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

咬文嚼字教案优秀3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学习方法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2.制作卡片,整理文章内容,进行专题讨论;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或多媒体设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的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同学们,这三个义项,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褒扬的。
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
”这便是它的出处。
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大书特书。
他是如何理解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研课文,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
二、作者介绍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作者情况。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
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5篇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5篇第一篇: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品味课内外诗文有关用字佳话实例,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主动研究有关资料,有所积累,有所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
对这个成语的解释,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云:“过度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
而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文学论文《咬文嚼字》,看看在他的笔下,“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意义呢?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分析课文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三段中,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2、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用了哪些实例?明确:(1)郭沫若改字;(2)王若虚改《史记》;(3)韩愈改诗;(4)苏轼与《惠山泉烹小龙图》;(5)关于“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价。
咬文嚼字(公开课用)

咬文嚼字(公开课用)一、教学内容《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文,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述汉字的细微差别,引导学生理解汉字的深刻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通过对一些词语的辨析,让学生明白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能够准确、恰当地使用词语,避免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出现错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基本概念,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及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中的基本概念,掌握咬文嚼字的意义。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新闻报道中的用词错误,引起学生对汉字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基本概念,如咬文嚼字的含义、汉字的三个方面:字形、字义、字音。
3. 举例:通过课文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如“坐月子”与“做月子”的差别。
4. 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行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进行练习。
5. 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咬文嚼字的知识,提高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咬文嚼字的作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咬文嚼字字形、字义、字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咬文嚼字”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用词错误,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词语。
2. 作业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了解咬文嚼字的重要性,通过讲解、练习、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咬文嚼字的例子,进行深入研究,提高自己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咬文嚼字》公开课课件.

《咬文嚼字》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咬文嚼字》。
详细内容包括: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全文讲解,分析文本中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及文章结构,理解作者对“咬文嚼字”的看法和观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咬文嚼字》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学会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结构。
3.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它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体会咬文嚼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发他们对咬文嚼字的思考。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朱光潜,让学生了解他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力。
3.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咬文嚼字》全文,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和结构。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咬文嚼字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主要内容:课文结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3. 重点: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价值七、作业设计(1)他的话里充满了火药味。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答案:(1)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他的话语具有强烈的攻击性。
(2)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拓展作业:阅读朱光潜的其他作品,分析其中的咬文嚼字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咬文嚼字》,让学生理解了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文学作品,拓展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咬文嚼字》说课教案教案(通用15篇)

《咬文嚼字》说课教案教案(通用15篇)《》说课教案教案篇1江西省广丰中学高翔一、教材分析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2.能力目标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法分析1.理论依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2.三步教学法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拓展延伸⑶品评鉴赏培养能力⑷举一反三迁移应用五、学法分析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
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
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六、教学过程(www.)分析1.课文感知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2.拓展延伸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3.迁移训练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优秀4篇)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这里是可爱的编辑帮家人们收集的《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优秀4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一课时:A、导入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
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
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B、介绍作者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精选5篇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咬文嚼字》一篇。
详细内容包括对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解析、词句的修辞手法分析、以及作者在文章中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用法;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激发他们对文字游戏的兴趣,引导他们认识到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文字游戏的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3. 生僻字词解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释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6.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观点进行深入分析。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板书内容:生僻字词解析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观点和论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篇你喜欢的文学作品,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2.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包括作品名称、作者、修辞手法分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推荐阅读《修辞学导论》等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修辞手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僻字词解析2. 修辞手法分析3. 作者观点和论据的理解4.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僻字词解析1. 字形结构:分析生僻字词的字形结构,帮助学生记忆。
咬文嚼字优质课教案

咬文嚼字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咬文嚼字的概念,认识到咬文嚼字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细致品味文本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和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讨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咬文嚼字的定义和作用2. 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3. 分析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4. 咬文嚼字在生活中的应用5. 咬文嚼字的活动设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咬文嚼字的概念、方法和作用。
2.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和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本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咬文嚼字的定义和作用,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明白如何进行咬文嚼字。
3. 实践:让学生阅读文本,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和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和交流。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咬文嚼字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1)学生能正确理解咬文嚼字的定义和作用。
(2)学生能够掌握咬文嚼字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在阅读文本时进行分析欣赏。
(3)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咬文嚼字概念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2)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教案)
导学目标:
1.学习本文步步推进、逐层深入的论证结构。
2.学习本文归纳法、例证法等论证方法,把握论述形象、生动、浅显的特点。
学习重点:作者如何使用例证法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生动浅显,且极富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第5、6自然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导入:由“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两副对联中两字之差,语义截然相反的例子引出“咬文嚼字”的话题。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预习检测
“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请选择每句中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
整体感知
1.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如果都不是,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加以解释。
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无论阅读或写作。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P93第三段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
3.以上实例有哪些共同特征?有何作用?
以上实例不是语典就是事典,旁征博引的论证不仅体现了作者学识渊博,也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生动浅显,且极富文化内涵。
重难点解读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点的升华是哪一句?
中心论点: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无论阅读或写作。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
论点的升华: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为什么说“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接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义和联想义的特点各是什么?请结合你所知道的诗歌作品,说说你的见解。
3.什么是套板反应?有什么弊端?
4.作者看来该如何“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目的是什么?
要有严谨的态度,刻苦自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郭老改字
引咬文嚼字
王若虚改
《史记》韩愈改诗(正面)苏轼写《惠山烹小龙团》套板反应(反面)
结艺术美
初步
进一步
课堂检测
古代有个书生,在门上挂了幅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有个地方官路过,马上给他写出了横批,并派人解决了书生的生活问题。
你能结合本课“咬文嚼字”猜出这幅对联的横批是什么吗?
缺衣(一)少食(十)
课后作业
《综合拓展》P1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