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空气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中班科学《空气》教案(精选14篇)

中班科学《空气》教案(精选14篇)中班科学《空气》教案篇1活动目标:1、帮助幼儿了解空气的属性、作用。
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丰富词汇:空气、气体、燃烧。
4、知道空气具有支持燃烧的作用,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气球、蜡烛、瓶子、玻璃槽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小朋友,今天老师来和大家一起欣赏一首儿歌好不好?儿歌的名字叫《空气的话》”教师朗诵儿歌:“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抓不住,你需要,我需要,大家谁也离不了。
”“小朋友,你们听完了儿歌,你们认为空气的对话不对呀?哪位小朋友能告诉老师空气的话为什么是对的?”“噢,看来小朋友都知道空气的话是对的,但却不知道是为什么?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认识一下空气,一起来解答你们心中的“为什么”好不好?”“好!”二、基本部分让幼儿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到处都会流动的气体。
1、儿与教师一起做一个深呼吸的动作。
提问:“小朋友,刚才我们吸进来的是什么?(空气)小朋友闻到什么味道了吗?这说明空气有没有味道呢?2、教师出示气球,让幼儿观察,问:“小朋友,气球现在是什么样?(扁扁的)”老师吹气球问:“现在是什么样的?”“圆的。
”请幼儿摸一摸有什么感觉?(鼓鼓的)教师将气球的空气放出,在放气的过程中,请幼儿仔细观察,放完后问幼儿:“你们刚才看到空气没有?”“没有”“那现在谁能告诉老师: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
”小朋友,现在请把你们的手放在嘴边,往外呼吸一口气,你们的手有什么感觉?(因为空气可以流动)噢,空气还是可以流动的,所以说它是一种会流动的气体。
三、小实验前面我们知道了空气的特性,下面我们来看看空气还有什么作用呢?1、请两位小朋友上来,把两只蜡烛点燃,让一位小朋友拿玻璃杯盖住其中一只蜡烛,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被盖住的蜡烛为什么熄灭了?这说明了什么?这就是空气的另一个作用:空气具有支持燃烧的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

课题1空气第 1 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教学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重点)做法2.空气的成分(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各成分占空气体积的体积分数3.纯净物和混合物(重点)知道物质的组成;明确概念,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演示实验】在烧杯底部放一张团好的纸,倒置时不下滑,将烧杯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水槽中,浸没,过一会将烧杯垂直拿出来,烧杯中的纸没湿。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如果烧杯在水中倾斜,就会发现有许多水泡从烧杯中跑出来,杯子中的纸浸湿了。
烧杯中跑出来的气体是什么?纸为什么湿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气” 。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问题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存在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从实验时间的长短,操作是否简单、易操作,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考虑。
)讨论交流阅读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1.实验一(如图所【实验步骤】把少加热 12 天。
【实验现象】一部末。
同时容器里空示)量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分的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实验原理】汞+氧气氧化汞。
【实验结论】容器里空气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
研究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误认为这些都是氮气。
2.实验二【实验步骤】把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
【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又生成了银白色物质和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实验原理】氧化汞汞十氧气。
【实验结论】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的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气体的体积。
3.通过上述实验,拉瓦锡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 1/5 的结论。
归纳总结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优点:科学家用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反复的实验。
缺点:实验时间的较长,操作装置比较复杂,且实验过程中对环境有污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的教学设计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b.空气污染物: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培养环保意识。
c.空气质量评价:教授评价方法,组织学生查阅空气质量报告,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质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行动。
3.教学评价:
-采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空气的组成及其体积分数的计算,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和重要性。
2.空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3.空气质量评价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3.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质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4.作业布置: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本章节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空气这一课题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对其组成、污染及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还不够系统深入。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质量有一定的感受,但可能缺乏深入了解和关注。
空气(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了解污染物的来源,知道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
4.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
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了解简单的防治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难点: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准备
教学PPT及相关视频。
四、教学过程
课题1 空气
第2课时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2.氮气的用途:做保护气、化工原料、麻醉剂、提供低温环境。
3.稀有气体:做保护气、电光源。
二、空气的污染及保护
1.空气污染物:有害气体、烟尘
2.危害:影响人体健康和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全球气候。
3.防治措施:植树造林、加强大气监测、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尾气加装净化装置。
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并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解。
②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③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和混合物。
④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①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②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②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③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究,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精神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教学难点空气成分测定实验中的误差分析3. 教学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讲解]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瑞典科学家舍勒(KarlWilhelm Scheele,1742~1786)和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1733~1804)分别制得了氧气。
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燃烧与金属生锈是物质与氧气作用的结果。
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1743~1794)用金属燃烧实验证明燃烧是金属与空气中的“上等纯空气”作用的结果,并发现了金属燃烧后余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和呼吸。
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设问]那么,拉瓦锡是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呢?[请学生阅读课本P2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并引导学生观看图(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讲解]其实,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组成。
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他们很早就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
但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精选5篇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精选5篇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篇1】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难点:能否用红磷以外的物质来测定空气的组成。
课型:探究型,多媒体课时:二课时实验准备:集气瓶、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烧杯、导管、弹簧夹、酒精灯、红磷、水、火柴。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出示一幅蓝天、白云、草地、人、动物图片提问1:这幅图片上除了蓝天、白云、草地、人、动植物外还有什么?——空气提问2: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空气。
讨论:请说出空气与我们的关系。
2、新课探究:空气的组成阅读:课本思考:二百多年前,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那他是如何研究的呢?拉瓦锡的结论是什么?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
[实验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推论:空气中剩余的约4/5体积的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探究:1、在实验中发现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小于1/5,可能的原因是什么?2、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3、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探究参考:1、少于1/5的可能:红磷的量不足,温度没冷到室温就观察,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当燃烧到一定程度时,瓶内氧气含量低,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如果红磷的量不足反应结束后瓶内有残余氧气;氧气含量低时,红磷熄灭,氧气剩余。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2.1 空气 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2.1 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题1 空气设计者白怀龙课时设计2课时设计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价值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2.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很快适应化学课的教学。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们周围存在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即空气,他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比易觉察的空气确实存在吗?(堵住注射器的末端推动活塞很难推动,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推进新课[讨论]进入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瓶内空间的1/5的可能原因是:1.红磷量不足2.装置的气密性不好3.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实验原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选择某种能与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利用氧气与该物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减小,气体压强减小,引起水面发生变化,从而确定氧气的体积分数。
[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验仪器的不断精密化,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也被科学家通过实验一一发现空气中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过渡]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我们把它叫做混合物。
《课题1空气》说课稿

《课题1空气》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今天要为大家呈现的是小学科学课《空气》。
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认识空气的重要性。
2.培养观察、实验、探究空气问题的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技能。
3.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培养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空气是什么?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空气的存在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情景引入法:让学生想象空气不存在的场景,引起学生好奇心并激发探究兴趣。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自操作与感受,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讨论合作法:让学生合作讨论问题,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四、教学过程1.引入请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会发生什么情况?让学生交流思考。
2.知识讲解讲解空气的概念、组成和性质,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的重要性。
3.实验探究(1)演示法:将一只闭紧口的杯子内部喷上一定量的水,再上放一个薄薄的纸片,下翻杯子时,纸片不会掉下来,为什么?让学生思考。
(2)实验法:拿一个玻璃水杯,倒入1/5 的水,再把一只小塑料球放入水杯中,让学生观察塑料球是否会浮在水面上。
接着,用一个手指将球按入水下面,并因力量逐渐减弱而松开,学生会看到球重新浮上水面。
让学生思考这个现象的原因。
4.总结结合实验的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空气具有弹性,能够支持物体、动物和人类的结论。
5.拓展让学生了解有害气体的危害,如大气污染、雾霾等对人类带来的危害。
五、板书设计空气组成和性质空气的存在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的重要性六、教学反思本次授课中,我特意采用了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手操作和感受,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而不单纯地让他们听我讲解,效果也非常好。
同时,通过讨论合作法,学生们思维开阔、概念逐渐清晰,探究精神逐渐形成,学习创造的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通过本次课程,学生更加了解了空气的重要性,也更加认识到了科学的奇妙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空气的各成分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各成分的用途。
教学难点:通过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各成分的用途,初步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Nhomakorabea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为什么说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我们若:
不吃饭可活5个星期
不喝水可以活5天
5分钟没有空气?
窒息死亡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
学生思考并
积极回答
引发思考
引起学生兴趣
复习回顾,
2、氮气
指导学生看视频,要求学生归纳氮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课前热身
空气的主要成分
积极回答
复习旧知
引入新知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氧气的用途
指导学生看视频,并由学生归纳氧气的用途。
1、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氧气的用途:
主要是供给呼吸(医疗急救、登山、潜水、航空)和支持燃烧。
给学生一片天地,让他们有自己的分析与归纳总结
提高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