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时期的美术
宋辽金元

宋代钧窑创用了以铜为呈色剂的釉料, 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由于它 掌握了窑变的规律,所烧成的瓷器釉色 变化万千,其色调之美,语言难以表达, 历代都被看作珍品,为我国陶瓷工艺, 陶瓷美学开辟了色,被称为“钧 红”、“钧紫”。
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科技 的高度发达,都给工艺美术的发展 提供了难得的时机与条件,宋朝的 工艺美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经济的发展,文人的参与,程朱理学的 流行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代工艺 美术比较完美的范式和境界出现在宋代, 并集中地表现在陶瓷上。发达的手工业 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围,为保持造物与 主体审美理想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极大的 可能性,从而形成一代沉静典雅、平淡 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宋代工艺 美术充分地物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和审美意识,它体现和揭示的创造原则 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窑专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
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
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
《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 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好者与汝窑 相类。”北宋官窑的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 翠青又次之。釉内有冰裂、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 的油斑。南宋官窑瓷器釉面上分布着长短、深浅不一的裂纹。 出土的器物主要有青瓷盘、碗、碟、洗、炉及仿商周秦汉古 铜及玉器的造型。官窑瓷器胎土呈黑灰或黑褐色,胎体较薄, 施釉较厚。釉色是官窑瓷器技术和艺术上的最高追求,它创 造出青釉的粉青、月白、米黄等釉色,这些釉色色泽幽雅, 透明感降低,釉层厚而匀净。由于胎体中含铁量较高,大部 分器物的口、足沿等釉层较薄的部位泛出铁红色,古代文献 称为“紫口铁足”。
中国美术史—宋辽金元美术

法
库
库
县
县
叶
叶
茂
茂
台
台
出
出
土
土 44
• 赤壁图 武元直 金
45
• 幽竹枯槎图 王庭筠 金
46
• 文姬归汉图 (局部) 张瑀 金
47
第四节 元代绘画
• 元代由于政权的更替,战争引起的社会动荡等方面的原因,绘画出现了 和宋代显著不同的特点。人物画主要成就更多地体现在寺观壁画方面, 宋代院体绘画精密不苟的画风,元代已成衰微之势。
刘松年:水墨青绿兼工,又精于界画。现存作品《四景山水图》《罗汉图》。
马远: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 大片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旷浓郁的诗意。这种“边角之景”被后世称为“马一 角”。重要传世作品《踏歌图》《水图》《西园雅集图》等。
夏圭:其创作时除师法李唐讲求阳刚之风外,更讲究水墨淋漓、清明透逸的效果,与 马远同为“北方山水画派”的杰出代表。又由于构图常取半边,焦点集中,空间旷大, 近景突出,远景清淡,被世人称为“夏半边”。传世作品有《溪山清远图》《西湖柳 艇图》《山水十二景》等。
• 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好尚,直接促成了宫廷绘画和士大夫绘画的活跃与 发展。
• 宋代在山水画和花鸟画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山水画在表现自然而 又超乎自然、营造境界方面达到了一个高峰。其所形成的山水画的符号系 统和审美规范成了中国绘画艺术具有特征意义的重要标志。
3
• 宋代画家大体上可分为宫廷画家、士大夫文人画家和民间职业画家三类。
• 继承宋代已成潮流的文人士大夫绘画在元代画坛上占据着显著地位,元 代前期的赵孟頫、高克恭、任仁发等位居显要的馆阁士大夫均以擅长绘 画著称。元代中后期文人画家以集中于江浙一带的画家为代表。“元四 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主要师法董源、巨然和北宋山水诸家, 以水墨或浅绛写江南山水,各自创立自己的风貌。此时文人画与工匠画 有了更明确的分野。花鸟画也向水墨方向发展,梅、兰、竹、石为主要 题材,出现了李衎、管道昇、柯九思、顾安、王冕等代表画家。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美术史名词解释中国美术史一.史前美术史前社会是指人类在有文字记载之前存在的社会,其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相对于文明社会都比较低下,所以又通常被称为原始社会。
石器时代是根据人类生产工具的进化过程划分出的社会发展阶段,代表了最初的生产力水平。
它又可以细分为旧石器(距今约10000-100000年前)和新石器(距今约4000-10000年前)两个阶段。
前者以打击石器为代表,后者以磨光石器(包括玉器)和陶器为代表。
石器时代以后有青铜器,铁器等时代。
原始思维是相对于现代思维的一种思想认识方法,主要特点在于受自然神论的影响,不分物我,所以长于整体地把握事物。
加上没有书面语言,不能对认识对象作明确的分节。
陶器是用陶土作为胚胎,用火烧制而成的器物。
窑温一般在摄氏600到1000度之间。
根据陶土质地分为红陶,黑陶,白陶和灰陶。
用彩绘原料装饰过的陶器,称为彩陶。
在器物表面印有几何纹样的陶器,称为几何印文陶。
陶轮是运用轮制方法制作陶坯的工具,按其旋转的速度分为慢轮和快轮。
轮制是比手制先进的制陶工艺。
图腾是美洲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指原始部落奉为祖先并加以崇拜的特定物像或神灵。
具象是抽象的反义词,表示具体地描绘某一物像,具有较强的写实性。
而抽象则表示对某一物像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具有较强的表现性。
玉器是磨光石器的一种,因其特殊的玉石质料独立成为一类宝石。
玉石因其硬度不同可分为软玉和硬玉两种。
琢玉是制作玉器的主要手段,工艺十分精致。
二.先秦美术文明是人们通过自己创造的生活环境,包括城市,青铜工具和书写文字,以区别他们在原始时期自然环境中的生活。
城市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汇聚中心,它是在国家形成以后的主要产物,代表着社会生产从分散落后向集中专门化的进步。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汉字形态,因其书刻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而得名。
它记录的是甲骨占卜的整个过程,故又称“卜辞”。
史官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点,它以祖先祭祀崇拜为基础,从早期的巫术占卜记事发展成宫廷史官记事编年,由此保存和资鉴一个国家每一朝代的连续不断的历史活动。
中国美术史 宋辽金 绘画 书法 ppt

鹤 棘 雀 图
双喜图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崔白,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字 子西,濠梁(今安徽风阳东)人。 熙宁初,诏与艾宣、丁贶、葛守昌 画垂拱殿御启鹤竹各一扇,而以白 为首出, 因补图画院艺学。擅画花 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注重写 生,精于勾勒填彩,体制清赡,笔 迹劲利如铁丝,设色淡雅,别创一 种清淡疏秀之格,一变宋初以来画 院中流行的黄筌父子的浓艳细密的 画风。传世作品有《寒雀图》、 《双喜图》(又名:《禽兔图》) 等。
山水十二图卷
(之一) 夏圭 南宋
情 怀 也 是 五 代 北 宋 画 山 中 水 高 画 士 中 隐 常 居 见 山 的 林 。 活 的 高 雅 生 , 出 而 展 发 派
画 墨 皴 擦 , 正 是 从 荆
水 间 有 二 人 奕 棋 , 全 浩 景 、 关 仝 等 人 的 北 方 山 水 的 石 岩 , 法 章 水 山 的 式
(部分)
黄庭坚 (北
宋)
米 芾
蜀 素 帖
蔡 京
听 琴 图 题
宋徽宗 赵佶
蔡京
王黼 仰观者
听琴图
“鹤 体 体 ” ” 的 雅 称 有 也 ,
筋
瘦 金 书 ” 或 “瘦
“
楷书千字文 宋徽宗 赵佶 赐童贯
宋代绘画兴盛及其特点: 宋代绘画兴盛及其特点
1. 职业画家的活跃 需求量增加,画家涌入城市商业市场,创作有 商品化性质的作品 2. 宫廷绘画的兴盛 翰林图画院,体制完善,规模扩大,对中国古 代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士大夫绘画潮流的形成 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平淡素雅,活泼清新, 为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4. 题材风格多样化 内容广泛,分科变细,专门化的发展。
宋辽金的工艺美术

铜镜
宋代铜产量很大,铜除了用于铸造钱币,还用 于佛像、日用器和铜镜。宋代铜器中最具代表 性,最能反映当时的铜器工艺水平的是铜镜。 宋代铜镜的造型除了圆形,方形外,还出现了 扇形、鸡心形、鼎形等。 花纹主要是以花草、飞禽、游鱼、人物的为题 材。
金银器
宋代金银器皿非常流行,设计的定位注重生活 化,金银器已从皇宫贵族逐步做入平民百姓家, 具有浓厚的商业性,尤其是金银器全面走入市 场。 唐宋两代的金银器艺术还是具有不同的时代风 格,唐代的造型丰满圆浑,纹饰花团锦簇,格 外雍容华贵;而宋代造型小巧秀气,问世自然 生动,格调清新典雅。
白瓷体系
磁州窑 磁州窑是宋代著名的民间窑,虽不如五大 名窑那样声名显赫,但分布区域广大,影响深 远。最具特色的是瓶、罐类器物,饱满而硕大 的球状主体。
黑瓷窑体系
建窑 建窑又称乌泥窑,胎体紫黑,釉层很厚, 色黑而滋润,釉层透出银色光芒,品种以碗、 盏最多。于元代末年衰落。
黑瓷窑体系
吉州窑 吉州窑在江西吉安永和镇,始于五代,兴 于南宋。吉州窑能少支出一种黑、黄两色混合 似玳瑁的釉色,称玳瑁釉。
宋辽金的工艺美术
淡雅质朴的陶瓷工艺
淡雅朴质的陶瓷工艺
宋代瓷器整体上突破了“南青被白”的布局, 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烧制技术互相交流,北 方邢窑的白瓷技术逐渐迁入南方。瓷的品类以 及适用面大为拓展,形成了明晰的民族精神和 时代风貌。 宋代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体现了一种儒家 文化所倡导的简洁素雅的美。
缂丝
缂丝又名刻丝,是宋代丝物中一个著名品 种,缂丝即可用来制作衣裳,又可织成绘画或 书法,单独欣赏。“通经断纬”使其制作的方 法。缂丝产地是今河北定州,“紫鸾雀谱”是 现藏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南宋缂丝主要产自 松江和苏州,工细高雅,堪称绝品。
五代辽宋金元时期的美术5 第五章 第五节

一 五代、辽、西夏的宗教美术
98 912 940
莫 于 福供墨
大
曹
高 阗 三养书
朝
窟 国 年人榜
大
氏
王 由李题
于
家
窟 李 石圣:
阗
( 圣 敬天“
国
族
天 瑭,大
大
-
与 皇
册即朝 封于大
政 大
统 治
后 为阗宝
明
年 供 于国于
天
敦
) 养 阗狮阗
册
, 像 国子国
全
煌
内 ( 王王大
封
时
存 五 。尉圣
至
供 代 像迟大
祠
祠
金
圣
人
母
台
殿
铜
彩
铸
塑
力
士
宦
像
官
像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金 王 逵 等 绘 山 西 繁 峙 岩 山 寺 前 殿 壁 画 东 壁 中 部 《 宫 殿 》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金 山西繁峙岩山寺前殿西壁中部 佛本行经变(太子投象)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金 鬼子母变相(磨坊) 山西繁峙寺岩山寺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北 宋 山 西 太 原 晋 祠 圣 母 殿 彩 塑 圣 母 及 侍 女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北 宋 晋 祠 圣 母 殿 侍 女 彩 塑 群 像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二 两宋与金的宗教美术
北
北
宋
宋
晋
晋一 五代、辽、西夏的宗教 Nhomakorabea术代表窟
辽金元代名家名画赏析 中国绘画简史之四(精图)

辽金元代名家名画赏析中国绘画简史之四(精图)辽金元代名家名画赏析中国绘画简史之四(精图)中华民族文明史,不仅体现在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元代短短的98年历史中,绘画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对传承唐宋绘画精华,再造明清辉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辽金西夏绘画与五代和北宋同存一个时代的辽(契丹族)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字,且受唐宋文化潜移默化影响。
宫廷仿照北宋设有翰林画院,辽兴宗特别擅长绘画。
据《辽东行部志》载:翰林待诏田承制在宿懿州严宝寺画《二十八宿》。
兴宗好儒术,工丹青,以画鹿著名,重熙九年(1040年)遣使于宋,自画《千角鹿图》为献,宋仁宗挂之于太清楼,召君臣观赏,成为宋辽友好美谈。
《辽史》还提到一些怀有绝技的画师,但大都没有作品传世,实为遗憾。
相反,在宋元诗文集和《宣和画谱》中提及的李赞华及胡瓌父子却与辽关联,且有传世作品考证,可见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党项族在西部建立的西夏政权,前后经历了196年,历十帝并与宋、辽、金相对峙。
创造了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壁画,期间或有木板彩绘和受藏传佛教影响的宗教绘画,但名家名画不多。
1125-1127年,北方兴起的女真族大金与北宋联合灭辽,“靖康之变”金又灭繁盛的北宋,徽、钦二帝及十万人被俘。
至此,原辽全部疆土和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都归于金的统治范围。
优越的经济基础和汉文化的滋养,使得金的绘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其宫廷秘书监下设书画局,相当于北宋文思院。
宫廷书画收藏也是在所缴获的汴梁宣内府所藏名作基础上征集充实起来。
金章宗完颜璟甚至直接仿效宋徽宗所创的瘦金体为画卷题签,因此金的绘画艺术超过了同为少数民族的辽。
这一时期的的画家及代表作分别有王庭筠、武元直、张瑀《文姬归汉图》和《明妃出塞图》。
李赞华(899-936),五代·后唐画家,本名耶律培,契丹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
926年契丹人灭渤海国,其被册封为东丹王,统领渤海国旧地。
五代辽宋金元时期的美术7 第五章 第七节

二 美术与商业贸易
二 美术与商业贸易
二 美术与商业贸易
二 美术与商业贸易
有在先亡宋时分海里的百姓每(们),舡(船)只做买卖来呵,他每根底 客人一般敬重看呵。咱每这田地里无用的伞、摩合罗、磁器、家事、帘子 这般,与了博换他每中用的物件来。
--《元典章》户部,卷八,典章二十二,中华书局、天津古籍出 版社,2011年,页874. [摩合罗为孩童玩偶,家事即家用品,帘子可能指竹帘] 《元典章》,至治二年(1322)以前元朝法令文书的分类汇编,全名《大元 圣政国朝典章》,是地方胥吏汇抄法令的一种坊刻本。
34.元
元
有为
别回 年团
对
回 内窠
鹦
工 蒙格
鹉
匠 古力
纹
生 察芬
纳
产 右对
石
的 前兽
失
撒 旗纹
答
锦
长
剌 元被
欺 集面
, 宁局
厘
图 路部
米
案 故(
风 城撒 格 窖答 模 藏剌 仿 出欺 纳 土) 石 失 内团 , 蒙窠 但 古长 材 博径 料物 和 院厘 工 藏米
德 国 柏 林 东 亚 艺 术 博 物 馆 藏
二 美术与商业贸易
代孩 北
极童 宋
为玩
流偶
行源 定
,出 窑
用于 孩
于印 儿
求度 枕
子的
,泥 并玩 制偶
白 瓷
为” 枕摩 。合 据罗 《“
模 印 花 纹
元, 典唐 章代 》已 ,经 元由 代中 已亚 成传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出入
口中
商国
品。
。宋
二 美术与商业贸易
南 宋 李 嵩 《 货 郎 担 图 》 绢 本 设 色 美 国 纽 约 大 都 会 艺 术 博 物 馆 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晴 春 蝶 戏 图
宋
佚 名
海棠蛱蝶图
宋
佚名
寒雀图
北宋
崔白
崔白《寒雀图》赏析
崔白的《寒雀图》描写隆冬时节一群吱 吱喳喳的麻雀,依然在叶子已经落尽的老树 枝头鸣跳嬉戏,它们情态各异,充满活力, 画出了麻雀好动的特性。同时,画家运用对 比、变换等形式美法则,如老树干的横斜平 直与麻雀形体的浑圆柔润、直与曲等对比, 使作品更具有艺术魅力。
应当指出的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既有 如上述的刻画工细的工笔画,还有画法洗 练纵逸的简笔人物或写意人物画。后者的 代表作以梁楷的《李白行吟图》最为典型。 梁楷以寥寥数笔就把号称诗仙的唐代大诗 人李白那种傲岸不驯、才华横溢的风度神 韵,刻画得十分传神,真可谓笔简意赅。 中国古代人物画远在公元13世纪初就已达 到如此的高度,这一点常使许多外国美术 家感到十分惊讶。
第1小节、北宋院体花鸟画
• 精丽典雅
1.黄居采《山鹧棘雀图》 2.赵昌《四喜图》《蛱蝶图》 3.崔白《双喜图》 4.易元吉《聚猿图》 5.吴元瑜 6.赵佶《芙蓉锦鸡图》《瑞鹤图》“瘦金书 ”
宋代是中国花鸟画繁荣时期。作 为这一时期花鸟画的主流,是强调写 生,而且追求细节的真实。宋徽宗赵 佶控制宫廷画院的时候,要求画院的 画家研究孔雀升墩是先抬左脚还是右 脚,画不同时间的月季花要画出花蕊、 叶子的不同出水芙蓉图》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披麻皴
斧劈皴
用笔多以侧锋阔笔劈出。起笔 重,收笔轻,果断、利落。特点是 压力大,水分多,速度快。宜表现 陡峭、突兀、棱角方硬的火成岩。 斧劈皴,应充分发挥墨色的丰富变 化和飞白效果,一笔劈过,不宜重 复。可用硬毫山水或兰竹笔。
斧 劈 皴
折带皴
折带皴是线面结合的一种皴法。 用笔中、侧锋互用,先横拖为线, 再直折为面。用墨宜干宜淡,多次 叠加而成。表现湖边的岩石,求其 简约、疏淡的韵味。可用新的山水 面笔。
山 鹧 棘 雀 图 宋 黄 居 寀
出水芙蓉图 宋
佚名
《出水芙蓉图》赏析
佚名的《出水芙蓉图》,画幅很小 (23.8×25.1cm),但画得十分精致生动, 而且是用没骨画法(指不用墨线勾勒,直接 以色彩描绘物象),整个画面似全用色彩画 成,不见墨线的痕迹。浅粉色的花瓣,嫩黄 的花蕊,似乎还带着拂晓时的露珠,那种一 尘不染、雅洁妩媚的花姿,正值花苞初放的 最佳时刻。它突出地表现了荷花出污泥而不 染的高洁品格。这是宋人花卉小品中不可多 得的杰作。
所以,无论从构图还是用笔 用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都可称得上是我国古代山水画 的优秀典范。
许道宁《渔夫图》(局部)
谿 山 楼 观 图
燕 文 贵
早 春 图 郭 熙
–3. “米点山水”
•米芾创“米点山水” •米友仁《云山墨戏图》
–4.青绿山水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卷》
渐展现出汴梁城门内外的热闹景象,所 画人物包括仕、农、工、商、释、道、 儒、童等各类人物五百多人,各种房舍、 建筑数十幢,画卷长达五米多。其中描 写汴河之上的大桥与桥下行船的情景尤 为精彩动人,足见画家观察之精到,表 现之认真,技巧之超群。
采薇图
李唐
梁 楷
水墨减笔画法: 《太白行吟图》 泼墨大写意画法: 《泼墨仙人图》 《布袋和尚图》
折 带 皴
米点皴
米点皴,即是点皴,亦谓落茄 皴。米点是以毛笔饱蘸墨汁,侧锋 卧笔横点的一种皴法,形象圆浑。 画山方法,先以披麻皴线条,概括 勾出山形结构,再破线为点,连点 成片,最后积片为山。宜表现林烟 出没,云霞明来的境界。用大号软 毫笔,硬毫亦可,秃旧些更好用。
米 点 皴
牛毛皴
卷云皴
解索皴
写生蛱蝶图
宋
赵昌
写生蛱蝶图局部
写生蛱蝶赏析
纸本设色,纵27.7厘米,横91厘米,北京故 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写秋天野外风物的写生画,在构图布 局上,作者将景物集中在下半部,上方留下很大 的空白,岸边长有荆棘、野菊、霜叶和偃伏的芦 苇等,错落有致;三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 飞舞,把秋日原野那种高旷清新的景物描绘的生 动自然。此幅野花虫蝶形象皆准确自然,用笔遒 劲,设色清丽典雅,风格清秀,与黄荃的富贵、 徐熙的野逸又有几分不同。
院体画
宋朝在建国之初就建立了翰林图画 院。两宋画院可称为历史上画院隆 盛的时代,而画院之制度也以此最 为完备。出自院画作家的作品,反 应了最高统治者的审美标准, 谓之 “院体画”。
• 院体画的特征:
–提倡形似、格法;(写实,细致入微) –构思上讲求含蓄巧妙,达到诗情 画意相得益彰; –笔墨技巧上重视传统而不泥守古 法。
• 思考:
• 1、翰林图画院的对绘画发展的推 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2、宋徽宗赵佶在诗、书、画方面 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 3、简述武宗元、李公麟、张择端 以及梁楷等人的代表作。
一、翰林图画院
画院的渊源
殷商:宫廷中的百工,属于工奴。 春秋战国:称为“史”、“客” 汉代:设“尚方画工”,东汉有画工 最早被称为“待招”的记录。 唐代:初唐设翰林院,后成立翰林学士 院,翰林院成为技艺人员聚积 的机构,始有“画院”之称。 南唐、西蜀设翰林院,并有画 院之称。
范 宽
为什么说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一幅 古代山水画的典范?
范宽是北宋中原画派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溪山行旅图》构图严谨,崇 山雄厚,巨石突兀,林木繁茂,满山遍 野,丰满宽远,气势逼人。展开此幅画 轴,高旷雄伟的峰峦拔地而起,壁立千 仞,巍峨摩天,迫人心目。山石用雨点 皴,有一种雕刻般的斧凿之感,开后世 斧劈皴之先河。山顶布满密林,涧水轰 然作响,树如墨伞,体现了范宽作品 “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气壮雄逸, 笔力老健”的特点。
竹 鸥 图 轴
北 宋 崔 白
芙 蓉 锦 鸡 图
宋 赵 佶
瑞鹤图 宋
赵 佶
补充——南宋花鸟画
鹰 雉 鸡 图
南 宋
李 迪
雪 树 寒 禽 图 轴 南 宋 李 迪
狸奴小影图 宋 李迪
绢本设色 纵23.5厘米 横24.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野菊秋鹑图册页 南宋 李安忠
梅 石 溪 凫 图
南 宋 马 远
李公麟
维 摩 诘 图
网 友 摹 本
五马图 李公麟
纸本 墨笔 纵29.3厘米 横225厘米(日)私人藏
五马图 李公麟
五马图 网友摹本
李公麟《五马图》介绍
此图画西域进贡给北宋王朝的五匹骏马, 皆各由奚官牵引。无款,马后有黄庭坚小 行书签题马的年岁、尺寸、进贡年月等, 又跋称为李伯时(公麟)所做,是李公麟 传世精品。全画用白描法,只在少数地方 用淡墨略加渲染,很好地体现了李公麟白 瞄画的特色。墨笔线条简练,以提按、轻 重、转折、回旋的手法,概括出马匹的不 同特征以及任务的不同风貌,形神毕肖, 气韵飞动。
花篮图
南宋 李嵩
李嵩《花篮图》赏析
李嵩的《花篮图》,画幅虽小 (19.2×26.1厘米),但以极其写 实的手法,描绘了花篮中的茶花、 蜀葵、萱草等一组花卉,不仅形似, 而且极富生命力。
骏骨图卷 南宋 龚开
鱼藻图卷(局部) 南宋 范安仁
云 龙 图 卷 南 宋
陈 容
杨柳乳雀图
绢本设色 纵24.8厘米 横24.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上,也较人物画、 花鸟画更为丰富多变。如笔法中包括 上述的山石多种皴法和点苔法等;墨 法中湿者为“染”,干者有“擦”, 趁湿相化为“破墨”,以干累积为 “积墨”等等,可见中国古代山水画 也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和 体系。
披麻皴
披麻皴即是线皴。用笔中锋, 行笔松灵,秃笔渴墨,以长短、疏 密、轻重、曲直、浓淡不同的以线 表现不同的山石特征。用墨由淡到 浓,层层递加。五代董源,巨然多 用此法,适合表现纹理细致的质地 松软的山石。多用软毫笔,硬毫笔 亦可。
宋 佚名
人物画
•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 • 李公麟——《五马图》、《维摩演教图》、 《临韦偃牧放图》、《昭君出塞》、 《蔡琰还汉》 •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 李唐——《采薇图》 • 梁楷——《泼墨仙人图》
朝 元 仙 仗 图 武 宗 元
朝元仙仗图
武宗元
朝元仙仗图
武宗元
李公麟
维摩诘图
米 点 山 水
春 山 瑞 松 图
米 芾
云山墨戏图
米友仁
千里江山图 北宋 王希孟
运用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
表现手法,以浓重的色彩,宏大的气
势,描绘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和壮美,
抒发了画家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千里江山图局部
王希孟
• 5、“南宋四家”的山水画
–A.名词解释: “南宋四家” –B.什么是南宋山水画的第二种境界? –C.李唐《万壑松风图》 –D.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卷》 –E.马远《踏歌图》《梅石溪凫图》 –F.夏圭《溪山清远图卷》《长江万里图》 –G.什么是“马一角,夏半边”?
“南宋四大家”:李唐、刘松 年、马远、夏圭被称为“南宋四 大家”。以四人为代表的院体山 水画开创了南宋山水画艺术的新 风格。如果说北宋山水画艺术以 雄浑、辽阔、崇高胜,南宋山水画 山水画则以秀丽、工致、优美胜。
万 壑 松 风 图 李 唐
踏 歌 图 南 宋
马 远
烟岫林居图
南宋
夏 圭
宋代山水画的两种艺术境界
写意人物画
北宋开始 南宋梁楷《泼墨仙人图》,寥寥 数笔勾勒出人物神情,传达出人物和 背景的相互关系。“传神”在写意人 物画中得到更好的表现。
太 白 行 吟 图 梁 楷
水 墨 减 笔 画 法
泼墨仙人图
《泼墨仙人图》是现存最 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 可以说是梁楷与画院画风 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 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 “减笔”画之杰作。画面 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 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 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 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 不羁,如入无人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