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

合集下载

宗教改革——精选推荐

宗教改革——精选推荐

宗教改⾰宗教改⾰⼀、历史背景:1、经济根源(根本原因):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障碍建⽴统⼀的国家和国内市场的要求表现 (1)政治领域: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

(2)经济领域:专制君主、银⾏家和商⼈、中⼩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下层贫民,都想通过反对教会来改善⾃⼰的经济状况。

(3)思想领域:早期基督教思想和运动所宣传的⼈本主义思想,挑战天主教权威。

2、直接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3、政治因素: 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打破天主教会“⼀统天下”的局⾯。

4、⽂化因素: ⽂艺复兴促思想解放5、导⽕线:教皇兜售赎罪券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4世纪——16世纪):天主教⾯临的种种挑战1、经济上: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①原因:⽣产⼒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

伴随着西欧各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起来②影响: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封建教会的束缚。

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教会。

2、政治上: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①原因: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教会和封建地主的特权地位,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强有⼒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的局⾯,参与海外竞争。

⼀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②影响:独⽴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3、思想⽂化:⽂艺复兴运动兴起影响:促进了⼈们的思想解放,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冲击。

⼆、宗教改⾰:1、马丁·路德宗教改⾰:社会原因、标志(“九⼗五条论纲”发表)、主要内容、影响2、加尔⽂宗教改⾰:原因条件、内容、作⽤3、亨利⼋世宗教改⾰:背景、内容、结果三、历史作⽤1、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2、经济上:确⽴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活⽅式,夺取了⼤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精神⽂化:①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主义。

第十七单元第三讲宗教改革

第十七单元第三讲宗教改革

《九十五条论纲》
“赎罪券能并且仅仅能免除教会的惩罚;教会能免
除教会所加的惩罚,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惩罚‛
‚赎罪券绝不能赦免罪过;教皇本人无权作此赦 免;赦免罪过之权属于上帝‛ ‚赎罪券不能赦免上帝对罪过的惩罚;那种权力 也仅仅属于上帝自己‛
‚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须赎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
免;不许要用赎罪券,基督要求每一个人做这种真正的 悔改。‛
1095教皇为发动十字军召集会议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 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教皇英诺森三世
上帝将象征教会权力的圣 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在800年圣诞 彼得钥匙授予教皇,将象 节于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册封查 征现世权力的剑授予皇帝。 理为罗马皇帝。
1075年1月,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 前往意大利北部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 据说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 获得 教皇的赦免。
五、宗教改革的结果——宗教宽容 1. 1555年,德国君主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规 定“教随国定”。欧洲第一个宽容新教的和约。
2. 1598年,法国颁布《南特赦令》,宣布天主教为法
国国教,同时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基督 教国家中第一次赋予每个人以信仰自由的权利。
基 督 教 的 发 展 演 变
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 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 了。 ——赎罪券价目表 1476年教皇西克塔斯四世迈出了极端的一步, 宣布赎罪券不仅适用于活人,而且也适用于业已身 处炼狱的死者。
马丁· 路德
(1483—1546)
出生于富裕市民家庭,自 幼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大学 时学习法律。大学毕业后,他 进入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道士。 希望通过苦修,求上帝赦免自 己的罪过。后入神学院学习, 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应聘为萨 克森维登大学哲学和神学教授。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1、同:(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2、异:(1)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两个运动是迥然不同的,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3)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4)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宗教改革概况:(1)背景:①文艺复兴的影响。

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学者尽管对宗教保持较为温和的态度,但其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

②主要原因: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

③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卷。

④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与专横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性质: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思想得以进一步弘扬。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材料二:这个时候的德国,却已经不再是从前的 那个完全蒙昧的日尔曼人国度,虽然比较意大利、法 国,德国仍然属于文化非常落后的国家,但是它已经 受到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为了自己官员 培养的需要,德国的诸侯也纷纷模仿意大利和法国的 贵族,在自己的领地里面建立了大学,新的思想比比 皆是。罗马教会对德国人民的搜刮引起了强烈不满的 贵族的嫉恨;同时教会占有大量德国地产和财富,也 引起一些诸侯的觊觎。
美国的纸币,你发现有何特点?
IN GOD WE TRUST.
美国总统就职时手按在什么文本上宣誓? 美国总统演讲的最后一句一般是什么?
思考:以下新闻反映了什么现象?什么原 因造成这一现象?
天主教罗马教皇约翰· 保罗二世 于当地时间 2005年4月2日21时37分因病在梵蒂冈去世,终 年84岁。 4月8日,梵蒂冈教廷在圣彼得大 教堂广场举行了追思弥撒和葬礼。300多万人 涌入罗马送别教皇。来自教皇家乡波兰的人就 达百万之众。由于圣彼得广场只能容纳30万人, 葬礼通过27个巨大的屏幕向全罗马市主要的集 会地点现场转播。200多名世界各国政要及宗 教领袖出席了弥撒及葬礼,包括联合国秘书长 安南、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 总统希拉克等。德国红衣主教拉青格主持葬礼。 他称颂教皇保罗二世以其一生奉献于上帝、教 会和人类大家庭。
改革扩展
亨利八世改革
改革与社会变革
第一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 皆因自身的腐败” ——摘自《西方宗教史》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 的必然反映。” —— 毛泽东
方向:1、从天主教统治的腐朽,激化社会矛盾角度去探究
2、从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角度去探究改革的必然
宗教(天主教)在欧洲甚至世界各地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2)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 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秦始皇焚书坑儒,思想高度专制;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思想大一统;宋明理学盛行,进一步禁 锢了思想。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 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 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 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 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 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 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 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3)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 有何具体表现?(4分) 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更多人向国外寻求 救国真理;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 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 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 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 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 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 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 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什么救”。
结合马丁· 路德思想,分析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马丁· 路德主要宗教观点
1、信仰上帝就可得救 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 2、简化宗教仪式。 提高社会地位、追求平等,反映资产阶级的要求。 3、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建诸侯的支持 4、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二、宗教改革
1.背景: ①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进一步 高涨。 ②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宣扬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
解放的作用。
③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对德意志的压榨。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中世纪天主教神权占据统治地位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西欧处于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之下。

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经济:天主教拥有大量地产,是西欧最大封建主;还通过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括钱财思想文化:垄断了文化、教育、艺术等,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社会生活: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2、天主教会的专制和堕落引发了各阶层对天主教会的不满,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3、野蛮的宗教裁判所对传播“异端”的人进行迫害、打击,充分说明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已摇摇欲坠,这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格格不入。

4、天主教面临着种种挑战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形成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新兴资产阶级需要以自己为中心,重新认识人的价值,建立新的文化体系:1)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对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天主教会形成威胁2)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对3)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为挑战天主教会权威提供了思想源泉5、宗教改革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宗教改革原因)①社会原因: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严重阻碍了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②经济根源(根本因素):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③政治因素: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及新贵族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④思想文化:文艺复兴运动和反天主教的“异端”思想为宗教改革奠定思想基础;⑤导火索(直接):兜售“赎罪券”最终成为导火索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一)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经济因素: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政治因素:德国政治四分五裂,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整个德国与教会的矛盾非常尖锐。

第二十五讲宗教改革

第二十五讲宗教改革

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
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
()
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
答案 D
(2017·课标全国Ⅱ,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
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
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 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答案 A
(2017·乌鲁木齐二模,22)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娶了
一位修女为妻,打破了欧洲中世纪教会修女不能拥有世俗
婚姻的规定,以亲身践履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 这一行为表明马丁·路德( )
A.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B.践行“因信称义” C.抛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D.主张政教分离 答案 B
(2017·邵阳三模,33)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
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
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
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 明宗教改革( )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 D
(2016·海南单科,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
易混易错 辨别“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 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1)“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 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2)“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 放了人的个性。 (3)“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 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第五章 宗教改革运动

第五章 宗教改革运动

二、路德改革思想及其意义


(一)路德的主要思想 1、路德改革思想的中心内容:“因信称义”—— 只要心存信仰,就能获得上帝的拯救。 2、“人人皆僧侣”:无论什么人,只要受过洗, 都可以担任教士、主教或教皇,人人可以学习和 解释《圣经》。 3、还《圣经》于民,破除教会对《圣经》的解释 垄断,认为《圣经》文本才是最高权威。 4、“君权神授”思想:世俗君权与教会神权都是 神授的,二者具有同等地位,是彼此独立的。
3、路德对犹太教《圣经》文本的德文翻译 一方面使得广大民众可以直接面对《圣经》 原文而不必求诸教会,一方面也增强了德意 志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感情,使德意志民 族开始走向逐渐统一的道路。 4、路德宗教改革中所体现的理性精神、批 判精神、怀疑精神成为后来的启蒙主义思想 和德国近代哲学的直接精神源头。 5、路德的“君权神授”理论促发了世俗的 中央集权统治的出现,有助于欧洲各民族教 会的建立和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
第四节 罗马教廷的改革
一、罗马教廷改革的原因 (一)对抗新教兴起所带来的冲击。 (二)捍卫和确立天主教教义,清除教皇内 部的弊端和腐化堕落现象,重振教纲和影响 力。 二、罗马教廷改革 1545—1563年,召开特兰托宗教会议, 1563年,通过《特兰托会议信纲》,这成为 其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赎罪券——运动的导火线
1、罗马教廷的赎罪券理论:“善功圣
库”理论。 “善功圣库”理论:基督为世人救赎 的功德,圣母玛利亚以及圣徒所行的 善功都被储存在天国的一个巨大的宝 库中。这个宝库就是“善功圣库”。 而教皇可以从中取出这些功德和善功, 以赎罪券的形式分赐给需要它的信徒, 使他们的罪过得到赦免。赎罪券的效 用不仅达及生者,而且对免除炼狱中 的灵魂应受的惩罚同样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结论: ▲宗教改革发生的背景 欧洲宗教改革是宗教自身的腐败和欧洲社会经济 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内部各种 ①经济根源:资义的产生和发展 矛盾斗争的必然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新贵族和一些君主不满教 会的束缚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 ③政治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观念的崛起要 经济的必然反映。‛ —— 毛泽东 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④思想文化因素:“异端”思想、文艺复兴的推动 ⑤直接因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激化社会矛盾
教皇出巡
华丽的祭坛
中世纪欧洲天主教势力结构图
红衣主教 大主教 罗马教皇
红衣主教 大主教 主教 神父 信徒
上帝
2、宗教‚异端‛的运动发展:
共同点:
•强调《圣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抨击教会的腐败, •没收教会财产,简化宗教仪式 •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
· 为什么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
了宗教“异端”的形式?
思考:以下新闻反映了什么现象?
天主教在当今的欧洲甚至世界 各地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主教罗马教皇约翰·保罗 二世于当地时间2005年4月2日 在梵蒂冈去世。4月8日,梵蒂冈 教廷在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举行了 追思弥撒和葬礼。300多万人涌 入罗马送别教皇……200多名世 界各国政要及宗教领袖出席了弥 撒及葬礼。
亨 利 八 世
1、原因: ①英国较早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强大的王权 力图摆脱罗马教权控制; ②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 宗教改革; ③文艺复兴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影响; ④婚姻继承问题导致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
2、内容: ①通过《至尊法案》,英王为教会首脑,教皇无权 干涉;保留天主教基本教义和仪式 ②解散修道院,没收其土地财产,修士还俗
——许序雅《世界文明简史》
说说‚中世纪‛的由来?
中世纪(Middle Ages ;公元476~公元 1453) ,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 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计算,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 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 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 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 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 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 遍称作“黑暗时代” 。
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激化矛盾,阻碍进步
圣安布鲁斯的名言‚皇帝是教会的一 员而非教会的主人‛,成为教会跟世俗政 权争夺权力的重要依据。到12至13世纪 之交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在位)任教皇时,教 会权势达到顶峰,……宗教的和世俗的权力都属于教 皇,君主的世俗权力只有在教皇的命令下才能行使。 教皇成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只有在14—15世纪以后,以教皇为首的教会 势力才越来越无法同日益强盛的王权相抗衡。
第五单元
欧洲宗教改革
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公元前6世纪) 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 基督教(公元1世纪)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分为天主 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中世纪的时 候,天主教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东正教主 要分布在拜占庭帝国和欧洲东部,新教则是 改革以后从天主教中分离出来的新派别。
基督教的发展演变:
①资本主义不发达,资产阶级力量较弱, 不得不借助宗教外衣。
②在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下,思想和行动受 到天主教的严格控制,要将具有浓厚宗教 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需要披上神圣的宗 教外衣。
见提纲P4
理念冲突:从事商业、 发财致富是堕落行为
3、14—16世纪西欧向近代过渡
①经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和重商主义流行,天主教会 王权与教 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根本原因) 权的矛盾 ②政治:民族观念崛起。民族国家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 天主教会‚一统天下‛局面; ③文化: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 诉求,皆因自身的腐败‛ 。
基督教正由于能满足当时欧洲人的心理需要、而且 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所以能在近代以前的欧洲成为控制 性的思想体系。但是,近代以来的欧洲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使得基督教不能再像原来那样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 要、能发挥各种社会功能。这时,基督教的出路有两条: 一条是基本坚持原来的教义,这样会逐渐降低在人们心 中的影响力,使得人们逐渐地只是出于传统的惯性、越 来越只是在形式上而不是实质上信奉基督教;另一条是 一方面保持部分教义和形式,一方面顺应时代做出教义 上的变革,使变革后的基督教能满足人们新的、其他的 心理需要,能发挥新的、其他的社会功能,从而能在社 会思想领域继续占有重要地位。
天主教的“因行称义” 路德教的“因信称义”
上帝
即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上帝 作用:否定了教皇和教 会的权威
神职人员
信徒
信徒
思考:马丁· 路德观点为什么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与 人文主义思想有什么关系? 路德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蕴 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只要人们愿意,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利昂· 巴蒂斯塔· 艾伯蒂 人们只有通过信仰,而不是其他任何手段,才能 回报上帝。 ——马丁· 路德 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 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 教廷该死!’ ——斯大林
基督教(诞生于1世纪的罗马帝国)
公元4世纪初罗马帝国的国教 中世纪欧洲(13C初),天主教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 神权统治。 ____世纪第一次分裂 11
_____教 天主
东正 ____ 新 ____教

16 ____世纪第二次分裂
天主 _____教
①______教(宗)②________教③________教 路德 加尔文 英国国
• ③是什么原因引发了的英国宗教改革?其实质反映了 什么?
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一场离婚 案。实质是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
(三)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 《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 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 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利,教皇 无权干涉英国的教会事务。结果 英王获得教会的大量财富,削弱 了教会实力,加强了王权。
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个欧洲人可以不相信基督教信念的真实性,然而 他的言谈举止却都逃不出基督教文化的传统,并且依赖 于那种文化才有其意义。 ——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
1、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表现在?)
①政治: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廷,是西欧国际中心; ②经济:是西欧最大封建主,收取什一税;赎罪券 ③文化:教会垄断学校教育,掌握《圣经》解释权 ④生活: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从生到死都受天主教会 控制和影响;
• ①英国宗教改革的发起者是谁?这和德国、瑞士的宗 教改革有什么不同?
发起者是国王,是由亨利八世拉开的,这使得英国的宗 教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而德国和瑞士宗教改革 的人物则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
• ②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动机何在?
主要原因不是出于纯洁信仰,而是出于现实政治和国家 利益的需要,其目的是维护日益强大的王权。
宗教改革与德国民族 德意志民族的勤奋敬业、诚实可靠、服 从纪律的民族特性是世人皆知的。这一民族 特性造就了第二帝国时期德国的辉煌,使它成 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之后又使 德国在二战后的复苏中再创经济奇迹。但另 一方面,也正是这种民族特质,为德国暴君威 廉二世和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国民基 础。这种矛盾的、令人不解的民族特性与马 丁·路德宗教改革时期的宗教普及和教育普 及有着密切关系。
对于宗教,路德就其实践来说,更多是一 个摧毁者,而加尔文则更多是一个建造者。
(二)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
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 原理》。全面阐述加尔文改革派神学 思想。这本书对近现代基督教以及近 现代欧美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 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探究:德意志地区为何会成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根本原因: 德国经济发展需要打破天主教会控制局面,自
由发展资本主义; 教廷的矛盾突出
主要原因: 德国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重,各邦国与罗马 思想因素: 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个人方面: 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直接原因: 1517,兜售“赎罪券”
开始标志: 《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路德的宗教主张大多体现在《九十五 条论纲》当中,核心有三:
①‚因信称义‛。人们不是通过善行这样外 在的事物,更不是只有通过重金购买赎罪券 才能够得到救赎,而是依靠内心真正的信仰 上帝才能够最终得到拯救。 ②德文版圣经。路德否定了‚教皇永无谬误 论‚。路德宣称唯一永远不会出错的,就是 《圣经》,《圣经》是最高的权威。 ③ ‚人人皆为祭司‛ 。任何人都能够通过 认真阅读圣经而获得启示,从而成为自己的 教士,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对上帝负责, 而不需要通过任何的中介人获得上帝的指点 。
(1)即人的得救与否由上帝预定,人 1.原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文艺复兴时 的行为无法改变,祈祷并无意义; (2)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 期人文主义影响;加尔文深入研究《圣经》 与否的标志。
2、思想主张: ①重新解释基督教教义:反对盲从,坚持《圣经》 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论(核心); ②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选举神职人员; ③主张自由、平等,个人主义 ④主张奋斗精神(发财致富),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过节俭生活; ⑤将日内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民主共和国
二、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1517年维登堡大学 神学教授马丁·路德针 锋相对,在教堂门口贴 出《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路德甘冒生命 危险所说的‚这是我的立 场‛,成为流传几百年的 名句。
马丁· 路德
海涅对路德的评价: ‚在我们的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 的,也是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故而德国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在他 的身上非常出色的结合在一起。他 是这个时代的喉舌和刀剑。……一 个冷静的有学问的词语制造者和一 个有灵感的陶醉与上帝的先知,他 呕心沥血的工作,来研究他的费劲 的教义上的特点,而在晚上他则拿 德意志伟大宗教改 起长笛,凝视天空的星星,把乐曲 革家,开创德意志 近代历史新纪元, 和对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 学识渊博,坚强的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毅力和非凡的胆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