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九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九年级信息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开关机、使用输入设备、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等。
2.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索和交流。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开关机、使用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桌面环境、文件管理)。
2.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互联网的起源、网络协议、IP地址、域名等。
3. 互联网的基本应用:浏览器的使用、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互联网的基本应用。
2. 教学难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深入应用、网络协议的理解、高级网络应用(如博客、论坛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网络应用。
2. 运用“案例教学”,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度、合作程度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 结果性评价: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项目作品等方式,评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应用能力。
3.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考试成绩和作品质量,全面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信息技术教程》2. 教学课件:涵盖本节课主要内容,辅助学生理解3.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用于拓展学生视野4. 实践项目:设置相关实践项目,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知识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计算机的基本操作2. 第二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3. 第三课时:互联网的基本应用4. 第四课时:实践项目:制作个人网页八、教学环境1. 机房:配备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创造实践操作环境2. 网络:确保教学过程中可以正常使用互联网3. 座位安排: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合理布置座位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地讲解了本节课的知识点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3. 反思教学评价:评价方式是否合理,能否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十、课后作业与拓展1. 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2.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相关的竞赛、社团等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开关机、使用输入设备、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等。
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1.1 信息与信息技术了解信息的定义和特性掌握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应用领域1.2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学习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组成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1.3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学习计算机的开机、关机操作熟悉鼠标和键盘的使用方法第二章:操作系统的基本应用2.1 操作系统简介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学习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启动2.2 文件管理学习创建、复制、删除文件和文件夹掌握文件的打开、保存和关闭方法2.3 系统设置与维护学习调整系统设置,如显示、声音、网络等了解计算机的维护和保养方法第三章: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3.1 文字处理软件简介了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功能和作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安装和启动3.2 文档的基本操作学习创建、编辑、保存文档熟悉字体、段落格式设置方法3.3 图文混排学习插入图片、艺术字、形状等元素掌握图文混排的技巧和方法第四章: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4.1 电子表格软件简介了解电子表格软件的功能和作用学习电子表格软件的安装和启动4.2 工作表的基本操作学习创建、编辑、保存工作表熟悉单元格格式设置方法4.3 数据处理与分析学习数据录入、排序、筛选方法掌握常用函数的使用和数据分析技巧第五章:演示文稿软件的使用5.1 演示文稿软件简介了解演示文稿软件的功能和作用学习演示文稿软件的安装和启动5.2 演示文稿的制作学习创建、编辑、保存演示文稿熟悉幻灯片布局、设计、切换方法5.3 动画和多媒体效果学习添加动画、声音、视频等元素掌握动画和多媒体效果的制作技巧和方法第六章:网络的基本应用6.1 互联网概述了解互联网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特点学习上网浏览、搜索信息和方法6.2 电子邮件的使用学习申请电子、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熟悉电子邮件的附件发送和接收方法6.3 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学习使用即时通讯工具,如QQ、等掌握即时通讯工具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第七章:信息安全和道德法规7.1 信息安全了解计算机病毒、网络黑客的概念和危害学习防范病毒、保护个人信息的方法7.2 网络道德法规学习网络礼仪、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了解网络犯罪现象及预防措施7.3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学习病毒查杀、预防病毒的方法掌握安全使用计算机的注意事项第八章:数字媒体及其应用8.1 数字媒体概述了解数字媒体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学习数字媒体处理的基本方法8.2 图片编辑软件的使用学习使用图片编辑软件,如Photoshop、美图秀秀等掌握图片的基本处理技巧和美化方法8.3 音频和视频处理软件的使用学习使用音频和视频处理软件,如Audacity、会声会影等掌握音频和视频的剪辑、编辑、合并等方法第九章:编程基础9.1 编程概述了解编程的概念、作用和发展趋势学习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结构9.2 Python编程基础学习Python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类型、控制语句掌握函数、模块和面向对象编程方法9.3 算法与算法分析了解算法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学习常见算法及其分析方法第十章:信息素养与创新实践10.1 信息素养了解信息素养的定义、内涵和培养方法学习信息检索、评估和应用的能力10.2 创新实践学习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培养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3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如主题班会、科普宣传等总结活动经验,提高信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信息的定义和特性、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应用领域重点解析:信息的概念和特性是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需要学生掌握信息的来源、表现形式、传递方式等基本知识。
九年级(上)信息技术课教案

九年级(上)信息技术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如开关机、使用输入设备、操作桌面等。
(3)学会使用网络浏览器,进行信息搜索和资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2)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信息技术概述:介绍信息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计算机基本操作:学习计算机的开关机、使用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操作桌面等基本操作。
3. 网络浏览器使用:学习如何使用网络浏览器,进行信息搜索和资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3)网络浏览器的使用。
2. 教学难点:(1)计算机的深入操作技巧。
(2)网络搜索技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讲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机,掌握基本操作。
(3)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浏览器进行信息搜索和资源。
2. 教学手段:(1)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场景。
(2)利用计算机实验室,让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
(3)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搜索和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与演示:讲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展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演示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方法。
3.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计算机,掌握基本操作。
4. 任务驱动: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浏览器进行信息搜索和资源。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九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九年级信息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3.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1节:信息技术概述1. 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基本原理。
第2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1. 学习计算机的开关机、桌面操作、文件管理。
2. 熟悉键盘、鼠标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第3节:常用软件的使用1. 学习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Microsoft Word)。
2. 学习使用表格处理软件(如Microsoft Excel)。
第4节:互联网的基本使用1. 了解互联网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学习上网浏览、搜索信息、文件的方法。
第5节:网络通信与安全1. 学习使用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网络通信方式。
2. 了解网络安全知识,学会防范病毒、网络欺诈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实践操作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操作能力等。
2. 阶段测试:定期进行理论知识测试和实际操作测试。
3. 期末考试:综合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素养。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信息技术教材。
2. 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网络设备等。
3. 教学软件:教学管理系统、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资源等。
4. 辅助材料:教案、课件、练习题、案例分析等。
六、教学活动设计第1节:信息技术概述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 讲解:介绍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3.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自己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第2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1. 演示:教师演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关机、桌面操作、文件管理。
九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九年级信息技术教案教案名称:九年级信息技术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2. 掌握计算机网络常用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3. 理解互联网的使用规范和网络安全知识;4. 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检索和处理;5.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2. 计算机网络常用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3. 互联网使用规范和网络安全知识;4. 信息检索和处理;5. 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教学重点: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2. 计算机网络常用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3. 网络安全知识和互联网使用规范。
教学难点:1. 网络安全知识和互联网使用规范;2. 信息检索和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讨论、实践等。
教学资源:1. 电脑、投影仪、音响等;2. 课件、教材、网络资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计算机网络拓扑图和一段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二、知识讲解与实例演示(20分钟)1. 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2. 介绍计算机网络常用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并进行实例演示,如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的功能和使用;3. 讲解互联网的使用规范和网络安全知识,并提供相关实例说明。
三、讨论与互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分享,讨论互联网使用规范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性;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个人观点和见解,增强信息素养和网络安全意识。
四、实践操作(30分钟)1. 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信息筛选和整理;2. 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际问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并形成报告或展示。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整理学生的讨论和实践结果,归纳出重要的观点和方法;2. 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九年级(上)信息技术课教案

九年级(上)信息技术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
2.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安全意识和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及实例。
3. 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技能。
4. 信息技术的安全问题和防范措施。
5. 信息技术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2. 教学难点: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技能,以及信息安全防范。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实践、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实践操作等手段。
五、教学课时与安排1. 课时:共15课时。
2. 教学安排:每课时45分钟,按照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3. 实践:安排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信息技术的安全问题和防范措施,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掌握程度等,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操作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自我评价: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九、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上)信息技术教材。
2. 辅助材料: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指导等。
3.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在线教程、信息安全资讯等。
十、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信息技术企业,了解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九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九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第一章:网络基础知识1.1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和应用。
掌握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
理解网络地址和IP地址的转换。
1.2 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
网络地址和IP地址的转换。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网络协议的应用。
教师演示IP地址的转换过程。
1.4 作业与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自主探究网络协议的实际应用场景。
第二章:网络应用2.1 教学目标了解网络应用的分类和常用网络应用。
掌握浏览器的使用和搜索引擎的搜索技巧。
学会使用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
2.2 教学内容网络应用的分类和常用网络应用。
浏览器的使用和搜索引擎的搜索技巧。
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网络应用的分类和常用网络应用。
学生实际操作浏览器和搜索引擎,掌握搜索技巧。
教师示范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方法。
2.4 作业与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自主探究其他网络应用的使用方法。
第三章:计算机安全3.1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
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知识。
学会使用防火墙和杀毒软件。
3.2 教学内容计算机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
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知识。
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的使用。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计算机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
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知识。
教师示范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的使用方法。
3.4 作业与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机安全的其他方面。
第四章:信息处理与演示4.1 教学目标了解信息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工具。
掌握演示文稿的制作和展示技巧。
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和表格处理软件。
4.2 教学内容信息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工具。
演示文稿的制作和展示技巧。
文字处理软件和表格处理软件的使用。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信息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工具。
学生实际操作演示文稿的制作和展示。
九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九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1.1 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发展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1.2 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3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计算机基础知识2.1 计算机概述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工作原理。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2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2.3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关机、输入输出、文件管理等。
第三章:网络与通信3.1 计算机网络概述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组成。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3.2 互联网的基本使用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基本使用方法,如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等。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和交流。
3.3 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道德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学会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第四章:文字处理软件4.1 文字处理软件概述让学生了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操作。
让学生了解文字处理软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4.2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让学生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如输入、编辑、排版等。
4.3 文字处理软件的高级应用让学生了解文字处理软件的高级功能,如表格、图片、公式等插入。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创意设计和文档制作。
第五章:电子表格软件5.1 电子表格软件概述让学生了解电子表格软件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操作。
让学生了解电子表格软件在数据分析、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5.2 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让学生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数据输入、表格编辑、公式函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程序设计初步- 第一节程序设计入门第二节流程图第三节顺序结构程序设计第四节分支结构程序设计第五节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第六节数学问题第七节汉字输入法研究第八节冒泡排序法第二章智能机器人第一节认识机器人第二节机器人走直线第三节机器人走正方形第四节机器人认路第五节机器人走迷宫第六节机器人灭火第三章综合活动——策划一场学生活动第一节开展活动的流程第二节开展活动的范例第三节我们开展的活动第一章程度设计初步一、本章内容介绍本章主要内容是计算机程序设计初步知识,教材从计算机语言及分类入手,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实例开始,分析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过程,让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认识流程图的概念。
还是结合一些简单的实例,教材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别介绍了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先从日常生活中的流程开始入手,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画出流程图。
最后,通过数学问题、汉字输入法研究和冒泡排序法,较深入地学习程序设计的方法,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
第一节程序设计入门本课首先让学生了解二进制、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对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然后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理解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并对流程图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节流程图本课从流程图的基本概念入手,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的习惯。
认识几种常用的流程图图例及用法,并且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学习画流程图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顺序结构程序设计本课结合生活中的顺序事件,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电子邮件的申请过程及常用软件安装的基本步骤,让学生了解顺序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并进一步巩固流程图一节知识。
第四节分支结构程序设计本课通过电子邮件及生产过程中的典型事例,分析分支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并且通过练习,掌握分支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本课通过生产中的循环事件,自然界的循环事件,以及数学问题中的循环事件, 分析了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通过课后的练习,学生应该对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六节数学问题本课通过学生对小学奥数中出现的二个问题,以及高中数学中出现的阶乘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对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课文中还提供较多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更多的锻练机会。
第七节汉字输入法研究本课通过对汉字输入法的研究,引出计算机中较常用的算法--查找算法的概念,使学生对计算机编程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课后的几个练习,使学生懂得计算机软件的编制离他们并不遥远。
第八节冒泡排序法本课通过冒泡法基本思想的介绍和冒泡法算法过程的较为详细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到计算机编程是一个严密的过程,计算机的运行是一丝不苟的按照程序的要求来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条例性。
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分为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
下面就本章知识性目标和技能性目标的要求加以描述。
1、知识性目标:•“A”表示了解水平。
再认或回忆事实性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列举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B”表示理解水平。
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C”表示迁移应用水平。
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之间的合理联系等。
2、技能性目标:•“A”表示模仿水平。
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
•“B”表示独立操作水平。
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和鉴别基础上的调整与改进; 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C”表示熟练操作水平。
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
第1 节程序设计入门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语言及其发展历程2、初步了解二进制(机器语言)、汇编语言(低级语言)、高级语言等概念3、初步了解变量概念技能目标:会用计算机分析及处理日常问题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过程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用数学模型表示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三、环境与素材1、三只瓶子或烧杯,碘酒和酒精(或其他两种不同颜色的液体)2、流程图(电子文稿、挂图或小黑板),用以显示教材中相关图例3、用来演示变量的盒子或模型4、多媒体网络教室四、教学建议建议课时:2 课时。
对于绝大多数第一次接触计算机语言的同学来说,计算机语言无疑是非常神秘的。
这种神秘感从积极意义上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知的欲望,但同时也有可能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通俗易懂的讲解和形象生动的举例,逐步消除学生对计算机语言的这种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求欲望。
对于二进制,大多数学生可能都是陌生的。
本课只要求学生对二进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不要求掌握。
教师可以通过摩尔斯电码、海上旗语等进行比喻,进而加深学生对二进制的理解。
本课中提供的知识链接只是用于加深学生对二进制的认识,也是不要求学生掌握的。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入二进制与十进制转换等内容对学生加以适当训练,但这些也只能是点到为止。
对于汇编语言,虽然说比机器语言容易理解和记忆,但对学生来说也是很难的东西。
本课中提供的实例也只是抛砖引玉的作用,把它作为引出高级语言的一个过渡。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汇编语言与高级语言的特点加以适当介绍。
高级语言是现在程序开发广泛采用的语言,由于它接近人的自然语言,所以比较容易学习。
要向学生交代:我们以后要学习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所涉及的就是高级语言。
高级语言的种类很多,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特点。
现在常用的高级语言BASIC 语言、PASCAL 语言、C 语言等,现在已经发展出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如Visual Basic、Delphi 、Visual C 等。
这些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向学生作简单介绍,但不可过多、过细,过多或过详细的介绍会使学生觉得计算机语言高不可攀,加重学生畏难情绪。
课本也只是通过一个最简单的BASIC 程序对高级语言提供了一个范例。
“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过程”一小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教师课堂上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实现瓶中两种不同液体的交换?再进而把问题转换成计算机问题——如何实现两个变量的交换。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在理解上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讲清楚一点,就是“计算机中的变量与实际生活中的容器的区别”——容器中如果已经装了东西就不能再装其他东西了,只有把里面的东西倒出来才能再装其他东西;而计算机的变量可以反复赋值,新的一次赋值后,原有的数据就被替换掉了。
另一方面,把一个变量的值赋给另一个变量,这个变量中的值依然是不变的。
这一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中通常的理解是不同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困难,本课中适当加以说明,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反复强调,才能使学生加深理解,真正掌握。
用数学模型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过程,是教材中反复要用到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日后在编程时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课虽然只是一个开始,只提供一个范例,但是对学生建立正确的编程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这个问题也是教师在本节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用流程图表示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本章中一贯的教学内容,意在培养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
有关流程图的表示方法将在第二节中详细分析,本课只是要学生理解在程序设计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对其具体内容不必详细分析。
五、练习实施建议课文中的练习1 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可以先用文字描述把交换过程的步骤写下来,再进行抽象,模仿课文中的写法转化成数学模型。
练习2 写流程图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流程图进行练习,但不作要求。
练习答案:1、交换的基本过程:丫Z TX T第二步 丫XZ T第四步 第第三步刁□(交换成功)数学模型如下:1丄第 2 节流程图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流程图的概念2、认识流程图中常用的几种图形表示方法技能目标:学会对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进行描述并画出流程图情感目标:感受流程图的描述方法,养成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画流程图的几种常见图形及其用法教学难点:流程图的图形的画法及其应用三、环境与素材常用流程图的图形、名称、意义对照表;几个实例的流程图例。
四、教学建议建议课时:2 课时。
本课主要围绕对事物过程分析和流程图的画法进行教学,首先通过一个工业生产流程图,让学生了解流程图的概念,同时强调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事先做好计划,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把事情安排合理,做到有条不紊,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在展示几种常用的流程图形的画法、名称和意义之后,教材通过三个实例来说明流程图的用法。
教材中使用几个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来作为范例,来说明程序设计及流程图的思想,一方面是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具体的计算机语言,另一方面是想通过实例指导学生把这种程序设计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事先做好规划、分析,养成做事有条不紊的好习惯。
教材中的有些实例可以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有些则不行。
教学中,当需要把教材中的实例搬到计算机上去执行时,就需要具体的计算机语言了。
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什么计算机语言,教材中并没有规定,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或自身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一般可以是BASIC 语言、PASCAL 语言、C 语言等。
本教参以QBASIC 语言为例,提供部分实例的源程序。
本节中的前两个实例是学生生活中的例子,不能直接转化成计算机程序,例3 是可以转化成计算机程序的。
但建议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先不要急于把课文中的实例转化成原程序。
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流程图的概念,学会流程图的绘制方法,这时候把流程图转化成原程序会冲淡教学重点,转化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教学时同样也要重视学生对过程的分析和流程图的绘制,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规划、分析能力。
五、练习实施建议本课两个练习都是围绕画流程图来进行的,可作为学生课堂练习来完成。
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如果需要的话可适当增加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另外在以后几节的教学中,还会有大量练习需要结合流程图来完成。
•练习答案:(略)第 3 节顺序结构程序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顺序结构程序设计的概念技能目标:通过对申请电子邮箱和安装常用软件(顺序结构)过程的描述,学会画顺序结构流程图、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顺序结构程序设计及画流程图教学难点:电子邮箱的申请和常用软件的安装过程三、环境与素材1、能够上因特网的多媒体网络教室2、工业生产流程图,顺序结构程序流程图(挂图或板书)四、教学建议建议课时:2 课时。
从本节的教学内容上看,顺序结构程序设计基本方法在第 2 节中都已经讲过了,但作为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之一必须单独作为一节来讲解,所以本节结合电子邮箱的申请过程和常用软件的安装来进行教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这些典型的顺序结构事例来了解顺序结构程序设计思想,另一方面是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因为这些内容都是构成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