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散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七、元代散曲

七、元代散曲
7
元代前期散曲
4、马致远: (1)创作:现存小令一百十五首,套数二十二首,
另有残套四首。 (2)内容:三绝 ——叹世之作、咏景之作、恋情之作。 《双调夜行船·秋思》、《天净沙·秋思》、《借马》 (3)特色: 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
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8
小令《天净沙·秋思》
12
元代散曲
7、张养浩:《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1)内容: 警世之作和归田之作。 (2)艺术: 语言浅显流畅,感情真朴醇厚,豪放清逸。 (3)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 主旨:怀古抒情,表现盛衰兴亡之感,揭示历史
的规律。 特色:写景、议论、抒情巧妙结合;拟人化写景
将人的动作、感情赋子自然景物,使形象鲜明而 生动,富有感染力
1、主旨:游子秋行图 2、独到创造: (1)意象组合 ——更为自然,很容易理解; (2)名词前有形容词作修饰 ——既造成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又减低了意象的
密度; (3)描绘+渲染和点题 ——曲中的离情别绪表达得带有丰富的联想和意蕴。 3、艺术特色: (1)以景托情,情寓于景 (2)白描极其简练 (3)善于映衬(4)清新俊逸,自然浑成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2)写男女情爱,赞美自由爱情
纯真、泼辣。[商调·梧叶儿]《别情》、《双调·沉醉东
风》
6
元代散曲
2、王和卿: (1)散曲 似民歌活泼而有生气;偶戏谑调笑,玩世不恭,
带有俳优习气 (2)名作——〔醉中天〕《咏大蝴蝶》 借“庄周梦蝶”的讽刺贪色的花花公子。想象 大胆、手法夸张,语言生动,诙谐有趣。 3、白朴: 道抑郁牢骚,述男女风情;文采婉约。
元代散曲
一、什么是散曲? 1、散曲: 在元代被称为乐府或词,是元曲的组成部分之一,

元散曲

元散曲

此曲将败落景象与断肠之愁相映相生,加重了情感的力度。前三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每二字一组,对 仗工整。选取一系列令人悲伤的景物,形成一种独特的哀婉境界。 “枯藤老树”,给人以压抑,暮气。 “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本应给人的是温馨的感觉,可是这 种归宿感的温馨,对游子来说却根本不存在,甚至产生了人不如鸦 的感觉!你看,傍晚了,乌鸦都有归宿,可游子在凛冽的西风中依 然漫无目的地漂泊。 “瘦马”二字,更是有一种沉重。马都累瘦了,可游子还在奔波, Huiyi8素 材: 为生活奔波,游子该有多少辛酸! www.hui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已有呼之欲出之感。天色将晚,灰 心颓丧的游子,正急于寻找住处投宿,此情此景写尽了游子的辛酸 与悲愁。 元代音韵学家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一书中,美誉其为“妙极! 秋思之祖也!”。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考》一书中, 亦夸赞此曲为“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小贴士:文化风俗的产生与形成,往往与当时 的政治环境有很大关联,因此在我们平时阅读 历史时,要注意当时的政治大环境。
二、异族统治下的文化变异 在金、元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正统的儒家思想 削弱。元代儒生在前途渺茫之际,寻找新的生活支 点,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的行动。民间的“俗谣俚 曲”经这些士人加工, 吸收传统乐曲,并融入少数 民族乐曲,形成固定的曲调, 在民间传唱。元散曲就 是在这些“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的。创 作中,儒生们背弃传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放 纵自己,注重享受。因此有马致远的“笑当时诸葛 成何计? 出师未回,长星坠地,蜀国空悲。不如醉 还醒,醒还醉”,更有关汉卿的“则除是阎王亲自 唤,神鬼自来勾……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
马致远
Huiyi8素 材: www.hui

元代散曲介绍

元代散曲介绍

元代散曲介绍元代散曲介绍散曲。

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有关内容,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发展与沿革元代散曲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大略以元成宗皇庆、延□为界。

前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在大都(今北京),这是散曲兴盛时期,作家队伍中有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如刘秉忠、杨果、卢挚、姚燧等;有著名的杂剧作家,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还有教坊艺人,如珠帘秀等。

由于作家的社会地位高下不同,思想感情各异,艺术素养差别也很大,使前期散曲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局面,而散曲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也逐步走向成熟。

在各类作家中,那些地位高、有才名的文人雅士如杨果、姚燧等人,对新兴的诗歌体裁虽有兴趣,但只在游宴应酬场合小试才情,而且常以词的写法绳曲,所以尽管也有清新之作,却不能充分表现散曲的艺术特点。

至于教坊艺人的作品,一般说来题材较窄,艺术上也较为粗糙,加之散佚甚多,不能探其全豹。

最有成就的还是那些兼作杂剧的作家,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人。

他们的作品既有民间文艺的通俗平易、质朴自然的意趣,又经过锤炼开拓,提高了散曲的境界,如马致远的《秋思》套曲,关汉卿的《不伏老》套曲以及他们的小令等。

他们对于散曲成长为一种富有特色的诗歌体裁,作出了很大贡献。

后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逐渐移至杭州一带。

随着散曲的繁盛和发展,这一时期的作家队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或主要精力、主要成就在于散曲创作的作家,如张可久、乔吉、贯云石、徐再思等人。

他们对于散曲的体制和规律勤于探究,写出不少好作品,丰富了散曲园地。

后期创作在数量上比前期更多。

从发展趋势来看,虽然继承和发扬前期散曲通俗直白、生动活泼的特色,出现了象睢景臣《高祖还乡》及刘时中《上高监司》等难得的、有特色的作品,但是总的创作倾向,却是趋于雅正典丽,逐渐失去前期的生命力。

在这一时期,曲学评论与音律研究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贯云石的《阳春白雪序》是最早出现的散曲评论文章;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对于曲韵及曲的格律的研究,不论对杂剧还是散曲的创作,都有重要意义。

文学史:元代散曲

文学史:元代散曲
而 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 还有【尾声】。

带过曲:由三个以下同一宫调不同曲牌 组成,押同一韵。介于小令、套数之间 的特殊体式,没有尾声。
四、散曲的风格。
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贯云石,(1286—1324)本名小云石 海涯,号酸斋,畏吾儿(维吾尔族)人。 贯云石的作品以豪放为主。


徐再思,号甜斋,与贯云石散曲合称为 “酸甜乐府”。贯云石以豪爽俊逸为主, 徐再思却以清丽工巧见长。 散曲多归隐、写景及恋情题材。
五、内容

叹世、咏史、归隐、恋情和写景题材的 异常兴盛
五、散曲分期及代表作家

元散曲分前后两期。以元仁宗延祐年 间来分期。前期创作中心在北方,后 期南移至杭州一带。

前期: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白 朴、马致远、卢挚、张养浩等。从总体 上说,前期散曲则以“本色”为主。
马致远——元曲之冠冕(曲状元)


号东篱,有《东篱乐府》。 他的作品表现了愤世厌世的思想,为豪 放派的代表。 ①咏史、②隐逸、③写景

后期: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的作家,如 张可久、乔吉、张养浩、睢景臣、刘时 中,贯云石、徐再思等。后期作品总的 创作倾向趋于雅正典丽,渐失前期的生 命力。张可久、乔吉的散曲华丽工整, 是清丽派的代表。

睢景臣有【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 套数

刘时中有【正宫· 端正好】《上高监司》 套数

元散曲
一、“散曲”

散曲是一种合乐可歌的诗体文学, 无念白、科介,只用于清唱,故 又称“清曲”。通常分为小令小 套数两种形式。
三、散曲的体制

古代文学(元明清)

古代文学(元明清)

元代文学一、元代的散曲(一)散曲的概念1.概念:散曲元人称之为“乐府”、“今乐府”,它从词发展而来,是在金代各种民间曲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新体诗。

它是配乐歌唱的曲子,每支曲子都属于一定的宫调,有一定的曲牌名和格律要求。

(二)散曲的体制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形式。

其中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式。

1.小令:在元代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它是单个曲子,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

它原来是流行于民间的词调和小曲,经整理而成。

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

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

2.套数,又叫“套曲”、“大令”、“散套”,是由两支以上属于同一宫调的曲子联合而成歌的组曲。

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有“尾声”。

有无尾声是区分小令和套曲的明显标志。

3.带过曲:带过曲指宫调相同,音律能衔接的两个或至多三个曲调连缀在一起,首尾一韵,共咏一事,属于小型组曲。

与套数比较,其容量要小得多,且没有尾声。

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三)散曲与词的联系与区别同:两者都是合乐的歌辞,都要受声韵格律的约束,在形式上都是长短句。

在称呼上常混用。

二者关系密切。

不同之处:1.形式体制上,曲更能尽长短变化、伸缩自如之能事。

曲句可短到一、两个字,也可以长到几十个字。

曲可以加衬字,故曲风通俗明快、奔放恣肆。

词一般不用衬字,故词风严谨含蓄。

(按曲律规定应填之的叫“正字”,规定以外的叫“衬字”)衬字一般加于句首或剧中,不可加句末,通常为虚字或修饰性词语。

衬字不能破坏原来的句式。

少数曲牌可加增句,形式更自由活泼,音律摆脱旧诗词的板滞。

2.在音韵上,词韵和曲韵分属不同的语音系统。

词韵基本上属《广韵》的平、上、去、入四声系统。

曲韵用的是《中原音韵》,它是以当时北方语音为基础,平声分上平、下平二类,没有入声。

2024年元散曲的知识点总结

2024年元散曲的知识点总结

____年元散曲的知识点总结元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文体和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____年元散曲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主要包括元散曲的定义、特点、代表作品及作者等内容,共计约____字。

一、元散曲的定义元散曲是指元代(1271-1368)创作并广泛传播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是继宋词和金朝的临时律诗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文体。

元散曲的形式多样,既有五言绝句,也有七言绝句,还包括长篇散曲等形式。

元散曲与南宋的词曲相比,更加自由,更加富于想象力,给人一种豪放的感觉。

二、元散曲的特点1. 主题广泛多样:元散曲的主题非常广泛,既有咏史抒怀的,也有歌颂爱情的,同时还有描写自然美景的等等。

元散曲的多样主题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繁荣。

2. 表现形式自由多样:元散曲的表现形式非常自由多样,既有押韵严谨的绝句,也有押韵宽松的律诗,还有不拘一格的散曲等形式。

这种自由多样的表现形式给予了元散曲更大的创作空间,使其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3. 语言生动风趣:元散曲的语言生动风趣,常常使用鲜明的对比和夸张的修饰,给人以鲜明而直观的感受。

这种语言表现形式符合元代社会的文化氛围,也是元散曲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歌词曲调悦耳动人:元散曲是一种结合了词和曲的文学形式,因此它的曲调非常悦耳动人。

元散曲的曲调活泼欢快,节奏明快有力,与散曲表达的情感相得益彰。

三、代表作品及作者1. 《白头吟》 - 元散曲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为郑思肖。

该曲以描写白头新婚夫妻的生活为主题,通过对白头夫妻恩爱情感的描绘,表达了人生短暂,珍惜当下的思想。

2. 《寻梅》 - 元散曲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为刘翰。

该曲以描写寻找梅花的过程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3. 《南乡子·登临送目》 - 元散曲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为马祖常。

该曲以描写登临远眺的情景为主题,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人生的感悟。

元代散曲

元代散曲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阳春曲· 题情 白朴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你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 越间阻越情锨。
后期南移至杭州一带,作品总的创作倾向趋 于雅正清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追求形式美 的倾向。代表作家有张可久、张养浩、乔吉、 睢景臣等。
6.“曲牌”:隶属于宫调,每个宫调
由若干曲牌组成,而且通常有一定的顺 序。比如南吕宫就由[一枝花]—[梁州第 七]—[隔尾]……等曲牌依次组成。曲牌 有一定的调子和唱法,字数、句法 1、宋词的衰微。南宋末期,宋词已成为一种
“不可被之弦管”的纯吟诵体裁,文人片面 追求形式上的雅化、格律的严格,内容远离 社会现实,导致创作僵化,失去生命力。 2、异族音乐与华夏音乐的交汇。自金灭北宋 之后,民间小曲融汇了南北民歌、曲艺说唱, 北方兄弟民族的乐曲,以清新活泼的风调和 贴近生活的内容,让人耳目一新。
“小令只用一曲,与宋词略同,套数则合一宫
调中诸曲为一套,与杂剧之一折略同”(王国 维《宋元戏曲考》)
5.“宫调”:是我国古代音乐术语,近人吴
梅曾解释说:“宫调者,所以限定乐器管色之 高低也”。 我国古代音乐,乐律有十二律吕, 即十二个半音阶;乐音有七声,即宫、商、角、 变徵、徵、变宫。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 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 “宫”,以其它各声为主的调式称“调”,统 称“宫调”。常见的“五宫四调” 即:正宫、 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 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仙吕宫 清新绵邈、南吕宫感叹伤悲、中吕宫高下闪赚、 黄钟宫富贵缠绵、正宫惆怅雄壮、道宫飘逸清 幽……”(周德清《中原音韵》)
〔隔尾〕子弟每是个茅草岗、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 乍向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 野鸡,蹅踏得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蜡枪头,不 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 秋?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搥不匾、炒不爆、响 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 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 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 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 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 我牙,甭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 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 神鬼自来断断,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 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元代散曲梳理

元代散曲梳理

元代散曲梳理元曲:剧曲与散曲。

剧曲:杂剧曲辞,是戏剧的组成部分;散曲: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元散曲代表元诗歌创作最⾼成就。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散曲:元称“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不过该书所说散曲专指⼩令,不包括套数;明中叶后,范围扩⼤,把套数包括进来;20C初,吴梅、任讷等将散曲作为包容⼩令和套数的完整的⽂体概念确定下来。

渊源:产⽣于民间俗谣俚曲。

宋⾦之际,民族交流加强,北⽅少数民族如契丹、⼥真、蒙古的胡曲与汉乐结合,形成新乐曲→词渐和⾳乐脱离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散曲应运⽽⽣。

体制:主要有⼩令、套数及介于两者间的带过曲等。

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法:(⼀)灵活多变伸缩⾃如的句式、采⽤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灵活。

(⼆)以俗为尚和⼝语化、散⽂化的语⾔风格。

(三)明快显豁⾃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元代前期散曲的代表作家:书会才⼈作家、平民胥吏作家、达官显宦作家书会才⼈作家:关汉卿、王和卿1. 关汉卿散曲:体现对传统⽂⼈道德规范的叛逆精神、任性所为⽆所顾忌的个体⽣命意识,及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意志,实际是向市民意识⽂化认同的新型⽂⼈⼈格的表现。

艺术上:⼀系列短促有⼒的排句,节奏铿锵。

衬字运⽤,形成长句;这些长句⼜以排列有序的⼀连串三字短句组成,给⼈以长短结合舒卷⾃如的感觉。

最多题材是男⼥恋情,尤以刻画⼥⼦⼼理活动见长,如〔双调·沉醉东风〕。

2. 王和卿散曲:总体看趣味不⾼,如《咏秃》《胖妓》《王⼤姐浴房内吃打》等,选材粗俗,多表现市民意识和⽂化中庸俗的⼀⾯。

较好的如〔仙吕·醉中天〕《咏⼤蝴蝶》。

平民及胥吏作家:⽩朴、马致远:1. ⽩朴:叹世归隐之作占较⼤⽐例。

如〔双调·沉醉东风〕《渔⽗》。

较多涉笔男⼥恋情与写景咏物。

前者多质朴本⾊、直⽩通俗。

后者富于⽂采、清丽淡雅。

突出表现元传统⽂⼈积极进取与超脱放旷重叠交织的悲剧性⼈格。

2. 马致远:对现实⿊暗的清醒认识,愤懑不平之⽓充溢其间,如〔⾦字经〕〔拨不断〕发泄传统价值在现实中⽆法实现的悲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散曲名词解释
元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学形式,也被称为“散曲”或“曲子”,是在元代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结合歌唱和音乐的艺术形式,通常由诗歌和音乐元素组成,是一种集音乐、诗歌、戏曲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文学形式。

元散曲主要由曲词和套曲组成。

曲词是以五、七言绝句为基本句式,并以白话语言为主要表达形式的诗歌形式,常常配合着曲子的旋律和情感表达;套曲是由多个曲词组成的一组曲子,通常由前后相连的多个曲词组成,它们之间需要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关联。

元散曲的代表作品包括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郑光祖的《倩女幽魂》、白朴的《天仙子·夜雨思家》等。

元散曲具有语言简练、形式灵活、情感真挚等特点,常常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生命和情感的思考。

元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元代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面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