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类型与功能变迁

合集下载

藏地纪录片类型的流变与趋向

藏地纪录片类型的流变与趋向

藏地纪录片类型的流变与趋向藏地纪录片是一种以藏地为题材的纪录片类型,通过记录和展现藏地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文化传承等方面,向观众传达关于藏地的信息和感受。

藏地纪录片的类型和风格在不同的时代有着明显的变化和趋向,本文将从2000年至今的藏地纪录片类型的流变与趋向进行探讨。

2000年以前,由于技术限制和影视产业的相对不发达,藏地纪录片的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以纪实性为主。

这类纪录片以展现和记录藏地山水风景和生活场景为主导,通常采用传统的纪录片拍摄手法,以自然音效和解说词为辅助,呈现出一种较为客观的视角。

经典的藏地纪录片《鸟巢》(1993年)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纪录片拍摄的技术改进,藏地纪录片呈现出多样化的类型。

首先是科学探索类纪录片,这类片子通常由专业的科学考察队伍进行拍摄,以呈现藏地的自然生态和动植物资源为主要内容。

片子以环保和生态建设为宗旨,展现了珍贵的高原生态资源,如《神秘的藏红花》(2007年)。

其次是文化人文类纪录片,这类片子注重展现藏地的文化传统、民族风情和历史变迁等方面。

片中通常揭示藏民的信仰与生活方式,透过给藏地普通人、文化遗产保护者、民族音乐家等的访谈,呈现出一个更加丰富的藏地形象。

《萨迦人》(2018年)是一部极富人文关怀的纪录片,它以萨迦僧人的生活为切入点,穿插了萨迦族民歌、传统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

再者是社会问题类纪录片,这类片子关注当今社会中涉及到的各类社会问题,如贫困、教育、医疗等。

这类片子旨在呼吁社会对于藏地及其人民的关注,揭示社会现实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

《孤独的王子》(2012年)将镜头对准了藏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了一个令人思考的社会问题。

最后是探险冒险类纪录片,这类片子注重展现藏地的极限运动、野外探险等方面。

片中的探险者或运动员完成各类极限运动项目,以此来探索藏地的无尽魅力。

这类纪录片通常采用高科技的拍摄方式,如无人机、运动摄像机等,呈现出一种惊险刺激的画面效果。

人类学纪录片类型及功能演化

人类学纪录片类型及功能演化
人类学纪录类型及功能演化
沈芮妃
( 作 者单位 :成都 理工大学 )

要 :人 类学纪录 片在 中国发展 的时 间不短 ,无论 是 内容还是表现 手法都十分 出色。尤其是在记 录文化 与历史方 面,让 中
华上 下五千年 的文化以一个 完整 的姿 态展 露在全世界 眼前。然 而,随着社会 文化的发展和 变迁 ,新的科 学技术和数 字化 多媒体 冲 击着 1 日的人类 学影像 作品 的创作和研 究。 中国的人类 学纪录片 的内容和 主题 的深化、表现 手法都 逐渐更新 。与传统人 类 学纪 录片
相 比 。他 的类型、功能与形 态在不断拓展 、演 变、更新换代 ,同时也承载 了更 多的责任与期望 。
关键词 :人类 学纪录片;文化演 变;后现代人 类学
人类学纪 录片作为纪录片中的一种特 人类学纪录片。 殊类型 ,用于人类学研 究与教学需要 ,也 3 两 者 区 别
表现人类世界 的真善美。 因此可以这样说 , 3 . 1 表现对象
迪 的视 角 出发 ,和爱斯 基摩 人 纳努 克一
家 一起 生 活 ,用摄 影机 再 现 了猎 杀 北极 熊、 生食海豹 等原始 的生活场景 。 事 实上 ,
它是科学成果与艺术形式 的完美结合。 不 管是 西方还 是 国 内的人类 学 纪录 单 从 自己的视角 观察 拍摄 ,并不 能做 到 随着 现代 数 字技 术 的成熟 ,人类 社 片导演 ,总 是习 惯于偏 重记 录那 些 远离 百分之百客 观还原事 实。 会 的急 剧变 迁。人 类学 纪 录片 的类 型和 现 代文 明, 比如 《 藏北 人 家 》 《 北方 的 而在传统人 类学纪 录片的基础之 上 , 表现 形态 的演变 也变 得理 所 当然 ,笔 者 纳努克 》 《 最 后 的山神 》等 优秀 的人 类 去 粗取 精 ,达 到 了表 现手 法上 的 和谐 。 认 为 ,了解这 些演 变对 于今 后 的人类 学 学 纪 录片 ,都 体 现 了传 统人 类学 纪 录片 具 体表 现形 式就 是将本 位视 角 与他 位视 纪录片定位及研究有一定启示作用 。 的特征 。 角 结合 起来 。在 《 兰 屿观 点 》中 ,观 光 1 人类学纪录片概念 自人类 诞 生 之 日起 ,传 播也 就 随着 客 来到 兰屿 ,带着 或文 明或 野蛮 的有 色 般 而 言 。纪 录 片是影 视 艺术 ( 影 产 生。而 记 录则成 为人 类文 化进 程 中不 眼镜来 看待 雅美人 ,在 看与 被看 的权 力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根据风格、类型、功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 —1977年)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

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

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

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出现浓重的灌输味。

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 —1992 年)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

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

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

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

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

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

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 —1998年)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

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

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

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在1950年代,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政府开始重视纪录片的宣传功能。

从1950年代到1960年代末,中国纪录片主要以宣传政治理念和社会进步为主题,强调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实践。

这一时期的中国纪录片以《沂蒙山》和《船山血泪史》等作品为代表,通过各种镜头手法和叙事方式,强调工农兵的英雄形象,宣扬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然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开放的到来,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1980年代初,中国纪录片逐渐从“光宗耀祖”向“拿得出手”转变,开始注重片子的艺术性和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一时期,徐克的《火种》、黄建新的《壮乡》等作品尝试挖掘中国历史的文化和社会问题,以及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990年代开始,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多样和开放的发展阶段。

纪录片制作的主题和风格变得更加多元化,反映了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例如,赵晓亮的《芙蓉镇》和傅晨光的《金宝岛》等作品试图通过个人叙事和情感引导观众思考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21世纪初,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新的创新时期。

新一代纪录片导演开始采用新的影像和叙事手法,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创作和传播。

例如,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和贾樟柯的《咱们还未成年》等作品,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个人表达和艺术特色。

总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简单记录到宣传宣传,再到独立思考和多样化的阶段。

中国纪录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反映了社会和政治变革的特点,并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风格表现出中国社会和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年轻一代导演的崛起,中国纪录片将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纪录片的概念、功能及其历史发展

纪录片的概念、功能及其历史发展

纪录片的概念、功能及其历史发展纪录片的概念、功能及其历史发展2012-05-12 | 分类:默认分类 |举报 |字号订阅(一)纪录片的概念关于纪录片(Documentary)的内涵与外延,国内外学界对之有着不同的阐释。

颇具权威性的法国《电影辞典》给纪录片这样定义:纪录片是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

这种定义简单直观,但是似乎只是把纪录片当作文献资料,纪录片的形象显得单薄。

后来有学者给出了新的定义:纪录片,电影的四大类型之一,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不经过虚构,从现实生活本身形象中选取典型,提炼主题,真实反映生活。

纪录片是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像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

以上两种定义也有其局限性:都强调从现实本身获取资料,或者把素材局限于音像资料,没能够囊括其他形式的资料。

很快有学者突破了前人的局限,给出了相对宽泛的定义:电视纪录片的核心含义是要求以真实地记录人类的生活,以现实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结构,它虽也可以有艺术手法,但语言本体必须保证素材的真实性和编辑的生活自身的逻辑性。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这个表述通过“引发人们思考”表达了纪录片与观众之间存在的互动性,使得纪录片的内涵更加丰富。

对纪录片最新近的定义是:纪录片是以影像媒介的纪实方式,在多视野的文化价值坐标中寻求立足点,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进行观察和描述,以实现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探寻和关怀的文体形式。

这一定义首先表述了纪录片的最基本的要素——“影像媒介”和“纪实方式”,也体现了“视听形象纪实性”,以区别于故事片。

其次,这里的纪录片不是单一的视角,而是立足于多视野的文化坐标系,关注的是不同阶层的群体。

其三,它描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人的境遇,体现的是人类对自身命运的关注。

电视纪录片概述和发展共32页文档

电视纪录片概述和发展共32页文档

1958-1966
五、我国纪录片的发展
初始形态
电视新闻片 新闻专题片
20世纪50年代,新闻属性
特点:以“报道”方式记录当时的重大事件;每个月 “两长八短”。“两长”指电视片或电视纪录片。
代表作:《珠江三角洲》、《长江行》、《欢乐的 新疆》、《芦笛岩》、《战斗中的越南》、《英雄 的越南南方人民》、《收租院以及专为国际交换每 年一次的“贺年片”等。
较多地运用象征、隐喻、联 想、对比、渲染等艺术手法 允许在一定程度上的扮演、 补拍、追述和摆拍。
多属新闻范畴,纪实手法较 单一,主要以新闻镜头纪录 社会生活。
一、纪录片的界定
——运用现在进行时的新闻镜头,真实地纪录社 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 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排斥 虚构和摆拍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
纪录片栏目化、系列化、长篇化 内容涉及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民族、历史文 化等,体裁出现了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 告式、报告文学等。
五、我国纪录片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
❖ 特点
要揭示和展现深沉的历史文化意蕴
讲究表现的形式
声像材料的美 框架结构的美
整体合一的美
构成独立完整的作品
(三)从风格分
纪实性 写意性
1、纪实型
❖ 定义
用自然、朴实的方法,真实地报道、反映社会生活 和人文现象的电视专题节目。
❖ 特点 注重采用采访拍摄方法,保持被摄对象形声一体化的
表形结构,记录具有原生形态的生活内容,通过对生 活情状、文化现象或历史事实的记录,来揭示生活本 身具有的内涵和意蕴。
❖ 特点 科学性 逻辑性 论辩性
3、散文型
❖ 定义

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动荡而充满变革的时期,中国纪录片在这一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记录并见证了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纪录片的起源和发展、纪录片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以及纪录片对于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等方面展开探讨。

20世纪初,纪录片这一艺术形式刚刚兴起。

最早的中国纪录片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当时正值中国社会面临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界的先驱者开始运用电影这一新的媒介形式,以纪录片的方式呈现社会现象和个体的生活状态。

这些早期的纪录片作品往往较为简单直接,内容主要关注农村和城市中工人、农民以及妇女等劳动人民的生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一面。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演变,纪录片的发展也逐渐深入。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对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期间,许多纪录片拍摄呈现了抗日英雄的事迹以及人民对于抗战的支持和参与。

而解放战争时期,纪录片则着重展现了解放军的战斗场景和解放区的社会现象,成为宣传和动员人民的有力工具。

新中国的成立后,纪录片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从“新中国的建设”到“文化大革命”再到“改革开放”,纪录片始终贯穿其中。

它通过呈现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展示了中国社会在历史变革中不同时期的风貌与面貌,记录了那些激动人心的瞬间。

纪录片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首先,纪录片可以促进社会的认知与理解。

通过真实生动的影像和事件,社会公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当时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象,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纪录片可以为人们提供回顾历史的窗口。

通过观看纪录片,人们可以回顾过去的岁月,对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和反思,这对于塑造个体的身份认同和国家的历史记忆非常重要。

此外,纪录片还可以培养社会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激发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主要经验教训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主要经验教训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主要经验教训(一)起步期(1958—1978)
1、以电视为载体的纪录电影。

《到农村去》、《英雄的信阳人民》
2、以暄传报道为己任的新闻式纪录片。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3、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客观记录《深山养路工》
4、以部分领导、学者为对象的小众传播
(二)发展期(1978—1990)
1、以山水风光为代表的广阔题材。

《话说长江》
2、以系列片为标志的丰富品类
3、以《地方台50分钟》为代表的众多专栏
4、主题先行风格占据主导地位
(三)繁荣期(1991—1996)
1、纪绿片与专题片分野日益明显
2、注重再现原生态的纪实风格。

《望长城》
3、以《生活空间》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纪录片
4、以获奖纪录片为代表的精英文化纪绿片。

《藏北人家》、《沙与海》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脉络和特征是反映时代特点和历史背景的,中国纪录片经历三个根本性转变。

第一阶段,在技术和观念的共同作用下,完成语言的纪实化,确立了真实的纪录片生命”的命题。

第二阶段,人成为中心,这是纪录片的国际化取向。

第三阶段,开始关注社会并步入市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式根据某种独特视角或观点 实现对世界某些面貌的摄影记录, 并通过某种方式再现历史世界…… 独特的“噪音”让我们能了解中国 独特视点或观察世界的途径
• 国外纪录片类型的划分 • 1解说式纪录片
• 大量使用权威式旁白的方式,直接对观众陈述 对某人、事、物的见解,表达明确的价值判断。 (格里尔逊,二战后失去影响力)
• 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
政治化时期 (1958-1977)
人文化时期 (1978-1992)
宣传国家政治和阶级斗 争
唤起民族激情;体察记 录平民生存状态
平民化纪录片时期 (1993-1998)
关注记录社会主流现实 生活
社会化纪录片时期 (1999-2004)
关注记录社会主流现实 生活。
• 纪录片娱乐属性回归趋势
纪录片的类型与功能变迁
关于“类型”
• “类型”这一词汇本是指称文学样式和种类的语法词 汇。这一概念产生后,类型的观念便被戏剧大师莎士 比亚广泛的运用到自己的剧本创作中,电影诞生后, 类型的观念又一次被借鉴到电影领域,如早期的格里 菲斯的剧情片,弗拉哈迪的纪录片等等,都属于电影 早期所形成的类型。工业革命后,随着美国在经济, 政治,文化上的崛起,美国的好莱坞已经逐渐成为全 球电影制作的中心,并慢慢建立起其颇具特色的电影 创作机制,直至今日其在主流电影创作中的地位都没 有动摇。在当时,好莱坞制片厂体制下的电影类型得 到扩展、完善、定型和推广,渐渐的形成了代表美国 电影主流的“类型电影”。
• 2创意型节目
• 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渗透创作者浓重的主体 意识,具有较强的创作意识的电视纪实节目。 反映生活的同时,有更强造型表意追求和创作 者的主观情感。 《最后的山神》
• 时事报导片 • 历史纪录片 • 传记纪录片 • 人文地理片 • 舞台纪录片 • 专题系列纪录片
• 动画纪录片
•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 有相册
• 大多数观众看电视是为了休闲和娱乐, 而不是为了接受严肃的教育
• 纪录片是一种文化商品,它的运作要符 合市场规律
• 不论模式与形式如何变化,纪录片存在 的最根本意义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和记录
• 审美功能也是纪录片作为电影类型的一 种与生俱来的
• 2观察式纪录片
• 强调摄影机的透明性和拍摄者隐匿如“墙上苍 蝇”的观察式
• 3反省式纪录片 • 强调疏离效果与拍摄者的自我暴露的自省式
• 我国关于纪录片类型的划分
• 1纪实型专题节目
• 真实的报道、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文现象的电视 专题节目,以记录客体对象原生形态为主要特 征的记实风格作品。 《望长城》
• 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纪录片从意识 形态领域退回到社会文化领域,文化成 为最重要的观察和记录角度
• “让主体说话” 让主题自己说话
• 新纪录片电影模式
• 20世纪9பைடு நூலகம்年代流行于欧美国家
• 创作者完成了一个中立报道者向一个主 动制造意义和进行电影化表述的参与者 的角色转变
• 纪录片“可以而且应该采用取一切虚构 手段与策略以揭示真实” 情景再现

——帕特里希科
• 刘元铁《嬗变与回归——纪录片的形态 变化及走向》(声屏世界2008 1)
• 格里尔逊模式
• 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纪录片运动
• 纪录片涉及社会、政治和宣传,不以个 性的艺术创作为目的,而以社会教育为 出发点
• “上帝之声” 画面加解说
• 真实电影 •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