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而优雅的山西方言

合集下载

太原方言目录经典晋语土话集锦

太原方言目录经典晋语土话集锦

太原方言目录经典晋语土话集锦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太原方言目录经典晋语土话集锦,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太原历来是山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太原方言是“晋语”核心地带一种有代表性的方言。

生活用语服饰袄儿:上衣。

夹袄儿:夹袄扶。

絮袄儿:棉袄。

主腰儿:一种裹肚。

衫子:单上衣。

套衫:贴身穿的内衣。

袍子:中式长衣服。

大夹袄:夹袍。

坎肩儿:套在长袍外面的背心。

腰腰:贴身背心。

搂肚:系在腹部衣襟之下,裤子之外的布兜,上有口袋,可装体己之物,多为老年男子着用。

布袋袋:衣服上的口袋。

扣门儿:扣襻。

扣眼:襟前穿套扣子的小眼儿。

搂腰带:系在衣外的布腰带。

肚肚:兜兜。

屎布:尿布。

裤衩:短裤。

帽壳儿:瓜皮小帽。

沿毡帽:老汉戴的棕色毡帽。

腰裙:做饭时围的裙子。

络络:老年妇女罩在发髻外的发网,网兜儿。

罩头:汗巾。

片片:手绢儿。

革及鞋:一种纳得很密的布鞋,其前脸较深,上面缝着皮梁或三角形皮子,此鞋又称搬尖鞋、屹儿鞋。

猫头鞋:一种鞋面上缀绣有猫、虎形象的童鞋。

踏拉板:木屐,亦称板板鞋。

高崾鞋:高鞋帮的鞋。

低崾鞋:低鞋帮的鞋。

捎码码:搭裢。

饮食大早饭:早饭。

晌午饭:午饭。

黑夜饭:晚饭。

米:专指小米。

大米:南方稻谷脱壳后的米。

软大米:江米、糯米。

粥儿:小米干饭。

干粥:小米稠粥。

散面粥:小米加面粉熬成的稠粥。

捞饭:小米煮至八成熟,再放入铁锅炯熟的干饭。

和子饭:小米与面、菜熬在一起的稠粥,因此,和子饭又称菜稀饭、调和饭。

拌汤:圪瘩汤。

拨鱼儿:亦称溜尖,是将白面或绿豆面和好后放在盘、碗之中以专用工具剔入锅中的食物。

片儿场:一种面食,用和好的面擀成薄片,断或切成小块入沸水中煮熟。

捐片子:面片儿。

抿区子:用特制的抿槽压制而成的高梁面食,抿区子又称抿尖尖。

擦尖尖:用特制的擦子擦制而成的高梁面条。

剔剥股:用铁铲剔制而成的高梁面条,剔剥股又称剔尖面。

山西方言保存至今的古语“活化石”王瑜薇

山西方言保存至今的古语“活化石”王瑜薇

山西方言保存至今的古语“活化石”王瑜薇方言是人们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下来的,如果这个地区的人口历史上没有大的流动,那么,这个地区的方言就是存古的。

山西的人口历来是输出的,外来人口很少,所以山西方言保留了很多古代语言成分。

现代晋方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语言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

从语音上看,汉语语音从古到今变化很大,古代的语音是什么样子,仅仅依靠书面的传世文献已无法复原,语音是一发即逝,不留痕迹的,今天活的方言口语可以为我们提供古代语音的材料。

古代有入声调,但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已不存在,山西的晋中、吕梁、忻州、长治等地方言均保留了入声调,如“不、国、十、六、德、色”等。

读这些字时调子读得很短,这就为汉语入声的演变提供了“活化石”。

再如:古代的平声只有一个,今天太原话平声也是一个,“天”与“田”读音一样,保留的正是古代平声面貌。

从词汇上看,山西方言保留了大量的宋元以来的汉语词。

如:山西方言(年时、明朝、年下、外后个、厮儿、厮跟、解不下)普通话(去年、明天、过年时、大后天、男孩、相跟、不懂)有的词反映的时代则更早,如晋南的“树”叫“儿”,反映的是汉代时的叫法,山西普遍将“杆”叫“圪栏”,“摆”叫“不莱”,“妯娌”叫“先后”等,反映的时代可能更早。

保留在山西方言里不同层次的语音和词汇特征是汉语研究的珍贵的“活化石”。

这一特点已经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民俗学家的高度重视与密切关注。

上世纪初,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第一次调查研究晋方言八个县的方言以后,晋方言早已为日本、法国、美国等国众多学者所引用。

近年来美、法、日、韩以及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不断有学者多次来山西调查研究方言,不断有成果问世。

2007年8月,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第三届晋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

这充分说明山西方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方言俗语是挂在人们口头的语言形式,代代相袭,口耳相传,对古音起到了凝固作用,晋方言的俗语中保留了不少的古音。

某些古音遗迹只保留在个别方言的个别俗语之中,如:洪洞、临汾方言中表示人脸部浮肿的“胖(读po)”这个音就保留在“胖眉处眼”这个方言俗语中。

山西十大土话方言

山西十大土话方言

山西十大土话方言
1.晋语:山西省的官方语言,以太原话为标准,流行于省会和周边地区。

2. 晋中话:流行于晋中地区,与晋语有些许差别,但仍然属于晋语范畴。

3. 晋南话:流行于山西省南部,与晋语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但互相可以理解。

4. 绛州话:绛州是晋中的一个县,绛州话在晋中地区也比较流行,与晋中话相似。

5. 忻州话:忻州是山西省北部的一个地级市,忻州话在当地比较流行,与晋语有些差异。

6. 吕梁话:吕梁是山西省西部的一个地级市,吕梁话在该地区流行,与晋语也有一些差别。

7. 运城话:运城是山西省中部的一个地级市,运城话在该地区比较流行,与晋语有一些差异。

8. 大同话:大同是山西省北部的另一个地级市,大同话在当地比较流行,与晋语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9. 临汾话:临汾是山西省中部的一个地级市,临汾话在该地区比较流行,与晋语也有一些差异。

10. 晋普话:晋普话是山西省的一种方言,也称为山西方言,是以晋语为基础,吸收了周边地区的方言而形成的。

- 1 -。

山西方言大全你想知道的方言都在这里

山西方言大全你想知道的方言都在这里

山西方言大全你想知道的方言都在这里个就——蹲着二老板——三、四十岁的已婚女人不尿——不理的贬义用法一或——一次,一下能带——鼻涕费!——疼的时候会这么说奔儿喽——脑门儿刻膝盖——膝盖撇了——乱讲,瞎说抬死你——整死你剩——什么咋来来——怎么了?悄悄哇——安静烈着了——生气坷梁——别扭疙蛋——疙瘩不浪——像木头段子的东西不待要——懒得去欢欢儿的——赶紧的,快点妨祖——连累人的人难活——身体不舒服搓火——讨厌但求是——不咋地猫两眼——看两眼比兜游子——欠揍的人各料——丑,不平各出——皱褶太多,或指小气各留——细长的物体不直各跑——常在前面加个’灰’,指不是好人各蛋——圆的东西,各蛋蛋也是圆的东西比前者小各搅——搅和,各搅搅是很久以前的一种糖的名字各影——恶心麻球烦——麻烦憋缺——心里不舒服喜人——让人喜欢咋也——估计醒的——知道个踏——唠叨闹不机密——不知道邀——用秤称胰子——肥皂冒——扔础——向前摔倒滴溜——用手提做害——浪费,糟蹋咋接来——怎么了?(巴彦淖尔盟方言)接察——还可以,凑合如发--舒服受应--舒服各次--撒娇各产--撒娇挑衅山西方言主观题大测试,看你能对几道:1.“球迷性眼”的意思是:A.球迷的视力很好B.球迷的视力很差C.德性样儿D.形容人很可爱2.“猴鸡割梭”的意思是:A.猴和鸡狼狈为奸B.形容事物或人猥琐C.形容人聪明灵巧D.猴鸡不合3.“合操五烂”的意思是:A.是一种山西面食B.事情进展慢C.遇到困难应该坚持D.肮脏,不整洁4.“求毛鬼胎”的意思是:A.形容人吝啬,小气 B.人心怀鬼胎 C.乞求神灵保佑 D.龌龊5.“歌捞捞”是房屋的哪个位置:A.书房 B.屋顶 C.角落 D.客厅6.“夜天”是哪一天:A.昨天 B.今天 C.明天 D.后天7.“希荒”的意思是:A.失去希望 B.可怜 C.荒凉 D.充满希望8.“起三”的意思是:A.早晨三点起床 B.晚上三次起夜 C.一家三口 D.有出息9.“桑”在以下哪个场合最常使用:A.吵架时 B.运动时 C.浇花时 D.养蚕时10.“马怕”是:A.一个词组 B.一个副词 C.介词 D.形容词11.“泼散”的意思是:A.泼水 B.不吉利 C.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D.一种中药12.“地懂”的意思是:A.一种迷信语言B.祭祀C.形容土质良好D.反应13.下列哪个不是太原话中常用的语气词:A.嘛B.哇C.咧D.了14.太原话中“各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A.球状物B.棒状物C.带状物D.粉末状15.“腰腰”是一种什么服饰:A.短裤B.马甲C.背心D.大衣阳泉的方言求迷性眼=求势=傻样扁食-饺子摸滥-步行铁匙-勺子缺灯-火柴得(音"叠")手-舒服得(音"叠")脚(音"觉")-得意意马咯增-迷迷糊糊咯挤马眼-小气展展挂挂-穿着整齐细水汗流-汗出得多歪则棱砍-歪头瞪眼歪扭散砍-歪歪斜斜草鸡-烦草鸡麻爬-烦透了傻不几几-太傻冰巴污凉-温度低忽里郎当-不稳鬼眉溜眼-鬼头鬼脑万儿八千-数目大大明白天-光天化日磕头捣蒜-央求人接二片三-接二连三圪顶盖-膝盖的脑-脑袋崩楼-脑门脖项骨-脖子解在点-保养点倒灶-倒霉努艳-出风头撇-聊天,说话胡撇-胡说日干--有限傻喜(人名)--不清楚的人不机米--(同上)吸熊--(同上)设多[dua]一般格真拽蛋了=扯蛋土霉形眼的?超落远远的拾破恩们?拽蛋:它的含义是?你咋?闹呀?=怎么的?找茬是吧?小儿,油了哇?=你很牛B是吧?闺女,咱俩找哇?=MM,我想和你搞对象!俺孩可亲了,片张呢格丁了~~~~~~~~~ 哈哈这苹果真好吃就是有点各燃(不新鲜),这面包也不错,就是有点活旋(太软,分量不够)我含(还hai)尿你哩.."老门不尿你;我不勺你浇头/卤---臊。

经典山西方言大全

经典山西方言大全

经典⼭西⽅⾔⼤全⽅⾔也是⼀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明朝⼭西李⾃成也是这⽅⾔,您能中间找到点什么球迷触眼----形容⼈长得难看合张五烂----形容⼈脏,难看 -------请关注后续很多死迷粗眼----形容⼈难看,笨,不机灵,主要是形容⼈不开眯眼没个眼⾊不起烂⼭----形容⼈没出息,办不了⼤事奈各揽----也可以解释为棒⼦,棍⼦,⽐如“我⼀各揽遛死你” 原意是指⽟⽶或者⾼梁的杆,或者说是农作物的杆.在太原话中,"乃咯榄"是指这个⼈或物被棒⼦打的意思西荒----可怜,穷迷数----臭德性. 带有鄙视的意思球势----最经典的太原骂⼈话,意思也是臭德性,瞧不起的意思.各料----形容让⼈不舒服的⼈ ,和⼀般⼈不⼀样瘦马各⼱----形容⼈特别瘦寡⽐----形容⼀个⼈没有趣味,⽆聊,没意思。

⽐如“寡球的伤⼼了”乃⿐窦----挨⽿光真桑了----形容⼈做事不够意思,倒霉,不⾛运的意思可油了----似乎有⿊社会背景,或是形容某⼈特别混得开,⼤哥级⼈物,巨酷.腰腰----太原话⼜名⼆股⼱,跨栏背⼼.⽜⽜----⼩⾍⼦.盼盼----⼩孩吃饭的围嘴.加加----饭渍,⾎渍,污渍,统称加加哥捞捞----⾓落.外书---那谁防阻了----讨厌,坏事,拌脚⽯砍穿----倒霉的意思,也带有胡说的意思撇上会⼉哇----聊会天撇哇撇B 撇⼦----胡说你可油了----【褒义】说这个⼈混得⽐较好的意思,【贬义】你以为你是谁了!瞧不起你!油的掉⽪⽪了----混得太好了的意思.求也做不⽼----什么事也做不好求⽑的故事----编的故事乃求了----倒霉了捏妈的板机----骂⼈的话和眯洼脸----脏头脏脸不求⾏----没什么本事不及迷----不聪明不惜烂吃----惹⼈讨厌死眯处眼----头脑不灵活⼆不楞,⼆敢⼦,愣头青----莽撞之⼈死⽪赖脸----脸⽪厚隔牢牢----犄⾓旮旯⽑⿁神----⽑病太多的⼈农各揽----没见识的⼈⽇哄----欺骗灰⿁----不⼲好事的⼈,或玩笑指称某个⼈各撮打蛋,各球打但----不精⼲,容貌⽐较寒碜,类同“球眯性眼”蹦头----额头和朝五烂----看上去⽐较肮脏求⽑⿁胎----⼼怀⿁胎夜了----昨天拉(假)⽶三道----装蒜⽼⿁----⽼混混⾁头性脑----胖,⾝材不好不起烂三----没出息瞥逼砍蛋----胡说⼋道流舔----拍马屁B兜油⼦----⽋打的⼈个就----蹲着不尿----不怕的贬义⽤法不待⽼去----懒得去难活了----⾝体不舒服⽕任了----⽣⽓猫⼀猫----看两眼七蹭蹭----不够数泼B货,淘吃⿁,泼散货----:令⼈讨厌的⼈各捣----做,弄眯束----眯眼得⽼----头各⽼出来----⽤⼯具把某物取伙撩,撩猫逗狗----撩逗,形容⼈举⽌轻浮或选或选的,各撅各撅----常形容胖⼈⾛路的姿势“呀费!”----当⼈突然疼的时候,常⽤多杀你----打死你打牌⼉---意为:打扑克拨拉----⽤⼿撩动决板⼦----脚思⽬----思考七它 ----可爱酸抛烂⽓----酸哥溜拐弯----弯曲撒割----吃完处理完巷⼦----各浪⼉⽿光----逼兜⼟块----⼟坷拉台阶----阁台台烧⽔----坐⽔奇怪----⽇怪聪明----机迷棱/长的突起----个棱棱羡慕----眼⽓喜欢----带见不错----不赖⼩伙⼦----后⽣没本事----不球⼼⾮常好----好的不⾏⾏不好----不杂地脏----热⾥⼋没出息----么出烂息/么出倒息穿着好----精⼲看起来机灵的/打扮⼲净的----光眯俊眼⼉没意义的---没油烂⽔吝啬----求⽑⿁胎不讨⼈喜欢的----不习册你去哪了?----你到浪⼉的来?怎么了?----怎逆了那就算了。

山西大同的土话,你能看懂多少?

山西大同的土话,你能看懂多少?

山西大同的土话,你能看懂多少?1. 个襂害伙2.甚么老过3.坷墚瓦梢4.个促打蛋5.展油攉水6.夹疯愣赠7. 小家瓦器8.孤独流戏9.心猫呼烂10.毛反带烂11.失溜二眼12.稀肥大胖13.油渍抹耐 14.吓人捣怪15.团家伙伴16.瞎眉触眼17.陈里格瑟18.愣七砍赠19.窝几各囊20.精说白道21.点毛颤眼22.打架隔厌23.黑能圪痂24.失咸巴塌25.个丁个巴26.跌东舀西27.扎愣散骗28.讨吃烂鬼29.没倌辣撒30.咯唧散塌31.个埒锲蛋32.软腰裂胯33.十龇赖害34.假眉三道35.阴七阳八36.烟喷雾罩37.成色懒气38.失咸邋遢39.甜忽腻腻40.鬼狐零丁41.八大不挨42.秃嘴笨舌43.死求一记44.迷糊打蛋45.喧天驾雾46.张八盖九47.软机个嫩48.球毛鬼胎49.翻鼻麻叶50.求迷性眼51.瓷眉杏眼52.囊眉粪眼53.光眉俊眼54.超眉架眼55.酸眉醋眼56.灰眉触眼57.砍眉惺眼58.胖眉肿眼59.张风喝冷60.三八两下61.游出摆进62.撩猫戏狗63.白皮泛脸64.平不呀叉65.毛连涩带66.虚棱凳架67.龇牙打调68.五马长枪69.打牙讪嘴70.冷阴坎晴71.嘴尖毛长72.死松破肚73.撒骨扬尘74.闪深踏浅75.乱朝王世76.黑潮污烂77.豁沟打牙78.忽松咬沓79.个折摆受80.把家守业81.五哭六笑82.猴眉洼眼83.横搅顺说84成里八色85.汪心火燎86.日脏八代87.的零兰蛋88.滴溜牵挂89.秃叽淡舌90.不叽不腊91.变眉色脸92.四撒五偃93.二夹克梁94.立眉霸眼95.个瘾八自96.戳鬼不悟97.悉底尽明98.个丝个韧99.灰塌二虎100.东老西刮101.背锅打蛋102.歪三扎愣103.干噎克梁104.黑眉洼眼 105.个丁抱脑106.磨鼻蹭痒107.晕么个刀108.稀汤害水 109.穷家八业110.寡壁溜梢111.个都丫杈112.闲没拉呱 113.哇叽吵闹114.拐七列八115.油说八道116.闪深塌浅117.个连前蛋 118.求迷性眼119.翻鼻麻叶120.瓷眉杏眼121.囊眉粪眼122.瞎眉触眼123.拿个烟灰钵儿,这水太拔啦,倒点滚水,拿圪塔攒布124.黄儿黄儿的(快点),革吉个他的!125. 圪抽、圪闹、圪塌、圪押、圪劣、圪丁、圪泡、圪叨、圪拉、圪遛、圪撅、圪炸、圪窜、圪出、圪资、圪老、圪那、圪戳、圪翻、圪喘、圪纠、圪剩、圪嚼…………。

10句经典的山西方言,太难了!看看有没有你的家乡话?

10句经典的山西方言,太难了!看看有没有你的家乡话?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都说山西方言十里不同音,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也基本是一个地方一种方言了。

因为山西这里自古以来就山多够深,看似相邻的村落之间如果要见一面,其实需要绕很远的山脊才可以。

所以,多少年下来就逐渐形成了山西特有的方言格局。

今天就带大家领略10句经典的山西方言,看看有没有你的家乡话?1、太原方言:球迷触眼----形容人长得难看色不起烂山----形容人没出息 ,办不了大事西荒——可怜,穷迷数——臭德性,带有鄙视的意思。

死迷粗眼——形容人难看,笨,不机灵,主要是形容人不开眯 眼没个眼色2、大同方言:有一种尴尬叫克良有一种话多叫各塌有一种姿势叫各就有一种勇气叫责楞有一种坏人叫各抛有一种傻瓜叫瞎货有一种狂妄叫戳莽有一种诅咒叫方主3、朔州方言:不赖--很好!白说--说谎!戳鬼--闯祸!半年--原来如此!白嚼--胡说或说谎!4、阳泉方言:楞森:害怕恐惧么滥:闲来无事拉精:能说会道5、忻州方言:有一种滑行叫“出溜”有一种线条叫“道子”有一种谎话叫“壶法六道” 有一种汤勺叫“翘跟”有一种单位名称叫“几外”6、晋中方言干活叫动单,反应叫地动,滑梯叫打活搓儿,找东西叫行甩,挨打叫乃逼兜,下来叫哈来,猛吃猛喝叫跌,逛街叫哈游万,跑叫嘎,爬下叫圪吧哈,看一下叫毛怪怪,不知道叫晓不得,思考叫想块7、吕梁方言昂需弟(我弟弟)玉讨树说啦能吃了(玉米熟了能吃了)他好圪溜溜的(他很健康)这汝子栓址(这个女孩长得漂亮)克好听了,以后天天给我唱行(很好听,以后每天唱给我听)8、运城方言运城人有一种嚣张叫憨蹭来;运城人有一种舒坦叫美太太;运城人有一种逞强叫日能;运城人有一种白痴叫次怂;运城人有一种衰人叫瓷松;9、临汾方言:乡日头--------太阳,月爷---------月亮,吼雷------------打雷,闪火----------闪电,哈雨-------- 下雨,粗雨----------大雨,澈雨------------ 淋雨。

古老而优雅的山西方言

古老而优雅的山西方言

古老而优雅的山西方言在山西的晋中、晋西北一代有很多土语是很古老而优雅的:1.“居舍”——就是屋子、“家里”;2.“箸秸”——一种灌木,秸杆很直,质地坚硬,过去老乡很少用竹筷,就是用“箸秸”杆来作筷子的。

箸是筷子,秸是秸杆,箸秸是作筷子的秸杆。

现在山西人没有“箸”的说法了,但是“箸秸”的名称一直没有变;3.“参差不齐”——不识字的农民都有这样的口头语,而且读音绝对正确:“cencibuqi”。

只有上过学的人才可能读成“canchabuqi”4.“兀”——一种方形的凳子;5.“兀的”——语气助词,意思比较宽泛,类似“那么”、“当然”、“可不是嘛”等意思。

例:“你会唱京剧?”“兀的哩!”(意思是“哪当然啦!”)这个词在元曲里常常看到,现在仍然是当地人的口头语。

6.“舁”(读yú,阳平)--抬的意思。

这个字好像很古老了。

《说文解字》解释是:“舁,共举也”。

7.“荷”(读hě上声)--承担、搬动的意思,也引申为一般的“拿”、“携带”。

这是非常普遍的口头语。

“荷不动”,就是拿不动的意思。

这个用法也很古老,汉朝张衡《东京赋》有“荷天下之重任”句。

8.“恶色”--就是垃圾。

这也是很古老的用语。

色,是种类的意思(如:各色人等)。

恶,是“醜恶”,“卑劣”的意思,和“美”、“好”反意。

现在台湾人讲的“国语”中把“垃圾”读作“lèsè”和山西方言接近。

9.“恶水”――是指脏水、污水,不是我们一般说的“穷山恶水”的“恶水”。

说“恶”而不说“脏”,是不是也很文雅?10.“巡田”――就是秋天看护庄稼。

别的地方叫“看秋”,“护秋”,远不如“巡田”富有韵味。

每到秋天,村里会指定专人担负巡田的职责,担负这种责任的人被称为“巡田的”。

“巡田的”很厉害,一般都会几下拳脚。

基本的装饰是,腰里缠一条长长的蓝布作的腰带,腰间别一个小小的“马床”。

所谓马床,是一种三条腿的袖珍小凳子。

马床有两个用途,一是巡田的累了可以随地坐下休息,更重要的用途是用来打人――打那些偷庄稼、蔬果的大人小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老而优雅的山西方言在山西的晋中、晋西北一代有很多土语是很古老而优雅的:1.“居舍”——就是屋子、“家里”;2.“箸秸”——一种灌木,秸杆很直,质地坚硬,过去老乡很少用竹筷,就是用“箸秸”杆来作筷子的。

箸是筷子,秸是秸杆,箸秸是作筷子的秸杆。

现在山西人没有“箸”的说法了,但是“箸秸”的名称一直没有变;3.“参差不齐”——不识字的农民都有这样的口头语,而且读音绝对正确:“cencibuqi”。

只有上过学的人才可能读成“canchabuqi”4.“兀”——一种方形的凳子;5.“兀的”——语气助词,意思比较宽泛,类似“那么”、“当然”、“可不是嘛”等意思。

例:“你会唱京剧?”“兀的哩!”(意思是“哪当然啦!”)这个词在元曲里常常看到,现在仍然是当地人的口头语。

6.“舁”(读yú,阳平)--抬的意思。

这个字好像很古老了。

《说文解字》解释是:“舁,共举也”。

7.“荷”(读hě上声)--承担、搬动的意思,也引申为一般的“拿”、“携带”。

这是非常普遍的口头语。

“荷不动”,就是拿不动的意思。

这个用法也很古老,汉朝张衡《东京赋》有“荷天下之重任”句。

8.“恶色”--就是垃圾。

这也是很古老的用语。

色,是种类的意思(如:各色人等)。

恶,是“醜恶”,“卑劣”的意思,和“美”、“好”反意。

现在台湾人讲的“国语”中把“垃圾”读作“lèsè”和山西方言接近。

9.“恶水”――是指脏水、污水,不是我们一般说的“穷山恶水”的“恶水”。

说“恶”而不说“脏”,是不是也很文雅?10.“巡田”――就是秋天看护庄稼。

别的地方叫“看秋”,“护秋”,远不如“巡田”富有韵味。

每到秋天,村里会指定专人担负巡田的职责,担负这种责任的人被称为“巡田的”。

“巡田的”很厉害,一般都会几下拳脚。

基本的装饰是,腰里缠一条长长的蓝布作的腰带,腰间别一个小小的“马床”。

所谓马床,是一种三条腿的袖珍小凳子。

马床有两个用途,一是巡田的累了可以随地坐下休息,更重要的用途是用来打人――打那些偷庄稼、蔬果的大人小孩。

一般是打屁股。

据说打上很疼,但是又不至于打坏筋骨。

11.“胡阑”――圆圈、环的意思。

引申为“那一片地方”。

元曲《高祖还乡》(作者睢景臣)有云:“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这里“胡阑”是环的意思,曲连是圈的意思。

现在的山西中部和北部也还是这样的说法。

这是一种单字复音的语言现象。

胡阑,取“胡”字的声母,和“阑”字的韵母,连在一起快读,就近似于是“环”;曲莲,取“曲”字的声母,和“连”字的韵母,连在一起快读,也就近似于“圈”。

在山西中部、西北,以及内蒙古西部的方言里,这样的现象还可以举出许多。

比如,“圪劳”是“角”的意思(角,在古音里读如“高”,现在江浙一带还是这样的读音),山西民谚:“得过且过,阳圪劳劳暖和”,“阳圪劳劳暖和”就是靠着墙角晒太阳;不阑,是“拌”的意思。

山西有一种面食,是用莜麦面(就是燕麦粉)拌成小块状然后蒸熟,称为“不阑子”;再比如,木板受潮变形,普通话谓之“翘”,山西方言说“圪料”等等。

据有的语言学者说,这种单字复音,是更加古老的一种语言现象。

据说,有很多单音的词汇,本来就是复音,比如上面说的“环”、“圈”等,但是在文字产生以后,古人为了减少刻、写文字的工作量,就尽可能地用单音的字来表达,这就是“胡阑”变成“环”、“曲莲”变成“圈”、不阑变成“拌”的原因。

12.网友心行先生问:“这个‘兀’。

真的不是那个‘杌’吗?你描述的就是我印象中的‘杌子’”。

兀子,就是“杌子”,兀是本字,木字边是后来加的。

汉字的发展,是由简到繁的历程。

现在有的人以为汉字越是繁体越古典优雅,其实不是。

山西方言说“兀”,不会这样“突兀”,口语里是说“兀兀”或“杌子”。

如果再进一步地分析,“兀兀”和“杌子”也是有区别的。

兀兀是指小的那种,可以随意搬动;兀子,是指大的一种,不可以随意搬动的。

顺便说一下,山西方言里的字词的组合结构是很有意味的,不但有感情色彩,也有概念的区别。

比如说“牛”,一般不会说这一个字,而是说“牛儿”,这是指大的牛。

说小牛,不说小牛,说“牛牛”,就有了可爱的情感色彩。

但是“牛牛”还有另外的意思,是指那些可爱的小虫子。

再比如“狗”,也是这样,称大狗为“狗儿”,称小狗为“狗狗”。

狗狗也有另外的意思,是父母对年幼的孩子的最亲切的称呼。

再比如,吃饭用的勺,山西人说“勺子”,是指用来从锅里往碗里舀饭(山西人不说盛饭,说舀饭,这也是古老风韵的又一例证)的大勺,至于放在碗里碟里的小勺,山西人称之为“勺勺”。

山西有很多人的小名叫“狗狗”,如果是排行老二,往往叫“二狗”,老三就叫“三狗”。

都是昵称,爱称。

我们老家村里叫二狗三狗的很多,为了区别,就在前面冠以姓氏曰“张三狗”“李二狗”。

当然,他们都有正式的官名(就是现在说的学名),但是除了村上开会,一般不用。

如果这“二狗”“三狗”的有什么特点,就在前面加以标记,比如叫“疤三狗”--是说脸上有麻子的。

说到名字,也透露着山西地方的文化底蕴。

前面说的“二狗”“三狗”之类,仅仅是一种类型。

还有不少是以出生年的天干地支来称呼。

比如,有叫“甲午儿”的,是在甲午年出生,加“儿”字尾音,也是表示亲切。

类似的有:“甲戌”、“辛未”等。

13.“恓惶”——山西人不说“可怜”,说“恓惶”。

查《辞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有三个——“恓惶”、“棲(音xi)遑”和“悽惶”。

据辞源的解释,“恓惶”为烦恼不安貌,例如:唐人韦应物诗句:“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棲遑”是奔忙不定的意思,如,晋人陆机:“德表生民,不能救棲遑之辱”;“悽惶”为悲伤恐惧,举例:金董解元《西厢》(不是《西厢记》,《西厢记》作者元代王实甫):“两口儿合是成间别,天教受此悽惶苦”。

结合例句理解,这三个词语的不同的解释,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奔忙不定是指行为,烦恼不安和悲伤恐惧是由这种行为导致的心理状态,而这三种含义如果用一个意思来概括,那就是值得同情,可怜。

所以我猜测也许这三个词其实是一个的词语的不同写法,或者是由一个词语演变而来。

而山西口语中的“恓惶”所表达的含义和情感,就包含了上述三个词语的意思。

比如:“看那孩子哭得真恓惶哩”——意思就是说那个孩子哭得很“悲伤”;“那年月,日子过的真恓惶”——是说为生活奔波不定,受苦受难的意思。

不过,山西话里的“恓惶”可能比字典上的解释有了更加丰富的感情色彩。

比如,母亲说儿子“俺孩恓惶的可是个好孩!”——是说自己的孩子孝顺、听话、辛苦,言语中饱含了母亲的对儿子的疼爱之情。

对别人谈论自己的朋友或相识“某某恓惶的可是个好人”——就不仅是同情,更多的是赞赏了。

要饭的如果在山西乞讨,不说“可怜可怜吧”(我说的是过去的年月,现在普通话大普及,人口大流动,或许也说“可怜”了),说“咳,大爷大娘,恓惶的给上些吧”,这里的恓惶就是“可怜”的意思了,不过语法结构和现代普通话还是不尽相同。

14.“咥”——一个土的不能再土的方言,写下来却是一个古的不能再古的字眼。

猛吃猛喝,在北京的俗语中,大概是“甩开腮帮子狠吃”之类,在山西太原、榆次、祁县、太谷一带,说法就简单多了:“咥吧!”“咥”,读“die”,阳平,吃的意思,但是不是一般的吃,是指老虎、狼等猛兽的咬嚼,如《易經˙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

”又如明朝馬中錫《中山狼傳》:“是狼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實生之,今反欲咥我。

”不咥人,就是不吃人,“咥我”就是吃我。

“咥”,就是狼吞虎咽似地大快朵颐。

说打某人的秋风,吃他一顿,也说:“咥他一顿”。

15.“窈窕”——说来你也许不信,这个几千年前的“艳词”至今仍然活活泼泼地保持着青春的魅力,她不仅存在于那些引经据典的文字里,而且就活在老百姓的口语中。

晋中一带的人评价一个妖艳的年轻女子的时候,会这样说:“那妮子,可‘yāodiào’哩。

”这“yāodiào”该怎样写?是“妖调”吗?读音差不多,可是意思好像不是很准,而且也不是一个规范的词汇啊。

这需要以晋中方言的发音为依据来分析。

在这一带,许多声母为“T”的字,读如“D”,比如“柳条”不是“liǔtiáo”是“liǔdiáo”,说“桃子”不说“taozi”,说“dao’er”(桃儿,读如“刀儿”)。

那么,窈窕,用晋中方言说,就是“妖调”,倒过来,现在人们形容女人说“妖调”,很有可能就是诗经里的“窈窕”(至于四声,山西方言中的四声和现在的普通话是完全对不上号的)。

当然,我这里有推测的成分,但是又有那种考古能避免推测呢?16.“倒插插”——这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不说,让你猜,不是山西人的恐怕很难猜到:是指衣服上的口袋(不是其他口袋)!“倒插插”,也简称“倒倒”,这是晋中一带的方言。

为什么把口袋说成倒插插?这也是有些来历的。

大家都看过古装戏。

所谓古装,实际上大体是明朝的服装样式,它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袖子普遍很宽。

到了清朝,推行马蹄袖,袖口变窄了,就没有这么宽了。

明朝以前的衣袖和现在相比,不仅宽敞,而且多一个功能,就是可以装一些小的物件,如手帕之类。

戏曲里也会看到这类细节。

袖子里怎么能装住东西呢?原来,袖口里面缝有口袋。

这口袋的口子和袖口的方向是倒着的,装东西要倒着插进去,所以就叫“倒插”。

晋中人讲话,凡是指称小一些事物的名词喜欢用叠音来表示,这种缝在袖口的口袋当然不会有多大,所以就说叫“倒插插”。

到了清朝,改穿满式的马蹄袖,袖口变窄了,不便装东西了,口袋就不再缝在袖口,改在衣襟底下了,方向也不是倒着的,但是“倒插插”这个名字还是保留了下来了。

可是为什么别的地方不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本来意义上的“倒插插”是明朝以前的服饰,满清人从关外来,不是这种装扮,人家也没有这种说法。

统治者的语言总是时代语言的主导,京城地方的说法当然也就随着变了。

京话历来是官话的基础,“倒插插”被满清人挤出京话,不入流了,渐渐地就边缘化了。

至于山西,不知道是因为闭塞,还是山西人执拗,不会在“倒插插”问题上与时俱进,抱着这个这个很古老而悠久的名称不放,但是毕竟时代在变化,语言在变化,于是“倒插插”就退化为土话。

今天我说这些,感觉是不是和摆弄出土文物似的?17.“来服子”――也写作“莱菔子”,是一味中药。

来服子就是“来服”的“籽儿”。

来服是什么东西?“来服”就是“萝卜”。

为什么萝卜要称为“来服”?因为古时候“萝卜”这两个子的读音就是“来服”。

如果说方言是古语的“活化石”,那么关于“来服”的化化石我们还可以找到――就在山西忻县(相当于现在忻州市的城区)一带。

忻县人叫“萝卜”是“来扑”。

忻县有个镇子叫豆罗(以出产优质的白砂子而出名),用忻县话说叫“豆来”。

在忻县话里,“罗”(luo)一般读为“lai”,说“箩筐”是“来筐”。

再看“来服”的“服”和萝卜的“卜”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