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章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4)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4)梁思成《中国建筑史》(4)第六节五代·宋·辽·金之实物自五代、宋以后实物存者渐多,依其结构,可分为木构、砖石塔幢及其它三类分别叙述之。
就年代言,辽与北宋约略同时,金则略当南宋而短,故所举各例,但以年代为序,不分南北畛域也。
但就地方特征言,则凡边疆地带去文化中心愈远则其所受文化新兴影响愈迟。
当宋之世,虽在战争中屡败于辽、金,而在文化上则辽、金节节俯首于汉族。
文物艺术之动向,唯宋是瞻。
自实物观之,同时代之遗物,凡边陲所见胥保存前期特征较多焉。
一木构正定县文庙大成殿[1](第37、38图)河北正定县文庙大成殿平面广五间,深三间,由柱四列构成。
单檐九脊顶,斗拱雄伟,檐出如翼。
斗拱双杪偷心,第二跳跳头施令拱,与耍头相交。
斗拱但施于柱头,无补间铺作;其转角铺作后尾出华拱四跳,全部偷心,其第四跳与抹角枋一足材相交,至为简洁。
内柱之上,以大斗承四椽栿,栿上更施驼峰以接受平梁。
平梁之上侏儒柱瘦小,而挟以粗壮之叉手,以承脊榑。
殿建造年代,文献无可征;文庙则明洪武间建,而殿则绝非明构,殆就原有寺观改建者,而大成殿乃原有之大殿也,以殿结构之简洁,斗拱权衡之硕大,可能为五代或宋初所建。
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2] 在天津蓟县城内。
寺建于辽圣宗统和二年(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规模颇为宏大。
寺历代屡经重修。
清代且以寺东部改建行宫。
致现存殿宇唯山门与观音阁为原构。
观音阁(第39-42图)上下两主层,并平坐一层,共为三层(第39图)。
凡熟悉敦煌壁画中殿宇之形状者,无不一见而感觉二者之相似者也。
阁平面长方形,广五间,深四间,柱之分配为内外二周。
阁正中为坛,上立十一面观音塑像;阁层层绕像构建,中层至像股,上层楼板中留六角井至像胸部(第40图),下层外檐柱头施四杪重拱铺作,隔跳偷心,仅于第二跳施重拱,第四跳施令拱承替木。
第三跳华拱则后尾延长为乳栿,以交于内柱铺作之上。
补间则仅在柱头枋隐出重栿形,不出跳。
中外建筑史 · 第4章 宋辽金元建筑

装塔饰檐偏塔13于檐层华紧,密檐丽相与叠檐,之间共
满布斗拱。塔檐逐 层内收
刻意仿木达到无以复 加塔的刹程度
第四章 宋、辽、金、元建筑
第三节 宗教与祭祀建筑 二、佛塔 2、喇嘛塔 案例:北京阜成门内妙应寺白塔
1)喇嘛塔是随着元代对藏传佛 教的尊崇而出现的一类佛塔建筑
第三节 宗教与祭祀建筑 二、佛塔 2、密檐式塔 案例:天宁寺塔
1)建于辽代(1119-1120年)
2)塔台基:下层方形,上层八角 形
3)塔总高55.38米,全部砖砌, 平面八角形,实心。
塔座
下段:须弥座
塔身
中段:须弥座+
塔檐
平坐斗拱+栏杆 上段:莲台
塔刹
第四章 宋、辽、金、元建筑
第三节 宗教与祭祀建筑 二、佛塔 2、密檐式塔 案例:天宁寺塔
第四章 宋、辽、金、元建筑
第三节 宗教与祭祀建筑 一、佛寺 1、正定隆兴寺
3)现存寺内的摩尼殿、转轮藏殿、慈氏阁和山门都是宋代的 木构建筑。
现存的最古老的转轮藏。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是中国现存最早 的转轮藏(可以转动的佛经书架)。梁思成先生评价:“转
轮 为藏转殿动之此转结柜轮构可藏,获殿尤得为和精念巧经,同是样木的构功建德筑。之杰转作轮。藏”佛教徒认
苏州文庙内刻碑
第四章 宋、辽、金、元建筑
第一节 城市建设 二、北宋 ·平江府
3、街道 1)水路、陆路相结合的交通系统; 2)主要街道横平竖直,十字交叉或丁字交叉 3)大街:“两路夹河”;小街:“一河一路”并行
4、住宅 平江位历于史子街城区以位于北苏,州东古西城向东北联隅排,长是巷苏形州迄式今,保巷存内最建完整宅、,规巷模口最立大的牌历 坊史,街巷区,外堪为称商苏业州街古城道的缩影。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章节简介】绪论第一节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1、为了抵御严寒,北方的房屋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阳光射入室内。
在温暖潮湿的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或在房屋下架空干阑式构造,流通空气减少潮湿。
;森林地区往往则采用井干式壁体。
为了防止野兽也有采用干阑式构造。
第二节中国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1、商朝已经有了成熟的夯土技术。
2、北宋随着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该拜年了汉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式里坊制度,改为沿街设店。
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结构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木结构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其中抬梁式使用范围最广。
2、斗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栱,层叠装配。
斗栱最初用于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撑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层数也越多。
3、斗栱的发展商末已有,到汉朝大量使用,到唐朝斗栱样式逐渐统一,并用栱的高度作为梁坊比例的基本尺度。
后来这种基本尺度发展成模数制,即是“材”。
“材”的大小共有八等,而“材”又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宽。
这种做法简化了设计手续,可预制加工,提高了施工速度。
4、宋朝以后随着柱身加高,房屋空间的扩大,木构架节点上使用的斗栱越来越少,这种由复杂趋向去简练的过程到明清两代更为显著。
5、穿斗式也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间距小,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
其主要特点是用较小的柱与“穿”,做成相当大的架构。
这汇总架构在汉朝已经相当成熟。
6、井干式使用天然圆木或者方形矩形断面木料层层累叠,商朝后期的陵墓已使用井干式木椁。
7、古代木架构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优点: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类似于框架结构,建筑物灵活性极大;b便于适应不同气候条件;c又减少地震危害可能性;d材料供应方便。
8、周初有了瓦,战国时代出现花纹砖和大块空心砖,汉代已经有预制配装的空心砖坟墓,且出现了各种花纹的贴面砖(类似瓷砖装饰)。
中国建筑史——史前至两宋辽金

中国建筑史——史前至两宋辽金中国建筑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但是由于没有文字记载,难以详细了解其发展历程。
因此,本文从商周时期开始,探究中国建筑发展史。
商周时期的建筑主要以宗教建筑为主,如祭祀场所和宫殿。
商朝时期的祭祀场所以祭祀祖先为主,而周朝时期则增加了祭祀天地的内容。
除宗教建筑之外,商周时期的城墙也是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城墙的建造主要出于防御的需要,周朝时期出现了以都城北京为代表的规划城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建筑风格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
在战国时期,尚武的氛围使得建筑物更加注重坚固和实用,这也有益于防御。
因此在这一时期,城墙、楼阁和箭楼等建筑物的建设不断被提高,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有创意和艺术性的建筑形式,如壁画。
而自隋唐时期起,中国的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古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将古代建筑美学发扬光大。
二是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诸如佛塔、佛寺等建筑形态。
三是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城市内的建筑不断提高,城市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四是宫殿的发展,宫殿中的大型建筑数量不断增加,宫廷建筑布局趋于规整,建筑风格也越发复杂。
在唐代,唐朝的建筑风格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中国审美逐渐接近了中国人的审美标准。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灰瓦绿瓦的建筑,半圆形拱门和圆形拱门开始兴起,斗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建筑中。
宋代的建筑受到了许多综合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经济、文化等。
这个时期的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还具有非强烈的宗教和风水意义。
建筑中的岁寒三友成为了宋代建筑的代表。
其中的松、竹、梅三种植物形象寓意深远,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和追求。
此外,辽金时期的建筑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了特殊的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
如以所建的经堂为例,其为四柱三间直檐式,门头水磨石匾额上雕喜神和壁龛花卉,其设计和雕刻都非常精美,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珍贵遗产。
总体而言,中国建筑从古代到现在不断经历了变化和创新,在不同的阶段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章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四、装修与装饰
•斗拱 与唐代相比,宋、辽斗拱纤细柔弱, 装饰作用日益突出,不像唐代那般 具有雄浑、疏朗的风格。从形制看, 此时期斗拱式样也较为复杂,同一 建筑中,往往能见到十几种乃至几 十种不同样式。补间铺作增多。有 些建筑还是用“斜拱”,即在华拱 沿进深方向向外出跳的同时,还向 左右45º或30º和60º方向出跳,使 斗拱更显华丽。
北宋隆兴寺慈氏阁剖面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四、装修与装饰
•顶棚 宋辽金时的建筑,包括许多较大的殿堂,都不作吊顶,而是将 梁架暴露在外,以表现梁架的结构美。此种做法,在《营造法 式》中被称为“彻上露明造”。 也有天花,虽然遮挡了梁架,但能使空间显得更加整齐。如平 棋,以间广和步架为准,四周做桯枋,桯枋上面钉背板,大致 如棋盘。背板上可施彩画或雕刻。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二、建筑概况
•都城 宋代都城突破了唐代的里坊制度,出现了夜市和早市。北宋都 城汴京又称汴梁或东京(河南开封),城内遍布临街店铺,形 成了按行业成街的情况。 •宫殿 汴梁宫殿规模和气势远不如唐,特别之处是广泛使用“工”字 形平面,并对金、元宫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金中都的宫室制度与汴梁的大致相同,大安、仁政二殿均呈 “工”字形。 辽仿效唐代风格。西夏宫室和平民住宅具体形象较难考证,西 夏主体民族党项族,游牧为主,住房既有木构的,也有“毡 帐”。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二、建筑概况
•住宅 宋代已有了更像明清四合院的住宅,其形象在《清明上河图》 中清晰可见。其住宅单体,平面多为长方形,面阔多为3间, 进深则有1间、2间或3间。有些住宅还在屋前建敞厅,以廊与 屋相连,组成“工”字形平面。
辽宋夏金时期的建筑

辽宋夏金时期的建筑城市建设宋代的城市由于商业发达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坊(居民区)和市(商业区)的区别逐渐消失,并取消了传统的宵禁制度,使城市的结构和布局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城市规划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如北宋都城东京开封(今属河南),中心部位为宫城,另有内城和外城。
整个城市方圆五十余里,有城门12 座,水门6 座。
许多店铺、作坊和住宅都临街建造,市井繁华。
汴河、蔡河、五丈河和惠通河四条河流流经其间,交通便利。
此外,城防工程和消防设施等也都相当完善。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这座“七朝都会”的都市风貌。
东京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后来金代扩建中都(今北京),其城市布局就是仿效宋东京,甚至连所建宫殿的名称都与宋东京的相同。
这一时期,如平江(苏州)、杭州、扬州、成都、辽的南京与金的中都(今北京)、广州、明州(宁波)、泉州等城市也更加繁荣起来,城市建设愈益完备。
从现存的南宋平江城(今苏州)图石碑上可以看到,城区内水道密布,住宅和手工作坊前临街巷,后倚河道,交通运输水陆兼用,相当方便,清楚地表现出这座水乡城市的合理布局。
应县木塔这一时期辽宋夏金都建造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群和大型的佛教建筑。
如宋正定隆兴寺建筑群,辽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都上承唐制,又有创新,是研究唐宋建筑制度变化的重要实例。
在全国各地保留至今的这一时期的高层建筑宝塔也为数不少。
如宋塔大多为砖石塔,其中为便于瞭望军情而建造的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有11 层,高达80 余米,全用砖砌,至今完好。
福建泉州开元寺两座石塔,用石料仿木建筑,高度均在40 米以上。
河南开封祐国寺塔,则是在砖砌塔身外加砌琉璃面砖,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
辽代佛塔也多为砖砌的密檐塔,如天庆九年(1119)建造的北京天宁寺塔,以及山西灵丘觉山寺塔、河北易县泰宁寺塔等,外观仿木建筑,其柱、梁、斗栱、门窗、檐口等都用砖仿木构件,技艺精湛,有很高的水平。
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著名工匠喻皓在修建开宝寺木塔时,为抵御西北风的影响,特使塔身略向西北倾斜,这种大胆、巧妙而又有效的措施,在建筑史上是不多见的。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城规122 江海洋1120110087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七个时期一、原始社会黄河流域的穴居穴居的发展历程:居住面高度变化平面形式变化房间数量变化表面装饰变化\二、夏商周社会1·从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看,中国奴隶社会(夏商周)在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建筑的方法。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为世界主要三种体系(石、木、生土)之一,在奴隶社会虽然尚属草创阶段,但结构方式以基本确立。
2·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森严的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
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森严的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
三、秦汉时期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
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中国建筑体系已大致形成。
斗拱在汉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的种类十分之多,可谓达到了千奇百怪的程度。
在各种阙,墓葬及画像砖中我们都可以见到它的形象。
此时的斗拱虽已能做的比较复杂,但没有往前出跳的,且各地做法很不统一,有的结构也不尽合理,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工匠们个人的摸索。
后世中成熟的斗拱,便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从这些斗拱中脱颖而出的。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此时期为我国大分裂的时代,也使我国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此时专制王权衰退,士族势力扩张,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此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汉族和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斗,无休止的战争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
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劳动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一名俘虏,一个异族的奴隶。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

五代、两宋、辽、金木构建筑单层重檐殿堂遗存檐代表等级。
重檐建筑一般等级比较高。
太原晋祠圣母殿是一座祭祀性建筑,单层重檐。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是宋代的遗构,建造年代是宋崇宁元年、1102年,比《营造法式》早一年。
从圣母座后元祐年间的题记上看可能更早,元祐二年是1087年,还早二十多年。
这个建筑是重檐,一般重檐是有周匝副阶的。
殿身部分上檐是九脊顶,也就是歇山顶,包括副阶的这部分。
下层檐是七开间,进深是六间,殿身是五间,因为它收进一些檐子,平面大致接近一个方形,周围有一圈廊。
它的总平面如下图,这是个园林化的祠。
大殿有盘龙柱,重檐。
前面还有一个十字形的石桥。
形式是殿堂式结构。
内外柱同高,构架用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的做法,前面省了一个柱子,结构很大胆,而前面有一个短柱,就是上檐柱直接落在了前面的三椽栿上。
它产生的效果是前廊特别大。
如果到那个地方,都感觉前廊很空畅,便于礼寺。
外观很精美,重檐、九脊。
宋代的建筑装饰华丽、华美,加上盘龙柱、石栏杆,非常地精巧、玲珑和庄重的一个建筑物。
斗栱用得并不太高,上檐用六铺作双杪单下昂,出了三跳。
下檐一般要减上檐一铺,用的是五铺作,这是习惯。
一般上檐要高一点。
盘龙柱是现存最早的(曲阜的孔庙大圣殿也用了盘龙柱),殿内还有圣母像和座椅。
这个座椅是目前所知道最早的家具,元祐二年的,应该公元1087年,离现在已经是一千多年了。
它的琉璃瓦顶也很精美,用了琉璃剪边,用了很丰富的雕饰。
但这些脊部很可能是明代的。
它有维修的痕迹河北正定隆兴寺的摩尼殿的造型和空间极其独特而且很丰富,也是单层重檐。
隆兴寺在唐代叫龙藏寺,后改成龙兴寺。
唐中宗年间,全国普遍地改龙兴寺。
到清代改成隆兴寺。
这个寺院保持得比较完整,从前面的影壁、牌坊、石桥、天王殿、大觉六师殿、摩尼殿,一直到戒坛、大悲阁、弥陀殿、敬业殿、药师殿,整个纵深很长。
宋代的图形完整地记录了当时的空间,特别是大悲阁两侧还用两个配楼,非常隆重。
摩尼殿是现存寺内比较早的一座殿堂,它建于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建筑 宋辽金的佛寺遗存比隋唐 许多山门和主殿采用了楼阁的形式。独乐寺主殿观音阁就是 一幢外观2层,内为3层的楼阁。
二、建筑概况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二、建筑概况
•宗教建筑 2 出现了“龟头屋”。北宋原建隆兴寺摩尼殿用了一种特殊的 平面,即殿身四面各出一个抱厦,被称为“龟头屋”。摩尼殿 没有外窗,由于“龟头屋”的存在,可以有效地打破建筑的单 调感。
金华严寺大雄宝殿
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及月台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三、内部空间的转换
•水平方向上的变换 方式之三是内部设置扇面墙,用以划分空间或形成主景的背景, 其方法在宫殿和佛寺中最常见。
南宋玄妙观三清殿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三、内部空间的转换
•垂直方向上的变换 中国传统建筑,多层与高层建筑 较少,宋、辽、金时期,阁楼与 塔相对较多,人们考虑在垂直方 向上变换空间,以满足特定的功 能要求。例如,在供奉高大佛像 的楼阁中,往往将佛像置于高达 2层或3层的高大空间,在围绕佛 像逐层设置勾栏,作为人们瞻仰 佛像之地,进而在佛像的顶部设 置藻井,以突出佛像所在位置。 这实质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空间在 垂直方向上作组合,这在现代建 筑中早已屡见不鲜。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二、建筑概况
•住宅 宋代已有了更像明清四合院的住宅,其形象在《清明上河图》 中清晰可见。其住宅单体,平面多为长方形,面阔多为3间, 进深则有1间、2间或3间。有些住宅还在屋前建敞厅,以廊与 屋相连,组成“工”字形平面。
《清明上河图》农舍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隆兴寺摩尼殿平面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三、内部空间的转换
•水平方向上的变换 方式之一是改变开间与进深的数。有些建筑,平面呈十字形或 凸字形,实际上就是开间和进深有所改变。
隆兴寺摩尼殿平面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三、内部空间的转换
•水平方向上的变换 方式之二是减柱或移柱,减柱是抽掉空间内的某些柱子,如十 架椽屋只有两排内柱;移柱是将某些柱子向前或向后移动,使 其离开常规位置。减柱和移柱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特殊的功能 要求。
北宋隆兴寺慈氏阁剖面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四、装修与装饰
•顶棚 宋辽金时的建筑,包括许多较大的殿堂,都不作吊顶,而是将 梁架暴露在外,以表现梁架的结构美。此种做法,在《营造法 式》中被称为“彻上露明造”。 也有天花,虽然遮挡了梁架,但能使空间显得更加整齐。如平 棋,以间广和步架为准,四周做桯枋,桯枋上面钉背板,大致 如棋盘。背板上可施彩画或雕刻。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一、社会背景
公元10世纪中期到13世纪末期,中国处在宋、辽、金、西夏多民族 政权的并列时代。宋代初期,统治者重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均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思潮中,出现以理学为代表的 哲学派别,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 在建筑工程中产生了新的结构体系,如以应县木塔为代表的木构高层 筒体结构,成为现代筒体结构的先驱。这一时期还产生了中国最完整 的一部建筑法典《营造法式》,它所制定的法则反映出北宋建筑已具 有较高的标准化、定型化水平。建筑艺术方面,从群体组合到个体建 筑,造型都有许多新的变化。群体不仅纵深加大,而且注意前导空间 的处理和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个体建筑平面形式多样,屋顶组合穿插 错落,立体轮廓丰富多彩。同时配以多种类型的彩画,多种手法的雕 饰,多种造型的门窗装修,共同形成了柔和、工巧、秀丽的建筑风格。 辽代建筑风格与宋稍有不同,较多地继承唐风,金代建筑风格则更近 宋代。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二、建筑概况
•都城 宋代都城突破了唐代的里坊制度,出现了夜市和早市。北宋都 城汴京又称汴梁或东京(河南开封),城内遍布临街店铺,形 成了按行业成街的情况。 •宫殿 汴梁宫殿规模和气势远不如唐,特别之处是广泛使用“工”字 形平面,并对金、元宫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金中都的宫室制度与汴梁的大致相同,大安、仁政二殿均呈 “工”字形。 辽仿效唐代风格。西夏宫室和平民住宅具体形象较难考证,西 夏主体民族党项族,游牧为主,住房既有木构的,也有“毡 帐”。
第四章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四、装修与装饰
•斗拱 与唐代相比,宋、辽斗拱纤细柔弱, 装饰作用日益突出,不像唐代那般 具有雄浑、疏朗的风格。从形制看, 此时期斗拱式样也较为复杂,同一 建筑中,往往能见到十几种乃至几 十种不同样式。补间铺作增多。有 些建筑还是用“斜拱”,即在华拱 沿进深方向向外出跳的同时,还向 左右45º或30º和60º方向出跳,使 斗拱更显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