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乐乎的正确意思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 中的成语(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中的成语(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
1、不亦乐乎:不是很愉快吗?
2、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3、从心所欲:和随心所欲的意思差不多。

随自己的心意和爱好,想怎样便怎样。

4、温故知新: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

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5、疏食饮水:吃吃粗粮,喝冷水。

(在上文中不小心打错了)
6、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7、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

8、不舍昼夜:日夜不停。

9、逝者如夫:流失的时光就像这个流水。

10、匹夫不可夺志:男子汉不可被夺去志气。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

《<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论语》属语录体,“论”的意思就是编纂的意思。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492章(则)。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是先秦散文中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论语》反映了孔子政治的思想、学术的思想和教育的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子:先生,指孔子。

2.时:按时。

3.朋:朋友。

4.愠.(yùn):生气,发怒。

5.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8.谋:出主意。

9.忠:尽心竭力。

10.信:真诚,诚实。

11.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12.习:践行,复习。

13.立:站得住的意思,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14.惑:迷惑。

15.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6.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17.逾:越过,超过。

18.矩:规矩,规范。

19.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0.殆.(dài):有害。

21.堪:忍受。

22.曲:弯曲。

23.逝:流逝。

24.舍:舍弃。

25.夺:改变。

26.笃.(dǔ):忠实,坚守。

27.切:恳切。

重点虚词1.乎:文言中用作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

(不亦乐乎.)2.亦:也;“不亦……乎”表反问,译为“不也……吗”。

(不亦.乐乎)3.日:每天。

(吾日.三省吾身)4.矣:语气助词,了。

(可以为师矣.)5.三:虚指表示多,如三令五申、三省吾身、三番五次。

(三.人行)通假字1.说:通“悦”,愉快。

论语第五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五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五则原⽂及翻译论语第五则原⽂及翻译 《论语》由孔⼦弟⼦及再传弟⼦编写⽽成,⾄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及其弟⼦的⾔⾏,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

下⾯就是⼩编整理的论语第五则原⽂及翻译,⼀起来看⼀下吧。

原⽂ 第⼀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则为对话体。

这⾥所编的⼗则分别选⾃《学⽽》、《为政》、《⾥仁》、《述⽽》、《泰伯》、《⼦罕》和《卫灵公》。

1.⼦⽈:“学⽽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学⽽》) 2.曾⼦⽈:“吾⽇三省(xǐng)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3.⼦⽈:“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4.⼦⽈:“学⽽不思则罔(wǎng),思⽽不学则殆(dài)。

”(《为政》) 5.⼦⽈:“由,诲⼥(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xǐng)也。

”(《⾥仁》) 7.⼦⽈:“三⼈⾏,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述⽽》) 8.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罕(hǎn)》) 10.⼦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 ⼦⽈:“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卫灵公》) 第⼀则:学习⽅法⼦⽈:“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yùn),不亦君⼦乎?” (《学⽽》) 孔⼦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也很⾼兴吗?别⼈不了解我但我不⽣⽓,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先⽣,指孔⼦。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

常用成语读音及释义

常用成语读音及释义

1.终南捷径zhōng nán jié jìng: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2.存而不论cún ér bù lùn: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3.问心无愧wèn xīn wú kuì:扪心自问,毫无愧色。

4.束之高阁shù zhī gāo gé: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

比喻放着不用。

5.振振有词zhèn zhèn yǒu cí:理直气壮的样子。

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

6.下车伊始xià chē yī shǐ:旧指新官刚到任。

现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7.筚路蓝缕bì lù lán lǚ: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形容创业的艰苦。

8.津津乐道jīn jīn lè dào: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9.沸反盈天: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

形容人声喧闹10.穷形尽相qióng xíng jìn xiàng:原指描写刻画细致生动,现在指丑态毕露。

11.不可开交bù kě kāi jiāo:形容没法解开或摆脱。

12.老枝横虬:形容树枝象虬龙一样苍劲有力的生长姿态。

13.狗尾续貂:亦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14.志哀zhì āi:用某种方式表示哀悼。

15.不足挂齿bùzú guà chǐ:表示不值得一提。

16.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

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17.不亦乐乎bù yì lè hū: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18.众人拾柴火焰高zhòng rén shí chái huǒ yàn gāo: 比喻人多力量大。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论语》十二章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一、原文及翻译(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4)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5)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6)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孔子《论语》(二十章)原文全文及翻译译文

孔子《论语》(二十章)原文全文及翻译译文

《论语》原文及翻译《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
意思:学习知识后,按照一定的时间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前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学而时学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诗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论语·学而》。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作者简介:
孔子(前——前),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就是宋国的贵族,后因躲避宫廷祸乱而移居鲁国。

孔子的父亲就是一名武士,虽跻身贵族之列于,但地位很低。

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了,他跟著母亲过着贫穷的生活。

孔子年轻时搞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理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但他却把任何事情都筹办得较好。

论语十则及翻译

论语十则及翻译

论语十则及翻译《论语》薄书一本,一万余字,细读一遍,一生无害。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论语十则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论语十则及翻译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亦乐乎的正确意思
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乐者,乐与人同也,是乐不孤也。

这一点与“说”不同,悦是自己体验,不是和人在一起的共鸣快乐。

乐,也是礼乐之乐,是乐器之乐,音乐乐器就是共鸣。

孟子所谓独乐不如与众也。

人能不失其诚,则其心必能层层打开;若不然则心必不能打开,不能成悦。

心若不开,必黯然自守,不喜与众人相接。

朋来之说,更无从谈起!
而远来之人,并不是我原来的朋友去了远方,而从远处回来。

其实说的是远方之陌生人来此,与我相识相交,亦可为友,而非为敌。

所谓远者,不近也。

不近则风俗殊而言语异,如此而能为友,岂非不亦乐乎?
不亦乐乎者,不离于快乐也。

若远来之陌生人,是侵略者,是敌人,岂能有乐。

纵观近代史,乃至东西文明史事,读来此句,尤为感叹。

而华夏文明之包涵容众之心,敬而相安之道,民胞物与之情,皆由此也。

bù yìlè hū(出自咬文嚼字)
【解释】乎:用做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

不是很愉快吗?(“不亦”即“不是”,表示反问的副词,解释时不要加上“也”字)也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

【例句】生活在城里的年轻夫妇真是不容易,紧张的工作之后回到家中,一大堆繁杂的家务又会使他们忙得不亦乐乎。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30日公布了2008年中国出
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