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桔者言读后感_1000字
卖桔者言读后感

卖桔者言读后感《卖桔者言》是一篇让人深思的文章,它讲述了一个卖桔的人在市场上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但他却没有因此而愤怒或抱怨,而是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一切。
这篇文章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篇文章中,卖桔的人遇到了很多困难和不公平的待遇,但他却没有因此而心存怨恨,而是用一种平和的态度来面对这一切。
他告诉自己,不管别人怎么对待他,他都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不要被外界的因素所左右。
这种心态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沮丧或抱怨,而是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一切。
只有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才能在困难面前保持镇定和坚强,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心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让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被打败,而是能够坚持下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除此之外,这篇文章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保持一颗感恩的心。
在文章中,卖桔的人虽然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但他却没有因此而怨恨,而是用一种感恩的心态来面对这一切。
他明白,虽然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但他还是应该感恩,因为他还有一份谋生的工作,还有一家温暖的家庭。
这种感恩的心态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个物质丰富、生活节奏快速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被外界的因素所左右,很容易被困难和挫折所击败。
但是,当我们保持一颗平和的心,用一种感恩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能够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这就是我从《卖桔者言》中学到的道理,也是我对这篇文章的感悟。
总的来说,《卖桔者言》是一篇让人深受触动的文章,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用一种感恩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困难面前保持镇定和坚强,也能够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这篇文章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它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卖桔者言读后感

新卖桔者言读后感《新卖桔者言》是一部由鲁迅先生所著的小说,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著称。
小说以描写一个卖桔子的小贩为主线,通过他的一生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复杂。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震撼,对于鲁迅先生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无情剖析感到由衷的敬佩。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卖桔子的小贩,他是一个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无奈的普通人。
他在社会底层挣扎,却又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小贩的遭遇让人感到深深的心痛,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苦难。
这种对于社会底层人士的描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于社会的关怀和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
除了对于社会现实的揭露,小说中对于人性的描写也是令人深思的。
小贩在生活中遭遇了种种不公平和欺凌,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变得愤世嫉俗,相反,他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希望。
这种对于生活的乐观态度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于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鲁迅先生通过这个小贩的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让人深思人性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
另外,小说中对于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令人深思的。
小贩在生活中遭遇了种种不公平和欺凌,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变得愤世嫉俗,相反,他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希望。
这种对于生活的乐观态度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于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鲁迅先生通过这个小贩的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让人深思人性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
总的来说,读完《新卖桔者言》,我对于鲁迅先生的才华和对于社会的深刻洞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它让我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于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伟大的作品,从中汲取力量,也能够对于社会和人性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读《卖桔者言》有感

读《卖桔者言》有感卖桔者言是张老师的大作,许多东西我看不懂,也由于时间的关系,未能细读。
不过张老师治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却是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我看过许多版本的经济学书,大多的都一板一板的像是教科书的模式,看完了,似乎假设太多,离现实太远。
唯独张先生不同,从卖橘子小事说起,平淡中孕育着深奥的经济理论。
“产权”本是一个很枯燥的东西,到了张先生这里,却用最简单的语言和最平凡的故事将其阐释的如此清晰明了。
而这般技术,犹如“庖丁解牛”,是最深厚功力的体现。
其实,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实际的工作,这种用实践去“剖解”理论的做法,确实给了我很好的启发。
他告诉我,所学如果不能和实际相结合,一切都等于零。
我们在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时候,要更多的考虑实际情况。
举例而言,我们曾一度试图推行规范化的服务标准,包括服务语言、行为、环境,做到办公室里想象自己去办业务时的情形,一切都井然有序,标准规范,认为真的是一个好的提升服务质量的药方。
但到了基层,才发现,其实有很大的错误。
错在哪呢?许多乡区的网点,服务对象一大半都是农民,而且是上了年纪的农民,文化程度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都比较慢。
来柜面办一笔取款的业务,签字、密码输入等等看似简单的东西操作起来也万分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要解决的不是规范一致服务的问题,而是如何帮助客户正确办理业务的问题。
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多种看上去不太“规范”的服务方式,但它却切合实际,能解决问题。
因此,其实我们在好多时候都是将基本的方法程序搞错了。
这是由于一直读书的缘故。
但张先生告诉我们,如果条件可以,我们应当先实践,在行动的基础上去观察总结,得出结论,提炼理论。
我们走了相反的方向,先学理论,学完了就直接指导工作,结果错误连连。
不是理论的错,也不是实践的错,实在是自己方法论没有掌握好。
在“会走动的资产”一篇中写到“研究中国农业时,我很佩服中国人养鱼的智慧,水稻的田地竟然在稻收成后,加水而用以养鱼。
张五常《卖桔者言》读后感

张五常《卖桔者言》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卖桔者言是在书香博客的书目中看到的,看到这样的题目往往以为的是一篇叙事小说,往往不会与经济联系起来,当在网上搜了这本书的简介后,我不假思索的将书浏览阅读了一番,虽是粗略的翻看,里面的内容却深深地触动思维的迸发,开始对张五常的了解不多,只知道张是一华人经济大家,从他的着作开始慢慢了解他,了解这个不走寻常路的经济学家。
看后,我想大多数人记忆尤深的是其实证实证主义精神,什么事都是亲力亲为。
再有就是书中摒弃经济学机械、枯燥的词藻,没有烦人眼睛的数据图表,经济理论原来可以和我们如此接近。
但对着电脑闪烁的屏幕,虽抱着极大兴致,终究还是囫囵吞枣,只能日后借来摸的着的本子再看三遍。
当然,也正因为未能细读,加上文中内容广泛,自己不可能一一道来了。
但既是读后感,那就把自己看后所感写上便是。
张在此书后部为广大学子写出了自己关于读书的方法,其中“以理解代替记忆”列于首位。
也许很多人都深谙其理,但终于还是难以理论联系实际――只为考试而读书。
张也许是有感于此,便运用其睿智,在书中把理论化为市井之言,读者无需强记,读时便知其言,也知其所言,读后更可化为己言。
首篇的《卖桔者言》,内容正是张的强项,人家是价格理论专家嘛!关于价格歧视,我的理解就是以不同的价钱卖给不同的买家,为什么如此,除了信息的不完全,买家的边际收益也是影响因素。
买家的收益,除了富人和穷人关于金钱买来的东西的不同价值观外,还有买家的心理收益。
例如同一阶层的两人在对同一商品分别砍价¥1和¥,他们所得除了物质还有心理的愉悦――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买到的是比别人便宜的,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信息的阻断,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利益驱动会把自己的“低价”透露出去。
谈到信息,自己的实证经历让我得到了“买家的信息更完整交易更容易达成”的论调,这在后面会谈及。
接下来的章节,张很大部分花在了关于产权这一炙手可热的话题上。
读《卖桔者言》有感Word版

读《卖桔者言》有感我在课余时间读了这本书,第一印象便是字里行间洋溢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全无其他经济学读本的索然无味,艰涩难懂。
这体现了作者张五常先生对于经济学原理的精通以及对经济学的深入探索精神。
让我在有限的时间里收获了无穷无尽的知识。
纵观全文,我读出了五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实证主义精神。
在第一篇的假设与实证中,作者强调自己是一个实证主义者,并且说:“对实证工作好之成癖。
”他为了了解玉石市场的运作,便去卖玉,为了研究价格歧视理论,便去香港的年宵市场卖橘子。
他说理论若经不起实证的考验,是很难站得住脚的。
正是这样的实证主义精神,张五常先生才能够在经济学界硕果累累。
一件事要有成果,必须先实践。
大学生活是快节奏的,每一个人都不自觉地加快了步伐,每天重复在三点一线间。
或许自己有许多事情要去做,总是灵光一现树立了一个志向。
但是最后却是不了了之。
究其原因,我们总说没时间去做。
可是时间究竟都去哪里了?如果我们每天不睡懒觉,不看无用的新闻,我们的时间都可以增加。
最重要的是踏出第一步,去实践。
也许,开始复习CPA资料,就是你考出的第一步;开始去健身房健身,就是体态轻盈的第一步;开始训练口才,就是在职场上劈风斩浪无坚不摧的第一步。
所以,万事都从实践开始。
第二个重点:价格分歧。
何谓“价格分歧”?价格分歧是指:同样的货品,同样的成本,以不同的价格出售,即不同价钱卖给不同买家。
比如说张五常先生去香港年货市场卖橘,卖出全部的橘子并不意味着他就能获得最大的利润。
利润的大小取决于价格,价格受时间,地点,天气,顾客的砍价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同样的橘子卖给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价格。
细究原因,张先生认为买卖双方因此都有不老实的行为。
在这里价格的讯息费用相当高,而这讯息卖者要比买者知道得多。
只要买者相信自己议订的价格够便宜,他不会再费时去查询,也没有意图去公布自己的买价。
当然,价格分歧也受到买家的边际收益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个重点:产权问题。
《卖桔者言》读后感范文(通用16篇)

《卖桔者言》读后感范文(通用16篇)《卖桔者言》读后感1卖桔者言是在书香博客的书目中看到的,看到这样的题目往往以为的是一篇叙事小说,往往不会与经济联系起来,当在网上搜了这本书的简介后,我不假思索的将书浏览阅读了一番,虽是粗略的翻看,里面的内容却深深地触动思维的迸发,开始对张五常的了解不多,只知道张是一华人经济大家,从他的著作开始慢慢了解他,了解这个不走寻常路的经济学家。
看后,我想大多数人记忆尤深的是其实证实证主义精神,什么事都是亲力亲为。
再有就是书中摒弃经济学机械、枯燥的词藻,没有烦人眼睛的数据图表,经济理论原来可以和我们如此接近。
但对着电脑闪烁的屏幕,虽抱着极大兴致,终究还是囫囵吞枣,只能日后借来摸的着的本子再看三遍。
当然,也正因为未能细读,加上文中内容广泛,自己不可能一一道来了。
但既是读后感,那就把自己看后所感写上便是。
张在此书后部为广大学子写出了自己关于读书的方法,其中“以理解代替记忆”列于首位。
也许很多人都深谙其理,但终于还是难以理论联系实际――只为考试而读书。
张也许是有感于此,便运用其睿智,在书中把理论化为市井之言,读者无需强记,读时便知其言,也知其所言,读后更可化为己言。
首篇的《卖桔者言》,内容正是张的强项,人家是价格理论专家嘛!关于价格歧视,我的理解就是以不同的价钱卖给不同的买家,为什么如此,除了信息的不完全,买家的边际收益也是影响因素。
买家的收益,除了富人和穷人关于金钱买来的东西的不同价值观外,还有买家的心理收益。
例如同一阶层的两人在对同一商品分别砍价¥1和¥1.5,他们所得除了物质还有心理的愉悦――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买到的是比别人便宜的,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信息的阻断,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利益驱动会把自己的“低价”透露出去。
谈到信息,自己的实证经历让我得到了“买家的信息更完整交易更容易达成”的论调,这在后面会谈及。
接下来的章节,张很大部分花在了关于产权这一炙手可热的话题上。
养蚝、养鱼、建灯塔…无不向我们说明这样的事实:在产权明确界定,而且可以自由交换的条件下,如果产权交换的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则产权的初始分配对资源的最优配置没有影响。
卖柑者言读后感

卖柑者言读后感•相关推荐卖柑者言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卖柑者言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卖柑者言读后感1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中国也有俗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确实,书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带给我们很多精神财富,我非常喜爱读书,古文《卖柑者言》就是我的最爱之一。
《卖柑者言》是明朝开国功臣刘基写的一则寓言。
寓言大意是这样的:有个杭州人很会贮藏柑桔,有一天,刘基在街上闲逛,看见许多人争相购买桔子,他很好奇,便挤进人群中,发现这些桔子颜色光鲜,很诱人,于是买了一大堆,可是当他剥开却大吃一惊,里面竟然像一团破棉絮,根本无法食用。
刘基很气愤,立即跑回去找那卖桔子的人去“维权”,哪知那小贩面对刘基的质问,丝毫没有慌张,他把“理由”娓娓道来:“这些桔子确实表里不一,可是路上衣着华丽的人哪个不是仪表堂堂,内心险恶,先生不管他们,却偏偏来挑剔我的桔子,这太不公平了!”刘基被其一通抢白,顿感语塞,无言而去。
看到这儿我忍俊不禁,这小贩巧舌如簧,歪理十八条,竟然把大文学家、政治家刘伯温驳得无话可说。
但是当我回头想想卖柑者的“歪理”,其中倒有一番深意,引人沉思,他语言风趣,实则讽刺着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这种人自古有之,直至廿一世纪的今天,在我们身边也有不乏其人。
比如大家都在关心的房价问题,就是因为这样的开发商勾结不良官员,只顾自己和小团体的利益,不管百姓的承受能力一味哄抬价格,招致广大群众怨声载道。
爸爸妈妈也经常絮絮叨叨地谈论此话题。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新闻中报导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已经下定决心,连出重拳,平抑房价,并严惩类似于人称“许三多”的原杭州市副市长许迈永等贪腐官员,将这些混在“金玉”中的“败絮”清出干部队伍。
卖柑者所言极是,如果这样的人越来越多,那社会不就只剩下虚伪和丑恶了吗?“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那将会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呀!《卖柑者言》虽然才短短几百字,却揭示了如此深奥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以此为鉴,我们不应该仅仅追求外表的光彩照人,更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卖桔者言读后感

《卖桔者言》读后感我很喜欢经济学,虽然我不是很懂大部分的理论该怎么应用到实际,但是就是很喜欢,就像自己喜欢金融一样。
正因为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所以对理论的认识也只是浮在表面上。
读了张五常先生的《卖桔者言》让我感触很深,我才渐渐明白该怎么去学习理论,该怎么去质疑,该怎么去研究。
在该偏文章中,张五常先生着重探讨了市场和价格定价理论。
在经典经济学中,如果采取价格歧视定价,那么消费者剩余将被极大的榨取,生产者获取的剩余也会增加。
价格歧视定价有前提条件:市场分割和消费者需求价格弹性不同。
张先生通过自身年夜时在香港市场上卖桔,来切身体会价格歧视的做法、条件和效果。
而根据实际卖桔的情况,在开始时要价都很高,且针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有意将价格提高,给消费者来侃价,这时价格的高低主要受双方侃价能力的影响。
到11点天下雨后,要价也因此降低,当然成交价格也随之改变。
午夜之后,因为买方侃价能力强,所以成交价格价格也很低。
同一天晚上,价格却可以千差万别,但是这种价格歧视的实现却与经济学教材上写的不太一致,主要表现为市场或者顾客分开:一般认为同时同地将顾客分开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家fede讯息费用相当高,且这讯息买者比买者知得多,只要买者相信自己议定的价格够便宜,他便不会去浪费时间查询,而且很多时候也无处查询,因为买者也不太会公布自己的买价。
另一方面,顾客的需求弹性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张先生觉得信息少的人付价较高,信息多的人付价较低,而信息多寡和消费者需求价格弹性没有太大的关系。
因此,他认为价格歧视的理论还是存在着很大问题。
其实,我觉得张先生讲的也不完全对。
他在一天卖桔,但是多个顾客到来的时间是不同的,他卖给多个顾客的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一个卖的(如果同一时间的一般也会只按一个价格来卖),其实通过时间的不同还是将顾客市场区分开了。
这样几乎可以达到第三种价格歧视的状态。
而对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的问题,我觉得这只会影响到双方的侃价能力,在卖桔的价格决定过程中占据了较重要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桔者言读后感_1000 字
在上制度经济学课时,老师推荐了《卖桔者言》这本书,此书由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所著。
由于本书的主题是产权,原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经济学理论著作,读完才知道,完全不似我们所学的西方经济学那样大段的理论,多幅的图表,这是本短论式的经济学小品文。
所讲的理论都通过现实案例来分析,让即使是没有理论只是基础的人也会产生兴趣,也可以看得懂。
这本书涉及面是极广的,介绍了很多经济学理论,如价格理论,产权制度,期货市场,交易费用等,还谈了一些对法律方面的看法和研究。
在作者看来,经济研究是与法律分不开的,两者合并是必然的,经济学研究如果忽略了法律这一约束条件,往往不能解释人类的行为。
作者对法律的重视比一般经济学者大,也是颇有成果的。
有一篇文章曾被美国一本法律刊物选为当年最佳法律论文之一,好笑的是,恭贺信是寄到教授所在大学的法律系。
同时作者还在书中写了他对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的心得和建议,希望能对学生有所帮助,以使“知识”投资事半功倍。
这本书用通俗的语言讲授了高深的真理。
张教授利用了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或现实生活中他所经历的事件,向读者一一解释了各种科学理论。
他一会儿带我们去香港夜市卖桔子,实践检验真理(价格歧视理论),一会儿讲了他养鱼的经历及启发(私产保障),一会儿又细细描述了灯塔收费难这一经济学发展史上赫赫有名的例子。
能对这些生动案例如此信手拈来,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恐怕是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务实的实证精神。
我对本书的核心——产权理论没有什么兴趣,倒是书中两个细节让我感触颇深。
一个是为了验证价格分歧理论是否正确,教授曾两次在香港年宵市场上亲自卖桔,这种实证精神在西方倒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很多经济学家,同时又是商业和理财能收,用所学的经济常识分析市场需求和动向,又可用实际经济活动来分析理论甚至得出新的学说,真正是发财研究两不误。
而在历来崇尚君子动口不动手传统,教授高居象牙塔
的中国,这种精神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他树立了一种新的学者形象:真诚地实践自己的学说和信念。
第二个是从“乐观”角度分析了自私对社会的贡献。
这一观点初看觉得有悖我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作者又改用了一个较学术性的字眼来代替,叫个人利益极大化。
他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说爱迪生是一个很伟大但很自私的人,对工人苛刻,对认为无利可图的发明一概不理,对认为有商业价值的就大量投资。
如果觉得有人可能偷用他的发明,就立刻诉之以法,有人估计,爱迪生所花的律师费超过他发明专利所得。
所以作者认为人以自利为出发点所能对社会的贡献,要比意图要改善社会的贡献大。
交易、社会分工其实都是人们为实现个人利益极大化而产生的。
他从一个很独特的角度看问题,看得很深,也很创新。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这确实是一本好书,从中不仅可以学到理论,也学到了看问题的方法。
不过由于文中内容广泛,不能一一道来。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图书馆借来慢慢看。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