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象”在中西诗学中的内涵差异
论中西诗学意象理论的异同

论中西诗学意象理论的异同作者:李青来源:《学周刊·C》2013年第03期摘要:中西诗学里都存在关于意象的概念和范畴。
比较中西方传统文化中意象的概念,发现二者不仅有相同之处,而且有一些差异。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中西方的意象生成过程,进而阐释两者意象观的异同。
关键词:中西诗学;意象;异同一、中西意象论的流变对于什么是意象,纵观古今中外不少专家学者均发表了各自的意见。
在中国古代,我们常把意与象相分开来说,关于意,它代表了一种抽象的精神概念,是意图、意义、意思、意念……再扩大一些来说,也是情意、哲理、观念等意思。
在《辞海》中,我们将象解释为“凡形于外者皆曰象”,在中国,意象作为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有着自己的形成发展轨迹。
意和象最初是分开使用,后来意和象这两个分离的概念放在一起来使用,逐渐形成了意象的概念。
早在《周易》中的《系辞上传》里,意和象就已出现,但是在这里,这两个概念并没有连接在一起使用,还没有形成为一个概念。
最早把意象当做一个合成词来使用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写道:“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候,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第一次把意象作为正式的文论用语来使用,认为“窥意象而运斤”,是“驭文之首术”。
从此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概念逐渐成为正式的概念,并在此后的千百年中,广泛地使用在我国的文化艺术中。
在西方有许多关于意象概念的讨论,其中美国的著名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合作编写的《文学理论》这本著作中详细地阐述了意象问题,在西方也取得了比较大的影响。
在他们合作的这本专著中,他们把意象当做相当宽泛的一个概念。
并且他们还声称,意象既是文学研究的范围同时也是心理学研究的课题。
西方的传统意象理论,将意象比喻为点缀之物、化妆品,有装扮文章的功能。
然而,浪漫派力图从各方面反抗传统的意象理论,随着浪漫主义的发展,长期束缚在神学意象中心论里的诗歌意象,逐渐解脱出来,提高了意象诗学的认知度。
浅谈中西方诗歌意象的不同之处

浅谈中西方诗歌意象的不同之处浅谈中西方诗歌意象的不同之处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化背景,决定了中国古代意象诗学与西方现代意象诗学的不同特征。
这种不同主要表现为:1。
形上路径与形下路径的不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意象”这一概念都包含两个内容,即“意”和“象”。
前者为主观,后者为客观。
主观的“意”要通过客观的“象”来表现,客观的“象”是主观的“意”的表现方式。
“意”是目的,“象”是手段。
“象”是作者为表达“意”而精心选择的客观事物或景象。
我国古典意象理论强调的是“意”,即“象外之象”,后一个“象”蕴涵着具有“形上”特色的成分。
这正是从《周易》到玄学所秉持的“象”思维的表现,是西方“意象”理论不具备的特质。
西方意象论偏重于“象”的复现,即重视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因而更多“形下”的特色,更强调意象在诗歌中的主体地位,意象是诗的本体,意象就是诗。
中西方在通过“意象”表达情志的最终目标上是相似的,只是具体路径有所差别。
这正是西方人难以真正体会中国古典诗歌神韵的重要原因。
2。
客观物象与主观图像不同中国古代诗学中论及的“象”多指客观物象,而“意”均不露声色地包容在物象中。
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咏物诗,都是亦物亦人,亦人亦物,都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⑦,都是物我一体,难以分解。
而西方现代意象论的意象则是融入了诗人内在情感的心理图像或主观图像。
他们所选用的意象只是诗人心灵的物态化,是诗人表达自己感觉或情绪的“客观对应物”,缺少含蓄蕴藉。
⑧意象派既非现实主义的主观反映客观,也非浪漫主义的直接表达主观,而是把主客观紧密地结合在意象之中。
他们所追求的意象虽然独立鲜明,在表达上与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近似,但却缺少中国古典诗歌那种深刻的内涵,也就是韵外之韵,味外之味。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诗学意象生成过程中多注重体物得神、即景会心的感物传统;而西方现代意象诗学认为,诗的意象生成过程是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的展示,体现的多是主观意志对自然或物象世界的渗透浸染。
试论中西爱情诗意象之差异

试论中西爱情诗意象之差异作者:陈思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3期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 ZYGX2009J130摘要:意象作为诗歌语言艺术的核心,是诗歌最基本的审美成分。
纵观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诗歌,意象的营造始终是诗人呕心沥血创作诗歌的焦点。
因此,作为诗歌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意象对诗歌创作时代的文化起着窗户透视作用。
本文试图通过中外爱情诗歌意象进行实际的统计分析与比较,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爱情诗意象中西比较在中西诗歌史上,情诗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以瑰丽多姿的创作风貌和经久不衰的审美价值吸引了历代的读者。
古今中外的诗人们无一例外地都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的追求、渴望,以及坠入爱河中男女的甜蜜、幸福,得不到爱情的痛苦、绝望。
在表达这样的情感时,中外诗人都强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在表达的方式上可以说是如出一辙的。
然而正如吴晓在《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诗学新解》一书中谈道“由于诗人的经历、爱好、气质、趣味等的不同,在意象的采集上就会有不同的选择,同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都或多或少折射到意象层面上”,中西诗人虽然在情诗的创作中表现出许多共同的特征,但是在意象的选择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含蓄与奔放中国爱情诗歌表现得含蓄婉转,欲语还休,委婉含蓄,蕴藉感人,情感深藏于字里行间,意象选择也更加迂回曲折,让人难以揣摸,需要用心去细细品味才能体验。
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就是这种含蓄美的最好注脚,也是中国诗人们竭力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
以李昌绪的《春怨》为例:“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反映了妻子怀念远征的丈夫,但诗人并未一语道破,而是通过描写黄莺来寄托内情,婉约曲折,对彼此的爱情不著一字,但思念之意尽在其中。
与此相反,西方诗大都是表现得坦率、透明,有时甚至直言不讳。
西方诗人常用炽热的火焰、澎湃的大海和鲜艳的玫瑰等来表达爱情,因此爱情的悲喜在他们的笔下是如此的真实鲜明,震撼人心。
论中国现代诗歌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意象艺术

论中国现代诗歌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意象艺术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现代诗歌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在意象艺术上的关联与差异。
通过深入解析两者在诗歌创作中的意象运用,本文期望揭示出中国现代诗歌在吸收西方象征主义诗歌艺术手法的如何结合自身文化语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意象体系。
本文将首先概述中国现代诗歌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发展脉络,接着分析它们在意象艺术上的共性与特性,最后探讨中国现代诗歌在意象艺术上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本文期望为诗歌创作与批评提供新的视角,推动中国现代诗歌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中国现代诗歌的意象艺术中国现代诗歌在二十世纪初开始崭露头角,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联。
这一时期,中国诗人开始尝试将传统的诗歌意象与西方的象征主义手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意象艺术。
在中国现代诗歌中,意象的创造往往突破了传统的物象束缚,更加注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哲理。
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社会现象等进行深入的描绘与象征,形成了一系列充满想象力的意象。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考。
例如,鲁迅的诗歌《自嘲》中,通过描绘“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在黑暗社会中的无奈与苦闷。
这一意象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也展现了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再如,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中,通过对康桥美景的描绘,形成了一系列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柔美意象。
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康桥的深厚情感,也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中国现代诗歌的意象艺术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上。
诗人们在借鉴西方象征主义手法的不忘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意象艺术。
如戴望舒的诗歌《雨巷》中,通过对江南雨巷的描绘,形成了一系列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意象。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也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运用。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概念与西方理论话语中的意象概念之比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概念与西方理论话语中的意象概念之比较摘要:“意象”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
西方的“意象”概念与中国有很多不同,尤其是西方理论话语中的意象概念。
本文对二者作一比较,以审美的眼光探讨二者异同,希望对建立一个包容中西意象概念的现代审美意象概念有所启发。
关键词:意象;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一、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作为审美表现成果的意象,其概念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萌生于汉代;第二阶段,发展于晋代;第三阶段,完备于六朝;第四阶段,认同于唐代“而概念的术语产生于唐代”。
(一)意象概念的内涵萌生于汉代学者解经释骚的比兴。
《毛诗序》运用了“诗六义”这一术语,汉儒解《诗经》,总结出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
王逸指出《离骚》的“香草美人”是一种新的比兴寄托手法,应视为对意象内涵的扩充。
(二)陆机《文赋》的“隐”“曲”“喻巧”说,是对意象内涵的发展。
他对意象概念内涵的发展有两点贡献:1、提出了“隐”“曲”“喻巧”说。
2、《文赋》开篇曰:“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文赋》对“比兴”一词避而不谈,不论其用意如何,客观上却昭示了隐含寄托手法不仅为诗骚所独有。
陆机的“隐”“曲”“喻巧”说,是对汉代《诗经》、《楚辞》研究的比兴说的继续和发展,与意象概念的内涵是同质的。
(三)意象概念的内涵在《文心雕龙》的《隐秀》篇中得以完备。
刘勰将“隐”“秀”并举为最优秀的表现手法。
“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秀”就是篇中的名句。
而“隐”就是意象。
(四)意象的内涵认同于唐代诗人和诗评家。
在诗学领域,皎然率先将意与象的寄托关系作了明确地揭示。
“象下之意”,即客观外物的描写中寄托隐含的诗人的主观情致,它的出现标志着意象概念术语的出现。
意象的内涵完备于刘勰,至此,意象概念正式诞生。
唐人论及意象使用的另一术语是“内意”“外意”。
“外意”指客观象的意义,“内意”指作者的主观情致。
意象概念内涵可以作如下归纳:1、象指一切具有物理形态的客观存在物,包括视觉不可见的物质和人自身的一切外在表现,如声音、风和人的情态行为等。
中西艺术中的意象象征比较

中西艺术中的意象象征比较作者:吴婷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03期[摘要]作为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诗歌,其中的意象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以客观物象为栽体的、寄寓诗人情思的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
西方民族文化截然不同于中国民族文化,作为文化艺术栽体的诗歌语言,其意象象征的涵义必然存在着明显差异,民族诗歌中表现同一意象的客观象征物也有所不同。
作为诗歌基本构成单位的意象,就理所当然地被镀上了形形色色民族文化的印记,积淀着民族文化深邃的内涵和情感。
[关键词]民俗意象诗歌一、引言一个民族和文化的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对审美意象有重要的影响。
主体是客观世界的认识者、适应者和改造者,是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的人。
作为主体的人,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历史演变的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客观世界的对象,即便是同一对象,其映射到主体心灵中的结果也不尽相同,由此,同样的对象所引出的象征又不相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
所以笔者试图通过对中西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象征为题进行初步探索。
诗歌是语言最精粹凝练、艺术技巧最丰富多彩的一种艺术形式,十分讲求形象思维,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和新颖生动的形象来描摹景物,抒发情感。
诗人的工作“就在于将外在世界的一切化为他的主观情思,而后又将主观情思化为客观的意象,再将这种意象通过特殊的媒介传递给读者。
”(吕进1997:40)于是便产生了诗歌的象征。
所谓寓“意”之“象”,是寄寓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物象入诗即为意象。
诗歌意象和象征的构成,并非是诗人随心所欲的任意选择,而是受到各自民族文化制约的。
诗歌象征的背后隐含着深邃的文化意义链或文化语境,这个语境包含了自然环境、风俗民情、历史文化、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伦理取向等复杂的交互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赋予诗歌意象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使诗歌意象具有独特的国俗语义,蕴涵着深沉的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在作品中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趣味和审美快感。
中西意象诗审美特质的比较分析

中西意象诗审美特质的比较分析作者:李正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7期李正内容摘要:意象历来是中国审美中的一大范畴,而在西方,意象一词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作为承载意象的意象诗,中国的意象诗又与西方的意象诗在营构过程、目标指向、文本内蕴等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审美特质和文体风格。
关键词:意象营构目标内蕴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一大概念,但西方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却有所不同。
学者袁行霈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也曾谈到二者的联系,他说:“意象派主张把自己的情绪全部隐藏在意象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
这恰恰是受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1]由此可见,中国的“意象”与西方的“imagery”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首先,从营构过程来看,中西意象诗具有不同的生存机制和生存环境。
中国的意象诗植根于中国古代的意象理论,尤其源于对中国古诗的分析和探索。
中国的“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2]而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论述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乱龙篇》一文中指出:“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意取名也。
”[3]在这里,意象有了自己的文本意义。
而真正意义上把意象这一概念应用于文学领域则是晋代的挚虞。
他在《文章流别论》一文中指出:“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者也。
”[4]在此基础上,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一文中,又对意象理论进行了深入拓展,他写道:“独照之象,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5]由此可见,中国的意象诗中的意象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的意象理论也可以追溯到古代。
这说明中国的意象诗的形成过程是渐变的,由浅入深的一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与此相比较,西方的意象理论主要是美国诗人庞德从中国意象诗中受到启发而创立的,然而却又不等同于中国的意象理论。
论“意象”在中西诗学中的内涵差异

() 2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主观情 意和外 在物象相 融
合的心象。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 ・ 神思》 “ :积学以储宝,
酌情 以富才 , 阅 以穷 照 , 研 驯致 以怿 辞 : 然后 使 元解 之宰 ,
象篇》 进一步阐述了“ 意象言” 之间的关系:夫象者, “ 出意 者也 ; 言者, 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 , 尽象英若言。言生于
一
种思维概念 , 也有人认为它是一 种美学概 念。《 辞海》 对
意” 是一种天人合 一的宇宙观 , 言” , “ 是人类 通过文字的形 式将思想记录下来 的结果 。这里 所说 的“ ( 意” 主观思维 ) 与“ ” 外界客观万 物 ) 象 ( 的结合虽 与诗歌 的意象理论 有相 通之处 , 却不 能等 同于本 文所 讨论 的“ 古诗 意象 ” 因为 它 ,
“ 意象” 的概念做 了如下 阐释 :
() 1 表象的一种 , 即由记忆 表象或 现有 知觉 形象 改造
而成的想象性 表象 。文学 创 作 过 程 中意 象亦 称 “ 美 意 审
象’ ”。 ’ 【
们还没有传达 出诗歌意象 的文学理论价值 。 曹魏 时代王弼 (2 — 4 ) 26 29 的哲学著作《 周易略例 ・ 明
关键词 : 意象 ; 中国古诗 ; 西方意象派 ; 情感
中图分类号 :11. I 59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4- 84 2 1 )3—0 1 0 17 5 8 (0 1 0 14— 3
“ 意象 ” 传达文 化 , 体现 审美 , 是构成 诗歌语 言 的最生 动美丽的部分 , 因此有 着不 同文化背景 的人运用 不 同意象 传达 自 的思 想感情 。然 而 “ 己 意象 ” 一词 的 内涵在 中西 诗 学界却颇具 争议 。意象在 中国古诗 创作 中 的运 用 已有 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意象”在中西诗学中的内涵差异摘要:比较研究法是探讨“意象”在中西诗学中的内涵及其演变的可行方法。
在对“意象”内涵进行历史性描述之后,分析了意象在中西方诗歌创作中的审美作用及表现形式,由此展示“意象”一词在中国古诗与西方诗学中的差异,着重体现其与西方意象派所指意象的差异,以此充分体现中国古诗意象内涵的深刻性与独特性。
关键词:意象;中国古诗;西方意象派;情感“意象”传达文化,体现审美,是构成诗歌语言的最生动美丽的部分,因此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运用不同意象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然而“意象”一词的内涵在中西诗学界却颇具争议。
意象在中国古诗创作中的运用已有悠久历史。
在古汉语中“意”、“象”二字是可分开表达含义的,“意”谓之“含义、意义”( meaning,idea),“象”谓之“形象、形状、意象”( appearance,shape,image),古诗人通过形象传达所想之意、所表之情。
而在文学理论术语的翻译中,“意象”一词多被译为“image”,从《周易》的诠释来看,image是无法完全传达中文词语“意象”的暗示与联想的。
一中国诗学中的“意象”理论迄今为止,许多学者与诗人在诗歌意象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成绩,也出现了一些不同观点。
有人把意象看作一种思维概念,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美学概念。
《辞海》对“意象”的概念做了如下阐释:(1)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
文学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
(2)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情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以运斤;次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根据中国古典诗学研究,具体的物象来源于自然与生活,它们能让诗人产生创造性的联想。
诗人的内在情感“意”由外在事物“象”所承载,并通过“言”的方式传达出美学意境。
(一)“意象”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据记载,《周易·系辞上》是我国提出意象理论最早的哲学著作,它奠定了我国意象理论的基本模式。
书中阐述了“言”( words)、“象”(image)、“意”(mincl)三者之间的联系:“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这里所说的“立象”是指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万事万物而取象设立的八种卦象,“尽意”即尽“圣人之意”,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言”是人类通过文字的形式将思想记录下来的结果。
这里所说的“意”(主观思维)与“象”(外界客观万物)的结合虽与诗歌的意象理论有相通之处,却不能等同于本文所讨论的“古诗意象”,因为它们还没有传达出诗歌意象的文学理论价值。
曹魏时代王弼(226 - 249)的哲学著作《周易略例·明象篇》进一步阐述了“意象言”之间的关系:“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这里所说的“象”虽仍为卦象,但作者由意获得象,借言表达象的思想正是诗歌的构思创作过程。
可见,此著作为诗歌意象理论的孕育创造了哲学基础。
首次将“意象”运用于诗论,并上升为文学艺术理论的是南朝梁代刘勰(465 -520)的《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同时,刘勰对“意”与“象”之间关系的阐述促使了意象理论的产生:“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刻镂声律,萌芽比兴。
结虑司契,垂帷制胜。
”意象理论在唐朝时期逐渐成熟。
诗人王昌龄(698 -756)在他的《诗格》中提出“意象是主观与客观的融合”;唐朝后期的文学批评家司空图(837 - 908)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了“意象的象征性”说法。
到宋、元、明、清时期,意象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一些学者详细的研究了“意”与“象”的辩证关系。
著名学者胡应麟(1551 -1602)指出,古诗精华在于意象的安排上。
从以上简述可见意象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它传达的不仅是文学深意,还蕴含着审美情感,这些在意象的表现形式与手法中都有充分体现。
(二)意象的表达形式意象是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它的表达形式直接影响着诗歌的好坏。
意象作为一种美学创作,对其组合原则的研究非常有利于了解中国古诗的美学特征,对意象翻译方法的研究也有很大帮助。
有些诗歌全篇仅通过单一意象来唤起读者的特定情感,如在《相思》中,王维只用了“红豆”这一个意象来表达思念之情。
但大多数诗歌都是几个意象的组合,它们通过不同的组合形式来传达美学、生命与情感。
意象的表达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种:从属与并列。
所谓“从属”即一首古诗中有一个中心意象,其他的意象从不同角度服务于中心意象并相互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
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是这首诗的中心意象,第一句中通过“碧玉”和“绿丝绦”这两个静态意象描述柳的密与顺的形态,第二句全句通过动态意象传达柳的细与齐的形态。
意象组合的并列关系又可细分为三种情况:并置( jux-taposition)、重叠(superposition)、集合(assemblage)。
并置是指将相关的意象以并行、比较或对照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句法结构清晰,细节描述很容易让读者与诗人产生共鸣。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就属于这种形式,“酒肉臭”与“冻死骨”这两个意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者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感受出当时的穷富差距。
重叠是指一些看似没有关联的意象不借用任何连词而排放在一起,激发读者无穷的想象,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相比之下,意象的“集合”关系结构更为简单,即几个意象不借用任何动词或句法符号而排放在一起,如《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标题,五个名词的集合生动的展现了当时寂静的场景与诗人孤单的心境。
美国学者James Liu评价中国古诗意象的巧妙在于它们能唤起情感上的联想和更丰富的诗歌意境。
(三)意象的表现手法《诗经》中“风、雅、颂、赋、比、兴”六要素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中国古诗创作中广为运用,主要由意象来体现。
“赋”是一种铺陈直述的表现手法,诗人可将已经承载了他们心意的物象直接组合在一起来营造或烘托一种意境,有时也会用完全相反的意象来衬托诗人当时的心境。
杜甫的《绝句》就是用赋的手法正反叙述以衬托诗人真实思想的典型例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前句的“江碧”、“山青”等一系列意象展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春景,令人愉悦,而后句的悲哀与思乡才是杜甫创作这首诗歌的真实意图。
“比”即打比方,是指诗人将自己的情感通过明喻、暗喻、象征等手法寄托于其他事物上,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一句中“青丝”与“雪”就是诗人李白借“咏发”咏叹岁月流逝、人生苦短,寄寓作者悲愤抑郁之情。
“兴”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表现手法,钟嵘在《诗品序》中强调“兴”的特点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应该有诗味或“滋味”。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中句句是景,却无景不融合着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四)意象在中国古诗艺术中的功能诗歌是人类语言与思想的精华,而中国古诗的魅力在于它对意象的充分运用,这也是意象在中国古诗艺术中发挥的最主要功能。
翁显良评价中国古诗的本色“一不在于辞藻,二不在于典故,三不在于形式,而是在于意象”。
温庭筠的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短短一句包含了六个意象,排列松散且在字面上没有一个与思乡有关,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传达出了诗人忧郁的情绪。
“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至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王廷相),所以中国古诗中的杰出者必定运用了生动的意象。
展现诗人的艺术创作风格是意象的另一功能。
如浪漫主义的李白总是用阔海、碧天、大鹏、美酒、明月、黄河、英雄等意象,而现实主义的杜甫却喜欢用战车、茅屋、戎关、灰发、病马、孤舟等意象。
二西方诗学中的“意象”理论“意象”这一创作手法在中国诗学中的运用早西方约1300年。
与我国古典诗学中的“意象”相比,西方美学、文论中的意象论侧重于主观思想对客观世界的直觉感受和直接反映。
(一)西方“意象”理论的演变西方“意象”最早见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1729-1797)的《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
但这里的“意象”相当于事物的具体形象,且博克排斥诗中有意象。
真正倡导诗歌意象且作出深刻论述的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1724 -1804)所著的《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审美意象”指出,“意象”是想象力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是理性观念最完美的感性形象,能把既定的理性观念在可能范围内最充分的显现出来;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以有限的想象表达无穷的理性内容,并引起有关思考,使人感觉到超越自然限制的自由。
这些内涵是就艺术作品的整体形象而言的,与我国诗学的“意境”所指更为接近。
我国诗学的“意象”多指构成意境的单位,常为一字、一词,而不是全篇。
(二)西方意象派20世纪初,英美诗坛出现了以庞德为首的“意象派”,它的产生最初是对当代诗坛文风的一种反驳。
当时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以凝练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来革新诗歌创作的主张。
意象派诗特别强调意象和直觉的功能。
庞德著名的“意象说”:“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活体”,对英美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意象主义的诗歌理论恰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找到了理论依据和创作范例。
庞德认为中国古诗完全沉浸在意象中,是意象派学习的典范,于是将目光投向中国,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狂热爱好者和主要介绍者,他1916年翻译的《华夏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西方意象派的其他代表人物也对“意象”的认识有着一些评论:艾略特认为,表达情感的唯一的艺术方式便是为这个情感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休姆认为,诗中的意象不是修饰成分,而是直觉语言的根本要旨;犹哈兹认为,意象是感官经历的再现,一旦形成,意象本身可能成为一个象征。
由上可以看出,西方意象派的“意象”主要靠直觉,排斥理念与情感,这与我国古典诗学中“意象”的情景交融、情理相契是不相统一的。
三结语中西诗歌创作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过程。
研究与了解“意象”理论在中西诗学中的内涵差异,有助于中外译者翻译中国古诗时正确的传达诗歌意境与诗人真实的创作意图,以此弘扬中国古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