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福利制度
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

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次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
在施瓦茨的《美国法律史》一书中,福利国家是指从罗斯福新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的历史阶段。
福利国家不是社会保险、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济计划。
福利国家甚至不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加总。
社会保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出现了,但是却没有人会把最先推行了社会保险制度的“铁血首相”俾斯麦称为“福利首相”。
希特勒曾经为了发动侵略战争而大搞国家社会主义,当然也不会有人认为,那种口称“人民国家”,实则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的“第三帝国”就是“福利帝国”。
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实行社会政策,这些政策彼此之间相差万里,所以不能说实行某种社会政策的政府都是“福利政府”,它们所代表的国家都是“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福利国家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所以它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而社会福利则是社会学概念。
福利本身更是经济学的概念。
经济环境是国家决策的条件和基础,而社会福利则是国家决策的结果。
福利国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福利国家的定义应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特定历史的产物;第二,以社会保障制度为主体;第三,关键是政府保证所有公民享有最低标准的收入、营养、健康、住房、教育和就业机会。
[编辑本段]理论起源现代福利制度起源于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
《贝弗里奇报告》对战后英国福利社会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个报告主张的社会福利可以被概括为“3U”思想:普享性原则(Universality),即所有公民不论其职业为何,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统一性原则(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均一性原则(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
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

现在,西方国家都建立起覆盖所有国民的社会福利制度。
看看这些国家的社会福利是怎样照顾全体人民、实现公平正义,再对比一下当下的中国,让人反思。
一、法国:种1公顷农田补贴400欧元,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34.9%。
在法国,公民从娘胎到死亡受到400多种福利的保护。
法国社会福利的特点是不管国籍,只要在法国有合法居留身份,就可享受。
在法国留学,照样享受住房补贴和育儿补贴。
法国医疗保险全民享有,根据个人收入情况,公民每年仅交几百欧元的医保费,大致是一个星期的最低工资,失业者则免交此费。
家庭如果只有一人工作,可将配偶及子女纳入自己的保险中,交费不变。
病人每看一次医生只交1欧元的挂号费,其余所有费用在自己的保险账户上由社保机构划拨。
农民每种1公顷农田补贴400欧元(1欧元约合8.9元人民币),每养1头牲畜补贴300欧元,补贴农产品要求符合环保生产标准。
对无工作或低收入家庭,根据家庭人口数每月领取405.62欧元到851.81欧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则每增加一个孩子,每月加162.25欧元。
孩子从在娘胎里的第5个月起到满3岁,如果父母收入低于一定标准,每个孩子每月可领取156.31欧元的幼儿补贴。
如果父母为照顾孩子而停止工作或减少工时,则每月可领取320.67欧元到484.97欧元的育儿补助。
如果雇用保姆照看小于6岁的孩子,并且收入低于一定标准,每个孩子每月可享受65.46欧元到199.78欧元的补贴。
如果家庭有两个孩子,每月补助108.86欧元,以后每增加一个孩子增加139.47欧元。
孩子长到11岁时,每月补助再追加30.62欧元,16岁时每月再追加54.43欧元。
此项补助直到孩子找到工作为止。
法国国民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路免费,如果家庭收入低于一定标准,孩子每个学期开学时可领取249.07欧元的补助。
从初中到大学,学生可获得每个学期54.9欧元到3456欧元的助学金。
残疾人根据残疾情况,每月可获得109.40欧元到1025.72欧元的补助。
西方福利制度发展历程

西方福利制度发展历程“高福利”思潮的源头在哪,是怎样演变的?“高福利”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一种制度安排。
“高福利”源于民主社会主义经济纲领中有关社会福利的思想和政策。
他们通过改革税收、保健和社会保险等制度,采用调整工资和薪金政策的手段,意在“从大企业日益增长的资本中取出适当的部分作为财产进行广泛的分配或者服务于公共的用途”。
福利制度最早可追溯到英国1601年颁布的《贫穷法》,该法旨在安抚因“圈地运动”而失地的大量农民。
虽然西方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历程不尽相同,但从总体上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期——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
1941年,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发表了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主张建立“福利国家”,他为英国规划了一套“惠及所有国民的全面而普遍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个报告以及凯恩斯主义为西方国家建立现代福利制度提供了舆论和理论基础。
1948年英国公开宣称自己为福利制度国家。
在战后特殊的历史条件以及一定的社会舆论和理论指导下,西方各国纷纷效仿英国,相继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制度。
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这一期间,西方社会福利从过去的单纯救济演变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进一步推行所谓“高福利”政策﹐使政府举办的社会福利项目增多﹐开支空前增长。
其社会福利覆盖了失业、医疗、养老、工伤、住房、教育、孩子养育等诸多方面。
调整期——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1973~1975年经济危机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发展滞缓﹑财政赤字扩大﹑通货膨胀严重的困境,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愈益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福利国家制度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开始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数十年来,高福利一直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显要标志。
他们不仅在自己的纲领中提出了改善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政策主张,而且在其执政实践中,确实为改善本国劳动人民生活状况做出了成绩,推动了人们从公民权利到经济和社会权利的发展。
浅析西方福利制度

浅析西方福利制度浅析西方福利制度]浅谈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摘要】:西方福利制度发源于英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工业革命造成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浅析西方福利制度。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一些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社会保障制度.。
从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救济,扩展到全体国民,二战后英国实现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
鉴于二战的教训,西方国家纷纷效仿英国,开始开始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内容涵盖教育、医疗、失业、工伤和养老等领域。
本文将针对现状,根源,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西方国家福利制度利弊,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
【关键字】:福利国家失业老龄化【正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而福利国家这个概念来源于《贝弗里奇报告》,在社会保障领域是全民福利的象征。
1948年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进入福利国家时代,西欧和北欧众多国家纷纷效仿。
究其根源,在于社会福利为西方国家提供了一种激励制度,它能缓解被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的矛盾,是福利国家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一次选择制度。
福利国家政府利用社会福利政策缓和社会日益扩大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和贫困人群的对社会安定的威胁。
国民通过社会福利政策,保证体面的生活。
社会福利政策已然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工具,同时社会福利政策也将福利国家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1883年德国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此后社会福利政策都拥有法律的保障,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正常实施。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就由此进入了福利国家时代。
一:西方国家福利制度下的现状:战后西欧等西方国家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逐步扩大了社会公平,促进了整个西欧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 普遍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基本消除了贫困问题。
西方国家尤其是一些福利国家,不仅使居民摆脱了绝对贫困的威胁,而且会根据物价和生活指数逐年调高贫困线标准,因此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 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西方福利制度

西方福利制度
西方福利制度是指西方国家对于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障措施和福利待遇的制度。
它涉及到医疗保健、退休金制度、失业救济、教育等多个方面,旨在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提高社会公平正义。
首先,西方福利制度的核心是医疗保健体系。
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全民医疗制度,即所有公民不论贫富都可以享受到免费或低价格的医疗服务。
这意味着无论公民是否有收入来源,都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保健,确保了人民的健康权益。
其次,退休金制度也是西方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国家普遍设立了养老金计划,即公民在退休后可以领取到一定的退休金。
这种制度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让老年人不再为生计而担忧。
同时,这也增加了人们的消费能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西方福利制度还包括失业救济和社会救助等措施。
失业救济旨在帮助失业者渡过难关,提供一定时间的经济支持。
社会救助则是面向无收入或低收入家庭,提供生活费用等基本生活保障。
这些福利措施让人们在遇到困难时得到社会的支持和援助,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最后,教育也是西方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免费或低收费的公立教育制度,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技能,也为他们提供了未来发展的机会。
总的来说,西方福利制度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提高社会公平正义而设立的。
福利制度的实行让社会更加稳定,人民更加幸福。
虽然福利制度需要一定的财政投入,但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及启示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及启示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
这些改革措施旨在解决社会福利制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本文将探讨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历程和措施,并从中得出启示和建议,以期为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自二战以来,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改革:在二战后,西方国家为了重建经济和社会秩序,开始建立全面的社会福利制度。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供基本的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失业救济和养老金等。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政府加大对福利事业的投入,建立起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状况下滑,财政压力增大,福利国家开始面临挑战。
这个阶段的主要改革目标是提高效率、减少政府干预和降低财政赤字。
西方国家在社会福利制度改革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些西方国家开始调整社会保障政策,包括改革医疗保险制度、调整养老金政策以及减少失业救济等。
这些措施旨在降低政府财政压力,并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
一些西方国家在福利改革中引入了市场化机制,通过私有化和市场化来提高效率。
例如,政府通过向私营公司委托服务、发放补贴等方式,鼓励私营机构参与社会福利事业。
福利制度改革还强调社会参与和家庭责任。
一些国家通过税收政策、奖励措施等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同时降低家庭在福利方面的依赖。
从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历程和措施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和建议:在推进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时,必须考虑其可持续性和长期发展。
这需要平衡财政承受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确保福利制度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在福利制度改革中引入市场化机制可以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服务质量。
但是,必须重视市场机制的负面影响,避免出现过度私有化和市场化的问题。
在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保证社会福利制度的公平性和普及性。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问题:存在地区差异、城乡 差异、制度碎片化等问题, 部分人群福利水平不高
挑战:人口老龄化、家庭结 构变化等因素对社会福利制
度带来挑战
现状: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不 断完善,覆盖面逐渐扩大, 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改革方向:推进制度整合、 完善制度设计、提高保障水
平等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强化福利制度透明度:提高福利制度的透明度,让公众了解福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增强 社会信任。
促进福利制度多元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福利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形成多元化的福利体系,满 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强化福利制度法治化:加强福利制度的法治建设,确保福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法可依,保障 公民的合法权益。
P中A国R社T会6福利制度的发展与展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人口老龄化趋 势加剧,养老问题成为社会福利制度的 重要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并 推动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
政治制度与政策调整
政治制度变革: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政治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例如民主制度的完
01 善 、 选 举 制 度 的 改 革 等 都 为 社 会 福 利 制 度 的 演 变 提 供 了 政 治 基 础 。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 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以根 据您的需求进行调整优化。
定义:以救助贫困和弱A源自势群体为目标的福利制 度,政府承担主要责任, 通过财政补贴、救助金
等方式提供帮助。
特点:以最低生活保障 为核心,覆盖全体公民, 强调公平性和普遍性。
R
历史背景:起源于工业 革命后,社会贫富差距 扩大,政府开始介入解
定义:以社 会保险为核 心的福利制 度
西方福利制度

西方福利制度简介西方福利制度是指在西方国家中实施的一种社会政策体系,旨在保障公民的社会福利和基本权益。
西方福利制度的发展是基于对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追求,通过提供各种社会福利服务和经济援助来帮助弱势群体和改善整体社会福祉。
本文将对西方福利制度的主要特点和对社会的影响进行详细探讨。
主要特点1. 综合性福利西方福利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综合性。
综合性福利包括医疗保险、失业救济、养老金和住房补贴等各方面的福利。
这种综合的福利制度使得西方国家的公民能够在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保障,并更好地应对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2. 以纳税为基础西方福利制度主要依靠公民的纳税来支持。
大多数西方国家通过税收政策来筹集福利资金,并根据个人或家庭的经济状况来确定福利的发放标准。
这种基于纳税的模式旨在实现财富的再分配和社会的公平。
3. 高福利水平西方福利制度的福利水平较高。
在西方国家享受福利的公民通常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财政支持、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全面的社会保障。
这种高福利水平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相对稳定和可靠的社会保障。
对社会的影响1. 提高社会公平西方福利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社会的公平性。
通过福利制度,弱势群体可以享受到与其他人相似的福利和权益,减少社会不平等的出现。
这也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均衡发展。
2. 促进经济稳定西方福利制度对经济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提供失业救济和其他经济援助,福利制度可以减轻贫困和社会不安全感,增加社会的稳定性。
人们不再为失去工作或面临突发事件而担忧,能够更加专注于工作和生活,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3. 增加社会凝聚力西方福利制度有助于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通过提供基本的福利和服务,福利制度可以使公民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关怀和支持,进一步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认同和归属感。
这种社会凝聚力有助于加强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发展。
结论西方福利制度是一种以保障公民的社会福利和基本权益为目标的社会政策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的关系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社会工作专业1302班许晨虹
内容摘要福利制度是国家或政府在立法或政策范围内为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财政是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是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
文章主要从个人和社会角度,针对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两者的现状、问题产生根源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的关系,有利于大家分思考福利制度在中国实行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高福利制度政府财政社会经济
西方国家高福利制度是二战后在民主社会主义促进下,由国家立法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西方国家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环境稳定,为建设福利国家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形成了一些以瑞典、挪威为代表的西方高福利国家。
经济学中,假设这些企业、个人以“经济人”的身份出现,他们在社会中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
那么针对社会福利,若交由私人来做,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在乎福利受益人的情况,更别说如今大家常常关注的最低生活标准。
这样的做法既影响分配公平,也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但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针对企业或个人留下的社会福利空缺,就必须让政府来填补了。
从前,人们只一味羡慕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多么好,多么人性化,出现了一股移民热潮。
而如今,特别是经过几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后,越来越多人开始对着种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社会制度产生怀疑,人们开始沉下心来分析思考这种高福利制度背后的利害关系。
一、“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之所以被很多国家向往,在于它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一些西方国家在二战后颁布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法案,保障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需要,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的矛盾,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
对大多数底层劳动者来说,高福利制度无异于雪中送炭,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维持劳动力的持续生产和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为国家创造
了更多财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同时,人们在基本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和购买力增加,促进货币流通,经济迅速发展。
(二)有助于社会成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制定社会福利制度以来,政府承担了国民保健,对个人的社会服务、教育和住房等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费用,基本上消除了人们因贫困而沦为乞丐的风险。
而且政府严抓教育,甚至承包了公民出生到16周岁的所有教育费用。
这一举措是公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为社会创造了大批有用人才。
(三)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高福利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资产的再分配,它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包括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养老、失业和伤残等方面。
覆盖面之广,待遇之优厚,既保障了社会中下层的人们的基本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社会成员间的财富差距,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生活风险。
在这种高福利制度下,每个地区,每个单位,每个部门都需要大量人员来管理并保障这一体制运行顺畅,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人们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生活更加富裕,贫富差距缩小。
二、西方高福利制度的优越性固然使很多国家或人们向往,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福利制度的一些固有弊端不断暴露出来:
(一)劳动者积极性降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政府经常性财政赤字
慷慨的社会福利使许多人对福利过度依赖,并逐渐形成了“福利养懒汉”的现象。
在福利制度盛行的国家,生孩子是有国家补助的,孩子生下来到16岁,每年都有津贴,而且教育、医疗费用全免。
失业了,有失业救济金;退休了,有退休金;人死了,连丧葬费都是国家来买单的,更不用说平时的带薪休假了。
这样做的本意应该是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但结果往往与目的背道而驰。
当福利不与劳动挂钩,人的生老病死都有国家承包时,人们劳动积极性就下降,社会竞争力也明显降低。
人的天性是贪婪的,而多度的福利让人们得了“福利病”,既然社会保障水平高到和在岗的工资差不多,那还为什么要干活呢?投资有风险,不做事还有失业救济金,何必要去担这风险,赚那一点呢?于是,一方面社会投资率下降,一些人无业可就;另一方面,高福利也使很多人有业不就,社会经济总体增长缓慢。
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福利收入减少,福利支出增加,也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支出,打破了西方福利国家的经济平衡,是政府财政经常性的陷入
瘫痪。
(二)社会老龄化,失业率加重政府财政负担
当今世界科技迅速发展,沟通方便迅速,形成了“地球村”。
西方国家的“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制度盛名在外,不断吸引着外国劳动力,但这些劳动力往往又难以被福利体制所接纳,为了生活,他们出卖自己的低价劳力来换取生活费用。
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使劳动岗位更迭缓慢。
换言之,同一职位同时有老人,移民和刚踏上社会的人在进行争夺,而在这三者中,移民以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在竞争中占很大优势,从而导致本国失业率上升。
也就是说,政府养的人变多了,潜在扩大了福利覆盖面的广度,导致福利受益人数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经济的增长,政府财政支出中有关的社会福利开支数额巨大,更有甚者达政府财政总支出的1/2至2/3,加重了政府财政的压力,引起政府财政状况恶化。
针对社会老龄化,福利国家有一套完整的退休金制度。
退休金作为社会福利的一方面,其来源约一半是由企业或个人缴纳的国民保险基金提供,其余由政府财政填补,而随着失业率的逐年升高,越来越多在职的中老年,尤其那部分处在可退可不退的尴尬边界的人们被提前退休,对于政府而言,这部分退休人员的高昂的退休金无疑使财政雪上加霜。
(三)政府行政成本增加,财政压力增大
“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固然好,但高福利必须建立在高税收的基础上。
例如瑞典,一般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率就高达30%~50%,高收入者的纳税率甚至达到70%~80%,遗产税最高可达98%。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就造成了一种资本外流、廉价商品大量涌入的现象。
资本流出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税源减少,作为一个福利制度盛行的福利国家,政府财政没了税源就像鱼儿离开了水,连基本运行都可能产生困难,又如何谈福利支出?再来,俗话说的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们几十年如一日享受福利的习惯已经养成,要收回属于他们的福利,并不是政府一句话决定得了的。
一旦政府流露出要控制社会福利发放时,人们就会反驳政府无能,多多增加就业机会,而非削减各种津贴。
再者,为顺利运行福利制度,要把名目繁多的社会福利设施管理好,要把人数众多的福利待遇受益者的福利安排好,政府需要招用了大量人员来管理各项事宜,这部分人的工资和福利也是断不能欠缺的。
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国家出现财政赤字,政府为保自己的政治地位,有不得不增印或发行赤字公债,前者将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而后者,则将现在的财政负担转嫁给下一届政府,使政府财政陷入两难的境地。
三、结语
“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固然好,但福利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这种政策与“多劳多得”的劳动精神相悖,福利过高与其维护社会公平的本意不符,人们不再竞争,劳动积极性降低,影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从而不断影响政府财政。
举例子来说,政府即使简单的为劳动者在夏天送上一杯冷饮,对个人而言或许微不足道,但是政府的福利是针对千千万万劳动者而言,这数目便是难以想象了。
参考文献:
1.有关西方国家福利制度_百度文库
/link?url=QYhv0ugxTRZwScsySftKM0JnGg6xeyz3u wjIdPrliO5W90fEMOZiN8rTQwjYWzBibY068EuWFAr5QHU3eIkDomiqKS4cTTWHfHHZ6Q RLbTG
2.王琳,华中,王灵伦《西方国家高福利制度的反思》,《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第10期
3.[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下册,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