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皮炎

合集下载

药物性皮炎

药物性皮炎

固定红斑型药疹
荨麻疹型药疹:较常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① 易致敏药物:青霉素、痢特灵、血清制品、TAT等 易致敏药物:青霉素、痢特灵、血清制品、TAT等 ② 症状: a. 急性者可伴有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血管 性水肿甚至蛋白尿等血清病样症状。 b. 如不断接触微量致敏原,可表现为慢性荨麻疹。
荨麻疹型药疹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较常见
治疗
停用可疑的致敏药物及结构相似的药物 多饮水或予以静脉输液以促进体内药物的排泄 注意交叉过敏或多原过敏 抗过敏治疗
轻型药疹治疗
抗组胺药 VitC、钙剂 VitC、钙剂 口服强的松
重型药疹治疗 及早足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和继发感染 加强支持疗法 加强护理 局部治疗
① 及早应用激素,待体温下降、皮疹颜色减淡、 无新疹发生、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 ② 支持疗法:输全血、血浆、白蛋白,注意水、 电解质、酸碱平衡。 ③ 防治合并症:抗感染、护肝、能量合剂。
麻疹样型药疹
多形红斑型药疹:
① 易致敏药物:磺胺类、巴比妥类及解热止痛药等。 ② 皮疹特点: a. 轻症者:蚕豆大小,园形、椭园型水肿性红斑、 轻症者:蚕豆大小,园形、椭园型水肿性红斑、 丘疹,中心呈紫红色或有水疱(靶形损害)。对 称分布于躯干、四肢。 b. 重症者:全身泛发性大疱糜烂伴高热,病情险 重症者:全身泛发性大疱糜烂伴高热,病情险 恶。 ③ 主观症状:痒或灼痛,重症疼痛剧烈。 ④实验室: 肝肾功能异常(重症)。
3、局部治疗 原则为消炎、收敛、止痒、预防感染。 原则为消炎、收敛、止痒、预防感染。 红斑-丘疹型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霜剂。 红斑-丘疹型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霜剂。 有水疱和渗出可用3 硼酸液、0.1%雷夫奴尔液、 有水疱和渗出可用3%硼酸液、0.1%雷夫奴尔液、1%-3%醋酸铝溶液、生理盐水、黄柏地榆煎液湿敷。大疱可 3%醋酸铝溶液、生理盐水、黄柏地榆煎液湿敷。 醋酸铝溶液 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液 口腔粘膜糜烂可用生理盐水、3%双氧水、复方硼砂溶 口腔粘膜糜烂可用生理盐水、 双氧水、 液嗽口,外涂1%地卡因甲紫液。 液嗽口,外涂1 地卡因甲紫液。

药物性皮炎护理注意事项

药物性皮炎护理注意事项

药物性皮炎护理注意事项药物性皮炎是指由于药物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常见的药物包括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

药物性皮炎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1. 药物使用监测:对于使用药物引起的皮炎患者,应密切观察药物使用情况,包括剂量、用法和用量等。

与此同时,监测患者的用药反应,包括药物过敏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

2. 症状控制:药物性皮炎患者常常出现瘙痒、红肿、疼痛等症状,要通过抗过敏药物、激素药物等进行控制,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3. 皮肤清洁:定期清洁患处的皮肤,使用温和的洗涤剂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化学品或香皂。

保持皮肤清洁有助于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4. 避免刺激:药物性皮炎患者应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如烟草烟雾、化妆品、粉尘等。

对于严重的痒症,患者应避免搔抓患处,以免引起继发感染和创面加重。

5. 注意饮食:药物性皮炎患者应注意饮食调节,避免食用辛辣刺激、过热食物,避免食用海鲜、牛羊肉等容易引起瘙痒反应的食物。

多摄入维生素C、维生素E 等抗氧化剂,有助于皮肤的修复和保护。

6. 穿着透气舒适的衣物:药物性皮炎患者应穿着透气、柔软的棉制衣物,避免使用过紧或过松的衣物,以免刺激皮肤,并增加病情。

7. 避免暴露阳光:药物性皮炎患者应避免暴露在阳光下,阳光下皮肤易被刺激,加重病情。

在户外活动时,应注意使用防晒霜和遮阳具保护皮肤。

8. 热敷:对于药物性皮炎患者的症状较重或者局部有渗液、结痂的情况,可以适当进行局部热敷,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炎症的吸收。

9. 定期复诊:药物性皮炎患者需要定期复诊,及时了解疾病的发展情况。

在就诊时,要详细告知医生使用的药物和用量、用法,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0. 心理支持:药物性皮炎的患者会因为瘙痒、红肿、疼痛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需要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压力。

总结起来,药物性皮炎的护理工作主要包括药物使用监测、症状控制、皮肤清洁、刺激避免、饮食调节、穿着舒适的衣物、避免暴露阳光、定期复诊、热敷和心理支持等。

药物性皮炎的治疗方法

药物性皮炎的治疗方法

药物性皮炎的治疗方法
药物性皮炎是指由于使用某些药物后而引起的皮肤炎症,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停用引起药物性皮炎的药物:首先需要停用引发皮炎的药物,避免继续刺激皮肤。

2. 外用药物治疗:根据症状的不同,可以使用局部抗炎药物,如激素类药膏,以减轻皮肤炎症和瘙痒感。

3. 口服抗过敏药物:如果皮肤炎症较严重,可以口服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以减轻症状和缓解过敏反应。

4. 辅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以配合使用皮肤保湿剂、抗菌药物等来预防继发感染。

5. 评估和避免药物过敏: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评估患者的过敏史,以避免以后再次出现类似药物过敏反应。

在治疗药物性皮炎的过程中,建议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刺激、勿挤压患处以免加重皮炎症状。

如果症状严重或者无法自行控制,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指
导和治疗。

药疹(药物性皮炎)

药疹(药物性皮炎)
口腔护理每日两次,可用碳酸氢钠漱口,溃 疡或结痴部分可外用金霉素甘油
厚痂护理
可以选择用石蜡油软 化后清除,也可选择用 生理盐水或高锰酸钾
溶液进行清洗
由于患者渗血、渗液较多,外用 药膏容易引起厚痂,而痂皮下有 较多的渗液及分泌物,有恶臭,而
且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08 小结
小结
1
能引起药疹(药物性皮炎)的药物种类较多
直接杀死靶细胞
单个核细胞活化、浸润
过敏反应:局部组织损伤
3.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只发生于少 数过敏体质

抗过敏药和 糖皮质激素
有效
病情的轻重≠药 物的药理及毒 理作用、剂量
有交叉过敏或 多价过敏现象
3.变态反应性药疹的特点
临床表现复杂,皮 损形态各异,同种 药物致敏同一患者 在不同时期可发生
不同类型药疹
安全性高准确性低。
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 组胺游离试验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试验 药物诱导淋巴细胞刺激试验 琼脂弥散试验
05 诊断
诊断
02
潜伏期
01
用药史
03
典型临床表现
06 治疗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局部护理
系统药物治疗
其他治疗
治疗目的与关键
人血丙种免疫球蛋白、免疫吸附、血浆 置换。
07 护理
护理诊断
1 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疾病所致的皮肤破损有关 2 体温过高 与感染和药物热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发热、表皮剥脱
3
消耗增加及食欲下降有关 4 知识缺乏 缺乏药物致敏知识 5 有感染的危险 与皮损面广、表皮脱落、机抵抗力下降有关
非甾体抗炎 镇痛药

药物性皮炎152例临床探讨

药物性皮炎152例临床探讨

药物性皮炎152例临床探讨目的:分析药疹的临床特征。

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52例住院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疹型、致敏药物、潜伏期、药物反应史、并发症、治疗转归。

结果:年龄以40~49岁组最多,药疹类型以发疹型最常见,致敏药物青霉素类、解热镇痛类、头孢菌素类最常见,平均潜伏期5.6d,既往有药物过敏史的病例占32.6%。

合并肝功能损害18例,肾功能损害13例。

所有病例痊愈及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

结论:临床医师在应用易引起药疹药物时要特别警惕药疹的发生。

标签:药物性皮炎;病因学药物性皮炎又称药疹,药疹是药物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类型,也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疾病。

笔者对本院152例住院药疹患者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2分析方法回顾性查阅病史档案,分析致敏药物及其与药疹类型关系,药疹与年龄的关系以及其伴随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潜伏期、治疗转归。

2结果2.1致敏药物及其与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致敏药物及其与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见表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为1998~2005年本院皮肤科收治的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药疹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71例,女81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4岁,平均43.6岁。

从表1可看出,本组药疹发病年龄以20~59岁为多,最多为40~49岁。

2.2致敏药物及其与药疹类型的关系复合型3例,分别为紫癜型合并荨麻疹型、多形红斑型合并发疹型、剥脱性皮炎型合并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

本组致敏药物如下:青霉素类32.9%、解热镇痛类16.8%、头孢菌素类12.3%、抗痛风药4.5%、中成药4.5%、林可霉素类3.9%、喹诺酮类3.9%、抗癫痫药3.9%、生物制品3.9%、抗结核药3.2%、心脑血管药2.6%、磺胺类1.9%、硝基呋喃类1.3%、大环内酯类0.6%、抗寄生虫类0.6%、镇静催眠药0.6%、其它类2.6%。

详见表2。

藥疹类型如下:发疹型50.3%、荨麻疹型和剥脱性皮炎型均为11.6%、多形红斑型11.0%;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6.5%、重型多形红斑型3.2%、固定性药疹2.6%、紫癜型1.9%、湿疹样型1.3%。

【疾病名】药物性皮炎【英文名】dermatitismedicamentosa【缩写】【别名...

【疾病名】药物性皮炎【英文名】dermatitismedicamentosa【缩写】【别名...

【疾病名】药物性皮炎【英文名】dermatitis medicamentosa【缩写】【别名】drug eruption;药物毒;药物皮炎;药物疹;药疹【ICD号】L50.1【概述】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是指药物通过注射、内服、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反应,是药物反应中最常见的反应。

亦称药疹(drug eruption),中医称本病为药物毒。

【流行病学】儿童的药疹发生率较成人低得多。

有遗传过敏性体质者好发。

局部外用比全身内用容易引起药疹。

【病因】药物性皮炎的发病率约在1%~3%之间,十分准确的统计尚不肯定,但随着药品种类的增加,仍有增长趋势,所涉及的致病药物中以抗生素为多,其次为解热镇痛类、安眠镇静类等,近年来中草药引起者不断有报告。

【发病机制】药物性皮炎的发病机制较复杂,可通过免疫或非免疫机制发生。

1.免疫性药物反应的病理机制 即变态反应,多数药疹由变态反应机制引起。

引起免疫性药物反应的药物有些是大分子物质,属全抗原,如血清、疫苗及生物脏器和蛋白制品等。

而多数药物是低分子量化合物,属半抗原或不全抗原,本身无抗原性,必须在机体内与载体蛋白或组织蛋白共价结合后成为全抗原,才具抗原性而引起药物变态反应。

另外,药物本身可与蛋白质载体结合成全抗原,也有的药物是由其降解产物或其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与蛋白质载体结合成全抗原。

药物由于其化学结构不同,在机体内的代谢产物也各异,药物中还含有各种杂质成分,也可引起变态反应(如胰岛素及ACTH等),因此药疹的发病机制和症状均较复杂,常常一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的皮疹和症状,而同一种皮疹和症状又可由不同的药物引起。

一般变态反应性药疹发生的机制有以下4型: (1)Ⅰ型变态反应:即IgE介导的药物反应,速发型反应可发生在应用药物后数分钟内,以青霉素发生率高,临床上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心血管均可受累,一般有程度不等的瘙痒、荨麻疹、支气管痉挛和喉水肿,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或死亡。

药物性皮炎PPT课件

药物性皮炎PPT课件

诊断依据
• 瘙痒明显 • 发热和全身症状,少数伴脏器损害 • 停用致敏药物后皮疹逐渐消退 • 同一药物在不同个体可发生不同类型的药疹,同一类型的药疹又可由
不同药物引起
40
诊断依据
• 患者服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准确判断致敏药物将更为困难。应根据患 者过去服药史,有无药疹史,此次用药与发病的关系,以及所发疹型 最常由何种药物引起等加以分析
26
紫癜型药疹
• 2型变态反应-----血小板减少 • 3型变态反应-----血管炎 • 皮损以瘀斑、瘀点甚至可见血疱 • 伴有症状 • 常见药物:磺胺类、吡唑酮类、苯巴比妥、抗组胺药、金盐、碘剂、
吲哚美辛、呋塞米。
27
28
痤疮样药疹
• 常见药物:碘剂、糖皮质激素等制剂。 • 潜伏期较长 • 面部、胸背部 • 毛囊性丘疹、丘脓疱疹等痤疮样皮损 • 一般无全身症状。
• 过敏性休克是药物过敏的一种严重反应,以注射青霉素等抗生素发生 者最多。
• 休克发作较快者可在注射过程中,或在作皮试时出现症状,一般在给 药数分钟至半小时内发作。患者先出现面红、胸闷、气促、头晕、心 悸、四肢麻木,继之面色苍白或发绀、出冷汗、四肢厥冷、脉搏细弱、 血压下降、神智不清乃至昏迷,可同时伴发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皮 肤过敏反应。
药物性皮炎
1
定义
• 由于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灌肠、栓剂使用等途径进入 体内,引起皮肤与粘膜的炎症反应,严重时可损伤内脏。
• 引起的原因是:药物 • 药物的种类的易患性有一定的时代特点。
2
目前引起药疹的排序情况
• 抗菌药物类 • 解热镇痛类 • 磺胺类 • 安眠镇静类及抗癫痫类 • 其它药物 • 中药
9
一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的皮疹与症状;同一症状与皮疹可 由不同的药物诱发

药物性皮炎PPT课件

药物性皮炎PPT课件
激素。 4.预防和控制感染。 5.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及加强支持疗法。 6.局部治疗:根据外用药原则。
15
9
2.荨麻疹型: 3.麻疹样型及猩红热
样型 4.多形红斑型: 5.湿疹样型: 6.紫癜型: 7.痤疮样型: 8.光感型:
10
9.大疱性表皮松解型 :重源自药疹。起病急。初起 为泛发性水肿性紫 红色斑,迅速增多, 波及全身, 出现大 小不等松弛性水疱, 形成糜烂面,大面 积表皮坏死松解, 尼氏征(+),伴粘 膜受损, 全身中毒 症状严重。
<1>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 <2>磺胺类: <3>解热镇痛药: <4>镇静及抗癫痫药: <5>血清制品、疫苗: <6>中草药:
3
机理:药物(抗原、半抗原)-->人体,产生 抗体 抗原+抗体--->各型变态反应 3、抗过敏药物及激素治疗有效
4
<二>非变态反应:
1. 药理作用: 2. 光毒作用: 3. 毒理作用: 4. 特异体质:G-6PD缺乏
药物性皮炎
Dermatitis Medicamentosa 皮肤性病教研室 刘慧
1
一、定义:药物性皮炎也 称药疹,是药物通过静脉点滴、 肌注、口服、灌肠等途径进入 人体后引起的皮肤粘膜炎症反 应。
2
病因及发病机理:
<一>变态反应: 1.特异性过敏体质的人容易发病。 2.药物致敏性:抗原性强的药物:
5
临床表现:
<一>药物性皮炎的共同特点:
1.病前有用药史。
初次4-20天,平均7-9天
2.有一定的潜伏期:药物-->人体------- ----->产生皮疹 重复应用数分钟-24小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致敏药:解热镇痛药、抗生素、巴比妥、磺胺药等。 临床表现:弥漫性紫红色或暗红色斑,其上有松弛水疱(尼氏征 阳性),破后形成糜烂面,有粘膜糜烂皮损疼。 病情急,全身中毒症状重;严重者可继发感染、肝肾功能衰竭、 电解质紊乱导致死亡。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尼氏征阳性
以面部及手足为重
严重者如未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及积极治疗,常因 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诊断
依据: 有明显的用药史。 有一定的潜伏期。(1-3周或更长;数日或数小时) 起病急,除固定型药疹外,常广泛而对称。 排除其它类似疾病。
瘙痒明显 停用致敏药物后皮疹逐渐消退 发热和全身症状,少数伴脏器损害 同一药物在不同个体可发生不同类型的药疹,同一类型的药疹又可 由不同药物引起
药物性皮炎 (药疹)
概念
药物
各种途径 皮肤粘膜炎症反应
多系统损害
病因

关于“是药三分毒”正确的理解是?
A.凡是药物都有三分毒性 B.凡是药物都有七分治疗作用 C.凡是药物都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
D.以上都不是
目前引起药疹的排序情况
抗生素类 解热镇痛类 磺胺类 安眠镇静类及抗癫痫类 其它药物 中药
除药物有关外,还与个体有关 个体差异
发病机制
变态反应 非变态反应
变麻疹 Ⅱ型(细胞毒型):磺胺类药物引起的紫癜、溶血性
贫血等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药物引起的血清病、荨麻疹、
变应性血管炎、固定型等 Ⅳ型(迟发型):湿疹型、剥脱性皮炎型、中毒性表
皮坏死松解型、固定型等
(5)痤疮样药疹
致敏药:碘剂、糖皮质激素等制剂。 潜伏期较长 面部、胸背部 毛囊性丘疹、丘脓疱疹等痤疮样皮损 一般无全身症状。
(6)光感性药疹
用药史:磺胺类、冬眠灵、四环素
日光暴露史
多见暴露部位
机理:①药物进入人体后,经日光照射变成抗原性 物质引起光变态反应性药疹;②为光毒性反应,接 触光感物体后,吸收中长波紫外线较多,达到一定 能量时对细胞产生损害。
一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的皮疹与症状 同一症状与皮疹可由不同的药物诱发
变态反应药疹共同特点:
(1) 有一定的潜伏期(7-9天) (2) 愈后再用该药,极微量也可复发 (3) 临床表现与药理性质无关,与药物剂量 不平衡
(4) 部分可以用致敏药脱敏 (5) 有交叉、多元过敏 (6) 停用致敏药后好转,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光毒性红斑、光变应性药疹
光毒性红斑
暴露部位 晒斑样皮损 任何人均可发病 无潜伏期
(7)多形红斑型药疹
致敏药:巴比妥、解热镇痛药、磺胺等
临床表现:圆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虹膜状)、丘疹,中心色暗 或有水疱,界清,分布全身,肢端著;瘙痒
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临床表现:多形红斑表现,伴粘膜糜烂、皮肤 大疱、糜烂,可有高热、肝肾功受损,皮损疼痛
大 疱 性 表 皮 松 解 型 药 疹
(9)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多由巴比妥类、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卡马西 平等)、解热镇痛类、抗生素、磺胺类等药引起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进而全身弥漫潮红、肿胀. 可有丘疱疹或水疱,伴糜烂、渗出。2周~3周左 右,红肿消退,全身出现大量鳞片状或落叶状脱 屑,手足部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
(3)湿疹型药疹
➢ 致敏药:青霉素、磺胺、汞等。先局 部外用过敏(接触性皮炎)再口服后 出现;
➢ 发生部位:全身 ➢ 皮疹特点:多形皮疹,渗出倾向 ➢ 全身症状:较轻 ➢ 转归:停药后好转
(4)紫癜型药疹
2型变态反应-----血小板减少 3型变态反应-----血管炎 致敏药:巴比妥类 皮损:瘀斑、瘀点甚至可见血疱 发生部位:双小腿(轻)→四肢躯干及粘膜(重)
引起药疹的常见药物
临床常见的致敏药物有以下几类:
①抗生素类:如青霉素、庆大霉素等。
②磺胺类:长效磺胺。
③解热镇痛类: 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保泰松等。复 方制剂多见,商品名复杂
④安眠镇静药:如苯巴比妥、卡马西平等,苯巴比妥较 多见;
⑤抗毒素与血清制品。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 蛇毒免疫血清等
另外,近年来,中草药引起本病的报道亦日渐增多。
非变态反应
药物直接诱导炎症介质的释放 光毒性反应 过量反应:用药剂量过大引起的药疹称为中毒性药疹。 蓄积作用:如碘化物、溴化物所引起的痤疮样皮损。 酶的缺陷及抑制
临床表现
多种多样 分局限性、全身性 可仅累及皮肤与粘膜,重者可累及内脏 轻、重型
局限性
固定型药疹 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 反复固定于某处 水肿性暗紫红色斑疹,边界清楚 严重时可见有水疱或大疱 伴有瘙痒 反复发作者可多年不褪
全身性
皮损多样性 临床表现有轻、重之分 重型药疹: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药物超敏反应综合 征
(1)麻疹样或猩红热样
致敏药:解热镇痛药、苯巴比妥、青霉素 麻疹样:表现为散在密集的红色斑丘疹,对 称分布全身,疹间见正常皮肤;(无卡他症 状、克氏斑) 猩红热样:小的红色斑片,2-3天由面部发展 至全身;(无杨梅舌等) 病情突发,可伴发热、转氨酶高等 可发展成重症药疹
(2)荨麻疹型药疹
药物:青霉素、血清制品、痢特灵等
Ⅲ型变态反应。
类似急性荨麻疹皮损---风团为主, 表现为大小 不等、形状不规则,泛发全身,色泽红,但持续 时间较长
伴血清病样症状如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 血管性水肿甚至蛋白尿等。
易发展为慢性荨麻疹,致敏药排泄缓慢,生活或 工作中不断接触微量致敏原。
服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准确判断致敏药物将更为困难。根据过去服 药史,药疹史,此次用药与发病关系,以及所发疹型最常由何种药 物引起等加以分析
鉴别诊断
1、与麻疹或猩红热鉴别。
该型药疹的皮疹颜色更为鲜红,瘙痒更明显, 而全身症状可较轻,且缺少传染病应有的其他 症状和体征
如麻疹的Koplik斑、猩红热的草莓样舌和口周 苍白圈等。(面部潮红,而口唇周围及鼻端显得 苍白,称为"环口苍白圈"。 .在发病1-2天时, 舌尖及边缘发红,逐渐舌光滑绛红、舌乳头绛 红突起草莓,称为"草莓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