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禁忌语举例
方言有哪些禁忌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不少方言语词,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反映出不同的社会生活。
各地不同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娱乐等面貌,也会在方言语汇中反映出来,如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故有“特首”之类的词语,外来语十分丰富,赛马业则催生了一批赌马用语,娱乐业每年产生众多新词,影响内地汉语。
此外,像饮食文化中的诸多用词,亦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如“煨”、“涮”(北方方言)、“焗”、“煲”(粤语)、“泡饭”、“淘汤”(吴语)、“粄”(客家话)、“粿”(闽语)等皆是。
禁忌语是一种语言回避现象,在汉语中,各方言使用的禁忌语有所不同,反映次文化和地域心理状态的差异。
例如,北京口语中忌讳说“蛋”和“球”,所以像这几个词都是北京话的特有说法:“鸡子儿”(鸡蛋)、“摊黄菜”(炒鸡蛋)、“木樨汤”(蛋汤);“球”则经常用作骂人的话,因此北京一带的人名和招牌都很少用“球”字。
但上海话却不避“蛋”字,而忌用“卵”字(指男性的私处);粤语地区不避讳“球”字,故人名经常可见“球”。
词语避讳有两类,一类是意义(形象)不好,需要回避,如许多地方忌“虎”,温州话遇“虎”字改称“大猫”。
一类是语音造成与某个音节同音,引起不好的联想,也要回避,如长沙话将“腐乳”称为“猫乳”。
省港地区由于商业发达,讲求吉利,所以广州话的禁忌语在各方言中数量最多。
例如“猪血”令人有不好的联想,所以要改说“猪红”。
汉人的亲属关系大致一样,但各地对亲属的称谓却不甚相同,尤其是南北之间的方言,更显出差异。
如对“儿子”的称谓,北方多称“儿”,南方的称谓则五花八门,如长沙话的“崽”、广州话的“仔”、闽语的“囝”。
湖南岳阳临湘一带的亲属称谓更奇特,只有男性称谓,缺少女性称谓。
爸爸是“爸”,妈妈也是“爸”,祖父叫“爹”,祖母也叫“爹”。
分辨男女的办法只是加“大”、“细”,爸爸是“大爸”,妈妈是“细爸”,以此类推。
在方言中同物异名和同名异实的现象很普遍,主要原因是各地的人情风俗、生活条件不同,我们可从中窥视各地的文化风貌。
中韩禁忌语对比

中韩禁忌语对比关于中韩禁忌语对比1. 死亡中国:"死"字在中国被避讳,一般会用"去世、归天、安息、永眠"等词来表达"死亡"的概念。
韩国:"死"字在韩国同样被忌讳,韩国人一般会用"(离开)","(去天国了)","(安息)"这样的词表达“死亡”。
2. 生育中国:在中国,女性直白的表达"怀孕"会显得不雅,常用的表达是:"有喜了"、"有了"等。
韩国:在韩国,生育、怀孕会用"(身体变重了)"、"(超速了,适用于婚前怀孕的.情况)"这样的隐晦表达。
3. 数字中国:中国人对数字"4"很忌讳,因为"4"和"死"字发音相似,有不吉利的意思。
韩国:韩国人对数字"18"很忌讳,因为"18()"的发音和"(骂人的话)"很像,所以在韩国,数字"18"也是不吉利的,是需要忌讳的数字。
4. 女性月经中国:女性表达来月经时,一般会用"来红、例假、月事,或者阿姨来了(香港话)"等词来表达。
韩国:女生在月经来时,也会用"(不舒服的日子来了) "、"(是那天)"、"(是红色的日子)"等隐晦表达。
5. 性爱中国:中国人对于性字避而不谈,有时会用“风月之事”“翻云覆雨”等词来表达。
韩国:对于具有传统思想的韩国人,也同样羞于提及性行为,同样被认为是需要忌讳的,一般会用"(关上房门)"、"(走向床)"、"(扎起头发。
这个词来源于韩国传统文化,女性在举行婚礼之后把辫子换成发髻以表示自己已经结婚,表示有性行为。
中国民间禁忌50条,现代人太无所畏忌了!

中国民间禁忌50条,现代人太无所畏忌了!1、生肖忌讳,如鸡和狗不能配,叫鸡犬不宁,我叔和婶就是一个例子,老吵架。
2、数字忌讳,4代表死,38是骂女人,不3不4表明不正经,13点表明不聪明或有毛病,250意思有毛病,生了第4个儿子,只能叫5儿。
所以这些不能随便叫法或骂人的。
3、年龄忌讳说3和9,七三八四意为有不测,民间说法中年逢九是个生死关。
三和丧谐音。
4、姓名忌讳,起名字时候亲友同族不能同名字,不然要么对别人不尊敬,而且容易克人。
起了姓名不能带有晦气的词谐音,不起低俗粗鲁的名字。
5、写信不能用红笔写,不能用红笔署名,显得不尊重别人。
6、不能站在别人家的当门口,或久靠在门外的门框上,这样做主人会反感,认为不让客人进来,不好客。
7、手指不能指坟墓或脚从别人的坟上跨过,运道低的时候,小鬼要作怪的。
8、在统一埋葬祖宗的骨灰坛时,要平放在统一水平线上,不然鬼要作怪的。
9、墓地前和神像前保持肃穆和清静,不能言欢大笑,恣意忘形,显得对死者和神像的不尊重,叩拜需脱帽和虔诚。
10、到病房看病人时候,不送梨,梨和离,是谐音,意为分离,忌讳的。
11、别人过节喜庆的时候,不送钟表。
送终和送钟谐音。
12、晚上不扫地,有女儿的人家容易把女儿家的财气扫掉。
13、扫帚不打人,扫帚打人对人大不敬,而且触人家霉头的。
民间说法扫帚用来扫野鬼的,所以晚上放门口可以驱鬼的,死了人,如果从家门口过要用扫帚扫,可以驱鬼的。
14、客人在时,不要扫地,有失礼节,会引起客人的反感,15、和面粉时候不能拍,拍的话容易胃不好,会咽酸的(胃反酸)。
16、扎鞋底的时候,鞋底不能相互拍,拍的话容易断针线。
17、幼辈不能直呼长辈姓名。
18、不能用手指特别是小手指指人,表明鄙视别人,会激怒别人。
19、刮痧后用鞋布擦干油,皮肤眼孔开的所以不能洗澡,以免邪气侵入,针灸收痧也是这样。
20、床底下不能用盆盛水。
因为死人丧葬的时候坐台底下屯水的。
21、饭菜不能从窗户里送进来的,吃了要嗝气的,嗝气就是透气透不过来的意思。
禁忌语

省港地区由于商业发达,讲求吉利,所以广州话的禁忌语在各方言中数量最多。
比如「猪血」令人有不好的联想,所以要改说「猪红」;水上人家忌讳「翻」字,而「帆」字与它音近,故要改称「船」(或作「巾」旁);「空」与「凶」同音,因而凡与「空」相关的都要用「吉」代替,如「吉屋」(空房子)、「得个吉」(空空如也)。
以下是常见的例子:
意义(形象)不好,需要回避:
鸡脚──凤爪
狗肉──香肉
猪血──猪红
苦瓜──凉瓜
饮乾──饮胜
空手──两梳蕉
与某个音节同音,引起不好的联想,需要回避:
通书,忌「输」──通胜
丝瓜,忌「输」──胜瓜
一场空,忌「凶」──得个吉
空屋,忌「凶」──吉屋猪舌,忌「蚀」──猪猪肝,忌「乾」──猪润伞,忌「散」──遮
伯母,忌「冇」──伯娘。
中国人的禁忌

中国人的禁忌语言禁忌,是很富有地方方言或社会方言特色的语言风俗现象。
禁忌的原则,大体是出于吉凶、礼教、功利、荣辱等诸种考虑,其具体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凶语即不吉利的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忌讳听到凶语的,惟恐这些字眼会招致凶祸的真正来临。
然而在人际交往中,经常要表达不祥的内容,这便更改用另一些褒义或中性词代替,这种变通的表述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用反义语来替换不吉的词语,谓“讨口彩”,此法在禁忌语中极普遍。
戏院里的太平门,原意为万一发生了火灾好让观众逃走,说“太平”乃失火事故之反义。
吴地习俗,行船忌说“住”,“箸”与“住”同音,故改称“筷儿”,取“快”音,现普通话及广州话的“筷子”,即由此而来。
广州人把“气死我”叫做“激生我”,“笑死我”叫做“笑生我”;“杠”和“降”同音,故把“竹杠”称为“竹升”,“空”与“凶”谐音,便把“空”说成“吉”,“空屋出租”成了“吉屋出租”。
吴语中忌“药”字。
药为治病之物,言之恐一直缠身,于己不利,便将“吃中药”改说成“吃茶”。
旧时江西流行说喝药为喝好茶;称一种消积食、去风寒的中药为“午时茶”,一般饮用的茶水叫做“茶叶茶”。
广东的客家人忌说开药方,而改言“开丹底”。
二是用有关或相近的事物名称来代替。
浙江一带,小孩肥胖,忌说“壮”,因本地猪肥叫壮,要以“个头好”,“补胚好”代胖的意思。
人有病,最忌说“生病”,要说“不新鲜”、“懒意‟、“着力过了”等。
人死了,其家人忌说“死”,要说“老了”、“好了”、“过辈了”等。
小孩夭亡,也忌说“死”,要说“逃出去了”、“转去了”。
婴儿出生,忌说“生了”,因生有陌生、生疏之意,要说“领了”。
许多地方忌“虎”,遇“虎”时改用“猫”代称。
如温州把“老虎”改叫“大猫”;长沙将“腐正街”改为“猫正街”,“腐乳”称为“猫乳”,因“腐”和“虎”音同。
北方人干脆称“老虎”为“大虫”,小说《水浒》里即如此。
此忌讳心理发展至顶点,竟连姓氏也不免其扰,姓虎的自念作“猫”。
河南禁忌语

河南禁忌语1、不要随意问别人“您吃完没?”有的老人忌讳别人说他“吃完”,因为这意味着这是最后一餐了。
2、不要随便说“好饱”、“撑死啦”之类的话河南的老人通常认为这样很没出息的样子,尤其是走亲戚时候,切勿这样做。
3、请客吃饭千万别上七道菜河南人是很忌讳这个的,叫“食七”,只有在办丧事时才上七个菜。
4、不说丧气话酒宴上说丧气话,会被认为影响食欲;甚至因此而吵起来,更是令人食不甘味。
有什么不好的话,吃完再说。
5、无论关系好坏,最忌讳随便叫男人“舅舅”6、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叫人姓名催人起床,这样表示对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做事情。
7、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年初一时对方还在睡梦中不要跟对方拜年,等对方起床再拜年,因为这样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
8、忌吃药:说是"初一吃药整一年,而且啥病也治不好",所以再重的病人初一也不吃药。
9、禁忌动刀子和剪子:说是"初一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
10、忌动针钱:说是"初一动了针钱,挑了龙筋长(生下的小孩,眼睛如同针眼一样小)针眼"。
11、忌斧子劈木柴:说是"初一斧子劈开柴(财),劈开再也回不来"。
12、忌借钱:说是"初一借了别人的钱,一年四季靠外援;初一借给别人钱,财产外流整一年"。
13、忌打家具(盘、碗、酒具等易碎物品):认为打碎家具,一年四季不吉利。
不过在当今社会,当孩子们由于不慎打碎了家具也不要紧,只要大人们赶快说上一句:"岁(碎)来(了)好,岁来好,岁岁平安",也就化凶为吉了。
14、白天不可午睡:过年期间白天睡午觉,表示整年度都会很懒惰,其中的含意是因为过年期间有很多客人到家里拜年,如果睡午觉的话对人很失礼。
15、忌倒污水、垃圾、扫地:过年期间不要从事洒扫的工作,因为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
16、忌被他人自口袋掏取物件:过年期间不要让人从自己口袋掏东西,这样表示整年度钱财都会被人家掏走。
汉语禁忌语

1.称谓禁忌称谓禁忌亦即名讳方面的避忌。
讳始于周,《左传·桓公六年》云:"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孔颖达)〔疏〕:"自殷以往,未有讳法。
讳始于周。
"《礼记·檀弓》云:"死谥,周道也。
"(孔颖达)〔疏〕:"以殷尚质,不讳名故也:又殷以上有生号仍为死后之称,更无别谥。
尧、舜、禹、汤之例是也。
周则死后别立谥,故总云周道也。
"可见,自周朝开始,人们有了讳避称谓的习俗。
当时,是在人死后,开始讳称他的名字。
《礼记·檀弓》云:"卒哭而讳。
"如必称死者的名字时,应称其讳,即其神名。
这种人死后称其讳,而不称其原名的习俗,是要将一个人的阳世与阴世区别开来,使得鬼神不能知晓他的原名,因而不能危害与其原名有着许多联系的阳世间的所有事物。
周朝讳事初兴,并不完善。
到了秦汉时代,避讳缺席渐臻完备。
《史记·秦始皇纪》中已有"秦俗多忌讳之禁"的记载。
且,不但人死后讳名,生前也要讳名了。
这可能与当时用名字实施巫术的风习兴盛有关。
俗以为默念仇人的名字,或是书写某人的姓名就可实施黑巫术,将其人致于死地。
最初的避讳是在上层社会、权威人士之间实行,后来流行于民间,影响到各家各户,成为一种民间惯习。
中国人向有尊祖敬宗的习俗,祖先的名字和长辈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讳。
汉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哈萨克族、布依族、藏族等许多民族的祖先崇拜习俗中都有这一类禁忌事项。
鄂伦春族认为直呼祖先的名字是对祖先的不尊,恐触怒了祖先而降灾于子孙。
对于长辈,也不敢直呼其名,甚至不能把长辈的名字告诉别人,否则,认为家中会生下没有骨节的孩子来。
如果有什么物件与长辈的名字相同,要把物件改一下名称,改一个说法。
否则,就要折寿早夭。
汉族不论说写,都忌言及祖先、长辈的名字。
司马迁写《史记》,因其父名"谈",所以把"赵谈"改为"赵同",把"李谈"改为"李同";六朝时,有人为避家讳"桐"字,把梧桐树改称作白铁树;清朝刘温叟,因其父名"岳",竟终身不听"乐"。
中国禁忌 - 钟苑红20132705298

——钟苑红
目录
• • • • • 筷子的禁忌 颜色的禁忌 送礼的禁忌 饮食的禁忌 • • • 1,忌三长两短 3,忌品箸留声 5,忌执箸巡城 7,忌泪箸迷珠 9,忌定海神针 11,忌交叉十字 2,忌仙人指路 4,忌击盏敲盅 6,忌迷箸刨坟 8,忌颠倒乾坤 10,忌当众上香 12,忌落地惊神
饮食的禁忌
• 啤酒忌白酒,解酒忌浓茶 ,鲜鱼忌美酒 (减少维生素D的吸收),海鲜忌啤酒 (形成尿路结石),酒精忌咖啡(诱发 心脏病) • 菠菜忌豆腐(阻碍铁质与蛋白质的吸 收),牛奶忌朱古力(产生腹泻),鸡 蛋忌豆浆(降低蛋白质的吸收率),土 豆忌西红柿(消化不良)
动物的禁忌
• 鸡鸣可以驱邪,但母鸡打鸣便视为怪异 、 不祥
• 蒙古族、哈尼族、拉祜族、满族、苗族 都忌食狗肉,否则以为不吉
• 老鼠偷吃粮食、传染疾病,而我国有的 地区称鼠为“财神”视为有余粮
颜色的禁忌
• (1)贵色忌 中国人以黄色、紫色、香 色等为贵色。 • (2)贱色忌 民间常以为绿色、碧色、 青色为贱色 • (3)凶色忌 中国人以为白色、黑色等 为凶色,在服饰方面都有所忌讳。 • (4)艳色忌 浓妆艳抹,穿着华丽,在 中国民间也是犯忌讳的。
送礼的禁忌
• 忌送给男子绿色帽子 • 忌送钟表,因为“送钟”和“送终”同音 • 忌给夫妻或情侣送“梨”或“伞”,“梨”与“离”、 “伞”和“散”同音 • 在台湾,除了丧事以外都不能送手帕,手帕是用来擦 眼泪的。忌讳送扇子,有句话说“送扇无相见” • 在香港,茉莉花和梅花是不能送的。“茉莉”与“没 利”谐音,意思是没有钱赚,而“梅”与“霉”同音, 有“倒霉”的意思。 • 在台湾和香港,剪刀都是不能送的东西,它含有“一 刀两断”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禁忌语举例【篇一:中国禁忌语举例】委婉语,比如解手,禁忌语:过去皇帝死亡不能叫死,教驾崩,敬语就是尊称,令尊,谦语就是自谦,比如:鄙人【篇二:中国禁忌语举例】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社会的女性禁忌语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社会的女性禁忌语禁忌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的禁忌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之中,也就是所谓的禁忌语言。
禁忌语就是在语言交际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的语言,可能因社会、地区、情景、地方、民族、文化、场合、性别等因素而异。
性别的不同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现象,男女在使用同一种语言或者方言是时表现出来的差别就是语言的性别变异。
在戴庆厦主编的《社会语言学概论》中这样说到,“不同性别在语言形式的选用上,往往形成‘男女有别、互不通用’ 的严格界限,表现为‘男性语言’或‘女性语言’”。
这种“女性语言”反映在禁忌语中就是女性禁忌语。
禁忌语属于文化习俗的范畴,是社会语言文化中的一种,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也反映着、记录着本民族的社会文化。
文化特征总是在语言中留下印记,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蕴藏会在作为一定文化现象的语言禁忌中体现出来。
禁忌语言现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和我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我选择“中国古代社会的女性禁忌语”这一论题,主要是探讨古代社会中女性禁忌语产生原因,和对女性所使用的禁忌语的举例分析,希望能窥探古代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意识形象,并进行反思,由此总结出当今女性的社会角色的转换和社会地位的提高的意义。
1.1.2 选题意义中国古人很早就已经认识到禁忌语的存在,在《礼记曲礼上》中,明确记载着“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礼仪规范,身处于不同的环境中,就有必要对不能提及的事物进行回避,反映在语言上就是不能说。
不说实际上就是“噤”,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到:“口闭也,从口禁声。
” 如果用点头、摇头等肢体语言不能说明自己的意思,这个时候人们就需要借助其他变通相似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了。
与大多数和禁忌语有关的著作不一样的是,本论文的讨论对象是女性,女性禁忌语就是女性所不能说的语言或者要避讳的语言,另一方面是有关女性的而人们不能说的语言。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科学技术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是一种谬误。
当今“男女平等、男女一样”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女性的自我意识正在迅速崛起,社会地位开始提高,身份也不只是家庭妇女等简单的角色。
如今女性已经改头换面,不再收到封建社会道德礼教的束缚,人们对于女性也不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社会的女性禁忌语像古代那样苛刻,女性特殊的生理特征也被人们所科学认识,现代女性正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社会之中。
而从女性古代的禁忌语中反映出来的女性生活,并不是和当今女性生活一样美好。
本论文不是纯粹地探讨禁忌语,不是具体地分析禁忌语的产生的原因、原则、形式、发展变化等方面,而是以女性为对象,以中国古代社会为时代背景,对女性禁忌语产生的原因从时代文化背景方面进行讨论,并且分析女性禁忌语的形式和内容。
可以使得笔者对女性在古代的生活更加了解,能够比较清晰得看到古代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轻蔑和歧视,由此也更能对古代一些残忍的风俗文化进行反思和得到经验总结。
随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女性主义批评话语的出现,女性禁忌现象就成了女性被压迫和歧视的最好佐证,因而受到了大量女权主义批评家的关注。
女性禁忌的民俗现象是世界各民族中所广泛存在的,和女性禁忌有关的问题也越来越被国外的学者们所关注。
被称为西方女性必读“圣经”的《第二性》,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代表作。
她在书中系统地描述了女性发展的历史,尤其是在当代男权文化统治下,女性的“他者”地位和“第二性”的特点进行了全面的探究。
也正符合女性的地位和身份的低下,是出现女性禁忌语的原因之一。
日本的学者也对日本女性的禁忌行为以及表现出来的语言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主要的著作有铃木正崇的《女性禁制》、我国对禁忌语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了约三十年的发展,对禁忌语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
我国的禁忌语研究以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陈垣先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所著的《史讳举例》为开端。
陈原先生在1980 年出版的《语言与社会生活》中对语言禁忌是这样定义的:“语言禁忌”是由塔布(taboo)产生的。
语言塔布(verbal taboo)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的灵物崇拜和语言的禁用或代用。
说明禁忌语在产生的渊源上就和宗教、历史等传统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1983 年出版的《社会语言学》还专门论述了禁忌语言。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禁忌语的研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禁忌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社会的女性禁忌语刘润清编著的《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发行于1989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从文化背景的对语言影响的角度讨论了英汉在禁忌方面的不同。
著名民俗学家曲彦斌编著的《中国民间隐语行话》,于1991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从民俗学的角度论述了语言禁忌。
著名语言学家林伦伦所编著的《中国言语禁忌和避讳》,1994 年出版于中华书局,对禁忌语产生的原因极其避讳进行了论述。
《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于1999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对英语和汉语中的禁忌语对比研究。
以上著作中主要描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禁忌现象,其中对专门的女性禁忌语的研究略有涉及,但未能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研究。
以上这些都禁忌语研究成果中的一些代表性书目,但是专门从性别的角度进行禁忌语讨论的比较少,对女性禁忌语的讨论更是点到为止。
在近几年的论文中,有专门对女性禁忌语的讨论。
其中牛晶晶在《中日语言中的女性禁忌语》中,对女性禁忌语的含义、语言存在的性别差异、女性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且把中国的女性禁忌语同日本的女性禁忌语进行了比较。
西藏大学的才旦曲珍也对女性禁忌语进行了研究,在其论文《对女性禁忌的探讨》中,详细得分析了女性禁忌语的起源、发展、基本内容与现状。
国内对女性禁忌语的研究还比较少,不够完善和系统,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女性禁忌语,希望能够通过女性禁忌语的研究,能够更加正确的认识因为遭受歧视和不公平而造成的女性禁忌,促进两性关系的和谐。
1.3.1 研究方法在本论文写作的前期,主要采用了文献、文本研究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立足于主题的基础上,经过查阅、研究之后总结前辈们相关的研究成果,搜集了大量有关女性禁忌有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和相关的女性禁忌语言的事例,以便清晰、全面地对女性禁忌语产生的文化背景原因和女性禁忌语的形式进行分析、探在比较了解女性禁忌语的相关故事和传说的情况下,再运用社会语言学、民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社会的女性禁忌语俗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具体分析女性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禁忌语产生的原因和形式,并由此揭示出女性在古代真实的生活状态,反思当代女性的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对当代社会发展与家庭和谐的意义。
1.3.2 论文创新点本论文的创新点是:首先,研究方法上突破了研究者以往专著于禁忌语从社会语言学、民俗学上的研究局限,而是着重于把社会语言学和民俗学相关的交叉学科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对于女性禁忌语产生的原因更多的是从民俗学方面进行讨论,而对于女性禁忌语的形式,着重是从社会语言学方面进行讨论。
因此,从研究方法上来说具有针对性、专一性。
其次,女性禁忌语是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对象,这是在研究禁忌语中一个很少有的分类方法。
本论文以中国古代女性为视角的中心,围绕女性禁忌语这个主题,分析女性禁忌语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下的产生,区别于禁忌语言的产生,有一定的独特性。
再次,本论文以中国古代社会传统文化为背景,主要的是从远古时代到封建社会这一时段的风俗文化方面论证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由此而产生的女性禁忌语。
这是本论文的重点和具有专门性的创新点之一。
最后,本论文所提出的论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
本文并非只是停留在对古代女性禁忌语表面的分析上,而是希望通过对古代女性禁忌语的研究能够让更多的人反思,女性在中国历史上是完全被男权统治的,但是历史的价值并不在于让发生过的事只是充斥着后人的记忆,而是能够以史为鉴,在当代的文明社会中正确看待女性,促进男女平等,不再是畸形残酷得规定女性,让每个生命都能得到尊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禁忌语与女性禁忌语2.1 禁忌语 2.1.1 禁忌语的产生在没有科学处于远古蛮荒时代的几千年前,对人们而言,不知道语言为何物,更不用说对语言本质的了解。
他们以为语言和风雨雷电的自然现象一样,具有超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社会的女性禁忌语自然的神秘力量,这就是人们对语言最初的认识。
泰勒、马雷特等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先民最初信仰一种超人的、神秘的力,而这种力便是禁忌信仰的基础,它是神秘而不可理解的。
陈原在《社会语言学》中说到,语言禁忌包括了两个方面,即是语言的灵物崇拜(当地有语言拜物教)和语言的禁用或代用。
禁忌语的产生与原始时代人们的主观心理因素密不可分,他们不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对其产生误解,认为大自然有着神奇的力量。
于是他们把这种神奇的力量和主观心理因素相结合,语言和自然现象相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语言就成为了具有某种神秘力量的符号。
人们以为语言具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如果触犯了这种有异能的语言,就会收到惩罚。
相反如果是对这种有超人能力的语言进行避讳或者祈祷,就有可能对自身有益或者不会遇到伤害。
于是在远古时期迷信神教的人们,对语言就有了灵物的崇拜,于是语言的禁忌便产生了。
除了远古时代人们的心理因素的作用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并没有遗忘掉语言的禁忌,而是至始至终都受到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世界各民族的语言禁忌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人们对宗教崇拜的对象产生了诸多禁忌。
同时任何一种禁忌语言都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制度文化和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统治者对民众的规定越严格,压迫越严重,禁忌的行为也就越多,形成的禁忌语言也就越由此看来,禁忌语的产生和当时的时代文化背景是息息相关的。
时代背景使人们形成了意识形态和心理状态,于是禁忌语就成了人们身边最为普遍的一个语言现象。
而总体来说,即使是神圣的、可以祈祷的,禁忌都是对人们的一种限制和束缚,是源于人们对神秘力的恐惧,因而对被认为是危险的事物进行回避、祈祷,甚至排斥。
2.1.2 禁忌语的定义“禁忌的国际通用名词是 taboo tabu(英文,音译‘塔布’或‘塔怖’,意译即禁忌),这个词来源于中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群岛,系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语音译。
” “‘塔怖’原是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其基本含义是‘神圣的’、‘不洁的’和‘危险的’、‘不可接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