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风险投资案例
财务会计案例第五组蒙牛启示

[键入公司名称][键入文档标题] 2010/11/25前言2004年6月10日,蒙牛在香港上市。
在IPO前,蒙牛曾经进行过两轮私募融资,引入价值5亿多人民币的风险资本,资金来源于以摩根斯坦利为首的三家境外金融机构。
IPO后,境外投资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套现约13.7亿元人民币,获得174%的现金收益,而他们继续持有的股票,价值约20亿港元。
蒙牛的成功主要使三方面的人受益。
一方面境外投资人获得了高额回报,另一方面蒙牛的管理层和其他股东也获得了大量财富,此外受益的还有内蒙古和其它地区的大量奶农和牧民。
舆论和媒体谈论蒙牛时,关注更多的是外方获得的高额利润,有的媒体认为“大摩狩猎了蒙牛”;有的媒体认为蒙牛引进风险投资时定价过低,使境内财富流向海外;有的认为这是境内优质上市公司出走海外,使境内投资者分享不到经济成长成果的典型。
应该如何看待蒙牛现象?我们顺着如下思路去研究和思考这一问题:首先,要搞清楚VC和企业融资背后的本质。
我们对VC和企业融资的了解,大多来自媒体,而媒体的报道往往偏重一些吸引眼球的内容的和热点事件。
我们应该去深入的、更全面的了解VC现象,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对蒙牛现象有一个比较正确的判断。
其次,我们不能只孤立的看蒙牛一家公司,而应该将蒙牛和其他一些国内的情况类似的公司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通过和国内公司的横向对比,我们可以判断出蒙牛现象是否是具有蒙牛特色的,这样才能更客观的评价蒙牛现象。
第三,我们应该站在企业,即当事人的角度去理解蒙牛现象,看待当初蒙牛所面临的选择。
特别是针对“境内优质上市公司出走海外,使境内投资者分享不到经济成长成果”这一观点,我们会比较和分析在香港和在国内上市对蒙牛有什么区别。
最后,根据我们小组的实际情况(牟哲瑢同学来自韩国),我们还将简要分析一下国内企业在韩国上市的一些简单的情况和启示,这也是本案例的特色部分之一。
通过以上四方面的分析,我们因该可以对蒙牛现象作出一个比较综合、全面的评价。
蒙牛案例分析(1)

财务战略分析——蒙牛案例分析一、公司简介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奶类产品系列,现已在全国15 个省市区建立生产基地20 多个,拥有液态奶、酸奶、冰淇淋、奶品、奶酪五大系列200 多个品项,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覆盖国内市场,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蒙古、东南亚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二、蒙牛发展路线•1999年:蒙牛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万元,埋下基石•1999年8月:股份制改造,增资到1398万元,10个发起人,进入快速成长期•2001年:从内蒙古走向全国•2002年:进军香港市场•2003年:借力航天,行业领跑•2004年:踏上世界牛“寻梦”之路•2005年:勇于追求,实现“乳都”梦想•2006年:获得国际乳业大奖,开启中国牛奶爱心行动•2007年:多元合作,200亿领军乳业•2008年:牛奶安全,取信于民•2009年:跻身世界乳业20强成立仅仅8年多的蒙牛,销售收入就从1999年的119位上升到了2007年的第2位,其中,超高温瞬间灭菌牛奶、液态奶、冰淇淋销量均居全国第一,并成为中国牛奶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三、蒙牛集团财务战略简介(一)蒙牛的融资1.蒙牛第一次融资面世不到半年,资金成为蒙牛发展的巨大瓶颈。
与此同时,蒙牛开始了向民间资本融资,并经历了一场有惊无险的“非法集资”风波。
1999年8月18日,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内蒙古工商局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398万元,法定代表人牛根生,发起人共10位。
2002年蒙牛将绣球抛向风险资本。
2002年10和2003年10月,摩根、英联、鼎辉分两次向其注入了约5亿元资金。
2002年摩根、英联、鼎辉三家国际投资机构联手向蒙牛的境外母公司(开曼群岛公司)注入259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约2.1亿),同时取得49%的股权。
2003年10月三家投资机构再次向蒙牛的海外母公司注入352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9亿元。
2.蒙牛第二次融资到2003年,蒙牛上市已经水到渠成,丰硕的果实等待着收获。
案例8蒙牛引入PE融资

02
融资过程
PE融资方式
01
02
03
私募股权融资
通过私募方式向特定投资 者出售股权,以获得企业 发展所需的资金。
风险投资
投资者对高成长性企业进 行投资,以换取企业的部 分股权,并期望在未来通 过退出实现高额回报。
杠杆收购
利用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 的组合,以较低的初始投 资实现企业控制权的购买。
融资规模与投资方
对未来PE融资趋势的展望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资本市场不 断完善,预计未来PE融资将更加活跃,
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
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完善和市场环境的 不断变化,PE融资将更加规范化和专 业化,为企业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靠的融
资服务。
同时,随着科技和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 核心动力,未来PE融资将更加注重对 创新型企业和科技产业的投资,推动产
促进战略转型
在PE融资的支持下,蒙牛可以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加快战略转型 和升级,提高企业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
对PE投资方的影响
投资回报
PE投资方通过投资蒙牛获得了丰 厚的投资回报。在蒙牛上市后, PE投资方获得了股票流通的权利, 可以通过二级市场退出获得资本 增值。
行业资源整合
PE投资方在投资蒙牛的过程中, 也获得了更多的行业资源和人脉 资源,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 行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
融资规模
蒙牛此次PE融资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
投资方
此次融资吸引了多家知名PE机构参与, 包括高瓴资本、KKR和鼎晖投资等。
融资过程的关键事件
尽职调查
01
在引入PE融资之前,蒙牛进行了详尽的尽职调查,以确保投资
方的合规性和资金实力。
蒙牛风险投资案例

蒙牛融资1999年,在中国乳业老大伊利当了10年生产经营副总裁的牛根生被开除了。
失业的牛根生决定自己创业!凑集启动资金是创业者遇到的第一道坎,几个人跑遍全国、东拼西凑了900万元,于1999年8月18日注册成立了“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牛根生在内的10位创业者有5位是来自伊利,可谓经验丰富、往绩彪炳。
900万元相对于创业者心中的宏大目标实在太寒酸了,但牛根生们对乳品行业的运营规律有着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他们拥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和可资利用的市场渠道。
蒙牛在第一个年头剩下的3个半月就实现了3730万元的销售收入。
过了这道坎蒙牛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了,它的销售收入开始以223%的年复合增长率上升。
2000年是2.467亿元,2001年升至7.24亿元、2002年再升至16.687亿元,2003年跃过40亿元!产量由初期的5万吨增至2003年的90万吨。
根据AC尼尔森在中国24个省份的调查,2004年1月蒙牛液态奶的市场份额为20.6%(以销售额计)。
有种笑谈:资本是狗,你追它追不上,它追你跑不掉。
当初牛根生为凑900万元历尽了千辛万苦。
2002年已驶入快车道的蒙牛对资金仍然十分渴求,资本的注入对其成长至关重要。
当时国内握有数亿资本的投资人不在少数,而蒙牛却是被顶级国际投资人相中的。
今天看来摩根们选择投资目标的功夫令人佩服,他们不愧是最精明的“猎狗”。
牛根生当然没有跑,2002年10和2003年10月,摩根、英联、鼎辉分两次向其注入了约5亿元资金。
点评:用自己的钱滋养自己的梦常有些人拿着一项技术甚至仅仅是点子来寻求资金开创他们的事业。
这其实非常的困难,简单地说难在三个方面:技术或点子的可行性以及创业者的执行能力尚未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投资人的利益缺乏有效保障;投资人与创业团队难以就剩余索取权分配达成共识。
所以不论中外,创业者都是靠自己及亲朋好友的积蓄起步的。
世界500强中的许多企业都是自掏腰包从自家车库里做起来的。
【创业投资管理】案例讨论题目

案例讨论(1)之风险资本风险投资:是天使还是魔鬼——蒙牛的融资之路案例概要:1999年,牛根生离开伊利,注册成立了“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并迅速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到了2002年,资金短缺成为制约蒙牛跨越发展的最大障碍。
此时,高速发展的蒙牛已引起了顶级国际风险投资者的关注。
本案例回顾了蒙牛在快速发展期的融资过程,着重梳理在此期间蒙牛与摩根等三大风险资本的合作与博弈,再现了蒙牛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以及该过程的“得”与“失”,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企业风险融资实践。
0 引言2002年,蒙牛已经经过了3个发展年头,作为企业创始人的牛根生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蒙牛经受住了初创期的种种考验与煎熬,企业经营已初具规模:在1999~2002这三年间,蒙牛的总资产从1000多万增长到近10亿元;年销售额从1999年的4365万元增长到2002年的20多亿元;在全国乳制品企业排名中,也从119位上升到第4位。
忧的是牛根生知道现有的业绩还远远不够,已驶入快车道的蒙牛对资金仍然十分渴求,资本的注入对其成长至关重要。
当前蒙牛正是小有成就、呈现良好成长势头的时候,生产资金的短缺却使蒙牛面临着坐失崛起良机的局面。
正在牛根生领导下的蒙牛对资金投入遍寻无门的时候,摩根士丹利与鼎晖投资通过相关关系找到蒙牛,要求与蒙牛团队见面。
见了面之后摩根等机构劝其放弃正在筹划的到香港二板市场上市的计划,引入风险投资机构,利用风险资本帮助企业成长与规范化,待蒙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再帮助其在香港主板上市。
摩根士丹利这等国际顶级投行的出现,无疑使蒙牛乳业以及牛根生团队看到了一条迥异于同类企业的发展道路。
摩根士丹利这个名字给蒙牛带来的不单是现金和希望,更多的是国际资本力量的专业精神的震撼和冲击。
“他们在投资我们之前已经把我们研究了个底儿掉,而事先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光资料就积累了这么一沓子!”蒙牛副总裁孙先红之后和外界透露:“他们还请了可口可乐的专家给我们做快速消费品的营销战略策划与培训。
【最新文档】公司融资历程案例-实用word文档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公司融资历程案例篇一:蒙牛集团融资案例分析蒙牛集团融资案例分析目录:背景一、董事长简介:二、蒙牛中小企业融资历程:三、蒙牛中小企业融资策略:四、蒙牛中小企业融资意义:五、案例分析点评背景:蒙牛集团是中国知名的乳制品企业,拥有液态奶、冰淇淋、奶品等产品。
蒙牛集团成立于1999年1月,集团总部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1999年-201X年间,总资产从1000多万增长到近10亿元,在全国乳制品企业排名中排名第四位。
截至201X年底,蒙牛总资产76亿元,员工规模达3万人,市值超过250亿港币。
一、董事长简介牛根生,蒙牛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中共党员,生于1954年1月。
牛根生从事乳业近30年,曾担任伊利副总裁,1999年被迫离开伊利后创立蒙牛。
牛根生带领蒙牛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并成功借力资本市场,创造了中国企业成长第一速度--“蒙牛速度”。
二、蒙牛中小企业融资历程201X年,蒙牛集团销售收入约7.3亿元。
为了寻求更快发展,蒙牛集团需要更多资金,牛根生开始与国内外投资者接触,欲借力资本市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201X年初股东会董事会同意在法国巴黎百富勤的辅导下到香港二板上市。
然而由于流动性比较差,机构投资者不敢兴趣,造成融资困难。
201X年6月蒙牛集团上市前,牛根生先后引入两轮投资。
三、蒙牛中小企业融资策略3.1 投资者选择企业中小企业融资,既可以选择战略投资者,也可以选择财务投资者。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战略投资者往往是相关产业内的知名公司,其对目标企业的投资出发点,更多在于自身产业的战略布局而非单纯的金融利益,比如法国达能对杭州娃哈哈的投资即属于战略投资。
而财务投资者更多考虑的是资金投资回报率,所以它们一般不会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决策。
蒙牛三聚氰胺事件

蒙牛相关产品
蒙牛历年发展状况
1999年刚创立时,蒙牛一文不名,名列中国乳业的第 1116位 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2.47亿元,同业排名第11位 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7.24亿元,同业排名第5位 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16.68亿元,同业排名第4位 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40.71亿元,同业排名第3位 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72.14亿元,同业排名第2位 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 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62亿元 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13亿元 2008年,据相关部门估计销售收入在190亿到200亿元之间 2009年,据相关部门预计销售收入在220亿元左右
第三,企业家的品牌形象和企业的品牌形象要有机协调和 管理。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作为乳品行业中最具代表性的蒙牛, 顿时被推到风口浪尖,而蒙牛的董事长牛根生,也一直是 社会公众人物,在事件发生后,牛根生随即抛出了大品牌 要有大责任的豪言壮语,并表态:“如果这件事情处理得 不好,我这个董事长将引咎辞职。”而在经过蒙牛几个月 试图恢复消费者信心的工作之后,牛根生的万言书再次让 他成为了焦点。但是此时的公众心目中的牛根生的形象已 经开始变得破碎,并且有很多人因为这个企业而去质疑这 个企业家的道德和人格问题。企业家和企业的品牌如果捆 绑得过于严密,或者过于突出企业家形象,在面对危机的 时候,企业也常常会被置于一个极其不利的位置。因为消 费者对于人的关注要大于对于企业实体的关注,王石引发 的风波也同样说明企业家的品牌形象过于突出一旦出现问 题对于企业品牌的损失,这说明,企业家和企业品牌的形 象如何协调,也将成为企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管理问题。
第二,子品牌的建立可以分散企业风险。 三鹿、伊利、蒙牛都是公司品牌,或者是母品牌, 这些乳品公司在品牌建设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那 就是强调母品牌,没有突出的子品牌,尽管蒙牛 有类似特仑苏这样的高端品牌,但是特仑苏和蒙 牛之间的关联度非常高不可能淡化蒙牛印象,这 样的品牌架构的缺陷在于,当母品牌出现危机的 时候,整个企业的产品就将面临瘫痪,例如三鹿 奶粉出了问题,消费者会认为三鹿所有的产品都 有问题。如果企业有更具影响力的子品牌区隔, 在出现危机的时候,可以更好的控制品牌风险。
蒙牛资本的运作

蒙牛风险投资案例一.融资行为蒙牛在中国乳业发展短短六年的时间,从最初创业900万元注册“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到现在所历经的创业之路,在中国乳业历史上出现前所未有的远见卓识与成功应用创建品牌到营销传播蒙牛产品,取得中国乳制品发展前所未有的完美境界。
第一次注资2002年6月,摩根斯坦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三家跨国公司,在境外注册开曼群岛公司,作为蒙牛的境外母公司。
2002年9月,蒙牛的管理层和呼和浩特市当地原股东,在境外注册了另外两家壳公司,金牛公司和银牛公司。
金牛和银牛各以1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开曼群岛公司50%的股权,而作为开曼公司全资子公司的毛里求斯公司,也随即设立。
同年10月,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三家国际投资机构以认股方式向开曼公司注入约259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1亿元),取得该公司了90.6%的股权和49%的投票权。
该笔资金经毛里求斯公司最终换取了大陆蒙牛乳业66.7%的股权。
“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得到境外投资后改制为合资企业,而开曼公司也从一个空壳演变为在中国内地有实体业务的控股公司。
企业重组后,蒙牛乳业的创始人们对蒙牛的控股方式由境内自然人身份直接持股变为了通过境外法人间接持股。
这种安排为开曼公司以“红筹”方式在海外上市辅平了道路。
此次注资的市盈率达10倍。
第二次注资2003年,蒙牛乳业实现净利润2.3亿元。
而迅速成长中的蒙牛对资金的需求仍然十分巨大。
2003年10月三家机构再次通过“可换股文据”向蒙牛注资352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9亿元。
但是打着“锄强扶弱”口号的摩根斯坦利等三家投行除了带给蒙牛总计6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以外,还给牛根生套上枷锁:未来三年即2003~2006年,如果蒙牛每年每股盈利复合增长率低于50%,以牛根生为首的蒙牛管理层要向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三家外资股东赔上6000余万股蒙牛股票,或者以等值现金代价支付;如果管理层可以完成上述指标,三家外资股东会将6000余万股蒙牛股票赠予以牛根生为首的蒙牛管理团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轮融资
2002年10月17日,三家投资机构以 认股方式向开曼群岛公司注入约2597万美 元(折合人民币约2.1亿元),取得了 90.6%的股权和49%的投票权。该笔资金经 毛里求斯公司最终换取了大陆蒙牛66.7%的 股权,其余股权仍由发起人和关联人士持 有。
首先,需要在境外建立一个框架,以便安放各 方利益。
2002年6月5日,开曼群岛公司在开曼群岛注 册成立,而于2002年6月14日,毛里求斯公司在 毛里求斯注册成立。毛里求斯公司自注册成立以 来一直由开曼群岛公司全资拥有。2002年9月23 日,金牛和银牛于英属处女群岛注册成立。金牛 和银牛在注册成立时,其股东包括发起人和其它 人士,包括蒙牛的投资者、业务联系人和雇员。 在三家金融机构投资者投资前,金牛和银牛各自 拥有开曼群岛公司已发行股本的50%。
到2003年,蒙牛上市已经水到渠成, 丰硕的果实等待着收获。上市前的股权重 组在两个层面进行: 1、开曼群岛股权层面的重组完成各方利益 的分配 2、金牛、银牛股权层面的重组实现对管理 团队的持续激励。
上市融资
2004年6月蒙牛股票在香港持牌上市了。 本次共发售3.5亿股,股价3.925元。获得 206倍的超额认购率冻结资金280亿港元。 在香港股市一直低迷、蒙牛股票定价偏高 的情况下市赢率高达19倍。蒙牛克服上述 不利发行条件的出色表现,充分说明香港 乃至国际资本市场对大陆优秀快速消费品 企业的投资热情及接纳能力。
首轮融资
蒙牛的业绩得到投资机构的认可,但 是钱并不是直接投给蒙牛的。因为根据中 国法律合资企业的股权转让需由商务部批 准,并且两次交易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2 个月。也就是说中外合资企业的股权根本 无法自由交易,更不必说在国际上流通了 。为了接受这三家机构的投资必须进行一 系列的企业重组。
首轮融资
“内蒙古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得到境外投 资后改制为合资企业,而开曼群岛公司也 从空壳演变为在中国大陆有实体业务的控 股公司。
次轮融资
获得第一轮投资后,迅速成长中的蒙牛 对资金的需求仍然十分巨大。
虽已上市在望,但一年的等待将使蒙年 错失发展良机,三家机构再次向蒙牛注资 。这是他们向蒙牛这只篮子里再次放入鸡 蛋,风险累积并放大了,故第二轮投资的 风险控制方式可谓登峰造极。
蒙牛乳业初创
900万元相对于创业者心中的宏大 目标实在太寒酸了,但牛根生们有他 自己的优势: 1、对乳品行业的运营规律有着的深 刻认识和把握 2、拥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和可资利用 的市场渠道。
蒙牛乳业初创
蒙牛在第一个年头剩下的3个半月就实 现了3730万元的销售收入。过了这道坎蒙 牛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了,它的销售收 入开始以223%的年复合增长率上升。2000 年是2.467亿元,2001年升至7.24亿元、 2002年再升至16.687亿元,2003年跃过40 亿元!产量由初期的5万吨增至2003年的90 万吨。根据AC尼尔森在中国24个省份的调 查,2004年1月蒙牛液态奶的市场份额为 20.6%(以销售额计)。
次轮融资
三家投资机构仍然结伴而行,通过认购 开曼群岛司的可换股证券注资3523万美 元(折合人民币2.9亿元)。
与第一轮投资不同,三家机构为了避免 风险,在第二轮注资时没有采取认股形式 。
PS: “可换股证券”说白了就是对被投资的公司没把 握。你经营得不好我的投资仍表现为债权,到期 还我本利。你经营得好,我就将债权转为股权
蒙牛风险投资案例
0944048 王骁烈 0944049 沙文迁 0944050 杨宣莹 0944051 张鹿陪
蒙牛乳业初创
1999年,在中国乳业老大伊利当了10 年生产经营副总裁的牛根生被开除了。失 业的牛根生决定自己创业!
凑集启动资金是创业者遇到的第一道 坎,几个人跑遍全国、东拼西凑了900万元 ,于1999年8月18日注册成立了“内蒙古蒙 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包括牛根生在内的 10位创业者有5位是来自伊利,可谓经验丰 富、往绩彪炳。
上市融资
摩根、英联、鼎辉三家国际投资机构是最大的赢家。三 家机构两轮投资共支付6120万美元。本次IPO出售 由原计划的1亿股增加售股额至1.525亿股。
上市后,三家机构执有的股票市值为2.3亿港元。第二 轮投资是以认购可换股票据形式注入的,将于上市后12个 月转换为3.68亿股,总股份将达13.68亿股。必将蒙牛 2004年赢利摊薄,并按20倍市赢率计算,该部分股票价 值约16亿港元。也就是说在蒙牛上市之日三家机构获得的 现金及持有的权益估值合计近25亿港元!由于仍持有相当 数量的蒙牛股份,三家机构还将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从 蒙牛下的业绩成长中获益。
管理和控制
首轮投资之前蒙牛的股权架构
首轮投资前开曼群岛公司、金牛、银牛及毛里求斯 公司的股权架构
首轮融资
在三家投资机构进入前金牛、银牛的 股东组成与“内蒙古蒙牛乳业有限公司”的股 东及高管组成是重叠的。在企业重组后他 们对蒙牛的控股方式由境内身份直接持股 变为了通过境外法人间接持股,这种安排 为开曼群岛公司以“红筹”方式在海外上市铺 平了道路。
次轮融资
由于蒙牛业务发展神速超过预期,2003 年预计可实现税后利润2亿元以上。开曼群 岛公司亦于次轮投资完成前,就所有已发 行普通股宣派股份股息。
在分派股份股息及次轮投资完成以后, 管理层股东拥有开曼群岛公司65.9%已发行 股本,并控制开曼群岛公司的相同投票权 ,三家机构则占股34.1%
上市融资
上市融资
与“三大国际投资机构”的丰厚收益相 比,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只得到价值不到 两亿港元的股票,持股比例仅为4.6%。 2005年可转债行使后还将进一步下降到 3.3%!好在牛根生握有牛氏信托和谢氏信 托股票的投票权,使他最终可控制的投票 权达到39.5%。稍高于三家机构所持的 34.9%,属于相对控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