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发于畎亩之中练习题
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孟子》三章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ē)B. 公孙衍.(yǎn)拂.士(bì)曾.益(zēng)C. 拂.乱(fú)孙叔敖.(ào)妾.妇(qiè)D. 亲戚畔.之(pàn)域.民(yū)筋.骨.(jīn gǔ)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A. 戒之曰必敬必戒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C. 居天下之广居妾妇之道也D. 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B.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困于心,衡于虑B.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 一怒而诸侯惧D.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
《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C. “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
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上①谓侍臣曰:治《如治病,病导愈,犹宝将护。
�a|遽自放纵,病复作,【备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傥:倘若。
1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管夷吾布莱雷士( ) (2)关在心衡于虑()(3)病虽愈()(4〉四夷俱服 ()12. 译者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后)(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译文:13.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有又是什么?(4分)14.融合甲文的观点,说道说道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4分后)参考答案11. (1)狱官。
(2)通在“斜”,阻塞,阻塞,不顺遂,(3)即使。
(4)臣服,顺从。
评分标准:4分。
每题1分。
12. (1)通过这些去并使他的心触怒,并使他的性格勇敢出来,减少他的才干。
评分标准:2分。
紧扣“所以” “动” “忍” “曾”的理解,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所以(我)很期望多次听见你们的劝谏争论。
评分标准:2分。
紧扣“故”“数”字的理解,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3. 甲文属格六个修辞手法,列举事实表明这些人虽早年富贵,但他们在抵挡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理想的事业。
乙文运用比喻,用医治去比喻治国,表明国家虽然强悍了,但仍然必须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评分标准:4分。
每问2分,意近即可。
14. 甲文说我们忧伤祸患能够并使人存活发展,安逸放纵可以引致陈腐衰败。
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存有猛烈的忧患意识,即为能够居安思危,也就尤为难能可贵、令人瞩目。
评分标准:4分。
写出甲文观点2分,分析乙文2分。
意近即可。
【参照译文】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阅读附答案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阅读附答案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下列各组划线词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国恒亡国险而民附
B.舜发于畎亩之中野芳发而幽香
C.生于忧患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曾益其所不能惧其不已也
【小题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从个人说起,得出“困境出人才”的观点后,转到治国上,最后推出论点。
B.第二段先从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C.就国家而言,“死于安乐”中“安乐”指的是“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D.本文语言气势磅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饿其体肤。
⑵入则无法家拂士。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内外对比阅读五篇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内外对比阅读五篇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
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
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②于吴,则食可得也。
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
不出三年,夫差③为禽④。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范蠡(lǐ) :人名,越国大臣。
②籴(dí):买进谷物。
③夫差:吴国君主。
④禽:同“擒”,捉住。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而王何患不思后患敌国外患B.举棋不定举于鱼盐举国上下不胜枚举C.智寡才轻郁郁寡欢鳏寡孤独轻诺寡信D.请食于吴丰衣足食食不裹腹锦衣玉食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于吴,则食可得也。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以议论为主,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B.乙文叙写“夫差为禽”的故事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突出越王的知人善任,吴王的智寡才轻、不思后患。
C.甲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详写了“请食”前勾践与范蠡之间的人物对话,略写了“请食”的经过,详略得当,突出主旨。
4.有人认为“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成才”,也有人认为“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成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加以阐述。
语文初二上册文言文模拟综合试题附答案

语文初二上册文言文模拟综合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本文选自________(时期)的大儒孟子写的《孟子》。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空乏其身(财资缺乏)B.而后作(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C.而后喻(表达)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匹敌、相当)(3)本文开篇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六位圣君贤相的出身。
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这样写意在说明什么道理?(4)文中作者从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列举了承载“天降大任”的人所遇到的磨难。
在作者看来,这些“磨难”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怎样的作用?(用自己的话回答)(5)对于治理国家,孟子认为“内”要有“拂士”,“外”要有“敌国”,只有这样,国家才不至灭亡。
你同意孟子的这个观点吗?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景公之时景公之时,雨雪①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③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令所睹于途者,无闻其乡;所睹于里④者,无闻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者兼月⑤,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②陛:宫殿的台阶。
③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1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乙】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
举元符三年进士。
〔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
”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①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②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释】①曹:辈,等。
②旌:表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入那么无法家拂士______②内侍请上易衣______〔2〕翻译以下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卿能如此,朕复何忧?〔3〕乙文中的______〔原文〕与甲文中的主旨句异曲同工。
乙文中的“上”是一个______的人。
【答案】同“弼”,辅佐;换;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知错能改【解析】〔1〕此题考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才能。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在国外假如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
拂:通假字,同“弼”,辅佐。
②句意为:内侍请皇上换衣服。
易:换。
〔2〕此题考察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标准,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展适当调整,到达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通假字,同“增”,增加。
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 答【】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必先苦其.心志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傅说举于版筑之.间D 公与之.乘(《曹刿轮战》) 答【】3.本文阐述的一个人生哲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 4.本文第一段所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等人的经历,给你什么有益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6、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7、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正反两个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进行推论的是哪句话?8、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填在答题卡的括号内。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选)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kuài)稽①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拓稽(zhè jī)行成②,为质于吴。
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
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
吴士民罢③弊,轻锐④尽死于齐、晋。
而越大破吴。
[注释]①会稽:古地名。
②成:讲和,和解。
③罢:同“疲”,疲惫。
④锐:精锐部队。
1.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木兰诗》)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C.勾践伐吴,吴师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D.女忘会稽之耻邪两狼之并驱如故(《狼》)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开头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磨炼的好处,最后总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成语“卧薪尝胆”出自[乙]文,这个故事恰好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的道理。
C.[乙]文中的“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主要体现了[甲]文的“劳其筋骨”;[乙]文中的“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主要体现了[甲]文的“苦其心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舜发于畎亩之中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二、.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 曾益/其所不能
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入/则无法家/拂士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译:
人恒过然后能改译: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理解填空
1、文章讲的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课文中写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思想上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行为上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生活上写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受磨炼后益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提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简答题
(1)你认为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物在其人生发展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共同
点?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共同点: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磨难,最终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2)通读全文,试谈谈本文体现了孟子怎样的人才观
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历经磨难而造就的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4)请你从历史或现实中,列举一个经受艰苦磨难,终于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物事迹或名言
示例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示例3:音乐家贝多芬,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可他不消沉,顽强的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了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5).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6)有人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没有失去意义,生活条件虽然好了,但忧患意识不能丢,因为困苦祸患能激励人奋进,安逸享乐会让人消沉。
(7)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强调了“逆境造人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造人才”,请谈谈你的看法。
我认为"逆境"和"顺境"是否成才,关键是看你有无理想,有无毅力,有无奋斗的精神,只要一个人主观有理想,有毅力,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无论是处逆境或顺境都能求生存发展.如邓小平同志.
鱼我所欲也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如使人之所欲/ 莫甚于生B.由是/ 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 失其本心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我而为之
四、.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五、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2、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3、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
(2分)
*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4、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
*我的观点: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5、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比喻。
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7、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
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