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复习打印

生物化学复习打印
生物化学复习打印

1.什么是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为什么说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带负电荷的氨基酸:天冬氨酸和决定其空间结构?

蛋白质一级结构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包括二硫键的位臵。

生物大分子高级结构的组装是自我组装,一级结构不仅提供组装的信息,而且提供组装的能量,使其自发进行。 一条肽链合成完以后,会自发折叠形成高级结构。一般情况下,蛋白质的天然结构就是肽链最稳定的构象,这是由组成肽链的氨基酸的性质决定的,所以说一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

2.蛋白质的α—螺旋结构有何特点?

蛋白质中的α—螺旋几乎都是右手螺旋,右手螺旋比左手螺旋稳定;每圈螺旋包括3.6个氨基酸残基,螺距味0,54nm;α—螺旋中氨基酸残基的侧链伸向外侧。相邻螺圈之间形成链内氢键,氢键取向几乎与螺旋轴平行。

3.蛋白质的β—折叠结构有何特点?

①是肽链相当伸展的结构,肽链平面之间折叠成锯齿状,相邻肽键平面间呈110°角。氨基酸残基的R侧链伸出在锯齿的上方或下方。 ②依靠两条肽链或一条肽链内的两段肽链间的C=O与H梄形成氢键,使构象稳定。 ③两段肽链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反平行的。即前者两条链从“N端”到“C端”是同方向的,后者是反方向的。β-片层结构的形式十分多样,正、反平行能相互交替。 ④平行的β-折叠结构中,两个残基的间距为0.65nm;反平行的β-片层结构,则间距为0.7nm.

4.简述氨基酸的主要理化性质。

氨基酸呈无色结晶,熔点高,熔融时即分解,一般不溶于有机溶剂,有两性电离和等电点,有特有的PI

5.什么叫等电点?中性、酸性和碱性氨基酸的等电点如何计算?

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成为既带正电荷又带负电荷的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普通氨基酸,设有p1,p2那么pI=(p1+p2)/2

酸性氨基酸,设有p1

碱性氨基酸,设有p1

6.在肽链序列的哪些部位aa可能会出弯或β-转角。?何处可能形成链内二硫键?氨基酸残基中哪些可能分布在蛋白的外表面?

脯氨酸的环状结构利于β-转角的形成;二硫键多见于分泌蛋白质中;不带电荷的极性氨基酸: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半胱氨酸,带正电荷的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带负电荷的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这

些都有可能分布在蛋白的表面。亲水的。

7.解释酶作用专一性的假说有哪些?主要要点是什么?“锁与钥匙”学说 要点:认为底物分子或底物分子的一部分象钥匙那样,专一地楔入到酶的活性中心部位,也就是说底物分子进行化学反应的部位与酶分子上有催化效能的必需基团间具有紧密互补的关系。 “诱导楔合”假说 要点:当酶分子与底物分子接近时,酶蛋白受底物分子的诱导,其构象发生有利于底物结合的变化,酶与底物在此基础上互补楔合,进行反应。8.何谓中间产物学说?

在酶促反应中,酶首先和底物结合成不稳定的中间配合物(ES),然后再生成产物(P),并释放出酶。反应式为S+E=ES→E+P,这里S代表底物,E代表酶,ES为中间产物,P为反应的产物

9.核酶的发现有何意义?

核酶的发现在生命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进化上使我们有理由推测早期遗传信息和遗传信息功能体现者是一体的,只是在进化的某一进程中蛋白质和核酸分别执行不同的功能。核酶的发现为临床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手段,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10.简述几种重要辅酶(辅基)的结构与功能?硫胺素即维生素B1,它在动物糖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烟酰胺是一系列酶类的辅酶的前体。核黄素即维生素B2。参与组成两种辅酶,是细胞内的氧化还原系统的主要成分生物素

作为一些酶的辅基而起辅因子作用。它以共价键的形式通过酰胺键和脱辅基酶蛋白的一个专一赖氨酰残基的ε- 氨基相连。11.核酸分子中是通过什么键连接起来的?

.磷酸二脂键

12.DNA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主要特点?

1)是由反向平行的两条链组成。 (2)碱基和脱氧核糖骨架排列在外侧,而碱基在内部。 (3)有大小沟

13.在稳定的DNA双螺旋中,哪两种力在维系分子立体结构方面起主要作用?

碱基堆积力碱基配对的氢键的力。

14.简述tRNA二级结构的组成特点及其每一部分的功能。

1.tRNA中含有稀有碱基 除ACGU 外还含有双氢尿嘧啶、假尿嘧啶等

2.tRNA分子形成茎环节构

3.tRNA分子末端有氨基酸接纳茎

4.tRNA分子序列中很有反密码子

15.什么叫Tm、DNA的复性与变性、分子杂交?

DNA分子的熔点,在DNA分子热变性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双链开始打开然后有一个迅速的解链,成为无规线团,变性的温度区间很窄,我们把双链DNA解开一半时所需的温度称为该DNA的熔点,简写为Tm。

DNA双链之间以氢键连接,氢键是一种次级键,能量较低,易受破坏,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分子互补碱基对之

间的氢键断裂,使DNA双螺旋结构松散,变成单链,即为DNA 变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可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种现象称为复性。通过变性DNA的复性性质,我们可知道,DNA单链之间、RNA单链之间、一条DNA 和一条RNA链之间只要存在序列互补配对区域,不管是整条链互补,还是部分序列互补,即可重新形成整条双链或部分双链,这即为核酸分子杂交

15.参与三羧酸循环的酶和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乙酰辅酶A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和黄素腺嘌呤(FAD),

1.三大营养素的最终代谢通路2.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谢的联系通路

16.磷酸戊糖途径又称什么?为什么?

己糖磷酸支路,由于此途径是由6-磷酸葡萄糖(G-6-P)开始,故亦称为己糖磷酸旁路。

17.糖异生作用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一)糖异生作用的主要生理意义:是保证在饥饿情况下,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二) 糖异生作用与乳酸的作用密切关系

(三)协助氨基酸代谢

(四)促进肾小管泌氨的作用

18.为什么说三羧酸循环是糖、脂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共通路?

(1)三羧酸循环是乙酰CoA最终氧化生成CO2和H2O的途径。(2)糖代谢产生的碳骨架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养化。

3)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可通过有氧样氧化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脂肪酸经–氧化产生乙酰CoA可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4)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经脱氨后碳骨架可进入三羧酸循环,同时,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可作为氨基酸的碳骨架接受氨后合成必需氨基酸

19. 图解表示TCA和EMP过程以及参与的大分子物质,辅因子,分子结构式。各产生多少A TP?

20.简述化学渗透学说的主要要点。

①由磷脂和蛋白多肽构成的膜对离子和质子具有选择性; ②具有氧化还原电位的电子传递体不匀称地嵌合在膜内; ③膜上有偶联电子传递的质子转移系统; ④膜上有转移质子的A TP酶。

21.如何确定呼吸链中各电子传递体的排列顺序?

1.根据各种组分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来确定。

2.根据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种传递体的还原程度来确定。

3.使用特异的抑制剂

22.一对电子从NADH传递至氧所生成的A TP分子数是多少?

2.5个

23.一对电子从FADH2传递至氧产生多少分子A TP?为什

么?

1.5个,由于FADH2直接将电子传送给呼吸链传递复合体II,不经过呼吸链传递复合体I

24.试比较电子传递抑制剂,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和解偶联剂对生氧化作用的影响。

电子传递抑制剂:这类抑制剂抑制呼吸链的电子传递,也就是抑制氧化,氧化是磷酸化的基础,抑制了氧化也就抑制了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抑制剂:这类抑制剂抑制A TP的合成,抑制了磷酸化也一定会抑制氧化。

解偶联剂:解偶联剂使氧化和磷酸化脱偶联,氧化仍可以进行,而磷酸化不能进行

25.氧化作用和磷酸化作用是怎样偶联的?

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与无机磷合成A TP的偶联反应。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26. 简述脂肪酸分解的过程

(1)脂肪酸的活化 脂肪酸进入细胞后,首先在线粒体外或胞浆中被活化,形成脂酰CoA,然后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在脂酰CoA合成酶催化下,由A TP提供能量,将脂肪酸转变成脂酰CoA. (2)脂肪酸转入线粒体: 线粒体内膜不允许长链脂酰-CoA穿透,为此它要经肉碱/脂酰肉碱转移酶催化,形成肉碱衍生物,才可进入线粒体。一旦进入线粒体后又在酶的特异催化下,释出游离肉碱,回归为脂酰-CoA (3)β-氧化: 27.1mol软脂酸完全氧化成CO2和H2O可生成多少mol A TP?1mol14碳软脂酸共经过6次上述的β-氧化循环,将软脂酸转变为7mol乙酰CoA,并产生6molFADH2和6molNAD+H+。所学生物氧化知识可知,每1molFADH2进入呼吸链,生成2molATP;每1molNADH+H+进入呼吸链,生成3molATP。因此,软脂酸β-氧化降解过程中脱下的氢经呼吸链共产生ATP 的数量是:2×6+3×6=30molATP。每1mol乙酰CoA进入三羧酶循环,可产生12molATP。因此,经β-氧化降解所产生的8mol乙酰CoA彻底分解,共产生12×7=84molATP。另外,软脂酸在活化时消耗了两个高能键,相当于消耗了2份子ATP。因此,1mol软脂酸完全氧化时可净生成2×6+3×6+12×7-2=112 molATP

29.为什么说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如何证明?

半保留即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按碱基配对规律,合成与模板互补的子链。子代细胞的DNA,一股单链从亲代完整地接受过来,另一股单链则完全重新合成。 30.为什么说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不连续复制?

半不连续复制是由于DNA双螺旋的两股单链是反向平行,一条链的走向为5'-3',另一条链为3'-5',DNA的两条链都能作为模板以边解链边复制方式,同时合成两条新的互补链。但是,所有已知DNA聚合酶的合成方向都是5?-3?,所以在复制是,一

条链的合成方向和复制叉前进方向相同,可以连续复制,称为领头链;另一条链的合成方向与复制叉前进方向相反,不能顺着解链方向连续复制,必须待模板链解开至足够长度,然后从5…-3?生成引物并复制子链。延长过程中,又要等待下一段有足够长度的模板,再次生成引物而延长,然后连接起来,这条链称随从链。因此就把领头链连续复制,随从链不连续复制的复制方式称为半不连续复制。

31.简述DNA复制时酶系。

DNA聚合酶解旋酶 解旋酶: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DNA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开始时,DNA分子首先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叫解旋。

32. DNA复制的基本规律?

:①复制过程为半保留方式;②原核生物单点起始,真核生物多点起始,复制方向多为双向,也有单向;③复制方式呈多样性,(直线型、Q型、滚动环型…等);④新链合成需要引物,引物RNA长度—般为几个~10个核苷酸,新链合成方向5?→3?,与模板链反向,碱基互补;⑤复制为半不连续的,以解决复制过程中,两条不同极性的链同时延伸问题,即…—条链可按5?→ 3?方向连续合成称为前导链,另一条链先按5?→ 3?方向合成许多不连续的冈崎片段(原核生物一般长1000-2000个核苷酸,真核生物一般长100--200个核苷酸),再通过连接酶连接成完整链,称后随链,且前导链与后随链合成速度不完全—致,前者快,后者慢。

33.图解表示复制叉及参与的生物大分子物质。

正在进行复制的双链DNA分子所形成的Y形区域,其中,39. 简述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复合物的生成有何不已解旋的两条模板单链以及正在进行合成的新链构成了Y形的头部,尚未解旋的DNA模板双链构成了Y形的尾部。复制叉:DNA复制时在DNA链上通过解旋、解链和SSB蛋白的结合等过程形成的Y字型结构称为复制叉。在复制叉处作为模板的双链DNA解旋,同时合成新的DNA链。

34.简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RNA聚合酶有何不同?

1.真核细胞有5种DNA聚合酶,分别为DNA聚合酶α(定位于胞核,参与复制引发具5-3外切酶活性),β(定位于核内,参与修复,具5-3外切酶活性),γ(定位于线粒体,参与线粒体复制具5-3和3-5外切活性),δ(定位核,参与复制,具有3-5和5-3外切活性),ε(定位于核,参与损伤修复,具有3-5和5-3外切活性)。

2.原核细胞有3种DNA聚合酶,都与DNA链的延长有关。DNA聚合酶I是单链多肽,可催化单链或双链DNA 的延长;DNA聚合酶II则与低分子脱氧核苷酸链的延长有关;DNA聚合酶III在细胞中存在的数目

不多,是促进DNA链延长的主要酶。

35. 简述RNA转录的过程?过程:DNA双链揭开,RNA聚合.特点:边解旋,边转录,需ATP,DNA解旋酶,RNA聚合酶,4种大量游离的核糖核苷酸.DNA的一条链做为模板链

转录有由核孔出去到细胞质.经过0层膜.

36.简述真核生物的转录后修饰的主要特点。

37.真核生物转录产物要进行后加工,包括去除内含子和可变剪接。真核生物的基因是不连续的,由外显子和内含子间隔排列,DNA转录的初产物必须经过剪接,去除内含子序列;可变剪接是指同一个基因序列,可能会形成不同的成熟mRNA,最终对应不同的蛋白质产物。

37.假定阅读框开始于下列每个核苷酸序列的头三个碱基,预计以它们为mRNA模板在蛋白质合成中所形成肽链的氨基酸顺序。

(1)GGUCAGUCGCUCCUCCUGAUU

甘氨酰-谷氨酰胺-丝氨酰-亮氨酰-亮氨酰-亮氨酰-异亮氨酸 (2)UUGGAUGCGCCAUAAUUUGCU

38.以原核生物为例,试述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

氨基酸在核糖体上缩合成多肽链是通过核糖体循环而实现的。此循环可分为肽链合成的起始,肽链的延伸和肽链合成的终止三个主要过程

39. 简述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复合物的生成有何不同。

核糖体首先是不同的 此外,起始的tRNA也不同 真核生物携带的是甲硫氨酸 原核生物携带的是甲酰甲硫氨酸

40. tRNA的二级结构为三叶草结构?有什么作用?

三叶草的顶端有三个碱基用于与mRNA上的密码子配对识别;末端两个臂上有羟基等亲水官能团,可以与特定的氨基酸结合,从而起到转运的作用。

1、氨基酸的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值,用符号pI表示。

2、结构域(domain):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3、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的部位,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4、糖异生:由非糖物质如乳酸、甘油等在肝中转变为糖的过程。

5、氧化磷酸化:生物氧化的释能反应同时伴有ADP磷酸化生成A TP的吸能反应,二者偶联,称为氧化磷酸化。

6、呼吸链:定位于线粒体内膜,由一组H和电子传递体按一

定顺序排列所构成的,能把还原当量(2H=2e+2H+)氧化成

H2O的反应链称为呼吸链。

7、DNA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一个亲代DNA分子复制一次所得到的两个子代DNA分子,两条链里的一股是来自亲代,另一股是新合成的,即“新、旧”各半,称半保留复制。

8、不对称转录:双链DNA分子上分布着很多基因,并不是所有基因的转录均在同一条DNA单链上,而是一些基因在这条单链转录,另一些基因的转录在另一条单链上,DNA双链一次只有一条链(或某一区段)可作为模板转录,称之为不对称转录

9、酶原的激活: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和初分泌时,并不表现有催化活性,这种无活性状态的酶的前身物称为酶原。酶原在一定条件下,受某种因素的作用,酶原分子的部分肽键被水解,使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形成酶的活性中心,无活性的酶原转化成有活性的酶称酶原的激活。

10、核酶(ribozyme):具有酶促活性的RNA称为核酶11.米氏常数(Km值):米氏常数(Km值):用Km值表示,是酶的一个重要参数。Km值是酶反应速度(V)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max)一半时底物的浓度(单位M或mM)。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不受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的影响。

12.多酶体系(multienzyme system):由几个酶彼此嵌合形成的复合体称为多酶体系。多酶复合体有利于细胞中一系列反应的连续进行,以提高酶的催化效率,同时便于机体对酶的调控。多酶复合体的分子量都在几百万以上。

13.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或称别构酶,是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它的催化活性受其三维结构中的构象变化的调节14.同工酶(isozyme):是指有机体内能够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其酶蛋白本身的分子结构组成却有所不同的一组酶15.酶的比活力(enzymatic compare energy):比活力是指每毫克蛋白质所具有的活力单位数,可以用下式表示:比活力=活力单位数/蛋白质量(mg)

16、操纵子(Operon):在转录水平上控制基因表达的协调单位,包括启动子(P)、操纵基因(O)和在功能上相关的几个结构基因。

17.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一组短的DNA片段,是在DNA复制的起始阶段产生的,随后又被连接酶连接形成较长的片段。在大肠杆菌生长期间,将细胞短时间地暴露在氚标记的胸腺嘧啶中,就可证明冈崎片段的存在。

18.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复制DNA分子的Y形区域。在此区域发生链的分离及新链的合成。

19.前导链(leading strand):DNA的双股链是反向平行的,一条链是5/→3/方向,另一条是3/→5/方向,上述的起点处合

成的领头链,沿着亲代DNA 单链的3/→5/方向(亦即新合成的DNA沿5/→3/方向)不断延长。所以领头链是连续的。20.滞后链(lagging strand):已知的DNA聚合酶不能催化DNA 链朝3/→5/方向延长,在两条亲代链起点的3/ 端一侧的DNA 链复制是不连续的,而分为多个片段,每段是朝5/→3/方向进行,所以随后链是不连续的。

22.内含子(intron):真核生物的mRNA前体中,除了贮存遗传序列外,还存在非编码序列,称为内含子。

23.外显子(exon):真核生物的mRNA前体中,编码序列称为外显子。

24. 反密码子(anticodon):在tRNA链上有三个特定的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由这些反密码子按碱基配对原则识别mRNA 链上的密码子。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的方向相反。

25 顺反子(cistron):基因功能的单位;一段染色体,它是一种多肽链的密码;一种结构基因。

26. 核酸的变性、复性(denaturation、renaturation):当呈双螺旋结构的DNA溶液缓慢加热时,其中的氢键便断开,双链DNA便脱解为单链,这叫做核酸的“溶解”或变性。在适宜的温度下,分散开的两条DNA链可以完全重新结合成和原来一样的双股螺旋。这个DNA螺旋的重组过程称为“复性

27 退火(annealing):当将双股链呈分散状态的DNA溶液缓慢冷却时,它们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重新结合而形成双链螺旋结构,这现象称为“退火”。

28. 增色效应(hyper chromic effect):当DNA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卷曲状态时,它在260nm处的吸收便增加,这叫“增色效应”。

29. 减色效应(hypo chromic effect):DNA在260nm处的光密度比在DNA分子中的各个碱基在260nm处吸收的光密度的总和小得多(约少35%~40%), 这现象称为“减色效应”。30. 发夹结构(hairpin structure):RNA是单链线形分子,只有局部区域为双链结构。这些结构是由于RNA单链分子通过自身回折使得互补的碱基对相遇,形成氢键结合而成的,称为发夹结构。

31. DNA的熔解温度(Tm值):引起DNA发生“熔解”的温度变化范围只不过几度,这个温度变化范围的中点称为熔解温度(Tm)。

32. 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不同的DNA片段之间,DNA片段与RNA片段之间,如果彼此间的核苷酸排列顺序互补也可以复性,形成新的双螺旋结构。这种按照互补碱基配对而使不完全互补的两条多核苷酸相互结合的过程称为分

子杂交。

33、增强子(enhancer):指一种能够提高转录效率的顺式调控元件,远离转录起始点、决定基因的时间、空间特异性、增强启动子转录活性的DNA序列

34:启动子promoter:指RNA聚合酶结合并起动转录的DNA 序列。真核启动子一般包括转录起始点及其上游约100-200bp 序列,包含有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DNA序列元件,每个元件约长7-30bp

35:底物磷酸化:这种直接利用代谢中间物氧化释放的能量产生A TP的磷酸化类型称为底物磷酸化。

36、两性离子(dipolarion):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37、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38、凝胶电泳:以凝胶为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等分子的分离纯化技术。

39、顺反子(cistron):基因功能的单位;一段染色体,它是一种多肽链的密码;一种结构基因。

40、DNA的熔解温度(Tm值):引起DNA发生“熔解”的温度变化范围只不过几度,这个温度变化范围的中点称为熔解温度(Tm)。

41、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不同的DNA片段之间,DNA片段与RNA片段之间,如果彼此间的核苷酸排列顺序互补也可以复性,形成新的双螺旋结构。这种按照互补碱基配对而使不完全互补的两条多核苷酸相互结合的过程称为分子杂交。

42、辅基:酶的辅因子或结合蛋白质的非蛋白部分,与酶或蛋白质结合得非常紧密,用透析法不能除去。

43、激活剂: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都称激活剂,其中大部分是离子或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44、抑制剂:能使酶的必需基团或酶活性部位中的基团的化学性质改变而降低酶的催化活性甚至使酶的催化活性完全丧失的物质。

45、诱导酶:是指当细胞中加入特定诱导物后诱导产生的酶,它的含量在诱导物存在下显著增高,这种诱导物往往是该酶底物的类似物或底物本身。

45、.酶原:酶的无活性前体,通常在有限度的蛋白质水解作用后,转变为具有活性的酶。

46、:磷氧比:电子经过呼吸链的传递作用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在此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用于ADP磷酸化生成A TP。经此过程消耗一个原子的氧所要消耗的无机磷酸的分子数(也是生成A TP的分子数)称为磷氧比值(P/O)。如NADH的磷氧比值是3,FADH2的磷氧比值是2。

47、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酯键),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或GDP)磷酸化生成A TP(或G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此过程与呼吸链的作用无关,以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只产生少量A TP。

48、糖异生:非糖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

49、糖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指糖原或葡萄糖分子分解至生成丙酮酸的阶段,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途径。

50、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指机体某些组织(如肝、脂肪组织等)以6-磷酸葡萄糖为起始物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代谢生成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

物的过程,又称为磷酸已糖旁路。

51、脂肪酸的β-氧化: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是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α碳原子和β碳原子之间断裂,β碳原子氧化成羧基生成含2个碳原子的乙酰CoA和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52、衰减子:位于结构基因上游前导区调节基因表达的功能单位,前导区转录的前导RNA通过构象变化终止或减弱转录。

53、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 TP焦磷酸裂解产生环腺苷酸(cAMP)的酶。

1.NA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Ⅰ。

2.FAD(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3.THF(tetrahydrofolic acid):四氢叶酸。

4.NADP+(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辅酶Ⅱ。

5.FMN(flavin mononucleotide):黄素单核苷酸。

6.CoA(coenzyme A):辅酶A。

7.cAMP:腺苷酸环化酶

8.A TP,腺苷三磷酸

9.hnRNA, 核不均一RNA

10.bZip:碱性亮氨酸拉链结构

1.大多数蛋白质中氮的含量较恒定,平均为_16__%,如测得1克样品含氮量为10mg,则蛋白质含量为_6.25___%。

2.在20种氨基酸中,酸性氨基酸有___谷氨酸___和_天冬氨酸___2种,具有羟基的氨基酸是__丝氨酸__和__苏氨酸_,能形成二硫键的氨基酸是___半胱氨酸_____.

3.蛋白质中的_苯丙氨酸_酪氨酸和_色氨酸__3种氨基酸具有紫外吸收特性,因而使蛋白质在280nm处有最大吸收值4.精氨酸的pI值为10.76,将其溶于pH7的缓冲液中,并臵于电场中,则精氨酸应向电场的负极_方向移动。

6.α-螺旋结构是由同一肽链的__ C=O_和____N=H间的__氢_键维持的,螺距为__0.54nm_,每圈螺旋含__3.6_个氨基酸残基,每个氨基酸残基沿轴上升高度为__0.15nm__。天然蛋白质

分子中的α-螺旋大都属于_右_手螺旋。

7.鉴定蛋白质多肽链氨基末端常用的方法有___FDNB法(2,4-二硝基氟苯法)_和_Edman降解法(苯异硫氢酸酯法)。8.当氨基酸溶液的pH=pI时,氨基酸以__两性离子___离子形式存在,当pH>pI时,氨基酸以__负__离子形式存在。

9.谷氨酸的pK1(α-COOH)=2.19, pK2 (α-NH+3 ) = 9.67, pKR(R基)= 4.25,谷氨酸的等电点为__3.22_。

10.一个α-螺旋片段含有180个氨基酸残基,该片段中有

__50___圈螺旋?该α-螺旋片段的轴长为___27nm__.

11、Watsan-Crick提出的双螺旋结构中,__磷酸核糖____处于分子外边,__碱基____处于分子中央,螺旋每上升一圈bp 数为10 ,两个nt间的距离为0.34nm

12、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形式有______、______和______。(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曲)

13、丙酮酸脱氢酶系包括(丙酮酸脱羧酶、硫辛酸乙酰转移酶)三种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TPP、硫辛酸、FAD NAD CoASH )五种辅助因子。

14、线粒体呼吸链的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有_NAD+或NADP+、FAD或FMN、铁硫蛋白、辅酶Q、细胞色素类)_。

15、DNA的三级结构是_超螺旋_结构,核小体是由_DNA__

和_组蛋白__构成

16、氨基酸在等电点(PI)时,以_两性离子_离子形式存在,在PH>PI时以_负离子_离子存在,在PH

17、饱和脂酰COAβ—氧化主要经过_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_四步反应,β—氧化的终产物是_乙酰辅酶A__,每次β—氧化可产生__5_克分子A TP。

18、大肠杆菌RNA聚合酶全酶由__α2ββ′ωσ__组成,核心酶组成是__α2ββ′ω_,参予识别起始信号的是_σ_。19.以NADH为辅酶的脱氢酶类主要是参与_呼吸_作用,即参与从_底物_到_氧电子传递作用;以NADPH为辅酶的脱氢酶类主要是将分解代谢中间产物上的_电子转移到_生物合成_反应中需电子的中间物上。

20.在呼吸链中,氢或电子从_低氧还电势_的载体依次向_高氧还电势_的载体传递。

21.1分子葡萄糖转化为2分子乳酸净生成__2个A TP__分子A TP

22.糖酵解过程中有3个不可逆的酶促反应,这些酶是_己糖激酶_、_果糖磷酸激酶_和_丙酮酸激酶_。

23.调节三羧酸循环最主要的酶是(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

24.糖异生的主要原料为_(乳酸;甘油;氨基酸)

25. 哺乳动物的代谢调节可以在(细胞内酶水平;细胞水平;激素水平;神经水平)

-- 四个水平上进行。

26. 酶合成的调节分别在转录水平;转录后加工和运

输和翻译水平三个方面进行。

27.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称反向转录,由逆转录酶酶催化。

30.DNA合成时,先由引物酶合成RNA引物,再由DNA 聚合酶Ⅲ在其3′端合成DNA链,然后由DNA聚合酶Ⅰ切除引物并填补空隙,最后由DNA连接酶连接成完整的链。冈崎片段合成方向为5′-- 3

31.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Ⅲ的 3′→5′核酸外切酶活性使之具有校对功能,极大地提高了DNA复制的保真度32.真核细胞中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多为断裂基因。编码的序列还保留在成熟mRNA中的是外显子,编码的序列在前体分子转录后加工中被切除的是内含子。在基因中外显子被分隔,而在成熟的mRNA序列被拼接起来。

33.B型DNA双螺旋的螺距为__3.4nm_,每匝螺旋有_10__对碱基

34.糖原合成的关键酶是_糖原合成酶_;糖原分解的关键是_ 磷酸化酶__。

36.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是_己糖激酶__、__葡萄糖激酶_和丙酮酸激酶。磷酸果糖激酶

37.丙酮酸脱氢酶系由丙酮酸脱氢酶、__硫辛酸乙酰转移酶__和__二氢硫辛酸脱氢酶_组成。38.三羧酸循环过程中有

__4___次脱氢和2__次脱羧反应,产生_____A TP。

39.三羧酸循环过程主要的关键酶是__异柠檬酸脱氢酶___;每循环一周可生成_12.5_个A TP。

40.1个葡萄糖分子经糖酵解可生成_2/35-7_个A TP。41.RNA的转录过程分为_(起始延长终止__三个阶段。

42、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为_转录_,催化此过程的酶是_ RNA聚合酶(DNA指导的RNA聚合酶)_。

43、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稳定的主要作用力是----(氢键)

44、氨基酸在等电点时具有的特点是----,等电点简称----(不带正电荷,PI)

45、合成糖原时,葡萄糖的供体是---(UDPG )

46、脂肪酸从头合成的酰基载体是----,分解的酰基载体----(ACP,COA)

47、胞浆中形成NADH+H+经苹果酸穿梭后,每摩尔产生A TP 的摩尔数是---(2.5)

48、三羧酸循环中哪一个化合物前后各放出一个分子CO2------(α-酮戊二酸)

49、识别转录起始点的是-----(RNA聚合酶的σ因子)

50、真核生物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启始tRNA是---(甲硫氨酸tRNA )

51、核酶研究的意义------,-------,------。(核酶的发现,对中

心法则作了重要补充;核酶的发现是对传统酶学的挑战;利用核酶的结构设计合成人工核酶。)

52.所有冈崎片段的延伸都是按(5′→3′)方向进行的53.前导链的合成是连续的,其合成方向与复制叉移动方向相同;随后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其合成方向与复制叉移动方向相反。

54.DNA聚合酶I的催化功能有(5′→3′聚合,3′→5′外切,5′→3外切)等。

55、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和([E];[S];pH;T(温度);I(抑制剂);A(激活剂)

56、与酶催化的高效率有关的因素有(邻近效应;定向效应;诱导应变;共价催化;活性中心酸碱催化)等。

57、一碳单位主要有--CH3,-CH2,-CH,-CHO等--,其载体为--FH4--主要供体为---AA-

58、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进位是指根据mRNA下一组遗传密码指导,使相应___进入核蛋白体A位(氨酰基-tRNA)

一、中性、碱性、酸性氨基酸的等电点计算。

普通氨基酸,设有p1,p2那么pI=(p1+p2)/2 酸性氨基酸,设有p1

二、根据DNA二级结构、复制、转录、翻译的相关参数计算

1、若大肠杆菌染色体含有10万个碱基对,在E.coli染色体复制期间有多少个DNA螺旋必须解开?

解:每10.5bP一螺旋,则100000÷10.5=9523.809(螺旋)2、生物DNA,其双螺旋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10-7。试计算:(1)DNA链的长度(设核苷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650)。(2)编码88个核苷酸的rRNA的基因有多长?(3)编码细胞色素b(105个氨基酸)的基因有多长(不考虑起始和终止序列)?

解:(1)3×10-7/650×0.34=1.57×10-7

(2)88 × 0.34 nm = 30nm =0.3μm

(3)105 × 3 × 0.34 =107.1nm ≈ 0.11μm

三、根据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式计算。

1、某酶的Km值为5.0mol/L。问酶活性部位被底物饱和的分数分别为20%、60%时的底物浓度分别是多少?

解:V=Vmax*S/(0.5+S),S为底物浓度

饱和的分数为20%时:0.2Vmax=Vmax*S/(0.5+S),

0.2Vmax(0.5+S)=Vmax*S,S=0.125

2、1)对于一个遵循米氏动力学的酶而言,当[S]=Km时,若V=35μmol/min,Vmax是多少μmol/min?

(2)当[S]=2×10 -5mo/L,V=40μmol/min,这个酶的Km是多少?

(3)若I表示竞争性抑制剂,Ki=4×10-5mol/L,当[S]=3×

10-2mol/L和[I]=3×10-5mol/L时,V是多少?

解:(1)当[S]=Km时,V=1/2Vmax,则Vmax=2×35=70μmol/min;

(2)因为V=Vmax/(1+Km/[s]),所以Km=(Vmax/V-1)[s]=1.5

×10 -5mol/L;

(3)因为[S]>>Km,[I],所以V=Vmax=70μmol/min;

四、根据三联体密码子等计算

1、一噬菌体DNA,其双螺旋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10-6。试计算:

(1)若些DNA分子50%的碱基用来编码蛋白质,能编码多少个氨基酸(设核苷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670)?形成多少个肽键?内含子有多少个碱基?

(2)若编码的蛋白质平均分子量为50 000,能编码多少个蛋白质分子(设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18)?

五、能量利用率计算(EMP\TC A\脂肪分解)

六、蛋白质含量计算

1、大多数蛋白质中氮的含量较恒定,平均为__16_%,如测得1克样品含氮量为100mg,则蛋白质含量为____% __625 mg__ 【100 ÷ 16% = 625】

2、称取25mg蛋白酶配成25mL溶液,取2mL溶液测得含蛋白氮0.2mg,另取0.1mL溶液测酶活力,结果每小时可以水解酪蛋白产生1500μg酪氨酸,假定1个酶活力单位定义为每分钟产生1μg酪氨酸的酶量,则酶溶液的蛋白浓度为多少?

解答:2mL溶液测得含蛋白氮0.2mg,所以2ml溶液所含的蛋白质是0.2/2 × 6.25 = 0.625mg 所以,该酶溶液的蛋白浓度为:0.625mg / 2ml = 0.3125 mg/ml 【注意:蛋白浓度= 蛋白质含量/ 蛋白溶液体积,与后面的酶活力信息无关】

生化实验操作考核要点(新)

【实验操作考核要点】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组织样品的制备方法,了解其注意事项。 2.了解肝糖原提取、糖原和葡萄糖鉴定与蒽酮比色测定糖原含量的原理和注意事项,掌握其操作方法。 3.正确操作使用刻度吸管和可调微量移液器。 4.熟练运用溶液混匀的各种方法(视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混匀方法)。 5.正确掌握溶液转移的操作。 6.正确操作使用分光光度计。 二、操作考核内容 按百分制计。 1.吸量管操作(20分); 2.可调式微量移液器操作(20分); 3.溶液混匀操作(视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混匀方法)(15分); 4.溶液转移操作(10分); 5.分光光度计比色操作(25分)。 6.整体表现(10分)。 三、操作考核标准 (一)吸量管操作(20分,每项操作5分) 1.执管 要求右手拿吸量管,左手拿橡皮球,只能用食指而不能用拇指按压吸量管上口来调节吸取液量的刻度;吸液、排液整个操作过程吸量管应始终保持垂直。 2.坐姿 要求腰、背保持竖直,看刻度时眼睛保持平视。 3.吸取溶液 吸量管插入液面深度约0.5cm,不能一插到底,也不能插入过浅而吸进空气致使溶液进入橡皮球内;调控吸量管吸取液量的刻度时,吸量管尖应离开液面靠在容器内壁上。 4.排出液体

吸量管尖应靠上受纳容器内壁,让管内溶液自然流出。不能用橡皮球吹压,而且在流净后吸量管尖停靠受纳容器内壁至少3秒。 (二)可调式微量移液器操作(20分,每项操作5分) 1.设定容量值 转动加样器的调节旋钮,反时针方向转动旋钮,可提高设定取液量。顺时针方向转动旋钮,可降低设定取液量。在调整设定移液量的旋钮时,不要用力过猛,并应注意使取液器显示的数值不超过其可调范围。 2.吸液 (1)选择合适的吸头安放在取液套筒上,稍加扭转压紧吸嘴使之与套筒之间无空气间隙; (2)把按钮压至第一停点,垂直握持加样器,使吸头浸入液面下2~3毫米处,然后缓慢平稳地松开按钮,吸入液体,等一秒钟,然后将吸头提离液面,贴壁停留2-3秒,使管尖外侧的液滴滑落。 3.放液 (1)将吸头口贴到容器内壁底部并保持100°~40°倾斜; (2)平稳地把按钮压到第一停点,等一秒钟后再把按钮压到第二停点以排出剩余液体; (3)压住按钮,同时提起加样器,使吸头贴容器壁擦过,再松开按钮。按吸头弹射器除去吸头。 4.压放按钮时保持平稳;加样器不得倒转;吸头中有液体时不可将加样器平放。取液器吸嘴为一次性使用。实验完毕,将取液器读数调至最大量程值,竖立放于支架上。 (三)溶液的混匀(操作流程中下划实线的三处,每项操作5分,共15分)1.肝糖原的提取与鉴定操作中,肝匀浆上清液中加5ml 95%乙醇后的混匀最好用倾倒混匀,也可用滴管或吸量管吸、吹混匀,或用玻璃棒搅拌混匀。 2.肝糖原定量测定中,肝组织消化液沸水浴后全部转入100 ml容量瓶,加水至刻线后的混匀应采用倒转混匀。 3.肝糖原定量测定中,加蒽酮溶液后的混匀,可将试管倾斜约45o再作旋转混匀。因蒽酮溶液(浓硫酸配制)比重大于样品水溶液很多,一加入便沉于管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复习习题 一、名词解释: 标准曲线:用标准溶液制成的曲线。 先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 在溶液最大吸收波长下,逐一测定吸光度, 然后用坐标纸以溶液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若被测物质对光的吸收符合光的吸收定律,必然得到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即标准曲线。 斐林(Folin)-酚试剂法:又称lowry法,它结合了双缩脲试剂和酚试剂与蛋白质的反应,是双缩脲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可利用其在650nm波长下的特定吸收进行比色测定。 茚三酮显色法: 游离氨基酸与茚三酮共热时,能定量生成紫色的二酮茚-二酮茚胺。其吸收峰在570nm,而且在一不定期范围内吸光度与游离氨基酸浓度成正比,因此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 茚三酮溶液与氨基酸共热,生成氨。 氨、茚三酮与还原性茚三酮发生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 该化合物颜色的深浅与氨基酸的含量成正比,通过测定570nm 处的光密度,可测定氨基酸的含量。 氮素代谢:氮素及含氮的活体物质的同化、异化、排泄,总称为氮素代谢。 淀粉酶:水解淀粉和糖原的酶类总称 真空渗入: 指将叶片打孔放入注射器中,加水浸没,排出空气后用手指堵住前端小孔,同时把活塞向外抽拉,即可造成减压而排出组织中的空气,轻放活塞,水液即进入组织的方法。 离心技术: 根据物质颗粒在一个实用的离心场中的行为而发展起来的 是1.分离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必备的手段之一, 也是2.测定某些纯品物质的部分性质的一种方法。 差速离心法基于待测物质颗粒大小、密度、沉降速度的不同而得到分离。 电泳:各种生物大分子在一定pH条件下,可以解离成带电荷的颗粒, 这种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 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移动速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技术称为电泳技术。 同工酶: 指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其酶本身分子结构和带电性质却有所不同的一组酶。 迁移率: 指带电颗粒在单位电场强度下的泳动速度。 溶液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着与它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它的移动速度是电场和粒子的有效迁移率(m)的乘积,即:V=mE。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 实验基本原理 1 有效数字计算(结合电子天平的应用等) 加减法: 进行数字加减时,最后结果所保留的小数点后的位数应与参与运算的各数中小数点后位数最少者相同,其尾数“四舍五入”。如:0.124+1.2345+12.34=13.6979,应取13.70。 乘除法: 进行数字乘除时,最后结果的有效数字应与参与运算的各数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者为准,而与小数点的位数无关,其尾数“四舍五入”。如:1.23×0.12=0.1476,应取0.15。 2 误差分析 误差为实验分析的测定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误差越小,测定值越准确,即准确度越高。误差可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表示。 绝对误差= 测定值- 真实值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真实值×100% 一般用相对误差表示结果的准确度,但因真实值是并不知道的,因此实际工作中无法求出分析的准确度,只得用精确度来评价分析的结果。 3 偏差分析(结合“可溶性蛋白或赖氨酸实验”要求掌握) 精确度表示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实验的测定值相近的程度。一般用偏差来衡量分析结果的精确度。偏差也有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两种表示方法。 绝对偏差= 单次测定值- 算术平均值(不计正负号) 相对偏差= 绝对偏差÷算术平均值×100%

例如:分析某一材料糖含量,共重复测定5次,其结果分别为:16.1%,15.8%,16.3%,16.2%,15.6%,用来表示精确度的偏差可计算如下: 分析结果算术平均值个别测定的绝对偏差(不计正负) 16.1% 0.1% 15.8% 0.2% 16.3% 16.0% 0.3% 16.2% 0.2% 15.6% 0.4% 平均绝对偏差=(0.1%+0.2%+0.3%+0.2%+0.4%)÷5 = 0.2% 平均相对偏差= 0.2÷16.0×100% = 1.25% 在实验中,有时只做两次平行测定,这时就应用下式表达结果的精确度: 两次分析结果的差值÷平均值×100% 4 实验结果的表述:实验结果可用列表法(“影响酶作用的因素”常用)和作图法(综合实验用)表示。 第1章分光光度技术 分光光度技术是光学(光谱)分析技术的一种,它是利用物质的特征吸收光谱来对不同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项技术。我们将重点介绍紫外光-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一、紫外光-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1、讨论的波长范围:200~400nm的紫外光区和400~760nm的可见光区。 人肉眼可见的光线称可见光,波长范围在400~760nm;

生物化学重点及难点归纳总结

生物化学重点及难点归纳总结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化的内容很多,而且小的知识点也很多很杂,要求记忆的内容也很多.在某些知识点上即使反复阅读课本,听过课后还是难于理解.二则由于内容多,便难于突出重点,因此在反复阅读课本后找出并总结重点难点便非常重要,区分出需要熟练掌握和只需了解的内容. 第一章: 氨基酸和蛋白质 重点:1.氨基酸的种类和侧链,缩写符号(单字母和三字母的),能够熟练默写,并能记忆在生化反应中比较重要的氨基酸的性质和原理 2.区分极性与非极性氨基酸,侧链解离带电荷氨基酸,R基的亲水性和疏水性,会通过利用pK值求pI值,及其缓冲范围. 3.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分离方法(实质上还是利用蛋白质的特性将其分离开来,溶解性,带电荷,荷质比,疏水性和亲水性,分子大小(也即分子质量),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连接方式,生物学意义,肽链的水解. 第二章: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 重点: 1.研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的方法(X射线晶体衍射,核磁共振光谱) 2.构筑蛋白质结构的基本要素(肽基,主链构象,拉氏图预测可能的构造,螺旋,转角,片层结构,环形构象,无序结构) 3.纤维状蛋白:角蛋白,丝心蛋白,胶原蛋白,与之相关的生化反应,特殊性质,,及其功能的原理. 4.球状蛋白和三级结构(特征及其原理,基元及结构域,三级结构揭示进化上的相互关系.蛋白质的折叠及其原理,推动蛋白质特定构象的的形成与稳定的作用力,疏水作用,氢键,静电相互作用,二硫键. 5.寡聚体蛋白及四级结构(测定蛋白质的亚基组成.,寡聚体蛋白存在的意义及其作用 原理) 6.蛋白质的构象与功能的关系(以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作为例子进行说明,氧合曲线,协同效应,玻尔效应) 第三章: 酶 重点:1.酶的定义及性质,辅助因子.活性部位 2.酶的比活力,米氏方程,Vmax,Km,转换数,Kcat/Km确定催化效率,双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对酶催化效率有影响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3.酶的抑制作用,竞争性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剂,反竞争性抑制剂,不可逆抑制剂,及其应用. 4.酶的作用机制:转换态,结合能,邻近效应,酸碱催化,共价催化及其原理,会举例.溶菌酶的作用机制,丝氨酸蛋白酶类及天冬氨酸蛋白酶类的结构特点及作用机制. 5.酶活性调节,酶原激活,同工酶,别构酶,多功能酶和多酶复合物. 及其与代谢调节的关系及原理.

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初赛试题及答案

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初赛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实验仪器中,常用来取用块状固体药品的仪器是()。 A. 药匙 B. 试管夹 C. 镊子 D. 坩埚钳 2、托盘天平调零后,在左盘衬纸上置氧化铜粉末,右盘衬纸上置1个5g砝码,游码标尺示数如下,此时天平平衡。则被称量的氧化铜质量为()。 A. 8.3 g B. 7.7 g C. 3.3 g D. 2.7 g 3、用减量法从称量瓶中准确称取0.4000 g分析纯的NaOH固体,溶解后稀释到100.0 mL,所得NaOH溶液的浓度为()。 A. 小于0.1000 mol/L B. 等于0.1000 mol/L C. 大于0.1000 mol/L D. 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已知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的摩尔质量为204.2 g/mol,用作为基准物质标定0.1 mol/L NaOH溶液时,如果要消耗NaOH溶液为25 mL左右,每份应称取邻苯二甲酸氢钾()g左右。 A. 0.1 B. 0.2 C. 0.25 D. 0.5 5、NaHCO3纯度的技术指标为≥99.0%,下列测定结果哪个不符合标准要求?()。 A. 99.05% B. 99.01% C. 98.94% D. 98.95% 6、精密称取马来酸氯苯那敏对照品12 mg,应选取()的天平。 A. 千分之一 B. 万分之一 C. 十万分之一 D. 百万分之一 7、实验室标定KMnO4溶液,常用的基准物质是()。 A. Na2CO3 B. Na2S2O3 C. Na2C2O4 D. K2Cr2O7 8、标定氢氧化钠常用的基准物质是()。 A. EDTA B. K2Cr2O7 C. 草酸 D. 邻苯二甲酸氢钾 9、下列物质可以作为基准物质的是()。 A. KMnO4 B. Na2B4O7·7H2O C. NaOH D. Na2S2O3 10、下列物质中,可以用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的是()。 A. 固体NaOH B. 浓HCl C. 固体K2Cr2O7 D. 固体Na2S2O3

植物生理生化测定

2.1.8转基因植株在盐胁迫下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将转基因植株与非转基因对照植株继代于含有0.5% NaCl的MS固体培养上进行胁迫培养,培养条件为27±1℃,每天13 h、3000 lux光照。胁迫培养4 w后,取其叶片测定其SOD 活性,每个样品设3次重复,求其平均数,并进行多重比较。 2.1.8.1主要试剂及配方 (1)0.1 mol/l pH 7.8磷酸钠(Na2HPO4-NaH2PO4)缓冲液 A液(0.1 mol/l Na2HPO4溶液):称取Na2HPO4·12H2O 7.163 g,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200 ml,4℃冰箱中保存备用; B液(0.1 mol/l NaH2PO4溶液):称取NaH2PO4·2H2O 0.780 g,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50 ml,4℃冰箱中保存备用; 取上述A液183 ml与B液17ml充分混匀后即为0.1 mol/l pH 7.8的磷酸钠缓冲液,4℃冰箱中保存备用。 (2)0.026 mol/l甲硫氨酸(Met)磷酸钠缓冲液 称取甲硫氨酸(C5H11NO2S)0.388 g,用少量0.1 mol/l pH 7.8的磷酸钠缓冲液溶解后,再用相同磷酸钠缓冲液定容至100 ml,现用现配,4℃冰箱中保存可用1~2 d。 (3)7.5 × 10-4 mol/l NBT溶液 称取NBT(C40H30Cl2N10O6)0.153 g,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250 ml,现用现配,4℃冰箱中保存可用2~3 d。 (4)含1.0 μmol/l EDTA的20 μmol/l核黄素溶液 A液:称取EDTA 0.003 g,用少量蒸馏水溶解; B液:称取核黄素0.075 g,用少量蒸馏水溶解; C液:合并A液和B液,定容至100 ml,此溶液即为含0.1 mmol/l EDTA的2 mmol/l 核黄素溶液,避光保存(可用黑纸将装有该液的棕色瓶包好),4℃冰箱中可保存8~10 d,当测定SOD酶活时,将C液稀释100倍,即为含1.0 μmol/l EDTA的20 μmol/l核黄素溶液。 (5)含2% PVP的0.05 mol/l pH7.8磷酸钠缓冲液 取0.1 mol/l pH7.8的磷酸钠缓冲液50 ml,加入2 g PVP(聚乙烯吡咯烷酮),充分溶解后移入100 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充分混匀,4℃冰箱中保存备用。 2.1.8.2提取及测定方法 (1)称取1.0 g样品叶片于预冷的研钵中,加入4 ml预冷的提取介质(含2% PVP的0.05 mol/l pH7.8磷酸钠缓冲液),冰浴研磨匀浆,转入10 ml离心管,并用提取介质定容至

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活动方案

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通过举办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使广大学生树立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敢于实践的精神风貌,增强专业素养。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不断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及实验操作的能力,从而提高广大学生学习《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兴趣,推动生物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增加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促进相互间的学习与沟通,拓展知识的应用范围,培养创新意识及团队精神,提高综合实验设计、分析和生物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促进我校良好学风的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学术氛围,特此举行此次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韶关学院教务处 承办单位:英东生命科学学院团委 三、参赛对象 韶关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均可参加,自行组队(可跨专业),团队人数1至4人。 四、比赛流程: 1.初赛 各参赛队伍需上交报名表(附件1)并按照作品格式要求(附件2)独立完成实验设计,于2016年11月9日-11月20日将实验设计和报名表(放在同一文件夹压缩打包命名为:学院+实验课题+队长姓名+队长短号)发送至邮箱()参加初赛,纸质版需上交到英东楼B309生科院辅导员办公室处。评委老师对实验设计进行评定后,筛选出约20支参赛队伍进入复赛。 2.复赛 2016年11月26日09:00—17:00为预实验阶段,实验室开放,各参赛队伍可在当天熟悉比赛场地或对所需材料、仪器、试剂等作实验前的预处理。 2016年11月27日09:00—17:00为正式复赛阶段,进入实验室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操作,并当场完成实验报告,复赛分数根据实验过程及实验报告进行评定。 复赛评选出8支队伍进入决赛,决赛名单当场公布。 复赛地点:英东实验室 决赛 2016年12月3日19:00—22:30为决赛阶段,进行实验报告答辩,决赛分为四个环节:报告陈述、现场答辩、观众提问、专家点评。获奖的实验报告将在英东大厅展示15天。 决赛地点:图书馆学术报告厅 五、参赛要求 1.作品内容 (1)物质提取类 如从柑橘皮中提取果胶;从果蔬中提取类胡萝卜素;从芦荟中提取碳水化合物;从鸡蛋清中提取某蛋白;从三七中提取三七皂等。 (2)物质检验类 如检验市面上某几种品牌牛奶是否掺假;检验市面上某几种食品是否含有防腐剂;检验某品牌的食用植物油是否含胆固醇等。 (3)物质含量测定类 如洗衣粉磷含量分析;测定某品牌奶粉的蛋白质含量是否达标;比较几种饲料中某物质的含量等。

植物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小黑豆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1.表型变化:鲜重、株高、主根长和叶面积 鲜重:取处理好的植株,擦干根和叶表面水分,测量整株植物的重量,每个测6个重复。 株高:取处理好的植株,测量从根和茎分隔处到植株最高点的高度,记录,每个测6个重复。 主根长:取处理好的植株,测量从根和茎分隔处到主根最远点长度,记录,每个测6个重复。 叶面积:取处理好的植株,选择第二节段的叶片,测量叶面积,叶面积测量方法是测每个叶片最宽处长度作为叶的长,测叶片最窄处长度作为叶的宽,叶片长和宽的乘积即为叶表面积。每个测6个重复。 2.总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MDA)和H2O2含量测定 样品处理:取0.5g样品(叶片要去除叶脉、根要先用清水清洗干净),速在液氮中冻存,在遇冷的研钵中加液氮研磨,然后加入1.5ml的Tris-HCl(pH7.4)抽提,将抽提液转移到2ml的EP管中,于4℃,12000rpm离心15min,取上清,保存在-20℃下,上清液可用于总蛋白、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H2O2含量测定。 总蛋白测定(Bradford法):样品反应体系(800ul H2O+200ul Bradford+5ul 样品),空白对照为(800ul H2O+200ul Bradford)。测定后带入标准曲线Y=32.549X-0.224(Y代表蛋白含量,X代表OD595),计算得出蛋白含量。 可溶性糖测定:样品反应体系(1ml蒽酮+180ul ddH2O+20ul样品提取液);空白对照(1ml蒽酮+180ul ddH2O),测定OD625后带入标准曲线:Y=0.0345X+0.0204(Y代表OD625,X代表可溶性糖含量(ug)) 蒽酮配方:称取100mg蒽酮溶于100ml稀硫酸(76ml浓硫酸+30mlH2O).注意:浓硫酸加入水中时,一点一点递加,小心溅出受伤。 丙二醛(MDA)测定:在酸性和高温条件下,丙二醛可与硫代巴比妥(TBA)反应生成红棕色的3,5,5-三甲基恶唑2,4-二酮,在532nm处有最大吸收波长,但该反应受可溶性糖的极大干扰,糖与TBA的反应产物在532nm处也有吸收,但其最大吸收波长在450nm处。采用双组分分光光度法,可计算出MDA含量。MDA的计算公式为:MDA(umol/L)=6.45OD532-0.56OD450. 反应体系为:400ul 0.6%TBA+350ul H2O+50ul样品,80℃水浴10min后,测OD532和OD450。对照用Tris-HCl. 0.6%TBA配方:称取硫代巴比妥0.6g,溶于少量1M NaOH中,待其完全溶解后用10%TCA(称取10gTCA三氯乙酸,溶于100ml蒸馏水中,待其溶解即可)定容至100ml。 H2O2测定(二甲酚橙法):样品反应体系(82ul溶液A+820ul溶液B (A:B=1:10)+150ul样品提取液),30℃水浴30min,测OD560。标准曲线为:Y=0.01734X-0.0555(Y代表OD560,X代表H2O2含量)

生物化学复习重点

绪论 掌握:生物化学、生物大分子和分子生物学的概念。 【复习思考题】 1. 何谓生物化学? 2. 当代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掌握:蛋白质元素组成及其特点;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种类、基本结构及主要特点;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主要理化性质及其应用;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复习思考题】 1. 名词解释:蛋白质一级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蛋白质三级结构、蛋白质四级结构、肽单元、模体、结构域、分子伴侣、协同效应、变构效应、蛋白质等电点、电泳、层析 2. 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及本质是什么有何实际应用? 3. 蛋白质分离纯化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 4. 举例说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掌握:核酸的分类、细胞分布,各类核酸的功能及生物学意义;核酸的化学组成;两类核酸(DNA与RNA)分子组成异同;核酸的一级结构及其主要化学键;DNA 右手双螺旋结构要点及碱基配对规律;mRNA一级结构特点;tRNA二级结构特点;核酸的主要理化性质(紫外吸收、变性、复性),核酸分子杂交概念。 第三章酶 掌握:酶的概念、化学本质及生物学功能;酶的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同工酶;酶促反应特点;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特点及其应用;酶调节的方式;酶的变构调节和共价修饰调节的概念。 第四章糖代谢 掌握:糖的主要生理功能;糖的无氧分解(酵解)、有氧氧化、糖原合成及分解、糖异生的基本反应过程、部位、关键酶(限速酶)、生理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血糖概念、正常值、血糖来源与去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激素。 【复习思考题】 1. 名词解释:.糖酵解、糖酵解途径、高血糖和糖尿病、乳酸循环、糖原、糖异生、三羧酸循环、活性葡萄糖、底物水平磷酸化。 2.说出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生理意义。 3.试述饥饿状态时,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丙氨酸转变为葡萄糖的途径。

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实验设计书

邻二氮菲法测定蔬菜中铁的含量 摘要 用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蔬菜中的铁含量,方法简便、快速、准确,为指导人们合理食用蔬菜进行补铁及进一步开发蔬菜产品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1 2]。 关键词蔬菜铁含量邻二氮菲 1.前言 铁作为必需的微量金属元素,对于人体的健康十分重要。铁是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及其它酶系统的主要组分,可协助氧的运输,还能促进脂肪的氧化。蔬菜是人们摄取微量铁的主要途径之一,缺铁可造成贫血并容易疲劳,而过多则会导致急性中毒。所以,蔬菜中铁含量的测定具有重要的营养学意义,可为指导人们合理食用蔬菜进行补铁以防治缺铁性贫血,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实验目的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用仪器分析法测定金属元素含量;练习灵活运用各种基本操作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3.实验原理 蔬菜中金属元素常与有机物结合成难溶或难于解离的物质,常采用有机物破坏法是被测的金属元素以氧化物或无机盐的形式残留下来,以便测定。本实验采用有机物破坏法(干法),即在高温下加入氧化剂,使有机物质分解。根据不同浓度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吸光度,采用分光光度法来测定蔬菜中的铁含量。在pH值4~6的条件下,以盐酸羟胺将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二价铁再与邻二氮菲(phen)生成桔红色络合物[3],用分光光度计在510nm测定蔬菜中铁的含量。 盐酸羟胺还原三价铁的反应如下: 2 Fe3++2NH2OH·HCl→2 Fe2++N2+2H2O+4H++2Cl- 邻二氮菲与二价铁的反应式如下: Fe2+ + 3(phen) =Fe(phen)3 4.实验器材 722型分光光度计(1台),电子天平(1台)蒸发皿(4个),100mL容量瓶(4个),

植物生理生化(生化部分)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生化课程(生化部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概况 1.课程名称:植物生理生化(生化部分) 2.课程名称(英文):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of plant 3.课程编号:B16034 4.课程总学时:40学时(均为理论教学) 5.课程学分:2学分 6.课程分类:必修课 7.开设学期:第3学期 8.适用专业:农学教育(S)、植保教育(S)本科。 9.先行课:《物理学》、《化学》、《分析化学》、《植物学》等。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植物生物化学是农学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各专业的主干课之一,其先行课为物理学、化学、植物学。本课程的作用是为后续植物生理学及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其任务是掌握植物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认识和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组成物质及其结构、性质和功能,了解和掌握有机物代谢的途径和基本条件,了解代谢调控的方式、过程及意义。从而为更好地认识植物、利用植物、影响和改造植物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能运用基本理论指导相关的实践过程。 三、主要内容、重点及难点 绪论 (一)目的要求:掌握植物生物化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了解植物生化的发展和现状;了解植物生化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二)主要内容:植物生化的定义;植物生化的内容;植物生化的任务;植物生理生化的发展及现状;植物生化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学习生物化学的方法。 (三)重点:植物生化的定义、内容及其在生物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四)难点:植物生化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蛋白质的化学 (一)目的要求:掌握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性质;了解蛋白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氨基酸:氨基酸的化学结构与分类;氨基酸的重要理化性质。 第二节蛋白质的结构:一级结构;空间结构;蛋白质分子中的重要化学键;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第三节蛋白质的性质:蛋白质的分子量;蛋白质的胶体性质;两性性质及等电点;蛋白质的沉淀;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三)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性质;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 (四)难点: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二章核酸 (一)目的要求:了解核酸的种类、存在位置及其在生物界的地位与作用;掌握核酸的组成、结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要求 1.学生做实验前必须写好实验预习报告,做好实验预习,无实验预习报告者不 许进入实验室。每大组实验人数28人,4人一小组。 2.实验试剂的配制,现场由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完成。学生在试剂配制过程中, 掌握试剂配置的基本步骤,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3.实验室所有设备都必须按说明书使用,器皿要小心使用,按规范要求操作, 如有损坏,照价赔偿。 4.卫生要求:每次试验完毕小组成员务必将本试验台及地面收拾整洁,器皿摆 放整齐有序,如哪组成员发现没有搞好自己组的环境卫生,这次试验的所有组员的实验报告都会扣分。 一、10食品科学食品生物化学实验项目表 1. 淀粉的显色、水解和老化(4学时) 2.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4学时) 3. 牛奶中酪蛋白等电点测定和氨基酸的分离鉴定(4学时) 4. 或果胶的提取(4学时) 5. 酶的性质实验(4学时) 实验总课时:16学时

二、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淀粉的显色、水解和老化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淀粉的性质及淀粉水解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淀粉水解的条件和产物的实验方法。 3、淀粉的老化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淀粉与碘的反应直链淀粉遇碘呈蓝色,支链淀粉遇碘呈紫红色,糊精遇碘呈蓝紫、紫、橙等颜色。这些显色反应的灵敏度很高,可以用作鉴别淀粉的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也可以用它来分析碘的含量。纺织工业上用它来衡量布匹退浆的完全度,它还可以用来测定水果果实(如苹果等)的淀粉含量。 近年来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如X射线、红外光谱等)研究碘跟淀粉生成的蓝色物,证明碘和淀粉的显色除吸附原因外,主要是由于生成包合物的缘故。直链淀粉是由α-葡萄糖分子缩合而成螺旋状的长长的螺旋体,每个葡萄糖单元都仍有羟基暴露在螺旋外。碘分子跟这些羟基作用,使碘分子嵌入淀粉螺旋体的轴心部位。碘跟淀粉的这种作用叫做包合作用,生成物叫做包合物。 在淀粉跟碘生成的包合物中,每个碘分子跟6个葡萄糖单元配合,淀粉链以直径0.13 pm绕成螺旋状,碘分子处在螺旋的轴心部位。 淀粉跟碘生成的包合物的颜色,跟淀粉的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在一定的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内,随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包合物的颜色的变化由无色、橙色、淡红、紫色到蓝色。例如,直链淀粉的聚合度是200~980或相对分子质量范围是32 000~160 000时,包合物的颜色是蓝色。分支很多的支链淀粉,在支链上的直链平均聚合度20~28,这样形成的包合物是紫色的。糊精的聚合度更低,显棕红色、红色、淡红色等。下表就是淀粉的聚合度和生成碘包合物的颜色。 表 2-1 淀粉的聚合度和生成碘包合物的颜色 淀粉跟碘生成的包合物在pH=4时最稳定,所以它的显色反应在微酸性溶液里最明显。 2、淀粉的水解淀粉是一种重要的多糖,是一种相对分子量很大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虽属糖类,但本身没有甜味,是一种白色粉末,不溶于冷水。在热水里淀粉颗粒会膨胀,有一部分淀粉溶解在水里,另一部分悬浮在水里,形成胶状淀粉糊。淀粉进入人体后,一部分淀粉收唾液所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麦芽糖;余下的淀粉在小肠里胰脏分泌出的淀粉酶的作用下,继续进行水解,生成麦芽糖。麦芽糖在肠液中麦芽糖酶的催化下,水解为人体可吸收的葡萄糖,供人体组织的营养需要。反应过程为:(C6H12O5)m→(C6H10O5)n→C12H22O11→C6H12O6 淀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重点

等电点:在某PH的溶液中,氨基解离呈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 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DNA变性:某些理化因素会导致氢键发生断裂,使双链DNA解离为单链,称为DNA变性 解链温度(Tm):在解链过程中,紫外吸收值得变化达到最大变化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 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一些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和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同工酶:指催化相同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诱导契合:在酶和底物相互接近时,其结构相互诱导、相互变性、相互适应,这一过程为酶底物结合的诱导契合 米氏常数(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酶原的激活: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酶原向酶的转化过程即为。。 有氧氧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过程称为有氧氧化 三羧酸循环:是指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3个羧基的柠檬酸,再4次脱氢,2次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反应过程 糖异生:从非糖化合物转化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 脂肪动员:指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被酯酸逐步水解为游离脂酸和甘油并释放入血,通过血液运输至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酮体:是脂酸在肝细胞线粒体中β-氧化途径中正常生成的中间产物: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脂蛋白:血浆中脂类物质和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 呼吸链:线粒体内膜中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系列具有电子传递功能的酶复合体,可通过连锁的氧化还原将代谢物脱下的电子最终传递给氧生成水。这一系列酶和辅酶称为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 营养必需氨基酸:体内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 一碳单位:指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因 半保留复制:DNA生物合成时,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极,按碱基配对规律,合成与模极互补的子链、子代细胞的DNA。一股单链从亲代完整的接受过来,另一股单链则完全重新合成。两个子细胞的DNA都和亲代DNA碱基序列一致,这中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生物转化:机体对内外源性的非营养物质进行代谢转变,使其水溶性提高,极性增强,易于通过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这一过程为生物转化 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脱氢进入呼吸链,彻底氧化成水的同时,ADP磷酸化生成ATP,称为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由于脱氢脱水作用,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生成高能键,使AT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密码子:在mRNA的开放阅读框架区,以每3个相邻的核苷酸为一组,代表一种氨基酸。这种三联体形成的核苷酸行列称为密码子 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中性盐,以破坏蛋白质的胶体性质,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沉淀析出称为盐析 糖酵解:葡萄糖或糖原在组织中进行类似的发酵的降解反应过程,最终形成乳酸或丙酮酸,同时释放出部分能量,形成ATP供组织利用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在蛋白质分子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多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 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竞赛

生命科学学院 关于举办首届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的通知 一、竞赛目的 激励大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综合实验设计能力,提高生化实验操作技能,营造浓厚学术创新氛围,促进良好学风的建设,选拔优秀项目和选手参加山东省第五届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 二、竞赛组委会 组长:王宝山、魏成武 成员:戴美学、杨桂文、谭效忠、苗明升、张鸿雁、杜希华、王珂、原永洁三、参赛对象 生命科学学院在校本科生,不限年级和专业。参赛队伍2-3人为一队,每队一名指导教师。每个参赛队限提交一份实验设计书,每个指导教师指导的项目数一般不超过6项。 四、参赛作品内容及要求 (一)作品内容 1、物质提取类 如从柑橘皮中提取果胶;从果蔬中提取类胡萝卜素;从芦荟中提取碳水化合物;从鸡蛋清中提取某蛋白;从三七中提取三七皂等。 2、物质检验类 如检验市面上某几种品牌牛奶是否掺假;检验市面上某几种食品是否含有防腐剂;检验某品牌的食用植物油是否含胆固醇等。 3、物质含量测定类

如洗衣粉磷含量的分析;测定某品牌奶粉的蛋白质含量是否达标;比较几种饲料中某物质的含量等。 4、探索物质在某一方面的应用类 如探索蛋白酶对草菇保鲜的影响机理;探索木瓜蛋白酶在食物色氨酸测定上的应用等。 5、比较不同品牌物质的营养价值 如对不同品牌螺旋藻片营养成分测定和营养价值的评价测定;对不同品牌饲料中营养价值比较等。 6、其他参赛者感兴趣的方面 (二)作品要求 1、作品要求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实用性、创造性,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以创新及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为佳,同时在实验室内的可操作性强。 2、每组参赛队严格按照实验设计书设计格式要求撰写实验设计书,并提交至大赛邮箱,一经提交不得修改,违者则取消决赛资格。 3、参赛作品原则上不能与山东省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前四届作品相同(前几届作品请参考大赛相关网站:http://202.194.131.160/G2S/ Template/View.aspx?action=view&courseType=0&courseId=282),亦不可抄袭外省比赛作品,否则取消参赛资格。 4、实验设计书设计的项目最好进行过预实验(可利用寒假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利用实验室条件进行预实验),并在“生科院首届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竞赛报名表”中如实注明是否做过预实验。 5、实验设计内容应能在8小时内完成,便于决赛时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实验操作。

植物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精)

小黑豆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1. 表型变化:鲜重、株高、主根长和叶面积 鲜重 :取处理好的植株,擦干根和叶表面水分,测量整株植物的重量,每个测 6个重复。 株高 :取处理好的植株,测量从根和茎分隔处到植株最高点的高度,记录,每个测6个重复。 主根长 :取处理好的植株,测量从根和茎分隔处到主根最远点长度,记录,每个测6个重复。 叶面积 :取处理好的植株,选择第二节段的叶片,测量叶面积,叶面积测量方法是测每个叶片最宽处长度作为叶的长, 测叶片最窄处长度作为叶的宽, 叶片长和宽的乘积即为叶表面积。每个测 6个重复。 2. 总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MDA 和 H2O2含量测定 样品处理:取 0.5g 样品(叶片要去除叶脉、根要先用清水清洗干净 ,速在液氮中冻存,在遇冷的研钵中加液氮研磨,然后加入 1.5ml 的 Tris-HCl (pH7.4 抽提, 将抽提液转移到 2ml 的 EP 管中, 于 4℃, 12000rpm 离心 15min , 取上清, 保存在 -20℃下,上清液可用于总蛋白、丙二醛(MDA 、可溶性糖和 H2O2含量测定。 总蛋白测定(Bradford 法 :样品反应体系(800ul H2O+200ul Bradford+5ul样品 , 空白对照为(800ul H2O+200ul Bradford 。测定后带入标准曲线 Y=32.549X-0.224(Y代表蛋白含量, X 代表 OD595 ,计算得出蛋白含量。 可溶性糖测定:样品反应体系(1ml 蒽酮 +180ul ddH2O+20ul样品提取液 ; 空白对照 (1ml 蒽酮 +180ul ddH2O , 测定 OD625后带入标准曲线 : Y=0.0345X+0.0204(Y代表 OD625, X 代表可溶性糖含量(ug

生物化学实验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月二〇一五年月

实验一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一、实验目的 通过氨基酸的分离,学习纸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 纸层析法是用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滤纸纤维上的羟基具有亲水性,因此吸附一层水作为固定相,而通常把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纸层析法是根据不同氨基酸在两相间的分配比不同而进行分离的:在固定相分配的比例大的氨基酸,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慢,而在流动相分配的比例大的则随流动相流动的速度快。层析溶剂由有机溶剂和谁组成。 物质被分离后用比移值(Rf值)来衡量各组分的分离情况,如图所示。 根据图得到: Rf=a\b 其中:a为原点到层析点中心的距离(cm),b为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cm)。 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物质的Rf值是常数。Rf值最大等于1,即该组分随溶剂一起上升,Rf值最小等于0,即该组分基本上留在原点不动。Rf值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层析滤纸的质量和温度等因素有关。本实验利用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 三、实验药品、实验器材 1.扩展剂:将20mL正丁醇和5mL冰醋酸放入分液漏斗中,与15mL水混合,

充分震荡,静置数分层后,放出下层水相。取分液漏斗内的扩展剂约5mL 置于小烧杯中作为平衡溶剂,其余的倒入杯中备用。 2.氨基酸溶液:赖氨酸、脯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溶液及它们 的混合液(各组分浓度均为0.5%),各5mL。 3.显色剂:0.1%水合茚三酮正丁醇溶液。 4.层析缸:毛细管,喷雾剂,培养皿,层析滤纸,分液漏斗,针,线。 四、实验方法 1.将盛有平衡溶剂的小烧杯置于密闭的层析缸中,使展开剂达到饱和。 2.取层析滤纸(长22cm,宽14cm)一张。在纸的一端距边缘2cm处用铅 笔画一条直线,在此直线上每间隔2cm作一记号。 3.点样:用毛细管将氨基酸样品分别点在这6个位置上,吹干后再点一次。 注意没点再纸上扩散的直径最大不超过3mm。 4.扩展:用线将滤纸沿长边缝成筒状,纸的两边不能接触。将盛有约20mL 扩展剂的培养皿迅速置于密闭的层析缸中,并将滤纸直立于培养皿中。 点样的一端在下,滤纸下端侵入扩展剂0.5cm为宜,并且注意扩展剂的 页面需低于点样线1cm。待溶剂上升15~20cm时即取出滤纸,用铅笔描 出溶剂前沿界限,自然干燥或用热风吹干。 5.显色:层析滤纸用喷雾器均匀喷上0.1%茚三酮正丁醇溶液;然后置烘箱 中烘烤5min(100)或用热风吹干即可先出各层析斑点。 6.计算各种氨基酸的Rf值。 7.注意事项:实验过程应带带胶手套,不可用手直接接触滤纸,以防止皮 肤分泌物的污染。 五、实验记录与数据处理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 注: 1.此材料根据老师的PPT及课堂上强调需掌握的内容整理 而成,个人主观性较强,仅供参考。(如有错误,请以课本为主) 2.颜色注明:红色:多为名解、简答(或较重要的内容) 蓝色:多为选择、填空 第八章脂类代谢 第一节脂类化学 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并能为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 脂肪:三脂肪酸甘油酯或甘油三酯。 类脂: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糖脂。

第二节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脂类消化的主要场所:小肠上段 脂类吸收的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 第三节三酰甘油(甘油三酯)代谢 一、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1.1)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 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关键酶:三酰甘油脂肪酶 (又称“激素敏感性三酰甘油脂肪酶”,HSL) 3)脂解激素: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去甲肾

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4)抗脂解激素:抑制脂肪动员,如胰岛素、前列腺素、烟酸、 雌二醇等。 2.甘油的氧化 甘油在甘油激酶的催化下生成3-磷酸甘油,随后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再经糖代谢途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或经糖异生途径生成糖。 3.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饱和脂肪酸氧化的方式主要是β氧化。 1)部位:组织:脑组织及红细胞除外。心、肝、肌肉最活跃; 亚细胞:细胞质、线粒体。 2)过程: ①脂酸的活化——脂酰CoA的生成(细胞质) 脂肪酸 脂酰 消耗了2 ②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酶:a.肉碱酰基转移酶 I(脂肪酸氧化分解的关键酶、限速酶) b.肉碱酰基转移酶Ⅱ c.脂酰肉碱——肉碱转位酶(转运体) ③脂酸的β氧化 a.脱氢:脂酰

植物生理生化试卷A及答案

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植物生理生化(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元素缺乏时,导致植物幼叶首先出现病症的元素是() A.N B.P. C.Ca D.K 2.能诱导果实发生呼吸跃变的植物激素是() A.ABA B.IAA C.ETH D.CTK 3.植物一生的生长进程中,其生长速率的变化规律是() A.快一慢一快 B.快一慢 C.慢一快一慢 D.慢一快 4.植物细胞中质子泵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逆电化学势梯度跨膜转运H+,这一过程称为()A.初级主动运输 B.次级主动运输 C.同向共运输 D.反向共运输 5.植物叶片中进行亚硝酸还原的主要部位是() A.线粒体 B.细胞基质 C.液泡 D.叶绿体 6.高等植物光系统Ⅱ的作用中心色素分子是() A.P680 B.P700 C.A0 D.Pheo 7.植物光呼吸过程中,氧气吸收发生的部位是() A.线粒体和叶绿体 B.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 C.叶绿体和乙醛酸循环体 D.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 8.类胡萝卜素对可见光的吸收范围是() A.680~700nm B.600~680 nm C.500~600 nm D.400~500nm 9.1mol NADH + H+经交替氧化途径将电子传给氧气时,可形成() A.4molATP B.3molATP C.2.molATP D.1molATP 10.若某一植物组织呼吸作用释放C02摩尔数和吸收O2摩尔数的比值小于1,则该组织在此阶段的呼吸底物主要是() A.脂肪 B.淀粉 C.有机酸 D.葡萄糖 11.某植物制造100g干物质消耗了75kg水,其蒸腾系数为() A.750 B.75 C.7.5 D.0.75 12.下列蛋白质中,属于植物细胞壁结构蛋白的是() A.钙调蛋白 B.伸展蛋白 C.G蛋白 D.扩张蛋白 13.在植物的光周期诱导过程中,随着暗期的延长() A.Pr含量降低,有利于LDP开花 B.Pfr含量降低,有利于SDP开花 C.Pfr含量降低,有利于LDP开花 D.Pr含量降低,有利于SDP开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