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

合集下载

航拍中国甘肃地理知识点笔记

航拍中国甘肃地理知识点笔记

航拍中国甘肃地理知识点笔记一、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1.地理位置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部,介于东经102°13"—108°46"、北纬34°54"—42°01"之间。

甘肃地理位置独特,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

省内东西横跨1600公里,南北纵贯1000公里。

2.地貌特征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陇南山地、甘南高原、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地。

陇南山地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势较高,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山峰叠翠,森林资源丰富。

甘南高原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势较低,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草原辽阔,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部,地势平坦,气候干旱,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通道。

祁连山地位于甘肃省北部,海拔较高,山地草原景色壮观。

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1.水资源甘肃省水资源总量为174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黄河穿境而过,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

此外,甘肃还有众多的湖泊和水库,如青海湖、尕海等。

2.土地资源甘肃土地资源丰富,包括耕地、草原、山地、沙漠等多种类型。

耕地主要分布在陇南、天水等地,草原主要集中在甘南、河西走廊等地。

3.生物资源甘肃生物资源丰富,拥有大熊猫、金丝猴、雪豹等珍稀动物。

植物资源方面,甘肃有世界著名的祁连山雪莲等高山植物。

4.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甘肃生态环境脆弱,面临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等问题。

近年来,甘肃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等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兰州新区各产业园区基本情况介绍

兰州新区各产业园区基本情况介绍

兰州新区各产业园区基本情况介绍一、新区科技产业园区基本情况1、甘肃省科技创新城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城”建设科技创新广场、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转移集聚区、人才宜业宜居新社区、公共和商务配套设施;吸引甘肃以及西北地区(陕、宁、青、新)的科技创新服务资源,重点打造兰州新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技孵化服务平台、科技金融结合服务平台、技术转移聚集平台、碳交易平台、大学科技园,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创新发展“智库”。

(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期)总规划用地面积:666.689亩。

建设用地面积:442.951亩。

总建筑面积:59.06万㎡(其中科技创新服务区面积13.5万㎡,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33.5万㎡,科技与金融区4.5万㎡,科技文化融合区4.06万㎡,人才公寓3.5万㎡)。

(2)目前进展情况创新城公司筹建情况目前,甘肃省科技发展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已于近期注册完成,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城发展有限公司也将于近期完成注册,力争上半年开工建设10万平方米孵化器。

●一期规划编制进展情况2013年初,我们邀请北京、西安、浙江和甘肃的四家规划设计单位在兰州新区纬三路以南、纬七路以北、经四路以东、经五路以西区域开展“科技创新城”规划编制工作,并于2013年6月1日邀请有关单位、专家评审通过了“科技创新城”概念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最终选定清华大学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所做的概念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并在进行修订和完善。

待修订后,我们将向兰州新区正式申报,开展详规及单体设计。

●海默科技产业园建设进展情况项目一期工程海默科技产业园已开工奠基,海默科技产业园建成后,将成为在国内和国际具有重要影响的多相计量、页岩油气开发、压裂装备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和钻井测井等油田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将对促进我国高端油气装备工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信源软件信息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信源软件信息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处于兰州新区的核心位置,北至纬三路、南至纬七路、东至经八路、西至经六路,距兰州新区管委会300米,吉利汽车兰州新区基地900米,南侧是环境优美的湿地公园,基地以软件信息和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功能规划配置合理、服务完善、机制先进,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资源环境。

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

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

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

按照国务院部署和省政府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

2012年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第二个颁布实施的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

根据甘肃生态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格局,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构建''三屏四区"生态功能区。

以下是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关于''三屏四区”资料介绍。

附图2-4:“三昇四区”限制开发区域一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布图“三屏”是指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为主的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以“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主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为主的河西内陆河上游生态屏障;“四区”是指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肃北北部荒漠生态保护区。

涉及37个县市区,面积26.76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2.84%。

人口 883.18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3.61%。

生态功能区要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供给为主要任务,增强提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产品的能力,引导生态脆弱地区人口有序转移。

在突出生态功能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科学界定部分区域的农牧业生产规模,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林下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特色产业。

1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合作市、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卓尼县、临潭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县,总面积33031.24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76%;2008年,区域内总人口为154.1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86%。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12.29•【字号】甘政发〔2020〕68号•【施行日期】2020.12.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现就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守底线、优格局、提质量、保安全”的总体思路,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覆盖全省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

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落实到区域空间,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持续优化发展格局,守住自然生态安全底线。

强化分区管控。

集成生态保护红线及一般生态空间、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环境管控要求,形成以环境管控单元为基础的空间管控体系。

突出分类施策。

针对不同的环境管控单元,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制定差异化的环境准入要求,强化刚性约束,突出精细化管理。

实施动态管理。

坚持省级统筹、市级落实、省市联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定期评估、动态更新调整“三线一单”内容。

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

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

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甘肃省三屏四区是指甘肃省划定的三个屏障生态功能区和四个重点生态功能区。

三屏是指“三大屏障”,即祁连山一带、阿柔山一带和河西走廊一带,它们是甘肃省的重要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

四区是指重要的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区域,分别是天水太湖生态保护区、兰州罗田生态保护区、嘉峪关敦煌生态保护区和白银太白山生态保护区。

以下是对甘肃省三屏四区的详细介绍:一、甘肃省三屏介绍:1.祁连山一带:祁连山位于甘肃省北部,是中国最重要的山地屏障之一,也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过渡区域。

它不仅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和极端的地区之一,还是亚洲大陆分水岭和水源涵养区,被誉为“东亚水塔”。

在这一带,分布有大量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物种,如野生大熊猫、雪豹等。

2.阿柔山一带:阿柔山位于甘肃省西北部,与新疆交界,是祁连山的延伸,被誉为祁连山的朋友。

这一带的生态环境与祁连山相似,是中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自然生态屏障之一,也是大气和水资源的重要产地和涵养区。

3.河西走廊一带:河西走廊是指甘肃省西南部的狭长地带,位于黄河河流域的西北边缘,是中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这一带的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稀缺,但却拥有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如鸣沙山、莫高窟等。

二、甘肃省四区介绍:1.天水太湖生态保护区:天水太湖生态保护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该区域水域广阔,湖滨湿地面积大,拥有丰富的湖泊、沼泽、河流和植被资源,是候鸟迁徙和繁殖的重要地点。

2.兰州罗田生态保护区:兰州罗田生态保护区位于兰州市西北部,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该区域的森林覆盖率较高,水源丰富,有利于净化空气和保护水资源,同时也是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

3.嘉峪关敦煌生态保护区:嘉峪关敦煌生态保护区位于甘肃省西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独特,既有戈壁沙漠和裸露山地,也有绿洲、湿地和森林,蕴藏着沙漠植物、野生动物和石窟壁画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航拍中国甘肃知识点笔记

航拍中国甘肃知识点笔记

航拍中国甘肃知识点笔记
航拍中国甘肃省可以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笔记点:
自然地理:
甘肃地理位置,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省级行政区划之一。

黄河穿流而过,甘肃境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包括雪山、戈壁、沙漠等。

有著名的地理景观如张掖丹霞地貌、嘉峪关、敦煌莫高窟等。

文化遗产:
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保存有丰富的壁画和佛像。

嘉峪关:明长城的重要关隘,是中国最著名的关隘之一。

敦煌:以莫高窟著称,同时也有敦煌古城等文化遗产。

民俗风情:
了解甘肃的少数民族,如回族、藏族、土族等,体验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老牛湾:以丰富的民间文化和风景秀丽而著称。

农业与经济:
了解甘肃的农业特色,包括黄土高原上的农业生产和当地农民的耕作方式。

了解当地的经济产业,如矿产资源、农业产品等。

地方特色美食:
了解甘肃省的特色美食,如甘肃拉面、羊肉泡馍等,品尝当地的特色小吃。

生态环境:
关注甘肃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对于沙漠化和水资源管理的挑战。

航拍可以展现甘肃独特的地理特征,如戈壁、沙漠、高山等。

旅游胜地:
了解甘肃省内的著名旅游胜地,如黄河石林、崆峒山、嘉峪关等。

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航拍中国甘肃省时所见到的景观和文化特色。

小陇山林区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初探

小陇山林区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初探

小陇山林区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初探作者:白娟来源:《甘肃林业》 2020年第5期白娟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于196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建立,管辖小陇山林区的全部、西秦岭和关山林区的一部分,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兼有我国南北方特点的典型天然次生林区,也是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实施区之一,是嘉陵江、渭河上中游地区重要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区,是陇东南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它在国家“两屏三带”、甘肃“三屏四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建设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旅游文化展示区之一。

境内地理坐标东经104°22'至106°43',北纬33°30'至34°49',东西长212.5千米,南北宽3330米,年均气温7至12℃,年均降水量460至800毫米,无霜期140至218天。

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总经营面积1243.0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1118.76万亩,非林业用地124.29万亩,森林覆盖率63.6%,下设21个国有林场、11个局直单位、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7家省级森林公园。

该林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跨天水、陇南、定西三市的秦州、麦积、清水、武山、徽县、两当、礼县、漳县八县(区),林区相连19县(区),东与陕西省的陇县、宝鸡市陈仓区相连,南与凤县、留坝县、略阳县接壤,西与甘肃省岷县、宕昌县相邻,北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相接。

林区、林缘区共有89个乡(镇),1920个行政村,126.9万人。

一、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意义和必要性(一)森林康养产业的概念森林康养是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并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的服务活动。

森林康养产业是以森林对人体特殊的功效为基础,依托丰富的森林生态景观、优质的森林环境、健康的森林食品、浓郁的森林文化等主要资源,结合中医药健康养生保健理念,辅以相应的养生休闲及医疗服务设施,开展有利于人体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服务活动。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称“民勤县连古城沙生植物自然保护区”,是1982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原面积21万亩,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将面积扩大到584.8万亩,占民勤国土面积的1/4,为全国面积最大的荒漠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荒漠天然植物群落、珍稀濒危动植物、古人类文化遗址和极端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为目的。

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功能区,其中核心区面积181.6万亩,占保护区面积的31.05%,缓冲区面积227.5万亩,占保护区面积的38.9%,实验区面积175.7万亩,占保护区面积的30.05%。

2001年12月通过国务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家评审会,200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8月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内设1室4科,下辖黄岭、三角城、连古城、勤锋、花儿园、红崖山、南湖等7个保护站。

一、重要的生态区位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除西南一角与金昌、武威绿洲相接外,其余均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 是一个半封闭的内陆荒漠区。

全县辖18个乡镇,244个行政村,总人口30.7万人。

总土地面积2402.4万亩, 其中各类荒漠化土地面积2280万亩,仅沙漠面积就达1279.3万亩,占总面积的54%,绿洲面积仅占总面积的9%。

绿洲边缘风沙线长达408公里,是一块“无边沙海一叶舟”之地。

民勤绿洲就像一个绿色的“楔子”,插在两大沙漠中间,遏制着两大沙漠的合拢。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处在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绿洲外围,占全县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对维护绿洲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呈半环状屏蔽着民勤绿洲,绿洲外围的天然沙生植被有70%分布在保护区内。

近年来,民勤绿洲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的减少及人为经济活动的加剧,绿洲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三屏四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介绍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

按照国务院部署和省政府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

2012年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第二个颁布实施的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

根据甘肃生态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格局,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构建“三屏四区”生态功能区。

以下是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关于“三屏四区”资料介绍。

“三屏”是指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为主的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以“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主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为主的河西内陆河上游生态屏障;“四区”是指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肃北北部荒漠生态保护区。

涉及37个县市区,面积26.7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2.84%。

人口883.18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3.61%。

生态功能区要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供给为主要任务,增强提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产品的能力,引导生态脆弱地区人口有序转移。

在突出生态功能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科学界定部分区域的农牧业生产规模,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林下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特色产业。

1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合作市、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卓尼县、临潭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积石山县,总面积33031.24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76%;2008年,区域内总人口为154.1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86%。

该地区位于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多属高寒阴湿气候,是省内草场、林地比较集中的区域,植被茂密,传统牧业比较发达,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其中,黄河在玛曲境内迂回绕行433 公里,形成大面积沼泽湿地,是黄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卓尼、临潭两县林区集中,是洮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功能定位: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全国生态重点治理区。

发展方向: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方针,以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为重点,加快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轮牧、以草定畜等制度,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草原综合治理和重点区段沙漠化防治,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培育与生态环境适宜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等特色产业。

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建设全国重要水源涵养区和全省优质畜产品供给区。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是我国黄河流域最大的水源补给区。

草地、森林和湿地构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涵养和补给着黄河水源,年提供约66 亿立方米水量,约占黄河总径流量的11%,在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该区域已纳入国家限制开发生态地区水源涵养功能区,2007 年1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并启动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涉及生态保护与修复、农牧民生活生产、生态保护支撑体系等建设。

2 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是指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是我国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

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陇南市的武都区、文县、康县、宕昌县、两当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县、舟曲县。

面积25060.0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5.88%。

2008年,人口为145.35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53%。

该地区天然植被较好,是甘肃省最大的原始林区。

流域内林地8838平方公里,天然草地165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40—57%,林草覆盖率最高的区域达到80%以上。

既是甘肃热量和水分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林区和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为我国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功能定位: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区域。

发展方向: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利用、休养生息的方针,以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减少与主体功能定位不一致的开发活动。

继续实施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草地治理工程及农村能源工程等。

适度发展采矿业及水能开发,发展特色农业、林业和牧业;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建设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工程该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区域内水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富集多样,有多种珍稀濒危动植物,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作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限制开发生态地区范围。

汶川地震使这一地区生态植被遭受重大破坏,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加剧。

该区域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嘉陵江和长江干流的生态改善。

工程主要涉及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长防长治林、公益林、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个方面。

3 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甘肃省与青海省交界处,东西向绵延约1000公里,宽约200—300公里,总面积约15.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

处于河川水系之间,具有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高原冰川面积约1970平方公里,储存的水量是三峡水库蓄水量的两倍多。

降水和冰雪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每年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苏干湖四个内陆河水系提供约75亿立方米的径流量,是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等绿洲的水源基础,维系着近500万人口、70多万公顷耕地和众多工矿企业的生存,为我国重要冰川、湿地保护地和河西内陆河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

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包括酒泉市的阿克塞县、肃北县(不包括北部区块),张掖市的肃南县(不包括北部区块)、民乐县、山丹县,金昌市的永昌县,武威市的古浪县、天祝县,兰州市的永登县和中牧山丹马场特别区。

面积107352.84 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5.21%。

2008 年该区域人口为184.05 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7%。

功能定位: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河西内陆河流域水源涵养保护区,绿洲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

发展方向:以构建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为重点,实施对祁连山区冰川、湿地、森林、草原抢救性保护,防止人为生态破坏,实行严格的管制措施,增强水源涵养功能。

创新保护机制,适度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特色产业,引导人口和产业有序转移,减轻系统压力。

按照“南护水源、中兴绿洲、北防风沙”的战略方针,强化祁连山保护区水源涵养,采取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加快中部绿洲节水型社会建设,遏制下游荒漠化,实施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在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的同时,积极支持永登、古浪、永昌、山丹、民乐等农业条件较好的县,发展特色农业和绿洲节水高效农业,协同建设沿黄农业产业带及河西农产品主产区,提升其在全省农业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3.1 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石羊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东部,流域面积4.2万平方公里。

2007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并启动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

规划涉及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配置保障、灌区节水改造、生态建设与保护、水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6 大工程措施。

2008 年5 月上报国务院《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

3.2 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黑河是西北的第二大内陆河,2001 年8 月,国务院批复《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已连续8 年实现向下游正义峡泄水9.5 亿立方米的分水目标。

2004 年6 月编制完成了《黑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二期规划),并通过黄委会审查后上报水利部;2008年10月水利部决定对《黑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重新调整修编,将单项规划调整为综合治理规划。

3.3 疏勒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疏勒河流域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段,疏勒河流域分苏干湖水系和疏勒河水系。

甘肃省河西走廊(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也是国家“九五”计划重点项目。

重点是解决甘肃中南部地区数万移民的贫困问题,增强河西走廊疏勒河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于1996年5月启动,经中期调整,2006年12月竣工。

4 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地处民勤县的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是国家重点生态治理区,面积15835.1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72%。

2008年人口为30.2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15%。

该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降水稀少,日照充足,风沙多,以荒漠植被为主,大部分土地不适宜开发。

由于石羊河上中游大量用水,民勤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植被严重退化,土地荒漠化加剧,民勤绿洲岌岌可危。

功能定位:国家重要的生态修复和治理区,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发展方向:立足流域水资源,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适度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实施生态移民,减轻环境压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防沙治沙,发展沙产业,巩固绿洲生态建设成果。

严禁任何不符合该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促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

5 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库姆塔格沙漠东部边缘,与新疆接壤,总面积26718.1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27%。

2008 年该地区人口为18.29 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0.7%。

该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表水严重不足,区域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湿地面积萎缩、绝迹,天然植被急剧减少、退化,荒漠化面积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部分生物链中断,风沙危害严重,自然灾害加剧,人类文化遗产莫高窟和自然奇观月牙泉受到严重威胁。

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功能定位:重要的生态环境治理和文化遗产保护区。

发展方向:坚持“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实施全面节水、“引哈济党”生态调水工程、结构调整和科学管理等综合措施,规范用水秩序,减少水资源无序开发,控制人工绿洲规模,打造精品绿洲,发展与资源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相适应的旅游等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文化遗产保护,实现生态修复、生产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把敦煌建成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