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快乐主义的哲学思考 (1)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研究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研究作者:徐欢何义珍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5期摘要:伊壁鸠鲁哲学是以快乐主义为中心,以获得幸福快乐生活为目的的哲学。
伊壁鸠鲁的快乐强调肉体的无痛苦,但是更追求精神上的无纷扰,与亚里斯提卜追求的快乐有本质上的不同。
他的快乐主义以自由为核心,注重正义与友谊,帮助人们摆脱心灵的恐惧。
本文讨论了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理论基础-原子论,再在理论基础上探究其快乐主义的内涵、原则、以及其局限性,以求为当今社会风气的改善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伊壁鸠鲁;原子论;快乐主义一、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伊壁鸠鲁认为宇宙的本原就是原子和虚空。
这一原子论的自然学说是其哲学体系的基础部分,也是对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继承。
在伊壁鸠鲁看来,原子不但有形状,而且这些形状的种类还是有限的。
“如果情况不是这样,那么不可避免有些原子就会个头大到无限。
”[卢克莱修著.物性论[M]. 蒲隆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0:82.]另外,伊壁鸠鲁主张原子是有重量的,这样就合理地解释了原子能够运动的原因。
但是伊壁鸠鲁对原子的运动方式又有新的发现:“它们会在无法确定的时间和地点稍稍偏离其常轨,那一点偏移刚好够得上被称为运动的改变。
”[伊壁鸠鲁、卢克莱修.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M]. 包利民、刘玉鹏、王纬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97-98]这就是原子的偏斜运动。
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还能用来解释生物的自由意志。
只有自由意志才能驱使我们趋向快乐的地方。
我们才能不受限于固定的时间与地点,可以跟随自己的意志偏转自己的运动。
因此,我们与生俱来的自由意志来自于原子的偏斜运动。
而意志的自由正是通往快乐之路所不可或缺的,所以原子论是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
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一)快乐主义的内涵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概述起来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
”[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M]. 马永翔、赵玉兰、祝和军、张志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11:577.]伊壁鸠鲁对快乐内涵的表述离不开对欲望问题的分析。
谈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浅析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一.快乐主义的基本内容快乐主义的伦理学说,是伊壁鸠鲁哲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中心是人生问题。
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快乐就是人生最高的善。
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快乐是幸福人生的开端也是其终结,因为快乐是唯一的生而为善的东西。
由快乐出发,人生开始了各种选择和取舍,并把快乐的感觉作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所以,快乐也是人生的全部归宿。
但是,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指奢依放荡的快乐,而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他所说的快乐主要是指持久的,不伴随或较少伴随痛苦的快乐,即心灵的快乐。
他所说的快乐我们的一种“自然的快乐”,指身体健康和灵魂平静。
伊壁鸠鲁从理性出发,他区分了三类不同的欲望:第一类是自然的也是必要的欲望。
这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如吃饱穿暖,渴饮困睡,其目的在于消除体内的痛苦。
;第二类是自然的,但是却是不必需的欲望,如性欲的满足,或者奢侈的宴饮,这类欲望的满足同样体现为快乐,但却不能增加新的快乐;第三类是既不自然又不必需的欲望,而是由虚幻观念产生的。
认为这种欲望违背了人的天性。
如虚荣心、权利欲的满足,当然同样可以给人带来快乐。
伊壁鸠鲁认为,自然的又必要的欲望可以解除痛苦,例如渴的时候想喝水。
自然而非必要的欲望则是指仅能使快乐多样化而不能消除痛苦。
同时,我们可以把人的欲望归结为:自然欲望和社会欲望。
自然欲望带来的痛苦是可以祛除的,而社会欲望则是无止尽的,使人陷入无边的痛苦。
所以,我们看到虽然是自然但却不是必要的以及那种既非自然又非必要的欲望,需要我们节制与抛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得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在区分三类不同快乐的同时,伊壁鸠鲁还区分了动态快乐和静态快乐。
他认为,前者是欲望的要求和满足,如娱乐和高兴,后者是痛苦的消除,如无饥无渴、无欲无求的轻松状态。
,心灵的快乐、静态的快乐才是一种最高的快乐、最高的善。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与当代消费主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与当代消费主义作者:赵泊静来源:《理论观察》2022年第04期关键词:伊壁鸠鲁;快乐主义;节制;消费主义中图分类号:B50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4 — 0067 — 04伴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分裂,社会战火频发,许多人的日常生活被打乱,终日担惊受怕,惶惶度日。
由于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无法消解,因此人们关注的重点逐渐从国家、社会这样的宏大主题转移,开始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如何获得个人幸福与保持快乐宁静的问题讨论之中。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條件之下,人们需要一种哲学思想拯救他们痛苦的生活境地,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理论应运而生。
伊壁鸠鲁是古希腊哲学家、是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
伊壁鸠鲁是快乐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快乐应当是人们生活追求的主要目的。
他曾经买下一座花园建立自己的学院,庭院的入口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
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自此在这一世外桃源中,开启了伊壁鸠鲁一系列的哲学理论探寻。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人生的最终目标,是一生应当追求的梦想。
那么什么是快乐?对于快乐的标准不同的人给予其不同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奋斗才会获得快乐,并且快乐的获取需要外部的条件。
孔子承认人的自然欲求与追求快乐的合理性,但是要求个人对于快乐的追求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即节制的生活。
而在物质欲望与道德准则相矛盾时,人必须服从道德准则,放弃物欲。
伊壁鸠鲁则认为快乐是实现道德的前提标准,追求快乐才是人生的终极梦想。
伊壁鸠鲁所强调的快乐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精神的快乐。
快乐不是毫无控制的吃喝玩乐,也不是单纯满足生理的基本需求,更不是金钱至上的庸俗价值观,尽管物质的满足会给人带来一定的生理层面的享受,但如果缺乏理性的节制,那么就会异化为金钱的奴隶。
伊壁鸠鲁强调精神的快乐比身体的快乐更为重要。
一旦忽视精神层面的补给,被过多的物质欲望所围绕,就会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2021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思想综述与遗产范文3

2021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思想综述与遗产范文 伊壁鸠鲁出生于希腊萨摩斯岛,父母是雅典人,从小就开始接触不同的老师及学派,他熟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及皮浪的怀疑论学说。
在各城邦讲学后,于公元前305 年在雅典创立了“花园”学园,他敞开大门欢迎妇女及奴隶前来学习,与学生的关系更像是朋友,他的学生们也同样给予了他强烈的忠诚感,他们着书立说,以膜拜自己的老师。
伊壁鸠鲁生活在希腊化时代,当城邦失去了依靠,心灵便无所归依。
动荡的生活让他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向内转移,为心灵找寻安身之处。
他以原子本体论为哲学基础,发展出快乐主义伦理学,使伊壁鸠鲁学派成为希腊化时代最为着名的派系之一。
一、伊壁鸠鲁哲学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 诚然,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的形成是由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成,但其中的两点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一)社会背景 “在亚历山大病逝后,将领们便掀起了瓜分帝国的狂潮,形成了三大王国。
”[1]人们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口中学习到的以城邦为本体的古典伦理学早已不复存在,战争使人们失去安身立命之所,城邦的破坏让人们的心灵家园也无所归依,人们不再从参与公共生活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是要考虑如何在个人与庞大帝国中来寻找自己的处世之道。
文德尔班就曾将这一时期的希腊定义为“探讨伦理的时期”[2],如何在大变化的时代下寻求自身的幸福便成为人们的不断思考的问题。
伊壁鸠鲁哲学就在这时登上历史舞台。
可以说,伊壁鸠鲁的伦理观首先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哲学治疗”,将人们从彷徨迷失中解救出来。
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的同时,研习伊壁鸠鲁提出的快乐主义伦理观,寻求内心的愉悦和灵魂的宁静。
许多人在探讨伊壁鸠鲁哲学时仅仅认为这是单纯追求享乐与自我感受的学派,在我看来,这是片面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伊式哲学的提出,有其内在深厚的社会积淀,伊壁鸠鲁只是在时代变革的转折点上积极寻找着救世良方。
(二)理论背景 与外部大时代背景相适应,此时的新的政治结构成为时代变革的表征之一。
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人生哲学_31_35

第四章 幸福生活的根本原则幸福是非常美好的,人用整个一生都在追寻着幸福,不管是年青时还是年老时,都不应放弃追寻幸福,享受幸福的要求。
伊壁鸠鲁告诉我们“当幸福在时,我们便拥有一切,而当幸福不在时,我们便尽力来谋得它。
所以一个人思考到产生幸福的事物,是应该的。
”①伊壁鸠鲁派感受幸福应是享受快乐时,快乐要求我们心灵宁静无扰,然而,扰乱我们心灵的事情却很多。
尽管自然已经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的东西,人类自己也已经尽其所能获得安全保障,但是人类仍然忧心忡忡,焦虑不安,无止境的欲望一点一点地将人类的生命消磨掉。
人类盲目地把年华消磨在虚幻的焦虑中,这种焦虑恶毒地折磨着他们的生命,一刻都不停息,以至于他们被压抑得无法忍受,愤怒而痛苦地抱怨。
伊壁鸠鲁认识到人类焦虑的产生是因为心灵被一些错误意见占据、污染了,心灵好比容器,容器被污染弄脏了,进入容器的东西不管好坏都会被污染坏。
心灵如被污染了,则对一切事情的看法就都不正确,心灵则沉浸在恐惧中,而人类没有理由花大部分时间沉浸在内心烦扰的悲伤中。
因此,伊壁鸠鲁为了净化心灵,为心灵确立了一些根本原则。
针对世人生活在宗教神话造成的惧怕中,恐惧死亡,伊壁鸠鲁确立的原则一:相信神是与人无关的幸福实体。
原则二:相信死亡是和人毫不相干的事。
这两个原则是幸福生活实现的前提,是幸福生活的根本原则。
4.1神是与人无关的幸福实体伊壁鸠鲁派认为宇宙中存在着许多个世界,一个世界就是从宇宙中切划出来的一团东西,其中包围着星球、土地以及所有的其他可见的东西,这样的世界有无数个。
神是存在的,居住在这些世界之间的地方,而不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中。
神的本性不同于我们这个世界中的物质,他们是极为精细的,人类的感官是感觉不出的,人的心灵理智也察觉不到神。
神由于其本性十分精细,因此不会像灵魂似的会死、消失,而是会永恒存在,神在他居住的地方无忧无虑,过着安静幸福的生活,他们在最平和的状态下享受着不朽的生命。
他们的资源极为富足强大,他们既没有痛苦也没有危险,因此他们没有一丝一毫的烦恼,永远幸福的生活着。
尼采的快乐主义哲学

尼采的快乐主义哲学09243213滕鹏飞摘要:弗里德里希·尼采自我定义为一个快乐主义者,快乐的前提是要对于生命有一种悲剧意识。
他的一生是贫穷、潦倒的,他不满足任何一个幸福的客观条件,但他活在一套自我设定的价值体系中,我们无法将他置于一个一般的标准之下去评判他是否是一个快乐主义者。
他通过解构一系列旧的价值体系来满足他的破坏欲,这种破坏欲是基于一种扩张、侵略、攻击的生命本能(权利意识)。
一、从尼采的生平来看,分析他是否具备快乐的一些客观条件1)财富2)地位3)健康4)家庭5)社会关系二、从尼采的哲学思想分析1)“权利意识”——生命的扩张本能《权利意识: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2版》2)游戏概念——世界游戏、艺术游戏以及哲学游戏a)世界游戏世界游戏,主宰力量,混淆真假,作弄我们,永不停歇。
——《快乐的科学》,P351b)艺术游戏《偶像的黄昏》尼采主张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概念:一方面,艺术对他来说似乎完全是一种无目的的游戏行为,另一方面,艺术又是一项有目的的、支撑着生命。
改善着生命的任务。
c)哲学游戏《全集》批判研究版《快乐的科学》《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中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描绘中,提出的哲学即游戏的观点3)尼采悲剧观的阐释——悲剧的基本基调是乐观主义《尼采:一个快乐主义的悲剧观》三、尼采的快乐主义1)尼采有一套自我设定的价值体系,他将幸福归为一种“权力感”2)尼采的快乐是一种以满足自我的破坏欲为基础的。
他对束缚人的道德、宗教进行了批判,甚至还将矛头指向了真个形而上学。
尼采认为形而上学设定了一个彼岸世界对此岸世界进行诽谤,因而形而上学的历史就是悲观主义的发展史文献参考:1、《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集修订版》(德)弗里德里希·尼采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2、《快乐的智慧:尼采精品集》(德)弗里德里希·尼采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3、《快乐的科学》(德)弗里德里希·尼采漓江出版社2006年版4、《权利意识: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2版》(德)弗里德里希·尼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5、《快乐的知识》(德)弗里德里希·尼采黄明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6、《权利意识:战争、释放和美学》住民安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8年第一期第23卷。
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思想综述与遗产

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思想综述与遗产在伊壁鸠鲁看来,学习哲学真正的目的在于让人过上快乐的生活,下面是搜集的一篇探究伊壁鸠鲁哲学体系的,欢迎阅读参考。
伊壁鸠鲁出生于希腊萨摩斯岛,父母是雅典人,从小就开始接触不同的老师及学派,他熟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及皮浪的怀疑论学说。
在各城邦讲学后,于公元前305年在雅典创立了“花园”学园,他敞开大门欢迎妇女及奴隶前来学习,与学生的关系更像是朋友,他的学生们也同样给予了他强烈的忠诚感,他们着书立说,以膜拜自己的老师。
伊壁鸠鲁生活在希腊化时代,当城邦失去了依靠,心灵便无所归依。
动荡的生活让他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向内转移,为心灵找寻安身之处。
他以原子本体论为哲学基础,发展出快乐主义伦理学,使伊壁鸠鲁学派成为希腊化时代最为着名的派系之一。
一、伊壁鸠鲁哲学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诚然,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的形成是由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成,但其中的两点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一)社会背景“在亚历山大病逝后,将领们便掀起了瓜分帝国的狂潮,形成了三大王国。
”[1]人们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口中学习到的以城邦为本体的古典伦理学早已不复存在,战争使人们失去安身立命之所,城邦的破坏让人们的心灵家园也无所归依,人们不再从参与公共生活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是要考虑如何在个人与庞大帝国中来寻找自己的处世之道。
文德尔班就曾将这一时期的希腊定义为“探讨伦理的时期”[2],如何在大变化的时代下寻求自身的幸福便成为人们的不断思考的问题。
伊壁鸠鲁哲学就在这时登上历史舞台。
可以说,伊壁鸠鲁的伦理观首先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哲学治疗”,将人们从彷徨迷失中解救出来。
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的同时,研习伊壁鸠鲁提出的快乐主义伦理观,寻求内心的愉悦和灵魂的宁静。
许多人在探讨伊壁鸠鲁哲学时仅仅认为这是单纯追求享乐与自我感受的学派,在我看来,这是片面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伊式哲学的提出,有其内在深厚的社会积淀,伊壁鸠鲁只是在时代变革的转折点上积极寻找着救世良方。
伊壁鸠鲁快乐主义

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对当今社会的现实启示政治与行政学院2012级2班【摘要】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终点,是最高的和天生的善行。
我们从它出发开始有各种抉择和避免,我们的目的是要获得它。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从古至今都不乏信奉者,对后世哲学、理学、政治经济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通过笔者对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理解和思考,将以突出的当今社会现象为佐证,试阐述狭义上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当今社会;现实启示我国现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当经济持续增长,大部分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人们开始关注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这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不容忽视的思潮,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伊壁鸠鲁作为晚期古希腊的哲学家,这一时期哲学有着伦理化倾向的显著特征,哲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幸福,不再是追求智慧。
关怀个人心灵健康和幸福生活为中心的个体道德成为时代关注点,哲学发生了一次由“外在”到“内在”的转变。
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就是提倡关注个体,关注人生问题。
伊壁鸠鲁认为,人生的幸福就是追求和获得快乐,快乐是人间最高的善。
他所强调的快乐,是以人的精神快乐为主题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个人的身体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
①仔细分析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思考启示:一、忠诚的快乐伊壁鸠鲁明确指出“肚子的快乐是一切善的开端和根源,连智慧和修养也必须归因于它。
”②这样的论调曾让其快乐主义被打上享乐主义的烙印,但从根本上讲,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强调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努力达到纯粹的精神层面的快乐。
但比起纯粹追求精神快乐而忽略现实生活的观点来说,伊壁鸠鲁无疑是一个真实的忠诚的哲学家,这使其快乐主义成为真正的哲学——走进生活。
没有物质存在、物品生产与物质消费, 就没有精神存在与精神满足。
亦即如果没有物质这个手段,精神快乐这个最终目的与欲望本质就无法实现。
伊壁鸠鲁没有否认也没有夸大物质需求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个人为报酬和获取的不断努力奋斗,社会为谋求发展的不断寻求经济利益,都是合理且必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快乐主义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快乐箱;快乐主义;生活意义
摘要:在哲学史上,快乐主义者提出,好的生活应该是从生活中得到尽可能多
的快乐。
然而后世对此反对声不断。
文章试图以对快乐箱的思考引入,分析后世哲学家对快乐主义的批判,结合老师课堂教学和自身思考,寻找生活真谛。
正文:
快乐主义是解释道德行为与人生目的的一种伦理学说,又称享乐主义。
该学说倾向于用纯粹生物学的或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的行为与需要,认为人们以求得快乐为生活目的,而快乐包括肉体与心灵的快乐。
事实上,很少有人是快乐主义者,人活于世上,追求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成功、名望、金钱、权力和自由等等,快乐更多地充当生活的调味剂而非目标。
一、对于是否愿意跨进“快乐箱”的思考
在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奥兹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虚拟的发明——快乐箱。
它是一个装有电极和医疗设备的箱子,只要人走进箱子里,就会体验到一波又一波持续的感官快乐,而且它可以产生足够多的变化使你不会失去新鲜感。
但问题在于:一旦进入这个箱子,你就永远不想或者不会被迫从里面走出来。
若干个月后,你的身体就会因为缺少运动而变得臃肿苍白,而且这几个月的时间你完全虚度了,但你一点都不会因此而烦心,因为你一直活在绝对的快乐里——那么请问,你愿意踏进这个“快乐箱”吗?
这是一个著名的哲学问题,一直被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人所追问和思索。
调查表明,得出的结果往往是否定的,很少有人会愿意成为快乐箱的寄生虫。
陈老师给出的解释是,尽管快乐箱能让他产生快乐的幻觉,但实际上却会因为缺少活动而使他的身体发胖、虚弱,以致生病和早逝——在现实中,没有谁愿意生病和早逝的,哪怕快乐箱使他感觉不到痛和早逝,但是由于他在思考——即能够区分真实世界和虚幻世界,那么他宁愿要较少的真实快乐也不愿意较多的虚幻快乐。
是的,一旦我们跨进快乐箱,我们将永远不想或者不会被迫从里面走出来——这是一个可怕的沉溺,犹如吸毒。
我们将在虚幻的世界里获得快乐的绝对满足,但现实中却面临孤独、无为、病痛和早逝——这一清醒认识和衡量让理智尚存的人们对快乐箱却步,就像常人对毒品却步那样。
感官享受能尽一时之兴,但我们会更多地关注长远的真实的利益。
快乐箱只能给我们带来虚幻的短暂的感官享乐,无法替代现实中感情和成功所带来的真正的满足。
二、快乐主义的不同流派和后世哲者对该主义的批判
苏格拉底死后,产生了之后所谓的“小苏格拉底学派”。
以亚里斯提卜为代表的昔勒尼学派认为:个体的感觉是人所能知道的一切,是判断一切的标准和生活的目的。
亚里斯提卜提出:肉体的快乐比精神的快乐更强烈,所以肉体的快乐优于精神的快乐,而且他还相信,只有现实的,眼前的,感性肉体的快乐才是真实的快乐。
而与之相比,伊壁鸠鲁则重视精神的快乐,提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反对以快乐衡量生活的经典理论。
他在《伦理学》里提出——有人或许认为,所有人都渴望快乐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都以此为目标,但是生活是动的。
快乐使活动圆满并因此使生活圆满……没有活动就不可能出现快乐,但每个活动有了快乐相伴才圆满。
他认为,好的生活关键在于“令人满意的活动”,而不在于快乐本身。
例如,被社会禁止的强奸暴行会带来一时的感官享受,但是继后的逃亡、被捕、判刑会削弱甚至抵消当时的“快乐”——因此,只有极少数的人会选择这样的行为。
而运动员接受地狱式训练固然痛苦,但若他有了坚定信念的支撑和对未来的憧憬,艰辛的训练也能披上有意义的快乐。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出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别——为快乐本身而行动与为其他目标而行动,目标实现的过程和结果带来快乐。
这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而快乐主义属于前者。
快乐本身是好的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快乐,尤其是肉体上的快乐,却不能成为行动的根源和好的生活的本身,不能作为唯一的度量衡。
三、对快乐主义和生活真谛的反思
在生活中,我们都是自制的能手。
会为了苗条体态而减肥节食,为了身体健康而戒烟戒酒,为了良好形象而控制言行,为了考进重点而劳心劳力,为了升职糊口风尘奔波……我们在不断放弃“快乐”而去追求其他的东西。
或许有人会说,追求这些是在预约未来的快乐。
但事实上,我们无法否认自己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例如爱吃甜食的人要减肥,戒了甜食还要天天做自己最怕的运动,终于瘦了。
可以吃甜食了吗?不!为了保持身材防反弹,她还得坚持下去——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亲朋的称赞和自身的满足等等,结果是获得了其他的一些“奖赏”,却离感官的口欲之乐越来越远了。
这个简单的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短暂快乐并不是人追求的目标。
快乐主义不能也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信条。
那是不现实,不负责任的行为导引。
生而为人,我们都活在真实的群体中,具有社会性,社会、学校、家庭等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责任和要求,我们也有对自己的定位和长远追求。
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毫无节制,不负责任地以“快乐”为目标,只追求感性肉体的快乐和精神上的满足,也不能仅仅追求眼前的享乐乃致牺牲未来——毕竟,我们生活不是一秒一分一天的事,而是十年甚至百年的事。
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真实和有意义,为别人,为未来创造一份值得回味的价值,才能让生活更充实,让人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