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丁玲作品》有感

合集下载

读作家丁玲作品有感

读作家丁玲作品有感

读作家丁玲作品有感对于我来说丁玲的作品是陌生的,因为从个人兴趣和研究方向来说对现代的文学关注甚少,但是近10天的阅读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在一个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或者说近乎于畸形的年代,一位女作家将她对世事的思考和内心所受到的震荡用平实的文字面写下来,充分体现了一种自古以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美好传统。

首先来谈谈我最喜欢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开始感觉很混沌,没有头绪。

看了一部分之后越发感觉贞贞的伟大之处是不外露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德。

她的肉体和精神都肩负着与同龄人不相匹配的压力,但是她依然用乐观和坚强的革命者的态度去面对已经到来的“新生活”。

作者的笔锋非常细腻,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以看得出这个小姑娘的革命者的觉悟,他痛恨敌人的同时也对村子里的人们的愚昧无知产生厌恶,即使是解放区人们的思想依然落后,不能跟上时代的新潮流。

同时这也是作者所叹息的所在,他同情贞贞,更对村子里面的人的思想深深的无奈,但是她也没有办法,只能尽自己的能力去保护一个年轻的女革命者。

构成贞贞悲剧的因素不仅仅是日本人,也是他身边的亲人造成的。

爱她的人不能给她勇气的依靠,亲人又不能给她精神的理解,这样的精神痛苦比日本的凌辱更加巨大。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将贞贞这么一个被日本侵略者抢去作随营娼妓,被村民看作是“慰安妇”的女子,当作女神一般地加以美化,在她身上有着抗日前线革命女性的特质,这种特质就是寻找女性世界、实现自身价值的拼搏精神。

本人认为这是当代女性应当持有的生存精神气质。

其次来说说《莎菲女士的日记》。

从文体上来说是日记体裁的小说,对问题的进展交代一步步的深入,对坦露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极为有利。

作者用大胆的毫不遮掩的笔触,细腻真实地刻划出女方角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同时明确地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带来的悲剧结果。

莎菲这种女性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她追求真正的爱情,追求自己,希望人们真正地了解她,她要同旧势力决裂,但新东西又找不到。

红色油纸伞读后感

红色油纸伞读后感

红色油纸伞读后感《红色油纸伞》是中国作家丁玲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故事,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残酷现实和妇女的悲惨命运。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感作者对于人性的揭示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农村妇女,她的一生充满了不幸和磨难。

她从小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教育,被迫嫁给了一个不爱她的男人。

她的丈夫是一个粗暴的人,经常打骂她,对待她毫不留情。

尽管如此,她仍然默默承受着这一切,默默劳作,默默忍受着痛苦和屈辱。

她的生活仿佛一把红色油纸伞,遮挡不住风雨,却又能给她一丝温暖和希望。

通过这个女人的故事,作者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丑陋一面。

在那个时代,农村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男尊女卑的观念普遍存在。

女性被视为男人的附属品,她们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无助的女性,她没有选择自己的命运,只能被动地接受一切。

她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农村妇女的普遍命运,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对社会现象的揭示,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虽然遭受了很多苦难,但她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幸福的追求。

她坚强而勇敢,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普通妇女的力量和尊严。

她的坚持和努力,让我深深地感动和敬佩。

这也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物质的追求还是精神的追求?是个人的幸福还是社会的进步?《红色油纸伞》给了我一些答案,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通过阅读《红色油纸伞》,我也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它可以通过故事和人物,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丁玲通过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社会,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这让我明白了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思想的传播和社会的改变。

总之,读完《红色油纸伞》让我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部小说通过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故事,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残酷现实和妇女的悲惨命运。

飞蛾扑火丁玲读后感

飞蛾扑火丁玲读后感

飞蛾扑火丁玲读后感《飞蛾扑火》是丁玲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女孩的悲惨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

读完这篇小说,我深感丁玲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小红的女孩,她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

小红的父亲是个酒鬼,整天沉迷于酒色之中,对家庭毫无责任感。

母亲则是个弱不禁风的女人,整日为生计奔波。

小红从小就没有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她的童年充满了孤独和苦难。

小红的命运在她十三岁那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富有的地主看中了小红的美貌,将她带到城里当佣人。

小红对城市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她以为自己能够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她很快就发现自己只是地主的玩物,被迫与他发生关系。

小红的身体和心灵都遭受了巨大的摧残,她变得消瘦而苍白,失去了往日的笑容。

丁玲通过小红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削和压迫。

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低下,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权利。

她们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只能依附于男性,没有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权。

小红就是这样一个无助的女孩,她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只能任由命运摆布。

小红的悲惨遭遇引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剥削不仅仅存在于小说中,也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但是女性在某些领域仍然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我们应该关注女性权益,呼吁社会给予女性更多的平等和尊重。

《飞蛾扑火》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女性的困境和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丁玲通过小红的故事,向读者传递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女性命运的关切。

她用文字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益。

通过阅读《飞蛾扑火》,我对丁玲的文学才华和社会关怀有了更深的认识。

她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描绘了小红的悲惨命运,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这篇小说让我深感社会的不公和女性的困境,也让我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给予我们的平等和自由。

《丁玲小说选》的读后感

《丁玲小说选》的读后感

《丁玲小说选》的读后感《丁玲小说选》是一部充满真实感和震撼力的作品集。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其内容的启发和触动。

书中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现实。

下面,我将就几篇其中的作品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我要提及的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篇小说。

这篇作品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女工周秀娟的故事,展现了她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为追求真理而不懈抗争的勇气。

周秀娟是一个勇敢的女性,她在面对残酷的现实、不公平的待遇时没有选择沉默,而是毅然决然地站起来为自己和同事们争取权益。

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弱者也可以有力量,也可以改变现实。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个体的力量和正义的重要性。

其次,我想谈谈《火夫的故事》。

这是一篇通过火车司机的视角展现了人民对抗封建迷信的故事。

在这个小说中,主人公虽然受到封建迷信观念的束缚,但是他凭借信念和智慧最终解救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故事提醒我,迷信观念既可以让人产生恐惧,也可以让人丧失理智。

只有通过启发和教育,才能摆脱封建迷信的束缚,拥有自由和真理。

另外一篇影响我最深的作品是《伤逝》。

这是一篇以农村家庭为背景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贫苦农家人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土地制度下农民的苦难和剥削。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感染力,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封建主义的弊端和对人民的伤害。

同时,在这篇作品中也体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情厚意,她希望借助文学的力量唤起人们对农村问题的重视和关爱。

总的来说,《丁玲小说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饱满的笔触、真实的情感和生动的故事,展示了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这本书让我深思社会的问题,也让我更加关注人民的生活和权益。

我相信,只有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不公平现象的存在。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像丁玲一样,通过文字和行动,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丁玲小说选》提供了一个触动心灵的阅读体验。

每一个故事都散发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道关怀,引起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读丁玲的《母亲》有感(通用)

读丁玲的《母亲》有感(通用)

读丁玲的《母亲》有感(通用)
读完丁玲的《母亲》这篇小说,我的心情十分沉重。

我被小说中描写的母亲所感动,也为她的遭遇所深深忧虑。

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女人,为了生活和子女奔波劳累,一直在社会的底层挣扎。

她付出了很多,但又因为命运的纠缠而饱尝苦难,一个人默默地默受着不幸的打击。

我被她的精神和意志所震撼,她面对苦难从不退缩,她的毅力让我十分敬佩。

小说中的情节也让我感到十分悲愤。

母亲的儿子因为犯罪而入狱,这是多么让人心痛的事实啊!母亲为此无助的情景,让我倍感悲伤。

不幸的事情竟然如此轻易地降临到这个平凡的家庭中,我真的表示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上到底还有什么是可以信任的。

小说中的母亲不仅给了我精神上的启示,还让我更加强烈地意识到社会的种种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在我看来是一种罪恶。

在这样的世界中,像母亲这样勇敢坚强的女人更加值得我们的尊敬,她是生命中的一束光,给人以温暖和希望。

读完《母亲》,我深深地感悟到了母爱的伟大和人性的脆弱。

我们应该热爱生命,重视亲情,让温暖与幸福陪伴我们一直到生命的终点。

红蜻蜓红蜻蜓读后感

红蜻蜓红蜻蜓读后感

红蜻蜓红蜻蜓读后感《红蜻蜓》是中国作家丁玲创作的小说,小说以残酷的现实主义笔触展现了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农村贫困妇女的艰辛生活,揭示了封建社会压迫妇女的悲惨命运。

小说以一个大家族为背景,主要描写了家族中的女性角色。

故事中的女性主人公红蜻蜓勇敢、坚强,一直以来都在忍受着无尽的苦难。

在她尚未出生之前,她的母亲就因为遭遇变故而丧生。

她的继母生了个儿子后就对红蜻蜓姨娘进行了虐待,使她在小的时候就体验到了封建社会的无情。

随后红蜻蜓嫁给家族中的富家子弟,虽然艰辛,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最终,她因家族压迫和不满而离家,走上了为自己和女性权益而奋斗的道路。

通过《红蜻蜓》,丁玲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束缚和剥削的残酷现实。

男权社会让女性成为玩物、奴隶,失去了个人的尊严和自由。

红蜻蜓在小说中的苦难经历代表了千千万万中国农村妇女的命运,她们被迫嫁给有钱人来解决家庭的困难,却被富家子弟们当成了玩物,并长期承受虐待和压迫。

这些女性在穷困中挣扎,为了生存而卖力地工作,却没有一点社会地位和尊严。

同时,小说还揭示了中国农村家庭的底层压迫和贫困。

小说中的家族,尤其是兄弟之间的压迫和对女性的剥削,展现了以家族为单位的封建社会的丑陋面貌。

强权压迫弱者,兄弟之间争斗利益,女性成为这些争斗的筹码。

这种家族的利益观念和道德沦丧,使许多无辜的妇女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小说中的红蜻蜓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女性形象。

她在家庭和社会的压迫下不屈不挠,坚守着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她不依附男人,也不任由家族的压迫和权力的摧残,她选择了离开家族,不为自己和女性权益而奋斗。

她的勇气和坚定为中国农村妇女赢得了真正的尊严和权益。

在《红蜻蜓》的情节与描写中可以看到丁玲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妇女权益的关注。

她剖析了封建社会的弊端,揭示了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和剥削,呼吁女性要勇敢坚持自己的权益,争取平等和尊严的生活。

《红蜻蜓》这部小说以其真实而残酷的描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读后感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读后感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读后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48年9月。

它描绘了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通过暖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了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面貌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不仅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鲜活的人物描绘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更因其经典语句而流传至今。

这些语句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真谛。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这句话表达了母亲对于一个人成长和心灵的重要性。

母亲的存在,就像根对于花一样,给予人生命力和精神支撑。

失去母亲,就像花失去了根,虽然表面看起来依然美丽,但内心却失去了依托和滋养。

这句话也体现了作者对母爱的深深怀念和感慨。

“中国的地主,对佃户索取地租,总是超过农民所应得的收获量。

”这句话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现象。

地主阶级通过收取高额地租,剥削农民的劳动成果,使得农民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

这种阶级矛盾的存在,也是土地改革运动得以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农民,尤其是北方的农民,是世界上最老实、最守旧的。

他们几千年来,在封建制度下面,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养成了他们一种奇特的性格。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农民阶级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农民阶级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过着艰苦的生活,形成了他们特有的性格和价值观。

这种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既是他们对抗压迫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内在动力。

“生活斗争的经验告诉他们:他们如果联合起来,是能把地主打倒的。

”这句话表达了农民阶级在土地改革运动中的觉醒和团结。

在生活的苦难中,农民们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联合起来,才能打败地主阶级,实现自己的幸福生活。

这种觉醒和团结,也是土地改革运动得以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作者丁玲《母亲》这本书的读后感

作者丁玲《母亲》这本书的读后感

丁玲《母亲》读后感
哎呀妈呀,丁玲的《母亲》这书可真带劲啊!读了之后,心里那叫一个敞亮!
这书里的故事,就像咱东北的大秧歌,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它讲述了一个母亲在困苦中挣扎,为了孩子,啥都能豁出去的故事。

就像咱东北的娘们儿,那叫一个泼辣,一个坚强!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就跟着这母亲的脚步,一步一步地走。

感受她的喜怒哀乐,就像你自己也在那生活里似的。

这可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啊!
这书的情节,那叫一个跌宕起伏!就像咱东北的大山,起起伏伏,高高低低。

一会儿让你揪心,一会儿让你开心。

你就跟着它的节奏,上上下下,就像坐过山车似的!
说到安全性和稳定性,这书就像咱东北的大炕,稳稳当当的。

它不会让你感到迷茫,也不会让你觉得无聊。

它就像一个老朋友,一直陪着你,给你力量,给你温暖。

这书的应用场景,那可多了去了!你可以在无聊的时候读它,打发时间;也可以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读它,让自己开心起来。

它就像咱东北的二人转,啥时候都能给你带来欢乐!
它的优势,那可真是数都数不过来!首先,它的语言生动形象,就像咱东北人说话一样,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

其次,它的人物形象鲜明,就像咱东北的黑土地一样,朴实无华,却又充满力量。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读了这书之后,我感觉自己更有劲儿了!就像吃了咱东北的大碴子粥,浑身都充满了力量!我也更懂得了母亲的伟大,更珍惜身边的人了。

这书,就像咱东北的大森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它让你看到了人性的美好,也让你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它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总之,丁玲的《母亲》,那可真是一本好书!不读后悔一辈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丁玲作品集》有感
好早时,在书市上买了一本《丁玲作品集》,但一直未顾上看,这几天无事,抽空看完了。

集中选有丁玲的处女作《梦珂》,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以及《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时》《母亲》《阿毛姑娘》等十七部长、中、短篇。

通过此次阅读,再加上以前读过的《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夜》《从夜晚到天亮》等小说,基本上丁玲的主要作品我都读过了。

说实在的,丁玲那个时代作家的作品,不要说80、90后们,就是对于我,也都不太具有吸引力了(这也是为什么书买来却长久未读的原因),但它毕竟代表了一个时代。

丁玲可以说是一生坎坷。

早年受五四运动思潮影响,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

1927年开始小说创作,处女作《梦珂》于同年年底发表于《小说月报》,不久又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一出手就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5月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幽禁三年。

1936年9月在党的营救下逃离南京,经上海潜赴西安,不久到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县。

在陕北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等职。

丁玲在当时也算世界知名作家,那时陕北的文化人还很少。

丁玲到陕北,受到欢迎。

连伟大领袖都曾写诗赞曰:“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但后来在整风运动中,因杂文《三
八节有感》遭批,还是伟大领袖说了一句:“丁玲同王实味不同,丁玲是同志,王实味是托派。

”才得以过关(王后被冤杀)。

新中国成立后,丁玲曾任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文协(后改为作协)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并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但好景不长,1955年和1957年被错误地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主要成员。

1958年又受到“再批判”,并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

“文化大革命”期间深受迫害并被投入监狱,1979年平反。

晚年的丁玲被骂成“左”,丁玲晚年曾说道:“我不管它‘左’还是右,我也不晓得什么叫‘左’和右,我只晓得现在骂我‘左’的人,都是当年打我右的人!”
我个人认为,丁玲的遭遇还是文人相轻的结果,卖力、起劲批丁玲的许多是文人。

文人相轻既不稀奇也不可怕,但一和政治、权力结合就变味了,能量也就更大了。

丁玲一生著作丰富,有些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著作有《丁玲文集》五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