以后只要看见虎就要远离。
原始人对虎的恐惧,要逃避虎的观念,就是对虎的禁忌的萌芽。
在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便产生了最原始的禁忌。
而随着人类生产能力和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禁忌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一代代传承发展着。
人类的很多行为习惯都带有禁忌的影子,甚至可以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禁忌。
我国关于禁忌的记载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
商朝王室崇尚占卜,凡是遇到祭祀、出征、打猎种田、外出远行、男子成年、风雨、疾病等重大事件,常用火焰灼烧龟甲、兽骨,并根据甲骨的裂纹以卜吉凶,然后在甲骨上铭刻出占卜的事项和结果,这就形成了后人看到的甲骨文。
当时的人们根据这种象征吉凶的裂纹决定要不要去做某件事情,当巫师与当事人认为龟甲上出现的裂纹代表凶险,并且与所准备去做的事情相联系时,就要停止去干这件事,以避免灾祸,这就是一种禁忌现象。
记载秦汉以前朝野礼俗的典籍《礼记》中也有的“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的记载,意思是说,在进入某个国家时要先打听该国的禁忌事情,风俗民情和该国的避讳(即皇帝名讳等),以求不说犯忌的话,不做犯忌的事。
【推荐下载】研究中西禁忌语的意义-范文word版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研究中西禁忌语的意义篇一:中西禁忌语比较三稿 2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姓名XX学号 XXXXXXX专业年级 200X级商务英语专科X班 --指导教师职称201X年5月18日摘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禁忌规范了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
不同国家为了维护各自的社会秩序,均利用禁忌手段来引导其文化氛围中每个人的行为。
由禁忌所形成的语言是中西方社会共有的现象,因此对禁忌语的研究不仅在语言学上而且在文化上都有重大意义。
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西禁忌语的迥异。
所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必然也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由这种差异而产生的交际活动尴尬的现象十分普遍。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跨文化交际成为现代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英汉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避免交际失误,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从而使跨文化交际更加得体。
本文旨在对中西禁忌语的异同进行分析进而来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将放在中西禁忌语的异同方面。
从有关命名和称谓、隐私、数字、颜色的禁忌方面来进一步探讨中西禁忌语的差异性;从有关生老病死、宗教以及人体与人体的生理行为的禁忌方面来分析中西禁忌语的相似性。
只有对中西禁忌语的范畴的异同进行比较,才能够进一步了解英美等国家的社会心理和风俗文化,才能够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来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保证跨文化交际有质有量的进行。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AbstractTaboo is a commonly existing cultural phenomenon among nations which regulates people’s language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irectly results in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verbal taboo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m both inlinguistics and culture. Due to the fact tha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communication with the dramatic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 investigation into Chinese and English verbal taboos can not only avoid mistakes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but also improve the appreciation level. In addition, people can know the traditions of western countries through the study of verbal taboos. This thesisaim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verbal taboo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name, privacy, number, color and so on,while the similarities exist in the death, religion, and human physiology and behavior. Above all, the purpose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verbal taboos is to communicate appropriately. Besides, the study may help the English learners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cultur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Key words: verbal taboo; cultural differenc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 .... II 目录 .................................................................III1 引言 .................................................................12 禁忌语的起源 (2)3 中西禁忌语异同 (3)3.1 中西禁忌语之异 (3)3.1.1有关命名和称谓的禁忌 (3)3.1.2有关隐私方面的禁忌 (4)3.1.3有关数字、颜色的禁忌 (4)3.2中西禁忌语之同 (6)3.2.1有关生老病死的禁忌 (6)3.2.2有关宗教的禁忌 (6)3.2.3有关人体与人的生理行为的禁忌 (7)4 如何避免使用禁忌语所引起的尴尬 (8)4.1了解不同民族的语言背景文化知识 (8)4.2善于使用委婉语 (8)5 结论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1)1 引言禁忌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禁忌规范了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
禁忌语

对大多数美国人和英国人来说, 打听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的 年龄是不礼貌的。此外,收入、 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和宗教信 仰等,除非对方表示不介意, 站长站素材 OM 否则也不宜过问。因此,在同 讲英语的外国人交谈时,下列 问题是应该避免的,尽管对中 国人来说没什么不妥。How old are you?(你多大年纪?) What’s your income?(你收 入多少?) 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that car?(你的 汽车是多少钱买的?) Are you married or not?(你结婚 了吗?)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Democrat? (你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 人?)What’s your religion? (你信什么教?)。如果必须 了解这类情况,比如在医院或 旅馆里或填写表格的时候,可 以在提问前说明理由。
忌三 的、
英 汉 语 言 禁
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反射出这个民族 的文化特征,而禁忌语作为语言的特殊 变体,必然也潜藏着各个民族不同的文 化心理,中西方在社会历史、价值观念、 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在禁忌语 言中体现出来。
差 异 性
1、隐私方面的禁忌
大众话题 年龄、工资收入、婚姻状况、 家庭财产 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个体 意识,即每个人都具有独立 人格和自由意志,英语谚语 如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等就反映了这种 文化特征。 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பைடு நூலகம்群体 意识,即每个人都是群体的 一部分,个人的事就是大家 的事。在人际关系中,中国 人推崇“君子坦荡荡,小人 常戚戚”,“事无不可与人 言”的观念。
报告人:
2014年 5月14日
试论中外禁忌语

试论中外禁忌语摘要:禁忌语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是不同社会的人们的一种约定俗成。
在社会交际中具有类似法律和禁令的作用,会影响社会之间的关系。
文章从禁忌语的特征,类别和影响禁忌语的因素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现象;文化修养禁忌语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国际学界对这一文化现象的通用名称是“taboo”,汉语中有人将它音译为“塔布”。
“taboo”一词源于汤家语,原指“神圣的”或“不可触碰的”。
禁忌语是一个社会用来表达对一些据信是对它的成员有害东西的不认同,它可能是超自然的,或者这些行为是违反这个社会的道德规范的。
这种情况的结果是,就语言而论,某些东西不能说或不能被提及,只是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比如说特定的人或慎重的场合当中才可以。
一、禁忌语的特征1.普遍性。
语言禁忌现象自古以来就已经在世界上存在了,无论是在落后的原始部落,还是在高度文明的当今社会,禁忌语都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当中。
2.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折射出来,语言禁忌亦不例外,其背后一定藏着一定的文化。
而各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各民族在语言禁忌的内容与形式上均有所不同。
以英语和汉语为例,比较而言,英语中与宗教,犯罪,酗酒,妇女解放等方面的禁忌语居多,谈论话题上涉及个人“隐私”方面的内容常常被列入禁忌,避讳之列。
而汉语在称谓方面大有讲究,禁忌较多;另外,汉语中对有关“性”的词语和话题特别敏感,禁忌也多。
3.时代性。
时代性亦可称为可变性。
语言是活的,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不同的时代禁忌语有所不同。
4.地域性。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方言,人们在使用禁忌语方面有所不同。
例如上海人看望病人时忌送“苹果”,因为上海话中“苹果”与“病故”谐音。
而在其他地方却没有这种现象。
5.职业性。
人们在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领域中,所使用的禁忌语也大不相同。
中国禁忌语举例

中国禁忌语举例【篇一:中国禁忌语举例】委婉语,比如解手,禁忌语:过去皇帝死亡不能叫死,教驾崩,敬语就是尊称,令尊,谦语就是自谦,比如:鄙人【篇二:中国禁忌语举例】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社会的女性禁忌语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社会的女性禁忌语禁忌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的禁忌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之中,也就是所谓的禁忌语言。
禁忌语就是在语言交际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的语言,可能因社会、地区、情景、地方、民族、文化、场合、性别等因素而异。
性别的不同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现象,男女在使用同一种语言或者方言是时表现出来的差别就是语言的性别变异。
在戴庆厦主编的《社会语言学概论》中这样说到,“不同性别在语言形式的选用上,往往形成‘男女有别、互不通用’ 的严格界限,表现为‘男性语言’或‘女性语言’”。
这种“女性语言”反映在禁忌语中就是女性禁忌语。
禁忌语属于文化习俗的范畴,是社会语言文化中的一种,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也反映着、记录着本民族的社会文化。
文化特征总是在语言中留下印记,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蕴藏会在作为一定文化现象的语言禁忌中体现出来。
禁忌语言现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和我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我选择“中国古代社会的女性禁忌语”这一论题,主要是探讨古代社会中女性禁忌语产生原因,和对女性所使用的禁忌语的举例分析,希望能窥探古代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意识形象,并进行反思,由此总结出当今女性的社会角色的转换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的意义。
1.1.2 选题意义中国古人很早就已经认识到禁忌语的存在,在《礼记曲礼上》中,明确记载着“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礼仪规范,身处于不同的环境中,就有必要对不能提及的事物进行回避,反映在语言上就是不能说。
不说实际上就是“噤”,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到:“口闭也,从口禁声。
” 如果用点头、摇头等肢体语言不能说明自己的意思,这个时候人们就需要借助其他变通相似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了。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谈禁忌语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谈禁忌语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社会状态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语言。
因而,它为语言中“禁忌现象”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本文试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禁忌语的形成和演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禁忌语的起源和发展Taboo一词源出玻利尼西亚语(polynesian)。
18世纪英国航海家库克(Captain JamesCook, 1728-1779)在南太平洋上探险时,来到了汤加(Tonga)群岛。
他发现岛上习俗奇特,禁忌甚多,例如某些东西只许神、国王、僧侣、酋长等特定人物使用,而不许一般人使用;某些地方和某些人不可随便接近;某些名字和词语是绝对避讳的,凡被视为神圣或污秽之称无一不在禁忌这列。
谁犯了禁忌谁就会招致超自然力量的惩罚。
岛上居民统称这种禁忌为tabu。
实际上在汤加语即玻利尼亚语中tabu并不直接表示“禁忌”,它的原义是“神圣的”。
库克和其后的探险家把tabu一词带回英国,使它成了英语词汇的一分子。
此后, tabu还进入了其他语言之中,成为一个国际性词语。
英语除在人类学中拼为tabu外,一般多作taboo。
此类禁忌现象并非汤加群岛所特有,世界各地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现象存在。
据说库克船长后来在夏威夷群岛正是因为犯了当地禁忌而遭土人杀害的。
反映在语言上的禁忌即语言的禁忌现象,则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
在人类文明初期,人们不敢随意提到那些表示死亡、灾难的字眼,以免招来灾祸。
这些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敬而远之”的字眼,就是最早的禁忌语。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语言的运用和表述,尽量避免对他人心理、情感的伤害,许多的禁忌语随之产生,从而促进了禁忌语的发展。
二、禁忌语与委婉语由于禁忌语表示不幸、灾难等让人感到不快、尴尬、唐突甚至厌恶的事实,所以,在语言交际中,语言的使用者大多运用一些较为缓和的表达方式代替禁忌语,以免造成读者或听者感到被伤害或被冒犯而影响语言交际的效果。
最常见的是对“死”的禁忌。
禁忌语的历史演变及文化异同

禁忌语的历史演变及文化异同作者:钱博洁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10期钱博洁一、禁忌语的历史演变所谓禁忌语,不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由于某种原因,对不能直接谈及的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而以之代替的词语。
禁忌语的英文为taboo words。
《不列颠百科全书》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个词做出了定义:首先是具有神圣或邪恶特征的人或事物;其次是上述的人或事物所规定的禁令;最后是指如果破坏禁令,就会遭到神圣或邪恶力量的报复或惩罚。
在西方国家,禁忌语源于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方言,其含义为“神圣的”,“不可侵犯的”。
这个词慢慢被其他人所接受,后来进入了人类学、人种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领域在中国,禁忌一词拥有更为悠久的历史,最早可回溯到两汉时期。
王符的《潜夫论·忠贵》中提到“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令名,惧门之不坚而为铁枢,卒其所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虐百姓而失民心尔。
”应劭的《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也有提及“今俗间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礼伤孝,莫肯收举。
”中西禁忌语的发展都经历了史前阶段、封建阶段和现代阶段。
1、史前阶段:原始社会,人们缺乏对事物的基本认知,相信神灵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为了祈求家人的平安,祭神祈福的禁忌形式也多种多样,同时还会使用一些祭祀的专门用于,这便是禁忌语的初始阶段。
2、封建阶段:封建社会,皇帝和各郡的王爷掌握着国家的一切权利,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下达了种种禁令,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禁忌语。
如皇帝的女儿称“公主”,富贵之家女儿称“小姐”,贫民之家女儿称“民女”。
在西方,人们普遍认为英国贵族使用的语言是最优美的、文雅的,而下层阶级使用的语言被确定为是粗俗的,相互不得使用;比如,贵族吃的为“lamb”,市民吃的为“sheep”等等。
3、现代阶段: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深入,禁忌风俗也相互受到影响,相同点也越来越多。
语言禁忌——精选推荐

语⾔禁忌语⾔禁忌分析语⾔禁忌最初是从塔布产⽣的。
塔布是波利尼西亚宗教观念之⼀,原指被认为具有曼纳(指⼀种⾮⼈格的超⾃然的神秘⼒量或作⽤)⽽不可接触的⼈或事物。
后泛指为禁令或禁忌塔布是因⼈类还不理解或不能理解⾃然现象和⾃然⼒的本质⽽产⽣的。
18 世纪英国航海家库克到了南太平洋的汤加群岛, 发现那⾥的居民有很多奇特的社会现象, 如某些东西只允许特定的头等⼈物(神、僧侣、国王、酋长)使⽤,⽽不允许⼀般⼈使⽤; 或只许作特定的⽤途, ⽽不准⽤于⼀般⽬的的;或不许某⼀社会集团或某些⼈(如妇⼥)使⽤等等。
那⾥的居民称这种禁忌为塔布。
塔布这个词后来就进⼊了⼈类学、⼈种学和社会学领域, 作为⼀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禁忌)的专⽤名词⽽被⼴泛使⽤。
塔布现象包括两个⽅⾯:⼀⽅⾯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另⼀⽅⾯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因此,语⾔塔布, 实质上也包括两个⽅⾯,⼀是语⾔的灵物崇拜(语⾔拜物教) ,⼆是语⾔的禁⽤或代⽤。
⼀、什么是语⾔禁忌在交际中⼈们出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某些词语,这些词语有的被认为危险、神圣、神奇,有的被认为令⼈难堪,还有的被认为不堪⼊⽿,它们往往只限于在某些⼈或某种场合下使⽤,这⼀现象被称作语⾔禁忌。
⼆、语⾔禁忌的特征和功能(⼀)语⾔禁忌的特征其⼀,语⾔禁忌具有民族性。
这是由于各民族的⽂化模式、风俗习惯、经济⽣活、社会结构、民族信仰、民族⼼理不同所造成的。
⽐如回族语⾔中只⽤“壮”表⽰带脂肪的⽜⽺⾁及⼀切可⾷动物的⾁,⽽忌⽤“肥”表⽰这个概念。
从宗教伦理上看,回族禁⾷猪⾁,肥会让⼈联想到猪⾁,给⼈以某种不适的感受,所以,为了从⼼理上严格区别⽜⽺⾁与猪⾁的界限,就忌⽤“肥”字。
回族语⾔中禁忌“杀⽜”、“杀鸡”、“杀⽺”,⽽代之以“宰⽜”、“宰鸡”、“宰⽺”。
在我国以游牧为主的青藏⾼原⼀些地区,⼈们忌讳说熊、狼、雪豹等动物,⽽代之以“创上者”、“拴嘴”、“长尾巴”等。
⽽汉⼈就没有这些禁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禁忌语及其起源禁忌语,英文单词为“taboo”,直译成汉语为“塔布”。
Taboo所指的就是这种现象。
18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Cook)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禁忌习俗,并将该词引入英语。
在现代英语中其含意为“an inhibition or ban resulting from social cus2tom or emotional aversion”;对应到现代汉语中,这个词的意思是“被禁止或忌讳的言行”。
长期以来,英美人士一直以为,回避禁忌是他们社会文明的象征,其实,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而已。
在中国,“禁忌”一词的历史更为悠久。
西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阴阳家》云:“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可见,“禁忌”一词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在一些史料典籍中了。
2禁忌语产生的原因2. 1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和宗法礼教封建社会,宗法礼教森严,禁忌就像一个古老而无形的法律,严重束缚着人们的言行,人们必须严格遵守。
例如皇帝的姓名是不能直呼的,就连普通人的名字、自然现象或物体名称中的某个字的音节与皇帝的相同或相近也必须避讳。
例如为避讳秦始皇父亲庄襄王名字中的楚字,秦代文献改“楚”为“荆”,楚国亦称为荆国。
封建社会,宗法观念根深蒂固,晚辈对长辈不仅惟命是从,而且对父、爷及所有长辈的名字也要避讳,这叫“避家讳”。
又如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才华横溢,但因其父名“敬肃”,“敬”与“进”音近,终生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2. 2封建的迷信思想封建社会由于认识的局限和迷信观念的影响,人们错误地认为某些灾难是因为讲话用词不注意引起的,由此就产生了各行各业的忌讳用语。
例如旧社会戏班最忌讳“散”字,凡与“散”字同音的,戏班都忌讳,因为“散伙”对戏班来说是灭顶之灾,所以,把“雨伞”改叫“雨盖”“雨挡”“雨遮”“雨栏”,现在的广东话仍把“雨伞”称作“雨遮”3禁忌语的范围3. 1姓名称谓的禁忌语英汉两种语言在姓名称呼上的习惯与禁忌迥然有别: 中国有重等级次序、尊上敬上、讲究礼貌的传统,这样的观念在姓名称谓上也有所反映。
在古代,平辈之间或下对上,不能称名道姓,只能称字或号,以示尊敬;对尊亲和帝王官吏的名讳也绝不能称说,要回避,要用别的字眼来代替,否则就会被视为“大不敬”或有所冒犯而要受到惩处, 这就是所谓的“避讳”。
如今,平辈之间,或下对上,多以姓加职务、职称相称,或在姓前冠以“老”字或“小”字。
例如,对长辈的称呼是辈分称谓,如:“爷爷”“婶婶”;对上级的称呼在其姓后加职位或职称,如:“张经理”“王教授”;同事或朋友之间在相互称呼时在姓前加“小”或“老”,如:“老李”“小徐”。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由于其社会价值观提倡平等自由,‘All menare created e - qual’这一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文化心理中,于是对于关系较为亲近的人,即使是长幼辈与上下级之间也是直呼其名的。
3. 2生老病死的禁忌语3. 2. 1生中西方对女性的怀孕、生育有一定的避讳。
在英语表达中,女性如果怀孕了,不说“p regnant”,而会委婉地说:“She is expecting”,“She is in a delicate condi2tion”,“She is about to have a blessed event”,“She isabout t obe in a family way”,“ahole out in one”,“eat2ing for two”等。
在这方面,中西方的说法不谋而合。
汉民族十分重视后代繁衍,中国民间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因此,生子添丁是大喜之事。
在汉语表达中,要是说到某女子怀孕了,人们通常会说“她有喜了”“她快要做妈妈了”,表现出一副其乐融融的神情。
3. 2. 2老在西方,人们很少谈年龄这一敏感的问题。
在西方人看来,“老”就意味着“不中用了”,“该退休了”,所以“old”也就成了他们忌用的词,而用“seasoned2man”“elderlypeop le”,“seniorcitizen”来代替。
如果用“old”一词来表示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就会感到不快,觉得尊严受到损害。
因此就用gettingonyears(年岁增长) , advancedinage (高寿) , seniorcitizens (年长的公民) , pastone’sp rime (过了鼎盛期)和reacho2nesgoldenage (进入黄金年华)等来替代老字。
也就是说,询问西方国家女士的年龄是相当不礼貌的事,像“Howoldareyou?”之类的表达是不宜在正式交际中出现的。
相反,在这一点上,英文与汉文化大相径庭。
中华民族是一个敬老、爱老的民族,认为老年人有一生的宝贵经验可以传授给年轻人,长者是智慧的化身。
中国有句俗话叫作:“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
汉语中“老”除表示年龄大外还象征着智慧、权威、受人尊敬等。
如果称一个人为“老先生”,那么这样的称谓就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是此人年龄可称得上“老”;二是此人有文化、有涵养,表达了说话人对此人的尊敬。
此外,汉语中还有些词带有“老”却不表示年龄大而表示尊敬的,最典型的就是“老师” 。
3. 2. 3病生病是一种不幸和痛苦。
人们向往健康,忌讳生病,也忌讳谈病。
这是世界各地不分种族的人们的普遍心理,所以各种疾病,特别是那些不便直接谈论、常引起心理负担的疾病、绝症和不便启齿的性病等都属于禁忌语。
如当代生殖系统的疾病不少是不洁的性行为所致,常常因违背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而令人羞于启口,因而加以讳饰。
在西方国家人们往往把这种不光彩的病推到别国去,把病名说成是外国来的,如英国人称“西班牙痘”,法国人称“尼亚波利特病”,东欧人称“法国病”等。
中国人对于疾病的避讳,比西方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早期的中国,由于人们对病因不明了,加之宗教方面的因素,人们一旦生病,就认为是触犯了神灵,甚至连疾病的名称也十分忌讳。
3. 2. 4死死是人类最忌讳的,因为“死”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和社会现象,因此,人们在死亡面前感到有一种不可解释的超人(陈原, 1983: 344)力量。
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对它怀有强烈的恐惧感,极不愿意提及与其有关的字眼。
人们忌讳谈论死亡,在语言交际中总是回避“死”字,尽量用其它词语来代替。
西方人在交际时很少直截了当地说“Hedied”,取而代之的是“pass away”,“end one’searthly career”,“fal lasleep ”,“become one with na2ture”,“go west”,“pass over to the great beyond ”(Webster’sNewWorldThesaurus)等。
这种情形在汉语中也有,中国民间有“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禁忌,为趋吉避凶,汉语涉及“死亡”的委婉语多达两百余种. 如封建皇帝的死叫“大行”“弃群臣”“驾崩”“千秋万岁后”等。
3. 3有关宗教的禁忌语宗教和宗教信仰是禁忌语存在的一个重要领域。
中西方宗教信仰有着巨大的差异。
英美等西方国家信奉基督教,上帝的名称Jehovah (耶和华)便是最大的禁忌语。
随便提及,即为亵渎神灵。
据《旧约·出埃及记》记载,上帝规定必须遵守的“十戒”( TheTenCommandments)中的第三戒即为“Thoushaltnotspeakmynameinvain. ”(尔等不可妄称我的名字)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在论及禁忌语时曾经说过,英语中的各种宗教词语,像God (上帝) 、devil (魔鬼) 、heaven(天堂) 、hell (地狱) 、Christ (基督) 、Jesus (耶稣) 、damn (该死)等词语只有在严肃的讲话中使用才是合适的。
违反这条规定将会受到人们的责备或遭到人们的回避(B loomfield, 1933: 155) 。
于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词语,一般用golly, gosh来代替God, 用OldNick, HisSableMajesty 来代替thedevil,即使是forChrist’sake (看在基督的面上) ,也用forgoodnesssake或forcryingoutloud来代替[ 9 ] 。
中国的宗教崇拜范围也极为广泛,因此,人们对崇拜的对象产生了诸多禁忌。
同时由于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孔子的儒家传统影响深远,于是相对于西方简单避讳上帝名称的做法,中国对于宗教信仰方面的禁忌语就显得复杂许多了。
孔孟之道最讲究崇尚礼仪,要求人们在社交中言语适度,不可妄言。
因此,在中国, 信奉佛教和道教的人都忌“妄语”。
“出家人不打诳语”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佛家名言。
此外,有些地方视某些动物为自己的保护神,常年供奉,对其尊崇有加,或寄托美好的愿望,或期冀得到其保佑。
3. 4有关数字的禁忌语中国人很避讳“4”这个数字,因为它的读音与汉语中的“死”( die)字相同。
所有的号码包括电话号码、车牌号码、门牌号码等,只要带有“4”的就很少有人问津。
“5”在月份中是个禁忌数字, 5月被认为是“恶月”, 5 月5 日更是“恶月恶日”, 尤其不吉利。
“9”在年龄中是禁忌数字,古人有这样一种说法:“明九,暗九,非死即病。
”所谓“明九”是指带9的数字,例如: 9、19、29等;“暗9”指的是9的倍数,如: 18、27、36等。
相比之下,欧美人比较忌讳数字“13”,认为13 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
在英国的戏院里,找不到13 排和13 座;在美国,影剧院虽然有13 号座位,但价格即使减半,仍然无人光顾;在巴黎,剧院为了避免说13,便在12 和14 之间开一条过道;在荷兰,为了避讳13,就用12A 来代替13号房间或13 栋楼房。
这些国家忌讳13 人外出旅游,更忌讳13 人共进晚餐。
其原因就是与一个关于基督的传说有关。
3. 5与人的生理行为有关的禁忌语3. 5. 1性方面的禁忌语无论是在开放的西方还是在具有传统文化的东方,有关“性”的话题都被认为是个人非常隐私的问题,在很多场合下都避免谈起,因而成为禁忌。
在古代汉语中常用“春宵一刻”“云雨一番”“鱼水之欢”等来代表男女交合; 现代汉语中,则用“寻欢作乐”“那事”“同房”“行床事”“同床”“行周公之礼”等来代替,中国人把性病称为花柳病,乱搞男女关系叫寻花问柳。
英语亦然,对涉及性的一切词语一般都用委婉语来取代,对性行为、性知识、性器官等自不必说,例如:用“make love”(做爱)或“go to bed with”(与.上床)来代替“have sex with”(跟.发生性行为) ;用“trail marriage”(试婚)来替代“Free love”(非法同居) ;用“adult movies”(成人电影) 来替代“Porno2graphic movies”(黄色电影) ;用”the facts of life”(生命的本质)来替代”Knowledge about sex”(性知识) ; ”Vagina”(阴道)和”Penis”(阴茎)都婉称为“p rivateparts”(隐秘部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