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牧航: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

合集下载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摘要】本文基于SOLO分类理论,探讨了高考历史试题的评价方法。

首先概述了SOLO分类理论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了历史试题评价的指标。

接着探讨了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试题评价方法,并通过实证研究案例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试题评价方法能更准确地评价考生的历史能力水平。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结果,并探讨了研究的意义和未来展望。

本研究对于提高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试题评价指标、试题评价方法、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结果、讨论、研究结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历史学科在高考试题评价中一直面临着难题,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对于学生的深层思维和能力发展并没有很好地体现。

如何设计有效的历史试题评价方法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方法,为提升历史学科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通过对历史试题评价指标、方法和案例的分析和探讨,有望在历史教育领域引领一场方法论的革新,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对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试题评价指标和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本研究对于推动学科交叉研究和教学改革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通过结合分类理论和历史学科内容,不仅可以促进历史试题的科学评价,还可以为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价提供借鉴和启示,有助于推动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方法,从而提高历史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摘要:本研究通过应用SOLO分类理论,对高考历史试题进行评价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利用SOLO分类理论提高历史试题的评价质量,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

本研究从试题设计、命题理念、评价依据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和建议。

研究结果显示,SOLO分类理论能够提供有益的指导,对历史试题的评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引言SOLO分类理论是一种对学习任务进行认知发展级别划分的理论模型,可以帮助教师和评价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并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在历史试题评价中,应用SOLO分类理论可以帮助评价者更好地把握历史学科的评价要求,提高评价质量,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水平的整体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应用SOLO分类理论进行高考历史试题的评价研究,以提高试题的评价质量和引导学生历史学习的发展。

2. 文献综述2.1 SOLO分类理论SOLO分类理论是由新西兰教育家约翰·比格斯(John Biggs)与凯文·科尔(Kevin Collis)于1982年提出的,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的层次划分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是分层次的,通过对任务的完成可以判断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

SOLO分类理论将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未结构化、结构化、多重结构化、关联和抽象五个层次。

这五个层次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能力水平密切相关,能够帮助教师和评价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从而指导教学和评价。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高考历史试题为分析对象,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和试题样本,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研究,总结国内外应用SOLO分类理论对历史试题评价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改进策略和建议。

4. 研究结果与分析4.1 高考历史试题的评价现状分析当前,高考历史试题的评价存在着一些问题。

历史科高考命题的理论与实践

历史科高考命题的理论与实践

5. “基于历史对比的写作题”评析 基于历史对比的写作题” 基于历史对比的写作题 在下列20世纪的战争中 世纪的战争中, 例1:在下列 世纪的战争中,选择其中 的两次战争,对比它们爆发的原因。 的两次战争,对比它们爆发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俄战争 朝鲜战争 世纪的帝国中, 例2:在下列19世纪的帝国中,选择其中 在下列 世纪的帝国中 的两个对比它们是怎样衰落的。 的两个对比它们是怎样衰落的。 俄国 清帝国 奥斯曼帝国 奥匈帝国 西班牙帝国
课例: 课例: 解决在大事文献中产生的争议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学习者能够 (1)辨别在历 史文献中的偏见, 史文献中的偏见,并(2)说明辨别他们 所读的材料中的偏见的重要性。 所读的材料中的偏见的重要性。 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为了帮助学生意识到这种偏 见以及对于某一事件的不同观点, 见以及对于某一事件的不同观点,一个 有效的方法是: 有效的方法是:给他们提供一些对于同 一事件具有两种以上争议观点的材料, 一事件具有两种以上争议观点的材料, 并让他们辨别与解释其中的矛盾所在。 并让他们辨别与解释其中的矛盾所在。
primary是基本的本来的意思trait是特征特点特性的意思analysis指的是分析解析因此pta量表法又可以称为基本要素特征分析法它是一种用来评价学生任何一种表现或者若干综合表现如英语口语语文作文历史论文试验操作研究报告等的评分方法
历史科高考命题的理 论与实践
(下)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黄牧航 huangmuhang@
例2:声称“人类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 声称“ 的历史” 的历史”的人是 A.毛泽东 . B.马基雅维利 . C. 黎塞留 D.马克思(√) .马克思( ) E.列宁 .
③难度适中,没有偏题怪题 难度适中, 例3:在唐代的中国,下列哪两种宗 在唐代的中国, 在唐代的中国 教在争夺对社会的影响力? 教在争夺对社会的影响力? A.佛教和神道教(日本) .佛教和神道教(日本) B.神道教(日本)和印度教 .神道教(日本) C.儒教和印度教 . D.佛教和儒教(√) .佛教和儒教( ) E.佛教和印度教 .

黄牧航教授历史答题技巧

黄牧航教授历史答题技巧

历史命题思路研究

学生答题方法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黄牧航
一 全国和广东历史科高考命题的基本特 点
1. “新材料,新情境”成为基本思路 (历史素材的来源更广泛:田野调查、日记、家谱、
报纸、统计数据、杂志封面等,图文并茂)
2. 学科式的主题命题是主观题命题的主要思路 (“贯通古今,联系中外”)
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 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 够适应新型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 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天了 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样布 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 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 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英国 美国 中国 印度
1750年 1830年 1860年 1900年
1.9
9.5
19.9 18.5
----
2.4
7.2
23.6
32.8 29.8 19.7 6.2
24.5 17.6 8.6
0.7
你能从材料二中提取到那些信息?
• 答案一:分别描述各国产品份额的变化情况
• 英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中的份额不断上升,中国的份额 不断下降
1. 叙述类的题目尽可能完整
(列举的史实要多且准确)
例:(广东2011年第38题) 问: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
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6 分)
答:摆脱神学束缚,(2分)关注现实,(2分) 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2分)

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历史试题的设计与评分

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历史试题的设计与评分

学生需要具备自我监控和自我调 节的能力,能够反思自己的学习 过程和策略。
理论应用价值
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教 学活动和任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促进学生的学习反思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发现自己的不 足之处,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策略。
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 性Leabharlann 理论局限缺乏统一标准
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人对同一 试题的评分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主观性强
该理论依赖于教师的判断和经验,主观性强,可能影响评分的客观 性和准确性。
难以量化评估
SOLO分类评价理论侧重于对学习者思维层次的评估,难以进行量 化评估,难以对大规模考试进行有效评估。
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 象,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水平,设计不同 层次的问题和任务,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 展。
历史教师还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 方法,积极探索SOLO分类评价理论 等新的评价方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 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评分结果的解释与反馈
评分结果解释
向学生解释评分标准和评分结果,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答题情况,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 和改进方向。
反馈与指导
根据评分结果,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答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04
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 用
基于SOLO分类的历史教学目标设计
总结词
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历史试题的 设计与评分
• SOLO分类评价理论简介 • 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历史试题设计中的应用 • 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历史试题评分中的应用 • 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局限与展望 • 结论

最后完成版 架起课堂与高考的桥梁(马国春)

最后完成版 架起课堂与高考的桥梁(马国春)

请回答:(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 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9分)
答案5: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 同义反复。(0分)
答案4: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1-2分) (历史学家会因时代、史观的变化对历史认识进行修正)
当代欧美福 利国家措施
(80年代—至今)
第二阶段:整合这些表现的内涵,认识演变过程中的阶段特征;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 如①用材料的形式描述大萧条的后果,认识罗斯福福利措施的历史背景。②以图表 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 形式归纳概述罗斯福福利措施的主要内容。③获取信息并进行完整、准确的解读; 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 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 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 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背景: 经济危机;贫困失业。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 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 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5分) 罗斯福新政
(2012年江苏高考卷22题 )22.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 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 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 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 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 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 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 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 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 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 革命。……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 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 材料三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 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考历史试题是评价学生历史学科学习成果的重要工具,对试题的设计与评价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

传统的试题评价方法往往局限于对学生答案的表层描述,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评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需要采用更科学的评价方法。

SOLO分类理论(Structure of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提供了一种系统的认知发展模型,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划分为五个层次:未结构化、单层次、多层次、关联层次和扩展层次。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更精确地评价,不仅可以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可以评价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学习能力。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

对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方法,对高考历史试题进行评价研究,探讨其对学生学习提升的影响。

具体目标包括:一是分析SOLO分类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探讨其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二是研究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方法,探讨其对学生历史学科认知和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三是通过实证研究案例对该方法的效果进行验证和分析,提出适合的评价标准;四是总结研究结果,探讨其对于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启示,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达成,旨在促进历史教学评价方法的创新,提高学生历史学科学习效果,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 正文2.1 SOLO分类理论概述SOLO分类理论是一种用于评价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认知层次分类模型,由约翰·比格斯和凯文·科林斯提出。

SOLO代表Structure of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即“观察到的学习结果的结构”。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一、SOLO分类理论简介SOLO分类理论,即“结构性目标与学习成果理论”(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是由新西兰学者比尔·米勒(B. S. Bloom)于1982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是一个从表外到表内、从简单到复杂的逐渐转变的过程,学习者从以外在标准为主到以内在标准为主的认知发展。

SOLO分类理论将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分为五个层次:未结构化知识、多结构化知识、关联知识、序列知识和扩展抽象知识。

每一个层次的学习成果都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这使得SOLO分类理论成为一种较为全面的评价工具。

1. 利用SOLO分类理论进行试题设计SOLO分类理论强调从表层认知到深层认知的转变过程,这为高考历史试题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试题设计中,可以利用SOLO分类理论将试题区分为不同的认知层次,使得试题更加全面和多样化。

对于历史事件、人物或思想的了解、理解和应用等认知层次可以设计相应的试题,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层次得到更好的呈现和评价。

2.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在试题评价中,不仅要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扩展抽象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历史的思考者和创造者。

3. 提高试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还可以提高试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通过将试题分为不同的认知层次,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并且可以避免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偏颇评价。

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

三、问题与挑战尽管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研究有着诸多优势,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牧航: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展开,如何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

如果教学理念是全新的,而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还是老一套,那么改革的最终成效就会大打折扣。

对于评价的理念,专家们已经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如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评价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等等。

但是对于评价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闭卷测验的方法,还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白。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们在闭卷测验的方法上已经取得了质的突破,由单纯的考查记忆力发展到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

但随着教学的进步,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又面临着两个困境:第一,传统的历史试题对高级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不足。

历史的高级思维能力主要是指理论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这些几乎是传统题目的考查真空。

第二,在传统的评卷手段下,对高级思维能力的评价往往是流于形式。

在高考的历史题目的命制中,我们也尝试过设计开放性的题目,这些题目都包含着高级思维能力的因素,但在实际的评卷操作中,我们还是依据“采分点”来打分,这就达不到考查的目标,失去了考查的初衷。

闭卷考试到底能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对此,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本文拟介绍一种以测量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评价方法——SOLO分类评价法,并同时介绍笔者把这种方法与我国历史教学的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成果,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师生的兴趣,更希望能够给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生学业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基本观点SOLO分类评价理论是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比格斯(J.B.Biggs)首创的一种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

这种理论不仅有完整的体系,而且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比格斯和他的同事在澳大利亚和香港做过大量的实验,使该理论与历史、地理、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评价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皮亚杰的发展阶段学说。

皮亚杰是影响巨大的儿童心理发展学家,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从低到高依次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

上世纪70年代,比格斯的同事把皮亚杰的分类细化为五个阶段:1.前运演阶段(4—6岁);2.初级具体运演阶段(7—9岁);3.中级具体运演阶段(10—12岁);4.具体概括运演阶段(13—15岁);5.形式运演阶段(16岁以后),并着手把这一理论与具体学科的学习评价结合起来研究。

然而,实践证明,皮亚杰的理论仅仅是一个天才的假设,真正的儿童心理要比这一理论复杂得多。

比格斯的同事在实践中遇到了两个困惑:第一,儿童的心理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表现。

例如,在地理学科中,他可能处于具体概括运演阶段,而在数学学科中却仍然停留在中级具体运演阶段。

第二,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反复性。

例如,一名儿童的数学水平已经到达形式运演阶段,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倒退到中级具体运演阶段。

面对这两大困惑,比格斯形成了他的思想理论:第一,一个人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与这个人总体的认知结构是没有直接关联的。

一个人的总体认知结构是一个纯理论性的概念,是不可检测的,比格斯称之为“设定的认知结构(Hypothetical Cognitive Structure)”,英文的缩写为HCS。

而一个人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却是可以检测的,比格斯称之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英文缩写为SOLO。

因此,我们很难根据皮亚杰的分类法给学生贴标签,认定他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但我们却可以判断学生在回答某一具体问题时的思维结构处于哪一层次。

这种分析学生解决一个问题时所达到的思维高度的评价方法就称为SOLO分类评价法。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理解比格斯的这一思想是比较容易的,因为这与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很类似。

要评价某一历史人物所做的某一件事不难,但要全面评价该人物的一生就很难,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历史人物盖棺千年后仍无定论的原因。

第二,根据SOLO分类评价法,比格斯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具体含义如下:1.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

2.单点结构层次(unistructural):学生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答案上去。

3.多点结构层次(multistructural):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

4.关联结构层次(relational):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

5.抽象拓展层次(extended abstract):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从上述分类法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比格斯提出的思维分类结构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类型,具体说来就是从点、线、面、立体、系统的发展过程,思维结构越复杂,思维能力的层次也就越高。

其次,SOLO分类的焦点集中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质”,而不是回答问题的“量”。

虽然没有量的支撑,质是无从体现的,但针对“质”的评价与针对“量”的评价的确大有区别。

例如,传统高考历史题目中的主观题评卷,我们就习惯于把答案细分为若干个采分点来打分,这基本上就是一种针对“量”的评价方法。

SOLO评价不在乎学生答对了多少个与标准答案相近的字眼,更不在乎学生写出了多少字,只是力求从学生的回答中分析出他能够达到哪一思维层次。

第三,人的认识不仅在总体上有阶段性的特点,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仅从总体上看是这样,从某个具体的知识点的学习上看也是这样。

从SOLO五个层次分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前三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后两个层次是理论思维的飞跃。

而要实现思维能力的突破,又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积累。

这一思想对我们历史教学的启发是相当大的。

近些年来我们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似乎演变成为一种口号式的文字游戏,人人在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等,却很少有人能够结合具体的历史问题来进行扎扎实实的研究。

比格斯给我们的启示是,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不可能离开具体的问题情境,我们有必要对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所涉及的问题一个个地进行分析,研究它到底包含哪些思维内容,体现了哪些思维层次,只有这样,历史思维的研究才能够更进一步,历史思维的培养才不会变成遥不可及的事物。

由此可见,比格斯的SOLO分类法与皮亚杰的阶段学说有很大的差异,SOLO分类法依据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皮亚杰的阶段学说依据的是学生的年龄段。

而SOLO评价法与传统的评价法的区别也是巨大的,它力求能够准确评价学生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

SOLO分类法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无论是文科的问题还是理科的问题,实践证明都基本上可以根据该方法进行思维层次划分。

其次,它有利于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预先确定学生学习某一问题要达到哪一思维层次,并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第三,它有利于教师检测教学效果,它可以较清楚地显示学生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认识水平。

第四,它为检测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

二、如何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分析历史问题过去十多年,我们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力的分类上,影响最大的就是考试中心颁布的十项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如阅读能力、归纳能力、比较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不失为研究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只有利于确立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却无法确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层次,因此在评价上就难以拉开学生的差距。

从历年的高考试题评价报告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一点——报告只点明了本套试题涉及到了哪些能力项目,却无法指明这些能力的层次是怎样划分的。

SOLO分类评价力求解决的就是能力的层次问题,其能力层次的划分基本上适用于所有的能力类型,也适用于所有的主观题题型。

下面就分别以材料题和问答题为例,说明SOLO分类法是如何划分历史题目的能力层次的。

例题1:下列两则材料分别表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注:在古文中,所谓“封建”就是指分封制,所谓“郡邑”就是指郡县制。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

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

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本题为一道材料解析题,学生要解答好这道题,需要具备古文阅读、比较、综合、分析等多种能力,但SOLO分类法不需要分析能力的种类,只分析能力的层次。

根据SOLO 分类法,学生的回答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情况:1.前结构的回答。

这种回答只出现了一个简单的判断,我们不知道学生是根据什么得出这种判断的。

如:答(1):分封制是不对的。

答(2):郡县制要比分封制好得多。

2.单点结构的回答。

这种回答只看到问题的其中一个方面,学生只根据片面的材料就得出绝对的结论。

如:答(1):实行分封制是对的,因为夏、商、周和汉朝实行分封制,国家的寿命都很长。

答(2):实行郡县制是对的,因为秦朝以后大多数朝代都实行郡县制。

3.多点结构的回答。

这种回答能够认识到问题的多个方面,但是未能建立起这些方面之间的联系。

如:答(1):夏、商、周和汉朝实行了分封制,国家较长久,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国家较强大。

答(2):分封制和郡县制一直处于激烈的冲突之中,有些朝代实行了分封制,有些朝代则实行了郡县制。

4.关联结构的回答。

这种回答不但能够联系起多个事件,而且能够在多个事件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

如:答:分封制主要是在秦代之前实行的,而郡县制主要是在秦代之后实行的,汉代以后,某些朝代虽然也在局部地区实行过分封制,但总体上还是以郡县制为主体。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5.抽象拓展结构的回答。

这种回答能够把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认识层次,能够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发展规律。

如:答(1):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异的实质在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