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抗生素使用规范
抗生素的使用规范

抗生素的使用规范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预防感染的过程中,它是一类有效的药物,可以抑制和杀灭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的效果逐渐下降,导致出现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
要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使用规范。
下面将对抗生素的使用规范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遵循医生的处方。
抗生素使用必须得到医生的正确诊断和专业指导,他们拥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最适合的抗生素。
患者应该仔细阅读医生开具的处方,按照指示服用,并且不要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如果有任何不适或疑问,应及时向医生咨询。
其次,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只能用于细菌感染,对病毒感染无效。
在感染类型和致病菌未明确的情况下,不宜使用广谱抗生素,而应选择适当的狭谱抗生素。
另外,抗生素的使用时间也要恰当,一般情况下,应按病情需要使用正确的疗程,不可过早停药或过量使用。
再次,注意抗生素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使用抗生素时,患者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抗生素的常见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如过敏反应、肠道紊乱等。
如果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联系医生。
特别要注意的是,抗生素的使用对肝脏和肾脏功能减退的患者需要格外谨慎,避免剂量过大或长时间使用。
此外,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需要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
抗生素是治疗感染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
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充足休息和充足的水分摄入,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对于慢性疾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还应定期复查病情和相关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最后,治疗结束后,要正确处理废弃药物。
废弃的抗生素药物属于有害垃圾,不能随意丢弃,以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患者可以将剩余的药物送至指定的回收点进行处理,或者咨询药店的工作人员,了解正确的处理方法。
总之,抗生素是一种有效的药物,但滥用和不当使用会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处方,合理使用抗生素,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抗生素使用规范管理制度

抗生素使用规范管理制度一、目的和适用范围为了规范医院抗生素的使用,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的产生,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订立本规章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临床科室和药房,包含医院内的门诊和住院病区。
二、管理要求2.1 抗生素使用的指征和准入医院全部科室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必需遵从以下指标和要求:2.1.1 感染诊断与临床评估•必需有明确的感染诊断,并以科学的方式进行临床评估。
•临床评估必需包含患者的病情、体温变动、试验室检查等指标。
2.1.2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尽可能提取患者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定感染菌株和药物敏感性,以引导抗生素的选择。
2.1.3 抗生素选择和疗程•抗生素的选择必需依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以确保使用具有针对性的药物。
•疗程应依据感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情况和治疗反应进行调整,不得滥用或过长使用。
2.2 抗生素处方和审批医院在抗生素处方和审批方面,要求如下:2.2.1 抗生素处方•抗生素处方必需由医生书写,包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用药名称、剂量、疗程等信息。
•在处方上必需注明是否为新一代抗生素、限制使用抗生素,以及是否需要特殊的使用授权。
2.2.2 抗生素审批•医院设立抗生素审批委员会,负责审查和审批抗生素使用申请。
•抗生素使用申请必需包含患者的临床诊断、用药指征、抗生素选择、疗程和预期效果,以及其它必需信息。
•抗生素使用申请必需经过审批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否则不得使用抗生素。
2.3 抗生素库存和发放医院在抗生素的库存和发放方面,要求如下:2.3.1 抗生素库存管理•医院药房必需定期进行抗生素库存盘点,确保库存准确性和药物质量。
•过期的抗生素必需及时清理销毁,避开使用过期或陈旧药物。
2.3.2 抗生素发放•抗生素的发放必需经过医生处方和药师审核,并记录在案。
•药房必需依照临床科室的实际需求和合理的用药量,合理布置抗生素的发放数量。
2.4 监测和评估医院在抗生素使用方面进行监测和评估,包含以下要求:2.4.1 监测抗生素使用率•医院必需建立抗生素使用的监测系统,定期收集、统计和分析抗生素使用数据。
抗生素使用规范

抗生素使用规范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上治疗细菌感染的常用药物。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不规范使用,已经导致了耐药菌株的出现,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抗生素的使用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下面将从正确的适应症、合理的使用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和合理选择抗生素等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抗生素的使用规范。
1. 正确判断抗生素的适应症。
抗生素只适用于细菌感染,不能用于病毒感染。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医生需要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评估,明确病情是否为细菌感染,以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2. 使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
抗生素的剂量和疗程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调整。
过低的剂量可能无法达到有效浓度,从而导致治疗失败,而过高的剂量则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同时,在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按疗程使用,不得中途停药或过早停药,以免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
3. 避免滥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是指在无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或者对抗生素无敏感的情况下,仍然使用抗生素。
常见的滥用情况包括感冒、咳嗽、感觉不适等症状没有细菌感染的患者,以及对广谱抗生素无效的情况下继续使用广谱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法起到治疗作用,还会增加抗生素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
4. 合理选择抗生素。
在治疗细菌感染时,应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和患者的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
根据细菌的敏感性试验结果,选择高效抗菌谱并对患者耐受性好的抗生素。
同时,应根据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型。
另外,对于抗生素的使用规范,不仅需要医生的正确判断和指导,患者也应积极配合。
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不得自行增减剂量或者更换药物。
同时,应按时按量完成疗程,不得中途停药或过早停药。
总之,抗生素的使用规范是保障其疗效、减少耐药菌株出现的重要措施。
医生和患者都应加强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意识和知识,共同推动合理使用抗生素,从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方法

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方法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细菌感染。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滥用,细菌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正确使用抗生素、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下面将介绍一些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1. 使用抗生素前,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只有通过医生的准确诊断,才能明确感染类型及其对应抗生素的选择;2. 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剂量和用药时间进行使用;3. 如果药物用完后症状未见改善,不要自行继续服用旧药或更换其他抗生素,应及时就医复查。
二、正确使用抗生素1. 按时服药:抗生素需要准时服用,不能漏服、忘服或过量服用。
一般来说,抗生素按医生嘱咐的剂量和频率均匀地分配于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2. 间隔时间:如果需要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应按医生的建议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和剂量;3. 餐后使用:部分抗生素在用药前或用药中需要进食。
若遇到特殊情况需要空腹服用,应在医生指导下操作;4. 注意保存:储存抗生素要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远离阳光直射。
使用过期抗生素是不安全的,应该按药品说明书的要求合理处理过期药物。
三、避免滥用抗生素1. 不治疗病毒感染:抗生素无法治疗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流感等。
不要因为病情不明确而滥用抗生素,以免造成耐药菌株的产生;2. 私自购买和分享抗生素:避免私自购买抗生素或与他人分享,用药前请咨询医生,以免应对不适当的病情或使用错误的抗生素;3. 完整服用疗程:抗生素疗程通常为3-7天,应全程按时服用完毕,不可中途停药或任意减少剂量;4. 不应急性腹泻患者使用抗生素,以免加重或延长腹泻症状;5. 不给婴幼儿随意使用抗生素,尽量避免未经医生指导下给婴幼儿使用抗生素、或将抗生素留存在家庭药箱中。
四、预防抗生素耐药性1. 接种疫苗:适时接种预防性疫苗,预防感染,减少使用抗生素的需要;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饮食合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态,有助于减少感染并降低抗生素使用频率;3. 及时治疗:如出现感染症状,及时就医,确诊病情并根据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抗生素;4. 使用替代疗法:在合适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其他治疗方法替代抗生素,比如物理疗法或中草药治疗。
科室抗生素使用规定

科室抗生素使用规定
背景
科室抗生素使用规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
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抗生素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可以治疗
各种细菌感染,但滥用和不正确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和不
良反应发生。
目标
科室抗生素使用规定的目标如下:
1. 确保抗生素仅在合适的情况下使用,有效治疗感染。
2. 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减少药物耐药性的风险。
3. 提高医务人员对抗生素使用的知识和意识,以确保正确用药。
规定
以下是科室抗生素使用的规定:
1. 抗生素应仅在确诊为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使用,且根据具体细菌培养结果进行选择,避免对病原体产生耐药性。
2. 使用抗生素前应了解患者的过敏史,避免使用患者有过敏反应的药物。
3. 应按照医院规定和临床指南使用抗生素,包括剂量和用药时长等方面。
4. 抗生素的使用应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治疗目的、副作用和用药注意事项。
5. 定期进行抗生素使用的审查和评估,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惩罚措施
为了严格遵守科室抗生素使用规定,以下是可能的惩罚措施:
1. 未按规定使用抗生素的医务人员将接受内部纪律处分,包括口头警告、记过和辞退等。
2. 对于重复违规或严重违规行为,将进行法律追究。
结论
科室抗生素使用规定的制定和执行对于预防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非常重要。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规定,确保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提供有效的治疗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请大家积极配合和执行科室抗生素使用规定,共同努力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神经内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

神经内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
一、不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培训。
二、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指正。
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
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限制级抗菌药物。
三、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四、配合感染科、检验科应当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采取下列相应措施:
1、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
2、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
3、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实验结果选用;
4、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针对此目标系菌的临床应用。
5、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6、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情况作出处理:
1)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
2)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
3)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
4)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
5)频繁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抗菌药物
五、监督管理
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公布和诫勉谈话制度。
对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情况进行排名,对发生重大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或者存在严重医疗质量安全隐患的医师进行诫勉谈话,情况严重的予以上报。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包括:
1. 医生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抗生素,遵循抗生素治疗的指南和临床实践指南。
2. 临床诊断应该准确,必要时应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确定感染的种类和抗生素的敏感性。
3. 抗生素的使用应该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给药路径,并严格按照规定的使用时长使用,不可过早停药或过长使用。
4. 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用抗生素,不可随意调整剂量或中断治疗。
5. 抗生素不能用于治疗病毒性感染,因为抗生素无法杀灭病毒。
6. 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尽量使用狭谱抗生素,以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7. 患者应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过敏反应、肠道紊乱等,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8. 患者在用药期间要避免饮酒,因为抗生素和酒精同时使用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
9. 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使用抗生素时应尽量遵医嘱,避
免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10. 患者严禁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抗生素合理使用规范管理措施 文档

抗生素合理使用规范管理措施: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医院处方点评规范》及《处方管理办法》,特制定我院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管理措施。
1.处方考核:药物名称(商品名)不规范、剂型、剂量错误、单剂量超量、次数
不规范、用药途径错误、越级使用、门诊处方超天数、使用特殊管理抗生素、联合用药等。
一处不规范扣20元。
2.预防用药:按照抗生素分级管理办法及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规定执行。
一处不规
范扣20元,可累计。
3.抗感染治疗用药前:细菌培养+药敏的送检率及院内感染的细菌培养送检
率>50%;每降低10%扣科室奖金1%。
4.使用抗生素在病历中规范要求:一处执行不到位扣20元。
5.各科室药比考核:按超科室考核比例扣当月奖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内科抗生素使用规范自去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立法以来以来,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规定,我科根据科室特点制定相关制度规定抗生素的应用制度,取得了一些成绩。
使用原则如下:(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确定为病毒性疾病或以为病毒性疾病的病人,不使用抗生素;发热原因不明者在弄清病原学诊断前,不宜使用抗生素,以免影响临床症状表现和病原体的检测;对于细菌感染的患者,应用抗生素前,应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特别严重的细菌感染者,可按临床表现估计的病原菌选择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必须要有明确的指证,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二)抗生素的使用要严格分级管理制度,根据医院公布的医生使用抗生素权限,不同级别的医师决定不同级别的抗生素的使用,杜绝越级使用抗生素。
特殊抗生素的使用必须要有科主任或拥有权限的专科医师经过讨论后方可进行使用,并在病程记录中进行记载。
(三)应尽量根病原学结果(如各种培养、涂片)选用敏感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前必须要有病原学检测,为明确病因提供依据;病原学结果出现后根据病情变化及实验室检测报告及时调整抗生素应用。
(四)抗生素的使用要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每三天应根据体温、血常规、病人体征等对所使用抗生素的效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或终止抗生素的使用。
(五)我科多为老年卧床患者,多合并坠积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患者;患者多为年老体弱,多功能脏器功能减退,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及患者肝肾功能状况,故应严格控制预防使用抗生素的治疗范围及选用种类及副作用。
针对预防使用抗生素的病人,根据病情如无必要及时停止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六)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了人体内在的因素,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足时,抗生素治疗则难以秦效。
因此,在应用抗生素的同进应尽最大努力使病人全身状况得到改善;采取各种综合措施,以提高机体低抗能力,如降低病人过高的体温;注意饮食和休息;纠正水、电解质和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以及处理原发性疾病和局部病灶等。
具体药物选择:1 抗生素的分类及特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结核药、抗真菌药及其他抗生素1.1 β-内酰胺类此类属于繁殖期杀菌剂其特点是:血药浓度高、抗菌谱广和毒性低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新型β-内酰胺类及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1.1.1 青霉素类包括不耐酶青霉素类(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G、青霉素V钾片)、耐酶青霉素类(苯唑青霉素、氯唑青霉素、双氯青霉素及氟氯青霉素)、广谱不抗假单胞菌类(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广谱抗假单胞菌类(羧苄西林、呋喃苄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及抗G - 杆菌类(美西林、替莫西林)等1.1.1.1 青霉素G 临床上主要用于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厌氧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杆菌多数对其耐药普鲁卡因青霉素G半衰期较青霉素长青霉素V钾片耐酸,可口服,使用方便1.1.1.2 双氯青霉素对产酸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最强,对其它G + 球菌较青霉素G差,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无效1.1.1.3 阿莫西林抗菌谱与氨苄青霉素相似,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和流感杆菌对本药敏感,抗菌作用优于氨苄青霉素,但对假单胞菌无效1.1.1.4 广谱抗假单胞菌类对G + 球菌的抗菌作用与青霉素G相似,对G - 杆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流感杆菌等)及假单胞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尤其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抗菌活性更强1.1.1.5 抗G - 杆菌类只用于抗G - 杆菌,对G + 球菌及假单胞菌无效1.1.2 头孢菌素类此类属广谱抗菌药物,分四代第一、二代对绿脓杆菌无效,第三代中部分品种及第四代对绿脓杆菌有效,该类药物对支原体和军团菌无效1.1.2.1 第一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噻吩\氨苄\唑林\拉定对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G + 球菌抗菌活性较第二、三代为强,对Gˉ杆菌的作用远不如第二、三代,仅对少数肠道杆菌有作用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差,对肾有一定毒性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等无效其中头孢唑林\拉定较常用1.1.2.2 第二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呋辛\克罗\孟多\替安\美唑\西丁等对G + 球菌包括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与第一代相似或略弱,对Gˉ杆菌较第一代强,但不如第三代,对流感杆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头孢呋辛\孟多,对绿脓杆菌、沙雷菌、阴沟杆菌、不动杆菌无效除头孢孟多外,对β-内酰胺酶稳定1.1.2.3 第三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他定\三嗪\噻肟\哌酮\地嗪\甲肟\克肟等对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活性,但较第一、二代为弱,对Gˉ杆菌包括沙雷菌、绿脓杆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其中头孢他定抗菌谱更广,抗绿脓杆菌作用最强,其次为头孢哌酮头孢地嗪对绿脓杆菌、不动杆菌、类肠球菌无效除头孢哌酮外,对β-内酰胺酶稳定,肾毒性少见1.1.2.4 第四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匹罗\吡肟\唑喃等抗菌作用快,抗菌活力较第三代强,对G+球菌包括产酸金黄色葡萄球菌有相当活性对Gˉ杆菌包括绿脓杆菌与第三代相似对耐药菌株的活性超过第三代头孢匹罗对包括绿脓杆菌、沙雷菌、阴沟杆菌在内的Gˉ杆菌的作用优于头孢他定头孢吡肟对G+球菌的作用明显增强,除黄杆菌及厌氧菌外,对本品均敏感对β-内酰胺酶更稳定1.1.3 新型β-内酰胺类包括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帕尼培南、美洛培南)和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卡芦莫南)泰能(亚胺培南/西司他定)抗菌谱极广,对Gˉ杆菌、G+球菌及厌氧菌,包括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脆弱拟杆菌均有极强的抗菌活力,对多数耐药菌的活性超过第三代头孢菌素对各种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氨曲南对多数Gˉ杆菌包括肠杆菌科和绿脓杆菌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对G+球菌及厌氧菌无效,对β-内酰胺酶稳定1.1.4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组成的复合制剂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与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行自杀性结合,从而保护β-内酰胺不被β-内酰胺酶所水解,继续发挥抗菌作用临床上常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它们与β-内酰胺类组成复合制剂,对耐药菌株可增强杀菌效果,并可使抗菌谱扩大,常用的品种有安灭菌(阿莫西林加克拉维酸)、特美汀(替卡西林加克拉维酸)、优立新(氨苄青霉素加舒巴坦)、舒普深(头孢哌酮加舒巴坦)和他唑西林(哌拉西林加他唑巴坦)1.2 氨基糖苷类此类属静止期杀菌剂常用的有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奈替米星、西索米星及链霉素主要抗Gˉ杆菌,包括绿脓杆菌、肠杆菌科细菌、沙雷菌、不动杆菌等阿米卡星作用最强抗G+球菌也有一定活性,但不如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对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以奈替米星作用最强,对结核杆菌以链霉素最好对厌氧菌无效此类药物对听神经和肾有毒性作用,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1.3 大环内酯类属窄谱速效抑菌剂,抗菌谱与青霉素G相似,主要为需氧的G +球菌、Gˉ杆菌及厌氧球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及部分流感杆菌对此类药物敏感对绿脓杆菌、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无效新大环内酯类包括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与红霉素相比,抗菌谱没有明显扩大,但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善和副作用减少是其明显进步阿奇霉素对G+球菌作用比红霉素差,对Gˉ杆菌比红霉素强,尤其对社会获得性肺炎(CAP)的常见致病菌、流感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均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可作为CAP治疗的第一选择1.4 四环素类属广谱抗生素因常见致病菌多已耐药,现在仅用于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及军团菌感染,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抗菌谱同四环素,但抗菌作用比四环素强5倍,米诺环素作用更强,对多数MRSA有效1.5 林可霉素类包括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抗菌谱较窄,抗菌作用与红霉素相似,氯林可霉素抗菌活性较林可霉素强4~8倍,主要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厌氧菌感染1.6 多肽类包括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及壁霉素多粘菌素B和E,肾毒性大,疗效差,只用于严重耐药的Gˉ杆菌感染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属于繁殖期杀菌剂,对包括多重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粪链球菌等G+球菌有高度抗菌活性,对Gˉ杆菌多数耐药壁霉素抗菌谱与抗菌作用与万古霉素相似,但对表皮葡萄球菌稍差,对肠球菌和难辩梭菌强于万古霉素1.7 喹诺酮类包括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依洛沙星、洛美沙星、司帕沙星、格雷沙星、芦氟沙星、克林沙星、巴罗沙星、曲伐沙星等抗菌谱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似而较广,对Gˉ杆菌抗菌活性较G+球菌强,与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相比,新喹诺酮类在保持原有对Gˉ杆菌良好抗菌活性的同时,对G+球菌抗菌活性增强,以克林沙星、曲伐沙星最强;对G+厌氧菌抗菌活性也有所增强,其中曲伐沙星较甲硝唑高10倍以上,被认为是目前喹诺酮类对G+厌氧菌抗菌活性最强者;对其他呼吸科常见病原体的抗菌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司帕沙星对结核杆菌抗菌活性较环丙沙星强4~8倍,对其他分支杆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及MRSA均具有相当活性临床上多用于院内感染,尤其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Gˉ杆菌及MRSA感染等近年来,细菌耐药率日益增加,尤其以肠杆菌、MRSA和绿脓杆菌最为显著本类药物可使细菌在各品种间产生交叉耐药,并对其它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故选用时应注意选择适应证喹诺酮类药物新的分类法是将原来的第一、二代合称第一代,代表药物有萘啶酸、吡哌酸,抗菌谱为Gˉ杆菌,用于尿路和肠道感染;将比较早期开发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总称为第二代,代表药物有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抗菌谱为Gˉ杆菌为主,用于各系统感染;第三代是在第二代的基础上增加了抗G+球菌的活性,代表药物有司帕沙星、帕苏沙星,抗菌谱包括Gˉ杆菌和G+球菌,用于各系统感染;第四代是在第三代的基础上增加了抗厌氧菌的活性,代表药物有曲伐沙星、莫西沙星,抗菌谱包括Gˉ杆菌、G+球菌和厌氧菌,用于各系统感染第三、四代与第二代相比,主要是增加了对G+球菌、厌氧菌、支原体、结核杆菌、军团菌的抗菌活性,可作为CAP的第一线治疗用药1.8 磺胺类常用的有复方新诺明,多用于轻、中度细菌感染和衣原体感染,是卡氏肺孢子虫病的首选药物1.9 抗结核药常用的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链霉素等异烟肼是抗结核首选药物,是一个细胞内外结核菌的全效杀菌剂,对繁殖期细菌效果较好,对静止期细菌效果差利福平对结核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作用在繁殖期和静止期细胞内和细胞外,为全效杀菌剂吡嗪酰胺为细胞内及酸性环境中的强效杀菌剂,乙胺丁醇对繁殖期细菌有抑菌作用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是组成初始短程化疗方案的最主要药物,乙胺丁醇(或链霉素)可参与短程化疗方案的组成以上药物联合应用,可增加疗效,延缓耐药性产生1.10 抗真菌药包括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及5-氟胞嘧啶等两性霉素B是最强的广谱抗真菌药,尽管其毒副作用大,但仍是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对新型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念珠菌及曲霉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氟康唑是广谱抗真菌药,对大部分念珠菌属、隐球菌屈和孢子菌属等有高效,但对曲霉菌无效伊曲康唑口服吸收好,抗菌谱广,对曲霉菌也有明显活性,毒副作用小5-氟胞嘧啶抗菌谱窄,对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有较强抗菌活性,对某些曲霉菌也有一定作用,与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合用,可以提高疗效,防止耐药性产生1.11 其他抗菌药物如磷霉素,抗菌谱广,但抗菌作用不强,毒性低甲硝唑、替硝唑,对各种专性厌氧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疗效明显优于林可霉素,对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无效,可与其它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混合感染2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2.1 应用原则与方法经验性选药应先作痰涂片检查,可大致确定感染的病原体是G + 球菌或G - 杆菌,这样可以使抗生素的选择相对具有针对性在社会获得性感染中,病原体以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厌氧菌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为主,常选用红霉素类、四环素类、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林可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医院内感染、老年人、有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免疫抑制患者感染中,以Gˉ杆菌为主(如肠杆菌科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和G+球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厌氧菌为主,尚有真菌、结核和非结核类分支杆菌及少见的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虫等常用耐酸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第一至三代头孢菌素类、亚胺培南、氨曲南、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万古霉素及抗厌氧菌药和抗真菌药在经验性治疗的同时,应积极开展病原学检查抗菌治疗三天后,若肺炎的临床表现好转,提示选择方案正确,继续按原方案用药如若临床表现无改善或病情恶化,应调换抗感染药物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度高,抗菌谱窄、价廉、低毒副反应的药物如果无药敏结果作指导,应选用能控制常见Gˉ杆菌、绿脓杆菌和G+球菌的药物,对有误吸病史或腹腔、盆腔感染者,还应加用抗厌氧菌药物尽量选用毒副作用少的β-内酰胺类,剂量要足,给药方法要正确2.2 联合用药与合理配伍一般细菌感染用一种抗生素能够控制,无需联合用药,但对病原菌不明的严重感染或患者有基础疾病并发心肺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或混合感染,应采取联合用药,可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联合用药的合理配伍应是繁殖期杀菌剂加静止期杀菌剂,如β-内酰胺类加氨基糖苷类,可起协同作用; 静止期杀菌剂加速效抑菌剂,如氨基糖甙类加大环内酯类,有累加协同作用;青霉素类加头孢菌素类,可连续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产生协同作用;速效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不宜联合应用,如大环内酯类与β-内酰胺类,因为速效抑菌剂可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使其不能进入繁殖期,从而导致繁殖期杀菌剂活性减弱,产生拮抗作用泰能与哌拉西林合用治疗绿脓杆菌感染可出现拮抗作用,因泰能诱导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使耐酶力低的青霉素灭活2.3 抗生素的后效应与给药间隔时间抗生素的后效应(PAE)指高浓度药物与细菌接触后,随着体内代谢,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当浓度低于MIC时抗菌药物仍可持续抑制细菌生长,这种现象称为PAE各种抗菌药物对G+球菌都有不同程度的PAE但对Gˉ杆菌,只有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药物有满意的PAE;碳青酶烯类及第四代头孢菌素对Gˉ杆菌有中等程度的PAE,而青霉素及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则几乎没有PAE抗菌药物的投药间隔时间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有无PAE及其时间长短以及抗菌作用是否有浓度依赖性,原则上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应将其1日剂量集中使用,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以提高血药峰浓度;而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病菌的MIC 时间,与血药浓度关系不大,故其给药原则应缩短间隔时间,使24h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的MIC时间至少60%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杀菌作用有浓度依赖性,有较好的PAE),代表药物有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投药方法应提高血药浓度,适当延长投药间隔时间介于浓度、时间依赖之间的药物(杀菌作用非浓度依赖有一定的PAE),代表药物有碳青酶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万古霉素类等,投药方法介于上二者之间除药敏学以外,投药间隔时间还要考虑药物的毒副作用与血药浓度的关系氨基糖苷类杀菌作用属于浓度依赖性,但其毒性却与血药浓度不直接相关,无论其半衰期长短,对肾功能正常者,将每日剂量1次应用与分成2~3次应用相比,其疗效不变或更好,而对肾、耳毒性反而降低;对肾功能减退者,氨基糖苷类应首次给予1 天的半量,以保持体液中的血药浓度,继则肌酐清除率计算每日用量,分2次给药同样属浓度依赖性的喹诺酮类药物,因其毒性与血药浓度相关,除半衰期很长的药物外,一般不采取每日应用1次,多数以每12h 给药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