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
宪法集中表现统治阶级建立民主制国家的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根

宪法集中表现统治阶级建立民主制国家的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根本法(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宪法的特征(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1、内容上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2、法律效力最高(不得违背,最高行为准则) 3、宪法制定和修改更加严格2(二)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历史上,内容上“国家权力正确行使,公民权利有效保障”)(三)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全民意志论将宪法的本质归结于宪法体现或反映的全体人民的意志。
(政府是人民签订契约的产物,宪法体现这一契约)这一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宪法只能表现统治阶级意志而非全民宪法分类1、成文宪法具有统一法典形式,法律文件上明确表述为宪法2、与不成文宪法不具有统一法典,散见于多种法律文书、宪法判例和惯例3、刚性宪法与制定修改的机关和程序不同于一般法律 1.制定修改机关不是普通立法机关,而是特别成立的2.制定修改的程序严于一般3.制定修改的程序不同于一般4、柔性宪法制定修改机关和程序与一般法律相同5、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协定宪法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1.经济条件,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2.政治条件是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3.思想文化条件是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近代宪法的特点 1.确立了主权在民原则,民主共和是主流2,强调公民权利,尤其是自由3.国家权力受限制,政治法的特色4.成文宪法普遍采用5.近代宪法仍然是西方的政治法律现象,局限在西方文化圈宪法的发展趋势(一)宪法发展呈现出两方面的发展趋势 1.行政权的扩大“行政权干预立法权,紧急命令权,委托立法权”,国家权力向中央集中“在传统中央集权国家,在地方分权国家,在联邦制国家” 2.宪法对经济文化的规定越来越多并因而在宪法中形成基本经济和文化制度(二)宪法越来越重视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公民权利范围进一步扩大(三)宪法保障得以加强,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成为潮流(四)国际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扩大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 1.政府行政权力在客观上受一定限制,行政指导在政府对经济管理过程中日益重要2.人民法院审判权利为核心的司法权扩大并加强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在宪政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发展4.公民基本权利重大发展5.宪法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
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

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基本法律文件,对于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机构、公民权利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规范作用。
宪法的形式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宪法的实施效力和权威性。
本文将就宪法的形式与结构进行探讨。
一、宪法的形式宪法的形式包括宪法文件的形态、宪法的呈现方式等。
不同国家的宪法形式多种多样,如有的宪法以单一文件形式存在,有的则以多部分组成的文件形式存在。
就单一文件形式而言,国际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宪法。
美国宪法于1787年通过的宪法公约上签署,是世界上第一部以开明哲学为指导的成文宪法。
美国宪法全文共计约4500字,分为7个章节。
这种单一文件形式的宪法通常以正式的宪法法令出版发行,以便公众查阅。
另一种宪法形式则是以多部分组成的文件形式存在,如英国宪法。
英国宪法并没有明确的成文宪法,而是由传统习惯法和宪政法典等多个部分构成。
英国宪法的构成文件包括《王宪法令》、《约翰护法大章》等。
这种多部分组成的宪法形式通常较为灵活,便于根据社会变革的需要进行修改。
二、宪法的结构宪法的结构是指宪法整体上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不同国家的宪法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主要包括宪法序言、宪法条文和宪法附则等。
宪法序言通常是一篇简短的开篇文字,旨在阐述宪法的制定目的、价值观和基本原则。
它是宪法的前言,起到为宪法定位和引导作用。
例如,法国宪法序言中强调了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中国宪法序言则指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目标。
宪法条文是宪法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对国家制度、公民权利、法律体系等方面的明确规定。
宪法条文的内容通常非常严谨,以确保国家各项权力机构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宪法条文往往涉及到国家的三权分立、公民的权利义务、国际关系等方面。
举例来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了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等基本权利,法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了各级选举的原则。
宪法附则是为了进一步补充和明确宪法条文的内容,特别是与宪法条文有关的细则和补充规定。
宪法附则通常相对较少,但对于具体事项的规定十分重要。
宪法 名词解释

宪法名词解释1.、刚性宪法:制定、修改的机关和程序不同于一般法律的宪法。
2.、柔性宪法:制定、修改的机关和程序与一般法律相同的宪法。
3、钦定宪法:由君主或以君主的名义制定和颁布的宪法。
4、民定宪法:由民意机关或由全民公决制定的宪法。
5、协定宪法:由君主与国民或国民的代表机关协商制定的宪法。
6、原生宪法:直接产生于本国的宪政运动、或者说根植于本国具体历史条件,其内容大多具有本源性和首创性的宪法。
7、派生宪法:从国外移植或模仿,其内容多具有继承和借鉴性德宪法。
8、纲领性宪法:指宪法的内容中包括不少目前尚未实现或正在争取实现的部分。
9、宪法的制定权:是制宪主体按照一定原则创造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的一种权利。
10、宪法制定程序:指制宪机关制定宪法时所经过的阶段和具体步骤(设立制宪机构、提出宪法草案、通过宪法草案、公布)11、主权:国家的最高权力。
12、人民主权:指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13、人权: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一个人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应当享有的权利。
14、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治国理论、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
15、宪法的渊源形式:指宪法基于不同效力和来源所形成的外部表现形式。
(成文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宪法解释和权威性宪法著作)16、成文宪法典:指一国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由一种有逻辑、有系统的法律文书加以明确规定而形成的宪法。
17、宪法性法律:指一国宪法的基本内容不是统一规定在一部法律文书之中,而是由多部关联的法律文书表现出来的宪法,具体分为宪法本体法和宪法关联法。
18、宪法惯例:指宪法条文无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存在和通行并经过国家默认、具有宪法效力的习惯和传统。
19、宪法判例:指宪法条文无明确规定,由司法机关在审判实践中逐渐形成,并经国家认可、具有宪法效力的判例。
宪法三种形式分类的标准和定义

宪法三种形式分类的标准和定义
宪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和形式进行分类。
以下是三种常见的宪法形式分类及其定义:
1. 正式宪法(Codified Constitution):正式宪法是指以明确的文字形式编纂成册、经过特定的程序通过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
它通常是国家的最高法律文件,规定了国家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基本权利和法律程序等方面的内容。
正式宪法往往由立法机构制定,并需要经过特定的修订程序才能进行修改。
2. 非正式宪法(Uncodified Constitution):非正式宪法指的是没有以一部明确的文书形式固定下来的宪法。
这种宪法主要依赖于习惯、先例和传统等非法律文件来规范国家的政治和权力运行。
非正式宪法的内容可能包括历史上的重要法案、司法判决、政治实践和国家传统等。
非正式宪法的修改通常更具灵活性,无需像正式宪法那样经过严格的修订程序。
3. 单一宪法(Unitary Constitution)与联邦宪法(Federal Constitution):单一宪法是指国家权力集中、各级政府权力由中央政府授予的宪法形式。
在单一宪法下,中央政府具有最高权力,地方政府的权力可以被中央政府调整或撤销。
联邦宪法则是指国家政权分
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拥有独立的权力范围的宪法形式。
联邦宪法规定了中央政府和各个地方政府之间权力的分配和行使方式。
这些分类标准和定义有助于了解不同国家宪法的特点和运作机制。
然而,请注意,实际上的宪法形式可能会有一定的交叉和变化,因为每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法律传统都各有特色。
宪法结构图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语称:我国古代、近代;西方形式意义:制定和修改程序异于普通法律;最高法律效力界定实质意义:对基本人权的保障;对国家权力的限制渊源:成文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成文与不成文宪法传统分类刚性与柔性宪法钦定、民定和协定宪法原生和派生宪法分类纲领性、确认性和中立性宪法新分类政治自由主义、君主立宪主义、社会改良主义和独立民族主义规范性、名义性和语义性宪法联邦和州宪法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类型和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的宪法分类法定的宪法与现实的宪法法律原则与宪法原则概述宪法基本原则:概念、特点、内在联系人民主提出与历史发展权原则制度体现: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基本人人权理论的历史发展原则权原则宪法体现与制度保障: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宪法规定法治的含义法治原则历史发展在各国宪法和制度中的体现:资本主义国家;我国权力制衡学说的历史发展与分立在各国宪法和制度中的体现: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宪法规定宪法与宪政:概念、要素、历史发展宪政宪法与宪政之比较宪法的创制:概念、制宪权、制宪主体、制宪权的限制、制宪权行使的程序宪法的修改:概念、原因、对修宪权的限制、程序、修改方式宪法的解释:概念、机关、功能、特定形式、启动程序宪法的实施:宪法的解释制度、违宪审查制度、司法适用制度、违宪审查方式宪法惯例:概念、效力来源、产生必然性、优点、在成文法国家英国:长期历史的产物、宪法组成、形成之特点宪法宪法的产生美国:五月花公约、独立宣言、联邦公约、宪法(主要内容、思想渊源、宪法原则)产生法国:三级会议、人权宣言、1791宪法原因立宪在世界的兴起宪法的发展社会主义宪法产生:苏俄宪法、苏联宪法宪法发展趋势1949年以宪政的提出前的中国宪政思想的萌芽及发展:鸦片战争、光绪末年、五四运动以后宪法的产1949年以前的立宪实践:清末立宪运动、民国初年南京政府到北京政府、国民党政府生发展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共同纲领:产生、地位中华人民共1954宪法:产生、特点和国宪法的1975宪法:产生、缺点和问题制定和修改1978宪法:产生、内容、问题、1979和1980修改1982宪法:产生、特点、修正(1988、1993、1999、2004)国家阶级性质与宪法阶级性质我国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实质、特点)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结构:工人阶级、工农联盟、知识分子、爱国统一战线经济制度的概念:概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经济制度与宪法经济制度与宪法:近代、现代社会主义公有制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概念、内容、作用、地位经济制度所有制形式劳动者个体经济:概念、特点、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私营经济:概念、作用、国家政策我国宪法确立外商投资企业:形式、地位、性质、作用的经济制度分配方式:宪法规定、存在必然性对我国宪法经济规范的评价“三个文明的含义及相互关系“三个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协调发展宪法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国精神文明建文化建设设的主要内容思想建设概述:概念、与国家性质的关系、具体内容宪法的基本理论(上)宪法的基本理论(下)宪法的历史发展理论国家性质政权组 古代:三种君主形态织形式 政体理论的演进及实践 近代理论的发展近代以来各国 君主立宪制:二元制、议会制政权组织形式 共和制:总统制、议会制、人大制、两半制、委员会制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概念、内涵、地位、改革与完善)单一制:概念、特征、代表、模式类型 联邦制:概念、特征、代表国家结 特殊形式:联邦、军和国、政合国构形式 与宪法的关系必然性形式特点我国行政区划:概念、原则、历史沿革、变更程序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自治地方、概念、原则民族政策与优越性单一制下 法律地位地方政权 特别行政区制度 司法独立政治体制 行政主导行政立法制衡又配合法律制度国家标志:国旗、国徽、国歌、首都代议制民主与选举制度选举、选举法、选举制度的概念概述 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的关系限制和普及选举平等和复数选权制地域和职业代表制发展:1952年选举法、1979年选举法(1982、1983、1986、1995、2004年修改)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基本原则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原则我国的选举制度 秘密投票原则差额选举原则组织:选举组织机构、选区划分程序: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名、投票和结果确认、补选和罢免我国选举权的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政党:起源、特征、分类、意义和功能概述一党制两党制:概念、代表政党制度 多党制 多党制:概念、代表分类 一党制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政党在宪法和法律上的地位政党概况 宪法规定:1993年修正案第四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含义、内容、方式我国的政党制度 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爱国统一战线概述:组成、性质、地位爱国统一战线与人民政协 历史发展人民政协 组织:全国委员会、地方委员会领导体制活动与职能基本权利义务公民几个概念 公民与国民 国籍:取得方式、我国规定公民与人民基本权利与人权:人权、历史发展变化中的中国宪法有关规定:共同纲领、1954、1975、1978、1982宪政下的基本权利与国家权力 宪政与基本权利基本权利与国家权力政治保障的重要性基本权利的保障 立法上的保障司法的价值历史渊源:词源;封建社会;法国;二战后;我国公民平等权的含义与特征:我国宪法规定;平等权的含义、特征平等权 平等权的范围平等权的相对性国家形式 选举制度 政党制度 宪法总纲规定的内容 概述范围:宪法界定、刑法界定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概念、法律依据、性质政治权利 言论自由:概念、限制出版自由:概念、现状、保护六大政治自由 集会、游行、示威自由:法律规定、特征、限制方式、我国规定结社自由:概念、分类含义:概念、内容宗教信仰自由 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意义: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我国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必然性我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及其保障:正常的宗教活动含义我国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含义、法律规定我国公民人身 公民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人格尊严(概念、特点)、法律规定、内容人身权利 权利及其保护 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犯:住宅安全、法律规定、内容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通信自由、通信秘密公民人身权限制的条件监督权:宪法规定、特征、内容概念与特征劳动权:概念、法律规定、基本特征、内容社会经 休息权:概念、基本特征、法律规定济权利 财产权:宪法的修改、保护方式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物质帮助权:概念、法律规定、具体措施、实现、宪法修改概念与基本特征文化教育权利 受教育权:概念、基本特征、基本内容文化权利妇女的权利保护特定主体 儿童老人的权利保护权利保护 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权利保护我国境内外国人权利的保护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服兵役和参与民兵组织依法纳税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概念我国国家机构组成:特点、组成民主集中制原则法治原则我国国家机构的活动原则 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原则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责任制原则精简、效率原则我国中央国家机关体制的历史发展:新中国—1954—文革—198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性质和地位、组成和任期、职权、会议制度、工作程序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大会常委会:性质和地位、组成和任期、职权、会议制度、工作程序、机构全国人大各委员会:性质和作用、组成和任期全国人大代表:地位、产生、任期及资格终止、职权、闭会期间职权、保障、义务国家元首概述 历史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1954—1975—1982(2004)国家元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的地位及任职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的产生、任期、缺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的职权国务院的地位和性质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历史沿革国务院的领导体制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会议制度国务院的职权国务院下设机构最高国家军事机关:性质地位、组成和任期、职责和领导体制、中国特色地方各级人 性质和地位、组成和任期、职权地方各级 民代表大会 会议制度、工作程序、专门委员会、人大代表人民代表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性质和地位、组成和任期、职权、会议制度、工作程序大会和人 地方各级 性质和地位、组成和任期、职权、领导制度和会议制度民政府 人民政府 所属各部门及派出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民族自治机关的组成和任期概述 中央 地方国家机构特别行政区长官:性质和法律地位、任职资格、产生和任期、职权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性质和组成、主要官员的任职资格及任免、职权的国家机关特别行政区立法会:性质和地位、产生和任期、议员资格特别行政区司法机关:香港、澳门人民法院:性质和任务、组成、任期和领导体制、组织系统和审级制度、审判工作原则人民检察院:性质和任务、组成、任期、组织系统、领导体制、职权和工作原则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关系概述:含义和特征、与基层政权的关系居民设置、范围和任务委员会组织:组成、产生、任期、活动方式与经费来源、居民会议和居民公约村民设置、范围和任务委员会组织:组成、产生、任期、活动方式、村民会议和村规民约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一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三节国务院第四节中央军事委员会第五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第六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第七节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党徽、党旗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第五章 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

(四)宪法序言的功能
1、它是国家的宣言书,宣告该国民主政治的建立, 宣布该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原则和精神。
2、它是国家的总纲领,明确规定该国家在一定历史 时期的根本任务,有利于组织动员全国人民朝着共同的目 标前进。我国82宪法序言及第12条修正案规定:国家的根 本任务是,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集中 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 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3、它规定一国的基本原则,对具体宪法规范、普通 法律原则和规范的制定、实施具有指引作用。
(五)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我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国际条约和习惯的效力。 目前,认可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两个著名的 人权公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二节
成文宪法结构
一、宪法结构概述 从宪法表现形式的角度理解,宪法结构是指 宪法体系;从成文宪法典的角度理解,宪法结构 是指一国宪法典各组成部分的外部排列和内部组 合,包括形式和内容结构两个方面。
三、宪法的正文 从结构上说,宪法正文一般由总则、分则、附则三大 部分组成。 (一)宪法正文的总则 内容主要是根本制度;形式上则不一样,有的称“总纲”、 “基本原则”等 (二)宪法正文的分则——主体内容 (三)宪法正文的附则——生效时间、生效条件、最高法 律效力等,有的称“补则”、“最后规定”等。
【拓展资料】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宪政第一案]——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1801年3月2日,即将卸任的总统亚当斯任命了42名 治安法官,一些人的任命状则因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而 未及发出。1801年3月4日,民主共和党领袖杰弗逊 (Jefferson)正式出任美国第3任总统。当他得知有17份 治安法官的任命状仍滞留在国务院的抽屉时,便授意他 的国务卿麦迪逊(Madison)不要发送这些已经 签署并经封印的任命状,而 将其“如同办公室的废纸、 垃圾一样处理了。”麦迪逊 之拒发任命状,自然引起了 已获任命但却未接到任命状 的人的不满。
第五章 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

(二)宪法典的组成结构 成文宪法典是一国宪法体系中的核心,也是一国 最根本,最主要问题的法律语言表现形式.所以, 它又可分为: 1.宪法典的形式结构 是指构筑一国成文宪法典各 个要素的外部组合,具体包括宪法典的体例和宪法 典的格式两个方面. . 2. 宪法典内容结构 是指宪法规范依据调整对象的 性质和调整方式不同进行逻辑分类,并进行有机组 合和顺序排列的组织结构.
(二)宪法修正案 是指享有修宪权的法定 机关依据法定程序对宪法典进行部分修改 或补充后形成的法律文书形式. (三)宪法性法律 是指多部关联的体现一 国宪法基本内容的法律形式,具体可以分 为宪法本体法和宪法关联法. 宪法性法律是指由普通立法机关依照 普通立法程序制定或认可的,以宪法规范 为内容的规范性文件.在成文宪法国家, 宪法性法律是宪法典的补充或具体化;在 不成文宪法国家,宪法性法律是宪法规范 的最重要表现形式.
第五章 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
[本章导读] 宪法的形式与宪法结构是两个相关联的宪 法学范畴.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宪 法的渊源这一外部形式和宪法结构这一内 部形式.
第一节,宪法形式 一,宪法形式的概念 形式和内容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哲学概念.内容是 事物的内在诸要素的总和;形式则是内容的存在 方式,即内容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包括内部形式 和外部形式.宪法形式亦可分为宪法外部形式和 宪法内部形式,前者强调的是宪法形式的表现种 类,后者强调的是宪法形式的组织结构. 宪法形式包括宪法的外部形式和宪法的内部形式. 宪法的外部形式即宪法的渊源形式,是指宪法基 于不同的效力来源所形成的外部表现形式;而宪 法的内部形式即宪法的结构形式,包括宪法体系 和成文宪法典的结构形式.
(七)国际条约,协议,习惯和判决 国际条约 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就权利义务关系缔结的一种 书面协议. 国际习惯则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在相 互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宪法渊源上的协议是指联邦制国家中处理联邦中 央和各成员地方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协议. 司 法判决不是一种正式的渊源,但在有些情况下, 它们会被视为国际法状态的权威依据. (八)权威性宪法理论和著作 权威性宪法著作不 是成文宪法国家的宪法渊源,但在不成文宪法体 系的国家,常常适用这种宪法渊源形式.
我国现行宪法的结构式是什么

我国现行宪法的结构式是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一、宪法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2、法制原则
3、基本人权原则
4、权力制约原则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作用
1、宪法保障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宪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3、宪法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4、宪法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20年11月11日,经过在海上六十六天的漂泊 之后,“五月花号”大帆船向陆地靠近。船 上有一百零二名乘客。他们的目的地本是哈 德逊河口地区,但由于海上风浪险恶,他们 错过了目标,于是就在现在的科德角外普罗 温斯顿港抛锚。由于那时已是深秋,他们决 定就在那儿登陆而不继续航行。而且由于他 们不再是到一块他们持有执照的领地上,为 了建立一个大家都能受到约束的自治基础, 他们在上岸之前签订了一份公约。
下列哪那些法律文件属于宪法性文件: ()
A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B民族区域自治法 C立法法 D义务教育法
ABCD
4)宪法性文件——最早的宪法渊源
特点:政治性多于法律性,暂 时性多于稳定性,不完全根据制宪程序 制定,效力不如宪法。
5)宪法惯例——宪法的重要渊源
宪法惯例,指宪法条文无明确规定,但 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存在,并为国际机关、 党政及公众普遍遵循,且与宪法具有同 等效力的习惯或传统。
再如法国1958年宪法设专章《国际条约和协
定》,具体规定了国际条约和协定的签订批 准程序,并在第55条规定,依法批准的条约 和协定,自公布后即具有高于各种法律的权 威
我们中国在某种程度上说奉行的是国际法优 于国内法的原则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2条第2款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 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 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中华人民共 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宪法判例是法院对具体案件所作出的、 可以援引作为以后审理同类案件依据的 涉及宪法内容和制度的司法判决。
特点:
1,内容主要是对宪法立法在适用规则方
面的发展,以及对宪法立法旨意的解释 和推定;
2,宪法判例效力并非法定,其拘束力随 宪法判例的推陈出新而变化;
3,宪法判例在适用上具有灵活性。
我国宪法的渊源形式
成文宪法典 宪法性法律 宪法惯例 宪法解释 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二、宪法典结构
一、宪法结构概述 简单地说,宪法结构是指构筑宪法的各
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组合和有序排列。 1、宪法体系 宪法体系是指一国宪法由不同渊源形式
的宪法规范所组成的有逻辑、有系统的结构 形态。构筑宪法体系的要素包括宪法典、宪 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和宪法解释 等。
修宪机关可以通过修宪程序将宪法惯例变为 宪法的正式内容。
美国在制宪时对于总统的连任问题没有规定, 从宪法上说并无限制,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建 立了只能连任一次的惯例,而1940年罗斯福 连续四次担任总统,打破了由华盛顿形成的 宪法惯例,1951年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 总统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立宪解释也可称为补充解释,其特点是以宪 法文件为依据,围绕宪法条文的内涵和外延 进行释义和补充,同被解释的宪法条文具有 同等效力。
1,宪法解释一般附在宪法正文之后,如1979年 的印度宪法随后所列10个附表,就属此类;
2,也有的专列一章出现在宪法正文中,如1973 年的巴基斯坦伊斯兰宪法,专设一章《解 释》,对宪法条文中名词术语的涵义进行解 释。
2、宪法典的形式结构 宪法典的形式结构是指构筑一国成文宪法典各个
要素的外部组合,具体包括宪法典的体例和宪法典的 格式。
宪法典的体例是指构筑宪法典的全部条文,划分 为大小不同、层次各异的部分,分别由相应的文字符 号排列而成的形式结构。文字符号一般有篇、章、节、 条、款、项、目等。
宪法典的格式是指宪法典的整体布局。具体是指 由名称、目录、序言、正文(总则、分则、附则)、 附件以及制定机构、制定时间和公布令等所组成的形 式结构。
⑧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西方有些国家在本国宪法中,对国际条约和国 际习惯在国内法中的地位和效力问题有专门 规定,如美国1787年《宪法》第六条规定, 合众国已经缔结和即将缔结的一切条约,皆 为合众国的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 其约束等等。
又如德国1949年基本法第25条规定,国际公
法的一般原则是联邦法律的组成部分,它们 的地位优于法律,并直接创制联邦境内居民 的权利和义务
2、宪法的思想渊源 宗教改革的副产品——自然法学思想
3、宪法的形式渊源 宪法的形式渊源指宪法内容借
以存在的表现方式。
1)成文宪法典——最基本的宪法渊 源
2)宪法修正案——宪法的当然渊源
3) 宪法性法律——重要形式渊源
宪法性法律,在不成文宪法国家,如英 国规定宪法问题的所有法律都叫宪法性 法律,因为没有宪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268条第1款规 定:“中华人民共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 约同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 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 (一九九九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基础上,即在宪法 第五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 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 后增加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诚意遵守已缔结或加入的国际条约及已 确立的国际法规则,善意履行已承诺的 国际义务”。
⑦宪法解释——主要指立宪解释
李步云教授主编的《宪法比较研究》一 书,将宪法解释分为立宪解释、行宪解 释、违宪司法审查解释和监督解释等四 种类型。
作为宪法渊源形式之一的宪法解释主要 指立宪解释。
具体地说,就是指在制定和修改宪法过 程中,对宪法条文、规范、原则、结构、 功能及其相关法律关系所作的分析、说 明和补充。
在我国成文宪法国家,由国家立法机关为 实施宪法而制定的有关规定宪法内容的 法律。因此在成文宪法国家,既存在根 本法意义上的宪法,既宪法典,又存在 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即普通法律中有 关规定宪法内容的法律,如组织法、选 举法、代表法、立法法、代议机关议事 规则等等。
① 问题:宪法性法律与普通法律的异同? 其特点是: ①国家立法机关制定; ②涉及国家根本问题的某一方面; ③制定程序普通; ④效力低于宪法典。
第七章 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
宪法形式 宪法典结构
1.几个相似概念
宪法渊源是指宪法的效力来源,包括制宪 主体、制宪权限、制宪程序和制宪方式等 内含要素。它追求的是宪法的根源,即研 究宪法是怎么来的。
效力来源不同的宪法就会有不同的宪法渊 源形式。例如:由专门机关制定的表现为 成文宪法典形式;由普通司法机关在判案 中形成的则以宪法判例的形式出现等。
1、宪法的历史渊源 古希腊、罗马宪法概念; 英国——各国宪法之母; 《五月花号公约》——成文宪法的渊
源。
1、指有关规定城邦组织与权限方面的法律。 如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在《政治学》 一书中将城邦的法律分为宪法和普通法。
2、指皇帝的诏书、谕旨,以区别于市民会议 制定的普通法规。如古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的 《法学总论》一书,多处使用“宪令”一词。
违反宪法惯例不构成违宪。
不成文宪法国家的宪法惯例很多,成文 宪法国家也有宪法惯例,
如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直到如今, 凡是人大开会的时候,政协就同时开会, 政协委员可以列席人大会议,任何法律 法规均未作此规定,这种事实上“人大 政协一同开会,政协委员列席人代会” 即我国的宪法惯例。
宪法形式是指宪法的外部表现形式,既包 括宪法的渊源形式,又包括宪法的结构形 式。
宪法的渊源形式是指基于不同的效力来
源所形成的宪法外部表现形式,包括成 文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 宪法判例、宪法解释、国际条约和 国际习惯以及权威性宪法著作等等。
我国宪法的渊源形式没有宪法判例 和权威性宪法著作。
宪法的结构形式包括宪法体系和成文宪 法典的结构形式。
其中宪法体系是由不同渊源形式所构成 的整体架构
成文宪法典的结构形式是由不同构成要 素的组合方式所体现的外部形态。
一、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渊源
宪法规范创制方式及其表现形式
宪法形式不能混同于宪法渊源。宪法形式 包括宪法的渊源形式和宪法的结构形式
a、目的性序言。如美国1787年宪法序言规定: “我们美国人民,为着建立一个更完善的合众 国,树立正义、保证国内治安、筹设国防,增 进全民福利并谋吾人及子孙永享自由和幸福起 见,特制定美利坚合众国宪法。”(We the
宪法关联法是指由普通立法机关为实施 宪法而制定的宪法性法律,具体包括组 织法、选举法、代表法、议会(代表) 机关议事规则、立法法等等。
其效力低于宪法,但属于宪法范畴,世 界各民主国家均有宪法关联法。
③内容: 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关于 国家权力方面的、关于国家机构方面的、 关于中央与地方、国家标志等的等。包 括组织法、集会游行示威法、国旗法、 民族区域自治法,特区基本法等。
①序言的功能
目的性序言
②序言分类
原则性序言 纲领性序言
综合性序言
我国宪法序言包括叙述历史、规定国家 的根本任务与指导思想、实现根本任务 的内外条件、宣告自身的根本法地位和 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现代世界各国宪法有序言的约占三分 之二以上(151部成文宪法中有序言的 95部,没有序言的56部,有“序言”字 样的有近60部)。共分为四种:
四十一名男乘客在船上签了这份公约。 在这份后来被称为《“五月花号”公约》 的文件里,签署人立誓创立一个自治团 体,这个团体是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而 成立的,而且将依法而治。 这是美国历 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献。
《五月花号公约》(Mayflower Compact)。 全文如下: “以上帝的名义,阿门。 我们,下面的签名人,作为伟大的詹姆斯一 世的忠顺臣民,为了给上帝增光,发扬基督 教的信仰和我们祖国和君主的荣誉,特着手 在弗吉尼亚北部这片新开拓的海岸建立第一 个殖民地。我们在上帝的面前,彼此以庄严 的面貌出现,现约定将我们全体组成政治社 会,以使我们能更好地生存下来并在我们之 间创造良好的秩序。为了殖民地的公众利益, 我们将根据这项契约颁布我们应当忠实遵守 的公正平等的法律、法令和命令,并视需要 而任命我们应当服从的行政官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