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政策演变的特点及启示
战后日本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变

己的技 术体 系 , 对 引进 的 技 术进 行 消化 和 吸 收。 政 府 进 一步深 化 同行业 间 的技 术 引进 及 技 术普 及机 制 , 依 法制 定 了中小企 业
战 后 日本 中小 企 业在 不 同的 发 展 阶段 采 取 了不 同 的技 术 各 行 业 的现 代 化 计 划 , 并 认真 研 究分 析 其 中 的技 术 差 距 及 应 创新 模 式 , 大 致可 以分 为三个 阶 段 , 各有 其 特 征 。
行的调整与更新。
注。 汽 车和 数码 家 电等 高级 装 配 产业 被公 认 为是 竞 争实力 超 强
使 日本 在 较 短 时 问 内实 现 了技术 能力 的飞 速提 高 , 促 成 了战 后
பைடு நூலகம்
长 期 以来 , 日本 中小 企 业 的高 技 术 实 力 备 受 世 界 各 国关 日本经 济 的迅 速 发 展 。 尽管 战后 的 日本 从 国外 引进 了大 量 的先 进 技 术 和 设备 , 实
的产业 , 在 生态 市场领域也保持着很高 的市场 占有率。日本中 现了本 国技 术 的快 速 提 升, 但 政 府 意识 到 引进 国外 技术 不 是简 小企业之所 以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与其拥有的高技术实力及 单 的使 用 和模 仿 , 要 想 使 中小企 业 有 真正 的 发展 , 必须建立 自 技术创新有很大关 系。日本的中小企业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 适时选择了“ 先模仿、 再改革、 后创新”的技术创新模 式。
日本技术创新模式演化及对中国的启示

电路 、 计算 机 、 原 子能工业 等对 研究工作 以来 程度较高 的尖
端技术方面。
基 础 工 业
重 化 学 工 业 机械 钢铁 汽车 石油化工 一
钢铁
电力
知识 密 集 型 尖端 技 术 产 业 电 子
飞柳
煤 炭
合 成 纤 维 1 9 4 5 -1 9 5 5年 l 9 5 6 _ 一l 9 7 3年
的奥秘时 , 都对其 以技术 引进 、 学习 、 改 良为主的技术 创新 管
理模式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及评价 , 这种 以模 仿为主的技术创 新模式 也成为发展 中国家实现 技术快速发 展的重要方 式之
一
点 为电力 、 钢铁 、 煤炭和造 船等基 础产 业 , 而其 引进 的方式 则 以成套设 备的购买为 主 , 在此 技术上 , 通过对 于这些设备
计划、 保重 点 、 高效率 的引 进 , 保 证 了 日本能 够用 极短 的时 间、 花费较少 的成本来迅速提高 自身的技术水平 。 日本政府
对 于 技 术 创 新 的干 预及 影 响 主 要 表 现 在 : ( 1 ) 制定创新政 策 ,
逐步转 向为许 可贸易 以及 为节约开发 能源 、 环 境保护 、 集成
选择技术创新模式 , 根据不 同的需求有不同的侧重 。
一
、
模仿 创 新模式 的 萌生
1 . 推行“ 倾斜生产方式” 。所谓 的“ 倾斜 式生产方式 ” , 是
指 在资金 、 原 料不 足的背景 下 , 日本 政府 决定 对于煤 炭 、 钢
作 者简 介 : 唐震( 1 9 7 6 一 ) , 女, 江苏淮安人 , 首席技术官( c T 0 ) , 副教授 , 博士, 从事战略与技术管理研究 ; 张阳( 1 9 6 0 一 ) , 男, 江苏 淮安人 , 教授 , 博士 , 从 事战略与管理 、 技术经济及管理研 究; 张静 ( 1 9 8 7 一 ) , 女, 江苏扬州人 , 硕士研究生 , 从事战略 与技术管理研 究。
日本战后技术引进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12 十 分 重 视 引进 尚未 产 业 转 化 的技 术 。通 过 消 化 .
吸收再创新 。 转而进行技术转让 随着经济 的发展和 科 技 教 育水 平 的 提 高 , 日本 的科 技 研 究 力 量 得 到 不 断
做 法及 其经验 , 出 了这 些经验做 法对我 国农业技 术 引进 的借鉴 与启 示 , 提 以期 为我 国制 定农业技 术 引进政 策提供 参 考。
关 键词 : 学技 术 引进 ; 科 日本经验 ; 示与借 鉴 启 中图分 类号 : 1 G3 1 文献标 识码 : A
日本是世界上技术引进最为成功的 国家之一 , 长 期奉 行 “ 来 主义 ” 日本 , 拿 的 在技术 引进 方面 的 一些 最具实用价值 的做法 , 得到 了人们普遍 的认 同。了解 和分析 日本 战后科学技术 引进 的基本做法及其经验 , 对我 国引进 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具有 一定 的借鉴价值 。
做法很快 实现 了一批企业 的迅 速发展 与壮大 。到
收稿 日期 :0 10 — 5 2 1- 6 1
作者 简介 : 礼胜 (96 )男 , 长 , 杨 16一 , 处 主要研 究方 向 : 业 科技 管理 与政策 。 农
第 4期
杨礼 胜等 : 日本 战后技 术 引进经 验及 对我 国 的借 鉴 与启示
文 章 编 号 :0 1 8 1 (0 10 - 0 0 0 10 — 6 12 1 )4 0 3 — 3
日本 战后 技 术 引进 经验及 对 我 国 的借 鉴 与启示
杨 礼胜 张 昭 魏 锴 郑 戈 唐 杰伟
北京 10 2 ) 0 1 2
(. 1 农业部 科 技教育 司
战后日本科技政策的三次转向及对中国的启示

[ 关键词 ] 日 ; 本 科技政策 ; 科技发展 ; 中国 [ 中图分 类号 ] 143 F2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0— 7X(010 — 03 0 10 91 2 1)6 08 — 6
日 本政府历来重视科学技术 , 并且始终 以明晰 的政策推动科技发展 , 这被认为是战后 日本成功的 奥秘所在 。从二战结束到新世纪 , 日本相继经过了
本文 是教 育 部 人 文社 会 科 学 研 究 规 划 项 目“ 融 全 球 化 与 我 国 自主 创 新 型 国 家 发 展模 式 研 究 ” ( 目编 号 : 金 项
1 Y A 10 ) 0 J 7 0 1 的阶段性成果 。 1
[ 作者 简介] 许艳华 (92 )女 , 17 一 , 山东 淄博人 , 山东经 济学 院社 会发展 学院讲 师 , 大学 博士研究 生。主要研 究方 山东
6 年代 , 0 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国民收入 倍增计划 , 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二 、从“ 立 自主技 术” “ 确 到 科技 立 国”
2 世纪 6 、 年代, 本虽然 已经确立和实施 0 07 0 日 开发 自主技术的科技政策 , 但主要侧重于对外来技 术消化 、 吸收基础上 的改进和再创新 , 总起来说仍没 有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随着 日本技术水平 的提 高, 与欧美国家的技术差距缩小 , 能够从 国外引进的
技 术越 来越少 。另外 , 日本 之 所 以能在 长 时 间里 实
实施 。
战后经济恢复时期 、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和经济衰退
时期等几个不同的阶段。适应经济发展的阶段 l变 生 化和国家 目标的调整 , 日本的科技政策也相应经历
了三 次调 整 , 成 了 从 “ 国技 术 引 进 ” “ 完 外 到 确立 自 主技术 ”, 科技 立 国”, 到 “ 学技 术创 造立 国” 到“ 再 科 的三次 转 向 。
战后日本科技发展模式的政策思路

·130·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2012.(11).68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年第 11 卷第 8 期
九十年代一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 二) 从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再到创新立国。战后,日本
围绕经济领域“第 二 次 合 理 化 计 划 ”展 开 产 业 调 整、工 业 升 级,为了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利用岛国的地域优势,提出“贸易 立国”的口号,以全球市场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支柱,逐步建 成自由贸易体制国家,并在六十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 界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实现了第一次的历史性跨越。随着 70 年代石油危机的发生以及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日本国土狭 小、资源有限的 矛 盾 不 断 凸 显。 面 对 机 遇 和 挑 战,日 本 政 府 重新修订战略政策,确立了“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通过加 大科研经费投入,提出“技术立国”口号,使日本开始向着电 子科技、轻便小巧、多 功 能、多 元 化 产 业 模 式 方 向 发 展,不 断 缩小与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美国的差距,最终实现了粗放型向 集约型模式转变。进入新世纪,日本瞄准世界科技竞争的前 沿,进一步提出了“创新立国”的战略思想,通过继续保持高 额研发投入,推动 高 科 技 产 业 发 展,构 筑 日 本 信 息 化 政 策 与 策略,有效促进产学研合理整合,在新的未来利用“技术创世 纪”重振日本科技经济雄风。
日本技术创新模式演化及对中国的启示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185期2013年第3期Serial No .185No .3,2013日本在二战结束后仅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就从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第二经济大国,人们在总结和分析其创新成功的奥秘时,都对其以技术引进、学习、改良为主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及评价,这种以模仿为主的技术创新模式也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一些重要的领域,日本原有的这种技术创新模式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并促使其在创新模式和政策上不得不作出一定的调整。
SanehChamari和SusanthaGoonatilake将这一演化过程概括为前期的对于高级技术的引进模仿过程以及后期的从模仿到自主性创造的转型过程[1]。
作为后发国实现技术创新的成功典范,日本的秘诀就在于其能够根据本国国情,适当地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根据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侧重。
一、模仿创新模式的萌生1.推行“倾斜生产方式”。
所谓的“倾斜式生产方式”,是指在资金、原料不足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决定对于煤炭、钢铁、电力、化肥这四大基础工业及海运、铁路等运输部门进行重点扶持,由此来为其他部门提供廉价的动力、资源、资料以及运输手段,从而带动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复苏。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从1945—1955年期间,日本技术引进重点为电力、钢铁、煤炭和造船等基础产业,而其引进的方式则以成套设备的购买为主,在此技术上,通过对于这些设备技术的消化、吸收及仿制和部分改进,以此来实现设备更新,提高生产效率;1956—1973年期间日本广泛而大规模地进行了技术引进,并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而展开,在这一时期,这些领域中涌现出了许多重大的技术创新成果,实现了大企业的规模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其发展路线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开始从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的增长至上路线转化到以知识密集型为中心的灵活增长路线[2],技术发展的重点也逐步转向为许可贸易以及为节约开发能源、环境保护、集成电路、计算机、原子能工业等对研究工作以来程度较高的尖端技术方面。
日本技术创新模式探究

一、什么是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一般创新行为倾向和机制。
它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类型选择、动力来源、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等整合性构成要素之间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模式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技术发展而调整、演进的过程。
同时, 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发展战略作为支撑。
二、战后日本科技发展战略的演变我们都知道,日本的国土面积比较小,资源也比较匮乏,但它却以世界国土面积的0.3%和世界人口的2%创造了每年大约占世界15%的GDP,成为世界第二经济、科技强国。
其成功的因素固然有多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发展战略。
我这里主要分三个阶段来讲日本的科技发展战略演变。
1.“贸易立国”和“技术吸收型”发展战略(二战后初期到70年代。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个岛国,领土狭小,资源贫乏。
二战后,日本侵略者不仅给亚洲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同时也给本国国民带来严重的恶果,经济凋敝,物质匾乏。
当时有学者认为日本的工业科学技术水平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30一40年。
但是,与此同时,日本也面临着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战后美国正积极建立世界霸权,把日本作为对付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基地,大力扶植日本。
日本政府充分利用了有利契机,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并在1960年、1963年日本政府,确立了“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这一战略抉择的目标是:从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入手,在引进过程中,循着引进模仿吸收改造创新之路,逐步建立本国自主的科学技术体系。
当时日本政府认为从国外“引进技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间接的技术进口方式,主要指本国的研发人员去国外考察和留学,引进国外的科技文献,进口商品和样品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改良技术。
另外一种是付出对应的价格,直接买入专利和技术图纸。
显然前者是为了长远的发展而进行的技术引进,而后者则是为了解燃眉之急而采取的措施。
战后日本技术创新的主体行为对中国的启示

( ) 企 业 的 启 示 一 对 1 大 R& 经 费投入 , . 加 D 重视 企业研发 活动。 有投入 才有产 出 , 业必须通 过多样 化 的融资渠 道筹集 资金 , 企 尤其 要加大 对
技术创新 中研发 的投入 。结合企业 的实际情况 , 以加强企业核 企业 引进 与创 新关系失调 。在改革开放后 , 国产业 的技 心 竞 争 力 为 创 新 的 关 键 ,逐 步 提 高 企 业 研 发 投 入 占 销 售 收 入 我 术水平有 了很大提 高 , 核心技术 对 国外 的依赖性 很强 , 乏 ( 但 缺 营业额 ) 比例 。 的 自己独立 的核心技术。 通过引进技术在~定程度上缩 短了与国 2以提 高 企 业 自主 创 新 能 力 为 目标 。 正 确 处 理 好 引 进 与 创 . 外的差距 , 也促 进了产业 结构升级 , 国 内企业 的创 新能力 并 新 的关 系 。 但 建立 技术 中心 , 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 , 形成具有 自主知
战后 太原理工大学 阳泉学 院, 山西 阳泉 0 50 ) 4 0 1
【 摘 要 】 文 章针 对 中国企 业技 术创新主体行为 的现 状 , 分析主体行为存在 的 问题 , 鉴 日 的技 术创新 , 中国 借 本 给
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 、 政府 、 大学和科研机 构的启示, 出了一些主体之 间合作创 新政策建议。 提
2 % 0 4 O% 6 % 0 8 % 0 l0 0%
意大利( 0 5 20 ) 俄罗斯 ( 0 6 20 )
0 %
图 1 部分国家 R &D经费支出按经费来源分布
资料来源 : 科技部网站(l :m s o. )《 hc / o1 v n ,科技统计报 告》 总第 4 7 ) o 8年 1 p/ . c g ( 3期 , o 2 2月1 7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2期科学管理研究Vol.25No.2 2007年4月SCIENT IFIC MANAGEMENT RESEARCH Apr.2007试析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政策演变的特点及启示X白景美1,宋春艳2,王树恩2(11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21天津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天津300072)摘要:首先界定了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政策的概念,然后依据时间顺序和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分析了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政策演变的特点,最后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对我国制定和实施技术创新政策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日本;技术创新政策;演变;启示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15X(2007)02-0117-04The enlightenments to China brought by the evolution of Japanese technologicalinnovation policy at the post-warBai Jingmei,Song Chunyan,Wang Shuen(Resear ch Center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Cociety,TianJin University300072,China)Abstr act:This ar ticle first defines t he concepts of/technological innovat ion0and/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y0, t hen accor ding to the time order and the Japanese economy alteration,discusses the character of the evolution of Japanes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y at the post-war in several phases,at last on t he base points o ut several enlightenments for China to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y1Key words:Japa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y,evolution,enlightenment1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政策的含义1956年,日本政府在当年发表的5经白皮书6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技术创新(Innovation)0。
日本经济学家内野达郎在5战后日本经济史6中这样认为, /这里的技术创新,不是仅仅指生产、通讯、运输领域的技术进步,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
例如包括新兴工业的发展、新商品的出现、投入产出结构的变化、自动化生产、新推销法的发明、流通机构的变革、消费内容和消费者习惯的变化、劳动力向生产率高的部门的转移、收入差距的缩小(即所谓收入革命)等等0。
112经济学家们比较一致地认为,技术创新政策就是一国政府为了影响或者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而采取的一系列公共政策的总称,122这些政策的作用领域包括融资、税收、教育、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转移以及规范市场等许多方面。
2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政策演变的主要特点根据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二战后至今日本技术创新政策演变的历史可相应地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起步发展时期、高速增长时期、稳定增长时期、泡沫经济时期和21世纪初期的技术创新政策。
X收稿日期:2006)12)10作者简介:白景美(1962))男,天津市人,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正高级工程师,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宋春艳(1981)),女,四川射洪人,天津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王树恩(1945)),男,河北唐山人,天津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管理、科技与环境。
211起步发展时期的技术创新政策由于战后的日本与欧美的技术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这一时期的美国为了加强资本主义阵营,也乐于充当日本的/保护神0,因此日本积极地从欧美引进已经开发的最先进的技术。
适逢国际上石油价格异常低廉,国际市场呈扩大趋势,这对当时以加工贸易为典型发展模式的日本极其有利。
这一时期日本技术创新政策的特点有:第一,政府直接干预外汇管理和引进外资,优先发展重工业。
如制定的5外汇及对外贸易管理法6和5外资法6在充分考虑本国国情、国力的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稳步地推进贸易与资本自由化的进程。
第二,将教育政策和产业政策结合,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创新人才。
如日本文部省早在1957年和1961年两度制订了增招理工科大学生的计划,为吸收和消化引进技术打下人才基础。
第三,以补助金、税收优惠和低利贷款等多种方式,促进企业部门的研究开发活动。
如设置5新技术企业化贷款6(1951)、5小规模企业者等设备引进资金补助法6(1956)、5机床试制补助金6(1958)等。
212稳定增长时期的技术创新政策70年代初,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进入了尾声,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环境污染和公害问题日益尖锐。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越来越重视发展污染少、技术密集型产业如信息和电子产业。
这一时期技术创新政策特点是:第一,发挥国家公立试验机构的作用,并设立新的补助金制度治理公害。
1968年,日本政府对开发补助金制度进行了改革,改称为/重要技术研究开发补助金制度0。
在新的补助金制度中,又增加了特定公害防止技术和以生产过程的天然无害化为目标的封闭生产程序技术开发等课题作为特别补助对象。
第二,由重工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促进/产学官合作0研究模式的形成。
70年代末在日本政府组织下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合0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为80年代形成/产学官0合作模式奠定了基础。
1980年3月,通商产业大臣的咨询机构产业结构审议会发表了580年代的通商产业政策6,该报告明确提出了/产学官0合作体制,宣告/产学官0在研究上的合作真正开始。
第三,加强创造性技术和基础性技术的研究开发。
如1981年创设了新的5创造性科学技术推进制度6,从1981年起着手实行5研究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的制度6,1985年6月通过了5基础技术研究顺利进行法6。
213泡沫经济时期的技术创新政策从1990年开始,泡沫经济开始崩溃,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日本的民间企业研发项目也向周期短、见效快的应用研究倾斜。
并且,此时的日本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已经大幅缩小,甚至在不少技术领域已经超过了欧美。
这一时期技术创新政策的特点是:第一,增加科研预算,立法保证科技投入。
如,1992年,日本内阁决定使政府的研究开发预算尽快增加一倍,并且采用了一种支持创新性研究的新机制。
1995年日本政府通过了5科学技术基本法6,为增加科学技术预算提供了法律依据。
第二,/产学官0合作研究模式在90年代获得进一步发展。
1998年颁布了5大学等技术转移促进法6,1999年日本政府对利用国家资金进行委托研究的知识产权进行了规定,规定这类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
21421世纪初期的技术创新政策由于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和民间将主要精力用于刺激景气摆脱萧条,错失IT革命的机遇,导致对信息通信技术的运用程度大大落后于美国,甚至在某些方面落后于韩国。
而此时的日本已不再满足于追赶世界先进技术潮流,而期望通过发展基础研究来领导世界科技进步的潮流。
这一时期日本技术创新政策的特点是:第一,推进信息技术的开发,追赶信息化潮流。
如,进入新世纪的日本制定了5信息技术国家基本战略草案6(2000)和5国家产业技术战略6(2001),并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利用财政与税收政策、技术政策、人才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政策手段刺激和振兴信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二,加大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和新领域的技术开发。
如,2001年日本政府在5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6中继续增加科技投入,研发经费比第一个基本计划多出40%,并提出期望在今后的50年内出现30名左右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2005年4月,日本科技政策研究所公布了5第三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6(五年期)的草案)))5中期归纳意见6,该基本计划规划了日本科技发展的4个基础研究重点领域:生命科学、纳米技术与材料、信息通信、环境及其复合学科。
为了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还通过一些辅助政策,如科技投资政策、项目评审政策、人才政策等来给以保障。
118科学管理研究第25卷3日本技术创新政策对我国的启示311加强科技法律建设,立法保证科研预算虽然我国在1995年就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但研究开发(R&D)投入、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却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
有资料表明,2004年我国R&D经费支出仅占GDP的1123%,132而2004年日本的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3135%142,是我国的两倍多。
毋庸置疑,只有增加科技投入,才能确保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
将政府的科研预算给以立法保障,是科技、立法等部门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也是保持我国R&D投入稳定增长的最重要的法律保证。
目前,我国部分省市已率先迈出一步,制定了专门的地方性法规来保证地区的科技投入152。
从今后发展的角度看,需要从国家层面来制定一部根本的科技投入的法律,以使科研预算得到有效的保障。
如通过立法机关制定5科学技术基本法6,并以此为核心和基础,制定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构成全方位的科技投入的法律体系,如科研院所法、金融税收支持法、风险投资法、信用担保法等,以立法的形式来确保科技投入资金的到位。
312实行产教结合,培养各级各类技术人才目前,由于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实际工作的要求。
技术工人素质普遍不高,不能胜任技术开发的重任:而优秀大学毕业生惧怕艰苦又不愿意奋斗在生产第一线;已有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又常常被外资企业以高薪挖走。
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匮乏。
日本技术引进的成功是与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奋斗在生产第一线分不开的。
日本的教育很注重与产业的结合,注重发展各级各类特别是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从而为消化从欧美引进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培养了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
162因此,我国应努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或工程技术教育,注重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
当然,这也需要从社会环境上去着手,让全社会都来重视技术人才,让更多的青年都愿意成为技术人才。
同时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学科型教育模式转到能力型教育模式,明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培养方向和服务目标313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日本无疑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产学官0合作研发并且发挥得最好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