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共106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一、书院的产生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唐末以后一种重 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 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
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
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
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取鉴。
一、书院的产生
(一)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1、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军阀割据 的局面,社会动乱,官学衰落,是书院萌 芽的直接原因。 2、宋初官学低迷而科举取士规模扩大, 书院应运而生填补了官学的空白。
三、教育阶段和教育内容
(二)大学教育
1、教育任务: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 饰”,即培养国家有用的人才 2、教育内容:在小学“教事”的基础上 “教理”,主要就是“四书”、“五经” 3、教育方法:重视自学(书用你自去读, 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 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 已);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交流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理学集大成人物——朱熹
两汉之后,儒家经学学术旨趣越来越 下降,仅靠官方的提倡和选士的激励,才 能维持在学校教学中的垄断地位。尽管韩
愈等人高呼捍卫和发扬儒家道统,但儒学
要想重振,必须自身有一个新的发展。这
一发展在宋朝实现,即理学的产生。
一、理学集大成人物——朱熹
(一)理学之发展
1、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理学本体论) 2、张载、程颢、程颐:理与气、道与器、
中 国 教 育 史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1.了解宋朝文化教育政策
2.了解金、辽、元民族学校的 设立及推行“汉化”的政策 3.掌握宋朝的兴学运动 4.掌握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一部分
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文教政策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课件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课件

二、宋代书院
1.宋初六大书院 • 白鹿洞书院 • 岳麓书院 • 应天府书院 • 嵩阳书院 • 石鼓书院 • 茅山书院
• 2.南宋四大书院 • 白鹿洞书院 • 岳麓书院 • 丽泽书院 • 象山书院
三、宋代书院的特点
• 组织上,设立山长、洞主、院长、堂长等职,负责 书院的日常管理工作。
• 教学形式上,创立升堂讲学、辩论问难的传统。 • 活动内容上,包括聚徒讲学,学术研究,祭祀,藏书,
➢ 存养:收敛人心,将其安顿在义理上 ➢ 省察:省察于将发之际,省察于已发之后。 • “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
息之倾,不加提省之功,则沦于亡而不自觉。天下之事, 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非之处。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 之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 ➢ 力行 • 反对不知而行,及知之不深而行 • 知行关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 “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 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 “凡脱衣服,必整齐折叠箧中。勿令散乱顿放,则 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
• “凡读书,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 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书,仔细分明读之。须要 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四、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工作。 2.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明天理,灭人 欲”。 人欲是指“心”的毛病,是为“嗜欲所迷” 的心,如饮食要求美味,穿着必欲精细。
3.道德教育的方法: ➢ 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 ➢ 居敬: • 圣门第一义 • 不是“耳无闻,目无见,不接事物”的
坐禅,而是专心致志,谨慎认真的意思。 • 要求: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刻书等。 • 《白鹿洞书院揭示》标志着宋代书院建设的制度化。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

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

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

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

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

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宋朝统治者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积极提倡的结果,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

高三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Word版

高三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Word版

高三·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温故知新】1、两宋民族关系的特点与影响2、正确认识元朝的历史地位【课程导学】一、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发展原因(1)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民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外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化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分析文化发展原因的一般规律二、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并用史实说明三、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发展的表现(一)科学技术1、三大发明①内容:②完成和发展的朝代: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①时间:②发明者:③传播A、向东:B、向西:④比欧洲早3、指南针的使用①用于航海的时间:②传播:③意义:A、 B、4、火药的发展①经过A、北宋:B、南宋:C、金朝:②传播:5、《梦溪笔谈》:①朝代:②作者:③内容:④评价: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天文历法①元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郭守敬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就: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理四大发明专题★分析三大发明西传对欧洲产生的影响★归纳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成就★分析宋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及其特点★列举宋代科技领先世界的主要表现(二)哲学思想——理学1、思想特点(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代表人物:朱熹①历史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主要思想: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③思想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10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10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宋辽金元时期的文教政策及学校制度;了解中国宋代特殊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书院制度的整个兴衰过程,以及书院制度对中国古代学校制度的影响;了解北宋时期的教育家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思想;重点掌握南宋大教育家朱熹的教育思想。

从而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教育理论在宋辽金元时期进一步深化。

二、本章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1、宋辽金元的文教政策和学校制度(次重点)2、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重点)3、王安石的教育思想(重点)4、朱熹的教育思想(重点)本章教学时数为4学时,教师讲授重点部分4学时,学生课后自学次重点部分。

三、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研讨法。

四、授课讲义第一节宋辽金元的文教政策与教育行政制度一、文教政策(一)宋代的文教政策宋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在治国策略上作了重大改变,即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明确指出:“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

”因此宋代确立了“重文贱武”的国策。

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尊孔重儒、兼容佛道、崇尚理学、重视科举、鼓励兴学等内容。

1、尊孔重儒,兼容佛道宋代推行“兴文教”的政策,势必要尊孔重儒。

早在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就下令修复孔庙,塑绘先圣先师之像。

二年下令贡举人至国子监拜竭先师,并永为定例。

三年又令以一品礼祭祀孔庙。

宋真宗以后,尊孔重儒尤为突出。

在尊孔重儒的同时,宋统治者也大力提倡佛教和道教。

立国伊始,便实施对佛教的保护政策。

建隆元年,下令修复废寺,塑造佛像。

道教在宋代是仅次于儒学的宗教。

宋太宗时在开封、苏州等地修建道观,多方收集道教经典。

宋徽宗更是提倡道教,他导演册封自已为“教主道君皇帝”,以政教一体的身份管理国家,任用道士直接参与政事,令各州县设道学。

宋代统治者尊孔重儒,又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

而其积极倡导的结果,使三教在维护三纲五常的共同立场上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三人,被称为“理学三先生”。但是,理学的实际创始人 为“北宊五子 ”,即周敦颐( 1017—1073 年)、邵雍 ( 1011—1077 年 ) 、 张 载 ( 1020—1077 年 ) 、 程 颢 ( 1032 - 1085 年)、程颐( 1033—1107 年),至南宊 朱熹(1130-1200年)始集大成,廸立了一个比较宋整 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
影响:成为官方哲学;传播海外
*
二、陆 王 心 学
1、南宋:陆九渊的心学
(1)“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2)反省内心可得天理; 2、明中后期王阳明的心学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 主观唯心论; (2)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的学说;
回回国子学。
*元朝国子学的重要特点是,在仁宗延祐二年
(1135年),采纳集贤学士赵孟頫、礼部尚乢 元明善等的廸议,实行“升斋等第法”和“积
世界本原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
“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心”,认为本心是“理”。
《父子关系》
二程说:“老爸就是老爸,儿子就是儿子,这是上天安 排的,所以儿子要孝敬老爸,这就是孝。” 朱子说:“对,父子关系是上天安排的,并且儿子不能 有忤逆之念,这就是孝。(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阳明说:“孝顺自己老爸是应该的,人本来就有孝心, 但,我们对别人的老爸也要孝,这才是真正的孝。” (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其谁怜之?”
——戴震 (清)
知识· 梳理
宋 明 理 学
创立:北宋二程等人
成熟:南宋朱熹

宋辽金元时期的小学教育

宋辽金元时期的小学教育



二、私立小学教育: 师授蒙学:私塾、义塾(义学)、舍馆、 村塾、乡学、东学等。 家传:家长为子弟启蒙、传授基本知识。 私人讲学中也交织着进行启蒙性质的教 育。
辽、金、元的小学教育


一、官立小学教育 辽:官学中小学教育的建置缺乏记载。 金:重视对儿童和少年的早期教育,设 国子监小学。地方上也设有小学。 元:中央官学国子监教育中包含有小学 教育。


抗战胜利后,1948年《小学课程第二次 修订标准》,“培养爱国意识”纳入 “国民道德之培养”中。 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小学教育。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 的小学教育


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暂行 条例》颁布,确定了苏区小学教育目标, 规定苏区实行统一学制。 苏区小学的教材和教法是为了适应战争 的需要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特点实施改 革的,是教学论史上的创新。


1922年“新学制”(壬戍学制)指导着 小学教育实践。 “新学制”颁布后,在以后的发展过程 中对小学的规定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 化。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小学教育


1928年《小学暂行条例》:“三民主义” 的小学教育目标。 抗日战争爆发后:1942年《小学课程修 订标准》,突出儿童健康体格、国民道 德、民族意识的培养,体现抗战的需要。



二、私立小学教育 辽:家传或村学塾庠等。 金:家学传承、延师执教、塾师教诲。 元:主要与宋金无大差别,求名儒或明 师授业,学儒家经典,涉及天文、地理、 律例、算法等自然科学知识。 社学:元代在农村开创的新的小学教育 形式。
宋元时期的小学教材


宋元是我国古代小学教材较为发达的时 期,既借鉴前人,又发挥本朝文化优势, 基本上达到系统和完备,形成独自特色, 为后世的小学教材奠定基本方向。 《对相识字》世界上最早的图文对照课 本。

(完整版)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完整版)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
熙宁、元丰变法内容: 设置专门学校
熙宁五年(1072年),复置武学。熙宁六年(1073年)设置律学。此外 ,还设置了医学,分为方脉科、针科、疡科,设教授一员,学生300人。 改革科举制度
为改革科举考试旧弊,熙宁四年拟就新办法规定废除明经科,增加 进士科名额。进士科考试废除诗赋、帖经、墨义而试“本经”(任选诗 、书、易、周礼、礼记中一种)、兼经(论语、孟子)及策论。
一、宋代“重文”的文教政策
❖ 尊孔崇儒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重用儒臣。 太宗时期任用大批文人执政。他说“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 致治。” 1008年宋真宗祭泰山,亲到曲阜孔庙行礼,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 ”,并自撰《文宣王赞》,称颂孔子“人伦之表”,孔学“帝道之纲” 。又著《崇儒术论》,校正编注十三经,赐给州县学校。 宋仁宗时大力倡行教育,培养选拔通晓经术的官司吏。下诏州县皆立 学校。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三、宋代的教育制度
❖ 地方官学
宋代地方官学较汉唐以来地方儒学别无二致,但在管理方面稍有改进: 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
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置各路提举学事司,掌一路州县学校,每年前 往各州县巡视一次,考察教师之优劣及学生的勤惰。 实行“三舍法”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崇宁兴学
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提出“以学校为今日之先务”,在徽宗 的支持下,兴学活动遂多方位开展起来。 创立多种专门学校
除原有太学外增添培养皇室宗亲的宗学、培养天文历法人才的天文 学、医学、武学、算学、律学、书学、画学等。 全面实施“三舍法”,停止科举,通过学校取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