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病变的MR诊断

如何正确诊断骶髂关节炎

如何正确诊断骶髂关节炎 正常情况下,由于人的左、右两侧骶髂关节保持平衡,所以腰骶椎着力均匀分布,不会引起骶髂关节的受损。但在分娩或外伤后,引起了耻骨联合的分离,使左、右两侧受力不均,即使是很轻的压力,也容易引起骶髂关节扭伤,从而产生骶髂关节炎。 【查体及检查】 1.Piedallu征患者取坐位,检查者自后方观察其髂后上棘是不是在同一水平线上,一般情况下,患侧偏低;腰前屈时,则患侧位置升高程度超过健侧。 2.对抗性髋外展试验阳性。 3.退变性骶髂关节炎X线平片上显示退变征,视病程不同而出现退行性变的各期表现,以增生及骨刺为主。 【与强直性脊柱炎鉴别】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疼痛特点是休息不能缓解,活动后方能缓解,这也是与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部外伤的区别点。强直性脊柱炎轻症者,仅会感觉骶髂关节部僵硬、肌肉酸痛。原因是肌腱、韧带与骶髂关节的骨附着点炎症,即肌腱末端炎。易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风湿病。臀、大腿后侧疼痛易误诊为坐骨神经痛,但是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下肢疼痛很少放射到膝以下。 强直性脊柱炎交替性左右骶髂关节部位疼痛,是强直性脊柱炎中、早期最具特征性的症状。是骶髂关节固定部位深层次隐渐性疼痛,先为一侧显著,后发展为左右交替性疼痛,重者痛处在骶髂关节一点上。骶髂关节疼痛可以上移出现腰椎部疼痛,下移至坐骨疼痛或大腿髂部痛,因咳嗽、打喷嚏或其他牵动性动作而疼痛加重。开始时疼痛可以为单侧、间歇性,几个月后逐渐发展为双侧、持续性疼痛并伴有腰部僵硬。 强直性脊柱炎都侵犯骶髂关节,上行至腰椎疼痛,所以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疼痛常伴有腰痛和腰骶疼痛伴有晨僵。先为反复发作,间歇性或两侧交替性酸痛,随病情发展,或持续性深部隐渐性钝痛或者刺痛,伴有腰部酸痛,全身疲劳无力,其特点为休息、阴天或劳累后加重,活动、遇热后疼痛缓解。 骶髂关节的影像学检查首选X线平片。阅读X线平片须避免主观臆测,应采用上述ASAS发布的评分系统,如明确有SpA骶髂关节炎,则无须行其他影像学检查。对于早期X线平片阴性的患者,如确诊为SpA会影响其治疗药物的选择,则应行MRI检查,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是在MRI结果中唯一有诊断意义的SpA特征。

骶髂关节炎诊断

脊柱关节炎:骶髂关节的影像学诊断 全网发布:2011-06-23 21:29 发表者:孙国民(访问人次:1242) SpA诊断:重视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 1961~1991年期间,脊柱关节炎(SpA)分类标准多次更新,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能满足临床诊断, 仅可用于研究。2009年,国际SpA评估工作组(ASAS)发布的中轴型SpA分类标准不同于既往标准。根据该标准,诊断SpA首先须满足发病年龄<45岁和背痛病程≥3个月,对符合条件者应进一步考虑是否满足以下4点:①背痛有炎性特征,②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阳性,③ 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④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治疗有效。符合上述条件者可确诊为SpA,对不符合全部条件者应行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以判断是否有炎性改变。对于诊断SpA,在影像学检查中仅骶髂关节检查最具价值,而脊柱及其他部位检查暂不作推荐。在SpA诊断指标中,影像学检查特异性最高,但敏感性较低,因此不推荐为筛查方法。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正确判定骶髂关节炎是风湿科医师应掌握的方 法。 影像学检查的选择原则 骶髂关节炎对诊断中轴型和外周型SpA均有重要作用。目前可用于骶髂关节检查的方法包括X线平片、磁共振成像(MRI)和CT,其中X线平片为首选。在缺少X线平片结果时,不应行CT和MRI检查。如根据X线不能确诊,须考虑确诊为SpA是否对药物选择有重要影响,否则为确诊SpA而行其他检查只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如明确诊断为SpA会影响治疗药物选择,且X线平片不能确诊,2009年ASAS在分类标准中推荐MRI为第二位检查方法。仅在有MRI检查禁忌证时才推荐CT检查。因为CT有2个重要缺点:放射线辐射使癌症风险升高;骶髂关节CT尚无统一阅片标准,不同阅片者对同一CT结果的判定常有 显著差异。 骶髂关节放射学检查 X线检查 对骶髂关节的X线检查仅须拍摄含髋关节的骨盆X线平片。前后位X线平片为判断Sp A骶髂关节病变程度的重要方法。风湿科医师应对双侧骶髂关节分别进行评价。 根据以下分级,每个骶髂关节评分为0~4分。 0级:正常(图1)。 1级:有可疑病变,但不能完全确定是否正常(图2 ,左侧骶髂关节)。 2级:有明确病变,局部轻微糜烂或硬化,关节间隙无明显增宽(图 2,右侧骶髂关节)。 3级:有明确病变,中度或重度骶髂关节炎症,伴侵蚀、硬化、增宽(或狭窄)中一项 改变,部分强直(图3)。 4级:关节改变严重,骶髂关节完全强直(图4)。

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要点分析

·讲座· 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要点分析 山西省忻州市中医院(034000)李进胜 骶髂关节病种较多,但发病率较低,CT的普及应用,大大地提高了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率。临床确诊或病理证实的不同病种的骶髂关节病变者,通过分析其CT征象,并结合文献,旨在阐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1CT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常双侧对称发病,自关节下部开始,关节面硬化与破坏,间隙狭窄或消失,骨桥形成;类风湿关节炎(rhrumatoid arthritis,RA)常一侧发病,易侵犯关节上半部,关节面密度减低,骨质疏松,关节面下出现周围硬化的小囊状骨缺损;化脓性骶髂关节炎常单发,骨质疏松、破坏、增生,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关节囊肿胀,关节强直,周围软组织肿胀或钙化;骶髂关节结核常单侧发病,多位于关节中下部,关节面模糊,骨质破坏及死骨形成,关节间隙增宽,常伴冷脓肿和窦道形成;髂骨致密性骨炎示髂骨面硬化区,不累及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骨关节面增生、浓密,关节间隙狭窄,可伴骨性强直。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各不相同,CT 能清楚显示骶髂关节解剖关节及其周围结构,是目前诊断骶髂关节病变最理想的检查手段。 骶髂关节是由骶骨耳状面与髂骨耳状面构成的微动滑膜关节,关节面呈“耳”状,凹凸不平,互相嵌插吻合,关节面表面被覆一层关节软骨,浅层为纤维软骨,深层为透明软骨,骶骨面较厚,出生后大多演变成纤维软骨,关节腔狭小,呈裂隙状,约2mm宽,运动度极小。有2种关节类型,前下1/3为滑膜关节,该部分的关节软骨薄,表面呈波浪状,可轻微活动;后上2/3为韧带关节,呈“V”字形,靠近滑膜部分关节腔变窄,后面部分较宽,也呈波浪状。周围有紧张的关节囊,关节的前后有较强的韧带结构保护,如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骶髂前后韧带、骶髂骨间韧带、髂腰韧带等,各韧带是联系骶髂关节的重要结构,能加强关节的稳定性。骶髂关节可作轻微的上、下、前、后运动。在前后运动时,可伴随关节作旋转运动。 2常见骶髂关节病变的病因、病理基础及CT诊断要点 2.1AS:病因不明,男比女多,65%以上的病例发生于15~30岁,多有家族遗传史,约90%的患者含有血清组织相容性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鄄B27。早期及活动期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血清碱性磷酸酶及尿17-酮类固醇增高,关节液内单核细胞增多。AS从骶髂关节开始,上行蔓延至脊柱关节(躯干关节),亦可波及近躯干的髋关节。 病理表现:韧带、肌腱、关节囊与松质骨结合部的肉芽组织既破坏松质骨,又向韧带、肌腱或关节囊内蔓延。修复期,新生的骨组织不仅填补松质骨缺损处,还向附近的韧带或关节囊内延伸,形成韧带骨赘。关节囊可骨化,形成骨性强直。 CT诊断:双侧对称性发病,在骶髂关节下2/3开始。早期关节面模糊,稍见致密,以髂骨面明显,关节间隙增宽。中期边缘呈锯齿状,髂骨侧致密带增宽,可达3cm。关节间隙狭窄。晚期骨致密带消失,呈骨性强直。如见脊柱“结节状”改变及髋关节改变与上述征象类似,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既有早期表现,也有中、晚期改变,血清抗原HLA鄄B27均为阳性。 2.2类风湿性骶髂关节炎:病因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多见。常侵犯全身多个关节,多呈对称性,65%侵犯手足小关节,40%可侵犯髋关节等全身大关节。15%的患者发现皮下结节,65%的患者类风湿因子凝集试验阳性。 病理改变为滑膜炎症反应及邻近软骨破坏,晚期可见关节强直。 CT诊断:常一侧发病,如为双侧,病变程度往往不同。病变较易侵犯骶髂关节的上半部,早期表现为关节面骨皮质密度减低,继而关节面下出现小囊状骨缺损,周围伴不同程度的硬化伴有髋关节病变,多为一侧发病,血清类风湿因子(RF)试验阳性。 2.3化脓性骶髂关节炎:65%以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次为链球菌、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及脑膜炎双球菌,感染途径以血源性多见,其次为淋巴途径和直接蔓延。男多于女,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壮年。通常为单发性,儿童可累及多个关节,无对称趋势。 病理改变:早期(浆液性渗出期):关节滑膜充血、水肿,白细胞浸润。中期(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期):滑膜炎症轻度加剧,渗出液中白细胞成分增多,黏稠混浊,内含脓细胞,关节内有纤维蛋白沉积。关节内有黄色脓液,发生蜂窝组织炎改变,形成脓肿或窦道。 CT表现:早期关节囊肿胀,关节间隙增宽,随后骨质疏松或皮质下线状疏松带,局部软组织肿胀。晚期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破坏、增生,骨性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为盆腔手术后感染,合并肺部慢性炎症,抗炎治疗2个月后形成骨性强直。2.4骶髂关节结核: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多继发于骶骨或髂骨结核,常为单侧发病,多位于骶髂关节中下部。 病理改变:滑膜、软骨及骨质破坏,向邻近穿破时见冷脓肿及窦道形成。 CT表现:早期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增宽,随后出现骨质破坏,严重者可引起关节半脱位及片状死骨形成,可发生纤维性或骨性关节强直。大部分可伴冷脓肿及窦道形成。单侧发病,晚期患者均伴关节半脱位。 2.5髂骨致密性骨炎:病因不明,可能与妊娠、感染、机械性劳损有关,近年来认为本病为一种特殊缺血性坏死疾病。好发于25~40岁的育龄妇女,多见于妊娠后期或产后,再次妊娠可复发。

最详细的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断与复位

最详细的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断与复位 阅读,只需一秒。精彩,尽在掌握!骶髂关节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的,为凹凸不平、互相嵌插的耳状关节面,关节囊紧张,并有许多坚强的韧带包裹,活动范...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方蓝字“汉章针刀培训学校”快速关注【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关注公众微信号zhendaoxuexiao 【更多资讯】打开汉章针刀培训学校公众平台,点右上角查看历史记录 骶髂关节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的,为凹凸不平、互相嵌插的耳状关节面,关节囊紧张,并有许多坚强的韧带包裹,活动范围极小,是人体躯干向下肢传递重量与支撑的关节,而双足或两侧坐骨结节所受的外力,也必须通过骶髂关节才能传到躯干。 骶髂关节半脱位,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他伤病而并发或就是该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若脱位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麻等症状。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实际上根源多为骶髂关节半脱位致骨盆扭转/倾斜,使盆内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牵拉,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

之得到缓解。 急性骶髂关节损伤多由外伤所致,如弯腰搬取重物时姿势不当;跌倒时臀部着地;肩担重物时突然失足等,身体失去平衡,重心突然转移,身体来不及适应而导致骶髂关节错位。根据受伤的姿势与外力的作用方向,可造成骶髂关节向前或向后错位。 前错位: 发生于下肢伸髋屈膝的位置上,如剧烈奔跑、跳远或劳动中一腿伸髋屈膝,用肩推重物时,大腿前部的股四头肌强力收缩向前猛力牵拉髂骨,同时由于同侧骶髂关节后面韧带的作用,使骶髂关节向后旋转,导致髂骨向前下错位; 后错位: 发生于下肢屈髋伸膝的位置上,如跨越沟壕、弯腰搬取重物时,大腿的后部肌肉强力收缩,牵拉髂骨向后,躯干、脊柱及骶骨向对侧前方旋转时,导致骶骨向后上错位。诊断: ①外伤、劳损、产后、风寒湿侵袭、先天因素。 ②继发于其他疾病及损伤,如: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盆内脏炎症……(需排除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侵犯等) .症状: 一侧腰骶部疼痛,重者患肢不敢着地、负重及站立,行走困难。坐位时患侧臀部不敢着力,常以健侧臀部着床,患肢保持屈髋屈膝位,翻身困难,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经放射性

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断与复位手法

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断与复位手法 骶髂关节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的,为凹凸不平、互相嵌插的耳状关节面,关节囊紧张,并有许多坚强的韧带包裹,活动范围极小,是人体躯干向下肢传递重量与支撑的关节,而双足或两侧坐骨结节所受的外力,也必须通过骶髂关节才能传到躯干。 骶髂关节半脱位,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他伤病而并发或就是该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若脱位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麻等症状。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实际上根源多为骶髂关节半脱位致骨盆扭转/倾斜,使盆内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牵拉,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之得到缓解。 急性骶髂关节损伤多由外伤所致,如弯腰搬取重物时姿势不当;跌倒时臀部着地;肩担重物时突然失足等,身体失去平衡,重心突然转移,身体来不及适应而导致骶髂关节错位。根据受伤的姿势与外力的作用方向,可造成骶髂关节向前或向后错位。 前错位: 发生于下肢伸髋屈膝的位置上,如剧烈奔跑、跳远或劳动中一腿伸髋屈膝,用肩推重物时,大腿前部的股四头肌强力收缩向前猛力牵拉髂骨,同时由于同侧骶髂关节后面韧带的作用,使骶髂关节向后旋转,导致髂骨向前下错位; 后错位: 发生于下肢屈髋伸膝的位置上,如跨越沟壕、弯腰搬取重物时,大腿的后部肌肉强力收缩,牵拉髂骨向后,躯干、脊柱及骶骨向对侧前方旋转时,导致骶骨向后上错位。 诊断: ①外伤、劳损、产后、风寒湿侵袭、先天因素。 ②继发于其他疾病及损伤,如: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盆内脏炎症……(需排除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侵犯等) . 症状: 一侧腰骶部疼痛,重者患肢不敢着地、负重及站立,行走困难。坐位时患侧臀部不敢着力,常以健侧臀部着床,患肢保持屈髋屈膝位,翻身困难,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痛(或麻)。鞍区症状,腹股沟部及内收肌群痉挛性疼痛,其他内脏表现(如痛经、阳痿等)。 体征: 压痛(关节部、梨状肌、坐骨神经行程、内收肌群……)。髂后上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长、腰椎侧弯…… 患侧骶髂关节处明显压痛,骨盆分离试验,“4”字试验及床边试验阳性。 x线片:关节间隙不等宽,密度不均,骨盆倾斜。(或可见)耻骨联合分离。 复位手法:

骶髂关节解剖与常见疾病诊断

骶髂关节解剖与常见疾病诊断 发表时间:2019-07-19T11:15:54.94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3月上第5期作者:应彩云 [导读] 本文就骶髂关节解剖、影像学检查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重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重庆渝北 401120 【摘要】骶髂关节位置较深,个体存在差异性较大,关节面凹凸不平,关节间隙较窄,后部被较强厚的韧带和骨质遮盖,只在一小段层面未有骨质覆盖,因此目前疾病对骶髂关节的累及主要还是靠影像学检查。由于其解剖的复杂性、疾病多样性及部位的特殊性,最终导致相关疾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进展缓慢。深入开展对骶髂关节断层解剖学的研究,有利于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本文就骶髂关节解剖、影像学检查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骶髂关节;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一、骶髂关节的解剖 骶髂关节由骶骨与髂骨的耳状面相对而构成,关节面凹凸不平,但彼此结合紧密,关节囊坚韧,周围有韧带环绕并连接着骶髂关节,限制并固定着关节的活动。骶髂关节个体差异性较大,关节位置较深,关节间隙呈窄条形,关节后部被较厚的韧带和骨质覆盖,只有一小段层面未有骨质覆盖,因此目前临床对骶髂关节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1]。 骶髂关节结构牢固,活动度虽小,但它可以做轻微的上、下、前、后运动。在前后运动时,可伴随关节作旋转运动。潘进社等[2]报道显示,骶髂关节的活动度会随体位的改变而改变,且与人们的年龄呈正相关,即随着年龄的增加,活动度增加。 骶髂关节病种较多,但发病率较低,CT的普及应用,提高了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率,但是病变特点不典型,也增加了鉴别诊断的难度。虽然CT检查能够反映疾病的部位及不同阶段的进展情况[3],但是目前临床上对脊柱关节病的治疗已经从疾病的早期阶段开始[4]。因此深入开展对骶髂关节断层解剖学的研究,有利于提高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二、骶髂关节的影像学检查 2.1 X线平片检查:常规拍摄体位包括正位(前后位)和斜位。正位片不仅可以了解双侧骶髂关节的骨质情况,还可以观察双侧髋关节,为诊断提供一定的提示价值。由于髂骨与骶骨重叠,以及受盆腔脏器和肠腔内容物的影响,在X线片上不易显示微小病变. 2.2 CT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常规横断图像、骨算法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MPR)技术以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等。 CT检查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CT为断层图像,能有效排除骶骨和髂骨前后的重叠,并通过调节窗宽、窗位可以更清晰的观察骶髂关节的骨质、关节面、关节间隙以及软组织的情况。利用CT骨算法薄层重建,可以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增强病变边缘对比度,降低图像噪声,提高信噪比,提高图像质量,优化扫描参数,优化后处理技术。MPR技术,采用沿骶骨长轴显示关节上下范围的前倾冠状位,在重建图像上观察全部骶髂关节情况。MIP技术是利用容积数据中在视线方向上密度最大的全部像素值成像的投影技术之一,明显提高检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细节变化,如关节面的微小侵蚀和微小囊变,及关节间隙内自髂侧至骶侧的横行条形骨化影(“桥梁式”钙化)[5]。 2.3 MRI检查:常用的扫描序列包括:常规SE序列作T1WI和FSE序列作T2WI横断位扫描,加脂肪抑制技术的SE序列T1WI横断位和冠状位扫描,以及TIWI的动态增强检查。 MRI检查对关节软骨异常,滑膜信号异常以及骨髓水肿情况的观察,具有其他检查方法无可替代的优势,对早期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2.4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技术:包括核素全身骨显像和骶髂关节局部静态显像。 骨显像技术不仅能显示骨骼的形态学改变,而且能够反映骨骼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变化。其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低,任何能够改变骨形成的因素都可引起显像剂的异常浓聚,另外骨显像对于骨组织结构性变化不如X线平片、CT及MRI精细、准确[6]。 三、常见骶髂关节病变 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7],又被称为脊柱关节病(Seronegative Spondyloar-Thropathy,SpA),是一组原因不明,好发于青少年的的慢性炎症性风湿性疾病,主要以中轴关节炎症为主,骶髂关节通常是其最早受累的部位,因此骶髂关节炎成为脊柱关节病重要的诊断依据。影像学检查对骶髂关节炎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疾病的诊断很重要;CT图像能显示骶髂关节细微结构与周围异常,是诊断骶髂关节炎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骶髂关节病变特点不典型,也增加了鉴别诊断的困难。 3.1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不明。特征性改变是双侧骶髂关节受累,通常由骶髂关节向上逐渐蔓延至腰椎,甚至发展至颈椎[8]。几乎骶髂关节全部受累,常导致脊柱韧带广泛骨化而致骨性强直,其主要的病变特征是骶髂关节炎[9],发病高峰年龄为20~45岁,男女比例约为5:1。AS主要发生在年轻男性,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该病的致残率[10]。AS的主要临床表现[11]为下腰背部疼痛和晨僵症状,活动后有所减轻。实验室检查:急性期,部分可有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加快。90%HLA-B27阳性,类风湿因子多为阴性。 CT表现:骶髂关节常为强直性脊柱炎最早受累的关节,并且几乎100%被累及,双侧对称性发病为其特征。早期骶髂关节炎病变一般在骶髂关节的中下部开始,为双侧性。骨质破坏以髂骨侧为主,开始髂侧的的骨质受到侵蚀破坏,软骨下出现局限性骨质增生硬化及囊性改变,此时关节间隙出现“假最宽”;继而可侵犯整个关节,边缘呈锯齿状,软骨下有骨硬化,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最后关节间隙消失,关节发生骨性强直。 3.2致密性髂骨炎 致密性髂骨炎[12](steitis condensans ilii,0CI)是一种以髂骨骨质密度增高为特点的非特异性炎症,有高度致密的骨硬化现象,尤其以髂骨下2/3更为明显。其病因不明[13],可能与妊娠、感染、机械性劳损等因素有关。临床症状比较轻微。最常见的症状是下腰背部疼痛。文献报道[14]致密性髂骨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在数年后会自行减少或消失。 CT表现:致密性髂骨炎以骨质密度增高为主要特征[15]。病变累及双侧骶髂关节中下2/3髂骨耳状面或全部耳状面,病变致密,均匀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