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神采飞扬

合集下载

让语文课书声琅琅

让语文课书声琅琅

让语文课书声琅琅一节好的语文课少不了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朗读既是阅读作品的一种途径又是加深记忆的一种方法。

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的心灵与文字碰撞,也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能受到伟大人格的震撼、美好情操的洗礼、深刻思想的感化;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能体验到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所以我们的语文课,需要书声琅琅。

怎样才能使语文课书声琅琅呢?一、给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一节好的语文课不能少自由朗读的时间,因为自由朗读可以快,可以慢,可以高声,可以细语,可以断断续续、反反复复,可以写写画画、用心琢磨。

而这样的阅读最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平衡学生之间的差异,最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给足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并指导学生该怎样自由的朗读才更加有效。

以下是我指导学生的几点做法:1、读书前,准备好字典和笔学生在读文时难免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如果有最好的老师——字典及时的解决疑难,那么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也就加深了理解,增添了底气,并且也能在无形中慢慢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而笔是学习的又一个好帮手,遇到好的词语和句子,用笔标出来;每有感悟,及时记录自己的思维;遇有疑惑,用笔圈圈点点。

这样,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读书时,要认真思考自由朗读不是单纯的、机械的出声朗读,而是要带着一颗善于思考的心去读,要思考文章的语言、涵义、内容,要思考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要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二、给学生感情朗读的指导要想使学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单靠学生自己的体会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做出有效的指导。

1、引导学生体会句子做表达的感情。

(1)通过理解词语的意思来理解句子乃至段落篇章的感情(2)通过变换角色理解感情遇有相关人物,教师可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会感觉怎么样?你会怎么想?你会不会这样做?……(3)通过角色体验理解人物感情教师可创设一定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心情,如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

让语文课堂神采飞扬

让语文课堂神采飞扬

让语文课堂神采飞扬教育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

”人的兴趣调节着情感,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推动学生探获知识的一种强烈欲望。

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只有从自身出发,调动一切可行因素,激发每位学生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心中激情,才能提高教学实效。

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语文课堂“神采飞扬”,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一、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气氛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

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气质、精神状态,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

其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

“演员”要用自己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渗透情感的语言,用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这就要求老师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这样自然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奠定了一堂课的成功基础。

教师为人师表,就应作好表率,用我们自身形象去感染学生。

在课堂中精神饱满,用激情去点燃孩子们的心灵,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让人趣兴味起,有经验的老师都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

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你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

像一块磁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每一个人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

因此,我们应该精心为每堂课都设计精美的导语。

在上《纸船》这首小诗前,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烛光里的妈妈》音乐画面,从一开始,学生就被动情的画面和深情歌声所吸引和感染,自然入情入境,感触颇深。

如何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如何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如何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是一堂语文课的重要特征,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是非常重的,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

从课堂教学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都应当突出朗读的训练。

一、朗读形式可以多样,但要合理运用。

我个人认为,让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一个重要的环节,老师的朗读能力与水平要先提高,所以,教师先要过朗读关。

我建议把普通话测试后面40篇文章拿出来让教师没事时读读,教师也有个比赛。

教师在课堂上的领读,能使学生跟着老师读的过程中,从中领会朗读的节奏。

教师范读读得好,学生自然地中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

教师的朗读能力会逐渐转化成学生自身的能力。

但要注意的是: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一段或几句话即可,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二、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2)慎用齐读。

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每一次读书都让学目的地去读,不要盲目读书。

三、说说我们的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如何让中学语文课堂重现琅琅读书声

如何让中学语文课堂重现琅琅读书声
了什么 , 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 都融在 文章 的字里行间 , 作 品的主题思想作品的纲领 , 一篇 作品 的主题 , 像首乐 曲的主旋律 , 它决定着 朗读语言 的感情基调 , 理解 了写作意图 , 朗读 时才能把作者 的 思想感情化作朗读者 自己倾诉 的愿望 ,这样才能在

朗读作为一种语言艺术 ,朗读者 只有真实感受 作品, 积极介入 其中充分调动感情 , 才 能以声动情 , 以情感人 。调动情感的手段 常用 的一般有三种情景 再现 、 情 感联想 、 挖 内在语 。 内在语就是文章文字语 言所不便表露 ,不能表 或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 。内在语能赋予言语一 定 的思想态度和感情色彩。没有 内语言语就失去 了 光彩 。我们读一篇文章必须 提示文字 中所蕴藏 的深 意, 能准确 、 贴切地把作品 、 调动感情 。 内语 就像一股 巨大 的潮流 , 在言语下不 断滚 动 , 赋予 言语 以命 , 只 有抓住 内在语 , 挖掘文章后面更深一层 的意思 , 朗读 才越有深度 , 语句或段与段之间加设 内在语句 , 可帮 助朗读者顺利实现感情 和语气 的转换 。
( 三) 语 言表 技 巧 。
朗读的语 言表达技 巧实 际上就是抑 、 扬、 顿、 挫、 轻、 重、 缓、 急在语 调上 的运 用 , 具 体地说 它包 括停 连、 重音 、 语气 、 节奏语速等 。 停连要根据思想 内容 的 需要 , 借 助语法成分 的关系进行合理安排 , 否则会影 响 语 意 的 表 达 而 生误 解 。 朗读 时 的重 音 并 非 都 是 加 重声音 , 可以用快慢 、 强 弱、 高低 、 停连等各种方法来 达强调 。 总 之 重 音表 达形 式 多 样 , 忌呆 板 。 作 品 的思 想感情往往诉诸辞章文采 , 朗读 的思想感情则诉诸声 音气息。 当然 , 朗读者的语气 色彩也 朗读者随心所欲 的 ,它是语句 内在 的具体思想感情之积极运动的显 露 。这 种 显 露 又体 现 在 声 音 气 息 变 化 上 。比如 , 喜 则 满声高 , 悲则气沉声 抑 , 爱则 气柔声轻 , 憎则气 旺声 硬, 冷则气少声淡 , 惊则气声抖 , 怒则气粗声大 , 疑则 气细声粘 , 静则气声 缓 , 强则 气壮声宏 , 弱则 气虚声 微等等。另外 , 在朗读时 , 还要注意节奏语速的变化 。 总之 , 在 朗读时 , 要从思想 内容实际出发掌握快 慢的相互配合及转 化 , 保证 口语 风格的协调统 一 , 以 增强 口语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 只有这样 , 才能激发学 生的 朗读兴趣提高学生 的朗读能力 ,达到我们预期 的教学 目的。

让语文课堂神采飞扬

让语文课堂神采飞扬

辈 子 的 悲哀 。 因为 学 生如是 说 :不 上语 文 课 不 一定 不 ‘
的确 , 着语 文教 学 改革 的 深入 , 随 面对 极 具现 代 意 识
行 , 了语 文课 不一 定能 行 ’ 上 。”
的语 文新 课程 , 面对 变 革 中 的学 习方 式 , 文教 学 中 的许 语 多问题 再次 摆在 了我们 的面 前。 伴 随着 五千 年 的 文化 , 习语 文 自古就 是 一个 漫长 的 学
飞扬, 气氛 推 向 了高 潮 , 生在 竞 争 中学 习 了竞 争并 学 着 学 做 人 。 整节课 学 生兴致 颇 高 , 们在 课 堂 中体 会 到 了被 欣 他 赏 的喜悦 , 示 了 自己的才华 。在教 学《 展 桃花 源 记》 篇 文 这
章 时, 了调 动 学生 的参 与性 、 为 积极 性 , 我让 同学们 以课本
关 键词 :师 生情 感 契合 点 教 学 氛 围 教 学 手 段 课 堂模 式 丰 富 的知 识 教 师人 格魅 力
的问题 , 会使 课 堂 气 氛处 于 一 种激 情 澎 湃的 氛 围 中 , 而在 此 过程 中学生也 会 得到 事半 功倍 的 效果 。
二、 运用 多样 教学 手段 , 造 引人入 胜 的课 堂模 式 创 两千 年 前 的“ 文圣 ” 子 就 曾说 过 “ 之 者 不 如 好 之 孔 知
所 以 , 首 先是 以几 幅 图片 引入 , 学生欣 赏 。 后学 生初 我 让 然
读 课 文 , 读 边 找 出与 图片 对应 的桥 的 类型 , 以导游 的 边 并
形 式对 号入 座并 讲 解其 主要特 点 。 引起 了学生 浓厚 的兴 这 趣, 他们 讨论 得很 热 烈 , 解起 来 也是 津津 有味 , 生 的积 讲 学

扮靓语言,让语文课神采飞扬

扮靓语言,让语文课神采飞扬

扮靓语言,让语文课神采飞扬从教十几年,我亲身体会到:一堂好的语文课,是和老师的优美语言密切相关的。

如果语言形象优美,可以让整个语文课彰显活力;如果语言平淡泛味,则整个课堂也会显得沉闷起来。

那么,怎样使自己的语言靓丽,让语文课神采飞扬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准确规范,简明得体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对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语文课正是教授学生学习语言的课程,那么在课堂上我们就首先应该重视语言的准确规范,这是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而语言简明得体就要求教师说话简洁、意思明确,不可拖泥带水、含糊不清。

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说什么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如教授应用文知识时,我们就应明确告诉学生不同的应用文有不同的语言要求,如介绍信中的“你”应改为“贵”。

二、充满激情,富有情感语言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富有情感的语言像温泉一般流入孩子的心田。

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多要富有情感,尤其是语文教师,要学会煽情,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教《最苦与最乐》时,我这样导入:师:宣传委员,如果你的黑板报出好了,你的心情怎样?生:轻松愉快,高兴。

师:为什么?生:因为任务完成了。

师:可见尽了责任,乐(高兴)。

师:值日生,如果今日黑板未擦,地板未扫干静,你的心情怎样?生:内心不安。

师;这种感受苦吗?生:苦。

师:可见未尽责任,苦。

今天我们来学习未尽责任最苦与尽责任最乐。

这样,学生的热情被煽动起来,带着激情听老师讲课。

三、感情充沛,抑扬顿挫语文是极富人文魅力的一门学科,语文课堂上如果教师语言平淡,缺少感情,那么课堂将变得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感染,有了感情才能感染学生,振奋学生;有了感情,教学语言才会有生命力。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要常从不同的角度, 运用不同句式如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单句、复句、不完全句式等,配合表情、动作、声调, 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中的感情, 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 带领学生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朗读 兴趣 。
堂 书 声
琅 琅
7 4 3 0 2 7 )
家 长 大 都不 关 注 ,慢 慢 习 惯 成 了 自然 , 老师 加 大 训 练 字 词 句 篇. 让学生应付考试 , 提高成绩 , 家长关注考试成绩 , 忽 视 学 生
朗 读 能 力 的 培养 。 ( 三) 没 有 给 予 充 足 的 朗读 的 时 间 。 我们 布 置 给 学 生 的 课 外作业 . 基 本 没 有 朗读 。静 下 心 想 想 , 学生在 家中 , 在 田野 , 在
山上 . 在树林 . 在河边 , 声情并 茂地朗读一篇心仪的文章 , 该 是 多 么 好 的 一 幕靓 丽 风 景 。 可 惜 , 已 经 很 少 出现 这 样 的一 幕 , 语 文教师责无旁贷。 语 文 自习 . 都是 布置大量作业 , 教 师 进行 耐 心 而 又 细 致 的 辅导 . 每一道题 、 每一个答案 , 力求准确和完美 , 原 来 老 师 在 辅 导学生做各类练习册 , 学 生只是听话的抄写员 , 认 真 地 把 老 师 告 诉 的 标 准 答 案 抄 写 一遍 , 忽 略 了朗 读 。 我 们 花 费 那 么 多 时 间 进 行 语 文 基 础 知识 的 教 学 ,教 学 目 标里强调要增强语文听说读写能力 , 校 园 的橱 窗 、 教 室 的墙 壁 也张贴倡导素质教育 , 大建高效课堂的宣传语 , 可 惜 的 是 教 室 里没有读书声 , 语 文 自习 课 占用 辅 导 作 业 , 学生没有体验到 朗 读 巾的 精 神 享 受 , 丧 失 了 朗读 兴 趣 。
现在 . 很 多学 生不 会 朗 读 、 不 愿 朗读 。教 室 里 消 失 了 朗 朗 的读 书 声 , 还 是教 室 吗 ? 没 有 了 学 生 读 书 声 的 语 文 课 堂 , 还 是 语文课堂吗? 从小学开始 , 语 文课 就 是 基 础 教 育 巾 最 重 要 的一 门 课程 , 学 校 课 程 表 上 也 安 排 了大 量 的学 习语 文 的 时 间 .也 有 一 支 学 历合格 、 教学 经 验 丰 富 的语 文 教 师 队 伍 , 他们注重进行 听 、 说 、 读 、 写的教学 , 培养学 生听 、 说 、 读 、 写的能 力 , 但 缺 少 朗 读 环 节, 语 文课 堂 少 了读 书 声 , 学生 对 朗读 兴 趣 不 浓 厚 。 我 作 为 一 名 普 通 的 小 学 语 文 教 师 ,开 始 反 思小 学语 文课 堂, 看 到 了许 多现 象 , 发 现 了许 多 问题 , 引 发 了 一 系 列思 考 。 在 日常 教 学 巾 . 主要 有 以下 问 题 : ( 一) 小 学 语 文课 堂 少 了教 师 和 学 生 的 泛 读 、 领 读 。 小 学 阶段 . 学生心 理上最崇拜 、 感 情 上 最 亲 近 的人 是 老 师 , 尤 其 是 语文 教师 , 不 仅课表 上安排 了大量 的语 文学 习时 间 , 而 且 一 般 小 学 语 文 任 课老 师 都 担 任 班 主 任 工 作 . 如 果 老 师 对 每 篇课 文仔 细研 究 , 掌握 课文 的感 情基 调 , 弄清 停顿 , 读 准 每 个 字 词 , 富有 感情 地泛 读 、 领读 , 在 教 师 抑 扬 顿 挫 的 一 次 次 示 范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朗朗朗朗的读书声是语文课堂上最动听的音乐。

无论新课程如何改革,方法如何改变,手段如何多样,“读书”都将是阅读教学中最根本的手段,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

古人便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教学能切实地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中去,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陶冶情操,在朗读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朗读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加强朗读教学,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教师自己要常读。

教师首先要通过自己的朗读去带动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很难想象,一个从不开口读的老师能让学生爱读、读好。

教师的读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

教师声情并茂,入情入境的朗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爱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在听范读时,学生时而在教师的换角色朗读中哄堂大笑,时而在老师的深情朗读中热泪盈眶。

每次听完老师的朗读后,同学们都能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文章中,像教师一样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字中蕴藏着伟大的无私奉献精神,语言真挚感人。

我在读到动情处时声言哽咽,再看教室里鸦雀无声,一双双眼睛出神地望着我,有的眼眶已经湿润。

带着这样的情感体验,带着这样的一份感动再去读课文,去理解作者所要表示的情感,许多阅读理解中的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除了读给学生听,我还喜欢在学生齐读时和同学们一起读。

听着老师的读书声,他们便也读更加起劲了。

2、教师的范读是学生学习,模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范本。

模拟是小学生最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提高朗读水平的过程中尤为重要。

而教师的范读则是学生模拟的范本。

老师读得好,学生模拟得像,就能很快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还记得在教学《寒号鸟》一课时,有一句话描写了寒号鸟因懒惰而受冻发出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我在读这句时,感觉自己真的就是那只冷得受不了,冻得直发抖的寒号鸟,“哆啰啰、哆啰啰……”这颤抖的声音一出,全班同学都笑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神采飞扬
发表时间:2013-04-22T13:25:14.38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7期供稿作者:黄文芳[导读] 其实,朗读能力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黄文芳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实施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朗读教学,旨在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启示。

关键词:朗读;语文教学;重要性在我们的印象中,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奇思妙想、神采飞扬,应该是最浪漫的课堂。

一个学生,如果爱好朗、朗读很好,就能断定他(她)的语文成绩一定不错。

学生喜欢朗读,投入的朗读几乎成了一节语文课成功的标志,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具体表现。

然而,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却常常听到教师们抱怨学生懒读书,不愿读书;读书的声音像蚂蚁一样,让人丧气。

因而语文课堂气氛沉闷,一点也没有语文的浪漫气息。

这是因为师生们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学习中,重视“写”而忽略“读”。

对“读”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朗读教学没能引起高度的重视,学生也没有真正走进朗读境界造成的。

其实,朗读能力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它始终贯穿在认识、理解、感受、鉴赏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另外,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读熟、背诵一定数量的课文”。

可见,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在良好的朗读习惯中,学生的口语会得到提高,从而提高语文成绩,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应重视朗读教学。

语文之所以要诵读,是有其自身的原因的。

汉语本是一种语言,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之中,才能实现识字及理解语义的目的。

另一方面,也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领悟词义的褒贬、文章的抑扬、语言的顿挫、句式的优美及作者笔尖流淌的涓涓真情,从而达到增知识、受教育的目的。

如果忽视了这一点,那么就忽略了语言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即说的功能、交流的功能及读者头脑中再创造的功能和教育的功能。

再者,从阅读的本质来讲,阅读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学生心智的开掘、人格的完善。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还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朗读教学,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其在“读”中收益、在“读”中成长。

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注重朗读教学。

那么,如何才能抓好“读”这一重要环节呢?
首先,要从思想上树立起以“读”为本的理念。

坚持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让语文课堂始终洋溢着琅琅书声。

要让学生自己去读,反复体味,融入内心。

教师只须作恰到好处的指导,必要时范读,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学习情绪,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专心“读”,用心“读”。

要求读中有思,思中有读,读思结合,不要“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教师对“读”的教学也要提高要求,要循序渐进,有层次的进行训练: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由理解到心神领会。

再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中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

这样,在阅读中既让学生积累了语言,又提高了人文素养、终身受益。

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多读少讲
一节课四十分钟,让学生多读多悟,用二十分钟以上,教师抓住重点讲解,控制在二十分钟以内,坚持把课堂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如在教授周密的《观潮》时,教师几乎都在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潮水的雄伟壮阔,感受大自然的伟力,感受人类的超人勇气,在脑海中形成钱塘潮的形象。

如果只是一味的讲解,笔者认为学生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唯有朗读,大声地、投入地朗读才能做得到。

二、必要时给学生一定的点拨
如杜牧的《赤壁》一诗,用了典故,难以明白其真义。

这类比较深奥难懂的诗,宜于先把背景、诗意讲清楚,然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诵读诗歌,仔细把玩诗中的复杂感伤无奈之情。

学生自然可以不用多言也能意会。

三、给学生“读”营造一定的氛围
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现代诗,表达的是炽热的爱国情感。

在学生朗读时,如运用多媒体播放祖国六十大庆阅兵大典的视频,配上雄伟的军歌进行曲做背景音乐营造气氛,一定可以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感,使朗读提升到理想的境界。

四、强化“读”的目的性,注意“读”的层次性,追求“读”的理想效果
如教学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时,就应听录音朗读,边读边讲,少讲多读,层层推进,最终诵读,在反复的诵读中,领悟那奇妙的意蕴。

这样的朗读教学还特别适用于描绘奇山异水的文言课文,如《答谢中书书》等等,都应该在朗读中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提升语文能力。

“读”的功能与成效,不只体现在文言文与诗歌的教学中,在现代文的教学中一样是不可替代。

特别是文质兼美的课文,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朗读是深入了解文本的好途径。

如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感情细腻,学生不容易领悟。

因而过多的讲解也是无益的。

应该指导学生调整情绪状态,进入角色去朗读课文,特别是对关于父亲背影的一段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

这时你会发现,读着读着,学生的脸色庄重了,声音低沉了,文中的父子深情打动了学生,激起了学生的共鸣。

此时,无需做更多的讲解,学生自然领会到那份父子深情。

在这样的朗读中,学生还由此想到了炎热的夏夜,祖母端来绿豆汤的情景;想到了每个冬晨,母亲忙碌地准备早餐……明白了一直以为是理所应当的事,其实饱含了世间的挚爱。

不但理解了课文,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可见,经常选择精美的语段让学生朗读,会增强他们的语感,丰富他们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

总之,朗读教学是我国语言教学中最传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朗读方面,古人也给了我们最好的示范。

韩愈读书“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读书更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做到反复读、大量读,有感情地朗读那些好段落、好文章,那么对于语文学习的各方面,都会有很大提高的。

所以,我们要把握朗读这把金钥匙,还语文课堂琅琅的读书声。

这样,语文教育教学就会成功在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