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简介
介绍土家族

民族文化的琼浆,是滋润我们的营养。土家毛古斯,2008 年走进北京奥运会的赛场,在鸟巢里尽情释放,粗犷原始, 刚劲激昂,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他的阳刚
毛古斯节歌舞
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 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 烟熏而成。
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 碗来装。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 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 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 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入席时座位分辈份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饮酒, 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 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土家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 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 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摆手” 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的叫“大摆 手”。“大摆手”规模大、套数多、时间长,历 时七、八天,与集市贸易、文艺体育活动一起, 在“摆手堂”前举行。“摆手堂”,在土王祠。 “小摆手”规模小,套数少,一般是一至三天, 多在本氏族祠堂举行。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 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 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有着浓厚的祖先崇 拜痕迹。
日常食俗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
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 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 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 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 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 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 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 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 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 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 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土家族

的家 烟 风族 熏 味最 腊 菜具 肉 特是 色土
饮
甜酒
团 馓
酱香饼
糯 米 粑 粑
食
土家族服饰
土家族 的服饰 布料多 为自纺 自织的 土布
土家族服饰
土 帕头左家 缠衽族 圈开女 形襟子 的,服 墨滚饰 青镶为 丝 短 帕层衣 或花大 布边袖 ,, 2~3
•
土家族服饰
爱 裤穿 对 男 用 ,白 、 子 靑在布 九 服 布 膝围 对 饰 包 至脚 、 为 头 踝和 十 对 上 靑一襟 缠、 对 短 “蓝 不 衫 布布 等 , 裹的 的 钉 脚大 扣 上 ”筒 子 七 ;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也称毕基族、毕基卡族,自称“毕兹卡”, 意思是“本地人”,或者为古代巴人后裔。 中国有土家族835.39万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 查),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贵州、重庆。
土
家
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文字
土家族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狩猎是他们的主要副业
土家族信奉多种神,没有固定的宗教信仰,因大多神明 大都与祖先有关,认为是“祖先”处处关照子孙,是最 好的神,因此对祖先十分崇拜,称之为祖先神。
吊脚楼为土家 族人居住生活 的场所,多依 山就势而建, 呈虎坐形,以 “左青龙,右 白虎,前朱雀, 后玄武”为最 佳屋场,后来 讲究朝向,或 坐西向东,或 坐东向西。
土家妹子
土 家 寨 子
土 家 吊 脚 楼
土家饮食
炸广椒
土 家 粑 粑
刨 汤 肉
喜土 欢家 饮人 酒喜 欢 酸 辣 菜 肴 ,
摆手舞
图妇 土 案女 家 就独 锦 达特 布 到的 ( 数织 西 百锦 兰 种工 卡 。艺 普 品) ,是 仅土 织家 锦族
土家族

• 四、七月半 • 七月半,也是土家族较大的节日,即农历 七月十三。这个节日主要祭祖,有的地方叫“鬼 节”。传说这天阎王放开了鬼门关,让所有的鬼 魂回家。所以一进七月,家家户户打扫环境,并 且家人不许吵闹、不许赤身露体。家中看到蛇蛙 等不能打死,要焚香烧纸,说这些东西是祖先变 化的,过节后要备办一些稀饭,烧些纸钱拌在里 面,在大门外远处点洒完,叫做洒“鬼稀饭”, 表示送祖先赶路。有的地方称“赶云南大会”。
土家族民歌
• 土家族民歌是由歌词与乐曲结合而构成的同一 体民歌,他是文学与音乐交会的产物.土家族民歌的 歌词属于语言艺术,它表情达意、被人感知;歌词与 乐曲的结合塑造了音乐形象,丰富了土家族民歌,因 而使土家族民歌的艺术魅力长存。主要分类: • 劳动歌 民事歌 情歌 传说歌 仪式歌 • 时政歌 儿歌 劝诫歌 杂歌
土家礼仪
•
土家族在社交活动与家庭生活中,特别重情 尚义,讲究礼尚往来和文明礼行,重情节、礼行, 讲友好,尚文明。 • 注重和珍惜民族声誉。对人称呼,无论亲友 长幼,“尊敬”二字为先。 • 一、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 • • • 诞生礼 结婚礼 祝寿礼 葬礼
土 家 族 风 光
婚俗
•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 嫁前,有“哭嫁”的风俗。在婚前哭嫁的时间短 则五、六天,长则一二个月。要与家人、亲戚、 朋友之间哭,哭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哥 嫂”、“哭姐妹”、“哭媒人”、“满堂哭”、 “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解放后哭嫁 已逐渐淡化,仅在部分土家人中还有遗风遗俗。
• 十禁忌:
1.正月初一莫骂人。 2.腊月廿九妇女休息。
3.年三十莫挑水扫地
5.正月莫剃头。 7.莫踩火坑三角架。
4.吃年饭莫泡汤。
6.晚上莫借东西。 8.吃饭莫敲碗。
土家族

5.特色文化 5.特色文化
5.特色文化 5.特色文化
<3>民居 <3>民居 :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 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 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现在的 土家族大多居于木质吊角楼,一般是“ 土家族大多居于木质吊角楼,一般是“左青龙,右白虎, 前朱雀,后玄武” 前朱雀,后玄武”。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 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 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 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 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 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 骑、5 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 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 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 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Leabharlann 2.历史由来 2.历史由来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 直接的渊源关系。但其来源, 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从 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 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 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 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 工匠的后裔, 工匠的后裔,还有人为是汉人戍 边将士和土著女子的后代。史 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 “土人”、“土民”等,清末 土人” 土民” 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 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 . 2 0 0 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 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 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 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 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 五溪蛮” 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 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 “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 土民” 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 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简介

我们将从以下几点开始了解:
习俗 饮食 服饰 建筑
土家族特色婚嫁——哭嫁
哭嫁歌: 《哭爹娘》
“哎呀我的爹耶” “哎呀我的娘呀” “慈母怀里我长大” “养育之恩儿难忘啊 ” “离别之心如刀割” “父母保重永安康啊”
土家族特色舞蹈之一——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 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而生,舞 随歌得名。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 ,踢踏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节 奏鲜明生动。祭祀仪式由梯玛或掌坛师 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 唱摆手歌。 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民族 史诗。摆手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 摆手数种,小摆手又称“社巴”。跳摆 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上 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 奏,气势恢宏壮观,动人心魄。梯玛唱 的歌也叫梯玛神歌,舞蹈以讲述人类起 源、民族迁徒、英雄事迹为内容。
鲊广椒
鲊广椒,也称为鲊辣椒,它是以恩施本 地鲜红辣椒和苞谷面(玉米面)为主要 原料加工而成。具体制作是:将鲜红辣 椒去蒂洗净,沥干水分,用铡刀剁成细 沫,加入食盐拌匀,再加入苞谷面拌匀 (也有的还拌入花椒、桔皮等调料的) 。盛入干净的坛子里,上面盖上菜叶, 然后用竹片将其卡紧,再倒置于盆中, 加入水(称为倒腹水)。优点是重力压 住坛口,密封效果好,吸水有度,为无 氧发酵提供了保障,使成品口味更醇更 香。制作少量的鲊广椒也可用正腹水坛 子,即有沿可放水的,正放,在沿内槽 中放水,盖上盖,但这种坛子制作的鲊 广椒不可存放太久,因为坛子内气压有 可能将坛盖冲开进入空气,也可能吸水 过多变稀走味。拌好的鲊广椒装坛后让 其充分发酵,大约3周后就可取出烹制 。一般是在锅中焙熟后与土家腊肉一起 炒食或作扣碗底料蒸食,成品色泽微红 ,酸辣味十分特别。还有用鲊广椒做蒸 肉、扣肉底料、伴料,这样做出来的蒸 肉不油腻、爽口,易消化吸收。甚至用 它与苞谷面做成苞谷糊喝的,叫鲊广椒 糊。
土家族介绍ppt课件

返回
9
土家族的风俗
10
的
土家人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 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 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 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 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 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 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 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 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土家族
1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的节日 土家族的风俗 土家族的人口
2
族名 “土家”在当地汉语中是本地人的意思。 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195802万人。主要分布在湖 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德江、 印江等县以及重庆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 与汉、苗等族杂居。 土家族织锦以其色彩斑斓、织 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
返回
5
土家族的节日
(2)
6
年
土家语叫“社巴”。它是与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相联系的一种群 众性歌舞活动。届时,各村寨的调年坪和摆手场(即平坦的开阔地) 上锣鼓喧天,规模很大,与会者往往上万人。除跳摆手舞外,还 有汉戏、西戏、阳戏、车车儿灯、龙灯、狮舞等。这种规模大的 调年会每 隔数年举行一次,单日开始和结束,日期也是奇数,历 时7天左右。还有一种叫“小摆手”,日期短,只有3天,规模较 小,在调年会上表演反映一年四季农事活动的舞蹈,舞蹈动作粗 犷有力,幅度较大,双手摆动干净利索,手不过肩。这种舞蹈在 当地又称“舍巴巴”,“舍巴月”等。
返回
土家族简介

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土家 语称为“古司拨铺”,翻译过来是“浑身长 毛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经济以
农业为主
狩猎
兼营
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 层花边,镶边筒裤或群
男装为对襟短衫
主食以米饭
为主外 还 以包谷饭
大山的女儿
土家族人 口分布:
主要在湖南 湖北 重庆 贵州四省市交界的从山 之中
802.81万
属于汉藏语系
土家族公认只有
语言没有文字
土家族传统舞蹈为摆手舞, 是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 传统歌舞形式,是土家族 的一种大型舞蹈。
八宝铜铃舞又名“解钱”,
是土家族民间体育活动之一, 是湘西北土家族宗教职业者土 老司(土家语称为“梯玛”) 进行法事活动、给祖先解钱时 跳的仪式舞蹈。
土家族还喜食
油茶汤
土家粑粑
烧饼
腊肉是土家族的上
等大菜 ,烟熏腊肉 是土家族最有特色 的风味菜
土家酱香饼
土家族最隆重节日为“土家年
” 俗称过 “赶年”是在汉族的过年的前一天。
土家族房屋一般靠山或 近水,呈老虎坐山形状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
木楼
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
民族探源之土家族文化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女士
阿朵
邓超予
头饰很华丽
姑娘很水灵
采茶的山妹子笑盈盈
五、土家族的器物
祖先用过的物品——蓑衣、斗笠
土家族歌舞
土家族的服饰
六、土家族歌谣
土家族民歌
土家族的民间歌曲按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 子、摇儿歌与儿歌、风俗歌等5种。山歌:土家族山歌在语言 上有土家语山歌和汉语山歌两种;在声腔上有高腔和平腔之分; 在结构上有“一声子”、“三声子“、“四句头”、“五句子 “之 别;在内容上有情歌、古歌、礼仪歌、生活歌、苦情歌等。 薅草锣鼓:又称薅草歌、合音锣鼓、挖土歌等。 劳动号子:土家人世居武陵山区和酉水、澧水两岸,拖木运料, 撬岩抬石,行船驾舟等,在劳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行 船号子、拖木号子、岩工号子最为流行 。 摇儿歌与儿歌:龙山的坡脚、保靖的普戍流行用土家语唱的摇 儿歌,曲调由上、下句组成,节奏平稳。普戍县的摇儿歌有羽 调式和征调式两种,旋律多级进下行。 风俗歌:有哭嫁歌、孝歌、摆手歌等。
民族探源
土家族,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 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重庆市的 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 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 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2000多 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 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 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 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 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 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 区仍通用土家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族
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一、语言
土家族语言属藏语系藏缅语族,比较接近于彝语支的一支独立语言,土家族仅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
二、文学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
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
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三、艺术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
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
“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
一般三天、五天、七天。
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
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四、风俗
土家族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
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
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
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
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土家族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
有“哭嫁”习惯。
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
开始是轻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
直到哭得口干舌噪,两眼红肿。
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
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
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
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
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
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
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
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
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
五、着装
土家人着装经历了男女同样穿短衣、着筒裙、赤足摊发的历史阶段。
土家族“男女一式”的百褶裙,保留了远古时代“裳”的遗风,是最古老的裙子样式,类似围裙的形状,为一帘式样。
“改土归流”,成为了土家服饰的重要转折点。
土家族服饰男女一式的外观形式彻底改变,男性由穿刺花衣裙而改穿满装;妇女则上穿满装,下着汉裙,即八副罗裙。
老人穿着花边的大襟衣。
六、宗教
土家族崇拜祖先相信鬼神,逢年节大祭祖先,初一、十五小祭。
土家族用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食物祭祖。
农历六月六日要祭拜土王,村村寨寨均要将猪头、果品等食物放在设立的摆手堂。
十月朔日用宰鸡鸭设筵宴客,用以祭冬。
除此,土家族还要敬五谷神、土地神、豕官神、灶神等,在修建房屋时要用酒肉和一只大公鸡祭祀鲁班.
七、节日和传统
土家族人最大的节日是过年、“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
过年:是土家族最大的节日,凡在外地的人,都必须赶回家过年,叫团年。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作过年的准备。
四月八:是土家族祭祀牛王的节日,土家族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较久,故对耕牛特别爱护重视。
这一天又是土家族人预测一年收成好坏的日子。
晴则丰、雨则嫌。
故县境内又流传“四月八落雨万人嫌”的民谣。
六月六:也是土家族人的大节日,这一天,村寨宰杀牲口,还特意把亲朋接来,大家一道过“六月六节”。
七月半:是县境内土家族较大的节日。
县内流传有“家家有个七月半”的说法。
民间流传七月半,阎王放开了鬼门关,让所有的鬼魂,都回家看我看孙。
所以在土家族人认为七月是祖先们回家的日子。
13国贸5班黄小倩130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