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_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导学案_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导学案_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学习目标:

1、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不同及就业制度、社会保障方面的变化

2、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3、通过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学习,认识到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学习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学习难点:

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阅读教材112__113页,简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情况。

2、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互动提高: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和你同组的同学比一比,看谁学得更好。比一比:谁掌握的知识更多?

1.改革开放前,人们服饰,营养严重不足,居住条件差,出行不方便。改革开放后,服装,食物丰富,居住条件改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改革开放后的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我国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问题大盘点:

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交流作答,请同学们相互排忧解难)

3、老师的问题:思维比拼

○1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象味道还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

○2收集过去的布票、粮票或其他购物票证,思考为什么以前非要用这些才能买东西

○3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四、拓展延伸:

1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改革以前人们衣着有什么特点?现在你和你的亲朋乡邻怎样使用服饰?

2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理想。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

(四)巩固归纳:

1、知识建构:

人们的生活方式改革开放-->变化:{衣

食改革:就业制度

行}

社会保障制度

2、方法归类:

对比分析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新教材: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新教材: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导学案 【课标要求】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史实,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了解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认识元朝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识读有关成吉思汗、忽必烈两位历史人物的图像资料、文字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尝试了解蒙古族兴起与元朝统一的历史;阅读《知识拓展》,正确评价文天祥的抗元行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元朝统一对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起到的作用。 【学习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学习难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导学历史 导入:播放德德玛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回答这首歌反映了哪个民族的生活。 生:蒙古族。 师:提到蒙古族,你脑海里的“蒙古印象”有哪些? 生:成吉思汗、大草原、羊群、蒙古包、马头琴、骑兵、游牧、马靴、马鞭…… 多媒体滚动出示图片,暂停在《成吉思汗陵内供奉的马鞍具》这一张。学生介绍,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从12世纪开始不断征战,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元朝。由此导入新课。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过渡:蒙古族是如何兴起、壮大并统一全国的呢?让我们通过对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的学习,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教师多媒体出示《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请学生结合教材,在地图上找一找蒙古族兴起的区域,说一说蒙古族生活的环境特点,猜一猜蒙古族的民族习性。 之后,教师多媒体出示《课后活动》中的蒙古族历史文献《蒙古秘史》: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劫财物……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导学案(无答案)

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导学案 21、《庄子》二则 第一课时北冥有鱼 一、回顾复习 相关资料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 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2、作品介绍:《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3、解题:《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二、学习目标 1、巩固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熟练朗读并翻译课文。 3、理解庄子“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让学生明白“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重难点1、熟练朗读并翻译课文。2、理解庄子“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 三、合作探究 一、庄子名,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代表作品有,名篇、。 二、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北冥()鲲鹏()抟()迁徙()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翻译重点词语。①冥:②鲲:③鹏:④怒: ⑤垂:⑥海运:⑦天池: 2.翻译重点句子。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翻译重点词语。齐谐:志:击:抟: 去:尘埃:息:极: 2.翻译重点句子。 ①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④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⑤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四、精讲点拨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4.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奔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需要借助什么才能飘扬? 6.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7.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五、学生小结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六、达标测试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愤怒,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命名 C.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表判断 D. 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②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3.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 篇。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 B.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庄子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因此,庄子的逍遥游不是简单的行动自如,无拘无束,而是精神的绝对自由。 C.庄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其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富有浓厚的浪漫主 义色彩,其文学特色在历史上影响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艺术家。 1 / 4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21课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 3、培养自尊自信,但不故步自封的民族情怀,以及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 开拓进取的品质。 学习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学习难点:对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的分析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一)建筑成就: 1、北京城:从里到外分为——、——、——,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西至——,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二)科技巨著: 1、李时珍:《——》,是——的药物学巨著,后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的重要文献。 2、宋应星:《——》,总结了——和——生产技术,强调——要协调发展。被称为“————”。 3、徐光启:《——》,农业百科全书。 二、合作交流:(看看你这堂课的收获。) 1、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2、列表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你能用表格将明代的科技成就概括出来吗? 三、拓展延伸:(思维拓展,学以致用。) 1、明代三大科技巨著体现了哪些时代特色?从这三位科学家身上我们应学习哪些精神? 2、你能说出长城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吗?联系现实,我们应怎样看待和保护长城? 四、系统总结:(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 五、巩固练习:(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1、当人们到北京去旅游时,都会到故宫去看看,故宫在明朝时称作() A、紫禁城 B、皇城 C、京城 D、外城 2、某中学中国建筑研究性学习小组想要考察明长城最西端的情况,他们应到() A、阳关遗址 B、山海关遗址 C、嘉峪关遗址 D、玉门关遗址 3、若想了解著名的杭州张小泉剪刀的工艺技术情况,可以查阅()

《经济生活》第十课新修改内容

2018年高中《经济生活》第十课新修改内容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代的新征程,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第一框) 历史性变革(第一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沉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全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第二目)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

第13课罗斯福新政导学案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课型:新授课计划课时:1课时主备人:陈婷审核人: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2.通过对经济危机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 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勇气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经济危机的特点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 三、【教学难点】经济危机原因及影响;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四、【课前预习】 (一)、从繁荣到危机: 1、历史背景:20世纪20年代, _________ 经济空前繁荣。但是,繁荣的后面隐藏着_____________ 过剩、全国性的_______________ 活动等巨大的危机。 2、经济大危机: ①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爆发:________ 年10月,美国股票突然爆跌,一场空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迅速席卷美国 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③表现:大量企业_________ ,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 润,不惜大量_______________ 。 ④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二八罗斯福新政: 1、时间、人物:_________ 年, ________________ 就任美国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2、目的:应付日益严峻的______________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挽救资产阶级统治)。 3、特点:采用____________ 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①整顿___________ :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 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并制定最低工资和限制工时;通过 《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③调整农业政策: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 保护农产品价格。 ④推行“ ________________ ”:通过投资新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⑤社会福利: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体制;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 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5、历史影响: ①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②新政增强了政府的________________ 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 深远影响。 6局限性: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也就不能彻底消除经济危机。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导学案(有答案)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平型关大捷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影响等;识记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 2.掌握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影响。 3.正确分析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自主预习 1. 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3.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4.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三、合作探究 1.阅读材料: 材料一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军事上失利后,必然要考虑部队退却方向和找一个落脚地点的问题。在这紧急关头,毛泽东以决断的语气说“目前敌强我弱的形势,需要我们退到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去。这件事,我会向湖南省委报告的。” 材料二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每天都在关注局势发展,思考战略方针问题。他深知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和长期性,日军兵力占优势,武器精良,国民党军队以170万之众都难以抵挡其大局进攻,而当时陕北红军总共不到8万人,改编后能上前线的只有3个师4.5万人。在敌强我弱、统一战线又不巩固的形势下,这点力量如何在战场上发挥最大作用,有效打击敌人?如何积蓄力量,求得长期生存发展?如何坚持到最后,赢得胜利,将侵略者赶出中国?毛泽东冷静思考,反复琢磨,提出了创造抗日根据地的主张。他说,我们的基本任务是:创造根据地;钳制和相机消灭敌人;配合友军作战;保存和扩大红军;争取民族革命战争领导权。为此,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和在平原开展游击战争。(1)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敌人有何不同,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打击敌人创新了哪些

第10课导学案

第10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由于西方列强将中国作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也促使部分地主官僚为“自强”和“求富”,采用机器;开展军工和民用生产,掀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随后出现了民间设厂的现象,中国民族工业诞生。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现象分析,增强我们透过现象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兴办近代工业的一些企业家的事迹,感受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爱国主义精神,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难点】: 1、重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难点:正确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学法指导】:针对设计的问题自主学习和分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导学过程】: 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问题1:从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与列强签订了哪些有关开放通商口岸的条约?

问题2:从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中看出列强的意图是什么?它使19世纪40、50年代的中国经济出现什么变化? 问题3:分析课文第46页图《开埠后的宁波口岸》、《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和《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幅图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 问题4:洋务运动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自强”和“求富”?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问题5:洋务运动的官办企业的主要代表有哪些?它的出现有何历史进步意义?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问题6:19世纪70年代前后,民族工业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主要代表有哪些? 问题7: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主要代表有哪些?

第21课.诸子百家 导学案

第21课诸子百家 一、温故互查 1、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把-----------、------------、------------熔冶在一起铸造成青铜器.-------------是商周手工业部门中最重要的部门,其工艺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2、青铜器种类繁多,按照他们的用途可以分为-----------------------------------------------------------等。 3、-------------是青铜器中最著名的大方鼎。 二、设问导读 1、完成填空 (1)、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的局面. (2)、兵家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他著的------------在世界军事史上游击队高的荣誉. 2、完成下列表格 学派姓名时期主要思 想及著 作地位(影响)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兵家 三、自我检测 1.下面有关“诸子百家”的说不正确的是( ) A.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学派 C.由于各学派间热烈争辩、各执一词,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D.“诸子百家”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最大,这一学派的创世人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3.孔子既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后来被他的弟子编成一书,书名是( ) A.《诗》 B.《书》 C.《春秋》 D.《论语》 4.孟子也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下列历史名言中哪一名话出自他所言?(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 “学而时习之

初一历史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导学案(最新整理)

初一历史第10 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导学案: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自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概括唐朝中晚期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前置自学 1、为提高粮食产量,从引进的优良品种,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太 湖流域的、,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 ”的谚语。 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棉花的种植,由、扩 展到长江流域。 2、宋时,南方丝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宋时棉织业由发展到东南沿海。 3、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浙江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宋时,地区已成为制瓷业重心。 4、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和。出现了和。 5、宋朝时,、是世界闻名的大商港。宋朝的海外贸易,近至和 ,远达和。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_ ,管理对外贸易。 6 、前期,地区出现的,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时,纸币发 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叫。纸币的产生。 7、从开始的经济中心南移,到最后完成。 三、展示交流 四、合作探究 1、材料一: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朝迁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1)上述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五、达标拓展 1、宋朝时,优良品种占城稻是从哪里引进的?( )A、日本B、越南C、朝鲜D、阿拉伯 2、如果你回到了北宋东京,可能会遇到下列哪几种情况?()①使用交子买东西② 吃上太湖流域的大米③用上景德镇的瓷器④晚上盖棉被睡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3、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A、开封B、广州C、临安D、泉州 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A.北宋的四川地区 B.南宋的四川地区 C.北宋的汴梁地区 D.南宋的临安地区 5、北宋兴起的()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A、杭州B、苏州C、景德镇D、明州 6、经济中心南移到何时最后完成()A、唐朝中后期B、北宋C、南宋 D、元朝 7、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办理有关手续应到 A. 蕃市 B.市舶司 C.蕃学 D.蕃坊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导学案

21.七律长征 刘好庆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导学难点:学习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准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 2. 制作PPT课件、录音机、歌曲《长征》录音带 导学过程: 预习学案 1.快速读课文,初步感受红军长征途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说一说学习本文你最想能明白哪些问题? 2. 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本课不认识的生字、词,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3.查字典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等闲逶迤磅礴更喜开颜 4.给带点字注音:岷.山磅.礴.更.喜 5.细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思考:①什么是七律?它有什么特点?②什么是长征? 6.精读课文,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分几段写的? 导学案 一、播放歌曲《长征》导入课题: 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学生交流 3.多媒体出示课件:教师简介毛泽东生平及长征的历史背景后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4.读课题。 二、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

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句意思 1.“红军不怕远征难”,“难”是什么意思?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 2.“万水千山只等闲”,“等闲”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红军把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3.诗中的“暖”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读后你的心情怎样?“寒”字又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一读这两句。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一句中为何说是“更喜”?喜从何来? 5.“三军过后尽开颜”一句中“三军”指的是哪三军?“尽开颜”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了这一课红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我们应该向红军学习什么?(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五、想一想: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六、主题学习 阅读主题学习丛书《冲不垮的精神家园》中《走近长征》,阅读要求: 1.在这一部分中,你知道了长征中哪些感人的故事?你最受感动的是哪一个人?说说自己受感动的理由。 2.故事中的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举例说说。 3.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有哪些,说说自己受感动的原因。 4.把你觉得写的好的句子和词语积累下来吧,看谁积累得多。 课堂检测 一、给下列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只()等闲一只()苹果磅()礴远征()难 更()喜岷()山千里雪大渡桥横()铁索寒() 飞来横()祸尽()开颜尽()管 二、比一比,再组词

2018年高中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十课-新修改内容

经济生活第十课新编教内容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代的新征程,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第一框) 2012年到2017年的五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贡献率从54.9%提高到58.8%。 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 城镇化率从52.6%提高到58.5%。 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9000公里增加到2.5万公里、占世界三分之二,高速公路里程从9,6万公里增加到13.6万公里。 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 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1%。 出境旅游人次从8300万增加到1.3亿。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历史性变革(第一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沉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 导学案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 导学案 点击新目标 1.记住隋唐宋元时期著名书画家名字。 2.了解颜真卿和柳公权书体的艺术特点。 3.欣赏阎立本、吴道子和张择端的代表画作。 链接旧知识 1.列举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名称和所在地 2.中国历史上的“书圣”是哪个朝代的哪位书法家? 课堂进行时 【情境创设】 书法是一种艺术,字写得漂亮给人以美的享受。绘画也是一样的。中国书画历史悠久,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风采,留下各自辉煌的成就。今天我们走入隋唐宋元时期去领略那些书画大家的艺术才华吧! 【课堂热身】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初步了解隋唐宋元时期的书画家及其他们的艺术成就,边看边圈画重点信息。然后完成同步训练知识建构。 唐代: 、 的草书“迅疾骇人”。 、 的楷书严格规范,形成“ ”和“ ”, 成为书法楷模。 宋代: 、 的书法抒发个人情怀。 元代: 创造出骨力遒劲的“ ” 物画: 代进入黄金时期,著名画家 有 、 ,其中被誉为“画圣”的是 山水画: 时期达到高峰。 风俗画:北宋画家 的 为代表。 花鸟画: 代走向成熟和完美。 的大写意花鸟把 中国传统绘画推向近代绘画艺术新阶段。 【新课解读】 第一步:欣赏颜真卿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 第二步:欣赏苏轼书法作品《寒食帖》和赵孟頫书法作品 第三步:老师为同学们讲解《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中的故事。 书法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 绘画

第四步:各小组组内欣赏《步辇图》、《送子天王图》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不同的画风。 并请一两个小组为全班同学分析这些作品不同的画风。 【课堂小结】 这谈书法,人必称晋代风韵、唐代法度、宋代抒情;谈绘画,人必称唐代人物、宋元山水、明清写意。以后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还会有更深的体会的!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黑板上的知识建构,熟悉所学知识。 课堂大练兵 1.颜真卿和柳公权擅长的书法是( ) A.行书B.草书C.楷书D.隶书 2.人物画进入黄金时期是在( ) A.汉代B.晋代C.唐代D.宋代 3.山水画达到高峰是在( ) 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宋元时期D.元明时期 4.《清明上河图》属于( ) A.花鸟画B.人物画C.山水画D.风俗画 5.张旭、怀素擅长的书法是( ) A.行书B.草书C.楷书D.隶书 6.“颜筋”“柳骨”说的是( ) A.颜回柳公权B.颜真卿柳公权 C.颜真卿柳永D.颜回柳永 7.著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生活在( )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8.《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生活在( ) A.魏晋时B.晚唐时C.初唐时D.北宋时 9.“圆、转、遒、丽”形容的是谁的书法?( ) A.颜真卿B.苏东坡C.赵孟兆页D.黄庭坚 10.《步辇图》的作者是( ) A.吴道子B.阎立本C.张择端D.徐渭 11.吴道子被誉为( ) A.“书圣” B.“画圣” C.“诗圣” D.“医圣” 12.南宋山水画的特色是( ) A.高度写实B.宏观描绘C.高度抽象D.“残山剩水” 13.《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城市市民的日常生活是在宋代( ) A.苏州B.临安C.东京D.洛阳 14.花鸟画变得充实、成熟而完美是在(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15.下列艺术门类中,为中国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是( ) A.绘画艺术B.音乐艺术C.舞蹈艺术D.书法艺术 16.苏轼“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句话中被其极力推崇的书法大家是( ) A.怀素B.柳公权C.颜真卿D.张旭

第十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10.1)教学案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教学案 主备人:韦昌栋成员(签名):周媛玲、何绍翔、张泽旭、蒙德养、邓丽丽、谭玉迎 一、教学课时:2课时 二、授课时间:第周 三、授课班级:高一(1-24班) 四、学考考点: 我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的新变化及其原因、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阶段。 五、高考考点: 我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的新变化及其原因、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阶段。 六、教学过程: 10.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一)、历史性对的变革 1. 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取得成就原因 (1)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_________________,端正发展观念,__________________,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表现:①经济保持___________,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②________________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快速推进。 ③______________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强。 ④____________________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2)党和国家深入贯彻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思想。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表现:①_________________取得决定性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人群持续扩大,

九年级历史上第21课导学案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学习目标】 1、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重点) 2、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难点) 【自主学习】(根据学习目标阅读教材,独立完成,组内交流) 一、一战原因(P131-133) 1、在的推动下,______世纪末______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阶段。 2、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和争夺霸权,结果形成了两大的军事侵略集团,即、。 3、1914年,__________事件发生后,德、奥匈帝国以此事件为借口,挑起战争。 二、一战过程(P133) 1、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主要集中在_______。1916年的__________战役,双方共伤亡七十多万人,被称为“_______________”。 3、1917年,_________对德国宣战,中国也加入方面作战。 三、一战结束(P134) ________年11月, _______投降,历时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_______的失败而告终,这场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合作探究】 材料二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阴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1.根据材料一填空: 1913年时,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一、二位的国家是、,而它们所占殖民地的位次是、,这从而反映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2、材料二中“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显然是针对的。最终形成和两大敌对集团。 3、试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课堂检测】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学案(无答案)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目标素养】 1.掌握辽、夏、金、元的统治情况,认识到少数民族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了解蒙古的崛起、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等史实,认识到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学法指导】 1、学材准备:课本页、导学案、地图册、双色笔 2、学习流程

【学习目标】 基础目标:1、了解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发展的史实。 2、掌握辽夏金元民族交融的原因、主要表现和影响。 提升目标:理解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成果记录 仔细阅读课文部分,根据问题提示进行勾画、标注,严禁整段勾画,会的问题在后面的()画√;不会或不清楚的在()内画ⅹ 名词解释: 1、全面认识南、北面官的设置:(1)内容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2)原因:辽统治下的各民族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同。(3)实质:这是一种民族分治制度,但本质上是阶级统治。(4)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规管理。 2、四时捺钵:契丹语、是契丹国君主出行时的行宫。契丹皇帝一年四季巡幸于四捺钵之间,政务皆在捺钵中处理,其实际上是契丹国的政治中心。 3、“大定之治”:大定之治是指金朝在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出现的短暂稳定繁荣的局面。完颜雍在位期间对内励精图治,革除弊政;重用汉族知识分子,采用汉制,兴文学,积极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对外主动和宋朝议和。从此,宋金双方休战了约三十年,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金朝国库充盈,社会风气开

导学案_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学习目标: 1、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不同及就业制度、社会保障方面的变化 2、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3、通过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学习,认识到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学习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学习难点: 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阅读教材112__113页,简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情况。 2、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互动提高: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和你同组的同学比一比,看谁学得更好。比一比:谁掌握的知识更多? 1.改革开放前,人们服饰,营养严重不足,居住条件差,出行不方便。改革开放后,服装,食物丰富,居住条件改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改革开放后的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我国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问题大盘点: 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交流作答,请同学们相互排忧解难) 3、老师的问题:思维比拼

○1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象味道还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 ○2收集过去的布票、粮票或其他购物票证,思考为什么以前非要用这些才能买东西 ○3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四、拓展延伸: 1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改革以前人们衣着有什么特点?现在你和你的亲朋乡邻怎样使用服饰? 2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理想。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 (四)巩固归纳: 1、知识建构: 人们的生活方式改革开放-->变化:{衣 食改革:就业制度 住 行} 社会保障制度 2、方法归类: 对比分析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十课教学案 人教版必修1

《经济生活》第十课教学案 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 一、课标与教学要求 内容目标:阐释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提示与建议:市场能指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 讨论:经济生活中制定和遵守规则有什么好处;信用在经济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二、教材梳理 1、知识结构 资源的相对有限性与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常见的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调节市场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 市场规则的内容 市场秩序社会信用建设 树立知法、守法及诚信等观念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自发性 市场调节的弊端盲目性 滞后性

2、知识要点填空: (一)、市场调节 (1)、资源配置及其手段 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资源配置主要有和两种手段。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靠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2)、市场经济 ①市场经济的含义:在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等来进行。价值规律就象一只“看不见的手”,实现资源配置理、高效。 (二)、市场秩序 (1)、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应有相应的,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来维护。只有具备、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市场规则 ①市场规则的形式: 法律法规:如《反不正当竞争法》《食品安全法》 行业法规:如《企业诚信经营自律守则》 市场道德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必须、、、等。 ②市场规则的内容: (3)、规范市场秩序的根本措施——加强建设 (三)、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①不能调节的领域 ②不让调节的领域 (2)、市场调节的弊端 ①市场调节具有性。

人教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教学案例一则》教学设计

经济生活教学案例一则 ──政治课一次探究问题学习中的发现 1.问题的发现 在一次预习作业中,我布置了一道新课标实验教材必修1第三课的探究问题。题目给 出了两段材料。 材料一: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以蜜蜂作比喻,说在蜜蜂的“社会”里,奢侈之风盛行时,各行各业都兴旺;当节俭之风代替奢侈之风后,“社会”反而衰落了。由此他得出结论 ──个人的奢侈会推动社会的繁荣。 材料二:我国有句古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两种消费观念?试加以分析。 结合书上的内容,本来我想学生们会回答“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不要过度消费,也不要过度节俭。”但没想到,学生回答上来的答案和教参上的答案大相径庭。有的说:的确,奢侈可以带动消费,促进社会发展。有的说:奢侈一定会产生罪恶吗?我看不一定,所以我国的古语说得不对。答案各有不同,同学们都写出了自己的理由,反而回答“适度消费”的 极少。 我一方面为同学们积极动脑而感到高兴,同时也对如此众多的答案一时有些无所适从。 同学们说的理由对吗?为什么这么说?他们是怎么分析的?怎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 我将一些认为有价值的答案摘录了下来,准备在课堂上讨论这道题。 2.问题的解决 课上我将这道探究题提出,把这道题的问题分成两部分,首先问这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观点,并且要求学生尽量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观点。 同学们很快有了答案。学生甲说:“第一段说奢侈有好处,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第二段说奢侈不好,会产生恶,节俭才是良好的品德。” 我见大家都看懂了这两段材料,于是我问:“那你们觉得这两段话哪个对?”同学们纷纷讨论,发表意见。有的说,“第一段对,奢侈好。”有的说,“第二段对,奢侈不好,节俭好。”……我见大家的意见不统一,便对同学们说:“请说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学生乙说:“两段话都太偏激了,过度的奢侈和过度的节俭都不好。过于奢侈会使人太安逸、懒惰,过于节俭不利于促进消费和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要适度消费才好。”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导学案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导学案 【目标导航】(明确目标,把握方向) 1、掌握从唐代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明确我国古代经济 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 2、理解南方商业繁荣的条件和表现。 【教学重、难点】(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1、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2、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史海拾贝(看谁找的最快,最准确。温馨提示:边填边在书上画出关键词)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农作物品种的改进 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稻,很快站在江南地区推广 2,以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 4,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了很多茶园。 总之,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 (二)手工业兴旺 1,纺织业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蜀地丝织品“”,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2)棉织业:从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宋代制瓷业的发展 (1)浙江哥窑生产的。 (2)瓷都: 3,宋朝造船业的发展 (1)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2)造船业最兴盛的城市是东南沿海的、等地 (3)宋朝时的海船已装有,能准确地辨别航向 (三)南方经济的繁荣 1,商业发展的条件:农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剩余产品增加,进入流通领域,一部分投入国内市场,一部分拓展海外市场获取利润,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城市的繁荣。 2,商业都市:、 3,繁荣的海外贸易:(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提供了经济条件。造船技术先进、航海技术高超,指南针的应用更进一步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2)情况: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市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南岸。 (3)影响: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4,纸币的出现——交子 (1)纸币出现的原因:宋朝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但原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纸币的出现时商业发展的需要(2)交子的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期,出现 (3)纸币出现的作用: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5,经济重心的南移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 二、合作探究,碰撞智慧 (1)P58 动脑筋 (2)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今天的纸币又有什么新发展? 三、精讲点拨,知识构建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一般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来分析表述。顺应这个思路,我们来分析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大屏幕) 四、巩固检测,显我身手 PPT大屏幕 1:PPT思考与判断 2:预习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