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禁忌语和委婉语综述
汉英禁忌语

汉英禁忌语一、禁忌语和委婉语语言禁忌 (Language Taboo),语言禁忌源于人类最初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困惑和误解。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因对日月交替风雨雷电、火山地震以及人和物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不理解,故幻想创造了神,认为神是万物的主宰、祸福的根源。
因此,神灵不可亵渎,与神灵有关的东西都应被尊为灵物,被列为禁忌,不可冒犯。
英语中,God(上帝)、Satan(魔王撒旦)等均有婉称,汉语中有国讳、圣讳、官讳或家讳。
疾病与死亡为人之大忌,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十分忌讳疾病与死亡,所以在交际时都尽量回避这些字眼,以婉言称之。
禁忌语(taboo)是人们多数情况下不能说或不想说的话。
禁忌语多是与身体某些器官及功能或与宗教,崇拜有关,包括脏话(obscene)、粗俗语(vulgar)、和仵犯神灵的话(profane)。
禁忌语可以不用,可话不能不说,意思不可不表达,因而出现了大量的委婉语来代替禁忌语。
二、英语中委婉语英语中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
前缀“eu”的意思是“good”(好),词根“-phemism”意为“speech”(言语),合起来意思是“word of good omen”(吉言或好听的说法)。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于语言交际是人类赖以维系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人们在交际中通常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从而损害双方关系的语言,而采取迂回曲折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
因此,委婉语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润滑”交际的重任。
“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摩擦而停止,人间将充满仇怨”。
正如美国学者Hugh Rawson 所描述的那样,委婉语“如此深深地嵌入我们的语言,以至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便是那些自诩言谈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的”。
(一)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人们生活中最忌讳的就是死亡,因此语言禁忌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大量存在。
禁忌语委婉语

一、委婉语的定义 汉语对委婉语的研究主要在修辞学的范畴内进行,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分设“婉转”和“避讳”;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对“委婉”的解释是:“在封建社会里说话有所顾忌,怕得罪统治阶级,以致惹祸,所以说话时,往往是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界定是:“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语’。
”英语中的“euphemism”源自希腊语euphemisos,词头“eu”意思是“good orsoundingwell”,词干“pheme”意思是“speech orsay-ing”;“euphemism”的意思是“the substitution of anagreeable or inoffensive expression for one thatmayoffend or suggest something unpleasant”,从而形成“words ofgood speech”。
二、委婉语的分类 英语的委婉语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传统委婉语(traditional euphemisms)和文体委婉语(stylistic ephemisms)。
传统委婉语最早是随禁忌语的出现而出现的。
禁忌语( taboo)指“among people, somthingwith religion or custom regards as forbidden nto touched spoken of”(某些民族的宗教或社会习惯禁止触摸或提及的东西),某些事物的名称既已被列入禁忌范围,则必须用另一种语言形式来替代它,于是便产生了禁忌语,这些禁忌语包括生、老病、死各个方面。
另一种就是文体委婉语,亦称恭维话、溢美词,与禁忌并无关系,在交际过程中,为了表示礼貌、避免刺激,或是为了争取合作,有时候三、汉英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一)汉英委婉语的相同之处 无论汉语还是英语,委婉语的语用交际功能基本上是一致的。
浅谈语言及文化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不同文化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反映了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人际交往方式的差异。
以下是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一些特征:中文中的禁忌语通常涉及到一些敏感的话题,如病痛、灾难、死亡、老年人、负面情绪等。
由于中文语言中对这些话题的表达存在一定的禁忌,人们往往会选择使用委婉语来替代直接表达。
“病危”可以用“身体不适”来替代,“死亡”可以用“去世”或“离世”来替代。
这种表达方式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给对方带来不舒适或伤害。
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更多地涉及到种族、性别、宗教等多元化问题。
由于西方社会强调言论自由和平等,一些对敏感话题的直接表达被视为不礼貌或歧视行为。
人们往往会使用委婉语或更为客观的表达方式来替代。
“fat”可以用“plus-sized”来替代,“black” 可以用“African American”来替代。
在中文中,委婉语的使用常常涉及到语言修辞和象征意义的运用。
人们会使用一些比喻、暗示或间接表达的方式来陈述自己的意思。
这种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富有诗意,能够减轻或缓和对方的情绪。
由于中文中还有许多成语、谚语和俗语,人们通过引用这些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实现委婉的表达。
“垂垂老矣”来表示一个人年纪很大,“身体倍棒”来表示一个人身体非常健康。
除了以上的特征,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还受到社会地位、年龄和性别等方面的影响。
在中文中,由于强调尊重、礼貌和恭敬,人们往往会对长辈或有权威地位的人使用更为委婉的表达方式。
而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注重平等和个人权利,无论地位大小,人们普遍使用相似的表达方式。
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反映了不同文化中人们对话语和交往方式的认知和态度。
了解并尊重他人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浅谈汉语禁忌语与委婉语的文化内涵

语 和委婉语 被保存 了下来 。可 以说 , 避讳是禁 忌语和委婉
语 产 生 的心 理 基 础 。
2 . 求雅
人 们除了祈福避 凶的需要外 ,还有求雅避俗 的需要 。 禁忌现象包 括两个 方面 :一 是受 尊敬的神物 不能 随便使
用, 二是受鄙视 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 日常生 活中的禁忌 大多是关于人体 的器官 、人的若 干生理现象等等 的词语 。 如果不避讳这些词语则被视 为不文 明, 没有教养 。于是 , 出 于求雅的需要 ,人们在交 际中谈 论到被认为是粗俗 的 、 肮
Au g . 2 01 3
总第 1 9 3期 第 8期
S e ia f l No . 1 9 3 No . 8
浅谈汉语禁忌语与委婉语的文化 内涵
⑨ 孙 永 兰
( 赤峰学院文学 院 , 内蒙古 赤峰 0 2 4 0 0 0 )
【 摘
要 】禁忌语 和委婉语 是十分重要 的语言现 象, 在人们的语言 交际中起 着重要 的作用。而在素以礼 仪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禁忌语和委婉语正是在这种森严的等级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三禁忌语与委婉语的文化解读一王权思想和等级观念中国近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以王权思想为核心古代的封建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和权力这种权力不仅仅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而且在语言中也有所反映
2 0 1 3年 8月
黑 河 学 刊
He i h e J o u na r l
“ 死” 字忌讳尤深 , 在死亡委婉语 中大 量采 用道教和佛教 的 关 于生死的词语 。佛教 刚传人 中 国时 , 为了能在中国的土
地上立 足 , 所 以就不 得不接受 中 国本土 文化 的影 响 , 与 当
英汉语言交流中的禁忌语及委婉表达

英汉语言交流中的禁忌语及委婉表达一、引言语言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某一社会群体约定俗成的、通过学习获得的一种符号,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言和实物没有必要的联系。
然而,在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不能够合理解释某种反常的自然力,语言就被赋予了它本身原本没有的超自然力量。
人们迷信语言有一种超常的魔力,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和灾难,以至将语言所代表的事物和语言本身画上符号,于是,产生了语言的禁忌。
禁忌(taboo) 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存在于世界上已知的各种文化之中,无论是原始部落,还是高度文明的社会,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语言禁忌都普遍存在。
禁忌是人们对某些言行的自我限制,它不仅来源于人们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畏惧,而且也包含着人们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长期积累的经验。
禁忌文化主要包括:社交禁忌,公共场合禁忌,饮食禁忌,节日禁忌,送礼禁忌,宗教禁忌,颜色禁忌,数字与日期禁忌,动植物禁忌等。
禁忌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小至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大至政治、外交、文化等活动都有禁忌的身影。
二、语言禁忌现象文化传统使各种语言形成了各自的语言禁忌。
在汉文化中,姓名称呼方面的禁忌有着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
例如,中国封建社会对君主的名字严加忌讳,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之讳把世改成代,把民改成人。
旧时对父母的名字也要避讳,唐朝大诗人杜甫,一生留下1400 首诗,却无一句涉及海棠花,因为他的母亲名海棠,正如他避父名“闲”之讳,诗中没有一个“闲”字。
因此,在中国,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决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视为唐突无礼、缺乏教养、大逆不道。
而在西方,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教授、医生、博士、法官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这反倒让人觉得亲切、友好和自然,就连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如此。
个人隐私在西方国家里也是人们最大的忌讳。
因此,在与西方人交流中,打听、询问关于个人的年龄,财产、收入、恋爱婚姻、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等一些私事,即是用另一种方式侵犯了别人的隐私权。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称谓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古代称谓语1.直称姓名称自己的时候直称姓名,表示谦卑。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不然籍何以至此?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2.称字、号、谥号为表尊敬一般称对方时以字、号来代,有时也用谥号。
子犯请击之。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
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被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3.称官名、爵名如果觉得还不够尊敬,就以其官职来呼。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称地望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现代称谓语1.亲属称谓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伯、叔、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姐、嫂子)。
2.社交称谓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年龄:老王、小张泛称:同志、师傅、先生、女士谦称与敬称提到自己要用谦称(卑称)称呼对方用敬称(尊称)“家大舍小令外人”A.对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B.对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舍,舍间,含有家里的意思。
)C.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嫒等。
常用谦辞“拙”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禁忌语和委婉语

三.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使用
①Malinowski提出了context的概念 ②Halliday提出了register的概念。 ③Hymes提出了分析言语活动应注意的八组因素。
从社会文化和语言交际式图解
一般词语
社会文化层次
禁忌避讳词
非禁忌避讳词 言语交际层次
言语交际层次
禁忌避讳词
非禁忌避讳词
准禁忌避讳词
非禁忌避讳词
(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禁忌语 ①宗教信仰、文化传统 名讳
西方委婉语的产生最初与宗教信仰和宗教中的禁忌有关。 禁用Jesus, Christ, Moses, Joseph; God → the Lord, 中国封建宗法思想和礼教观念使我们对人名有所避讳: 为尊者,长者,亲着讳,不能直呼帝王,君主,尊 亲的名字,必须直呼时,用其他词代替或省略。E.g. 李世民:世→代,民→人,观世音→观音;点灯→ 放火;敏→秘;买神像→请神像,
④ 政治体制
中国封建社会集权统治下,对皇帝名讳的避讳 在西方政治生活中,常用委婉语来自我美化,掩 人耳目,也称“化妆词”:prison →the big house; the poor →the under-privileged, the disadvantaged, the have-nots; economics crisis→ recession; strike →industrial action, economic things
(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禁忌语在语言交际层次的 半禁忌避讳词语 ①由于语言交际的需要:看病或问幼儿时,排 泄行为得说 ②作为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法,《红 楼梦》,《水浒传》中用了许多禁忌避讳词 ③在语言交际冲突时常用的咒语,骂人的脏话。 ④讲话者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憎感情而用的禁忌 避讳词语。鄙夷,憎恨的人直接说 “他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禁忌语和委婉语综述摘要:语言禁忌和委婉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几乎存在于交际的任何一个角落,然而由于我们身在其中等原因,常常对其习而不察。
可是当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或者是跨行业、跨区域等交际时为就显得十分突出了因为稍不注意,就可能引起误解甚至是冲突。
本文试对汉民族的语言禁忌和委婉现象进行梳理整合,以期达到一种总体的认识。
关键词:禁忌语;委婉语;文化语言禁忌和委婉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几乎存在于交际的任何一个角落,然而由于我们身在其中等原因,常常对其习而不察。
可是当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或者是跨行业、跨区域等交际时就显得十分突出了因为稍不注意,就可能引起误解甚至是冲突。
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很多,或从其词汇表现方面或从其心理机制方面进行介绍,但大多比较零散和单一,因此本文试对汉民族的语言禁忌和委婉现象进行梳理整合,以期达到一种总体的认识。
一、产生和发展情况(一)产生“禁忌”这个词在国际学术界被称为“塔布”,源于中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语,英语音译为taboo或tabu,其含义是“神圣的”,“不可触摸的”。
后被人类学所采用,成为一种特殊的专有名词,并成为禁忌的同义词。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佛罗伊德在他的专著《图腾与禁忌》中说:“禁忌这个词的内涵包括了神圣的、超乎寻常的、不洁的和怪诞的等意义。
”正由于禁忌语有以上的特征,才需要有一种语言能弥补其不足,用来替代这些被禁忌的词语,于是委婉语就在解决这一交际困难的过程中产生了。
可以说禁忌是委婉语产生的重要心理基础。
禁忌语和委婉语大部分产生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社会,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当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无法抗拒各种天灾人祸又无法解释其成因时,只能从对自身的自我认识出发,认为这些现象都是“超人”的力量的结果,于是在人们精神世界出现了神与鬼,这种原始的宗教信仰使得某些令人特别畏惧或喜爱的事物、现象与它们的名称之间建立起一种神秘的联系。
人们还认为,神奇的语言既可以造福又可以降祸,说出其名称就可能带来相应的灾祸或者吓跑了自己想要的幸福,这便是禁忌语和委婉语产生的心理基础,实际上主要是为了祈福或者是表示对所敬畏事物的崇拜。
对于我们汉民族来讲,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造成了汉民族内向、含蓄、委婉的民族心理特征,由此形成委婉含蓄的表达特点和浑厚含蓄的审美情趣,强调和谐内在之美。
在此影响下,出现了很多禁忌和委婉语。
(二)发展1、阶级社会的发展情况这一时期,禁忌与迷信关系密切。
当我们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地位,语言的禁忌愈演愈烈,出现了“避上讳”,也叫国讳或公讳。
封建帝王的名字全国人都不可以说,也不可以用,如果在谈话或是书写中遇到这个字,就要改成另一个同义词。
如隋文帝杨坚的父亲名忠,为了避讳这个忠字,颜之推在他的《家训》中把所有的“忠”字全部改为“诚”;隋唐时代,江苏郡有个地方叫义兴,到了宋代,为了避讳宋太祖赵匡胤的名字而改为宜兴,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这种避讳之风发展到后来,士大夫及其知识分子不许说和写自己父母的名字,叫做私讳。
如果实在找不到恰当的同义词来替代避讳的词,只好不说这个词的音,在书写时少写一笔,叫做“敬缺一笔”,以示尊崇。
如写孔丘时常常省去地下一横。
这种禁忌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迷信的破除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了,但是在一些地区,给小孩子起名字时,还是不可以用长辈名字中的字的。
2、现代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外交流的广泛深入,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禁忌的范围和委婉语也出现了新的局面,很多在古代的严格禁忌语都成了禁而不忌。
如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人们不再避官讳,避亲讳,普通人起名字也有了很大的随意性,不会因为与领导重名等原因而丢掉性命。
还有一些事物本来就存在,但没有委婉需要,而在新的时代却变得有所禁忌,于是出现了新的委婉语。
如在等级森严的旧时代,佣人或保姆的称呼习以为常,但现代社会直呼佣人或保姆不免有损人的尊严,于是便出现了阿姨、家庭服务员这类的委婉称呼。
再如工人在新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是值得自豪和令人羡慕的身份,无需忌讳,但近年来社会经济生活多元化,工人身份显得不那么优越而需要委婉,因而出现了借鉴西方称“蓝领”的委婉语二、分类情况这里按弗罗伊德对禁忌的定义进行分类,共分为四小类。
(一)对崇高神圣或令人讨厌的事物的禁忌及委婉说法1、对于帝王、领袖人物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被称为皇上、万岁、万岁爷,皇帝面的容颜为龙颜、天颜,皇帝身体为龙体,皇帝的命令为圣旨、御旨。
攀龙附凤,连带皇帝的亲属,甚至所用的物品,也都有不同的尊称。
而百姓则须用卑称,如草民、贱民、小民、小人等。
一般官员在皇帝或上级官员面前自称也要用卑称或谦称,如微臣、卑职、下官等。
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提到了,主要是表现对帝王的尊敬而采取避讳的方式,现在社会已不多用,这里不再赘述。
2、对于怪诞的’消极的事物(1)疾病及人体特征疾病是一种消极的事物,人们不愿意提及,如果有人生病,非提及时,也要尽量把病说得轻一些,总想把疾病“大的化小,小的化了。
”故常用一些委婉的方式来表达一些疾病。
如“不舒服”“不适“欠安”等。
对于“残疾”,人们更是敏感,总用“腿脚不灵便”“耳朵有点背”“失聪”“眼睛不好使”等浅言其残疾程度。
将“傻”说成“弱智、低智”;将“秃顶”说成“歇顶、谢顶”;把“面带病容”说成“气色不佳或气色不好”;称“癌症”为“不治之症、绝症”等。
关于人体特征也有委婉语,人们对他人不太令人满意的缺陷往往都不是直截了当地一语道明,而是故意换用褒义的说法,如用丰满、富态表示某人太胖,苗条、清秀代指某人太瘦,把小气说成节约,胆小说成谨慎,用老实代替愚笨、不聪明,健谈代替啰嗦、等,这种以褒换贬的说法正是针对禁忌而发展而来的委婉语。
(2)死亡汉族人自古忌讳死。
人的生老病死,本来是人生的自然现象。
但是人们自古却怕死,并且忌说死,而祈望长寿或长生不老。
因此,自古至今,人们把人的死亡看作是不吉利的事情,忌讳死字,把死人的事叫做丧事。
为了避讳,常用委婉词语来代替死字。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谈及委婉语时曾经说过:死的别名为最多。
据统计有四十多种。
古汉语中表死亡的说法有弃群臣、千秋之后、崩殂、见背、驾崩、山陵崩、宫车晏驾、出虫、失怙、弃养、寿终、夭折、殇等。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死的委婉词语也非常丰富,如逝世、殉职、长眠、牺牲、就义、献身、去世、过世、走了、没了、老了、闭眼了等来表示死。
除此之外,在宗教上有关死委婉说法也有很多。
在道教上有羽化、飞升、登仙、成仙、上仙、登遐、升遐、仙逝、仙去、仙游、归天、驾鹤西游、驾返瑶池等;在佛教上有涅磐、般涅磐、圆寂、入寂、归寂、灭度、灭安、入灭、坐化、坐脱、转世、归真、归西、归天、上天、上西天、见佛祖等。
(二)对危险恐怖神秘事物的禁忌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科学技术不发达,以至于人们对某些事物无法进行科学的解释,认为事物本身很神秘或是很危险,从而产生一种恐惧感,于是形成了禁忌。
这种情况一般分为两种,一类是直接联想得知不好的意义,比如死这个词就直接引起了人们不好的联想,所以汉语中关于死的委婉语最多。
另一类是本身没有凶祸之意,只是因为谐音,是人有两次联想获得不好意义,因而也是犯了词语禁忌。
比如,数字四在中国被视为一个不吉祥的数字,究其原因,它的发音与死字谐音。
车牌号码、电话号码尾数中有四的就不受欢迎。
再如,民间送礼忌送钟,因钟和终同音。
这些都是由于谐音而引起凶祸之意的例子。
其实这都是由于科学不够发达,迷信思想作祟。
(三)对不洁或难以启齿的事物的禁忌厕所自古便被视为污秽、不洁的场所,姑且视其为排泄粪便的场所,这个遭禁忌事物的原有名称,而把“茅房”看作是其委婉语,但人们逐渐觉得“茅房”立即让人联想到污秽的粪便,于是便把它当作禁忌语,并创造出一些刺激性较弱的新名称,如盟洗间、卫生间等。
随后,人们又可能逐渐觉得效果不是太满意,于是又产生出洗手间、休息室、一号等意义更含糊而委婉效果更强的委婉语。
接见一词的本意是跟来的人见面,现在,人们把去监狱探视亲友称为接见而不说探监。
亲友入狱,本是难为情的事情,探监者也有抬不起头来的感觉“入监”、“出监”,人们尚可含糊地称为“进去了”、“出来了”,直言“探监”确实难以出口,接见一词的新义,取代了那个容易引起自己和他人不愉快的往事回忆和痛苦伤感的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令人尴尬的窘境,减轻了对人的刺激,弥补了“探监”一词委婉说法的空白。
三、结语汉语委婉语和禁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事物,它的产生受到民族政治经济、民族社会结构、民族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特征及价值观体系等一系列超语言的人文因素的影响。
其大多反映死亡殡葬、疾病伤残、分泌排泄、身体器官、生理变化、钱财经济等内容。
“忌讳”和“求雅”是其产生的民族心理基础。
在阶级社会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解放后,随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一些新的观念和意识不断产生,于是相适应的产生了反映这些观念意识的委婉语。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愈加讲究自己的语言,这些委婉新语词的产生使人们的言语交际显得更加文明、丰富、含蓄、蕴藉。
委婉新语词的不断产生是日常生活的需要。
不论发展到如何文明的时代,在人们的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不便直说或不愿言明之事。
委婉语词只有不断的发展,产生新义,才能满足这种需要。
总之,委婉新语词的不断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和一般的汉语词汇中的新词新义一样,委婉新语词的产生紧扣着时代的脉搏,但它比一般的新词新义更能反映人们在观念上的变化。
其中一些委婉新语词的产生也比一般新词新义更艰难而漫长。
为了适应新时代语言的需要,我们要及时捕捉委婉新语词,引起人们的注意和研究,并推而广之,使更多更恰切的委婉新语词活跃在我们的语言中。
参考文献:[1]王力汉语史稿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2]曲殿宇委婉语的词汇表现[m]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3]李军华汉语委婉语的社会文化构成及语用发展[m]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4]孟国社会的发展与委婉新语词的产生[m]天津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