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枫桥夜泊》实录、赏析

王崧舟《枫桥夜泊》实录、赏析
王崧舟《枫桥夜泊》实录、赏析

千年钟声,千年文化

——《枫桥夜泊》课堂

教学实录

执教: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松舟

整理:江苏省江阴市山观小学刘敏威

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犬家听过吗?生:(自由应答)听过。

师:好听吗?

生:(自由应答)好听。

师:看来,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犬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

(大屏幕出示)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师:谁来读一读?生:(朗读歌词)

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得更是好听!大家注意

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1 :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其实,“无眠” 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2 :不眠。

师: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3 :难眠。

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4 :未眠。

师: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5 :愁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一句话,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儿。生:(齐读歌词)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1 :钟声。

生2 :钟声。

生3 :钟声。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师:注意,这是古诗。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师: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生:寒山寺的。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生: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生:(朗读诗句)师: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生:张继。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

要忆张继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师: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生:(齐读诗句)

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生1 :枫桥寺。

师:没错,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的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生1 :钟声。

师: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生2 :又到了寒山寺。

师:又听到了什么?生2 :钟声。

师:七年不变是钟声啊!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这番感慨。

生:(齐读诗句)师: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生1 :(朗读)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师: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生2 :(朗读)百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师: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生3 :(朗读)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丄祯《夜雨题寒山寺》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 【宋】陆游《宿枫桥》

师:听!陈小奇的笔下有钟声,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陈小奇的歌词)

师:听!壬Zt祯的笔下有钟声---

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

师:听!高启的笔下也有钟声一一生:(齐读高启的诗句)

师:再听!陆游的笔下还有钟声一一

生:(齐读陆游的诗句)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1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写钟声?

生2 :钟声的魅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呢?

生3 :张继是谁?

生4 :钟声为什么能够留传这么长的时间?二、承:张继独听寒山钟

师:问得好!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大屏幕出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

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生:(朗读全

诗)

师:读得不错!字字有交代。比如,“愁眠”的“愁” 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生:(朗读全诗)师: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师生:(合作朗读完全诗,全场掌声)师: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诗)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生1 :愁绪满怀。

师:好!这是你的感觉,你可以把这个词写在课文边上。生2 :孤独师:孤独,写下来。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生3 :静。

师:静?与众不同。什么“静”?

生3 :安静。

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2019年小学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板书课题 2.题解:(出示课件16) “泊”:停泊。 板书:枫桥夜泊 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出示课件17) 1.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指导:“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出示课件19) (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画。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板书:乌啼 (出示课件20)霜满天。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 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出示课件21) (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 (出示课件22)(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

特级教师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 生:没听过。 师:这是一首经典的歌曲,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谁来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小奇《涛声依旧》 生:(朗读歌词) 师:读得不错!谁来体会一下,诗中有一个词叫“无眠”,什么意思? 生1:无眠就是睡不着觉。 师:对,就是睡不着觉。为“无眠”找一个近义词。 生2:失眠。 师:无眠就是失眠,就是睡不着觉,就是难眠的意思。 师:看看,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1:留连的钟声。 生2:留连的钟声。 生3:留连的钟声。

生4:钟声 师:没错,是钟声,是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朗读) 师:钟声是从哪儿传过来的呢?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有一位诗人叫王士祯,他在一首诗中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有点味道,谁再来读一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 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 师:请坐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钟声。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大家看,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等啊盼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三千六百五十个日日夜夜。来,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这种经历。 生:(读)

师: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在一首诗中也写过这样的钟声,谁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好一个“月落乌啼又钟声”,听一听这是哪的钟声? 生:还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他没说是寒山寺的钟声,你怎么知道是寒山寺的钟声? 生:高启说过“几度经过忆继”,继写过一首《枫桥夜泊》,所以知道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诗人就会想起一个人,谁? 生1:继。 师:谁? 生2:继 师:我们来读一读。 生:(朗读) 师:奇怪呀,这是人为什么会几度经过都要忆继呢?这继和寒山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部编版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伴着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愁眠”是《枫桥夜泊》的诗眼,因为愁眠,诗人才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月落后,天地之间一片昏暗,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江中渔火星星点点,霜气袭人、乌啼凄厉,景中无不带着作者的愁思。诗人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在教学时,我从诗题入手,引出“愁眠”,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诗人内心的孤独。 一、读诗题,谈所得,引出“愁”。 “枫桥夜泊”简单的四个字,交代了地点、时间、事件。“枫桥”在苏州西北的枫桥镇,诗人夜间在此停泊。诗题不难解读,学生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预习准备,能够准确说出生字“泊”的意思。理解诗题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枫桥在苏州,距离诗人的家乡湖北襄阳千里之外。此时,诗人不是一个游客怡然自乐,而是一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此时,夜深了,诗人独自一人,他的心情如何?”愁,自然引出。 二、读诗文,勾画面,体味“愁”。 诗人挥不去几多愁,无法入眠。正因与愁相伴、睡不着,诗人才能看到眼前景,听到耳边声。“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诗文,闭上眼睛,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诗中用‘——’画出来。”学生读完,我先请学生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这是整体的描绘。然后,我让学生按顺序说出诗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枫、渔火”,并思考“如果让你来画这些景物,你会选择什么色的画笔,怎样画”。让学生想象作画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情的过程。学生说“月落”在画面中不好表现,我说:“是啊,月亮落下,可不好画啊,那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张继一直守着天边的月,一直到月落。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月落就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那是忧郁、孤独、伤感。受到插图和现实生活的影响,几个学生在说画“江枫”时选择红色的画笔。我没有急着否定,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顺着学生的话:“是啊,‘霜叶红于二月花’,枫树是火红的。可是,此时月亮已经落了,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没有灯光,你能看得很远、看得很清楚吗?”学生摇摇头。“是啊,四周黑洞洞的,借着微弱的渔火,江边的枫树在诗人眼里也是模模糊糊的,会透着火红的色彩吗?”月亮已经落下,江边的枫树模模糊糊,船上的渔火星星点点,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此时,在昏暗的夜色中,诗人会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诗人很孤独,在秋天的深夜,会感到瑟瑟寒风,诗人甚至感到了——“霜满天”。接着,我

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 (找2—3名学生吟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名字吗? 生:《枫桥夜泊》。 师: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到位。没错,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师:读得还不错。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大家可以划出诗的节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去读。大家尝试一下。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3、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4、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现在,请同学们慢慢的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小学音乐五年级《学唱:枫桥夜泊 欣赏:灵隐钟声》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1 学唱歌曲《枫桥夜泊》 2 欣赏电子琴独奏《灵隐钟声》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古诗歌曲,增进学生对古诗文化的了解,并能用较长的气息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枫桥夜泊》。 2了解寺庙中那幽静、悠远的钟声给人带来的思乡愁绪。 3通过活动复习学过的古诗歌曲,激发学生对古诗及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能用较长的气息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枫桥夜泊》。 2 了解中国传统的五音特性。 3感知和进一步理解古诗文化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歌曲的第二乐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1.听古曲,学生走进教室。 2.练声:(1)哼鸣-u-《弟子规》《总叙》 (2)唐诗歌曲《春晓》 二、复习歌曲导入新课: 1导言: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弟子规》告诉我们做学生应有的礼仪和规矩,他还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不学诗,无 以言”。它告诉了同学们读诗和学诗的重要,那现在谁来说一说,刚 才的练声曲《春晓》是出自哪个朝代?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在正统文化的影响下,历史上杰出的诗人们以睿智的思想、哲理的思维感悟人生,以美妙、凝练的语言使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启迪人们追求真理,升华道德,回归人的本性和良知。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由一千多年 了,但许多诗篇仍在今天我们广泛的流传。谁再来说一说我们都唱过哪些古诗歌曲? 2活动:古诗演唱会 (1)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古诗歌曲。 (2)采用分组合作的形式来复习古诗歌曲 (3)小组设计表演形式进行排练。 (4)各小组展示演唱。 《春晓》《静夜思>和《读唐诗》 3 师:歌中唱到的“枫桥的钟声”是哪首诗的诗句?谁的作品?(生答 略) 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让江苏的寒山寺名噪一时,从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地都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了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 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在教师启发下配乐(《枫桥夜泊》的音乐)有感情的诵读《枫桥夜泊》。4中国的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展开想象说说,通过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答略)

小学语文《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回忆、背诵古诗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学生试背,教师适时点拨) 老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代诗歌更是国之瑰宝,非常珍贵,今天,让我们再来赏析一首古诗,好吗?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枫桥夜泊》(板书课题) 二、故事导入,初步感知 1、教师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苏州城外的江边小船上,有一位满面愁容,非常憔悴的年轻人。他叫张继,刚刚从京城赶考回来,由于科考落榜、名落孙山,他心里难受极了,于是怀着满腹的愁绪,收拾行囊,返回家乡。这一天,他坐船来到了苏州城边,由于到的太晚,无法进城,所以只能睡在江边的小船上。同学们,你们说他能睡的着吗?是的,他整夜无眠,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浓隽永的诗意美。那情、那景、那种难以描绘的心情,让他不由自主地吟出一首他怎么也没想到的会流传千古的名篇,《枫桥夜泊》。(播放课件,教师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为学生讲述故事) 2、教师范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老师:美吗?

学生:太美了。 老师:想读一读吗?那还等什么,在下面读一读吧! 3、学生自由读: 老师: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 4、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指名学生读)正音。 老师:大家读的可真起劲!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有感情读)。 老师:你读的可真美。 学生:老师,我想把这首歌唱出来。 老师:(很惊讶)好,我们很想听。 学生:(唱) 老师:哦,现在你是这样演绎这首诗的。我希望一会学完之后请你再揣摩一下,应该为这首诗配上什么样的曲调。 老师:这么美的诗,想进一步了解诗中的内容吗?通过刚才的学习,我觉得同学们学习的热情非常高,也非常的聪明,所以,我想请你们自学这首诗。行吗? 学生:行! 老师:老师相信你们借助诗下的注解,按照自学提示出示的要求,一定会学懂这首诗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老师:好,谁愿意读一读自学提示?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与教学反思)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枫桥夜泊》。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初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一些不同内容的古诗,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重点难点】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 【教学流程】 一、揭示背景,导入新课。 孩子们,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板书)解题。(生说)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夜晚,走近张继的内心,去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出示要求)请你来给大家读,提醒一下大家。明白了吗? 3.(出示诗歌)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24页,自读诗歌,注意要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4.学习生字。

(出示霜、愁、眠、苏、寺)孩子们,这里面有一个字特别有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字啊?(出示愁)谁能用它来组个词呢?(发愁、愁眉不展、忧愁)从我们组的这些词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愁是什么意思呢?(愁,人的一种正常情绪,是人们遇到不好解决问题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说道:愁,忧心忡忡。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秋”作声旁。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由繁盛而萧瑟、令人感伤惆怅的季节。愁,篆文(秋,草木凋零的季节)(心,感伤)。 我们怎么样才能写好愁字呢?我们来看看,愁是什么结构的字?(上下结构)上下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一些,扁平一些。请同学们做个小老师,仔细观察愁的写法,指导老师来写好这个愁字。 好了,孩子们,赶紧拿起笔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两遍吧,看谁能够写得既工整又美观。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 老师给出了评价字的三个标准,作业整洁给一星,书写正确给两星,占位准确给三星。(大家评价生写) 下面请同桌互相检查,给你的同桌评价一下。 5.读古诗。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看了,好多同学都得了三颗星呢,看来大家都努力认真去写了。现在咱们再把愁字送进这首诗里来读读吧。 师:孩子们,你们的声音可真响亮,但读诗不仅要读得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停顿和韵味。(出示诗节奏) 下面请同学们看着老师标的节奏来读。(生读) 看到你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可以吗? 老师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老师读1、3句,大家读2、4句。 下面男女生合作来读,男生读1、3句,女生读2、4句。 同桌两个相互合作来读,一个读1、3句,一个读2、4句,然后再换过来读。 三、看图说话,领悟全诗。 (1)初读诗句,整体感悟 孩子们,有句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读了这么多遍以后,大家肯定会有所感悟。如果老师让你用一个字来表达一下你此刻的感受,你想到的是什么呢?生:愁(板书:愁)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武汉市万科高尔夫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激趣质疑一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首诗,自唐朝开始,一千多年来,让人们不仅记住了一座桥,一座寺院,更是记住了一个人,这座桥是什么桥呢? 板书枫桥,原称封桥,旁边有很多枫树,位于苏州。 哪座寺呢?板书寒山寺,寒山寺位于姑苏城外的枫桥镇,因一位叫寒山的僧人住在里面而得,它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一直沿袭到现在。 这个人又是谁呢?对,他就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张继,课前查了资料,谁来说说?介绍张继。 出示PPT张继简介。 张继(约715~约779),唐朝诗人,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他的诗爽朗激越,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也就是这首诗成就了他。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有这么神奇的魅力呢? 今天我们就走近它,了解它,-一起写——在枫桥后板书:夜泊。板书时说:这个夜呀,一点一横就像一块大幕布,把人盖住,人闭上眼睛可以美美的睡了。 谁来读? 指名读诗题。 泊又读PO,湖泊,这里你为什么读BO呢?哦,是停泊,根据意思而来。 谁再读? 指名读诗题。 读着诗题,咱们了解到了什么? 预设:诗人张继在枫桥边将船停泊下来。 预设:诗人张继夜晚时候将船停靠在枫桥边。 哦,夜晚时候,一定很寂静,来,一起读。 读到这,你最想知道什么呢? 他把船停下来后做什么? 他停泊后看到了什么?(景色)听到了什么?睡着了没?(想到了什么?)

《枫桥夜泊》王崧舟教学实录

《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一) 师:把头抬起来,把身子坐正,我们准备上课,可以吗? 生:(齐声)可以。 师:好,上课。 生:起立。 师:孩子们好。 生:(齐声)老师好。 师:请坐。请大家看大屏幕,请朝同一个方向看。(大屏幕显示:枫桥夜泊)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听过这首歌吗? 生:(齐声)听过。 师:好听吗? 生:(齐声)好听。 师:喜欢听吗? 生:(齐声)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这首歌20多年以前非常流行,我估计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听过,这首歌不但曲谱得好听,而且词也写得特别棒,我选了其中的两句,我们来看一看。谁来读一读?高举你自信的小手。 大屏幕显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生: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的感觉更好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你们一定注意到了,歌词当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是什么意思? 生:我想应该是晚上睡不着觉的意思。 师:没错,大白话,睡不着觉。谁能为无眠找一个近义词? 生:无眠的近义词应该是失眠。 师:失眠,没错,找到一个。继续找,谁找到第二个? 生:愁眠。 师:愁眠,好极了!谁找到第三个?比如难以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生:难眠。 师:好极了!找到3个。再比如,不能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生:不眠。 师:不眠,找到4个。再比如,未曾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 生:未眠。 师:未眠,找到5个。你听,不眠就是失眠就是愁眠就是难眠就是不眠就是未眠,用大白话来说,就是—— 生:(齐声)睡不着觉。 师:睡不着觉。想一想睡不着觉的那个滋味,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歌词。

《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这首诗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学重点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板书课题 2.题解: “泊”:停泊。 板书:枫桥夜泊 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指导:“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画。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 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

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

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各篇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各篇反思) (一) 《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景色。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夜书所见》诗人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感悟美景,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我在教学《赠刘景文》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理解“擎雨盖”“傲霜枝”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如何解决呢?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

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 1.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白云深处”。对此,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仔细辨析。“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动态感。“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跟“浅”相对)。太实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实,不太符合诗的语言。应当是“生”字好。 2.在教学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知有儿童挑促织”一句时,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师生共同表演捉蟋蟀的动作(搜寻——发现——接近——捂住——兴奋),共同的体验,让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有活力。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山行》中我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我将作如下改进: 1.对学生进行古诗方法教学。古诗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

《枫桥夜泊》经典教学片段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一层又一层地包围着——生:(齐读)愁眠 。 师:(在“愁眠”下画上波浪线)都一层又一层地伴随着—— 生:(齐读)愁眠 师:(在“愁眠”下再画波浪线)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 生:(齐读)愁眠 师:(在“愁眠”下再画波浪线)用张继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 生:对愁眠 师:(板书:对)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对”字吗?我查了一下字典,我发现这个“对”主要有四个义项。什么是“对”?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 对 ①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 ②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 ③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 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见《现代汉语小词典》(第4版)第156页 师:这是我从《现代汉语小词典》中摘录下来的一些义项。想一想,你选哪一个?

生:(看屏幕,思考) 、 师:选①的举手。 生:(无人举手) 师:没有。选②的举手。 生:(部分举手) 师:说说,为什么选第二个? 生:张继是面对着江枫和渔火才产生的愁眠。 师:“愁眠”是面向着江枫、渔火,还面向着——。 生:月落、乌啼、霜天、钟声 — 师:是的。选②完全说得通。有选③的吗? 生:(无人举手) 师:也没有。选④的呢? 生:(部分举手) 师:哦,有。为什么选第四个呢? 生:我觉得这些景色是配合张继忧愁的心情的。 师:在你看来,言下之意,似乎愁眠的不仅仅是张继一个人,还有谁也陪着张继一块儿忧愁? 生:月亮。 — 生:乌鸦。 生:江枫。 生:渔火。 师:是啊,似乎天地万物都跟着愁眠的诗人一块儿愁眠。那真是愁上加愁,愁不堪愁!这个“愁”的背后,这个“对”字的背后,恰恰对出了张继这样的一种寂寞、孤独、忧愁。 师: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音乐——邓伟标的《空》——响起,教师范读全诗)(掌声) 生:(随着音乐,学生齐读全诗) 师:(随着音乐)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天地之间;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睡不着啊,睡不着,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1.2枫桥夜泊|人教(部编版) (含教学反思) 《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4、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目 1、你失眠过吗?什么情况下失眠的? 老师也失眠过,晚上睡觉时当我们某种情绪特别强烈时就容易失眠。 2、出示课件,在13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唐朝有一位叫张继的诗人(板书)他也失眠了,就在他失眠的那个晚上,他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竟然让他名垂千古,让一座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众多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古今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他的失眠还被后人誉为“不朽的失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失眠之作《枫桥夜泊》(板题) 3、学习多音字:泊。 这个“泊”字还有一个读音,出示:再来读一个词“水泊梁山”,还可以组“血泊”“湖泊” “枫桥夜泊”的“泊”是“停泊”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说?(夜晚,张继把船停泊在枫桥旁边。) 那是一个古老的石桥,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晚。来,咱们再读课题! 二、简介诗人,读通诗句。

1、张继,(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2、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就让我们走进那个古老的枫桥,走进那个宁静的夜晚。 3、播放课件,师配乐范读。 4、请你们试着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从大家刚才琅琅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学习古诗的热情!谁来第一个读古诗?正音,注意平翘舌音。 (师鼓励表扬:谢谢你给大家开了个好头!谁再来?有模有样,不错,你来!你的声音真是太美了,太好听了!你读的很有味道!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读的有板有眼。) 5、我们来合作读一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 来。 你再自己读一读,你感觉到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板书“景”) 2、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出示自学提示: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并用“——” 画出诗人看到的景物,用“~~~”画出诗人听到的声音。 3、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4、全班汇报交流 ①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生说 (板书:月落)月亮渐渐地落下,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还看到了什么?(板书:江枫)

枫桥夜泊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内容简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诗歌描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看到江南水乡秋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教学目标】 1、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枫桥夜泊》。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初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一些不同内容的古诗,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重点难点】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教学流程】 枫桥夜泊 一、揭示背景,导入新课。 孩子们,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板书) 解题。(生说)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夜晚,走近张继的内心,去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出示要求)请你来给大家读,提醒一下大家。明白了吗?3.(出示诗歌)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24页,自读诗歌,注意要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4.检查朗读。

3、学习生字。 (出示霜、愁、眠、苏、寺)孩子们,这里面有一个字特别有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字啊?(出示愁)谁能用它来组个词呢?(发愁、愁眉不展、忧愁)从我们组的这些词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愁是什么意思呢?(愁,人的一种正常情绪,是人们遇到不好解决问题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说道:愁,忧心忡忡。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秋”作声旁。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由繁盛而萧瑟、令人感伤惆怅的季节。愁,篆文(秋,草木凋零的季节)(心,感伤)。 我们怎么样才能写好愁字呢?我们来看看,愁是什么结构的字?(上下结构)上下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一些,扁平一些。请同学们做个小老师,仔细观察愁的写法,指导老师来写好这个愁字。 好了,孩子们,赶紧拿起笔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两遍吧,看谁能够写得既工整又美观。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 老师给出了评价字的三个标准,作业整洁给一星,书写正确给两星,占位准确给三星。(大家评价生写) 下面请同桌互相检查,给你的同桌评价一下。 4.读古诗。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看了,好多同学都得了三颗星呢,看来大家都努力认真去写了。现在咱们再把愁字送进这首诗里来读读吧。 师:孩子们,你们的声音可真响亮,但读诗不仅要读得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停顿和韵味。(出示诗节奏) 下面请同学们看着老师标的节奏来读。(生读) 看到你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可以吗? 老师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老师读1、3句,大家读2、4句。 下面男女生合作来读,男生读1、3句,女生读2、4句。 同桌两个相互合作来读,一个读1、3句,一个读2、4句,然后再换过来读。 三、看图说话,领悟全诗。

小学语文古诗《枫桥夜泊》课堂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课堂教学设计通用模板(供学科重构参考)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主要内容】 1. 根据注释,预习本诗,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评价反馈】 1.通过学生的朗读展示、教师的提问来评价。 【主要内容】 1、出示图文,猜诗句,并写在学习单上。 1.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鸣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诗人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 2.半夜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

2、填空归纳,考察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加深对诗歌的印象:本诗写的是一位游子( )停泊枫桥的所( )所( )所( ),勾画了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传达了诗人愁闷的心情。 【评价反馈】 1. 通过图文,补白诗句,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及练笔水平,评价学生倾听与思考的有效性。 2. 减少难度,通过填空,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记忆。 【主要内容】 1. 小试身手: 你是否也在某一刻产生过某种情思?或悲伤、或思念、 或欣喜、或悲愤,试着回忆场景,情景结合,也来以诗传情。 【评价反馈】 1.当场完成,展示鉴赏,让学生在展示和欣赏中,产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和写作兴趣。从而打下乐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 教学过程设计 【 谈话导入 】 1. 唐朝是一个盛产什么的国度?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唐朝的一位诗人:张继 2.了解张继,出示古诗《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 简单导入,直接入题。之前学生未接触过张继这位诗人,在这里直道其名,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欲望。 【 初读古诗 】 1.出示注释,并结合课本注释,令学生自读、理解。 2.找生演示朗读,检测预习效果,正音情况。 【设计意图】 锻炼学生结合资料自主预习的学习习惯,检测学生自主预习的效果,给出注释,降低学生学习的困难,提高学习的兴趣。 【 再读古诗 】 1.竖式排列古诗,让学生齐读。 2.引导学生找韵脚,回忆韵脚应该怎么读:“平长仄短韵脚长”;按照此规律,再读齐读,读出味道来。 【设计意图】 1.改变传统的古诗排列顺序,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2.巩固寻找韵脚的方法,训练学生诵读古诗的技能,培养古诗的语感。 【 诵读古诗 】

王崧舟—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王崧舟—《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生:(自由应答)听过。 师:好听吗? 生:(自由应答)好听。 师:看来,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小奇《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歌词) 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得更是好听!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1: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2:不眠。 师: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3:难眠。 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4:未眠。 师: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5:愁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一句话,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儿。生:(齐读歌词) 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1:钟声。生2:钟声。生3:钟声。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大班语言活动古诗《枫桥夜泊》教案反思

大班语言活动古诗《枫桥夜泊》教案反思 大班语言活动古诗《枫桥夜泊》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重难点,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的吟诗,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语言活动课,快来看看古诗《枫桥夜泊》教案吧。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的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3、引导幼儿在古诗中学习,感悟生活。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丽的景色图片。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难点: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导入。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 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 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 3、了解古诗结构。 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4、分句理解古诗。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玩玩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5、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3)欣赏画 欣赏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画。 活动反思: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听所感。整个画面给人孤独、寂寞、忧愁、寂静的感觉。教学设计中,抓住“愁眠”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让幼儿说说这个愁眠的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结合诗人的心境,让幼儿展开想象,力求想象出画面,入情入境。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Teaching record of Night Mooring in Fengqiao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 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 修改调整及打印。 时间地点:20xx年11月于宜昌(xxx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 成立30周年xxx小学教研成果展示会在此召开) 记录整理:潜江市杨市小学漆翠芳(未经本人审阅) 师:同学们,当你们高兴或忧伤时,你会怎样表达? 生1:读诗。 生2:读诗。 师:我们的古人也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请同学们 读读这几首诗。 (生齐读《鸟鸣涧》、《静夜思》、《早发白帝城》) 师:不同的诗,表达不同的情怀。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夜晚, 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夜晚水乡幽美的景色又勾起作者 哪些遐想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泊”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停泊。

师: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 生:夜晚。 师:夜晚给我们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静谧。 师: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再来读一读题目? (指名学生读) 师:你读出了夜的感觉,读出了泊的情怀。真不错。 二、通读感知,读通读顺 师: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得太投入了,老师真不忍心打断大家。谁愿意做今天课堂上第一个为我们朗读诗歌的人呢? (生1朗读)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谢谢你为我们带了个好头。 (生2朗读) 师:只要做到字字入梦,句句入心,一定能读好。 (生3朗读) 师:读得不错!字字有交代。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