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在执业中地自我保护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保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保护制度
是指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
它的目的是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权益,提高医疗环境的安全性,确保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保护制度包括以下要点:
1. 保护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
制度规定医院和相关部门应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避免医务人员遭受暴力等威胁。
同时,加强安全培训,教育医务人员应对突发事件和危险情况。
2. 保护医务人员的权益。
制度规定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享有合法权益,包括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合理的薪酬待遇、职业晋升机会等。
同时,建立投诉和仲裁机制,保障医务人员的权益得到维护。
3. 加强医疗环境的安全管理。
制度要求医院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预防工作强度过大、疲劳驾驶等导致事故的因素。
同时,要加强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维修,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性。
4. 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
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具备自我防护能力,提高安全意识和危机处理能力。
对于潜在的危险,医务人员应该能够及时识别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总之,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保护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维护医疗秩序,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同时,也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支持和遵守相关规定,共同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尊严和权益。
护理工作中潜在法律问题与自我保护

护理工作中潜在法律问题与自我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病人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技术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规范护理行为,保护病人和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
■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1.侵权行为新《刑法》第335条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护士管理办法》第4章第24条规定:护士在执业中得悉就医者的隐私,不得泄露,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如护士不遵守职业道德或无意中泄露了病人隐私,给病人造成了心理障碍,便侵犯了病人的隐私权。
《护士管理办法》第19条规定:未经注册者不得从事护士工作。
窗口期(毕业第1年实习期)护士,无证护士单独值班上岗,就形成了非法执业。
若对病人造成了伤害,以非法行医罪处理。
《护士管理办法》第21条、第22条、第23条特别强调重视病人的知情权,病人在诊疗护理活动中享有知情权、同意权、选择权、平等享受医护权、监督自己医疗权和实施的权利、享受健康教育的权利。
《消毒管理办法》规定:护士执业时要掌握消毒知识,牢固树立消毒隔离观念,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常规。
如护士对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卫生用品用后未及时毁形、回收、消毒,就违反了《消毒管理办法》第2章第8条;对器械、空气和物体未进行严格消毒,就违反了《消毒管理办法》第2章第9条;对病人的污物未进行消毒处理,就违反了《消毒管理办法》第2章第10条。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护士参与传染病的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对传染病人实施临床护理。
护士执业时,对传染病隔离不当,使传染病传播或流行,对传染病人污染的水、污物、排泄物未进行消毒处理,违反了《传染病防治法》第6章第35条款规定。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病人有权利复印部分病历。
若医疗机构、护理人员不给复印,就侵犯了病人的权利。
护士节独家揭秘护士如何在工作中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护士节独家揭秘护士如何在工作中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护士节是每年的5月12日,是表彰并感谢所有护士为医疗事业做出的贡献的日子。
作为白衣天使,护士承担着照顾病患、提供医疗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长时间的工作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常常会对护士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成为了护士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1. 加强自身健康管理作为护士,首先需要加强自身的健康管理。
这包括定期体检,确保自身体质状况良好。
同时,护士还应该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适量的休息,以保持良好的体力和精神状态。
2. 改善工作环境护士的工作环境通常比较封闭,密闭的空间中容易积聚细菌和病原体。
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护士应该积极争取改善工作环境,保证空气流通和清洁。
另外,护士在接触病患时需要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以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3. 注意个人卫生护士在医疗工作中常常接触到各种病例,因此个人卫生尤为重要。
护士应该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病人前后。
同时,护士还需要保持清洁的工作服和鞋子,防止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4. 积极锻炼身体由于护士的工作需要长时间保持站立或弯腰的姿势,因此容易导致身体的疲劳和不适。
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护士应该积极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如有条件,可以定期到健身房进行有氧运动或瑜伽,以舒缓身体的压力和疲劳感。
5. 合理饮食护士在工作中通常需要长时间连续工作,因此很容易忽略饮食的均衡。
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护士应该保证饮食的多样性,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
此外,护士还需要适量控制高糖、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摄入,保持健康的体重和血压。
总之,作为护士,在工作中保护自身的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护士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因此,加强自身健康管理、改善工作环境、注意个人卫生、积极锻炼身体和合理饮食都是护士在工作中保护自己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5篇)

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制度护士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和医生一样都在救死扶伤。
但是护士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安全因素,是发生职业损伤的高位群体。
危害护士执业安全的因素有机械,物理性,化学性,心理性,工作环境,这些相关损伤因素严重威胁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理管理者要建立适当的职业安全与防护措施,以减少护士职业病的发生,增强护士职业安全性。
生物因素:经血液传播疾病种类有____多种,最常见的包括HBV、HCV、HIV等。
据研究,含病毒浓度最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
化学因素:护士每天在工作中接触大量的化学消毒剂,用于各种物品的消毒,这些消毒剂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是缓慢的,不会迅速表露出一些自觉症状,往往容易被护士所忽略,但这些药物可以释放、挥发到空气中,有些药物可以通过皮肤、黏膜被人体直接吸收,对呼吸道及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的影响。
还有化疗药物,护士在配制和接触这些药物的过程中经呼吸道、皮肤直接吸收,剂量虽小,但因蓄积的作用,便会造成白细胞减少、流产率高,甚至致癌、致畸等危害。
放射也是护士职业损伤危害因素之一,一些治疗释放出来的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其穿透力很强,如果放疗护士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放射线,会造成有机损伤,如白细胞减少、不孕不育、放射病、致癌等。
环境因素:三班倒扰乱了护士的生物钟,可引起失眠、饮食代谢紊乱、慢性疲劳。
同时,长期的睡眠不足,对人的认知能力和神经性行为的影响也是严重的。
主要表现:一为注意力下降,警觉性降低;二为认知能力下降,必将导致工作效率低;三为记忆力下降;四为经常感疲乏,即使睡眠充足,亦感觉疲劳、无力;患者的痛苦表情、患者及家属的无理刁难均可使护士产生不良心境。
另外,护理专业在社会中的各种评论及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也给护士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及消极情绪。
防护对策防止和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护理部及科室应组织学习,制定合理的防护措施。
护士的职业防护

护士的职业防护标题:护士的职业防护引言概述:护士是医疗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们在工作中面临着各种疾病和感染的风险。
因此,做好职业防护对于护士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一、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1.1 穿戴口罩:在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防止呼吸道感染。
1.2 戴手套: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等时应佩戴手套,避免交叉感染。
1.3 穿戴护目镜:在进行手术或者处理可能溅射的液体时,应佩戴护目镜,保护眼睛不受伤害。
二、正确洗手和消毒2.1 遵守洗手规程:护士应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进行洗手,保持手部清洁。
2.2 使用合适的洗手液:选择适合的洗手液,保证有效清洁和消毒。
2.3 定期消毒工作环境:对医疗器械、工作台面等进行定期消毒,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三、合理使用防护用品3.1 定期更换口罩:口罩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应定期更换,保证有效防护。
3.2 注意手套的使用时机:手套不能长期佩戴,应根据需要及时更换。
3.3 避免重复使用一次性防护用品:一次性防护用品不能重复使用,确保防护效果。
四、保持良好的职业习惯4.1 避免接触传染源:尽量避免与患者的血液、体液等直接接触。
4.2 避免手部接触面部:避免用手触摸面部,减少传染的风险。
4.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五、应急处理和自我保护5.1 学习应急处理知识: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学会正确处理突发事件。
5.2 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遇到可能危(wei)险的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
5.3 寻求匡助:遇到无法处理的情况时,及时向领导或者专业人员求助。
结论:护士是医疗工作中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他们的职业防护至关重要。
通过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洗手消毒、合理使用防护用品、保持良好的职业习惯以及应急处理和自我保护,可以有效降低护士工作中的感染风险,保障其健康和安全。
希翼每位护士都能重视职业防护,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浅谈护士的自我保护

浅谈护士的自我保护《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保护了病人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护理工作在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护士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预防医疗事故发生。
在此,就护理工作中与法律有关的潜在性问题和自我保护意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护理工作中与法律有关的潜在性问题1.1非注册护士的法律身份见习护士和护生是非注册护士,她们不具备职业资格,只能在职业护士严密监督和指导下,为病人实施护理。
如果在执业护士指导下,非注册护士因操作不当给病人造成损害,那她可以不负法律责任。
但如果未经带教老师批准,擅自独立操作造成了病人损害,那么她同样也要承担法律责任,病人有权利要她做出经济赔偿。
所以,非注册护士进入临床前,应明确自已法定的职责范围。
1.2与执行医嘱有关的潜在性法律问题医嘱通常是护理人员对病人施行治疗措施的依据。
一般情况下,护理人员应一丝不苟地执行医嘱,随意篡改或无故不执行医嘱属于违规行为。
但如发现医嘱有明显的错误,护理人员有权拒绝执行,并向医生提出质疑和申辩;反之若明知该医嘱可能给病人造成损害,酿成严重后果,仍照旧执行,护理人员将与医生共同承担所引起的法律责任。
1.3与侵权、犯罪有关潜在性问题护理人员与病人接触时间比较长,更为密切,故在护理病人时,有些疾病如艾滋病等,应持慎重态度为之保密,如随意谈论,造成扩散,则应视为侵犯了病人的隐私权。
又如护士因疏忽大意而错给一位未做过青霉素皮试的病人注射了青霉素,若该病人恰恰对青霉素过敏,引起过敏性休克致死,则需追究该护士法律责任,她可能被判渎职罪。
对盐酸哌替啶、吗啡类等麻醉药品,临床上只用于晚期癌症或术后镇痛病人等,若护理人员利用自已的权力将这些药品提供给一些不法分子倒卖或吸毒者自用,则这些行为事实上已构成了参与贩毒、吸毒罪。
2 实现自我保护措施2.1高度责任感是实现自我保护的关键护理工作面对“人”这一特殊服务对象,护理过失可直接导致病人的痛苦和生命安危,是影响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
护士职业防护

护士职业防护引言概述:护士作为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承担着关键的医疗服务和照顾病人的责任。
然而,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护士们面临着一系列的职业风险,如感染疾病、工作压力等。
因此,护士职业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个人防护、环境防护、心理防护、职业培训和职业发展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护士职业防护的相关内容。
一、个人防护1.1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护士在接触患者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以防止感染病原体。
1.2 保持个人卫生:护士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勤换衣服等,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1.3 接种疫苗:护士应及时接种相关疫苗,如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等,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二、环境防护2.1 消毒措施:护士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环境的消毒,保持工作区域的清洁和无菌。
2.2 废物处理:护士应正确处理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密封包装,避免污染环境和他人。
2.3 空气质量控制:护士应关注工作环境的空气质量,保持通风良好,避免有害气体的积聚。
三、心理防护3.1 建立支持系统:护士应与同事和家人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互相倾诉和鼓励,缓解工作压力和情绪困扰。
3.2 学会应对压力:护士应学会应对工作中的压力,如通过锻炼、休闲等方式放松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
3.3 寻求心理帮助:护士在遇到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帮助,以便得到适当的支持和疏导。
四、职业培训4.1 掌握相关知识:护士应不断学习和更新医学知识,了解最新的职业防护指南和标准,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4.2 掌握操作技能:护士应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如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正确消毒和处理废物等,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4.3 参加培训课程:护士应积极参加相关的职业培训课程,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五、职业发展5.1 职业规划:护士应制定个人的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
护士如何在高危工作环境下自我防护

护士如何在高危工作环境下自我防护在高危工作环境下,作为一名护士,自我防护是至关重要的。
面对各种潜在的危险和风险,护士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以下是一些护士如何在高危工作环境下自我防护的方法:首先,护士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和标准操作程序。
在接触病人时,护士应该正确佩戴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以保护自己免受感染的风险。
另外,在处理感染性物品或液体时,护士也应该注意使用正确的方法和工具,避免意外暴露于有害物质之中。
其次,保持个人卫生也是护士自我防护的重要一环。
护士应该经常洗手,保持手部清洁,并避免触摸面部以及其他易受感染的部位。
此外,护士应该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另外,护士需要定期接受相关的职业健康检查和培训。
通过参加专业的培训课程,护士可以了解最新的防护知识和技能,提升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此外,定期的健康检查可以帮助护士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保障个人和他人的安全。
最后,护士还应该注重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
在高压和高危环境下工作,护士可能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护士需要学会合理调节情绪,寻求帮助和支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护士在高危工作环境下自我防护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注意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的防护措施、个人卫生管理、职业健康培训以及心理健康护理,护士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提高工作效率,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
希望广大护士同仁们能够时刻关注自身健康和安全,为病人健康和生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目录 .............................................................................................................. - 1 - 护士在职业中的自我保护................................................................................. - 2 - 引言........................................................................................................ - 3 - 第一章护理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 4 - 第二章护士在职业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 5 - 第三章护士如何实现自我保护 ................................................................ - 7 - 第一节防护操作措施 ............................................................................. - 7 - 第二节护士自我防护方法 ..................................................................... - 9 - 第三节学习护理安全知识..................................................................... - 11 - 第四章结论....................................................................................... - 13 - 致......................................................................................................... - 14 - 参考文献............................................................................................... - 15 -护士在职业中的自我保护摘要随着患者法律意识、维权观念的增强,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强,对医疗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是集治疗、检查、急诊、抢救、手术的重要场所,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每个患者来医院就诊都离不开护理,而完成各项护理工作的护士,身边则存在着许多的危险因素,威胁着她们的身体以及精神方面的健康,使其受到很大的困扰,甚至影响她们的工作和学习。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执业中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遵守各种医疗操作规程,严格以章执行。
然而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已成为护理工作迫切关注的问题。
本文就护士在职业中的常见损伤因素及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做一简单的阐述和分析。
就各种因素提出相应防护措施,并指出当今医疗环境中应该注意的几个职业防护问题。
关键词临床护士职业损伤自我防护正文引言现今各种疑难杂症和传染病层出不穷,医疗事故难以避免,外加医疗纠纷、医患关系的日益紧。
各种因素都要求医护人员在职业中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遵守各种医疗操作规程,严格以章执行。
因此,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已成为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话题,本文就护士在职业中的常见损伤因素及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做一简单的阐述和分析。
针对护士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因素较多,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心理社会因素。
就各种因素提出相应防护措施,并指出当今医疗环境中应该注意的几个职业防护问题。
随着患者法律意识,维权观念的增强,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强,要求护理人员细心操作,按流程办事,在救死扶伤的基础上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是集治疗、检查、急诊、抢救、手术于一体的重要场所,话说病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在每个患者来医院就诊都离不开护理,而作为护理工作的护士,身边则存在着许多的危险因素,威胁着她们的身体以及精神方面的健康,使其受到很大的困扰,甚至影响她们的工作和学习。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执业中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遵守各种医疗操作规程,严格以章执行,不自作主。
既做到护理好病人又不被伤害。
第一章护理工作的背景与意义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1研究的背景护理工作是神圣而美好的,护理工作的神圣在于她的职责是预防疾病,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
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尽人道主义义务。
护士以奉献为天职,护士在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帮助病人减少痛苦,获得生命的延续或健康的同时,也给一家人带来幸福和快乐,所以护士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千家万户的快乐、。
护理工作是平凡而伟大,是因为护理工作是知识、技术、爱心的结合,护士默默无闻的工作,保护着病人的健康,救人与危难之中,直接间接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服务。
所以选择护士工作热爱护理专业,献身护理事业,应引以为光荣、自豪。
我们提倡蜡烛精神,就是护理人员有一份热,发一份光,蜡烛的光亮即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护士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志趣与护理事业联系在一起,融为一体。
1.2研究的意义护士在实际工作中,一切从病人着想,同时也要善于保护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来实现自己的计划,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更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防意识,杜绝事故,差错的发生及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以防良好的动机,由于疏忽、不慎、失误给病人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和痛苦。
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和精神造成很大影响。
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运用护理心理学手段方法和统计学的方法,在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与其它护士通过亲切交谈,了解她们的思想状况,了解她们对护士行业中自我保护的常识的掌握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容包括是否存在职业损伤因素,如物理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及心理性危害等。
另外,还有护士个人防护行为的落实情况。
第二章护士在职业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随着不断更新的各种医疗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新的化学药物、新的技术的广泛应用,护士的工作暴露于各种职业损伤因素之中,其中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
在诊疗护理过程中,职业损伤的危险正在不断增加,护士的职业安全越来越受关注,通过各种措施加强职业防护,保证护士的安全与健康,已成为护理工作面对的重要课题。
自我防护就是在护理工作中如何保护自己,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了解在身边都有哪些危险因素并掌握防护措施,才能有效地做好自身防。
1.1生物性因素护士工作的环境处于人类共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中,又具有医务场所的特殊性,大量存在的生物因素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1.1.1病毒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乙肝、丙肝、艾滋病为主,美国CDC检测报告: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应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由于护理职业行为的特殊性,临床护士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各种分泌物,被污染的几率相当高。
国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血源性病源体暴露发生的最高职业群体,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为79.36%-92.3%,被乙肝污染的针或锐器伤后的相应感染率为6%-30%。
1.1.2细菌护理工作中常见的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和衣物中,通过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护士。
1.2化学性因素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而使自己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资料显示:医院至少使用159种对皮肤或眼有刺激的物品,135种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品。
调查证实:1.0ppm浓度的甲醛可刺激皮肤、眼、鼻、咽、喉及肺,引起变态反应、哮喘。
国外研究资料得出结论:护士在化疗操作过程中,注射器溶药、排气、换液、拔针等都可能造成皮肤接触或吸入;管理及使用抗肿瘤药物的人员,可能通过皮肤接触或吞食,长期受到低剂量药物影响,可诱发基因变性,使染色体畸变,具有致癌致畸及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
1.3物理性因素意大利一项调查显:医护人员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腰骶部疼痛的发生率为8.4%。
临床护士在工作中,体力劳动多,强度大,特别是骨科、急诊科、创伤科等需要搬运患者,容易扭伤腰背,造成自身损伤。
我国对临床护士的疾病调查发现:下腰背疼痛、静脉曲和手术时经常保持前屈位引起的颈椎病很普遍。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护士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接触CT、X线、激光、红外线等逐渐增多。
护士常需要定期消毒病室,不可避免要接触紫外线,可能会造成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等不良反应。
医院一般病室都能保持安静,避免噪音,但有些辅助科室,由于工作需要,机器启动及工作声音较大,护士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中,势必会受到损伤,引起听力、神经系统等损害。
抗生素引起的慢性过敏者更屡见不鲜,有报道显示:护士每天与各种药物反复接触,导致其过敏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尤以过敏性休克为甚。
1.4心理社会因素在工作领域存在着很多负性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护士的心理和工作行为,严重时会导致职业倦怠。
由于各种因素,使某些患者、家属对护士工作存在偏见,导致护士与患者之间矛盾激化。
在处理护患关系这一环节中,护士往往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会带有紧情绪。
据调查发现: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人群差,其中30-40岁是心理障碍发生的最多时期。
第三章护士如何实现自我保护第一节防护操作措施在医院特殊环境中,护士是与患者最密切接触的人员之一,因职业暴露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较多,因此职业防护迫在眉睫。
21世纪,职业医学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职业有害因素及危害的变迁,其他各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加速引进,职业医学与环境医学的融合与渗透,政府立法增加,全国性与国际性合作研究的趋势增强。
在此背景下,国护理职业研究亦蓬勃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从损伤因素入手,分别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1切断传播途径的防护措施1.1.1洗手洗手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护士的手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与污染物品或患者接触,极易引起感染或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