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梭菌性痢疾
一例魏氏梭菌羔羊痢疾的综合诊治

一例魏氏梭菌羔羊痢疾的综合诊治 羔羊梭菌性痢疾又称羔羊痢疾,俗称红肠子病,是由产气荚膜芽孢梭菌引起的一种以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为特征的细菌性传染病,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又叫魏氏梭菌,该菌分为A、B、C、D、E5个型,其致病因子是菌体产生的外毒素,已发现其可以产生15种以上的外毒素。
本病主要在寒冷、潮湿的冬春季节较为多发,主要危害7日龄左右的羔羊。
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等是诱发本病和死亡的重要因素,圈舍饲养环境差,圈舍内饲养密度大、湿度大,母羊妊娠期营养不良常导致羔羊体质瘦弱,气候骤变,寒冷袭击,哺乳不当等均可诱发该病。
1 发病经过2021年12月,漯河市某羊场,分娩舍羔羊出现精神不振、消瘦、轻度腹泻的现象。
初始认为是因为天气骤变,气温低,圈舍保温措施不好导致羔羊受凉引起的,随即给患病羔羊灌服了庆大霉素,部分羔羊腹泻症状得到缓解,但未完全治愈。
随后几天,圈舍中出现腹泻症状的羔羊越来越多,一些羔羊病情转重。
同时,另一栋圈舍中的羔羊也出现了同样的病例现象,且患病羔羊开始出现死亡。
经过实地查看发现,该羊场饲喂的品种为湖羊,使用漏粪地板进行高床养殖,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未及时清理羊床下的粪便,部分圈舍内粪便已达到羊床高度,养殖环境很差。
由于天气寒冷,圈舍通风较少,圈舍内较为潮湿。
同时圈舍内羊群的饲养密度较大,所以圈舍内空气质量也较差。
哺乳母羊和妊娠母羊体质偏瘦,羔羊体质也较为瘦弱。
此外,该羊场未注射三联四防疫苗。
2 临床症状在发病初期个别羔羊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低头弓背,羊毛干燥无光泽,同时伴随不同程度的腹泻。
经口服庆大霉素简单治疗,效果不佳;随着病情的发展,发病羔羊越来越多,一些羔羊病情转重,精神严重萎靡,粪便腥臭,有的带有一些气泡和血液,体温略有升高。
随病情进一步加剧,部分羔羊大小便失禁、脱水,导致出现羔羊眼窝下陷、步态不稳,口流血沫,最后昏迷,头向胸内侧弯曲或头向后仰,四肢在腹部下方蜷缩,卧地不起,且陆续出现死亡。
羔羊痢疾的病因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治疗 - 养羊技术

羔羊痢疾的病因羔羊痢疾的诊断与治疗-养羊技术羔羊痢疾发生于7月龄左右的初生羔羊,主要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肠球菌等引起,以剧烈腹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羔羊痢疾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由于其高死亡率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较大。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羔羊痢疾的病因羔羊痢疾的诊断与治疗。
1、症状除了一般下痢症状外,还有一些急性昏迷的病例,常见于1-2日龄的羔羊。
病初精神不振,停止吃奶,四肢发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鼻、眼黏膜发绀,口流白沫,多数表现腹胀而无下痢,少数排出带血的粪便,体温往往降到常温以下,最后出现昏迷、角弓反张,甚至死亡。
病程一般为2-3天。
呈急性昏迷状的病程很短,发病后常在数小时到十多个小时内死亡。
病羊如只排出黄色或淡黄色稀便,则预后良好;排血便或呈现急性昏迷症状的,预后不良。
检查血相,有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现象。
由于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羔羊的品种、饲养管理条件以及护理情况等不同,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很大的差别。
地产羔羊的发病率为10%-30%,致死率在20%左右;纯种羔羊和杂交羔羊的发病率较高,一般为50%-80%,发病盛期可达90%以上,致死率在30%-50%。
2、病理变化肠壁呈卡他性肠炎:肠黏膜表面附有黏液,上皮细胞变性,颜色变淡,胞核浓缩或溶解。
有时上皮连同绒毛一起脱落,与黏液混合。
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和淋巴样细胞浸润,有时还伴有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细胞。
这种变化又见于黏膜下层,同时可见充血、水肿。
有时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的细胞,呈出血性肠炎变化。
有些病程较长的病例,在卡他性肠炎的基础上,伴有大小不同的坏死病灶。
病灶可局限于黏膜表面,又可透过黏膜肌层,而深达黏膜下层以下,外围有一细胞浸润和充血、出血带。
坏死组织失去正常微细结构,轻的保持原来的轮廓,重的表层脱落,形成溃疡。
在坏死溃疡灶内可见革兰氏阳性菌。
皱胃黏膜上皮细胞常见脱落、变性,与渗出物混合。
有的腺体上皮脱落,腺体之间可见大量红细胞浸润,杂有炎性细胞,呈卡他性出血性胃炎变化。
羔羊痢疾的诊断和防制措施

43羔羊痢疾的诊断和防制措施哈力木别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31900)摘要:羔羊痢疾是由魏氏梭菌感染幼龄羊群的传染病。
一般发病急促、病程短,常导致大量的羔羊死亡,会造成养殖场巨大的经济损失。
羔羊痢疾主要会出现的肠毒血症状、持续性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羔羊痢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本文结合羔羊痢疾的病原学、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等特点,提出了诊断方法和防制措施。
关键词:羔羊痢疾病;诊断;治疗;预防羔羊痢疾又称羔羊梭菌性痢疾,因为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小肠有急性发炎,所以俗称红肠子病。
其病一般发生于出生后3d 内的羔羊,较大日龄的羔羊发病较少,一般会引起大批羔羊死亡,会到导致养殖场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1病原及流行性学本病的病原是魏氏梭菌。
病原主要是通过羔羊吮吸乳汁过程,或者接触了被污染的用具或羊的粪便,从而进入羔羊的消化道侵入羔羊机体。
羔羊免疫力大大减弱,尤其是体质瘦弱的羔羊在气候寒冷,气温最寒冷和变化较大的月份,发病最为严重,特别是在冬季大风雪后。
细菌在羔羊的小肠内繁殖并产生毒素,导致疾病的发生。
母羊怀孕期间饲养管理不规范等外界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品种也可能与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土种羊比改良羊和纯种羊发病率高,纯种细毛羊的适应性最差,所以该羊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羔羊痢疾主要侵害7日龄以内的羔羊,其中又以2~3日龄的羔羊发病最多,主要是通过消化道、通过脐带或创伤进行传播[1]。
2临床症状羔羊痢疾的临床症状会根据细菌毒力的强弱而各有差别,病程由数小时到数日。
临床表现为羔羊死前精神稍差、不喜活动、食欲减退、对周围环境不敏感;腹壁紧张,背弓腰弯伴有腹痛感觉,先出现便秘后出现腹泻的症状,粪便呈黄色液体或粥状,肛门周围带有水样粪便污秽物,粪便带有恶腥臭味[2]。
伴随出现脱水表现,严重脱水时眼睛下陷,之后体温下降、口流白沫、呼吸困难、心力衰竭、全身无力,若不加强及时治疗,最后昏迷而死亡。
羔羊痢疾的诊治和预防

肠 腔 内的 渗 透 压 升 高 , 引起渗透性腹泻 , 严 重 腹 泻 引起 脱 水 , 同 时肠 道 内 电解 质 和水 积 聚 引起 代 谢性
酸 中毒 和高 血钾 ,致 使 心功 能 异 常和 肾功 能 减退 , 故 针对 P E D V感 染应 采 取 以及 时补 液 、 防止 脱 水 和 酸 中毒 为 主的对 症 治疗方 法 。本病 例 中采用 注射 维
关键 词 : 羔羊痢 疾 ; 治疗; 预 防 羔羊痢疾又称为羔羊梭菌性痢疾 , 俗名“ 红 肠 子” 病 本病 是 由 B犁 魏 氏梭 菌 、 大 肠杆 菌 、 沙 ¨ 氏 脐 带或 创 伤感 染 而引起 。病原 微牛 物通过 羔羊 吮 吸 母乳或接触粪便 , 从而进入羔羊消化道 , 其在 外 界 不 良诱 因 的作 用下 , 致 使 病 菌在 羔 羊肠 道 内大量 繁
肠道 功能 , 注 意清 洁 I L 牛, 保持 舍通 风 t 币 ¨ 气
,
他 m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他
逐 渐 f J K / f 下瘌 .
排便 时 _ q t 急 匝, 惭鸣l l l l , 痫羔
仃l , t . ' J  ̄ - R 腹 衷脱 为神经 状 , 肢瘫 软 , 呼 吸
业 的发 展 。本 文就 几年 来 对羔羊 痢 疾病 诊治 } J _ { 纳 如
殖, 并排 出毒 素而 导致 羔羊 发病 奉病 的发 生 和流
行 与怀 孕 母羊 营 养 不 良 、羔 羊 护 理 不 当有 密 切 _ 牛 H 关, 羔 体 质 虚弱 . 出生 羔羊 脐 带 消毒 不 严 , 气候 寒
羔羊梭菌性痢疾的防治

千 克 体 重用 0 . 1 m l ,1 天 1 次 ,连 用 1 ~ 2天 ,疗 效 甚 佳 。 中 药 疗 法 : 中 国农 科 院 中兽 医研 究 所 ,应 用 中药 “ 承 气 汤 ”和 “ 乌 梅 汤 ” 治 疗 羔 羊 痢 疾 ,也 获 得 了 很 好 的 治 疗 效
1 . 2 临床 症 状
本病潜伏期 为 1 — 2天 ,发 病 盛 期 潜 伏 期 有 的 缩 短 十 余 小 时 。病 初 精 神 欠 佳 , 头垂 弓 背 ,停 止 吸乳 ,体 温 、呼 吸 、脉
搏 均 无 显 著 变 化 , 不 久 病 羔 发 生 腹 泻 ,稠 者 如 粥 .稀 者 如 水 , 呈 绿 色 、 黄 色 至 灰 白 色 不 等 ,后 期 带 血 以至 肛 门失 禁 . 此 时 ,病 羔 羊 眼 窝 下 陷 ,体 力 衰 竭 ,被 毛 粗 乱 , 四肢 瘫 软 . 卧 地 不起 。 未能 及 时 治 疗 者 。多 于 2 4小 时 内死 亡 另 有 急 性 病 例 ,常 发 生 于 1 ~ 2日龄 的羔 羊 ,发 病 时 呼 吸 促 迫 ,可 视 粘 膜 发 绀 , 1 3流 白 沫 ,腹 部 疼 痛 而 不 断 下 痢 或 仅
陷 ,1 3 腔及 鼻 腔 发 绀 ,尾 部 及 肛 门 周 围 被 粪 便 沾 污 痕 迹 。 以 消 化 道 病 变 较 为 显 著 ,真 胃内 容 物 呈 白 色稀 糊 状 及 有 未 消 化 的 乳 凝 块 , 胃肠 道 卡 他 性 炎 症 , 胃肠 粘 膜 上 有 出 血 点 ,肠 壁 肥 厚 、充 血 、 出 血 ,肠 壁 淋 巴 结 明 显 肿 胀 ,肠 内 容 物 呈 红 色 ,肠 系 膜 淋 巴结 充 血 肿 胀 。 肝 脏 充 血 、水 肿 呈 紫 红 色 ,问
羔羊痢疾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羔羊痢疾,又称羔羊梭菌性痢疾,是羊生产中常见的一种肠道疾病,该病的病原为B型魏氏梭菌,主要发生于新生羔羊,临床上表现为持续性下痢、精神状态极差和小肠发生溃疡等,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所以,在羊生产中一定要重视并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降低发病率,提升养殖效益。
01流行病学羔羊痢疾多发生于出生1 周以内的新生羔羊,其中2 ~4 日龄羔羊的发病率最高,日龄较大的羔羊少见发病。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和带菌的母羊,感染途径包括羔羊吮吸乳汁时吸入乳房上的污染物、出生时脐带处理不当、伤口感染时未及时消毒处理、饲养员饲喂时将致病菌带到饲料中等,主要通过消化道和伤口感染。
此外,天气突然骤冷、羊舍的饲养环境恶劣、妊娠母羊的营养状况差、羔羊身体虚弱等都是诱发该病发生的原因。
该病的病原为 B 型魏氏梭菌,在饲料、污水、土壤和动物的肠道中广泛存在,属于厌氧性细菌,对一般的消毒药物很敏感,所以可用的用于消毒药物将其杀灭。
02发病原因及危害2.1 发病原因该病的发病原因如下。
日常消毒不彻底如果羊舍的消毒不彻底、不完全,那么致病菌就会通过羔羊吸吮乳头而进入消化道引起羔羊发病,病原菌还可存在于羊舍的地面和饲料等处,增加疾病感染的概率。
脐带或伤口受感染羔羊出生时的脐带处理不当或出现创伤时,未对伤口消毒完全,也会使病原通过伤口进入羊体。
致病菌通消化道或伤口感染进入羊体,并积累毒素,进入血液,引起毒血症。
天气骤冷如果羔羊出生当日的天气突然变冷,羔羊自身的抵抗力弱,很难抵御严寒。
寒冷的天气还会造成羔羊的内分泌系统紊乱,加重病情,这也是羔羊痢疾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或天气骤冷时的原因之一。
羔羊身体虚弱如果母羊在妊娠期的营养不足,会影响其在哺乳期的产奶量,如果母羊的营养状况不佳,容易造成哺乳期的奶水不足,羔羊因吃奶量不足会影响其体质,容易生病。
饲养管理不当对新生羔羊的保暖措施不到位、饲料条件差、羊舍的粪污未及时清除、母羊的乳头未消毒清洗等可能诱发该病。
羔羊痢疾及其防控措施

肠 、直 肠充 血 或 出血 ,常沿 皱 襞排 列 成条 状 。肠 系膜 淋 巴结 充 血 强 免疫 注射 1 次 。羊 六联 菌 苗 ( 羊快疫 、猝 狙 、肠毒 血症 、羔羊 痢 肿 胀 或 出血 。实质 脏器 肿 大变性 ,有一 般败 血症 病 变 。 疾 、黑 疫 、大肠 杆 菌病 ):秋季 对母 羊免 疫注 射 1 次 ,产前 2 ~ 3 周 加 强免 疫 注射 1 次 。菌苗 免疫 对 于防 治大肠 杆 菌诱发 的羔羊 痢疾 效 4 诊 断 根 据典 型 症 状 、流 行 病 学 、剖 检 病 变 等 可 做 出初 步 诊 断 。 果 较好 。 确 诊要 做 实 验 室 的病 原体 检 查 ,无 菌 采取 刚刚 死亡 病 羔 的肠 内容 ( 4)羔 羊 痢 疾 常 发 区域 , 羔羊 出生 后 1 2 h ,可 使 用 土霉 素 物 、肠 系 黏膜 淋 巴 、心 血等 检测 病 原体 。 ( 0 . 1 5 ~0 . 2 g / 只・ 次 )灌 服 ,1 次/ d ,3 d 一 个疗 羊 ,主要 是 经消 化 道 、伤 口感 染 进行 传 染 ,也有 的 是经 脐带 感染 ,多为地 方性 流 行 。
2 典型症状
潜伏 期 在 1 —2 d ,有 的可 能是 几个 小 时 。病 羔精 神 沉郁 ,头 垂 背 弓 ,停止 吮 乳 ;不 久 发生 腹 泻 ,粪 便呈 粥 状 或水 样 ,色 黄 白 、 带 血 ,肛 门失 禁 ,眼 窝下 陷 ,卧地 不起 ;最 后 衰竭 而死 。
有些 病 例早 期 表 现 可视 黏 膜 发绀 ,呼 吸促 迫 ,口流 白沫 ,腹
胀 时 不下 痢 或只排 少 量稀 粪 ,最后 痉挛 而死 。
( 2 )产 羔 前 ,羊 舍 彻 底 消 毒 。 选用 浓度 为 1 %~ 2 %的 热烧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

右 。为后期 产羔 作 好 清 洁卫 生 和 消 毒 工作 , 补 充 药 品器械 , 同时可 以加 强放 牧 管 理 , 延长放牧时间, 使 前 期所 产 羔羊迅 速成 长 , 让 饲 养员 能够集 中精 力 , 投 入第二 次 接羔育 幼 工作 , 以防 止羔 羊痢 疾 的发 生 。
草质 劣差 的年份 和寒 冷剧 变 的 月 份 , 发病 率 和 死 亡
率 都很 高 。
不能 将免 疫性 遗传 给 胎 儿 , 但 能 从初 乳 把 抗 体 传 递 给羔 羊 , 使 其获 得保 护力 。调 整配种 季 节 , 避 开在 最 冷 的时期 产羔 。也 可 以采用 问歇 配 种 方 式 , 即在 受
2 临床 症 状
根 据 细 菌 毒 力 的 强 弱 而 表 现 不 同 。病 期 由 数 小
时到数 日。病初 羔 羊 精神 萎 靡 , 不吃奶 , 腹壁紧张 ,
触 摸有 痛感 。继 而发 生粥 状 或水 样 腹 泻 , 排 泻 物 初 呈 黄色 , 以后 变 为黄绿 色或棕 色 。严重 时 眼睛下 陷 , 排 粪失 禁 , 粪便带 血 , 甚 至全 为 血 液 , 经 1 ~3 d衰 竭 死 亡 。有些 病例腹 胀 而不泻 , 或排 出带 血稀 粪 , 呼 吸
迫促 , 黏膜 发紫 , 口流 泡 沫 状 唾 液 , 最 后 昏迷 而 死 。
5 治 疗
用 抗 羔羊痢 疾 血清 : 血清 应用 的时 间关 系很 大 , 如果在 病 的初期 及 早 应 用 , 能 够 获 得 较好 效 果 。进 行 大腿 内侧 皮下 注射 , 剂量 为 1 O ~2 0 mI 。 采 用 以青霉 素 为主 的综合 性疗 法 : 每隔 4 h肌 肉 注射青 霉 素 1 0  ̄2 0万 I U, 同时 口服 下列 止 泻 剂 : 磺 胺脒 0 . 5 ~1 . 0 g , 鞣 酸蛋 白 0 . 2 g , 次 硝酸 铋 0 . 2 g , 碳 酸氢钠 0 . 2 g , 将 以上 各药 水 调 灌 服 , 1次 服完 , 每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羔羊梭菌性痢疾
羔羊梭菌性痢疾简称羔羊痢疾,病原体主要是B型魏氏梭菌,有时C、D型魏氏梭菌也可参与致病。
本病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羔羊,尤以2~5日龄羔羊发病较多。
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脐带或创伤感染。
当母羊孕期营养不良,羔羊体质瘦弱,加之天气骤变,寒冷袭击,哺乳不当,羔羊饥饱不均时,容易诱发该病。
症状该病以剧烈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为特征。
潜伏期1~2天,发病初期精神委顿,不愿吃奶,不久即下痢,粪便恶臭,有的稠如面糊,有的稀薄如水,颜色黄绿、黄白甚至灰白,后期粪便带血。
病羔虚弱,卧地不起,常于1~2天内死亡。
个别羔羊表现为腹胀而不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粪。
病羔呈现神经症状,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口流白沫,呼吸急促,最终昏迷。
体温降至正常体温以下,常于数小时或十几个小时内死亡。
预防增强母羊体质,产羔季节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合理哺乳。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每年产前定期注射羊厌气菌病五联苗或近年来试制成功的六联苗,皮下注射3毫升。
治疗服土霉素0.2~0.3克或再加等量胃蛋白酶,水调灌服,每天2次。
用磺胺脒0.5克、鞣酸蛋白0.2克、次硝酸铋0.2克、碳酸氢钠0.2克,水调灌服,每天3次。
也可先灌服含0.5%福尔马林的6%硫酸镁溶液30~60毫升,6~8小时后再灌服1%高锰酸钾溶液10~20毫升。
也可注射青霉素、链霉素各20万单位。
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