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超欠挖控制技术总结
隧道开挖超挖的控制措施

隧道开挖超挖的控制措施在隧洞开挖过程中,底板断面的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测量人员应根据设计要求,对底板进行测量,并将实际开挖断面与设计轮廓进行对比,及时发现超欠挖情况。
如发现超挖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补,确保底板的平整度和强度。
二)钻孔精度控制钻孔精度对于隧洞开挖的质量和进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钻孔的位置和方向,确保钻孔精度符合设计要求。
同时,对于不同围岩类型的钻孔,应采用不同的钻孔技术和钻孔参数,确保钻孔质量和效率。
三)爆破技术控制钻孔的精度和爆破的技术都是控制隧洞超欠挖的关键。
在施工中,应根据不同围岩的特点和地质条件,采用不同的爆破技术和参数,确保爆破效果和安全性。
同时,爆破后应及时进行检查和处理,确保洞身的平整度和强度。
综上所述,控制隧洞超欠挖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检查和处理,同时采用科学的技术和管理手段,确保隧洞开挖的质量和进度,为工程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
为了控制隧道开挖过程中的超欠挖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
首先,在底板清理过程中,测量人员应在边墙上标定腰线,距离底板开挖轮廓1m,以便控制高程。
针对欠挖问题,可以通过红油漆标注并采用风镐或电钻进行处理。
对于较大的欠挖问题,可以采用风枪钻眼爆理。
在爆破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整爆破参数,根据围岩地质条件和现场试验进行调整。
同时,需要实行动态交底,观察围岩节理裂隙的变化并对下一循环的爆破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
为了提高钻孔精度,可以对司钻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照操作细则和设计要求进行钻孔,并由技术熟练的操作工进行周边眼和掏槽眼作业。
在钻周边孔时,可以通过钻孔位置少量内移来减少外插角的影响。
测量放线的精度也是控制超欠挖的关键。
测量人员需要熟悉设计文件,掌握设计开挖断面各部位的尺寸,并采用较先进的仪器进行测量。
定期到技术鉴定部门进行仪器标定。
最后,采用合理的爆破技术也是控制超欠挖的重要手段。
隧道控制爆破及超欠挖控制

隧道控制爆破及超欠挖控制隧道工程建设是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交通问题的不断加重,隧道工程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由于隧道所处场地的复杂性、地质环境的多变性和隧道工程的技术难度等因素,为建设安全、稳定、高效的隧道工程,需要精细化的施工控制方法。
其中隧道控制爆破及超欠挖控制技术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隧道控制爆破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利用现有条件达到最好的施工效果和提高施工效率,常常需要采用隧道控制爆破技术。
隧道控制爆破技术是一种针对性强、安全可靠、施工效率高的爆破技术。
在隧道控制爆破施工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控制爆破质量。
合理的爆破质量是确保施工成功的关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取爆破方案,做好质量控制,保持爆破质量的稳定。
2.做好井道防护。
隧道施工中,井道是固定爆破孔的地方,需要保证周围区域的施工人员的安全,做好井道防护是确保人员安全的必要措施。
3.选用合适的爆炸物料。
爆破物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爆破效果,需要根据隧道环境和要求选择合适的爆炸物料。
4.做好岩石破碎度检测和评估工作。
岩石破碎度是影响隧道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在爆破后进行检测和评估。
以上几点都是隧道控制爆破施工中需要注意的核心点,只有合理控制,才能确保施工效率和人员安全。
超欠挖控制超欠挖是指隧道施工中超过或者少于设计断面面积进行地质掏进的现象。
在做好岩土调查和设计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超欠挖控制方案,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证隧道施工的稳定性。
从控制方法来看,超欠挖控制可分为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
1.主动控制。
主动控制是指采用施工工艺等各种手段,来主动控制超欠挖的现象。
具体实施措施包括增加强度措施、加设支撑钢筋、装设水平位移监测系统等。
2.被动控制。
被动控制是指通过合理设计,来减少或者避免超欠挖的现象。
具体实施措施包括优化施工方法、采用先掏进后打洞等施工策略、制定正确的工序方案等。
无论是主动控制还是被动控制,超欠挖控制都需要在隧道施工的各个阶段中关注,并不断优化调整,做到精细化控制。
隧道超欠挖技术控制

浅谈隧道超欠挖技术控制摘要:本文从几方面阐述了隧道超欠挖产生的原因,通过隧道成本分析,提出隧道超欠挖必须控制的必要性。
经过对比分析,最后总结出控制超欠挖的几种途径。
关键词:隧道工程超欠挖控制中图分类号:u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6(c)-0090-01隧道施工方法,特别是软弱破碎围岩的施工方法的规范化、机械化程度不高,tbm、盾构掘进还不普遍,绝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钻爆法施工。
在开挖过程中,由于爆破所产生的超欠挖是普遍存在的。
它对隧道施工进度、安全和成本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 超欠挖对隧道的影响对近几年所施工的隧道进行统计,在采用钻爆法施工的隧道中,平均超挖值在38.4cm,最大超挖值达到57cm,就是爆破效果好的隧道,超欠挖也在15~25cm之间。
《铁路隧道施工质量验收标准》j287-2004中要求拱部超挖小于25cm,两侧墙超挖量小于10cm。
施工单位往往对超欠挖重视不够,很容易超出了标准要求。
结果给隧道施工的综合效益带来很大的影响。
(包括经济、施工进度、喷射混凝土、排水、整体轮廓、结构稳定几个方面)2 发生超欠挖的原因(1)钻孔位置不准确,尤其是周边炮眼间距、位置偏差直接影响超欠挖。
(2)爆破技术不全面,装药量计算不准确,装药量分布不合理,产生超挖或欠挖。
(3)施工组织管理松懈,施工管理人员责任心差,检查、监管不到位。
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
(4)围岩地质发生变化,情况分析不准确,造成爆破效果不好。
3 控制超欠挖的途径3.1 改变“宁超勿欠”的传统观念首先要改变思想,杜绝“宁超勿欠”的传统观念,树立“少欠少超”的观点。
在施工过程应中,熟悉施工规范要求,尽量避免开挖轮廓的无谓扩大,而使超挖得以减少。
例如,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 10204—2002)规定:“当围岩完整、石质坚硬时,容许岩石个别突出部分(每1m2不大于0.1m2、高度不大于5cm)侵入衬砌。
隧道光面爆破及超欠挖现象分析与控制技术措施

隧道光面爆破及超欠挖现象分析与控制技术
措施
隧道挖掘是一种复杂的地质工程技术,它涉及对复杂地质条件和
强烈的地质环境作用下的隧道施工施工现场管理。
随着地质条件复杂化,工程技术复杂化,隧道爆破及超欠挖现象日益严重。
在此情况下,如何合理分析及控制超欠挖现象就变得格外重要。
为此,本文将对隧
道爆破及超欠挖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有效的防治控制技术措施,以实现高效、安全的隧道施工。
首先,本文将对隧道爆破及超欠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分析超欠
挖现象的起因,主要是由于爆破技术的局限性,以及施工公司在隧道
施工中缺乏认真熟悉地质条件及隧道爆破方面的专业技术准备造成的。
此外,地质条件复杂和施工熟悉度不足也是造成超欠挖现象的重要原因。
其次,为了防止和控制超欠挖现象,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技术
措施。
包括:1)在爆破前结合参与施工的单位熟悉地质条件,选择合
适的采矿方法;2)在爆破过程中,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科学精确施工;3)在监测过程中,定期进行爆破前位移点监测,把握爆破效果;4)
使用正确的支护方法,减小支护结构变形,防止坚固体爆破效果不理想。
以上技术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控制超欠挖现象,有助于营造安全、可靠的施工环境。
隧道施工中超欠挖的有效控制

隧道施工中超欠挖的有效控制隧道施工中,超欠挖控制一直是施工作业中的难点,它的产生直接影响了隧道的经济、工期效益。
现以隧道施工控制为例,讲述原因和方法,望同行各位予以点评指正。
谢谢!(关键词:内外插角起爆顺序装药结构)1、要点:超欠挖原因超欠挖原因分析E/W的分析炮眼布置钻爆设计起爆顺序预防超欠挖的措施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引导校正2、论述:开挖过程中,由于地质情况及工人操作不规范,不按设计用药量作业等原因,造成的超欠挖现象是常常出现的,经常出现的断面形式如下:一、通过对本隧道500个断面测量分析,造成超欠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钻孔精度2.爆破技术3.组织管理4.测量放样5.地质条件二、原因分析1、改变宁超勿欠的观念,将施工规范应用到施工中。
每一循环考核,每一断面比较、分析。
2、提高钻孔技术水平钻孔技术的高低影响超欠挖,周边炮孔的内、外插角θ、开口e和钻孔深度L,预留变形量M,超欠挖高度h有如下关系:h=e+L*tg(θ/2)+ M随着外插角θ和钻孔深度L、预留变形量M的增加,h增大。
L可以根据围岩类别适当控制,深孔爆破的装药量大,对周边围岩损伤也较大。
θ和L主要取决于司钻工的操作水平和钻具性能,开挖中应根据钻机的外缘高度,即超挖控制下限。
θ θ 放样线e=0a)e θ θ 放样线e>0 超挖b)e θ θ 放样线e<0 欠挖e/tgθ c)e为开口位置; θ钻机仰角铁路隧道的容许超挖一般为15cm。
L=3-3.5m时,外插角θ=4.5°L=4.5-5m时,外插角θ=2.6°一般的司钻工很难做到,只能是靠及时引导指正,测斜仪辅助定向,尽量用凿岩台车来钻孔。
爆破方法的比较爆破方式效果比较三、E/W的分析周边孔的布置,在其它因素一定时,超挖高度h随着周边眼间距的增大而增加,而最小抵抗线W也与超挖高度h有近似抛物线的关系。
较小的有助于减少超挖,W是控制的关键,要想彻底控制就必须使相对间距E/W处于合理的范围内。
隧道光面爆破及超欠挖控制

隧道光面爆破及超欠挖控制摘要: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国家对于隧道工程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视。
众所周知当我们在进行隧道施工的过程中,采用隧道超欠挖的方法是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隧道超欠挖所采取的方法会影响施工的质量和成本,同时也会对拖延施工进度造成影响。
本文首先将会对爆破破岩的工序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探讨,然后再认真分析针光面爆破的超欠挖现象,详细论述其会发生的原因,并且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希望以我的微薄之力为广大隧道工程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经验。
关键词:隧道;爆破;超欠挖;控制我国在进行隧道工程施工的过程之中,会使用许多种方法,最重要的是新奥法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当然这种方法原理的中心技术要领就是隧道工程光面爆破,这个技术主要是需要我们正确的选择爆破参数,以及比较合理化的施工方法,然后进行来分区分段微差爆破,我们在爆破之后,要正确认识到轮廓线必须要符合设计要求,然后再来进行临空面平整的规则,因此它被认为是最先进的方法—能够控制爆破技术的方法。
1概述超欠挖现象是在我们进行隧道工程开挖过程中会普遍出现的现象,我们知道超欠挖会影响隧道施工的进度以及成本;当然当超欠挖严重时,会出现以下的影响:会严重影响到隧道工程的受力稳定性,和施工期以及运营期的安全,工程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超欠挖现象会引起许多问题的发生,举个例子来说:会有增加回填量和防排水、二衬等后续作业;在我们应用这种技术时要注意衬砌完成后,可能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洞,这些洞可能会对围岩的稳定性有影响,也可能对隧道造成安全隐患,因为地下水有了渗透的存储空间;超欠挖存在也有可能是因为外部轮廓不太圆顺,表层面不够光滑,局部应力集中、受力不均,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出现超欠挖现象。
我们知道隧道工程的准则就是“爱护围岩”,而以上现象就违背了这一原则。
2光面爆破超欠挖的产生原因分析2.1测量精度和放样精度大家都知道在超欠挖的时候会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两项是测量和放样。
隧道超欠挖原因及有效控制策略

隧道超欠挖原因及有效控制策略超欠挖的现象在隧道工程中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可以看到通过合理的方法可以减小超欠挖所带来的影响。
同时加强现场管理能力,从而把超欠挖的现象以及影响减到最小,同时使得施工效率更高且更安全。
减少工程的成本,为企业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隧道超欠挖的原因分析1、地质原因在隧道施工中,地质原因也是造成隧道超欠挖的重要原因,受到了围岩的裂隙、节理等非主观因素影响。
具体说来,隧道围岩有Ⅲ、Ⅳ、Ⅴ级,全隧均采用复合式衬砌,具体可细分为二次衬砌、防水隔离及初期支护,其中的Ⅲ~Ⅴ级围岩采用曲墙加仰拱结构形式,由于围岩存在明显的软弱夹层、裂隙等,使得施工较为困难。
基于围岩不沿周边炮孔的切割线破坏的现状,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结构面,最终造成难控制的超欠挖,隧道施工中,一方面是由于自身能力所限,缺乏对隧道内部地质条件及相应施工的认识和及早发现,也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去对其进行预防和加固,最后,在检测方面,因为存在不真实及不及时性,使得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
2、测量放样结合隧道的施工设计及施工过程来看,由于控制点的不正确,会造成放样错误,最终形成了超欠挖,此原因外,因为测量操作的失误,也会形成超欠挖,且这种失误一旦出现,其下一循环在前一循环欠挖未处理的基础上,及有可能再次出现欠挖的现象,这势必会影响到隧道整个施工的进行和成本。
3、爆破技术在隧道施工中,Ⅴ级围岩以人工配合机械开挖为主,有时也辅以弱爆破,而Ⅲ、Ⅳ级围岩开挖采用光面爆破,通过此种方式来控制超欠挖,结合其实际实施情况来看,由于弱裂爆破技术还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完整理论的推广,除此之外,虽然光面爆破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推广应用,但其涉及到的爆破参数选择方面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般都是根据施工人員的经验去确定相关参数,这种方式的运用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爆破技术人员的参与,极易产生超欠挖难以控制的因素,影响了隧道施工的进行。
隧道工程中超欠挖控制技术

隧道工程中超欠挖控制技术发表时间:2019-04-02T11:44:34.17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作者:于亮[导读] 摘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道路、桥梁建设。
中铁隧道集团四处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530007摘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道路、桥梁建设。
在进行道路、桥梁建设时难免会遇到山石等地形的阻碍,对这些地形的工程建设就是隧道工程建设。
为了保证隧道工程建设的效率,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不间断实施挖掘、爆破等技术作业。
在进行挖掘、爆破作业时,很容易出现一种现象--超欠挖现象。
超欠挖现象对隧道工程有很大影响,不仅影响施工质量、妨碍施工进度,还会破坏地质环境。
本文以超欠挖控制技术为中心,分析了隧道工程中出现超欠挖的原因,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隧道工程;超欠挖;控制措施我国交通部于2005年发布的《公路工程质检评定标准》有明确的规定。
规定中写到:隧道工程中部位围岩级别为I〜IV,V〜VI时,拱部平均的线性开挖为一组数据,最大超挖为另一组数据,两者之比不超过10%,两边边墙的线性超挖为10,10,10,也就是说隧道顶部、底部的平均线性开挖为10,最大超挖25。
还有另一种情况,当隧道的石质坚硬完整且岩石具有一定的抗压性,强度能够不小于30MPa时,如果不影响到衬砌的结构稳定性。
那么,就允许个别岩石凸出部分凸入衬砌断面。
两边的拱脚、墙脚以上lm内严禁超挖[3]。
这种规定适用于炮眼深度不大于3.0m的隧道。
可根据实际炮眼深度的不同,另行规定。
1超欠挖控制技术的意义在隧道工程施工中超欠挖现象极其常见。
对超欠挖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它对隧道施工危害非常大。
不仅影响隧道施工的效率,为施工人员带来更多工作量,还破坏隧道的施工质量,很容易导致隧道的变形、坍塌,严重时还有可能影响工人的人身安全。
隧道施工中超欠挖现象的出现,破坏了隧道中的围宕,违背了“爱护围宕”的施工原则。
超欠挖现象导致隧道中出现大量凹凸不平现象,降低了围宕的结构强度,破坏了围宕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受地震挤压破碎带施工要点总结----隧道拱顶连续塌腔顺利渡过
摘要:随着高速公路工程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以及隧道在高速公路中各种优点的
日益突出,特长特大断面隧道在高速公路中运用越来越普遍,特长隧道在多条地震
断裂带第一次施工。
其特点难度大、围岩较为破碎、施工较复杂。
本文通过对映秀
隧道的部分施工技术进行简单总结,为地震隧区域道施工提供参考简单经验。
关键词:特长隧道;挤压破碎;塌腔。
前言
映汶高速公路A1标段映秀隧道是一座特长分离式隧道。
映秀隧道地处5.12大地震的中心地带映秀镇,单洞全长5300m以上。
隧道中线穿越北川~映秀断裂带,属于地震频发影响较为严重的隧道,映秀隧道设计为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为80㎞/h,隧道主洞建筑界限净宽为10.25m、净高为5m,属于特长大断面地震频发影响的高危险隧道。
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由长管棚及小导管进行超前支护,初期支护采用挂网、喷锚及工字
钢架联合加固。
隧道衬砌为C25钢筋混凝土结构。
1 工程地质
洞身主要围岩岩体为花岗闪长岩,微风化,山体受5.12地震的挤压影响隧道内的Ⅱ、Ⅲ花岗岩都较为破碎,隧道在开挖进尺过程中发现围岩与原设计图纸有较大的出入,特别是隧道开挖进尺接近1000m左右时,原花岗岩还是较为破碎,自稳能力较差,暴露时间过长后易出现先掉小块、后整体大块掉落的情况,特别是洞身进入山体较深的地段,地下水较为丰富,加速了开挖掌子面围岩掉落不稳定的情况。
2 施工问题提出
2.1工期短
映秀隧道受大地震的影响,绝大部分Ⅱ、Ⅲ级变更为Ⅳ级,初支工序增加,较多的开挖时间都用以保证初期支护。
2.2 地质情况复杂
映秀隧道原设计II、III级围岩岩体较多,占全线70℅以上,但在实际开挖工程中围岩未达到原设计要求的级别,隧道进尺1000m左右时Ⅱ、III级围岩初期支护地段总计不到100m,并且围岩自稳较差,同一掌子面围岩拱顶和拱脚处差别都较大,特别是每循环开挖拱顶都易出现较大的塌腔。
2.3开挖难度较大
隧道围岩较为破碎,在开挖过程中易出现卡钻杆或者塌孔的现象,造成开挖机具浪费和因塌孔装药不到位欠挖情况。
问题总结:如何解决在地震挤压破碎花岗岩地带开挖过程中拱顶出现较大塌腔的问题,成为技术工作者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3 施工方案确定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确定映秀隧道的未开挖的地段的围岩情况,指定相应的支护方案,调整和安排各循环的衔接关系,成为我方施工重点解决的迫切问题。
进行超前预报:由于隧道围岩变化较为复杂,隧道每掘进100m进行一次超前预报工作,提前判断出围岩变化情况,做出相应的施工方案,有计划的增减施工工序。
进行沉降观测:由于隧道受到大地震的影响,结构受到较为严重的挤压破碎,初期支护过后变形较大,需要及时进行变形观测,以便指定相对应的治理和预防措施。
4 主要施工方法
4.1Ⅳ级围岩超前施工
Ⅳ级围岩占整个隧道60℅以上,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用全断面掘进的开挖方式,超前锚杆的施工严格按照施工图进行,保证开挖拱顶的安全和不出现大面积超挖情况的发生。
在局部围岩较为破碎的地段,超前支护采取超前锚杆与超前小导管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的保证拱顶的安全和不出现大面积的超挖情况。
4.2Ⅳ级围岩开挖及支护
Ⅳ级围岩开挖采用:短进尺、弱爆破、快循环的方式,要求爆破完成后在规定时间内出渣任务必须完成(规定一小时内出渣量为90m³),初期支护采用挂网、喷锚及工字钢架联合加固。
5 关键施工工艺控制
5.1超前支护
由于本隧道围岩地质较差,特别是受地震挤压后围岩之间有较多的裂隙,隧道超前支护就显得尤为重要,若稍有不慎隧道开挖爆破后拱顶必然处出现2~3m高的大面积空腔,尤其是在围岩较为破碎地段,塌腔高度达6m以上,随着延时破碎岩体预应力缓慢释放,塌腔高度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必然在较多的质量和安全隐患,并且后期处理成本费用较高。
故怎样在挤压破碎地带控制超欠挖成为一个我隧道必须要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原设计方案:
原设计示意图横、纵断面示意图
现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实施方案: 现场实施方案特点:
1:支护不仅限于单一的超前支护方式,可采用药卷锚杆支护或者小导管支护,也可同时采用两种支护结合的形式。
2:超前锚杆和超前小导管两者相结合不但起到了锚索的作用,还起到了导管周边固结的作
用,大大增强了破碎围岩的整体稳定性,
3:喷射砼处理使喷射范围内形成了较为牢固的支撑拱顶的破碎屏障。
4:越破碎地带周边眼布置越密集,形成比较连续的开挖轮廓线,周边眼采用少药量与跳1孔或跳1、2~3孔不等的装药相结合的方法,使之利用弱爆破影响密集周边眼之间裂隙开裂的开挖方式。
5: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药孔采取不定量的装药方式,一般情况下跳孔装药约为普通孔的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
6:由于现场采取密集周边眼、少药量后,爆破后易形成人为控制的轮廓线,人工简单排危后立即素喷,从而有利于控制控制超欠挖。
现场实际情况示意图:
周边眼药量控制:
Q = α * β
Q :单孔平均装药量。
α:各部炮眼的装药系数,指药卷总长度与炮眼长度比,系数参考下表。
β:药卷单位长度质量值(㎏/m),药卷的直径ф32、35、38、40、45、50,相对应的β值为0.78、0.96、1.10、1.25、1.59、1.90㎏/m。
备注:根据现场多次循环确定现场实际开挖情况,在Q/3~Q/2最终装药量。
小结: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项目严格按照原设计进行施工作业,但并未有效的遏制塌腔的连续出现,给施工带来较大的安全和质量隐患。
并且只有现场及时预埋冲砂管口,后期利用砼输送泵进行冲砂浆填充的方法进行质量保证,关键是费用成本较高。
原因是在冲砂浆的过程中需要搅拌站、汽车砼运输工班、二衬砌班、电工班组等人员配合,设备、材料及电力投入也随之加大,从长远角度考虑不适合我项目的实际情况,故在超前支护围岩较差的地带,我项目积极采取科学的、费用合理的施工安排,从短期上看是超前费用成本增加,但从长远角度,即节约了成本还保证了质量,同时由于提前遏制了塌腔出现,保证了施工质量,无需后期单独处理节约了宝贵时间,是比较合理和结合实际的施工方法。
7 结语
映秀隧道作为5.12震后第一条跨越地震多发地带的高速公路特长隧道,虽然存在余震频发,地质条件差,施工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的情况,但通过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在现场实际施工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对早日隧道保质保量按时贯通具有现实的意义。
技术上归纳起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隧道山体经历了大地震后整个山体内部岩石都挤压破碎,要提前做好施工技术方案准备。
2、要做好充分的施工准备。
在围岩地质条件差的情况下,不急于快进度,而是充分做好围岩的超前支护工作,保证因余震或者地质等其他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
3、严格控制关键工序。
为防止挤压岩体长时间暴露出现掉块落等应力释放问题,必须保证弱爆破、短进尺,快循环的工作模式。
4、加强围岩的监控量测和超前预报工作。
形成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施工作风,保证隧道安全、顺利的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