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当有人骂我时, 当有人踩了我的脚时,
当有人悄悄用了我的生活用品时
当眼红他人的钱时, 当朋友找我打架时, 当有人欺骗我时,
……
凡事感激
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 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 感激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激藐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
让学生为故事续尾,并表演
三、筑起内心的防线
1、防微杜渐
2、遵纪守法
3、勇担责任
李强一直都是个好学生,一天从 广州来的表哥带他进了迪厅,立刻 有人神秘兮兮地递上“香烟”,表 哥对面露疑惑的李强说“吸两口吧, 不会上瘾的”。看着表哥和那些人 如痴如醉的样子,李强会···· ·· 如果你是李强,会怎样做? 请同学们续编故事结尾,并尝 试表演出来。
在本节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多媒体的运用如何才能发挥他的最佳效益? 2、中职生自控能力差,对于小犯小错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但这 往往是以后大错的开始,而我们身处的社会,方方面面的不良诱 惑让他们措手不及。所以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还需要一个循序渐 进的过程,在这一堂课中只是看似解决了问题。
是出于过错 社会的行为
违反法律、法规 的规定,危害
民事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犯罪
是出于过错 社会的行为
违反法律、法规 的规定,危害
含义
出于过错
分类
民事违法行为
不同点
共同点
危害较小 违反法律、 法规的规定, 行政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危害社会的 行为
‘
某职业学校服装班的王艳辍学后, 开了家小服装店,小店经营得红红火 火。一次去南方进货,王艳认识了陈 红,在陈红的怂恿下开始吸毒。不到 半年,王艳开店的积蓄花了个精光, 小店也倒闭了。王艳因吸毒瘦得皮包 骨,走路都要人背。她觉得自己让人 看不起。一天,趁家人不注意,阿萍 从七层楼上纵身跳了下去。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件》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承担法 律责任
分、行政 处罚)
谨记:违法无小事
第九课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最常见的一般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那什么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呢?
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 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 ,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 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 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 给予治安处罚的行为。
第四单元
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二、杜绝不良行为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1.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2.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3.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九课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一)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1.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
研习新课 地 震 传 言 案
探究活动二:生活中法律的“雷区
”
由于听信“地震”传言,2010年2月20日晚至21日凌晨,许多山 西人离家,躲避在广场、公园等地,夜不归宿,甚至开车逃往外 乡。 朱某某,男,24岁,山西省平定县人,工人。经查, 201同、长治地震死亡100万人”。平定县公安局对 其作出行政拘留10日并处罚款500元的处罚。
市 民 涌 上 街 头 等 地 震
一、“蛆橘事件”让全国柑橘严重滞销 二、地震谣言令山西数百万人街头“避难” 三、响水县“爆炸谣言”引发大逃亡4人遇难 四、“皮革奶粉”传言重创国产乳制品 五、QQ群里散布谣言引发全国“抢盐风波” 六、伪造传播“47号公告”被拘15天 七、一大学生网上散布“针刺”谣言被拘 八、“滴血食物传播病毒”传言引发恐慌 九、散布非典谣言被劳教两年 十、造谣“军车进京”6人被拘16家网站被关
第九课一步之遥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

第四单元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第九课一步之遥——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八年级教科版新授课主备:王伟朵参考:党为琴【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防微杜渐、有错必改的生活态度。
能力目标: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知识目标:知道防微杜渐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懂得在成长过程中要过则勿惮改。
【学习重点难点】树立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的生活态度是学习重点和难点。
因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了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才会有正确的行为。
因此,只有当我们树立了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的生活态度,才能杜绝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也才能避免由一般违法行为发展到犯罪行为。
【自主学习】根据课本93-96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学习一、青少年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1. ,勿以恶小而为之,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要从克服各种小缺点、小错误、坏习气、坏作风开始,防患于未然,把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2. 增强。
克服因年龄小而犯罪就不会被判刑,只要不犯大错误、犯点小错误没关系的错误思想。
二、为什么过则勿惮改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人都可能犯这样或那样的过错,所不同的是,人们对待过错的。
2.如果成长中有了过错,一定要并勇于改正。
过则勿惮改,过而能改,脚踏实地地走向正道。
这种光明磊落的、真诚坦率的、知耻近乎勇的是我们青少年应当拥有的品质。
【要点探究】一个农民留下了一筐苹果,当时苹果只是个别溃烂,有人建议他把烂的部分扔掉,农民舍不得,每次都先挑烂苹果吃,把烂的部分削去,把剩余的好部分吃掉。
结果他不但总吃烂苹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筐苹果全都烂光了,再也不能吃了。
好苹果和烂苹果放在一起,都会成了烂苹果。
我们应该把好苹果与烂苹果分开来,可以避免好苹果被烂苹果拖累,把好苹果挑出来,把烂苹果坚决地扔掉,吃也吃得痛痛快快开开心心。
一个烂苹果,如果不能被及时的发现并被剔除丢弃,就会烂一大箱好苹果,而且如果我们不舍得把烂苹果坚决地扔掉,我们吃的将会一直都是烂苹果,这就是著名的“烂苹果效应”。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 问题②:李某的犯罪案例对你有什么启示? • 分析提示:预防犯罪从抵制不良诱惑,杜
绝不良行为开始 • 问题③:杜绝不良行为,我们应该怎么 做呢? • 分析提示:(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 (2)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 (3)发现任何人对自己实施不良行 为时,要及时报告
四、课堂小结
• 1.全社会共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 行为
五、布置作业
•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自觉依法规
范自己的行为”为题,写一篇自我警示录。 (不少于200字)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第二节、杜绝不良行为
一、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 长 • 1.未成年人 • 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 2.为什么全社会都要保护未成年人? • ①儿童和少年的权利应当得到保护,他
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 2.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是什
么? • (1)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及其危害性。 • 如:谎报地震灾情,使部分公众产生了恐慌 情绪,破坏了社会稳定,导致正常的社会活动无 法进行,损害他人的合法利益,给国家和人民造 成损失,败坏了社会风气,必须受到法律处罚。 • (2)妨害公共安全行为 • 即是故意或者过失导致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健康 和公私财产造成损失的行为。 • (3)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 • 即是故意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妨害社 会秩序的行为。
二、严重不良行为危及未成年人健 康成长
• 案例 • “东方兄弟”中的李某原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初中生,
自从在溜冰场结识了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 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开始时,他还有些 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 偷窃学校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 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加赌博 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弄到钱 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东方兄弟”成员拦路抢 劫,在短短的几天中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三年。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1、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已,避免违法犯罪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知道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了解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理解未成年人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即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妨害公共安全行为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明确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3)在实际生活中,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情感态度观念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3.运用学会区分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能判断中学生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初步做到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这一重点内容包括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未成年人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其危害性,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该类行为的处罚。
从理论上讲,该内容在教学大纲中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占据的分量很重。
从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来看,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需要认识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处罚,从而增强守法意识。
从实践的角度看,只有认识到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危害性和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才能认同法律,自觉守法。
从现实生活来看,部分中职生存在对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问题,不懂得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才会出现违法的现象。
这就要教育学生认同法律,自觉守法。
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从理论上看,未成年人身心发育还不成熟,虽然开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独立性,但由于认知水平所限,对社会复杂性认识不足,看问题容易偏激、钻牛角尖;还由于未成年人心理还不成熟,好奇心强烈,喜欢追求刺激,有爱表现自己个性的一面,又有急于融于团体的心理需要,从而出现爱模仿、爱从众的一面。
从实践来看,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常常因一点小事,甚至一个眼神不对自己的心思,就会打架斗殴,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二、杜绝不良行为
2.筑起内心的防线
中职生要自觉守法, 依法律己,法律提倡做的事 情积极去做,法律不允许做 的事情坚决不做。要增强自 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加强自 我防范,自觉抵制社会不良 影响,杜绝不良行为,自觉 矫治严重不良行为,促进身 心和谐健康发展。
二、杜绝不良行为
2.筑起内心的防线
第十四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 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一)旷课、夜不归宿; (二)携带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 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二、杜绝不良行为
2.筑起内心的防线
列举杜绝不良行为的名言警句,大声朗读,品味感 悟其中深刻含义。 生命也许葬送在你忘记法律的一瞬间。 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 火车要受轨道的约束,否则就要倾覆;飞机要受航线的约束, 否则就要坠落;公民要受法纪的约束,否则就要堕落。
品味名言
• 16岁的侯建是北京海淀区某中学初三学生, 小时候就经常模仿父亲吸烟。因为家远, 父亲为他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却没想这 成了侯建和同学一起吸烟酗酒的据点,一 次,他和同学因为没钱买烟,就想去“切 “点钱,结果将一青年刺成重伤而被判重 刑。烟未买成反而葬送了青春。
学生四人一 组进行讨论,然 后谈谈看法。
乱穿马路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吗?为什么?
阅读教材第94页三组镜头,议一议: (1)你身边有类似事情发生吗? (2)你知道这些行为是违法的吗?
违 反 治 安 管 理 处 罚 法
治安管理处罚法教案

治安管理处罚法教案第九课第一框“治安管理处罚法”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
课程共五个单元,前两个单元涉及道德的内容,后三个单元涉及法律的内容,教材通过设计系列专题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
本课内容属于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包括“预防一般违法行为”与“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两课内容。
本节课选取“预防一般违法行为”中第一框题“认清违法危害”,以探究“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及处罚”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违法行为及其危害,把前面学习的法治理念落实到依法律己上,同时为后面学习杜绝不良行为,预防犯罪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对象本课教学对象是中职一年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3)班的学生,该班级的学生大部分比较活泼,反应比较灵敏,但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不够。
学生基于初中的学习有了一些法律知识,有助于开展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但学生不理解一些不良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不知道哪些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违法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
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违反治安管理的四类行为,知道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方式。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懂得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要受到法律处罚,感受违法带来的危害,增强对法律的认同与守法意识。
3.应用目标:学会分析违法行为的危害和违反治安管理的法律责任,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违反治安管理的危害及处罚。
2、教学难点:分析违法行为的危害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1、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学习法,从学生熟悉的时事热点展开主题学习,利用教材提供-1-的典型案例组织探究学习,结合汽修专业的实习情境进行课堂练习,以问题为核心,由浅入深,遵循感性―理性―实践运用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辨别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类别,分析违法的危害和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2)组织组内讨论,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利用组间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的好胜心和寻求答案的急迫感。
《一般违法行为》教案

学生列举身边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其他同学对列举事例初步判断是否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其次辨别属于哪一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以加深对类别的区分标准的认识。
列举事例
讨论更正
延伸到课堂外,辨别生活中的违法行为
五、看一看 想一想 列一列
《未成年人犯罪》
观看此视频,以期其中伤感的场景让同学们意识到违法犯罪行为带来的危害性,引起情感的共鸣,树立遵纪守法意识。
学情分析
高职一年级学生文化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心智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欠缺,易受不良诱惑的侵害,所以需要学会辨别违法行为,增强法律意识,认同法律,自觉守法,学会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学目标
1.了解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知道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2.了解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内涵,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理解未成年人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教案
课程
职业道德与法律
班级
12播音1班
教师
日期
2013.5.22
课时
1
形式
教材分析
本课取自于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政治课程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职业道德与规范》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在前一课所学习到的依法治国的思想的基础上,本课需要学生了解一般违法行为中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能辨别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分类,认识到不良行为习惯会演变为违法行为,是促进青少年学生提高法律意识的基础知识。
阅读教材P96-98,解决问题
设问,提高学生概括能力
二、探究案例一
《小伙乘车携带十把刀》
思考:案例中小伙的行为是否违反了治安管理?如果是,属于哪一类?
观看视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 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1条第2款
体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 保护,也体现了我国政府关心青少 年成长的一贯政策和惩罚与教育相 结合的原则。
品味名言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恶也是恶、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课堂分析与讨论
成成身上有哪些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我们身上存在吗? 有哪些危害? 这些不良行为是否 违法?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要 引起我们的警惕?
要学会识别不良行为,
深知其严重的危害性,堵住
犯罪的源头。
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是指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犯罪,严重违背社 会公德,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一)旷课、夜不归宿; (二)携带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 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九)其它严重违背社会的不良行为。
赌,让生命止步
吸毒容易传染疾病
吸毒瘦弱不堪
梁蓓丽,21岁,贵州人,一个聪慧、漂亮的女孩, 染上毒瘾后,靠卖淫维持吸毒。
梁蓓丽因注射毒品过量死于南宁市街头
吸法犯罪; 破坏人的家庭幸福。
3、筑起内心的防线 探究活动三:竹生会怎么做?P103
第四单元
自觉依法律己 避免违法犯罪
导入新课
探究活动一:着陆前的意外?
P93
1.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原因是什么? 2.这是一个意外吗?对我们有何启示?
一点点的失误酿成了机毁人亡的悲剧; 要防微杜渐,杜绝任何细小的失误。
新课鸟瞰
第四单元
自觉依法律己 避免违法犯罪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 行为
第九课 预防一般 违法行为
1、违法无小事
探究活动三: 打人案例
阅读教材P95活动框中的观点,讨论问题: 你同意谁的观点?说说你的看法。
打人案例
观点一、二 是错误的, 观点三是正 确的。
一个人如果缺乏道德、规则 意识,法律观念不强,就难免做 出违背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
阅读教材第95~96页正文, 小组讨论、填写下面表格
方 式
罚款和行政拘留各分为三个
档次
知识运用
付某某,男,20岁,山西省寿阳县人,在校学生。2010年 2月20日23时15分,其在网上看到有关地震的帖文后,便在“百 度贴吧”发布“要命的进来”帖文:“我爸的一个朋友,国家地震 观测站的,也是打电话来,说震的几率很大!大约是90%的几 率,愿大家好运!这绝对权威!”寿阳县公安局对其作出行政 拘留5日的处罚。
一、单项选择
1.我国于1999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了( C ),自实施以来在预防未成年人 犯罪、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收留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或者在 ( B )小时内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或者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A.12 B. 24 C. 48 D. 8
违法行为含义、类别、后果、不同点与共同点
含 义 类
别
后
果
不同点 共同点
犯罪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出于过错 违反法律 、法规的 规定,危 害社会的 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处罚 民事责任 行政制裁 (行政处分、行 政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承担法律 一般违法 责任 行为
谨记:违法无小事
各抒己见: 为何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 制刀具、打架斗殴、强行索要 财物、赌博、偷窃、观看收听 传播色情与淫秽音像制品读物、 吸食毒品等9种行为。
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含义
具体内容
知识运用:案例
某职校17岁学生成成对学习不感兴趣,迟到、早 退、逃学旷课成了家常便饭。他常年烟酒不离手,和 不三不四朋友出入网吧、游戏厅、歌舞厅,浏览黄色 网站,有时整夜不归。没钱时就小偷小摸,供自己打 游戏、买摇头丸、吸食毒品。 一天他带回一电脑,对爸爸说:“这是我在买汽 水时捡到的。”两天后来了警察,对他的父亲说:“ 你儿子涉嫌盗窃,依法决定对他刑事拘留。”原来, 他买东西时,将店主放在椅子上的价值5000元的笔记 本电脑偷走了。其实之前,他不断地“捡到”各种物 品,有书包、衣服、mp3、手机,还有同学的五十、 一百元钱。更有甚者, 在向一个衣着光鲜的少年讨 要不成之后对其拳脚相加,最后将其衣兜里的钱全部 抢走。
2、远离这些魔鬼
探究活动二:“黄、赌、毒”的危害
研读教材第101-102页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讨论、回答 问题:镜头一中的船波为什么会犯罪?镜头二中的阿 萍为什么会跳楼?“黄、赌、毒”有哪些危害?
毒害人的身心健康 诱使人违法犯罪 破坏人的家庭幸福
重击“黄、赌、毒”
“黄赌毒”对青少年的危害
珍爱生命 远离黄赌毒恶魔
公安局依据什么条款对散布地震谣言的付某某 进行处罚?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 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第1款
探究活动六: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阅读教材第99活动框中的案例,思考、回答问题:
查治安管理处 罚法,楚某的行政 拘留为什么可以不 执行?这一规定有 何意义?
一般违法行为 对社会的危害 比较小,为何 也要承担法律 责任?
会带来危害
可能发展为犯罪
违法无小事
2、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探究活动四: 违反治安管理案例
阅读教材第96页活动框中的三 个案例,讨论、回答问题:
你身边有类似 事情发生吗? 你知道这些行 为是违法的吗?
都违反了治安管理 处罚法中的规定
违法犯罪离我们并不遥远
从身上具有不良行为开始的
发展为到违法行为 走上犯罪的道路
不良行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小错不断,就会酿成大错, 小恶任其发展就会酿成大恶 。
交流 理解 掌握
阅读教材第100~101页正文和“链接”,讨论、交流: 不良行为的含义,具体内容
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 : 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犯罪,严重违 背社会公德或严重危害社会,尚
市 民 涌 上 街 头 等 地 震
生活中法律的“雷区” 球迷闹事案
前些年中超足球联赛陕西队主场1:4负于上海申花后,看 台上个别不理智球迷点燃了报纸,由于处臵及时,没有酿 成大的事端。据了解,其中四名闹事者已被警方拘留。
生活中法律的“雷区 ” 故意杀人案
某职校学生陈志明与同学刘小乐因锁事发生口角纠纷, 陈志明动手打了刘小乐一耳光。恼羞成怒的刘小乐失去理智 ,从床下抽出一把水果刀,对着陈的脑部、腹部等处连刺三 刀。陈志明被送往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案件发生当晚,公 安局迅即组织侦技人员赶赴现场,将刘小乐抓获归案。 三个案例中当事人的行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 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告诉了我们什么? 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具有社会危害性;守法光荣、 违法可耻;严格自律,自我防范,杜绝违法行为。
行政拘留 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限期出境或驱逐出境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二、杜绝不良行为
想一想:在同学周围 存在着哪些不良行为?
研习新课
1、识别不良行为
探究活动一:朴亮失足
朗读教材第99页活动框中的案例,讨论、回答问题:朴亮 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他的身上具有哪些不良行为?他 的失足给我们什么警示?
1.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2.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 利的行为; 4.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
知识运用
涂污名胜古迹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63条第1款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防微杜渐
3、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
探究活动五:乱打110
阅读教材第98页活动框中的案 例,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 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 产、营业、医疗、教学、科 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 严重损失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 第1款
民警依据 什么条款 对大发进 行处罚?
阅读教材第98-99页的“链接”, 梳理出治安管理处罚的方式和罚款、行政拘留的档次。 1.警告 对违法行为人提出的口头告诫 2.罚款 强令违法行为人缴纳一定数额的金钱。 。 3.拘留 对违法行为人予以短期剥夺自由的处罚。 4.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对违法者吊销公 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照的处罚。 5. 限期出境或驱逐出境 强迫违反治安管理的外 国人在一定时间内离开中国国(边)境或将其驱 逐出中国国(边)境的处罚。
第十课 避免误入 犯罪歧途
一、认清违法危害
二、杜绝不良行为
3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一、认清违法危害
研习新课
探究活动二:生活中法律的“雷区
地震传言案 ”
由于听信“地震”传言,2010年2月20日晚至21日凌晨,许多山西人 离家,躲避在广场、公园等地,夜不归宿,甚至开车逃往外乡。 朱某某,男,24岁,山西省平定县人,工人。经查, 201同、长治地震死亡100万人”。平定县公安局对其作出行政拘 留10日并处罚款500元的处罚。
探究活动四:狱中家信
请一名学生朗读教材第104页 “狱中家信”,然后讨论、回答问题:
读了这封服刑人 员写给父母的信, 你有什么感想? 我们应当如何对 待父母师长的教 育?
耐心倾听 细细品味 真心接受
知识运用:分析赵佳走上不归路案例
某职校17岁学生赵佳在假期结识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分子, 并在他们的诱惑下多次参与赌博,还欠下了500多元的赌债。在这 之后的三年内为了偿还赌债,多次聚众抢劫。人民法院认定赵佳 犯了抢劫罪,依法判处死刑。行刑前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我希望能以我的死唤起人们的良知,关心、爱护、教育好下一代 ,我奉劝千千万万的同龄人务必以我为戒,学法、懂法、守法、 做合格公民,成为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