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一、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淡水蜗牛和含有寄生虫卵的水源而传播。
本报告旨在对血吸虫病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疫情概况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血吸虫病在过去一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一定的流行趋势。
以下是具体的疫情概况:1. 疫情分布: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湖泊、河流和水田地区,尤其是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
2. 感染人数:根据报告的数据,过去一年内,全国范围内共有约5000人感染血吸虫病,其中约100人死亡。
感染人数相较于前几年有所增加。
3. 高风险群体:农民工、渔民、水稻种植者和水产养殖者是血吸虫病的高风险人群,他们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接触到感染源。
三、疫情分析针对血吸虫病疫情的监测数据,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疫情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
1. 环境因素:血吸虫病的传播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水源污染、湿地面积增加等。
近年来,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不当导致了水源污染的加剧,进一步促进了血吸虫病的传播。
2. 卫生教育:卫生教育对于预防血吸虫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地区的卫生教育工作还需加强,尤其是对于高风险人群的宣传和教育。
3. 检测和治疗:早期的血吸虫病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及早进行检测和治疗对于控制疫情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地区的医疗资源有限,导致了检测和治疗的不足。
四、预防和控制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和措施:1. 水源管理:加强对水源的管理和治理,减少水源污染,特别是在湖泊、河流和水田地区。
2. 卫生教育: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卫生教育,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和防护意识,包括正确使用防护措施和避免接触受感染的水源。
3. 检测和治疗:加强对血吸虫病的检测和治疗,提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诊断水平和治疗能力,同时提供足够的药物供应。
4. 疫苗研发:加大对血吸虫病疫苗的研发力度,以提供更有效的预防手段。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一、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淡水蜗牛和含有寄生虫卵的水源而传播。
本报告旨在对血吸虫病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以便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二、疫情概况根据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球范围内共有血吸虫病病例约2.5亿人,其中约有10%的病例发生在非洲地区。
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其中尤以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疫情最为严重。
三、疫情监测方法1. 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病例的回顾性调查和实地调查,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感染途径、症状表现等数据,以了解疫情的时空分布规律。
2. 环境监测:对潜在的传播媒介——淡水蜗牛和水源进行采样和检测,以评估疫情的传播风险。
3. 血吸虫卵检测:通过对人群粪便样本中血吸虫卵的检测,了解感染率和传播情况。
四、疫情监测结果1. 疫情分布:根据调查和数据分析,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其中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感染率最高,约占全球总感染率的80%。
2. 疫情趋势: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血吸虫病病例呈下降趋势,这得益于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干预和控制措施。
3. 高风险地区:根据监测数据,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一些国家,如尼日利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等,仍然是血吸虫病的高风险地区,需要加强疫情监测和控制措施。
五、疫情分析1. 影响因素:血吸虫病的传播与环境、人口流动、卫生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水源污染、生活条件恶劣、卫生设施不完善等因素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2. 危害与影响:血吸虫病会引起患者贫血、肝脏和肾脏疾病等严重后果,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六、疫情防控策略1. 卫生教育宣传:通过开展卫生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对公众的血吸虫病知识普及,提高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
2. 环境改善:加强对水源的监测和管理,减少淡水蜗牛的滋生环境,改善卫生设施,提高生活条件。
3. 药物治疗:对感染者进行及时治疗,减少病例的传播风险。
洞庭湖区晚期血吸虫病现状调查与分析

兰 一一一 一一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一 一 一 一
i 4 l 1 7 2 誊 ÷
能 大 片 。 。 曩 9 j i ≯ 羹 j 一 i " 1 j 1 6 6
.
一 一 一 . 一 . 一 -
…
I 薹蔓 j 曩薯 譬 誉誊 誊 露萋善
中国社区 篷师 2 0 1 3 年 第1 5 卷 第 8期 3 3 1
腔 超 声 检 食
诊断标 准 、 分 型和 病情 分类 标 准 : 诊 断 标 准 按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闫 家 标 准
( G B I 5 9 7 7—1 9 9 5 ) 分 型 标准 按 中华 人 民
共和 国卫生 部 地方 病 防治 司 《 吸 虫 病
防治手 册》1 9 9 0年版 执 行。 即分 成 4种
明随着经济 的发展 , 生 产方式 的改 变 , 生 活水平 的提高 , 国家对 m吸虫病 防治投入
的逐年加大 , 新 晚 皿的 m现 率 是 可控 制 在 极低水平 内的, 最 终 会 达 到 杜绝 新 发 患 者
的 出现 。
表 2发现 原在册 晚期 血吸虫 患者 员
死 率 2 3 . 7 7 %, 其 中死 晚 血 患 者 中 8 0 岁以 卜 1 9 . 2 6 %, 7 0岁 以 J 3 8 . 5 2 %, 6 0 岁 以 2 9 . 6 3 %, 5 0岁 以 一 f :1 0 . 3 7 %, 4 0 岁以上 2 . 2 %, 平 均 寿命 7 1 . 4岁 。 低 于 4 O岁 年 龄 的无 死 发 现 。
越来越好 , 晚血患者 的寿命与正常人尤 明
差 异
中多发生在 4 O岁 以 人群 , 而且都 是早 1 0多年前发现 的 , 近年 新发 患者很 少 , 说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一、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感染带有血吸虫蚴的淡水蜗牛传播给人类。
该疾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给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血吸虫病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疫情监测方法为了全面了解血吸虫病的疫情情况,我们采用了以下监测方法:1. 疫情调查:通过对疫情高发地区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感染情况、症状表现和就医情况等信息。
2. 病例报告:采集和分析医疗机构上报的血吸虫病病例数据,包括发病人数、年龄分布和地理分布等。
3. 环境监测:对可能存在血吸虫蚴的淡水蜗牛栖息地进行采样和检测,评估疫情传播风险。
4. 动物感染监测:对疫情高发地区的动物进行血吸虫感染情况的监测,探索动物在疫情传播中的作用。
三、疫情监测结果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和分析,以下是血吸虫病疫情的主要结果:1. 疫情分布: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以非洲、东南亚和南美洲为主要疫情区域。
2. 病例报告:根据医疗机构上报的数据,我们发现血吸虫病的病例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其中,年龄在5-14岁的儿童是感染的高危人群。
3. 环境监测:我们在疫情高发地区的淡水蜗牛栖息地采集了样本进行检测,发现有一定比例的淡水蜗牛携带血吸虫蚴。
4. 动物感染监测:在疫情高发地区的动物中,我们发现某些动物可能是血吸虫的潜在宿主,但它们在疫情传播中的具体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疫情分析与建议基于以上监测结果,我们对血吸虫病疫情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以下建议:1.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血吸虫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知和防护意识,特殊是在疫情高发地区的儿童和农民群体。
2. 加强环境管理:加大对淡水蜗牛栖息地的清除和管理力度,减少感染源的存在,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3. 完善医疗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和血吸虫病的诊断能力,确保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4.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疫情高发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开展血吸虫病的防控工作,分享经验和技术。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标题: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引言概述: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水体传播。
近年来,血吸虫病在我国部分地区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流行趋势,对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报告旨在对血吸虫病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一、疫情地区分布情况1.1 目前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在我国南方的湖南、湖北、广东等省份。
1.2 在疫情地区,农村和贫困地区是血吸虫病高发区域。
1.3 部分地区由于环境恶劣和卫生条件差,血吸虫病疫情呈现上升趋势。
二、疫情传播途径分析2.1 血吸虫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淡水螺类传播给人类。
2.2 人体接触受感染水体后,血吸虫寄生虫会进入人体,引起感染。
2.3 饮用未经处理的受污染水源也是血吸虫病传播的途径之一。
三、疫情防控措施建议3.1 加强对疫情地区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控制措施。
3.2 提高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水平,减少受感染水源的存在。
3.3 宣传教育居民正确的饮水卫生知识,避免接触受感染水体。
四、疫情防治工作进展情况4.1 政府部门加大对疫情地区的投入,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
4.2 医疗机构提供充足的药物供应,确保感染者及时得到治疗。
4.3 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疫情防治,共同努力减少血吸虫病的传播。
五、未来工作展望5.1 继续加强对疫情地区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疫情变化。
5.2 加大对农村地区环境卫生改善的投入,减少疫情传播的可能性。
5.3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结语:本报告对血吸虫病疫情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共同努力减少血吸虫病的传播,保障人民健康。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一、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淡水蜗牛传播给人类。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
本报告旨在对血吸虫病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二、疫情概述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血吸虫病在过去一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以下特点:1. 疫情分布: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中南部地区。
其中,湖南省报告的病例数最多,占全国总病例数的30%。
2. 疫情趋势:总体来看,血吸虫病疫情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这得益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干预和宣传教育工作的持续推进。
3. 高风险群体:农民和水域接触频繁的人群是血吸虫病的高风险群体。
他们通常在田间劳作、洗涤衣物、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源等活动中容易受到感染。
三、监测方法与数据来源为了准确监测血吸虫病疫情,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和数据来源:1. 病例报告:各地医疗机构和卫生部门通过电子系统报告每例血吸虫病病例的相关信息。
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感染途径、症状和治疗情况等。
2. 调查问卷:我们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高风险地区的居民进行调查问卷收集。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卫生习惯、水源使用情况、接触淡水蜗牛的频率等。
3. 蜗牛监测:我们在疫情高发地区的水体中进行定期蜗牛监测,以了解蜗牛感染率和分布情况。
这有助于预测疫情发展趋势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四、疫情分析与预测基于我们的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预测:1. 病例分布: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中南部地区仍是血吸虫病的高发地区。
这些地区的农村地区和水域附近的人群仍然是高风险群体。
2. 防控措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对血吸虫病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人们的防护意识。
此外,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卫生设施建设和饮水安全保障,减少人们接触感染源的机会。
3. 预防治疗:及早发现和治疗感染者是预防血吸虫病传播的关键。
政府应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提高医务人员对血吸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一、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淡水螺类和进食受感染的淡水生物传播。
本报告旨在对血吸虫病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疫情监测1. 疫情概况根据我国各省市的报告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范围内血吸虫病病例总数为XXX,其中确诊病例XXX例,疑似病例XXX例。
与去年相比,病例总数呈下降趋势,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疫情风险。
2. 疫情分布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南方省份,其中湖南省疫情最为严重,占全国病例总数的XX%。
其他省份的疫情相对较轻,但仍需高度关注。
3. 季节性变化血吸虫病的传播与季节有关,一般在雨季和夏季疫情较为活跃。
根据历年数据统计,每年的XX月至XX月是疫情高发期,需加强监测和防控措施。
三、病例分析1. 年龄和性别分布血吸虫病病例中,男性占XX%,女性占XX%,性别分布相对均衡。
年龄分布方面,XX岁以下儿童是易感人群,占病例总数的XX%。
2. 病例来源血吸虫病病例的主要来源是农村地区,占病例总数的XX%。
其中,农民工和留守儿童是高风险人群,需加强宣传教育和防控措施。
3. 感染途径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口感染和经皮感染。
经口感染主要是通过饮用受污染的水源和食用未煮熟的受污染的淡水生物,占病例总数的XX%。
经皮感染主要是因接触受感染的淡水螺类,占病例总数的XX%。
四、防控措施1. 预防措施-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知和防护意识。
- 定期开展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 提供安全的饮水和食品,加强对水源和食品的监测和管理。
- 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减少感染源的存在。
- 推广使用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饮用安全水源等。
2. 控制措施- 对疫情高发地区进行针对性的防治,加强对淡水螺类的清除和防治。
- 定期进行血吸虫病疫苗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 加强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

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告一、引言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淡水螺类传播给人类。
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特殊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
本报告旨在提供关于血吸虫病疫情的监测情况,为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疫情概述根据我国卫生部门的统计数据,血吸虫病在我国的流行区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中南部省份。
近年来,随着农村环境和卫生条件的改善,血吸虫病的发病率有所降低。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地区的疫情较为严重,需要加强监测和防控工作。
三、疫情监测方法1. 病例报告监测:各级卫生部门通过建立血吸虫病病例报告系统,及时采集和上报血吸虫病病例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感染途径、症状表现等,为疫情监测和分析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2. 环境监测:通过采集和检测淡水环境中的血吸虫感染源,如感染螺类和病原体的存在情况,评估疫情的传播风险。
这种监测方法可以及早发现感染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病例的发生。
3. 人群调查:通过对疫情高发地区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液检测,了解人群的感染情况和暴露因素,为疫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这种方法可以匡助确定高风险人群和感染途径,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四、疫情监测结果根据近年来的监测数据分析,血吸虫病在我国的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然存在一些地区的疫情较为严重。
以下是我国某省份的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1. 病例报告监测:该省份在过去五年中共报告血吸虫病病例1000例,其中重型感染病例占比10%。
病例报告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疫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2. 环境监测:对该省份的湖泊、河流和水田等淡水环境进行监测,发现感染螺类的存在情况较为普遍,其中某湖泊的感染率高达30%。
这提示该湖泊是该省份的一个重要感染源,需要加强防控措施。
3. 人群调查:对该省份的农村居民进行调查和血液检测,发现感染率为5%,其中儿童感染率较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期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发病趋势,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后的血防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丹棱县历史晚期血吸虫病病例记录。
在全县开展晚血现况调查,重新登记晚血名册,对不符晚血条件的在册登记予以除名,对符合晚血条件则登记入册,对现有晚血患者提出处理意见。
统计并分析其分布及发病率。
结果丹棱县晚血档案齐全、真实,未发现不符合晚血登记的情况。
丹棱县历史晚血患者共119人,其中,仁美乡(镇)45例、杨场乡(镇)35例、双桥乡(镇)20例;农民115例,干部4例;文盲7例、小学67例、初中44例、高中1例;30~59岁共有82例(68.9%);男性75例、女性44例。
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生晚血16例,80年代以后发生晚血103例,80年代以后发生数明显多于80年代以前(,P<0.01)。
现存晚血37人。
结论丹棱县晚期血吸虫病在20世纪80年代后明显增加,应引起高度重视。
晚期血吸虫病防治作为血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发病率和患者的生存状况是血防工作的重要指标,反映一地的血防成就。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丹棱县晚期血吸虫病病例报告数不断上升,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0年四川省开展晚期血吸虫病普查,丹棱县按全省统一的方案开展调查工作,现将丹棱县晚期血吸虫病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内容调查丹棱县晚血患者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等一般情况,既往史,现病史,临床表现,救治情况及转归,逐个晚血的个案调查表、登记卡、救助情况及对现有病人的处置意见表,并用excel建立数据库。
1.2 调查方法
1.2.1 回顾性调查晚期血吸虫病例的历史分布采用回顾性调查,数据来源为历史档案记录。
1.2.2 现状调查全县通过召开村社会议,通知到户,让群众人人皆知,参与晚血普查。
由村医逐个询问群众,对常住人口中具有血吸虫病症状的群众,全部登记后,集中到县级医疗机构进行统一筛查、确认。
1.2.3 转归调查逐年调查新发、死亡和晚期血吸虫病病例,以5年为1个时段,统计各时段病例数。
1.2.4 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 statistics17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概况丹棱县历史晚期血吸虫病患者119例,分布在仁美、杨场、双桥、丹棱、石桥、张场、顺龙7个乡镇,晚血人数分别为45、35、20、11、3、3、2例。
现有晚期血吸虫病患者37例,分布在杨场、仁美、双桥、丹棱、石桥、张场、顺龙7个乡镇,分别为16、8、7、2、2、1、1例。
晚血患者中有3男1女共计4例为干部,其中3例男性患者的家属在农村,患者也常住农村;其余患者均为农民。
文盲、小学、初中和高中文化分布,历史晚血患者分别为7、67、44、1例;现有晚血患者分别为2、22、12、1例。
历史晚血患者中男性75例、女性44例,男性和女性各占6
3.03%、36.97%;现有晚血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6例,男性和女性各占56.76%、43.24%。
2.2 晚血年龄分布及转归10岁~组、20岁~组、30岁~组、40岁~组、50岁~组、60岁~组、70岁~组晚血患者数分别为3、17、31、31、20、13、4例,其中男性分别为1、12、19、19、12、11、1例;女性分别为2、5、12、12、8、2、3例。
晚血登记连续60年,晚期血吸虫病发病率发病率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生晚血16例,80年代以后发生晚血103例,80年代以后发生数明显多于80年代以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晚血患者死亡82例(表1),其中发病后5年内死亡31例、5~14年24例、15年以上27例。
2.3 血吸虫病治疗情况对现有37例晚血患者开展个案调查,血吸虫病治疗情况如下:
服驱血吸虫药1次、2次、3~5次、6~8次及8次以上人数分别为2、7、15、5、8例。
首次确诊血吸虫病后到首次服驱血吸虫药时间间隔:0~9年组有9人,10~20年组有11人,20年以上1人,共计21人。
首次确诊血吸虫病前,曾经服驱血吸虫药时间间隔:0~9年组有11人,10~20年有9人,共计20人。
实施救助31人65人次。
3 讨论
丹棱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属丘陵地形,海拔450~1142 m。
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6℃,年均日照1140.3 h,年均降雨量1 232.8 mm。
辖5镇2乡、71个村、5个居委会,2010年人口16.2万,常年外出人口约占1/5。
1951年丹棱县确诊1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1957年丹棱被确认为血吸虫病流行县。
20世纪70年代,由于大兴水库,致使钉螺不断扩散,1983年,全县血吸虫病疫情大幅上升。
有流行村/社区69个,流行村/社区人口15.4万,占全县总数的90.8%。
历史螺面926万m2,历史累计慢性血吸虫病患者9 186人,其中12岁以下儿童1715人,累计晚期血吸虫病患者119人,累计急性血吸虫病患者37人。
仁美、杨场、双桥3镇历史病情较重;顺龙、石桥2乡历史螺情较重。
丹棱县晚期血吸虫病病例主要分布在仁美、杨场、双桥、丹棱4个镇,以农民为主,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中年、壮年较多,且多为小学和初中文化。
晚血发生人数各地差别明显,与当地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一致[1]。
与汪乐媛等的《成都市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现况调查》现有晚血患者分布与血吸虫历史流行的严重程度分布一致,与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一致[2],与其年龄大不一致,病人多分布在中年和壮年。
由于当地人口流动逐年增大,个别人未查或查出为阳性后因离开本地而未及时治疗[3],他们中的部分人有可能陆续发展到晚期;经调查该县多数人在发病前较少参与血防化疗或常年外出打工错过了查治病机会,有些中年、壮年人文化程度较低[4],自认为自己身体很好、没病,不需要查治病,结果放任晚期血吸虫病的发生。
现有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得到了救助,生命质量提高[5],一般存活时间较长[6]。
近年来加大了血防宣传力度[7],开展晚血救治工作,使晚血患者更多地被及时发现,所以登记在册的晚期血吸虫病病例逐渐增加,发病率增大,与血吸虫病患者的比例数上升[8]。
1981年以来丹棱县晚期血吸虫病发病率较高,与当地因兴建水库致沟渠交错,而使疫情大幅上升对应[9]。
并且正值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血防经费紧缺[10],血防工作遭受严重阻碍。
在一定时期内晚期血吸虫病发病可能维持一定的水平,发展农村经济,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模式,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家园建设[11],尽早发现和治疗病人,预防晚期血吸虫病发生,降低晚期血吸虫病发病率,将是该县未来血防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