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痰瘀论治哮喘(一)

合集下载

中医如何治疗哮喘

中医如何治疗哮喘

中医如何治疗哮喘一、哮喘的病因病机在中医学领域,哮喘属于“哮病”“咳嗽”“喘症”等范畴,哮喘病位在于肺,主要由宿痰伏肺,气道被痰阻塞,肺失宣肃所致,是一种由肺气上逆诱发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

临床上,哮喘的典型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及喘息等一系列肺疾病症状,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哮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

在哮喘的症状控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因消除方面,中医治疗具有显著优势,为了改善患者病情、减轻社会的经济负担,对患者病因病机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有效治疗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痰瘀伏肺临床研究表明,哮喘的主要病因是宿痰伏肺,痰是贯穿哮喘患者发病过程的重要病理因素。

深究哮喘的发病机理会发现,痰瘀伏肺导致肺气壅塞,肺气壅塞造成哮喘。

一般情况下,哮喘的临证较为严重,如果最初忽视哮喘伏饮的存在,不及时进行治疗,则会导致病根宿存,即便哮喘症状得以改善,后期复发的几率也极高。

2、外邪侵袭寒热气温突变的时候属于哮喘的高发期,人们往往起病急、骤然起病,其主要由寒热之邪引起,但也与风邪相关。

多位学者指出,在秋冬寒冷季节或是气候骤变时机,人体多正气虚弱、阳气不足,所以极易被外邪入侵,咳嗽、哮喘频发。

“郁阻人体肌表的卫气受损,循行不利,进而肌肤失养,郁滞不畅而发病”,哮喘多由外邪侵袭所致。

3、脾、肾亏虚临床上,哮喘具有病程期长、病情反复的特点,由于哮喘容易反复发作,迁延性哮喘容易对人体脾、肾等重要脏器器官造成损害。

此外,脾肾亏虚也被认为是哮喘的基本病机,不管患者是处于发作期还是缓解期,脾肾气虚都是哮喘的病机。

4、个人体质影响相关研究显示,哮喘的发病与个人体质存在紧密联系,尤其是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气虚质、阳虚质等均与其存在相关性。

而且,与血瘀体质、气虚体质及痰湿等体质相比较,其他体质者发生哮喘的几率更低。

此外,阴血亏虚也会诱发哮喘,除了风邪、痰阻等,肝经气郁不解、阴血不足等也是导致哮喘的重要原因。

除了以上身体上的影响,个人心理状态也与哮喘发病存在关联。

浅谈哮证的中医治疗

浅谈哮证的中医治疗

奈德 注射液 加磷酸 氯喹联合 治疗 O P, 见明 副作用 , L 未 且
复诊 时问缩短 , O P治疗安全有 效的方法之一 , 因观察 是 L 但
时 间较 短 , 有 待 进 一 步 追 踪 观 察 O P的复 发 问题 。 还 L
参 考文 献
[ ] Sl L K m Ml hnpa u : ve n p aeo a oee 1 cyCE . o i e ln sr i adud t nPt gn- l c e w h
s .o l ahl1 8 1 ( )4 1 i Jr to,95,4 6 :3 . s aP
严重的并 发症 。
单纯应用 曲安奈德复发率较高 , 纯小剂量 口服磷酸氯 单
喹 疗 效 不 充 分 , 合 使 用 曲 安 奈 德 和 磷 酸 氯 喹 , 以充 分 发 联 可
挥二者的优势作用 , 使病情 较快 的得 到控制 , 且能达 到维 并 持疗 效时间持久的优点 。在治疗前 , 首先要去 除各种 口腔不 良刺激 因素 , 除烟酒 等不 良嗜好 , 戒 拔除 口腔 内残 根、 冠 , 残 去除不 良修复体 , 患者进 行全 面体查 , 对 排除严 重系统 性疾 病及治 疗 的禁忌 证 , 时检查 血常 规 、 肾功 能、 同 肝 眼底 等情 况。在治疗中患者应禁食辛辣 、 刺激性 食物 , 保持 口腔 清洁 , 注意 口腔卫生 , 避免 继发 白色念 珠菌感 染 , 密切 注意全 身情

次, 3次/ d连 服 7d 。如果它症 明显 , 可酌情 加药 , 如寒 痰伏 肺可加 干姜 、 细辛 , 表寒 加生麻黄、 叶 , 兼 苏 热痰 加黄芩 、 鱼腥
草, 大便不畅者大黄宜生用后下 。 笔者认 为 , 哮证发作期 即时有虚象 , 亦不宜 急加参 、 芪等 补益药 , 谨防气机 壅塞 , 哮证加 重 。此方适 用 于支气 管哮 使 喘急性发作 或哮喘持 续状 态 , 亦可用 于喘息性支气管 炎急性 发作期 。本方着 眼于疏利 气机 , 故用 葶苈子 、 青皮 、 陈皮。槟 榔泻肺 除雍 , 气顺则痰降 , 气行 则痰消 。肺与大 肠相表里 , 哮 证发作 , 多因肺气雍滞而使腑气不通 , 以致 浊气 不降 而上 逆 , 有加重肺气 雍滞 , 使哮 喘难 以缓解 , 故用大黄通 腑气 , 腑气通 则肺气 自降。赤芍 、 地龙活血祛瘀 , 具有抗过敏 作用 , 与大黄 相配, 能增强行瘀能力 。哮证发作 , 多为外感诱 发 , 生姜既可 以外 散表寒 , 又可以 内散水饮 , 防葶苈子 、 黄苦寒伤 胃。 且 大

疏利气机、涤痰行瘀方(蠲哮汤)对哮喘炎症白三烯通道干预作用初探

疏利气机、涤痰行瘀方(蠲哮汤)对哮喘炎症白三烯通道干预作用初探

疏利气机、涤痰行瘀方(蠲哮汤)对哮喘炎症白三烯通道干预作用初探喻强强;薛汉荣;余建玮;程光宇;曹邦卿;赵英杰【摘要】支气管哮喘是具有慢性气道炎症特点的一种异质性疾病。

半胱氨酸白三烯( CysLTs )通道是支气管哮喘炎症两个重要通道之一。

我们研究认为“痰瘀伏肺”为哮喘发病的宿根,哮病痰瘀气阻的病理特征与现代医学哮喘气道炎症、气道重塑存在必然的相关性,蠲哮汤是治疗哮喘的有效方剂。

本文就疏利气机、涤痰行瘀方(蠲哮汤)对哮喘炎症白三烯通道干预作用进行初探。

【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年(卷),期】2016(015)003【总页数】3页(P44-46)【关键词】支气管哮喘;白三烯通道;蠲哮汤【作者】喻强强;薛汉荣;余建玮;程光宇;曹邦卿;赵英杰【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 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 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 330006;广东江门市五邑中医院529000【正文语种】中文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具有慢性气道炎症特点的异质性疾病。

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共同参与,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机制多通路。

半胱氨酸白三烯( CysLTs)通道是支气管哮喘炎症两个重要通道之一,半胱氨酸白三烯受体1(CysLTR1)及其调节因子5-脂氧合酶(5-LOX)、脂氧合酶激活蛋白(FLAP)在哮喘CysLTs 通道的整个炎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我们研究认为“痰瘀伏肺”为哮病宿根,哮病痰瘀气阻的病理特征与现代医学哮喘气道炎症、气道道重塑存在必然的相关性[1],蠲哮汤是治疗哮喘的有效方剂[2]。

本文就白三烯通道与哮喘气道炎症、气道重塑相关,哮喘气道炎症、气道重塑与“痰瘀伏肺”相关,疏利气机、涤痰行瘀方(蠲哮汤)干预哮喘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1.1 半胱氨酰白三烯( CysLTs )、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CysLTR)及其调节因子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一、概述: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

临床上以反复发作呼气性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为特点。

发病以秋冬气候改变时为多见,属于中医学的“哮证”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症(哮喘)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1)发作前有喷嚏、咳嗽等先兆症状,或突然发作。

发作时喉间痰鸣,呼吸困难,伴呼气延长;咯痰不爽,甚则不能平卧,烦躁不安等。

(2)常因气候转变、受凉,或接触某些过敏物质等因素诱发。

(3)可有婴儿期湿疹史,或家族过敏史。

(4)两肺布满哮鸣音,呼气延长,或闻及湿性啰音,心率增快。

(5)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可疑变应原皮肤试验常呈阳性。

大部分患儿特异性IgE明显升高。

伴肺部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B2受体激动剂I[如沙丁胺醇(SaIbUtanIo1)]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212%或②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人)糖皮质激素治上2周后,FEVI增加212%;[3]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哮喘

哮喘

三、辨证施治

(一)、发作期

⑤特效平喘药物:如麻黄,用量宜大些,生用 效佳,清代儿科名医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一 书中曾明确指出:“盖哮喘为顽痰闭塞,非麻 黄不足以开其肺窍,放胆用之,百发百中。” 实经验之谈。先师王伯岳治喘亦善用麻黄,并 配合等量甘草同用,有相辅相成、相佐相成之 功。另外,椒目、天浆壳均为平喘良药,可适 当选用。
三、辨证施治

(一)、发作期

若上述寒热之证互见,或寒热之证均不明显, 仅以哮喘为主时,可用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麻黄、桑白皮、白果、黄芩、法半夏、苏子、 款冬花、杏仁、甘草)。此方虽寒温并用,但比 较平和,应用比较广泛,效果也很好。
三、辨证施治

(一)、发作
如何快速平喘,控制病情,这是哮喘发
作期治疗中的关键问题。我以为,辨证 论治是基础,选方用药如上所述。同时, 还宜注意配合以下治法方药,以提高疗 效:
三、辨证施治
(一)、发作期
①祛风止痉:如钩藤、地龙、僵蚕、蝉
蜕,甚至蜈蚣、全蝎等搜风止痉虫类药 物,对解除支气管痉挛,平息哮喘,具 有良好效果。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哮喘 剧烈,声如拽锯,张口抬肩也是一种 “风”症,古称“马脾风”一症即是指 暴喘类疾病。
三、辨证施治

(二)、缓解期 这是因为成年人哮喘多于小儿时期开始发病,长年不 愈,由脾及肾,尤其是老年人肾气已衰,温补肾气才 能达到健脾化痰、消除哮喘“宿根”的目的。 而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气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充 实旺盛,治脾即可化痰。 若长期大量使用补肾药物,特别是血肉有情之品,反 有促早发育之虑,如鹿茸、蛤蚧、紫河车等不宜长久 服、大量服。当然,若肾虚明显,先天不足,则有是 证必用是药,又不可拘泥。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药治疗——痰瘀伏肺是哮喘发作的夙根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药治疗——痰瘀伏肺是哮喘发作的夙根
了中 医药治疗 支 气管哮 喘 的优 势 和 未来 广 阔的前景 。今 特邀 请 全 国呼吸 系统 疾 病 专 家就 中 医对 该病 的认 识
与 治疗各抒 己见 . 以期 对广 大读 者有 所帮 助
痰瘀伏肺 是哮喘发作 的夙根
洪广 祥
西 医学 近 年 来 的研 究 发 现 .气 道 变 应 性 炎 症 ( A ) 哮 喘 发 病 的基 础 , 道 高 反 应 性 ( HR) A I是 气 B 为 哮喘 的特 征 . 发生 B R 的哮 喘患 者支 气 管肺 泡 灌 在 H
“ 痰瘀 气 阻 ” 的基本 病 机 , 明哮 喘发 病普 遍 有痰 、 说 瘀 的病理 现 象 存 在 。因此 , 立 “ 确 痰瘀 伏 肺 ” 哮病 夙 为 根 , 治疗 上 注重 “ 痰治 瘀 ” 这 对 消除 气道 变 应性 在 治 , 炎 症 和 降低 气 道 高反 应性 有 着 重 要 的 临 床 指 导 意
义。
痰瘀 为哮 喘发 作 的夙根 . 因此 涤 痰 祛瘀 为哮 喘 的重 要治 法之 一 。 者认 为 , 喘发作 期仍 以肺 实为 笔 哮 主张发 作期 重在 治 痰治瘀 以平 哮 。 叶桂 《 临证 指 南 医案 》 哮 病 为 “ 称 宿哮 ” 后 世 对 哮病 主要 矛盾 , 。 1 以治 气 为先 “ 根” 夙 的认 识 多 推 崇 元 . 丹 溪 “ 喘 … …专 主 于 朱 哮 痰瘀 的形成 与 肺气 壅塞 密 切相 关 .气 壅津凝 易 痰” 说 , 之 在治 法 上 主张 “ 以去痰 为先 ” 专 。笔 者 根据 气 气 哮 病 反 复 发 作 的证 候 特 点 , 为 宿 痰 伏 肺 、 机 郁 化生 痰饮 , 壅 血滞 易 成血瘀 由此可 见 , 壅 为产 认 气 生痰瘀 的基础 根据 “ 顺痰 易消 ” “ 行血 自活” 气 、气 的 滞 , 仅 会 导 致 津 凝 生 痰 , 时 又 因气 郁 痰 滞 影 响 不 同 明 . 介宾《 岳全书》 出 :喘有夙根 ”清 . 张 景 指 “ , 笔者 认 为治 痰治瘀 要 以治 气为 先 常用 的治气 血行 , 出现 痰瘀 不 解 的复 杂 局 面 从 痰与 瘀 的关 系 经验 . 药, 主要 选择 具有 “ 降” 用 的药 物 , 苦 作 正如 《 内经 》 所 来 说 , 可 酿 瘀 , 为瘀 的基 础 , 瘀 亦 能 变 生 痰 痰 痰 而 “ 急 经验 用 药 如葶 苈 水, 形成 因果循 环 。痰 夹瘀 血 , 成 窠 臼 , 伏 于 肺 , 云 :肺苦 气 上逆 , 食 苦 以泻 之 。” 结 潜 青 陈皮 、 槟榔 等 。 遂 成哮 证 的“ 根 ” 夙 。如遇气 候 突 变 、 食不 当 、 志 子 、 皮 、 饮 情 笔 者 自拟 治 疗 哮 喘 的经验 方 “ 哮 汤 ” 由葶 苈 蠲 . 失调 及 劳 累等 多种 诱 因 ,均 可 导 致 肺气 宣 降失 常 , 青 陈 槟榔 、 大黄 、 姜 各 l g 牡 荆 子 、 生 O, 鬼 而 引起 哮病 发作 。哮 喘反 复发 作 . 易损 伤 气 津 . 极 痰 子 、 皮 、 皮 、 5 每 每剂 煎 3次 , 液 更 加 黏 稠 难 出 , 塞 肺 络 , 积 不 散 , 易 形 成 箭 羽 各 1 g组 成 。水 煎 服 , 日 1剂 , 滞 瘀 又 分 上 、 午 及 临 睡前 服 用 , 服 7 , 儿 剂 量 酌 减 。 下 连 d幼 “ 栓 ” 出现 顽 痰 胶 固 . 一 步 淤 塞气 道 , 重 痰 瘀 痰 , 进 加

活血化瘀药在哮喘治疗方面的应用

活血化瘀药在哮喘治疗方面的应用

活血化瘀药在哮喘治疗方面的应用标签:支气管哮喘;活血化瘀;应用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属于祖国医学“哮证”、“喘证”范畴,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患,历代医家对哮喘的病机的认识多责之痰浊伏肺,本虚标实。

而目前大量的文献资料及实验研究证实,哮喘的发作不仅与痰气交阻、肺失宣降有关,同时与营血郁滞、络脉郁阻有密切关系,且在应用活血化瘀药之后,哮喘的症状有所改善。

现就近年来有关文献作一综述,以期有利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1哮喘的基本病机中医认为肺布散津液,脾运输水精,肾蒸化水液,这三脏尽失其职,津液则凝聚成痰,伏藏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

王志英认为如遇外邪侵袭,“伏痰”引动,痰随气升,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宣降失常,就会出现哮喘的症状。

因痰气交阻,肺气郁滞,日久肺络不通.瘀血停积,阻滞气道,妨碍气机升降,以致咳逆喘息加重。

此所谓“先由气病,后累血病”,“久病人络”,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所说“内有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

由于血瘀的存在,病情加重,“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

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除赖心气的推动外,尚和肺之“治节”相关。

因此哮喘日久,肺气虚损,不能贯心脉而朝百脉,累至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进而血部成瘀。

血络瘀阻反过来又影响肺之肃降,如此循环。

故血瘀的存在。

是哮喘不愈,与导致全身疾患如肺心病等的重要病机。

对于上述认识,大量的实验研究为其提供了客观依据。

现代医学认为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成分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气道高反应性。

另外哮喘的反复发作,出现缺氧和酸中毒,使周围毛细血管收缩,血管内液外渗,造成血液浓缩,粘滞度增加,血流缓慢;缺氧酸中毒还会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是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

刘凯对44例慢性哮喘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进行检测及李琳对22例支气管哮喘作血液流变学观察,都证实了其中全血比粘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与正常人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

“痰饮伏肺”与哮喘病机

“痰饮伏肺”与哮喘病机
血”。津入脉道则为血而流布全身, 血渗出脉道则
为津而濡养肌腠, 从而说明津血来源的同一性及
津血功能的相关性。正是基于这一“津血同源”理
论, 后世医家提出“痰瘀同病”学说。《金匮要略·
水气病篇》言“血不利则为水”;《诸病源候论》中云
“诸痰者, 此由血脉壅塞, 饮水结聚而不消散”; 丹
溪首次提出“痰挟瘀血, 遂成窠囊”, 极力倡导痰瘀
为“水谷精微及津液代谢的双重障碍”, 进而将痰饮的内涵由“水液”的病理产物
拓展为一个引起多脏器、多系统功能紊乱的病理生理过程, 并将这一假说引入
哮喘发病的关键环节—痰饮伏肺, 认为其是一个涵盖了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
反应状态及气道重塑等在内的病理生理过程, 从而进一步明确了“痰饮伏肺”在
哮喘发病中的重要地位。
病机中潜在瘀血机制, 而瘀血的形成很大程度是
由于痰饮这一夙根的存在,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
“痰瘀”比“血瘀”更严重, 预后更差。如血瘀发展到
一定阶段, 便成为“老痰”、“顽痰”, 痼寒沉疴, 久治
难愈。
2 “痰饮伏肺”在现代医学理论中的拓延
2. 1 从痰饮概念的演变谈起 “痰和饮都是
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4 ] , 这一概念实
和气道高反应性。气道炎症是哮喘的本质, 气道高
反应性(AHR) 是哮喘的基本特征, 气道炎症是气
道高反应性的基础。近年研究发现, 气道基底膜及
平滑肌的增厚是哮喘患者又一特征性病理改
变[ 11 ] , 很可能是哮喘不易根治的重要病理原
因[ 11 ]; 这种气道损伤后的重塑和修复, 直接影响
同病; 唐容川则称“血结亦病水”,“水结亦病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痰瘀论治哮喘(一)
哮喘属中医学哮病、痰饮等范畴。

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1哮喘与痰历代医家认为痰是哮喘发生及反复发作的症结所在。

朱丹溪说:“哮喘专主于痰。

”痰的产生主要责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输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1]。

此后如遇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多种诱因均可发作。

《景岳全书·喘促》曰:“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

”《病因脉治·哮病》亦指出:“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发作期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1]。

《证治汇补·哮病》说:“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哮病长期反复发作,则可从实转虚,表现为肺、脾、肾等脏虚弱之候。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通调水道的功能减退,则痰浊内蕴,肃降无权,并因卫外不固,而更易受外邪的侵袭诱发;“脾为生痰之源”,脾主运化水液,脾虚则不能运化水谷为精微、上输于肺,反而积湿成痰,上贮于肺,影响肺气的升降,复因饮食不
当而哮病发焉;肾主水液,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在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肾虚精气亏乏,摄纳失常,则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成痰,上升于肺,加重肺气之升降失常,遇感而诱发哮喘。

且肾主纳气,即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浅表的作用,如《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由于三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可致同病,表现肺脾气虚或肺肾两虚之象。

由此可见,哮喘无论虚实都与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医学素有“百病皆因痰作祟”,“怪病责之于痰”之说。

若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哮喘发病过程中,大量细胞因子、多种细胞表面分子、多种免疫活性细胞、炎性细胞和多种炎性介质的产生等,导致气道慢性炎症的形成,而这一过程及该过程中所产生的多种物质可理解为中医所谓“宿痰”之邪的形成。

因此,中医祛除“宿痰”的治法与现代医学的抗炎和调整免疫有异曲同工之妙2]。

2哮喘与瘀血中医传统的观点认为痰是哮喘的宿根,然瘀血与哮喘的发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唐容川《血证论》中云:“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

”且哮喘病程多缠绵,“久病多瘀,久病入络”是前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素问·痹论》指出:“病久入深,营血之行涩。

”3]叶天士说得更为明确:“久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

”4]久病易耗损肺气,肺贯心脉而朝百脉,肺气虚衰,鼓动无力,心脉不畅,瘀血内留。

血瘀日久,新血不生,肺失所养,其气更虚,更加重血瘀留滞。

瘀血内停,阻滞气机,影响
津液正常输布,以致津液停积而成痰,痰瘀互结遂成哮病之宿根。

且急性哮喘发作和一些顽固性哮喘,常见有颜面、口唇、肢末青紫等痰瘀气阻之象,用现代科学方法,在炎性介质中,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可致血小板肺内转移、气道高反应性和平滑肌痉挛,导致气道上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黏膜瘀血水肿5]。

从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等微观角度证实,多数哮喘患者,尤其是久哮或急性发作缺氧严重者,明显存在血瘀现象,并认为哮喘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故必定存在有血液壅滞、肺络淤阻的病理机制6]。

由此可见,瘀是哮喘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也是哮喘难以治愈的一个重要原因。

3痰与瘀的关系痰浊与瘀血亦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痰浊阻滞气机,妨碍血液循环,则血滞成瘀;或痰浊郁而化热,煎熬血液亦可成瘀;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影响津液正常输布,以致津液停积而成痰,有人根据“津血同源”的原理,提出痰瘀同源之说;痰、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二者胶结为患,导致哮喘反复发作,日久必致肺气亏虚,进而累及脾、肾、心等脏。

肺虚不能布津,脾虚不能转输,肾虚不能蒸化,痰浊潴留愈甚,喘咳持续难已、久延;脾肾阳虚,痰从阴化为饮、为水;痰饮留滞可上凌心肺,外溢肌表,蒙蔽心窍而发心悸、水肿、神昏诸症;痰浊久蕴,肺气郁滞,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循行,心主营运过劳,心气、心阳虚衰,无力推动血脉,血郁为瘀,淤阻血脉。

病理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和转化,终至痰浊、瘀血、水饮错杂为患,形成肺胀重症。

正如《丹溪心法》所说:“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
夹瘀血碍气而病。

”因此,痰瘀阻滞在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促进病情反复发作或继发肺胀等症的重要病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