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版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第9课《如梦令》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六年级下册第9课《如梦令》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六年级下册第9课《如梦令》教学设计(通用13篇)六年级下册第9课《如梦令》篇1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学过的词《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六盘山》。

2、出示《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六盘山》,导说词牌名和题目分别是什么。

3、在比较中简略带过词牌在押韵、句式、字数上有规定。

4、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读词1、词牌名是——,题目是——2、指名读词,像这样具备1、3、4、5、6句押韵、第5句反复、共33字特征的词牌叫——3、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力争读出节奏、韵味。

4、检读:正音:兴、藕;理解藕花,写字。

节奏——可以与理解意思结合5、导入理解意思三、解义1、自学,尝试理解全文的意思。

不理解的字、句打问号,然后同桌相互探讨。

2、集体交流、探讨字义、句义。

3、想象画面,情景相生。

完成练习:想象情景:时常想起从前的一个日落时分—————————。

兴致得到满足后,很晚了才——————————。

四、解惑、品词解惑,围绕“醉”字品味词中之景、事、情、理。

醉而忘返——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而返——晚(兴致不易满足)花又醉人——误,无意中的过失;花醉误?——缘何至深处?;酒醉误?情醉误?暮夜误?争渡争渡——动作、性情醉人鸟惊人醉——一滩,满滩。

沉醉往事——写下《如梦令》(常记——)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捕捉看到的画面——可以划出。

2、讨论、交流。

溪亭日暮——一道残阳铺水中、三亚落日、酒逢知己千杯少、景也醉人何必酒……(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溪亭日暮图”,读出“溪亭日暮”的美。

(2)、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3)、朗读——浓浓的醉意。

(酒微醉,人陶醉)藕花深处——接天莲叶无穷碧,小荷才露尖尖角、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1)、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

七年级语文教案《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如梦令》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掌握《如梦令》的基本含义和艺术特色。

(3)学生能够背诵《如梦令》。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美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是诗歌教学,选取《如梦令》作为教材,重点讲解的内容如下:1.诗歌的艺术境界以及其对人生与情感的表达。

2.对《如梦令》的精彩解读,包括诗歌的画面感、意境和情感氛围的表达等。

3.对《如梦令》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授课法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形式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诗歌的内涵和韵律。

2.课堂讨论法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发言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拟人和比喻修辞等修辞手法所表达的情感。

3.演示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在课堂上进行诵读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记忆。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春日的生机和繁荣,为学习《如梦令》做好心理铺垫。

2.阅读与讲解教师诵读《如梦令》并让学生跟读。

接着,教师逐节解读全诗并介绍背景、作者、诗歌的思想内涵等,让学生了解全诗的构思和整体意境。

3.模仿与创作教师指导学生对《如梦令》进行模仿创作和诗歌朗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诗歌的内涵和韵律。

4.分析与评价设立分组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如梦令》中精彩画面、意境和情感氛围的分析,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知,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并通过点评小组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我评价在开展本课教学评价活动的同时,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参与讨论和自主思考,让他们发展自己的人格,增强自信心和自觉性,并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学以致用,体现自己的成长。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通过解读李清照的《如梦令》,使学生了解宋代词人的创作风格,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如梦令》的艺术特色;欣赏并背诵《如梦令》。

第二章:作者介绍2.1 作者背景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有“词中之冠”之称。

2.2 作者成就李清照的词风格清新脱俗,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诗歌背景《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爱情的渴望。

3.2 诗歌译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第四章:艺术特色分析4.1 语言特色4.2 修辞手法诗歌运用了对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第五章:教学活动5.1 朗读诗歌让学生多次朗读《如梦令》,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5.3 背诵诗歌引导学生背诵《如梦令》,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5.4 写作练习以《如梦令》为灵感,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词。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的本章旨在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如梦令》的理解程度和诗词鉴赏能力。

6.2 评价方式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6.3 评价内容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艺术特色的分析、朗读和背诵的表现。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教材资源《如梦令》原文、注释和译文,相关李清照的词集或选集。

7.2 网络资源有关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词作解析的网站和文章。

7.3 音频视频资源朗读《如梦令》的音频视频材料,有关李清照的纪录片或讲座。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相关诗人介绍介绍其他宋代著名词人,如苏轼、辛弃疾等,让学生了解其词风特点。

8.2 诗词创作活动组织学生尝试创作词,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八年级语文上册《如梦令》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如梦令》教案、教学设计
4.自主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词人的创作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家长的参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增进亲子关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6.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提高表达能力。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期待大家在下一节课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助力学生不断提高。
4.讲解词中的意象,如“夜雨寄北,小楼东风”,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所描绘的画面,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词中的某一句或某一修辞手法进行讨论,探讨其含义和作用。
2.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2.强调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应注意的事项,如体会意境、感悟情感、掌握修辞手法等。
3.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她的才情和创作风格,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布置以下作业: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4.精讲精练,强化写作实践
-对词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吃透词意。
-布置相关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写作水平。
5.课后拓展,提升文学素养
-推荐相关古诗词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拓宽知识面。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3.掌握词中的生字、难字,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通用13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通用13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上册语文《如梦令》教案篇1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

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

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

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二.词文赏析: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如梦令教案3篇

如梦令教案3篇

如梦令教案3篇如梦令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如梦令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梦令教案篇1一、导入。

今天我们开始学词。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有时作者也根据内容另给一个题目,叫“词题”,例如下一首《西江月》,本来就有一个词题,叫《夜行黄沙道中》,选人课本时未被采用。

说到词,一般只提词牌,这是一千多年来的习惯。

这首词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她擅长于白描,语言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一遍后,问: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这首词全是用口语写的,很好懂,除了第三句,句句押韵,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叫叠句,我们平时唱歌也往往会遇到的。

全词只有33个字,用1分钟就可以背下来。

现在先练习背诵,要慢慢地读。

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问: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

)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呢?(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

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一、教学内容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诵读部分。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如梦令》的背景。
2.诗词朗读:学习正确的诗词朗读节奏和韵律,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3.诗词解析:分析诗词的字词、句式、意象等,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4.诗词赏析:从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深入解读《如梦令》的意境和美感。
5.诗词背诵: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背诵《如梦令》的目标。
6.创作练习:启发学生借鉴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进行诗词创作练习。
7.拓展阅读:推荐与李清照相关的一首诗词,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如梦令》,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培养文学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如梦令》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欣赏古诗时,是否曾感受到诗中的画面和情感?”例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美好的黄昏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朗读的节奏、意象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如梦令》相关的诗词意境或艺术手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练习,让学生们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6.增进团队合作精神:课堂讨论与创作练习中,培养学生协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介绍1.1 诗人简介介绍李清照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强调李清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2 诗歌背景解释《如梦令》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简述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夫妻情缘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诗歌内容分析2.1 诗歌主题阐述《如梦令》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爱情、怀旧、离愁等。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和情感表达方式。

2.2 诗歌结构解析《如梦令》的诗歌形式和结构特点,如平仄、韵律、对仗等。

强调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词牌特点讲解3.1 词牌介绍讲解“如梦令”词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如梦令”词牌的格律要求和音乐特点。

3.2 词牌示例选取其他词人的“如梦令”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词人在同一词牌下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第四章:诗歌翻译与解读4.1 翻译练习给出《如梦令》的英文翻译,供学生参考和讨论。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诗歌翻译的实践。

4.2 解读练习提供一些关于《如梦令》的解读文章或评论,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五章:创作与表达5.1 创作指导提供一些关于创作“如梦令”词牌的指导和技巧。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词牌知识和创作技巧,进行自己的创作实践。

5.2 表达与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小组讨论和评价。

选取一些优秀的创作进行全班的分享和欣赏。

第六章:诗歌鉴赏与欣赏6.1 鉴赏方法介绍介绍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关注、作者、注释等。

强调鉴赏诗歌时的感受与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2 诗歌欣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如梦令》的诗歌欣赏活动,如朗读、默写、背诵等。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美感,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

第七章:诗歌与文化背景7.1 诗歌与宋代文化分析《如梦令》中所反映的宋代社会文化背景。

探讨李清照的诗歌创作与宋代女性地位的关系。

7.2 诗歌与传统价值观探讨《如梦令》中所体现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赏析、感悟,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导入,诵读品悟,学法指导,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品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如何阅读诗词。

三、教学难点:经典词句的赏析。

四、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赏析
五、教学过程;
诵读导入:同学们,先请听老师背诵一首词,会的同学可以跟老师一起背诵:“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对,这是李清照的《如梦令》。

这首词刻画了一位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子形象,表现了她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同学们,李清照还有一首《如梦令》,跟我们刚才背诵的这一首一起被称为她前期词作的“两颗罕见的明珠”。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的另外一首《如梦令》,并以此为例,来学习如何阅读鉴赏诗词。

请同学们打开第29课,第四首。

(板书课题,指出:如梦令,词牌名。

并用课件打出课题)
学习目标:(课件展示:)通过诵读、理解、赏析、感悟,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环节:(课件展示)
一、走进作者
二、作品诵读
三、作品赏析(知内容、悟情感、品词句)
四、中考链接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请同学介绍一下李清照,了解多少说多少。

(提问一个同学)
课件展示:走近作者: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之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二、作品诵读
1、齐读全词,初步感知。

凭感觉,我们应以一种怎样的感情基调来朗读这首词呢?(欢快的,悲哀的,还是一种淡淡的忧愁呢?)
2、好,让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录音范读。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

4、找一位同学读一遍。

(老师做简单评价:读音、节奏、感情等方面)
5、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课文。

(过渡: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作品赏析)
三、作品赏析
1、知内容
请结合课下注释或学习资料,理解词的内容。

等一下,我请一位同学说一说。

找一位同学说词的大意,老师补充说一遍。

(小结:昨天一夜暴风骤雨。

深睡了一夜觉,醒来还残留着一点醉意。

问卷帘子的侍女,外面有什么变化,她说海棠花依旧绽放。

我说,你知道吗?知道吗?那海棠应当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这首小令,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那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2、悟情感
课件展示题目,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结合诗词说说你的理解。

让学生略加思考,找学生谈一谈。

老师明确,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小结:同学们,词中一问一答,问得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

自问自答,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一番景象,两般心情,个中情致,耐人寻味。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明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发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伤春之情表达得委婉含蓄却又淋漓尽致,摇曳多姿。

过渡:同学们,这首小令,是李清照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历代评论家对它总是津津乐道,此词寥寥数语却足以名垂千古。

古代评论家们大多专注于词中新颖巧致的造语,尤其对"绿肥红瘦"一语推崇备至。

此四字被誉为“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令世人叹为观止。

传说她的丈夫赵明诚为之相思。

那么,“绿肥红瘦”到底妙在何处?请大家认真品味一下,说说你的看法。

3、品词句
课件展示题目,该词是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其中“绿肥红瘦”尤其为人称道,请谈谈它的妙处。

(先自主思考,再小组交流。


找两位学生谈看法,请其他同学评价他们的看法谁的比较好。

课件展示参考答案:“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叶子茂盛,“瘦”形容花的凋谢,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作者运用借代和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

技法指导:解答“精练词语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把词语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

第二、看这个词语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它的表达技巧。

第三、用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如: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总之:先说词在句中的意思,再说技巧、修辞及表达效果。

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背诵全词。

(小结:同学们,我们赏析了诗词,初步掌握了赏析的方法,接下来,同学们小试牛刀。


四、中考链接
课件展示题目:
一、2006年浙江省丽水市
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回答问题。

(4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①作品巧妙地运用对话方式,揭示出暮春时节自然变化,其中“”一语,新颖传神,成为“暮春”景象的代用语。

②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代写的,表现了词人的心情。

参考答案略
二、2009年贵州省遵义市初中毕业统一考试
如梦令李清照(6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
2、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略
三、1996年统考试题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 分)( D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参考答案略
课堂总结:
本堂课我们通过四个环节学习了李清照的这首妙语天成、凄婉而又含蓄的千古绝唱,了解了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希望同学们能举一反三,在今后的诗词阅读中有所提高。

课后作业:
请大家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雨疏风骤”与“绿肥红瘦”的景象。

(要求:至少运用一个比喻句或是一个拟人句。


[附]板书设计:
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