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学设计 (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篇1说教材:(一)教材地位《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说学法:学生学法:1、讨论交流法2、个性展示法3、课堂辩论法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

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

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教师教法:1、朗读法2、点拨法3、归纳法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

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

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

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 3篇

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 3篇

高一语文《氓》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通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1、导入话题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实词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

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乘彼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秋以为期(把)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活用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成语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

理清全诗层次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氓》的教案(优秀8篇)

《氓》的教案(优秀8篇)

《氓》的教案(优秀8篇)氓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

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

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

(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

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不可。

此处用了“比兴”手法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

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

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氓》教学设计《氓》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氓》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氓》教学设计篇1【教材依据】《氓》是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属于《诗经》中“卫风”里的作品。

这首诗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

【指导思想】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围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以诵读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引,以语言活动为基本探究手段来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丰厚的思想、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拓展探究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从课内到课外、从故事到现实延伸、拓展。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主人公形象,认识其情感变化和婚姻悲剧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自信、自强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教学方法】学法: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分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教法:点拨梳理归纳【教学准备】精心设计了教学设计,学生用导学案,搜集古代婚姻制度等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外知识作为导学案上的知识链接,精美的教学课件,每一组学生都准备了课堂小黑板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教学过程】导入:无论古今,爱情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是我们羡慕且称颂的美好爱情,但是爱情里也有不负责任,始乱终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来了解一下《氓》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2023最新-《氓》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氓》教案【优秀6篇】

《氓》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家人们整理的《氓》教案【优秀6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氓篇一氓教学目的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2.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3.理解三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作家作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②孔子删诗说。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

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③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氓教案优秀7篇

氓教案优秀7篇

氓教案优秀7篇氓教学设计篇一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根本知识,掌握赋比兴等的艺术手法。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朗读节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古代诗歌的能力。

2.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分析此诗女子婚姻悲剧的原因,了解时代的特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独立人格和精神。

2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语文根底比拟薄弱,很多知识没有系统性,探究的精神也不强,要通过教材一一去培养。

3重点难点重点:梳理字词,理解文意,掌握艺术手法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的意义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目标学时重点学时难点教学活动活动1故事复述,人物初探〔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情节和人物形象。

1、抽生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

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

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全文结构以及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

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

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

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

终于容许结婚。

三段:懊悔。

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

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

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

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

〔色衰爱弛〕五段:劳苦。

具体表达婚后的悲苦生活。

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六段:决绝。

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3、总结人物形象4.2第二学时教学目标1.诗歌的艺术成就2.诗歌的作品意义学时重点把握艺术手法学时难点探讨作品意义教学活动活动1手法与效果〔二〕《氓》的艺术成就1.多种表现手法〔1〕赋比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

〔全文铺陈表达了女子的婚姻悲剧〕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第一篇:《氓》教案《氓》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熟悉诗歌内容;清楚人物形象。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2.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用具多媒体六、教学方法1.第一课运用诵读法,改写民歌熟悉课文故事情节。

2.第二课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一、导入淇水边的爱情——水是生命之源,水边也总是爱情的发生地。

翻开《诗经》,一条条清澈的河流蜿蜒而过,无论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对心爱女子的思念追求,还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清澈柔媚的河流旁上演过一幕幕爱情的悲喜剧。

追寻流水的足迹,穿越三千年诗经的画廊,走近《卫风?氓》,我们来探访远古的诗情与爱意,领略先贤的美丽与哀愁。

(幻灯片)二、由淇水讲解情感的变迁,梳理情节。

思考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1.学生朗读(注意四言诗歌二二拍的节奏)2.梳理字词音用法意义。

(幻灯片)3.学生思考淇水问题,梳理情节,形成板书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

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对貌似忠厚老实的氓,女子一见倾心。

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

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載言。

”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

远古时代的郊外旷野竟有如此清新纯朴、芳香迷人的爱情;娴静似水的女子竟有如此简单而真诚、随意而自由的胸怀。

《氓》优秀教学设计

《氓》优秀教学设计

《氓》优秀教学设计《氓》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氓》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氓》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诗中人物的形象、性格和思想感情;2.掌握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本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梳理《氓》的叙事情节;3、掌握诗中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初读文本,疏通了字词并了解了文章大意,本堂课我们要对文章进行美读、细读和研读。

咱们一起先来看一组有趣的数据,注意看完之后,你要说说你的感受。

请看屏幕。

PPT:据说,一个人朝另一个人由衷地微笑,需要调动30几块面部肌肉;一个人鼓足勇气对另一个人说声“我爱你”,至少要消耗3只苹果所能提供的热量;而当一个人决意遇见另一个人并与之白头偕老,则需要花费20年左右的时间来等待,还得用掉六七十年的岁月才会最后完成。

在这个广大的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大约是千万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约是两亿分之一,而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只有50亿分之一。

同学A,你来谈谈你的感受。

嗯,跟老师想的一样:在这个世界上,许多看似平凡的东西,实际上却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

特别是对待爱情。

但是,自古而今,喜新厌旧,始乱终弃的却大有人在。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氓》,一起对春秋时期的这种现象作深入地探讨和思考。

二、美读环节: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篇文章。

大家觉得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注意?对,就是语气语调。

感觉太平淡了,没有抑扬顿挫,感情的表达还不够。

那怎么读才能读出感情来呢?首先还是要把文章的内容,主人公的情感先做一个分析。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这个表格。

PPT:内容感情基调语气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参考:内容感情基调语气第一节求婚——许婚喜悦柔缓第二节相思——结婚幸福急切第三节劝诫沉痛激动第四节控诉怨恨沉重第五节反省清醒低沉第六节决绝刚强坚定三、朗读难点探究:这种前后巨大的命运反差,使女子的心情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氓的态度也随之改变,这一点,大家不妨仔细关注一下文中女子对负心汉的称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高一语文组张玉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结合注释,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4、理清故事情节,梳理文章层次。

学会在对比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5、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赏析,并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探讨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难点】1、反复吟诵,体会作品感情。

2、了解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对于未来的生活总是充满着美好的期待。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总是无比骨感。

当我们期待的生活成为现实却变得面目全非时,你会怎么办?是放弃还是坚守?比如你们的高中生活。

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为了进入这所理想中的高中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然而,真正进来之后,生活学习在学校之后,却发现高中生活并不像你们想的那么美好——竞争激烈了,学习任务重了,任自己支配的时间不多了——这时,你会怎样选择?是顶着重重压力好好学习呢。

还是任由自己堕落下去呢?又如爱情。

卓文君司马相如那般贫贱不移,梁山伯祝英台那般化蝶相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生死相:这样的轰轰烈烈每个人都期待拥有。

可是,当轰轰烈烈变为细水长流,一句白头到老的誓言能抵得住生活的平淡琐碎吗?假如爱情变心了,你是浑浑噩噩还是挥慧剑斩情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几千年钱的诗中的女主人公的生活面目全非时,是如何选择的。

二、结合单元导读,进行本单元内容学法指导。

单元导读是一个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的概括的介绍,更是对如何学习本单元内容的一个指导。

(一学生读)提问:从这三段话中,你学到了哪些内容?明确一:单元课文体裁为诗歌,时间限度为从先秦到南北朝的诗歌。

明确二:这一时代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一阶段的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确三:还介绍了如何学习诗歌。

首先要反复吟咏,注意诗体的不同节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三、提问方式介绍《诗经》。

提问:关于《诗经》,你知道哪些?明确:《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首(“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孔子评价《诗经》为“诗无邪”。

韩愈称其“正而葩”,“葩”为华丽有文采之意。

《诗经》按其内容和音乐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指十五国风,共160篇。

大部分为民间歌谣。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主要为宫廷乐曲歌词,为周代贵族所作乐歌。

也有一部分民歌。

颂,分为“商颂”“周颂”和“鲁颂”三颂,共45篇,主要为宗庙祭祀的乐歌。

其中,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诗经》的精华。

与屈原的《离骚》被合称为“风骚”。

《诗经》中诗歌的来源有“采诗”一说,即由朝廷派专人去民间收集各地民歌。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

赋,“赋者,铺也”。

朱熹称赋即为“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排比。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譬喻、比喻。

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起兴、起情,通过先言之物的特征而产生某种类似的感受与联想,再引出所要吟咏的主要对象,通常用于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的开头。

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比和兴有时很难区分,所以我们一般笼统的称为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风雅颂是诗经的艺术表现形式,赋比兴为诗经艺术表现手法。

三、齐读正音,疏通字词。

1、学生齐读。

1、正音。

2、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为二二式,两个节拍。

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4、3分钟时间讨论、梳理诗歌字词、内容。

5、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四、问题探究1、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章:许婚恋爱第二章:迎娶第三章:劝诫第四章:被弃第五章:反省 第六章:决绝 决裂很明显,本诗是按照事件发展过程“恋爱——婚后——决裂”这个条线索展开的。

本文为一首叙事诗。

2、叙事诗中人物为主体,本文有两位主人公——女子与氓。

那本诗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小组讨论3分钟展示成果。

明确:通过对比塑造了女子与氓两个人物。

女子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女子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婚前痴情、专一,沉浸在爱情之中;婚后醒悟到“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脱也”。

婚后恋爱、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出女主人公纯真、善良、清醒、刚强(板书)的性格特点。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他“二三其德”,甚至“至于暴矣”。

女子和氓的性格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叙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抒情,本诗是通过何种艺术手法来抒情的? 提示:比兴是《诗经》首创的艺术表现手法。

请找出文中比兴的诗句,并体会其作用。

小组讨论3分钟。

明确:①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先以葱茏茂盛的桑树来写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做贪食而快乐的小鸟。

沉溺在爱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葚的斑鸠那样,一直昏醉不能自拔。

藉此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

婚后②“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

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也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喻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由浓到淡。

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淇水再宽也有边岸,沼泽再大也有个边际,可是女子的受苦的生活却似乎没有尽头,这同时写出了女子要与这种悲苦生活决裂的决心。

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

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

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3、这一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3分钟)明确:《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带给女性的巨大伤害。

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她不顾家庭的反对,没有过高的物质要求,和“氓”自由恋爱,结为夫妻;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的身上。

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

诗中表露的她得怨恨更多于悲伤,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和欺凌。

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就是不可避免的。

六、拓展延伸。

美好的期待落空,女主人公最终选择离去。

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选择?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请你谈一谈。

七、作业。

完成《世纪金榜》P20拓展阅读《邶风·静女》10-13题,语言表达14-15题。

八、板书设计。

第一章: 许婚第二章:迎娶第三章: 劝诫第四章: 被弃第五章: 反省第六章: 决绝 决裂【教学反思】恋爱 婚后 纯真、善良 勤劳、专一 清醒、刚强 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