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高诗词赏析完整篇.doc

合集下载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赏析|全诗|原文翻译《西江月遣兴》是辛弃疾一首有名的小词,选自《稼轩长短句》。

词人借醉酒而大发牢骚,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和自身处境的不满。

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和愤慨,呈现出词人的耿介、旷达的性格。

原文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1。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注释1、近来二句:语本《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以手句:套用《龚胜传》:胜以手推(夏侯)常曰:去!酒醉之时我暂且贪图欢笑,哪有工夫再去发愁受苦?我近来才感觉到那些古人的书,如果都信了它们,就完全没有用处。

昨晚我在松树边醉倒,笑问松树:我醉得怎么样呀?我怀疑松树走过来要将我搀扶,赶快用手推它说:去你的吧!创作背辛弃疾二十二岁时,就在沦陷区的北方举起抗金义旗,为义军首领耿京掌书记,并劝耿京南向联络宋廷。

后耿京为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率五十骑,将张安国劫出金营,解送南宋的建康斩首。

这时的辛弃疾,豪气干云。

但入南宋后,由于南宋小朝廷对外屈辱求和,主张抗金的辛弃疾不是沉沦下僚,就是被派往远离前线的后方去任职,不能发挥他抗金的志向与才能,最后还被废退家居,过着闲居生活达十八年之久。

《西江月遣兴》这首词,大概就是在他废退闲居时的作品。

词的上片词人说忙在喝酒贪欢笑。

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

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

接着两句进一步抒写愤激的情绪。

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说的是书上的话不能完全相信。

而词人却说,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错了。

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书。

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赏析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赏析导语:《西江月·遣兴》是辛弃疾一首有名的小词,选自《稼轩长短句》。

词人借醉酒而大发牢骚,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和自身处境的不满。

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和愤慨,呈现出词人的耿介、旷达的性格。

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辛弃疾《西江月·遣兴》的赏析于。

欢迎阅读!西江月·遣兴宋代: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著全无是处。

(著通:着)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译文: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

最近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注释:用《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

《汉书·龚胜传》“胜以手推常(夏侯常)曰‘去’。

“见黄季刚师《读汉书后汉书札记》说辛词此句。

赏析:这首词题目是“遣兴”。

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

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

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

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出自《孟子》。

《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

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

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

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

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

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

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高考诗词赏析-.doc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高考诗词赏析-.doc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高考诗词赏析-.doc《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高考诗词赏析-现代文阅读及答案-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问题:“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面是说相信古书没有一点好处,实则指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实却行不通,现实不能令人满意。

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愤激不满之情。

对于诗歌鉴赏题的解答,前提是读懂诗歌。

而诗歌的解读,尽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式,但我以为可以大致遵循下面的程序:一、解读诗题;二、解读诗句,疏通诗歌脉络;三、解读诗歌主旨;四、解读表现手法。

一、解读诗题。

词题为“遣兴”。

何谓“遣兴”?遣,即排遣,抒发;兴,即兴致,情趣。

由此可见,“遣兴”就是抒发兴致,表达高兴的心情。

二、解读诗句,疏通诗歌脉络。

上片共四句。

前两句是说:喝醉后我暂且尽情欢笑,要发愁哪里有那工夫?三四句接着说:最近才发现古人的书,确实地、明显地全都没有对的地方。

意思是说,古人在酒与心情关系上的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类的普遍看法完全是错误的,我辛弃疾的切身感受根本不是那样。

恰恰相反,我是高兴,根本没有工夫发愁。

下片也是四句。

总体上是写作者的醉态,通过诗人的醉态来充分表现“遣兴”的题旨。

具体意思是,昨天晚上我醉倒在一棵松树边,问那松树自己醉得怎么样。

我见它似乎要来搀扶我,于是。

《西江月·遣兴》习题阅读答案及赏析

《西江月·遣兴》习题阅读答案及赏析

《西江月·遣兴》习题阅读答案及赏析这首词题目是“遣兴”。

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

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西江月·遣兴》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西江月·遣兴》原文宋代: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西江月·遣兴》习题(1)全篇围绕哪一个字组织内容?请简要分析。

(4分)(2)“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1)醉。

(1分)上片写“醉”的原因:借酒浇因现实而带来的愁。

下片描写醉态,表现醉性、醉情。

“松边醉倒”“问松”“疑松来扶”“推松曰去”,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出词人可掬的醉后情形和倔强性格。

(3分)——答出醉因、醉态、醉性三层意思,稍有分析,就是满分。

(2)表面是说相信古书没有一点好处,实则指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现实不能让人满意。

(2分)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愤激不满之情。

(2分))《西江月·遣兴》赏析这首词题目是“遣兴”。

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

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

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

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出自《孟子》。

《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

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

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

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

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

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

《西江月·遣兴》阅读鉴赏

《西江月·遣兴》阅读鉴赏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就在沦陷区的北方举起抗金义旗,为义军首领耿京掌书记,并劝耿京南向联络宋廷。

后耿京为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率五十骑,将张安国劫出金营,解送南宋的建康斩首。

这时的辛弃疾,豪气干云。

但入南宋后,由于南宋小朝廷对外屈辱求和,主张抗金的辛弃疾不是沉沦下僚,就是被派往远离前线的后方去任职,不能发挥他抗金的志向与才能,最后还被废退家居,过着闲居生活达十八年之久。

《西江月·遣兴》这首词,大概就是在他废退闲居时的作品。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词意喝醉酒我暂且尽情欢笑,哪有工夫整日发愁?近来我才觉得古人的书本,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昨夜我醉倒在松树旁,问松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心松枝摆动是要来搀扶于我,连忙用手一推说:“去!”(1)首句“醉里且贪欢笑”中的“欢笑”前加一“且”字,分析其好处。

答:“旦”有“暂且”之意,暂且欢笑,实则流露出“欢笑”背后的愁苦。

(2)全词三见“醉”字,这“醉”中隐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显然是借酒浇愁,醉中隐含着太多的悲愤、辛酸和无奈。

鉴赏这首词作于辛弃疾被罢官后闲居之时。

词人借醉酒而大发牢骚,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和自身处境的不满。

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和愤慨,呈现出词人的耿介、旷达的性格。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词的开篇两句借着酒劲告诉大家“我最近才没空发愁”,每天喝酒吃肉,快乐生活,不会去想那些劳心费神的忧愁之事。

但是第三、四句就暴露了他真实生活,那些烦心事,他真的能忘掉嘛?答案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此时此刻正在发愁,正在抱怨“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就是最近读了好多古人的书,感觉全都白读了,写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对抗金收复失地简直没有半点可用之处,这样的日子纯属浪费时间。

这里酒后吐真言,可以看出他抱怨读书浪费时间的同时,也带有在抱怨南宋朝廷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意思。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引言:《西江月》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小编整理了辛弃疾《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诗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白话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此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的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辛弃疾《西江月》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全词翻译赏析辛弃疾《西江月》全词翻译赏析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译文] 昨天夜里我醉倒在松树之下,居然醉眼惺忪地问松树说:“我醉得怎样了啊?”[出自] 南宋辛弃疾《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注释: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出自《孟子》。

《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

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

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

译文1: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

最近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 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译文2:喝醉酒的时候,自己只管笑啊,闹啊,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去发愁?近来我终于觉得古人写在书中的一些话,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昨天夜里我醉倒在松树之下,居然醉眼惺忪地问松树说:“我醉得怎样了啊?”朦胧中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来扶我,便用手推松树说:“去!”。

赏析:欣赏这首词,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品读辛弃疾的词,可从词中品出更有韵味的戏剧来,虽然在写词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戏剧性场景并非辛弃疾发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发扬光大,在他的词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

这是值得肯定的。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通篇“醉”字出现了三次。

难道词人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高阳酒徒”么?否。

盖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

说没工夫发愁,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才叙饮酒,又说读书,并非醉后说话无条理。

这两句是“醉话”。

诗歌鉴赏(早读一)

诗歌鉴赏(早读一)

早读一1、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译文】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

最近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赏析赏析:这首词题目是“遣兴”。

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

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

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

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出自《孟子》。

《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

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

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

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

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

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

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

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

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

”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

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

“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

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高考诗词赏析-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问题:“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面是说相信古书没有一点好处,实则指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实却行不通,现实不能令人满意。

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愤激不满之情。

对于诗歌鉴赏题的解答,前提是读懂诗歌。

而诗歌的解读,
尽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式,但我以为可以大致遵循下面的程序:一、解读诗题;二、解读诗句,疏通诗歌脉络;三、解读诗歌主旨;四、解读表现手法。

一、解读诗题。

词题为“遣兴”。

何谓“遣兴”?遣,即排遣,抒发;兴,即兴致,情趣。

由此可见,“遣兴”就是抒发兴致,表达高兴的心情。

二、解读诗句,疏通诗歌脉络。

上片共四句。

前两句是说:喝醉后我暂且尽情欢笑,要发愁哪里有那工夫?三四句接着说:最近才发现古人的书,确实地、明显地全都没有对的地方。

意思是说,古人在酒与心情关系上的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类的普遍看法完全是错误的,我辛弃疾的切身感受根本不是那样。

恰恰相反,我是高兴,根本没有工夫发愁。

下片也是四句。

总体上是写作者的醉态,通过诗人的醉态来充分表现“遣兴”的题旨。

具体意思是,昨天晚上我醉倒在一棵松树边,问那松树自己醉得怎么样。

我见它似乎要来搀扶我,于是
推开它说:“走开!走开!。

”(潜台词是,我没醉,怎要你扶?)
由此可见,上片是直白议论,表达的是对“喝酒与心情”关系的看法。

下片则扣住诗题,通过具体的描述,集中表现“遣兴”的题旨。

上下两片在逻辑上实际构成了观点和实证的关系。

三、解读诗歌主旨。

《遣兴》的主旨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单纯的“遣兴”,借酒遣兴,表达作者高兴的心情;二是正话反说,别有寄托,表达的是作者极度的苦闷。

联系作者的人生,作第二种解读似乎更为合理;但是,我们很难想像作者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没有高兴的时候,因此作第一种解读也该是可以的。

四、诗歌艺术手法。

最为突出的一点是:拟人。

诗人以松喻人,借以表达自己喝酒尽兴后的醉态、兴致。

由以上分析可见,“段考”试题的命题者对于“近来始觉古人
书,信著全无是处”这两句诗存在明显的误读,犯有“想当然”的错误,并直接导致命题(包括设题和答案)出现重大失误,换句话说,“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只是作者发表的对于古人在“喝酒与心情”关系上的看法的反对,口吻是戏谑的,并没有抒发什么愤懑感情;如果要说愤懑感情,也是寄寓在整首诗里,而不是这两句话。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高考诗词赏析-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问题:“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面是说相信古书没有一点好处,实则指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实却行不通,现实不能令人满意。

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愤激不满之情。

对于诗歌鉴赏题的解答,前提是读懂诗歌。

而诗歌的解读,尽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式,但我以为可以大致遵循下面的程序:一、解读诗题;二、解读诗句,疏通诗歌脉络;三、解读诗歌主旨;四、解读表现手法。

一、解读诗题。

词题为“遣兴”。

何谓“遣兴”?遣,即排遣,抒发;兴,即兴致,情趣。

由此可见,“遣兴”就是抒发兴致,表达高兴的心情。

二、解读诗句,疏通诗歌脉络。

上片共四句。

前两句是说:喝醉后我暂且尽情欢笑,要发愁哪里有那工夫?三四句接着说:最近才发现古人的书,确实地、明显地全都没有对的地方。

意思是说,古人在酒与心情关系上的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类的普遍看法完全是错误的,我辛弃疾的切身感受根本不是那样。

恰恰相反,我是高兴,根本没有工夫发愁。

下片也是四句。

总体上是写作者的醉态,通过诗人的醉态来充分表现“遣兴”的题旨。

具体意思是,昨天晚上我醉倒在一棵松树边,问那松树自己醉得怎么样。

我见它似乎要来搀扶我,于是推开它说:“走开!走开!。

”(潜台词是,我没醉,怎要你扶?)
由此可见,上片是直白议论,表达的是对“喝酒与心情”关系的看法。

下片则扣住诗题,通过具体的描述,集中表现“遣兴”的题旨。

上下两片在逻辑上实际构成了观点和实证的关系。

三、解读诗歌主旨。

《遣兴》的主旨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单纯的“遣兴”,借酒遣兴,表达作者高兴的心情;二是正话反说,别有寄托,表达的是作者极度的苦闷。

联系作者的人生,作第二种解读似乎更为合理;但是,我们很难想像作者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没有高兴的时候,因此作第一种解读也该是可以的。

四、诗歌艺术手法。

最为突出的一点是:拟人。

诗人以松喻人,借以表达自己喝酒尽兴后的醉态、兴致。

由以上分析可见,“段考”试题的命题者对于“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这两句诗存在明显的误读,犯有“想当然”的错误,并直接导致命题(包括设题和答案)出现重大失误,换句话说,“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只是作者发表的对于古人在“喝酒与心情”关系上的看法的反对,口吻是戏谑的,并没有抒发什么愤懑感情;如果要说愤懑感情,也是寄寓在整首诗里,而不是这两句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